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多维度解读大数据与大数据安全——访北京大学网络和软件安全保障

多维度解读大数据与大数据安全——访北京大学网络和软件安全保障

多维度解读大数据与大数据安全——访北京大学网络和软件安全保障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信源董事 胡建斌本刊记者 丁 超

【期刊名称】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年(卷),期】2015(000)006

【总页数】4

胡建斌:男,71年出生于湖北洪湖,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获理学博士学位,高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普适计算等领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专项、军口863、总装预研等20余项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SCI/EI检索学术论文6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2项。现任北京大学网络和软件安全保障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信源董事。

记者:您眼中的大数据概念与定义是怎样的?

答:大数据是人类社会各类数字化信息的总和,它无法用通用的关系型数据库无法满足其存储、访问及分析需求,需要采用特殊的软硬件构架支撑,同时需要通过更复杂的分时或实时算法对数据进行交叉分析,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为人类决策提供新的支撑点,这样的技术及环境背景就是大数据。大数据包括大数据思想、大数据国家政策、大数据规划、大数据技术平台、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行业应用、大数据安全构架、大数据可视化展示、大数据人才等方方面面,构成大数据时代。可以把大数据理解为 “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麦肯锡全球数据分析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我们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将大数据的价值挖掘出来,使其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

记者:您可否谈谈大数据的国外与国内现状?

答:“大数据”这个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其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但直到2008年9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BigData: 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大数据”这个词才开始被广泛传播。

目前,包括欧美地区传统IT强国的大数据战略也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阶段,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大数据只是在数据规模上达成共识。大数据热潮的掀起让中国期待“弯道超越”的机会,传统IT行业对于底层设备、基础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核心技术、核心设备或元件都掌握在传统IT强国手中,我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很难追的上,这种一步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状态在大数据时代有望得到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