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宣威师范2006级美术专科班方起芳

[摘要]: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论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西方源远流长的艺术之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二者之间的异同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风景画、焦点透视、风格

一、起源及发展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期的画家顾恺之曾在他的《论画》中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山水画与人物画已经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了。从这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等等的人物画中就可以知道这时期的山水画很多时候还在作为人物画的陪衬。以至于出现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不太协调的景象。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门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很是能抒发作者的情怀,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不能否认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在起源上,西方的风景画和中国的山水画大致相同。西方的风景画早期也是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在以后的发展中才独立成为一门画科。在西方的艺术史里,可以看出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和15世纪初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时西

方的风景画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有着同样的命运,都只是作为人物的陪衬。而真正没有人物或其它登场的纯粹是画风景的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15世纪起,风景为人物画做了近一个多世纪的陪衬终于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独立的画种。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真正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是在17世纪,特别是在荷兰的风景画才可以算作是“媳妇熬成了婆”。像荷兰的画家雷斯达尔、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风景画家康斯特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发展。他学习了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没多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19 世纪的风景画还注意到了表现高山、大海及晚秋、晨雾等前人不曾描绘过的自然景象。19世纪后期,由于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风景画才获得明暗和色彩的微妙谐调,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完成了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到完善。

二、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比较

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山水画诞生在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因此在中国山水画里没有必要去讲究画面所描绘的是哪儿,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觉以及作者作画的立足点,都是对中国山水画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而西方的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因此他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以希腊文化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而根据基督教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当然,也是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这就使得西方早期的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并接近与自然。在了解了他们的美学思想之后,对于他们笔下真实的自然,也就可以领会了。这是与中国的山水画家截然不同的两种美的认识,表现在艺术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

不同的美学价值。

创作理念的不同,所以体现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也就不同,这是基于两种不同美学思想的创作态度。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并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打个比方就是,中国山水画飘逸如“仙”,而西方风景画更象是稳坐高台的“正神”。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缚。对景写生在中国画中也有,但不是创作,只是作为收集些素材罢了。西方风景画更多强调写生在现实中感觉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忠实的再现自然,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的表现自然,这种创作方法最基本手段是不断的观察自然,哪怕是一点点细小的变化和不同,这一点尤其以印象派的表现更为彻底。

三、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的比较

在表现手法中我们暂时只讲一下造型手段、造型特点、空间、色彩等。而表现形式中只讲一下它们的用笔、用墨(颜色)等。

中国画的山水画是以“线”作为造型手段的。中国的画家们通过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线”来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中独有的山川。所以“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幅作品的优劣,因此,中国画家一生都在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线”,有很多优秀的画家,就是因为他能成功的驾驭简单却含义无限的“线”,而成为大画家的。而西方的风景画则是以“面”作为造型手段的。“面”对于塑造形体要优于“线”,“线”表现的较为抽象,而“面”似乎要具象一些,表现出的东西更能让人理解。西方的风景画家为了靠拢真实的世界,在艺术实践中选择了这种造型手法。这样也就决定了采用不同的造型手法,表现出的将会是不同的视觉效果。西方风景画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面”组成,通过对“面”的使用增强画面的体积和真实感,因此西方风景画仿佛比中国山水画要厚重,也就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中国画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同时更加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构图布局,甚至有时完全省略环境描写,大胆利用空白,突出主体,并借助观者的联想与想象去自由发挥。中国画的构图除紧密结合所描内容的“经营位置”之外,还讲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讲求笔墨—这里的笔墨不是工具材料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的一种艺术技巧。中国画使用的最富于弹力的毛笔,对笔触水分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形成了中国画笔墨变幻无穷的特点。中国画除了以画为主外还带有诗、书、印相结合的一门小型的“综合艺术”。同样,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西方的油画包括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这些都是为了表达出作者的视觉感受。油画既表达了艺术家的思想内容,又展示了油画语言独特的美──绘画性。西方风景画家在作品的造型上贯彻自己的美学思想,充分利用油画的特性极力展现大自然的瑰丽。真实的再现大自然一树一草,油画的特性有利于作者反复的修改,长时间的观察,然后逐渐深入的表现自然景色。因此,西方风景画更具写实性这与中国的山水画不尽相同,西方的风景画不是单纯为了对象的“神”,而更重视“形”。西方风景画充分表现色彩的细微变化,以及光感、质感的不同,在画面上营造一种真实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中西方山水或风景绘画上相差迥异。中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这样,我们在理解中国画时,就不能把这种空间理解成科学的透视空间。为了表达这种感觉,中国画家相应地又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这是在中国文化背景和思想中形成的视觉上的心理空间,即所谓的“心视”。但是在此之前的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观念,却是另一番天地。他们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存在的空间的认识,即科学的空间,并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只是在自然的空间和风景画的空间转化中充当了载体的作用,而不是像中国山水画家那样吞吐天地、浑然一体。他们的笔下并不像中国山水画家笔下的空间那样穷极宇宙、变幻无穷。

中国山水画的色彩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中国画虽多为水墨画,但是也并不是厌恶和排斥色彩,也有工笔重彩的画法。在墨与色的关系上,一种是以

墨为主,以色为辅;另一种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互不侵犯相得益彰。不像西方印象派画家那样苦苦追求色彩在不同光影下的变化,中国山水画只讲究四季的区别,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讲究“点到为止”的态度。而油画则是以一种特制的油画颜料为主的。后来,许多著名的画家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是单一的以基督教为题材的创作已不能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他们逐渐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这样不但使宗教题材的作品明显带有现实世俗的因素,也使后来的风景画家走上了完全描绘现实生活实景的道路。这就让生活中鲜活的色彩进入了西方风景画,也因此让西方风景画在色彩的表达上比中国山水画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早期的作品只是对不同的物象、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色彩进行描绘。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光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光与色彩关系也了解的较为深刻,因此这时期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表达更为丰富。

中国画使用的笔这种笔头尖且极富弹性,这一特点为中国画以“线”为主打下基础。所以在中国画中笔的好坏也很影响作品的质量,“用笔” 便成了中国画家创作和鉴赏的一个标准。与此不同的是,油画的笔是扁头的但它也具有弹性。这种笔绘制出的不只是“线”应该叫“宽线” 正符合西方画家以面为造型手段。这种工具和我们所使用的工具都具有的特点就是都富有弹性。在早期的的风景画中笔触的应用并不是很明显。后来,随着画家们对油画艺术的表现功能要求的提高,笔触才逐渐应用广泛起来。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已略微区分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因学识浅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略表一家之言,权当抛砖引玉之作。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美术学院出版社。

2、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4、《古代艺术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周积寅等著。

5、《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王宏建袁宝林主编

6、《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篇(光盘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异同

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异同 摘要: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主体的绘画形式,因有着各自的文化底蕴、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面貌。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起源美学思想审美情趣表现手法 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是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体系与发展历程的,但无论两者有何不同最基本的描绘对象未曾改变,都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为主,致力于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发现、探索和寄托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与情感。可谓山水画和风景画在本质上是有相同之处的,并且两者在起源问题上几乎雷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各自的文化底蕴、美学思想、审美情趣和表现方法等方面。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谈谈两者的异同之处。 起源 中国的山水画,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到汉代初具雏形,但滋育于东晋,于南北朝正式确立,到隋唐发展兴盛起来。在古代的文献上,杜预注《左传》,所谓“禹之世”,就有“图画山川奇异”。又有王逸注《楚辞·天问》篇说“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天地山川”,由此可见在此以前就已经有山水画了。但在汉魏壁画中不难看出山水画还仅仅只是以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可是对于山水画的发展,却做了充分的上阶准备。[1]进入晋代,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描中山水作为配景出现,但也有他写的《画云台山记》,一篇阐述如何创作《云台山图》的山水画设计图略。至南北朝,有宗炳撰《画山水序》,王微撰《叙画》,描写山水画的画理画法。这都足以说明山水画的体系在此时期已经完全脱离人物画并逐渐确立成为独立画科。到了隋唐,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蓬勃发展的道路。 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西方风景画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艺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风景已经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有着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画的搭配。真正纯粹的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幅画面形式出现的。一直到15世纪,风景才从人物画的背景中彻底的摆脱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画种,但这个时期的风景画还不是非常成熟。风景画在艺术上达到成熟是在17世纪的荷兰,因为荷兰出现了一批如维米尔、雷斯达尔等著名画家,他们对风景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创作了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特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他将更多的色彩引进风景画,通过保持各笔触之间的不互相混合,取得了绚烂的效果。并且他对于光和色彩微妙变化的敏感使得19世纪末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对于光和色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19世纪后期,由于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风景画获得明暗和色彩的微妙协调,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完成了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学反思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学反思一.交流导入 1.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音乐,边听音乐边来看几张风景图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世外桃源的泸沟湖,美丽神秘的九寨沟) 2.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大河山川这些都我国山水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看中国山水画——古代和当代) 提问: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山水画有什么感受?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中国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3.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写山川的美好诗句,请小组汇报你们搜集的有关诗句。

二.欣赏感受 4.提问:这是谁的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5.提问:画面画的是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一首诗吗?作者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傅抱石轶事:傅抱石作画爱饮酒。他常常一手执笔,一手执壶,不时仰头饮上几口,烧起一腔豪情,于是肆意挥洒勾勒,如有神助。1958至1959年间,傅抱石与著名画家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毛泽东诗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在作画时买不到酒喝,口内苦淡,灵感枯竭,画兴索然。周总理知情后,立即派人送去好酒。于是他激情勃发,灵感顿生。《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大气磅礴的巨作,深受中外贵宾的好评,毛主席也表示赞许,认为较好地体现了诗句的意境。 6. 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和技法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 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中国画家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在山水画中体现自身的情感;西方画家则通过使用与中国画截然不同的绘画材料来体现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同时,由于东西方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导致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起源: 西方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美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15世纪起,风景在为人物画做了一个多世纪的背景后终于脱离这种陪衬的命运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不少风景画,从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要等到了17世纪的荷兰。荷兰的著名画家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时,在风景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当时的一些意大利的画家还描绘了理想中的恬淡的田园风景,这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心中的天地”有几分神似。此外,法国的普桑等人也在风景画中配置很多古代的神话人物作为点缀。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留下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太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发展。他学习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透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学以致用。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 2、教师印发资料: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七、教学时数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

六年级简单风景画

六年级简单风景画 篇一:六年级上心中的风景_美术孙晋军 篇二: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心中的风景》教案] 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 第3课:《心中的风景》教案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和掌握色彩风景画和钢笔风景画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画法,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在作业过程中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色彩画风景和钢笔画的作画要求和一般方法。 难点: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作画。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教材、风景挂图、示范用水彩画具材料等。 学具:教材、钢笔、彩笔画工具材料和图画簿等。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画具准备情况,安定好学生精神,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歌曲导人,板书课题。 1.师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导入。 2.简析画面构图特点。 简单、有重点,主次得当,当选择好景物之后开始勾画草图,注意取舍,主要的景物应安排在画面视觉中心,占据较大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描绘心中的风景吧! 3.提出并板书课题:3.心中的风景。 (三)讲授新课。 1.欣赏风景画作品。

请大家搭乘老师的旅游车,一起去看看如诗如画的风景吧!(师放风景投影) 2.观察课本上的范画并思考。 (1)游戏:找亮点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课,欣赏课本中的风景图片,找出它们最美的亮点。想一想,现在如果让你描画出你心中的风景,你会怎么画呢? 3.教师示范(边讲边示范) (1)选景 用较大的彩色风景挂图作为实景,告诉学生选景不可贪多,应简单、有重点,主次得当,切不可将所见之景都画上去。当选择好景物之后开始勾画草图。可用铅笔轻轻画出,不要太详细,应大方饱满,注意取舍,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主要的景物应安排在画面视觉中心,占据较大空间。 (2)构图。 (3)从远到近或从近至远描绘景物。 (4)修改细节。 板书:绘画方法: 取景——构图——描绘——修改 4.教师小结:刚才老师所画的景物步骤是由远至近画出的,实际上是先画远景再画中景后画近景,同学们画时也可由近到远去画。即近景一中景一远景。 板书:绘画步骤:远景—中景—近景 近景—中景—远景 (四)布置学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 1.参照挂图,或参照书上临摹画,或自行想象一幅风景画。 2.作画形式:可以用水彩画形式进行创作表现,也可以用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线描的形式进行创作。 3.构图饱满单纯、主次有别,不要贪多。 (五)学生自行作业,教师指导完成。 (六)简评作业,布置学生收拾好工具材料。宣布下课。 篇三:新人教版美术上册第五课《风景写生》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由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即:真实、具体的空间境象;意象统一,情景交融的空间境象;高度的艺术手法所强化的使观者继续再创造诱发媒介。山水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在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呢?意境一词,最早见于诗论,在画论中出现则相对较晚。山水画的意境说,似乎可以视宋人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其发端。其后,意境便被作为衡量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品评标准。至明代笪有光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的发挥,之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有所阐述,其中不少精辟见解构成了我国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那么意境就可以定义为:作者在绘画创作中通过时空景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总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即写情,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山水画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深厚、耐人寻味的意蕴。正是这样的意蕴和境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境界。它不仅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 关键词: 山水画构成因素意境传统 一、山水画意境的理论构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与人的想象相结合,是意境形成的根源。春山如笑,夏山积翠,秋山如妆,冬山似睡;泰山雄伟,华岳险峻,峨眉神秀,衡岳苍翠⋯⋯大自然人格化的特征,给予画者深刻的启示。清人黄钺就总结了前人经验,概括出意境的二十四种品位特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超脱、纵横、淋漓、简洁、明净、空灵、韵秀⋯⋯较为全面地阐明了以气韵生动为主的自始至终气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意境特征。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所著的《诗格》中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三境说,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尔后,晚唐诗人、评论家司空图则著以《二十四诗品》,以四言韵语论述诗歌风格,为后世所重。到清末民初,王国维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古典诗论成就并结合西欧资产阶级美学成果,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深,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创作。”在山水画高度发展的同时,画论也相应地触及到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真景”说,主张“度物象而取其真”,并阐明“真者气质俱盛”。在此以前,山水画论多沿用人物画论“气韵”、“形神”等概念。唐代王维极早地把这一诗学的审美要求借用到绘画上,并从理论到实践上指导自己的创作,形成早期传统山水画意境的构成格调。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其“论山水树石”一节中,虽也有“凝意”、“得意”、“深

学生风景画图片优秀作品

学生风景画图片优秀作品 学生风景画图片优秀作品1 学生风景画图片优秀作品2 学生风景画图片优秀作品3 学生风景画图片优秀作品4 学生风景画图片优秀作品5 《色彩大家庭》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常用色彩,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2.采用故事、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结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简单的色彩练习,进一步寻找自然界其他色彩,发现色彩的美感和魅力。 3.运用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逐步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探求。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常用色彩,并能作简单的练习。 难点:帮助学生能够顺畅地讲述色彩的故事,并能准确地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准备】 (学生)彩笔 (教师)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色彩,认识世界。 师:课件播放视频《多彩的世界》。让学生说说看到哪些颜色,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 生:红色、黄色、绿色…… 揭示课题:《色彩大家庭》 师:我们的大自然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他把我们的世界装扮的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现在就跟着老师一起去找找看这位神奇的 魔术师都变出了哪些颜色?(课件展示出大自然的色彩的图片,并请 学生一一进行指出这些颜色) 教师在旁并提供欣赏的建议,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二)玩玩游戏,猜猜颜色。 师:老师这准备的了10只气球:我现在放飞气球,你们抢答气 球的颜色,谁先回答出它的颜色我就把气球奖励给他。 生:红色、蓝色、绿色…… (结合游戏,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活动的丰富性) 师:我现在想请拿到气球的同学说说,你们看着手中气球的颜色,你会联想到什么?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说说对生活中的色彩的感受。)

九年级语文《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四.细读感悟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探究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业--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预习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惆怅 ..(chóuchàng)真zhì(挚) 浮光掠.影(lüè) 暮ǎi(霭) 渲.染(xuàn)朝.朝暮暮(zhāo)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 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意境会更鲜明。 渲染: 比喻夸大地形容。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 ..,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 气势宏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进入并感受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乙]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 (1)[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进入”与“感受”调换位置。

(2)[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智慧”后加上“的境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中国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是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让虾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只有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感悟,画出的画才能传神。 【解析】“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有误。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 的方法是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基础运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充沛.(pèi)suǒ(索)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衷)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疏乎”,正确写法是“疏忽”。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C)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高中美术_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1)教法:材料分析法、图片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学习法 (3)教学流程和活动 导入大家好!很荣幸,给我们同学来上美术课,今天我带来了一些美术作品与同学们一块来欣赏。 导入:泰山风景欣赏 师:中西方的画家们是如何来表现泰山的呢?(欣赏作品) 这节课我们一块来学习《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⑴师:展示两幅作品:中国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西方的油画霍贝玛的《乡间村道》 提问:从空间角度看两幅作品有何不同? 生:回答 教师总结:《乡间村道》的空间符合视觉的真实,色彩真实,像照片一样。 《千里江山图》的空间感更加辽阔,色彩亮丽。 《乡间村道》在他的画中,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彼此参差错落,既是十分对称的又是富有变化的。通过两排树木高低不一、疏密有致的组合和排列,创造出了一个透视感极强的空间。画面上的地平线很低。原野上一条泥泞的林间小道伸向远方,路面上有车辙的

痕迹。路两旁的细高的小树富有节奏感。 小道的另一头,一个村民正牵着一头牲口站着,在右边的一条叉道上,有两个一边谈话一边走着的农村妇女;右侧近景上是一块种植园,一个农妇在修剪枝条。较低的地平线,使天空留出的位置就多了,画家有更多的可能去描绘云蒸霞蔚的美丽的上空。 远处可见高耸的教堂和红色的房屋。天空辽阔深远,云彩富有动感。画面上点缀着几个人物。画家成功地运用了焦点透视,构图稳定均衡。整个画面带给我们的是清新、舒展,让人仿佛闻到了这宁静乡间淡雅的泥土气息。这幅画在美术技法上一直被用作古典的示范作品。 凡是一幅好的风景画,总是情与景相交融的。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就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成行的树枝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 被称为北宋少年天才.他18岁画这幅画,20岁就病逝.作品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用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作。作品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和浩淼的江河湖水,有山岭、坡岸、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景物繁多,气象万千。画家在构图上利用散点透视,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质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过程与方法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通过对山水画家的认识、所处时代的分析及画面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难点 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学会运用笔墨表现意境。 1.分析教学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通过勾画点评,找出重点句子,分析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2.实践交流法: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深切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水画等所需用具。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山水画的特点。 1课时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雄浑的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李可染的意境观:他曾在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作者:包辽成学校:甘肃省漳县武当中学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的灵魂。 2、尝试选用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 3、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共同总结 教学策略:启发式 教具准备:课件 课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去过哪些地方?那些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提问,并课件展示祖国各地风光,从名山大川的雄伟到小桥流水的秀美,从滚滚江水的磅礴到江平如镜的娴静,从枫叶如火的热情到枝叶凋零的萧条。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给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导入新课。 二、讨论分析,探索发现,敢于质疑,师生共同总结 1、教师课件展示以风景为题材西方的英国的康斯太勃尔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和元代倪瓒画家的山水画《渔庄秋霁图》,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学生欣赏后,组内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内选代表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教师单品总结。(比较学习) 西方的风景画成熟阶段,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的代表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闪烁的阳光,广阔的天空中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忠实于自然是西方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法,上段是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

2021年八年级美术下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人美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美术下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人美版教学目标: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山水画所需用具风景照片等 板书设计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一、《平沙落雁》二、《江山如此多娇》三、《万山红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二、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1、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2、《江山如此多娇》磅礴旭日升中华,九州沐浴金彩霞。世纪更替逐浪高,国昌民种富贵花。《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风景画

画风景 -------平行透视 一.校园风景照片和风景写生画欣赏(10分钟) 1.课前五分钟演讲(3位同学介绍自己的绘本封面设计) 同学们的绘本都设计得非常漂亮,其实我们的校园也十分美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心观察过,校园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我们来看看 2.课件图片:《校园写生》+音乐(《布拉格》爱乐乐团) 3.有的人遇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用相机拍下来,而画家会把它画下来。今天一起和李老师来画风景画吧。板书《画风景》 二找规律------欣赏名画和生活照片,找出透视现象。(10分钟)首先我们来欣赏画家的风景画。 1.课件《村道》荷兰乡村画家霍贝玛

问:看到这幅作品,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生:宁静、色彩柔和、明朗、朴素、欢快、淡雅的泥土气、真实、向远方延伸等 好的风景画总是情与景的交融,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有着特别深厚情感的田园画家。这幅画展现了一种真实的乡野美景,给我们平远的美感。 让画面产生平远美感的秘密是什么呢? 生:树、路的变化。 2那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 课件:风景照片

问:你能找到哪些规律 生:木桥变化、水面变化、桌子变化、人、球场草地等师总结:我们平时看同样的物体,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大小、形状出现变化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透视现象。透视的基本规律总结为 板书:近---------------远(生边答边总结板书) 大小 宽窄 高低 实虚 三、利用平行透视的规律画风景 我们如何利用透视规律来画风景画呢? 练习纸------ 探究学习1(发现心点和视平线) 请用直线(可用直尺辅助)延长足球场上深色草地与浅色草地的分界线条,连接好后,请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八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八 351 《杂画册》 明陈洪绶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30.2厘米横25.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图册作山水、人物、花卉,画法工整,趣味古拙。其八开分别是:1.山图2.黄河巨津3.湖山深远山水4.远浦归帆5.石泉云树6.罗汉7.夔龙补衮图8.玉堂柱石。此选二幅作品,一幅是设色泉石云树。画面上云树如带,意境迷离,用笔工整,设色典雅,富有装饰感。另一作品,设色溪水山涧石桥,二人坐桥上对语。意境清新自然,古意森森。山石皴染结合,树木用横笔层层点出,墨色湿润。 352 《闭户著书图》 明沈颢纸本设色纵96.2厘米横4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颢(公元1586—1661),明代画家。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江苏苏州人。性格豪放,博雅多闻。沈颢书法真、行、篆、隶无所不能。更精绘画,深研画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创见。他临习诸家,位置严整,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于沈周。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写画山

水,笔墨秀雅,立壑奇突。名重一时。 353 《山水图》 明李永昌纸本设色纵125.7厘米横5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永昌(生卒年不详),字周生,安徽修宁人(有认为是安徽欷县人)。善书法,画风学董其昌。工山水,仿元人笔意,画风清秀圆润,清逸疏简,为汪之瑞师,开新安派之先声。主要活动于万历、崇祯年间。《山水图》是最能体现其风格的代表作。 354 《江山卧游图》 清程正揆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3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程正揆(公元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老斫轮有不传之妙耶?”此幅《江山卧游图》近似沈周的笔墨粗健,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林木葱茏,景色旖旎。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对于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起源以及理论界定,作者认为具有起源性的山水画作品应体现“畅神”与“山水以形媚道”的观念,理论上,美术学者一般公认山水画源于魏晋,这一观点始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但并未有山水画传世之真迹来印证这一观点,而对石窟和墓室壁画中的山水画的研究忽略了其本质问题,即山水画作为背景呈现,并未体现“媚道”与“畅神”。因为石窟佛教壁画掺杂为宗教服务的色彩以及说教意义,对“道”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忽略了由“器”进“道”的审美方式,并不能称之为山水画。因此,真正的山水画还应摆脱除山水母题外的其他意图、动机和观念。宗炳的《画山水序》也从“形上”和“形下”对山水画作出了界定,他认为山水画“畅神”应是作者的“澄怀味象”转换成图像而传达给欣赏者的畅神。据文献记载,山水画作品始于戴逵的《吴中西山邑居图》、戴勃的《九州名山图》、《风云水月图》但没有存世画作,而顾恺之的《洛神赋》、《女史箴图》等仍具说教、文本的意义,以及陆探微、萧绛、杨修等人的山水画作均未留存,而展子虔的《游春图》被印证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作,但依然不是纯山水画,因为这幅画表现得是人物的生活活动。众多文献也记载了山水画的演变与分体发端于唐代,如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因此,具有独立意义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于唐代。 而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不同的是它起源于古罗马时期,但在中世纪断层,文艺复兴时期再生,所以在时间观念上与山水画不可比拟。而从风景画作品与文献的角度,以及与中国山水画一样抛开其宗教、历史及文本意义来界定风景画,真正的风景画应出现在15、16世纪,即文艺复兴时期,尤以阿尔特多费尔的风景画为典型例证。17世纪是风景画的繁盛时期,尤其是荷兰艺术家大大纯化了风景画。18至19世纪中期为风景画流变期,出现了古典主义风景画和历史风景画,19世纪,印象派的出现将风景画又带入了无关历史、叙事性或情节成分的阶段。 由于时间上的不同步,使得山水画与风景画无法从起源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作者将山水画与风景画的比较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成熟期和流变期。 早期作者从山水画与风景画起源与发展的性质角度来进行比较。分别以隋唐和15、16世纪欧洲具有起源与独立性质的风景画作品为切入点,探讨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差异与相似性。 各自特点: 一、中国山水画的独立并未处于成熟阶段,而西方自独立就已发展完好; 二、是山水画强调“畅神”“以形媚道”,西方风景画注重对自然的模仿,追求“新感觉”,其中两者所蕴含的审美认知也异同: (1)山水画技法停留在人物画技法上,而西方风景画技法与科学相结合,注重透视、光影明暗; (2)中国山水画受老庄“玄”色思想的影响,强调水墨为上,色彩观念追求平面化,而西方风景画受“模仿说”的影响,重视色彩对物体的如实再现,追求凹凸立体感。 相似性: 一、都深入自然观察客体对象,进行写生。 二、重视形的表现。 三、早期山水与风景画创作都以客观对象的固有色为基础。 四、空间意识上都是由二维发展到三维空间。 五、都具有审美经验。 成熟期作者将中国五代、宋、元时期山水与17世纪风景画进行比较。 各自特点: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都具有写生性质,整体气度严谨,格法规整,而元代逸笔草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