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会计准则(一)

国际会计准则(一)

国际会计准则(一)
国际会计准则(一)

国际会计准则

2003年9月19日

国际会计准则(IAS)

目录

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3)

Preface (24)

Procedure and Objective of IASB (27)

IAS1: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33)

IAS2:Inventories (55)

IAS7:Cash Flow Statements (62)

IAS8:Net Profit or Loss for the Period,Fundamental Errors and Changes in Accounting Policies (73)

IAS10: Events After the Balance Sheet Date (82)

IAS11:Construction Contracts (93)

IAS12:Income Taxes (101)

IAS14:Segment Reporting (134)

IAS15:Information Reflecting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Prices (150)

IAS16:Property,Plant and Equipment (155)

IAS17: Leases (169)

IAS18:Revenue (180)

IAS19: Employee Benefits (188)

IAS20:Accounting for Government Grants and Disclosure of Government Assistance (227)

IAS21: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Foreign Exchange Rates (233)

IAS22:Business Combinations (244)

IAS23:Borrowing Costs (270)

IAS24:Related Party Disclosures (275)

IAS26: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by Retirement Benefit Plans (280)

IAS27: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288)

IAS28:Investments in Associates (294)

IAS29:Financial Reporting in Hyperinflationary Economies (301)

IAS30:Disclosures i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anks and Simila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308)

IAS31:Financial Reporting of Interests in Joint Ventures (319)

IAS32:Financial Instruments:Disclosure and Presentation (328)

IAS33: Earnings per Share (351)

IAS34:Interim Financial Reporting (365)

IAS35:Discontinuing Operations (376)

IAS36:Impairment of Assets (385)

IAS37:Provisions, Contingent Liabilities and Contingent Assets (410)

IAS38:Intangible Assets (426)

IAS39:Financial Instruments: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452)

IAS40:Investment Property (504)

IAS41:Agriculture (520)

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

The IASB Framework is a conceptual accounting framework that sets out the concepts that underlie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external users. It was approved in 1989. The IASB Framework assists the IASB:

●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 its review of existi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 in promoting the harmonisation of regulation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relating to the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by providing a basis for reducing the number of alternative In addition,the Framework may assist:

● preparer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applyi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 dealing with

topics that have yet to form the subject of a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 auditors in forming an opinion as to whether financial statements conform with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 user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interpreting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prepared

in conformity with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work of IASB, providing them with information about its approach to the

formul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Framework is not a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and does not define standards for any particular measurement or disclosure issue.

In a limited number of cases there may be a conflict between the Framework and a requirement within a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re is a conflic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prevail over those of the Framework.

世界上许多企业都编制并且向外部使用者呈报财务报表。虽然这些财务报表在国与国之

间看上去可能相同,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和法律环

境的不同所引起的,同时也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在制定国家级标准时考虑到财务报表不同

使用者的需要所引起的。

这些不同的环境,导致了财务报表要素亦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等不同定义

的使用,同时还导致了使用不同的标准确认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以及对不同计量基础的取舍。

财务报表的范围和财务报表中的揭示内容,亦受到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受命通过寻求协调与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有关的规定、会计准则和

程序,来缩小这些差别。它认为,寻求进一步协调的最好办法,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了提供

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编制的财务报表之上。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认为,为了这种目的而编制的财务报表,可以满足大多数使

用者的共同需要。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使用者都要作经济决策,例如:

(l)决定何时购入、持有或出售一项权益性投资;

(2)评价管理当局的保管或受托责任;

(3)评价企业向其职工支付工资和提供其他利益的能力;

(4)评价对企业贷款的保险程度;

(5)决定税务政策;

(6)决定可分配利润和股利;

(7)编制和使用国民收入统计指标;

(8)管理企业的活动。

然而,理事会认为,各国政府特别有可能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规定不同的或额外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不应当影响为其他使用者的利益而公布的财务报表,除非这些要求也能满足那些其他使用者的需要。

财务报表最通常是根据以可收回的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和名义财务资本保全的概念加以编制的。虽然目前尚无要求变动的一致意见,为了达到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的目的,其他的模式和概念可能更为适合。本结构则是为了适用于一系列的会计模式以及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加以设计的。

引言

目的和地位

1.本结构确立了为外部使用者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概念。本结构的目的是:(l)帮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制定将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并对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加以复审;

(2)为减少国际会计准则所允许的备选会计处理方法的数目提供基础,藉以协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促进协调与编报财务报表有关的规定、会计准则和程序;

(3)帮助国家级准则制定团体发展国家级准则;

(4)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处理尚待列作国际会计准则题目的问题;

(5)帮助审计师形成关于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意见;

(6)帮助使用者理解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中所包含的信息;

(7)向关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的人们提供关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的资料。

2.本结构并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因此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或揭示问题确定标准。本

结构的任何内容都不能取代任何具体的国际会计准则。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承认,在一些有限场合,本结构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有所抵触。在发生抵触的那些情况下,应当以国际会计准则而不是以本结构的要求为准。然而,在发展未来准则和复审现有准则的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将受本结构的指导,因此本结构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抵触情况的数目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4.本结构将按照理事会的工作经验得到不时的修订。

范围

5.本结构涉及:

(1)财务报表的目标;

(2)决定财务报表的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

(3)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4)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

6.本结构涉及通用财务报表(下称“财务报表”),包括合并财务报表。这些财务报表至少应每年编报一次,并且要针对众多使用者对资料的共同需要。这些使用者中,有的可能要求并且有权得到属于财务报表内容以外的资料。然而,许多使用者则不得不依靠财务报表作为他们取得财务资料的主要来源,因此,编制和呈报这一类财务报表时应当考虑到他们的需要。专用财务报告,例如募股书和为税务目的而编制的计算表,不属于本结构所涉及范围。然而,在有关专用报告的要求允许时,本结构仍可适用。

7.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过程的一部分。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①(它可以用多种方法呈报,例如以现金流量表或资金流量表呈报),以及作为财务报表不可分割部分的那些附注、其他报表和说明材料。财务报表还可能包括基于或源自上述报表并应随之一同阅读的附表和补充资料。例如,这些附表和补充资料可能涉及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方面的财务资料以及对价格变动影响情况的披露。然而,财务报表并不包括诸如董事报告、董事长声明书和管理当局讨论与分析材料之类的项目以及可能包含在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中的类似项目。

8.本结构适用于所有商业、工业和经营性的报告企业的财务报表,无论这些企业属于公营部门还是私营部门。所谓报告企业是指有许多使用者依靠财务报表作为关于该企业财务资料主要来源的企业。

使用者以及他们对资料的需要

9.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与公众。他们利用财务报表以满足他们对资料的某些不同需要。这些需要包括:

(l)投资者。风险资本的提供者以及他们的顾问关心他们投资的内在风险和投资报酬。他们需要资料来帮助他们决定是否应当买进、持有或卖出。股东们还关心帮助他们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的资料。

(2)雇员。雇员及其代表性组织关心有关其雇主稳定性和获利能力方面的资料。他们还关心使他们评估企业提供报酬、退休福利和就业机会的能力的资料。

(3)贷款人。贷款人关心那些能使他们确定自己的贷款和贷款利息在到期时能否得到支付的资料。

(4)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关心那些能使他们确定欠他们的款项在到期时能否得到支付的资料。商业债权人只要不依赖企业继续作为其主要顾客,其对企业的关心在时间上就可能比贷款人要短。

(5)顾客。顾客关心有关企业延续性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当他们与企业有长期性联系或依赖企业时。

(6)政府及其机构。政府及其机构关心资源的分配,因此也关心企业的活动。为了管理企业的活动、决定税收政策和作为国民收入等类似统计资料的基础,它们也需要资料。

(7)公众。企业以各种方式影响公众的成员。例如,企业可能以多种方式对当地经济作出贡献,包括其雇请的人数和对当地供应商的惠顾。财务报表通过提供关于企业兴衰趋势、近期发展和活动范围方面的资料,可以对公众有所帮助。

10.虽然上述使用者对资料的需要不可能完全由财务报表来满足,但是仍然存在着对所有使用者来说是共同的需要。因为投资者是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因此,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提供的财务报表,也可以满足财务报表能够满足的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需要。

11.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负有首要责任。企业管理当局也关心财务报表中所包括的信息,尽管它能够取得有助于其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其他管理和财务方面的资料。管理当局有能力决定这类附加资料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其自己的需要。然而,对这一类信息的报告,不属于本结构的范围。但是,公布的财务报表都是以管理当局

所使用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资料为依据的。

财务报表的目标

12.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

13.为上述目的而编制的财务报表可以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共同需要,但是财务报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时可能需要的所有信息,因为财务报表主要反映了过去事件的财务影响,而且不一定提供非财务信息。

14.财务报表还反映了管理当局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保管责任或受托责任的实施成果。使用者之所以希望评估管理当局的保管责任或受托责任,是为了能够作出经济决策。例如,这些决策包括是保存还是出卖其对企业的投资,是延聘还是调换管理人员。

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

15.财务报表使用者所作的经济决策,要求评估企业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及其产生它们的时间性和确定性。例如,这种能力最终确定了企业向雇员支付工资、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利息偿付、归还贷款和对股东进行分配的能力。如果使用者得到的是集中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资料,他们就能更好地评估这种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16.企业的财务状况受其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其财务结构、其资金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以及其适应所处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的影响。关于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和企业过去加工资源的能力的资料,有助于预测企业将来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关于财务结构的资料,有助于预测今后借款的需要以及了解今后的利润和现金流量是如何在对企业拥有权益的那些人中间进行分配的,同时还有助于预测企业将来筹资成功的可能性。关于资金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资料,有助于预测企业承兑其到期的财务承诺的能力。资金流动性是指在考虑了这一时期的财务承诺以后近期内现金的可用情况。偿债能力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用现金承兑到期的财务承诺的能力。

17.关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尤其是其获利能力方面的资料,是评估企业今后有可能控制的经济资源的潜在变动所必需的资料。在这一方面,关于经营业绩的资料是重要的。关于经营业

绩的资料,有助于预测企业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判断企业利用新增资源可能取得的效益。

18.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资料,有助于评价企业在报告期内投资、筹资和经营等方面的活动。这种资料还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企业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以及企业对使用那些现金流量的需要。在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时,可以有多种方法对资金加以定义,例如全部财务资源、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或现金。本结构不打算对资金规定定义。

19.关于财务状况方面的资料主要是在资产负债表中提供的。关于经营业绩方面的资料主要是在损益表中提供的。关于财务状况变动的资料是在财务报表中通过一张单独的报表加以提供的。

20.财务报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它们反映了相同交易或其他事项的不同方面。虽然每一张报表提供的资料有所不同,但是没有任何一张报表是仅为一种目的而提供的,也没有任何一张报表可以提供使用者特别需要的全部资料。例如,损益表如果不与资产负债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结合使用,就只能对经营业绩提供一种不完整的反映。

附注和附表

21.财务报表还包括附注、附表和其他资料。例如,它们可能包括与使用者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所需要的项目相关的额外资料还可能包括对影响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情况的揭示以及对于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任何资源和义务(诸如矿藏储备)情况的披露。关于地区分部和行业分部的资料以及关于价格变动对企业的影响的资料也可能通过补充资料的方式加以提供。

基本假定

权责发生制

22.为了达到财务报表的目标,财务报表应根据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加以编制。按照权责发生制,交易和其他事项的影响应当在它们发生时(而不是当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收到或支付时办以确认,并且将它们在会计记录中加以记录,以及在与它们相关期间的财务报表中予以报告。按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报表,不仅向使用者反映了涉及现金收付行为的过去发生的交易,而且也反映了将来支付现金的义务,代表将来可以收到现金的资源。因此,这些财务

报表提供了使用者在作出经济决策时最为有用的那种关于过去交易和其他事项方面的资料。

持续经营

23.财务报表通常是按照这样一个假定加以编制的,即企业是一个经营中的实体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持续经营。因此,可以假定企业既没有打算也没有需要进行清盘或大力削减其经营规模。如果有这种打算或需要,财务报表可能不得不按照另外不同的方法加以编制,如果是那样,则应揭示所用的方法。

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

24.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属性。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可理解性

25.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的一条基本质量特征就是要让使用者便于理解。为此目的,人们假定使用者对商业和经济活动以及会计有恰当的了解并且愿意花费适当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然而,有些关于复杂事项的信息由于它们与使用者作经济决策的需要相关而应包括在财务报表之中,不能仅仅因为这些信息对于某些使用者来说过于难以理解而将它们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

相关性

26.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27.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认作用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关于拥有资产的现有水平和结构的资料,在使用者致力于预测企业利用机遇和对付逆境的能力时,对使用者是有价值的。对于过去关于企业结构或计划安排的经营活动的结果等情况的预测,同样的资料则可以起到确认作用。

28.关于财务状况和过去经营业绩的资料经常被加以使用,作为预测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使用者直接关心的其他事项的基础。其他事项包括股利和工资支付、证券价格变

动及企业承兑到期承诺的能力等。资料要具有预测价值,不一定非要采取明确的预测形式。然而,关于过去交易和事项的资料的编列方式,可以提高根据财务报表进行预测的能力。例如,如果分别揭示非常、异常和非经常性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就可以提高收益表的预测价值。

重要性

29.信息的相关性受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单凭信息的性质就足以确定其相关性。例如,如果不管一个新分部在报告期内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性如何,对该新分部的报告都可能会影响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机遇的评价。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性质和重要性都是重要的。例如,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各主要类别存货的持有金额。

30.如果信息的遗漏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发生遗漏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所判断的项目或错误的大小。因此,重要性与其说是信息要成为有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倒不如说是提供了一个门槛或取舍点。

可靠性

31.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还必须具有可靠性。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32.信息可能会具有相关性,但在性质或反映上可能会不那么可靠,以致确认这种信息可能会令人误解。例如,如果一项法律诉讼的赔偿要求的成立与否和金额大小都处在争执当中,虽然企业揭示赔偿要求的金额和情况可能是适宜的,但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赔偿要求的全部金额却可能是不适宜的。

忠实反映

33.要使信息可靠,信息就必须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因此,举例来说,资产负债表就应忠实反映在报告日期符合确认标准的那些形成企业资产、负债和权益的交易和其他事项。

34.大部分财务信息都可能遇到由于它不能完全忠实反映它所拟反映的情况而带来的风险。这并不是由于存有偏向,而是由于在辨认所要计量的交易和其他事项,或在设计和运用能够传递与那些交易和事项相对应的信息的计量和反映技术上,存在着固有的困难。在某些情况下,对项目财务影响的计量可能是那么地不确定,以致使企业在通常情况下对它们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例如,虽然大多数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部都会产生商誉,但是要可靠地确认或计量这种商誉,通常是困难的。然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确认项目并且揭

示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着错误的风险,可能是恰当的。

实质重于形式

35.如果信息要想忠实反映它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

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不总

是与它们的法律或设计形式的外在面貌相一致的。例如,企业将一项资产处理给另一单位,

可以在文件中声称将法律所有权转让给该单位;然而,还可能存在协议,可以保证企业继续

享有该项资产所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报告一项销售就不可能忠实反映所达

成的交易(如果确有交易存在的话)。

中立性

36.要使信息可靠,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信息还必须具有中立性。也就是说,要不带有偏向。如果为了达到预定的成果或结果,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列报,使财务报表影响了决策或判断,那么,财务报表就不是中立的了。

审慎性

37.然而,财务报表的编制者确实还必须考虑到许多事件和情况必然围绕着不确定性,例如,有疑问的应收帐款的可收回程度、厂房和设备的可能使用年限以及可能发生的要求保修

的次数等。要对这类不确定性加以确认,则应揭示它们的性质和范围,并在编制财务报表过

程中实施审慎性原则。审慎是指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作出所需要的估计时,在实施必需的判断

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然而,实施审慎性

原则并不允许诸如设立秘密储备金、过分地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负

债或费用等,因为这样编制出来的财务报表不可能是中立的,从而也就不会具有可靠性。

完整性

38.要使信息可靠,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遗

漏能造成信息虚假或令人误解,从而使信息不可靠并且在相关性上留有缺陷。

可比性

39.使用者必须能够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以便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变化趋势。使用者还必须能够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报表,以使评价它们相对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因此,不论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任何地方和不同时间,还是对于不同的企业,对于同类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的计量与反映,都必须按照一致的方法进行。

40.可比性这一质量特征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即应把编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这些政策的变更以及变更的影响告诉使用者。使用者必须能够鉴别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企业对同类交易和其他事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之间的差别。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包括揭示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有助于达成可比性。

41.对可比性的要求,不应混同于单纯的统一性,并且不应允许其成为引进经过改进的会计准则的一种障碍。如果采用的政策不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企业就不宜继续以相同的方式核算某一交易或其他事项。当存在更具相关性和更可靠性的备选方法时,如果企业仍保持会计政策不变,也是不适宜的。

42.由于使用者希望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财务报表反映以前各期的相应信息是重要的。

相关和可靠信息的限制因素及时性

43.在报告信息的过程中如果有不恰当的延误,信息就失去了其相关性。企业管理当局可能需要权衡及时报告与提供可靠信息这两者的相对优点。为了在及时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往往在了解某一交易或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之前,就可能必须作出报告,这样就会损害可靠性。相反,如果要延误到所有方面都了解以后才予以报告,信息可能会相当可靠,但对于必须在事中作出决策的使用者来说,用处可能就会很小。为了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作出权衡,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最好地满足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的需要的问题。

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平衡

44.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平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限制因素,而不是一种质量特征。从信息中派生出来的效益应该超过提供它的成本。然而,评价效益和成本实际上是一种判断过程。而且,成本不一定落在享受效益的那些使用者身上。效益也可能被不属于信息提供对象的其他使用者所享受。例如,向贷款人提供进一步的资料可能能够降低企业的借款费用。根据以上这些理由,在任何特定情况下,要进行成本效益测试,都是困难的。然而,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和使用者,尤其是准则制定者,应当了解这一限制因素。

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

45.在实务中,在质量特征之间进行平衡或作出取舍,经常是有必要的。通常来说其目的是在各质量特征之间取得适当平衡,以便达到财务报表的目标。在不同的场合下判定质量特征的相对重要性,是一种专业判断的问题。正实和公正的观点/公正地反映46.财务报表经常被描述为真实和公正地反映了或公正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虽然本结构不直接涉及这类概念,但是,对主要质量特征和恰当会计准则的应用,通常可以产生能够传递真实和公正的信息或公正地反映信息的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的要素

47.财务报表通过将交易和其他事项按照它们的经济特性分成大类,从而描绘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这些大类被称为财务报表的要素。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有关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权益。与损益表中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有关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财务状况变动表通常反映损益表要素并且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的变动,因此,本结构不确定此表特有的要素。

48.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反映这些要素涉及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例如,资产和负债可以根据它们在企业业务中的性质和职能作出分类,以便按对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最为有用的方式反映信息。

财务状况

49.与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有关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权益。它们的定义如下:

(1)资产是指作为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并且可以期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

(2)负债是指企业由于过去事项所产生的一种当前的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预期会导致体现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流出。

(3)权益是指企业的资产在扣除其所有的负债以后的一种剩余利益。

50.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定了它们的基本特点,但并没有试图规定它们在资产负债表中被确认以前需要满足的标准。因此,定义中包含的某些项目,并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被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因为它们并不能满足在第 82-84段中所讨论的确认的标准。尤其是在一项资产或负债被确认前,对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或流出企业的期望必须足够肯定,以能够满足第 83 段中讨论的可能性标准。

51.在评估某一项目是否满足资产、负债或权益的定义时,需要注意其基本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仅仅是其法律形式。例如,在融资租赁的情况下,其实质和经济现实就是承租人通过承担支付约等于资产公允价值和有关财务费用的义务,换取了租赁资产在其使用年限的

大部分时间内的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融资租赁产生了满足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项目,并且这些项目应在承租人资产负债表中加以确认。

52.按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可能包括了不能满足资产或负债定义、也不能列人权益部分反映的项目。然而,第 48 段所规定的定义却可以作为将来复审视有国际会计准则和进一步制定准则的基础。

资产

53.资产中所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量的潜力。这种潜力可能是生产性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它也可能采取可以转化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是采取能够减少现金流出的形式。例如,当一项备选的制造工艺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时就是这种情况。

54.企业通常使用其资产去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以满足顾客的欲望或要求;由于这些产品或劳务可以满足顾客的欲望或需求,因此,顾客愿意为此付出金钱,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现金本身就为企业提供服务,因为现金能够掌握其他资源。

55.资产中所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可以若干方式流入企业。例如,一项资产可以:

(1)在生产供企业出售的产品或劳务中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资产结合使用;

(2)换取其他资产;

(3)用于结算债务;

(4)分配给企业的所有者。

56.许多资产,例如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等,均具有实物形态。然而,实物形态对一项资产的存在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如果专利权和版权可以期望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并且它们能为企业所控制,那它们就是资产。

57.许多资产,例如应收帐款和不动产等,是与包括所有权在内的法定权利相联系的。在确定一项资产的存在时,所有权也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以一项租赁财产为例,如果企业能够控制期望它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该项租赁财产就是一项资产。虽然,企业控制利益的能力通常是法定权利的结果,但是,即使是在没有法定控制权的情况下,一个项目也可能满足资产的定义。例如,一项从开发活动中取得的专有技术,只要企业能对它保密并且能够控制它所带来的利益,它可能就能满足资产的定义。

58.企业资产来自于过去的交易或其他过去事项。企业通常用购买或生产的方式取得资产,但是其他交易或事项也可能产生资产,例如,在某一地区作为鼓励经济发展规划的一部分,企业可从政府处获得不动产以及矿藏等。期望在将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本身并不会产生资产,因此,举例来说,购买存货的意图本身并不满足资产的定义。

59.发生支出与产生资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两者并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当企业发生支出时,可能能够证明正在寻求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是不能获得结论性证

据,保证可以取得满足资产定义的项目。同样,没有发生相关支出,并不说明一个项目不能

满足资产的定义,不可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确认。例如,捐赠给企业的项目就可能满足资产

的定义。

负债

60.负债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企业具有当前的义务。义务是以某种方式行动或办事的职

责或责任。作为约束性合同或法定要求的一种结果,义务可能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例如,

收到货物或劳务而发生的应付款项,通常就是这种情况。然而,义务还可能来自于正常的经

营实践、习惯和保持良好业务关系或公道行事的愿望。例如,如果企业定了一条方针,即使

产品在保修期期满后才发现缺陷,也决定修理,那么,预计在这类已售产品上面将要花费的

金额就是负债。

61.需要对当前的义务与未来的承诺作出区别。企业管理当局作出的在将来购买资产的

决定,其本身并不会产生当前的义务。只有当资产交付时或者在企业签订了一份购买资产的

不可撤消的.协议时,通常才会产生义务。在后一种情况下,协议不可撤消的性质意味着不

履行义务的经济后果。例如由于存在着一笔巨额罚款,使企业对如何避免将资源外流到对方

毫无考虑余地。

62.对当前义务的结算通常涉及企业交付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以便满足对方的要求。

结算当前的义务可以采用若干方式,例如:

(1)支付现金;

(2)转让资产;

(3)提供劳务;

(4)以另一义务替换该项义务;

(5)将义务转为权益。

义务也可以用其他方式了结,例如,债权人放弃或丧失其权利。

63.负债来自于过去的交易或其他过去事项。因此,举例来说,购买货物和使用劳务会

产生贸易应付款(除非已经预付或者在交货时支付),接受银行贷款会导致归还贷款的义务。企业也可能根据客户当年的购货情况将未来的折扣确认为负债,在这种情况下,过去货物的

销售就是产生负债的交易。

64.有些负债只能采用较大程度的估计才能予以计量。有些企业将这些负债称作准备金。在某些国家,这类准备金并不被认为是负债,因为负债的概念被定义得非常狭窄,以致负债

仅包括不需作出估计就可确定的金额。第 49 段中对负债的定义,采取了较宽松的方式。因此,当一项准备金涉及当前的义务,并且能够满足定义的其余内容时,即使其金额有待估计,这

项准备金仍然是负债。例如,为现有保修单需支付款项作出的准备金和为了承担退休金义务

而提取的准备金等。

权益

65.虽然权益在第 49 段中被定义为一种剩余利益,但是在资产负债表中还可以作进一步分类。例如,在一家股份公司中,股东投入资金、留存收益、反映留存收益分配的储备金以及反映资本保全调整的储备金,均应单独反映。当企业进行分配或者以其他办法动用其权益的能力受到法律或其他限制时,如果上述分类能表明这种情况,那么,这种分类就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这种分类还可以反映这样的事实,即在企业拥有所有者权益的各方,在收取股利和偿还资本方面具有不同的权力。

66.准备金有时是根据规章或其他法律要求加以设立的,以便为企业或其债权人增加一份不受亏损影响的额外保障。其他的有些准备金则可能是根据国家税法的需要加以设立的,例如,当将一部分金额转移到这类准备金时可以获得税收减免,这类准备金就可能建立。因此,这些国法律、规章和税务法规而设立的储备金是否存在以及金额的大小,是与使用者决策需要相关的信息。转入这些储备金的金额属于留存收益的分配,而不是费用。

67.在资产负债表中权益所反映的金额,取决于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在通常情况下,权益的总金额只是偶然地与企业股票的市场总值相等,或者只是偶然地符合企业分项变卖其净资产或将企业整个经营实体出售所能筹集的资金总额。

68.企业经常以独资经营、合伙经营、信托和各种形式的政府经营机构的方式从事商业、工业和经营活动。这类企业的法律和管理结构,经常与股份公司所适用的有所不同。例如,在这类企业克对于向所有者或其他受益人分配权益范围内的金额,即使有所限制,也会是很少的。然而,本结构中关于权益的定义和其他内容对于这类企业也是适用的。

经营业绩

69.利润常常用来作为计量经营业绩的指标,或者作为计量其他指标如投资报酬率或每股收益等的基础。与利润计量直接有关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对收益和费用以至于利润的计量和确认,部分地取决于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使用的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这些概念将在第 102 至第 110 段中加以讨论。

70.收益和费用要素定义如下:

(1)收益是指在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流入或增值,或者是负债减少。从而导致权益的增加,但不包括与权益所有者出资有关的那些事项。

(2)费用是指在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流出或折耗,或者是产生了负债,从而导致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与权益所有者分配有关的那些事项。

71.收益和费用的定义,确定了它们的基本特征,但是没有打算规定它们在损益表中得

到确认之前必须满足的标准。收益和费用确认的标准,将在第82 至第98 段中讨论。

72.收益和费用在损益表中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加以反映,以便提供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例如,将在企业正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那些收益和费用项目与不属于这一类的项目加以区分,是一种惯常的做法。这种区分的依据是,判断一个项目的来源是否与评价企业在将来产生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能力相关。例如,诸如变卖长期投资之类的偶然活动,不可能经常反复发生。按照上述方式对项目作出区分时,需要考虑企业以及其经营业务的性质。一家企业正常活动所产生的项目,对另一家企业来说也可能是非正常性的。

73.将收益和费用项目加以区分并将它们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还可以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若干指标。这些指标包含的内容互有不同。例如,损益表可以反映毛利、税前正常活动的利润、税后正常活动的利润和净利润等。

收益

74.收益的定义包含了收入和利得。收入是在企业正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并且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包括销售收入、服务费、利息、股利、使用费和租金等。

75.利得是指满足收益的定义但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在企业正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项目。利得代表了经济利益的增加,在这一点上与收入的性质没有差别。因此,在本结构中没有将它列作一种单独的要素。

76.举例来说,利得包括了那些变卖非流动资产所产生的收益。收益的定义还包括了本实现利得,例如,对有价证券进行价值重估而产生的收益和由于长期资产的帐面价值增加而产生的收益。当将利得在损益表中予以确认时,通常将它们单独列示,因为了解利得的情况对于作出经济决策是有帮助的。利得经常只是报告其扣除有关费用后的净额。

77.通过收益可以收到或增加各类资产,例如,通过交换货物和提供劳务可以获得现金、应收帐款、货物和劳务等。收益还可能来自于负债的清偿。例如,企业可以向贷款人提供货物和劳务,以结清偿还所欠贷款的末了债务。

费用

78.一费用的定义包含了损失以及在企业正常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那些费用。举例来说,企业在正常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销售成本、工资和折旧等。它们通常表现为诸如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存货、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等资产的流出或折耗。

79.损失是指满足费用的定义并且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在企业正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项目。损失代表了经济利益的减少,在这一点上它们与其他费用的性质没有差别。因此,在本结构中不把它们列作单独的要素。

80.例如,损失包括那些由火灾和洪水等灾难造成的损失以及变卖非流动资产所产生的

那些损失。费用的定义还包括了未实现的损失,例如,企业借用外币时由于该种外币汇率提高的影响而发生的损失。将损失在损益表中确认时,通常将它们单独列示,因为了解损失的情况,对于作出经济决策是有帮助的。损失经常按其扣除有关收益后的净额予以报告。

资本保全调整

81.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重估或重新申报,会导致产权的增加或减少。虽然这些增加或减少满足收益和费用的定义,但是根据某些资本保全的概念,它们并不列入损益表中。相反,这些项目作为资本保全调整或价值重估储备金列入权益。资本保全的这些概念将在本结构的第 102 至第 110 段加以讨论。

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

82.确认是指将满足要素定义和第83段所规定的确认标准的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或损益

表的过程。它涉及用文字和货币金额表示这一项目,并且将该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的总额之中。满足确认标准的项目,都应在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得到确认。如果不确认这些项目,是无法通过揭示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或通过附注或解释材料来加以补正的。

83.满足要素定义的项目,如果满足了以下标准,就应当加以确认:

(1)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

(2)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

84.在评价一个项目是否满足以上标准从而是否有资格在财务报表中确认时,需要考虑第 29 和第 30 段中所讨论的重要性原则。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意味着,一个项目如果满足了某个特定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比方说满足了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就会自动地要求确认另一个要素,比方说是收益或负债。

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

85.在确认标准中所使用的可能性概念,是指与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或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程度。这一概念与表现企业经营所处环境特点的不确定性是相符合的。当编制财务报表时,可以根据所获得的证据,对与未来经济利益流动有关的不确定性程度进行评估。例如,当企业的一笔应收帐款可能将得到支付时,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那么就可以正当地将这笔应收帐款确认为一项资产。然而,通常还需要考虑在某种程度上得不到支付的可能性,因此,代表经济利益将会减少的费用也需要加以确认。

计量的可靠性

86.对于某个项目加以确认的第二条标准,是指该项目需要具有能够按本结构第 31-38

段所讨论的可靠性原则来加以计量的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必须对成本或价值作出估计。使用合理的估计,是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而且这并不降低项目的可靠性。然而,当不能作出合理的估计时,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确认项目。例如,一项诉讼的预期收入,可能同时满足资产和收益的定义以及作为确认的可能性标准,然而,如果不能可靠地计量该诉讼赔款的金额,它就不应作为一项资产或收益加以确认。但是,在报表附注、说明材料或附表中应揭示这一赔款要求的存在。

87.人一个在特定时点不能满足第83段确认标准的项目,由于随后的情况或事件,可能

在较晚的日期满足确认的标准。

88.一个具备要素的基本特征但不满足确认标准的项目一仍然可以在报表附注、说明材料或附表中得到揭示。如果了解这一项目的情况被认为关系到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评价,那么,揭示这一项目的情况就是合适的。

资产的确认

89.当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并且资产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时,就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该资产。

90.如果支出已经发生并且认为在本会计期间以后这种支出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就不应当在资产负债中确认资产。相反,这类交易却导致在损益表中确认一项费用。这种处理方式并不意味着管理当局发生支出的目的不是为了产生未来经济利益,也不意味着管理当局受到了错误的引导。这只能表明在本会计期间以后经济利益将会流入企业的确定性程度不够,不足以将它确认为一项资产。负债的确认91.当由于结算当前的义务而导致包含经济利益的资源很可能外流并且结算所发生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一项负债。在实务中,按等同比例尚未执行的合同的债务(例如已订货但尚未收到存货的负债)通常在财务报表中不作为负债加以确认。然而,这类债务可能满足负债的定义,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只要确认标准得到满足就可能有资格被确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确认这类负债,就需确认有关的资产或费用。

收益的确认

92.当与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已经发生并且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应在收益表中确认收益。这实际上意味着,确认收益的同时,也要确认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例如,由于出售商品或劳务引起的资产的净增加,或由于免除应付债务而引起的负债的减少)。

93.在实务中,确认收益(例如要求收入应当赚得)通常采用的程序,即为本结构中的确认标准的应用。这类程序的一般目的在于,将作为收益的确认只限于那些能够可靠地计量并且具有足够的确定性程度的项目。

费用的确认

94.当与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已经发生并且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应在损益表中确认费用。这实际上意味着,确认费用是与确认负债的增加或资产的减少同时发生的(例如,预提应付职工款项或计提设备折旧等)。

95.应根据所发生的费从与所取得的具体收益项目之间的直接联系,在收益表中确认费用。这一过程通常称为费用与收益的配比,涉及同一交易或其他事项直接产生或结合产生的收益和费用的同时确认或联合确认。例如,组成已售商品成本的各种费用要素,应在取得由于销售商品而取得的收益的同一时间加以确认。然而,在应用本结构规定的配比概念时,不允许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那些不满足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项目。

96.如果经济利益预期在若干会计期间产生,并且费用与收益的联系只能大致或间接地确定,费用应按系统和合理分配的程序在损益表中加以确认。在确认与使用诸如不动产、厂房、设备、商誉和商标之类资产有关的费用时,采用上述程序通常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确认的费用称为折旧或摊销。这些分配程序的目的,是在与这些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被消耗或到期的会计期间确认费用。

97.当一项支出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时,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当未来经济利益不能符合或不再符合作为一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加以确认的资格时,应立即在损益表中确认一笔费用。

98.如果在没有确认一项资产的情况下发生了一笔负债,例如发生了产品保修的负债,也应在损益表中确认~笔费用。

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

99.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具体计量基础的选择。

100 财务报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结合方式采用一系列不同的计量基础。它们包括:

(1)历史成本。资产是按照购置它们时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货物的金额,或是按照作为购置它们的报酬所付出的公允价值加以记录的。负债是按照在债务交换中所收到的收入金额,或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所得税的情况)按照在正常业务过程中为偿还负债预计所要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加以记录的。

(2)现行成本。资产是按照目前如要购置相同或类似资产将必须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改进及国际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财政部于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从规范范围、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对存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披露进行了说明和规定。本文就新存货准则与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旧准则)的变化差异做个具体的比较分析,同时就新存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其他几个国家关于存货的相关规定做了国际比较分析。关键词:存货;存货准则;比较一新旧准则的比较分析(一)总体评价1 结构层次更为简洁和明晰。将原来本属于计量范畴的内容(包括:初始计量、采购成本、加工成本等)单列并入“计量”一章进行阐述,相较于旧准则,新准则各部分间关系更为明晰紧凑。且在其中强调依据基本准则制定存货准则,突出了基本准则的核心地位。。2 内容体现出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趋同。这包括修正了存货的定义(存货的“为出售”这一特征得到加强)、不再将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成本计算单列、改革了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等。3 语言使用上更加精练、规范,剔除了不必要的赘语。这包括存货的定义中“正常生产”改为使用“日常生产”、不再使用“会计核算”,改称为“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对存货内容不再使用列举法,概以“存货”、将“费用”称为“损益”等。(二)具体比较1 框架比较。旧准则包括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披露、附则等13项。新准则只包括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四章。较之于旧的会计准则,层次更为简洁明了。主要变化在于将关于存货成本计量的内容(包括:初始计量、采购成本、加工成本等)统一归入并入“计量”一章进行阐述。这一结构上的调整,使新准则整体框架更为紧凑明了。2 关于准则适用范围:旧准则排除了四项不适用存货准则的内容::(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新准则只排除了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在建工程两项内容,新准则适用范围更广。《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明确表示收获的农产品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新存货准则规范的存货范围更为广泛。3 主要变化内容:基本上新准则只对旧准则进行内容和结构上的调整和梳理,在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一些主要大的变化有:1〉新准则不再单独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初始采购成本)的计量问题。而旧准则则单列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采购成本不包括运输费、保险费、装卸费等并应计入期间费用。旧准则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考虑流通企业成本的特殊性及与《行业会计制度》过渡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点规定已无必要。特别是一些企业跨行业经营,自身具有庞大的物流、销售网络和业务,已经难从业务以区分流通企业和制造业差别。2〉对存货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新准则不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从理论上讲,先进先出法更能体现存货成本流和实物流的一致性。且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再改用其他方法时,在中国可以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宏观环境下,对企业的影响一般不会太大。但对一些特定企业,特别是存货较多、周转率低的公司,短期内还是会出现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的。新准则此点改革意在减少存货计价方法的可选择性,降低依据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弹性。[!--empirenews.page--]3〉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确认方法不同。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公允价值来确定存货的成本。而原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定的价值确定。原准则对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强,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4〉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面规定不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记入相关资产的成本货当期损益。原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记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等。新旧准则的变化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5〉新准则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

最新国际会计准则IAS14

目录 一、概述 二、目的 三、范围 四、定义 五、确定应报告分部 六、分部会计政策 七、披露 八、生效日期 二、目的 本准则的目的是为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关于企业生产不同类型产品和劳务以及企业不同地区经营的信息)制定原则,以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 (1)更好地理解企业以往的业绩; (2)更好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收益; (3)从整体上对企业做出更有根据的判断。 许多企业提供系列产品和劳务,或在具有不同的利润率、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风险的地区经营。关于一个企业产品和劳务的不同类型以及在不同地区经营的信息(常称作分部信息),对于评估多种经营或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和收益是相关的,但这些信息可能不能根据总数据确定。因此,分部信息被普遍地认为对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是必须的。

三、范围 1.本准则适用于遵从国际会计准则的整套公布的财务报表。 2.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所规定的那样,一整套财务报表包括一份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一份表明权益变动的报表以及附注。 3.本准则适用于其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交易,以及正处于在公开证券市场上发行权益或债务证券过程中的企业。 4.如果,一个证券不公开交易的企业遵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则鼓励其自愿按分部披露信息。 5.如果一个证券不公开交易的企业选择在遵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中自愿地披露部分信息,则该企业应完全遵从本准则的要求。 6.如果一份财务报告既包括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的合并财务报表,也包括母公司或一个或多个子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分部信息只需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列报。如果子公司本身就是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则它应在其本身的单独财务报告中列报分部信息。 7.类似地,如果一份财务报告既包括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的合并财务报来,也包括该企业在其中拥有财务权益并按权益法核算的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单独财务报表,分部信息只需以该企业的财务报条为基础列报。如果按权益法核算的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本身就是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则它应在其本身的单独财务报表中列报分部信息。 四、定义 其他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 8.本准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具有《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错误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和《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所规定的含义: 经营活动.指企业主要产生收入的活动以及不是投资或融资活动的其他活动。 会计政策,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 收入,指企业本期正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至权益增加(不包括投资者出资所导致的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产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定义 9.本准则使用的术语“产业分部”和“地区分部”具有下列含义: 产业分部,相一个企业可区分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提供单项产品或劳务,或一组相关的产品或劳务,并且承担着不同于其他产业分部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在确定产品和劳务是否相关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1)这些产品或劳务的性质; (2)生产过程的性质; (3)这些产品或劳务对应的客户的类型或类别; (4)销售这些产品或提供劳务所使用的方法; (5)(如果适用的话)管理环境的性质,如银行、保险或公共事业。 地区分部,指一个企业可区分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内提供产品或劳务,并且承担看不同于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组成部分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在确定地区分部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1)经济和政治情况的相似性; (2)在不同地区的经营之间的关系; (3)经营的接近性; (4)某一特定地区与经营相关的特定风险;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最新整理)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存在着差异及差异存在原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比较;会计环境 【Abstract】Listed companies implement new standard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existence the reason,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mpar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一、绪论 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增多,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会计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表现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审慎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结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筹驾驭作用,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我国原有会计准则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也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关于中小主体确认和计量原则调查问卷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运用于中小主体(SMEs)国际准则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可能修正所做调查问卷。尽管各国法律、规章和实务对中小主体定义各不相同,有些国家所指中小主体可能是指或包括特别小规模公司,而不考虑其是否向外部使用者公开通用财务报表。本问卷中中小主体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主体:(1)没有公众受托责任(do not have public accountability);(2)向外部使用者公开通用财务报表。那些仅向所有者-管理层或税收目或非证券监管目提交财务报表小规模主体不在本问卷所称“中小主体”范畴之列。 问题1:哪些方面确认和计量原则,对中小主体而言,可予以简化?请相应指出: ·中小主体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特定确认或计量问题; ·产生上述确认或计量问题交易或事项; ·为什么上述情况构成一个问题;以及 ·应如何解决该问题? 附录A罗列了一些人认为会导致中小主体确认和计量方面问题。对应于每一个项目,如果您认为它是一个问题,请在阐明理由时指出您是否认为: (1)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会使用或不会从此类信息中获益; (2)中小主体遵循这些确认和计量原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审计人员对此类信息进行审计成本过高; (4)对中小主体而言计量太过复杂; (5)该确认或计量原则运用会导致对报告收益或资产不利影响; (6)其他原因(请说明)。 以上仅是列示了一些人争论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特定确认或计量原则构成中小主体确认或计量问题原因。理事会并不认为上述每一个原因都可能表明会产生问题。例如,当某主体遇到复杂交易时,计量复杂性可

国际会计准则第01号-财务报表列报

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 ( 1997年修订) 目的 本准则的目的在于规定通用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以确保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与其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企业的财务报表相互可体要求,提供了有关财务报表结构的指南,还提出了财务报表列报内容的最低要求。具体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在其他国 范围 1.本准则适用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所有通用财务报表的列报。 2.通用财务报表,指意在满足那些不能要求报告符合其特定信息需求的使用者需要的那类财务报表。通用财务报表包括单独提供务报表。本准则对简明的中期财务信息不适用。本准则一视同仁地适用于单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不过,只要财务报表各自的编制基础,本准则并不阻止在同一份文件中,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列报合并报表,而依据国家会计准则要求列报母公 3.本准则适用于包括银行和保险企业在内的所有类型的企业。与本准则的要求一致且针对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的附加披露要求,报表中的披露》中规定。 4.本准则使用适合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的术语,因而公共部门经营企业可运用本准则的要求。打算运用本准则的非盈利、政府和特定项目以及对财务报表本准则的说明。这类企业也可能需要提供一些财务报表的额外信息。 财务报表的目的 5.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业务的结构性财务描述。通用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广大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有关企还反映企业管理部门对受托资源保管工作的结果。为达到该目的,财务报表应提供有关企业下列方面的信息: (1)资产; (2)负债; (3)权益; (4)收益和费用,包括利得和损失; (5)现金流量。 这些信息,连同财务报表附注中的其他信息,有助于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尤其是产生现金等价物的时间和确定性。 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6.企业的董事会和(或)其他管理机构对其财务报表的编制负责。

国际会计准则框架翻译

1 目的和地位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框架是用于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呈报,它描述了用于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该框架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会计准则的指南,同时也作为那些不由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解释直接解决的会计问题的指南。 在没有标准或解释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处理交易的时候,管理层必须使用其判断力来建立和应用会计政策以此确保信息是相关可靠的。在做出此种判断的时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要求管理层认真考虑框架中关于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确认标准和计量的概念。 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框架 框架包括: >财务报告的目标 >确定对财务报表有用的信息的质量特征 >定义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 >提供资本保全的概念 3 通用财务报表 该框架涉及通用财务报表。要求业务主体(无论是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至少每年编报一次通用财务报表,以满足众多外部使用者对信息的共同需要。因此,该框架不必涉及专用财务报告,例如为税务机关编制的报告、为政府管理部门编制的报告、编制与证券发行有关的招股说明书以及编制与企业合并相关的报告。 3.1 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 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是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与公众。所有这些类别的使用者都是依靠财务报告来帮助他们作出决策。 该框架认为,因为投资者是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所以满足投资者需求的财务报告也会满足其他使用者的一般财务信息需求。所有这些用户群体共同关注的是一个企业创造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以及产生这些未来现金流的时间性和确定性。 该框架提醒财务报告并不能提供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时可能需要的所有信息,一方面,财务报告反映的是过去事件的财务影响,而大多数财务报告使用者所做出的决策是与未来相关的。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仅提供了其使用者有限的非财务信息。 虽然财务报告不能满足用户群的所有信息需求,但是通用财务报告致力于满足所有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 3.2 财务报告的责任 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呈报负有主要责任。 3.3 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 财务状况:企业的财务状况受其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其财务结构、其资金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以及其适应所处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的影响。财务状况表列示了此类信息。 经营业绩:经营业绩是一个企业在已投入的资源上赚取利润的能力。关于利润数额变动的信息有助于预测企业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预测企业利用可能投资的额外资源获取潜在额外现金流的能力。该框架说明,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主要在综合收益表中提供。 财务状况变动: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获取企业在报告期从事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企业如何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及企业如何使用这些现金流。现金流量表提供了这类信息。 附注和附表:财务报告也包括附注和附表以及其他信息(a)对财务状况表和综合收益表有关项目的解释,(b)对影响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披露,(c)对没有在财务状况表中确认的所有资源和义务的解释。 4 潜在假设 该框架列明了财务报告的潜在假设。 权责发生制:交易和其他事项的影响应当在它们发生时而不是当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收到或支付时加

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

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筑合同 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 (1993年12月修订) 目的 本号准则旨在对与建筑合同有关的收入与成本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 由于建筑合同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使得合同规定的活动的开始日期与活动的完成日期隶属于不同的会计期间。因此,建筑合同会计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收入与成本分配于开展建筑工程的不同会计期间。 在确定何时在损益表中将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确认为收入和费用时,本号准则使用了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所建立的确认标准。本号准则也为应用这些标准提供实务方面的指导。 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建筑商财务报表中关于建筑合同的会计处理。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78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筑合同会计. 定义 3.本号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具有特定含义: 建筑合同,是指为了建造一项资产或者一项在设计上、工艺上、功能上以及最终目的或用途上相互关联或依赖的资产的组合项目而专门签订的合同。 固定造价合同,是指建筑商同意按固定造价或固定单价结算工程价款的合同,这类合同有时还带有成本上升的条款。 成本加成合同,是指建筑商在补偿了合同所允许的或用其他方式确定的成本的基础上,再按上述成本计算的一定百分比或一笔定额收取费用的合同。 4.建筑合同可以为建造一项资产而签订,诸如建造桥梁、建筑物、水坝、管道、道路、船舶或隧道等。建筑合同也可能涉及建造几项在设计上、工艺上、功能上以及最终目的或用途上相互关联或依赖的资产,这类合同的例子包括建造提炼装置和其他厂房或设备的复杂部件。 5.为本号准则的目的,建筑合同还包括以下两项: (1)与建造资产直接有关的提供劳务的合同,例如提供项目管理人员和设计师的服务; (2)拆除或重建资产的合同以及拆除资产后修复环境的合同。

最新国际会计准则ias23

目录 1 概述 2 目的 3 范围 4 定义 5 过渡性规定 6 生效日期 二、目的 本号准则旨在说明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本号准则通常要求将借款费用立即予以费用化,然而,作为所允许的备选处理方法,本号准则也允许将那些可直接归属于相关资产的购置、建造或生产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 三、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83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3.本号准则不涉及权益(包括不属于负债的优先股资本)的实际成本或估算成本。 四、定义 4.本号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具有特定的含义: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借入资金有关的利息和其他费用。 相关资产,是指须经过较长准备期才能达到可以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 5.借款费用可以包括: (1)银行透支、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利息;

(2)与借款有关的折价或溢价的摊销; (3)安排借款所发生的附加费用的摊销; (4)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会计”确认的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财务费用; (5)作为利息费用调整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部分。 6.相关资产的例子,有需要较长准备期才能将其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制造车间、电力设备和物业投资。其他的投资,以及常规性生产或生产周期较短且重复大量生产的存货,则不是相关资产。那些在购置时就已有预定用途或准备销售的资产也不是相关资产。 借款费用基准处理方法 确认 7.借款费用应于它们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8.在基准处理方法下,借款费用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而不管借款是如何运用的。 揭示 9.财务报表应提示为借款合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借款费用所允许的备选处理方法 确认 10.借款费用应在发生的当场确认为费用,除非按第11段的要求已达到可资本化的程度。 11.直接归属于相关资产的购置、建造或生产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该项资产成本的一部分予以资本化。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的金额应按本号准则确定。 12.在所允许的备选处理方法下,直接归属于某项资产的购置、建造或生产的借款费用,应包括在该项资产的成本之中。当借款费用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并且该费用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应将其作为资产成本的一部分予以资本化。其他借款费用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 13.直接归属于相关资产的购置、建造或生产的借款费用,是指那些如果不为相关资产发生支出即可避免的借款费用。当企业专门为获得某项指定的相关资产借入资金时,与该相关资产直接相关的借款费用就很容易认定。 14.要确认特定借款和相关资产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要确定哪些是可避免的借款可能会比较困难。例如,当企业的融资活动集中调配时,就会发生此困难。当集团使用一系列债务工具以不同利率借入资金,同时根据不同的基础将这些资金借给集团内其他资本化的开始企业时,也会产生困难。其他复杂性来源于集团在高通货膨胀经济条件下经营,使用外币借款或与外币有关的借款,以及来源于汇率的变动。因此,确定直接归属于相关资产的购置的借款费用金额是困难的,需要进行判断。 15.对于专门为获取某项相关资产借人的资金,符合资本化条件而计入该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的金额,应为借款期内发生的实际借款费用,减去该借款用于临时投资所带来的任何投资收益。 16.对某项相关资产的筹资安排,可能使企业获得借入资金,并且在该资金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相关资产的开支之前,已发生了有关的借款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往往在用于相关资产的开支以前,用作临时投资。在确定本期应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金额时,应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中扣除这种借入资金带来的全部投资收益。 17.对于不是专门为获取相关资产而借入和使用的资金,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的金额,应采用将资本化比例乘上发生在该项资产上的支出的方式来确定。资本化比率应是借款费用相对于企业当期尚未偿还的所有借款,而不仅仅是为获得某项资产而专门借人的借款

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从2003年末至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出了多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对多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中国要发展经济,就 从2003年末至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出了多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对多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 中国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中,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自然就应该走向国际化。 与此同时,为了与国际准则更好地协调与接轨,我国财政部也正积极地酝酿这方面的改革。 在众多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中。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和39号-金融工具无疑是最引入关注的。 尽管该准则在国际准则此次修订之前已经生效,但该准则十分复杂,很难应用。 而对于中国会计准则来说,这是全新的准则,并代表了对于金融工具会计的重大改变。 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都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而其中广泛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为交易而持有以及其他指定的金融工具。 其公允价值的变动都计入利润表。 在实务中,很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应用问题。 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持有各类金融工具的企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盈利亦可能波动频繁。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商业债券投资核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二者的差异分析。 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资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债券投资的核算,对于商业银行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增强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债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迅速增长。

但债券投资核算明显滞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有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合理成分,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不仅是推动商业银行会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升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水平,增强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债券投资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债券投资规定的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取向。 一、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平衡收益与风险的重要工具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既要吸收存款,又要通过发放贷款、同业拆放或购买债券等形式,将所吸收的资金有效地加以运用,以赚取合理的利差。 同时,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并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去化解风险,提高收益。 贷款无疑是银行资金运用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贷款的发放不仅要有客户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贷款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贷款质量不高。 呆坏帐多的现状,说明贷款风险很大。 而债券投资相对于贷款而言,虽然名义收益率相对较低,但其风险较小,收益稳定。 相对于存放和拆放资金而言,收益又较为可观。 而且,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期限匹配,可以保持债券投资较好的流动性,以满足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因此,债券投资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在没有即时和可靠的贷款投放渠道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 必然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债券市场,通过购买债券,取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一般列报和披露》中文简介

附件1: 《一般列报和披露(征求意见稿)》中文简介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于2019年12月发布了《一般列报和披露(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0年6月30日。现将征求意见稿简要介绍如下: 一、修订背景 作为理事会“促进财务报告更好地沟通”工作内容之一,理事会开展了主要财务报表研究项目。本征求意见稿中的建议是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的部分内容,旨在回应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业绩报告开展研究项目的强烈要求。 二、主要内容 征求意见稿包括理事会关于改进财务报表信息沟通的建议,主要聚焦损益表的业绩信息。同时,理事会也建议对现金流量表和财务状况表进行有限的修改。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以一项新准则替代《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新准则由两部分构成: (1)对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新规定; (2)沿用《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

的有关规定,仅对措辞做有限改动。 2. 对其他准则的修改建议: (1)《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现金流量表》;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3)《国际会计准则第33号——每股收益》; (4)《国际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 (5)《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 (6)《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 三、征求意见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损益表的结构。 表1(见下页)是主体应用本项目修订建议而编制的损益表摘要,该主体不以投资作为其主要业务活动,也不以为客户提供融资作为其主要业务活动。 征求意见稿建议,主体在损益表中列报以下新的小计金额(表1中阴影部分): (1)经营损益; (2)经营损益以及来自一体化的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收益和费用; (3)息税前损益。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 (1993年12月修订) 目的 本号准则的目的是规定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处理。 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的基本问题是资产确认的时间、其帐面金额的确定、与它们有关的需确认的折旧费用,以及对帐面金额的其他损耗的确定和会计处理。 本号准则要求一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在其满足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对一项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时确认为资产。 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处理,除非有另外的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81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 本号准则还替代1976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4号折旧会计中有关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折旧部分。本号准则所包含的原则的应用可能也适合像长期无形资产那样的其他资产,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第4号折旧会计仍然适用于这样的资产。 3.本号准则不适用于: (1)森林及类似的再生性自然资源。 (2)矿产权,矿产、石油、天然气和类似的非再生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然而,对于在发展或保持上述第(l)或第(2)条所包含的活动或资产时使用的,但又能与这些活动或资产分开的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适用本号准则。 4.在某些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使用与本号准则所规定的不同的方法,来决定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帐面金额的初始确认。例如,根据对负商誉的所允许的备选处理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要求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动产、厂房和设备最初用公允价值计量,即使它大于成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资产的会计处理的所有其他方面,包括折旧,均应按本号准则的要求予以确定。 5.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允许企业将投资物业作为不动产处理,以符合本号准则的要求,或作为长期投资处理,以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的要求。 6.本号准则不涉及对完整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制度的应用(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5号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信息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但是,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2015年) (1)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趋同及差异 2014年12月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概述及新变化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概述 三、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现状 四、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概述及新变化 1、概述 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中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等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要求从2007年1月1日逐步开始实施的,通常称之为“新会计准则”。之前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一般称为“旧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41项具体准则,32 项应用指南,若干准则解释和补充规定。(其中:2014年7月,财政部对基本准则和4具体准则进行了修改,并新增了三项具体准则)(见附表)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简述 法规/指引简要介绍 1 项基本准则其作用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 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 41 项具体准则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应用指南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对有关重点难点问题 提供操作性规定,还包括财务报表格式、会计科目、主要账务 处理等。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和其他补充规定主要是对新会计准则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的解释,或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而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某些改进所作出的中国准则的修改。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由财政部会计司编写,主要是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详细解释 以及提供示例。此外,财政部还通过《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颁 布了一些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而作出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稿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稿 《采掘活动》节译 前言 1.从事矿产或油气采掘活动的主体是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部分。但是,某些采掘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的资产或支出没有完全包括在IFRSs之中。IFRSs的范围排除了适用于这些活动的某些部分,最明显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此外,尽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6号——矿产资源的勘探和评价》(IFRS6)对勘探和评价支出规定了会计处理,但是,作为临时办法,IFRS 6允许(附带某些限制)采用IFRSs的主体对这些支出继续适用现有的会计政策。由于缺乏综合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导致了采掘活动国际财务报告的持续分歧,也引起了对部分会计实务可能不符合IASB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担心。 2.本讨论稿是制订一项可能的采掘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第一步,该准则将会处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并取代IFRS 6。 历史 3.1998年,IASB的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启动了一项针对采掘业主体所使用会计的项目。实施该项目的主要原因是为解决下列观点分歧: (1)矿产或油气储量和资源的发现、取得和开发成本应在多大

程度上资本化; (2)对资本化的成本的折旧(或摊销)方法; (3)除了成本因素,矿产或油气储量和资源的数量及价值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确认、计量和披露;以及 (4)矿产、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和资源的定义与计量。 4.2000年11月,IASC采掘业指导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议题报告《采掘业》,收到了52份反馈意见函。项目组在制定该讨论稿的过程中已经考虑了该议题报告及其反馈意见。 5.2001年,IASB作为IASC的继承者得以组建。2001年7月,IASB 宣布,将在议程时间允许时重启该项目。2002年9月,IASB认为,为许多准备在2005年采用IFRSs的主体完成一项采掘活动会计的综合性项目,在时间上是不可行的。但是,为这些主体提供关于勘探和评价成本的处理原则是必要的。因此,IASB于2004年12月发布了IFRS 6。IASB发布IFRS 6的目标是: (1)只对勘探和评价支出的会计实务进行有限的改进,没有要求进行重大修改,当IASB对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的主体所采用的会计实务进行全面审议时,这些修改可能被撤销; (2)明确了确认勘探和评价资产的主体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对这类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的情形;以及(3)要求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的主体披露有关勘探和评价资产、对这些资产进行减值评估的标准以及确认的减值损失等信息。 6.同样在2004年,IASB还开始了一项对采掘活动会计进行全面

最新国际会计准则ias2

《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 目录 一、概述 二、目标 三、范围 四、定义 五、披露 六、生效日期 一、概述 二、目标 本号准则的目标,是对历史成本制度下存货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作为一项资产所要确认并且需要结转到有关收入被确认时为止的成本金额,是存货会计的主要课题。本号准则对成本的确定及其随后费用的确认,包括其减记到可变现净值等,提供实务方面的指导。此外,本号准则还对费用分配到存货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提供指导。 三、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按历史成本制度编制的财务报表对存货的会计处理,但不包括对如下项目的会计处理: (1)根据建筑合同所产生的在建工程,包括与此直接有关的劳务合同(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筑合同》); (2)金融工具; (3)诸如牲畜、农产品、林产品、矿产品之类的生产者存货,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根据某些行业已经良好建立的实务按可变现净值加以计量的。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75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在历史成本制度下对存货的估价和呈报”。 3.第1(3)段所提到的存货,在生产的某些阶段是用可变现净值加以计量的。例如,当农作物已经取得丰收或矿产品已经得到提炼并且根据远期合同或政府担保销售不成问题,或者当存在着同类市场而可以忽视销售失败的风险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些存货不属于本号准则的范围。 四、定义

4.本号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其规定的含义如下: 存货,是指: (1)在正常经营过程为销售而持有的资产; (2)为这种销售而处在生产过程中的资产; (3)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需要消耗的以材料和物料形式存在的资产。 可变见净值,是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估计销售价格减去完工和销售估计所需费用后的净额。 5.存货包括为再售目的而购入和持有的货物,例如包括由零售商购入并且为了再售而持有的商品,以及为了再售而持有的土地和其他不动产等。此外,存货还包括企业已经生产完毕的制成品、正在生产的在制品和在生产过程中等待使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在提供劳务的情况下,存货包括了如第16段所描述的劳务费用,对此费用企业尚未确认有关的收入(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 存货的计量 6.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低者来加以计量。 存货的成本 7.存货的成本应由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所组成。 采购成本 8.存货的采购成本由采购价格、进口税和其他税(企业随后从税务当局获得的退税除外)以及可以直接归属于购买制成品、材料和劳务的运输费、手续费和其他费用所组成。商业折扣、回扣和其他类似的项目,可以在确定采购成本时扣除。 9.采购成本可能还包括汇兑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最近购买了用外币计价的存货而直接引起的。这种情况虽然发生得较少,但却是《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的备选处理方法所允许的。当一种货币发生了严重的贬值,并且对它没有套期保值的实际措施,由此影响到负债不能结算时,会产生汇兑差异。计入采购成本的只限于这些汇兑差异,并且要求是在最近采购存货时发生的。 加工成本 10.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与单位产品有关的费用,诸如直接人工等。在将材料转化成制成品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固定和变动的生产间接费用,存货的加工成本还包括对这些间接费用的系统分配。固定的生产间接费用是指无论生产数量多少都保持相对不变的那些生产间接费用,诸如工厂建筑物和设备的折旧、维修费以及工厂的行政管理费等。变动的生产间接费用是指随着生产数量直接或几乎直接变动的那些生产间接费用,诸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等。 11.将固定的生产间接费用分配到加工成本之中,所依据的是生产设备的正常能力。正常能力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考虑了由计划维修所损失的能力以后在许多期间或季节预期能够达到的平均产量。生产的实际水平如果接近正常能力,也可以被采用。分配到各生产单位的固定间接费用的金额,不会因为生产低下或厂房闲置而有所增加。未被分配的间接费用应在它们发生的期间作为费用加以确认。在例外高产的期间,分配到每个生产单位的固定间接费用会减少,从而使存货按较低的成本被加以计量。变动的生产间接费用应根据对生产设备的实际使用,将它们分配到每个单位产品之中。 12.生产过程可能导致同时间不止一种产品的生产。例如,当生产联合产品或主副产品时,就是这种情况。当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单独辨认时,需要在合理与一致的基础上将它们进行分配。举例来说,可以按照每种产品相对的销售价值,或在产品可以单独分辨的生产阶段进行分配,或在生产完工时进行分配。大多数副产品从其性质上说是不重要的,在这

香港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比较

as at 1January 2008 1 Title IASB equivalent Differences in Transitional Provisions Differences in Effective Dates Other Textual Differences FRAMEWORK 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ASB Framework N/A N/A Minor textual differences –no practical effect.

as at 1January 2008 2 HKFRS No. Title IFRS No. Differences in Transitional Provisions Differences in Effective Dates Other Textual Differences HKFRS 1 First-time Adoption of Hong Kong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 1 No No,except para 47F specifies that paras 23and 27to 30of HKFRS 1(IFRS 1)are effective for AP beginning on or after 1January 2005(1January 2004).Minor textual differences –no practical effect.HKFRS 2Share-based Payment IFRS 2No No No HKFRS 3 Business Combinations IFRS 3 No Except for limited retrospective application as per para 85,HKFRS 3(IFRS 3)is effective for business combinations for which the agreement date is on or after 1January 2005(31March 2004). No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 一、中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国家为代表,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另一种是德法国家为代表,采用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中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趋同。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而国际会计准则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 三、中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需要,有利于避免企业舞弊和利润操纵的行为,但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购并愈演愈烈和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属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非货币性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因此,中国不能一概否认公允价值的使用,从而加大与国际通用准则的差距。 四、中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依靠政府的力量强制企业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国际会计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没有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前提,其制定机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改组后的国际会计

准则理事会,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不具有法律强制约束力。 五、会计准则的侧重对象不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在于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恰当合理的配比为先,属于利润表观,而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则在于资产负债表,以资产、负债的准确计量为先,属于资产负债表观。 在具体会计准则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处理以及披露要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在母公司单独的财务报表中,以成本法核算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股权投资。中国会计准则要求:(1)对子公司投资以成本法核算;(2)对联营企业以及合营企业投资以权益法核算。合营方的合并财务报表-在国际会计准则下,合营方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可采用比例合并法或者权益法核算。但是中国准则只允许使用权益法。 2、关于固定资产准则。(1)定义名称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定义为不动产、厂场和设备。(2)会计计量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使用成本模式或重估模式。当某一类别的固定资产选用重估模式,该类别的资产应一致采用,但不需对所有固定资产也采用重估模式。而中国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成本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