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新纪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新纪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

新纪元

口占一绝

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赏析】这是李大钊同志于1916年春在日本写的一首诗。当时的中国正是“风雨如磐”的时代,1915年12月,窃国大盗袁世凯废除了共和体制,登基称帝。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立即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保卫共和、反对帝制的浪潮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都督蔡锷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点燃了护国战争的烈火。李大钊同志的这首诗,立意深邃,感情激越,气势雄浑。头两句写离情,“壮别天涯未许愁”句中的“壮”字,写出了革命者的离别和英雄气概。大钊同志送挚友幼衡回国,天涯作别,各自一方,离愁别恨,难免发生。然而为了实现救国大计,创建“理想之中华”,则又觉得不应有任何的忧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中的“尽”字,将作者抛弃个人离愁别恨的革命豪情和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着重写作者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何当痛饮黄龙府”,是借用了当年民族英雄岳飞抗击金兵的典故,“黄龙府”是金国的京城,岳飞为抗击金兵对部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这是用来喻指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大家痛饮祝捷,欢庆胜利。“高筑神州风雨楼”句中的“风雨楼”,是“理想之中华”的代称,此处用兴建“风雨楼”来喻指“理想之中华”的创建和纪念革命成功。这首忧时伤民的诗章表现了大钊同志的革命壮志豪情,并以此相互勉励,以增强为革命理想奋斗到底的坚强意志,坚定对革命前途的胜利信心。

一、作者简介

李大钊,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913年冬,考入东京

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斗争,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

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

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1919

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

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受尽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整体感知

在1919年元旦到来之际,李大钊心情格外兴奋,整个身心都被“新纪元”携来的壮美前景所激动,情不自禁地写出《新纪元》一文,表达了自己对“新纪元的曙光”的审美感受和见解,表现出从来未有过的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李大钊在此时此刻谈“新纪元”,并非是仅仅表达他对新年到来的审美趣味,主要想表达的是对用“世界大战的血”“俄国革命的血”“德奥革命的血”,像“一场大洪水”一样“洗来洗去”,直至“洗出”的世界革命的“新纪元”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以及他对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成功的希冀和期望。

一、注音

蹂躏.(lìn) 匿.迹销声(nì) 鬼祟.(suì)

曙.光(shǔ) 发轫.(ran) 爪.牙(zhǎo)

二、写对字形

?????欺línɡ(凌)山línɡ(陵)棱l?nɡ(棱) ?????w ǔ(侮)辱教huì(诲)huǐ(悔)恨 ?????c ái (裁)判zāi(栽)树zài(载)重

三、解释词义

1.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2.陈陈相因: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

3.匿迹销声: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4.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5.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的开端。

阅读课文《新纪元》,回答1~4题。

1.阅读第四段,用原文概括本段的主要意思。

答案: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2.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从前欺凌他们侮辱他们,现在都来谄媚他们,夺去他们的工具,把武器授予他们。

(2)多少历史上遗留的偶像,如那皇帝、军阀、贵族、资本主义、军国主义,也都像枯叶经了秋风一样,飞落在地。

答案:(1)从前欺凌侮辱人民的统治者,现在放下架子甚至以献媚的方式迫不及待地让人民采用武力维护他们的统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的热情歌颂。

(2)从前人民把统治者当偶像,现在人们把统治者当作腐朽的势力,认为其不堪一击。这句话展示了作者希望统治阶级很快灰飞烟灭的愿望,凸显了必胜的信念。

3.文中说“这些消息,都是这新纪元的曙光”,“这些消息”主要指哪些消息?“曙光”

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这些消息主要指“欧洲几个先觉,在那里大声疾呼,要求人民的和平,不要皇帝,不要常备兵,不要秘密外交,要民族自决,要欧洲联邦,做世界联邦的基础”。“曙光”是光明、希望、自由、幸福的意思。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

A.纤.柔纤.维纤.夫拉纤.纤.尘不染

B.假.设暑假.真假.假.期天不假.人

C.曲.线曲.折曲.艺曲.尺委曲.求全

D.调.查调.令调.子腔调.步调.一致

解析:A项中“拉纤”和“纤夫”中的“纤”读“qiàn”,其余读“xiān”。B项中“暑假”和“假期”的“假”读“jià”,其余读“jiǎ”。C项中“曲艺”的“曲”读“qǔ”,其余读“qū”。D项中的“调”均读“diào”。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

(1)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____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十足。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____________,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又____________,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___________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

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

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

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

解析:“滋润”重在增添水分,使不枯燥;“滋养”重在供给养分,使更好地成长。根据语境,应该用“滋养”。“绚丽多彩”重在指色彩丰富华丽;“多姿多彩”除了指色彩丰富

之外,还形容形态多样,用来形容风格。因此,此处用“多姿多彩”更合适。“稳固”的意思是“安稳而巩固”;“顽固”的意思是“不易被制服或改变”。句子强调的是不易改变,所以应该用“顽固”。“框定”指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锁定”指紧紧跟定。结合句子“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所以应该用“锁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自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45.6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D.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解析:B项,不合逻辑。应改为“老龄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C项,表意不明。“这”代指不明,应删去“这使”。D项,语序不当,把“不仅”放到“公民”之前。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写于20世纪的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作者以其政治家的敏锐感觉和文学家的豪迈、热情,呼唤人类和中国的一个新世纪到来B.历史证明,在本文写作的年代,人类的新纪元、中国现代社会新纪元确已到来,因此本文成为历史的预言、时代的先声。

C.文章首先就发出高昂的声音:“新纪元来,新纪元来!”为全文抒写情意定了调,如此开篇少见,不同凡响,接下来便转入对新纪元新时代新生活的必要性的论说。

D.第五段提到当时近几年来的世界政治军事风云变幻,预示着将来有可能出现新纪元,虽然现在的中国还不具备新纪元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努力争取。

解析:D项中“中国还不具备新纪元的基础”错误,应是“新纪元的基础已经具备”。

5.下面对文章第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六段是文章的主体,即作者着重宣讲的内容,前边的内容是为第六段做铺垫的B.作者批评“天演进化”,认为是“这话大错”的,这是为了宣传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来重新审视、考察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C.文中“欧洲几个先觉”应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

D.文章最后归结到对中国社会形势分析,认为中国的社会形势也和世界社会形势一样,“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呼吁中国人民觉醒,建设新中国新世界。再提“新纪元”,紧扣文题,照应前文

解析:C项中“先觉”不应包括斯大林。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①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②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③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④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⑤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6.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二段中说明了民族生命的进程有两种境界——宽阔和逼狭,重点说的是逼狭险峻的境界。第三段中说明了人类历史生活的两种境界——坦荡和崎岖,重点说的是崎岖险阻的境界。

第三段相比第二段把语意推进了一步。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

7.文章中多次提到“趣味”,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答案:作者所说的“趣味”其实是人类在历史生活中战胜挫折、艰难、险阻之后获得成功以后的趣味,这必然会更加让人感到一份珍贵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一帆风顺的人难以体会到的。

8.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就文中的一两个比喻,分析其作用,并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崎岖”比喻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喻光明前途。

作者是在说理,在鼓动民众;又是在抒情,抒发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作者通过使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

9.本文写于白话文兴起不久,试举例说明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文语言有力度有气势,有情感有哲理,有概括力。例:“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思想境界极高,又富有人生哲理。“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别开一种新局面。”语言概括性强,又极有力度,势不可挡。

本文写于白话文兴起不久之后,文章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旧的用语习惯和新的不成熟语句。有的偶尔夹带用得恰当的文言词语。

三、语言运用

10.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同样以“潇洒”开头,造两个类似的句子,组成排比句。

潇洒是不计他人之过,以大局为重的谦让、宽容的生活态度,如蔺相如的潇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潇洒是为了民族大业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人格境界如史可法的潇洒潇洒是经过长期磨砺掌握规律、游刃有余的一种自由如庖丁的潇洒

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1克/立方米,形成人们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缥渺的感觉。

霾是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在空中。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浑浊,空气湿度小于80%,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以不甚透明的感觉。

(1)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要求:16字以内。

(2)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要求:16字以内。

答案:示例:(1)雾、霾组成物质与形成条件不同。

(2)雾、霾都是悬浮体,都会缩短能见距离。

12.根据下列要求,为漫画《收获的父子》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简要说明漫画主要内容;②点明漫画寓意;③60~80字。

答案:示例:儿子从高等学府毕业,收获的是一纸文凭;父亲头白背弯,收获的是沉重的债务。(关键词“文凭”“债务”)漫画揭示了普通家庭为子女教育不堪经济重负的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存在的制度缺陷。(关键词“普通家庭”“经济重负”“制度缺陷”)

李大钊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凑合而成的。

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一种是厌“今”的人,一种是乐“今”的人。

厌“今”的人也有两派。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因起一种回顾“过去”的感想。他们觉得“今”的总是不好,古的都是好。政治、法律、道德、风俗,全是“今”不如古。此派人惟一的希望在复古。他们的心力全施于复古的运动。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与复古的厌“今”派全同。但是他们不想“过去”,但盼“将来”。盼“将来”的结果,往往流于梦想,把许多“现在”可以努力的事业都放弃不做,单是耽溺于虚无缥渺的空玄境界。这两派人都是不能助益进化,并且很是阻滞进化的。

乐“今”的人大概是些无志趣无意识的人,是些对于“现在”一切满足的人。他们觉得所处境遇可以安乐优游,不必再进取,再为创造。这种人丧失“今”的好处,阻滞进化的潮流,同厌“今”派毫无区别。

原来厌“今”为人类的通性。大凡一境尚未实现以前,觉得此境有无限的佳趣,有无疆的福利;一旦身陷其境,却觉不过尔尔,随即起一种失望的念,厌“今”的心。又如吾人方处一境,觉得无甚可乐;而一旦其境变易,却又觉得其境可恋,其情可思。前者为企望“将来”的动机;后者为反顾“过去”的动机。但是回想“过去”,毫无效用,且空耗努力的时间。若以企望“将来”的动机,而尽“现在”的势力,则厌“今”思想,却大足为进化的原动。乐“今”是一种惰性(inertia),须再进一步,了解“今”所以可爱的道理。全在凭他可以为创造“将来”的努力,决不在得他可以安乐无为。

热心复古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说“现在”的境像若何黑暗,若何卑污,罪恶若何深重,祸患若何剧烈。要晓得“现在”的境像倘若真是这样黑暗,这样卑污,罪恶这样深重,祸患这样剧烈,也都是“过去”所遗留的宿孽,断断不是“现在”造的;全归咎于“现在”,是断断不能受的。要想改变他,但当努力以回复“过去”。

照这个道理讲起来,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吾人的“我”,吾人的生命,也永远合所有生活上的潮流,随着大实在的奔流,以为扩大,以为继续,以为进转,以为发展。故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

忆独秀先生曾于《一九一六年》文中说过,青年欲达民族更新的希望,“必自杀其一九一五年之青年,而自重其一九一六年之青年。”我尝推广其意,也说过人生惟一的蕲向,青年惟一的责任,在“从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并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实则历史的现象,时时流转,时时变易,同时还遗留永远不灭的现象和生命于宇宙之间,如何能杀得?所谓杀者,不过使今日的“我”不仍旧沉滞于昨天的“我”。而在今日之“我”中,固明明有昨天的“我”存在。不止有昨天的“我”,昨天以前的“我”,乃至十年二十年百千万亿年的“我”,都俨然存在于“今我”的身上。然则“今”之“我”,“我”之“今”,岂可不珍重自将,为世间造些功德。稍一失脚,必致遗留层层罪恶种子于“未来”无量的人,即未来无量的“我”。永不能消除,永不能忏悔。

我请以最简明的一句话写出这篇的意思来:

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灭。故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