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FDI技术溢出_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_基于中_省略_造业1999_2007年面板数

FDI技术溢出_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_基于中_省略_造业1999_2007年面板数

FDI技术溢出_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_基于中_省略_造业1999_2007年面板数
FDI技术溢出_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_基于中_省略_造业1999_2007年面板数

FDI技术溢出、技术进步与

技术效率

)))基于中国制造业1999~2007年面板

数据的经验研究

王滨

(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时,通常假定他们的一部分技术会转移至东道国的企业里。但是,经验研究还不能为这种正的溢出效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运用1999~2007年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横向和前后向关联溢出效应为正,且在统计上均非常显著。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发现,前向关联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都显著为正;后向关联仅对技术进步有显著的正效应,而横向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溢出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22410文献标识码A

Technology Spillovers of FDI,Technical Progres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Abstract:Whe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vest in a host countr y,it is as-sumed that a par t of their techno logy spills to the host country firms1But the em pir-ical studies on spillover effects of fo reig n direct investm ent(FDI)have failed to find ro bust em pirical results abo ut the possibility o f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s1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 f27manufacturing sectors in China fo r the period1999~2007,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echno logy spillov ers of FDI1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posi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orizontal spillov er s and forw ard and backw ard linkag es effects on m anufacturing industr ies in China1A fter decom posing TFP into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pro gress,w e find that forw ard linkages affect both of them positively and statistically1But there are po sitive effects on the techn-i cal prog ress thro ug h backw ard linkag es and horizontal spillovers have no sig nificant effects on it1

Key words:FDI;T 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 echno logy Spillovers;DEA #

93

#

FD I技术溢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已经成为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个主要形式。有关FDI 的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都是基于这种观点,即跨国公司(MNCs)拥有比国内企业更好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技术(H ymer,1976)。MN Cs 可以通过诸如许可证、贸易、FDI 、工程转包、特许经营和战略联盟等各种方式传递技术。不过,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模式更可取,因为这种模式可以在成本很少或没有额外成本的情况下将转移来的先进技术资产内部化(Caves,1996)。此外,FDI 还被看成是对技术性知识进行控制的最好方式。由于技术拥有公共物品的特征,部分技术会从M NCs 的子公司向国内企业溢出,而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内企生产率得到某种形式的提升。因此,许多国家提供诸如免税、补贴和低税率等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国投资者。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也逐年增长(图1)。从早期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FDI 对我国各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明显的。FDI 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长期和短期原因,因为它包含了资本、技术、设备、管理、知识等/一揽子资本0(李杏等,2009)。同时,FDI 还表现出明显的就业效应,外资越多,就业效应越明显(郑月明、董登新,2008)。然而,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横向溢出效应(行业内)还是前后向关联的溢出效应(行业间),FDI 带来的正的外部性并不确定。

制造业是我国吸收FDI 最主要的产业。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27个行业1999~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探讨FDI 的技术溢出,尤其是前后向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希望明确内企是否能通过与外企的配套实现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明确引资的效果,以期为我国吸收FDI

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图1 我国1998~2008年FDI 的实际使用金额(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整理而成。

一、理论框架与文献回顾

11理论研究框架

FDI 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升行业内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率。首先是示范效应(demo n -stration effects),内企复制或模仿外企的技术和组织方法,从而实现技术的提升。其次,训

#

94#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2010年第2期

练有素的工人从外企向内企流动会提高内企中劳动力的产量。这些工人本身就可以看成是外企的技术载体。当然,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支付较高的工资来阻止这种劳动力的流动。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因为内企中高效率的员工也有可能转移到外企。三是竞争效应(competition effects)。跨国公司进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垄断,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强迫使内企改进现有生产方式或采用新型生产方式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进而推动其技术效率的提升。当然,外企的竞争还有可能挤出内企的投资,因为无法与外企竞争的那些内企被迫退出。Aitken &H arrison (1999)把这种效应称为/市场攫取效应(market stealing effect)0。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由于可以获得质量更好的商品,竞争效应肯定是有益的。而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竞争可以看成是创新的推动器。但是,只有当国内企业位于技术边界之下而又没有远离边界时,这种正的竞争效率的观点才能成立。

上述研究主要侧重于FDI 行业内溢出效应。但溢出效应并不只出现在同行业内部,它也会因为行业间的商业交往而产生,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外企和内企间的客户)供应商关系。不少观点认为,溢出效应更有可能出现在行业间而非行业内,因为跨国公司想方设法防止技术泄露给竞争对手,而没有动机阻止技术扩散到它的供应商和客户那里(Jav orick,2004)。

溢出机制在上游和下游部门同时起作用,表现为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跨国公司通常从国内供应商那里获得原材料和组件。本国和东道国之间高昂的运输费用以及东道国政府诸如本地成分要求(local content r equirements)之类的管制增加了MN Cs 对国内市场的原料需求。通常,M NCs 通过向当地供应商的员工提供技术性帮助和训练计划来协助其获得工艺和组织能力(Lall,1978)。由于MN Cs 的投入品由当地企业供应,他们对质量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国内供应商不得不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这样,外企的进入增加了对内企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从而通过后向关联机制,使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如果MN Cs 更愿意从他们的国际供应商那里得到原料(国际供应商跟随M NCs 来到东道国),内企将不得不升级产品以面对全球的供应竞争。那些不能达到M NCs 要求或不能面对进口竞争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这样就会出现负的纵向溢出效应。不过,M arkusen &Venables (1999)的研究表明,与跨国企业短兵相接的结果是,当地投入品供应商会变得强大,长期则会迫使M NCs 离开市场。

不过,关联溢出效应的出现要基于一系列的条件。首要的是外企和它的国内供应商之间垂直一体化的程度。盯住国内市场的M NCs 有从国内供应商那里购买原材料的动机。而一个出口导向的MNCs 的子公司为了达到出口市场的国际质量标准,也许更愿意从母公司的国际供应商那里进货。MN Cs 从国内供应商那里难以买到符合严格质量要求的中间品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21文献回顾

以上的分析说明,横向和纵向溢出的净效应到底为正还是为负,是很难确定的。20世纪60年代初至2000年之前,研究主要集中在FDI 的横向溢出效应的检验上。早期的研究(Caves,1974;Globerman,1979;Blom strom &Persso n,1986)大多使用跨部门数据来寻找正效应的证据。然而,这些研究由于没有考虑行业和时间效应而受到批评。子公司带来的正溢出效应很可能归因于MNCs 倾向于在高生产率的行业中投资。面板数据的应用不仅使研究者能够纠正跨部门数据的缺陷,还可以让研究者考虑与国内企业技术吸收相关的时滞问题。在关于FDI 溢出效应的研究综述中,Gorg &Stro bl (2001)总结道:/生产率溢出效

#

95#FD I 技术溢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

应的研究结果看上去并没有受到使用部门级数据还是企业级数据的影响,但使用跨部门数据还是面板数据却是至关重要的。0

近年来,国外的相关研究都倾向于采用面板数据,从行业间寻找FDI 的正的溢出效应,因为他们相信处于下游和上游部门的内企可以从与外企的关联交易中获利。一些研究发现,与国外子公司之间的后向和前向关联存在着正效应(Schoo rs &van der T ol,2002;Javor -ick,2004;Blalo ck,2002)。而另外一些对关联效应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例如,Yudev a 等(2003)对俄罗斯制造企业的研究发现了负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类似的,M er lev ede &Schoors (2005)对罗马尼亚企业的分析结果表明,部门间存在着正的前向溢出效应,但后向溢出效应只在出口导向的部门中出现。

迄今为止,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FDI 横向溢出效应存在性的检验,并对影响这种效应的因素进行探讨。秦晓钟(1998)、何洁(2000)、李晓钟(2004)、严兵(2005)等人的研究都证明了FDI 横向溢出效应的存在。同时,何洁(2000)的研究表明,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门槛效应0的制约,市场规模是影响FDI 溢出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晓钟(2004)认为M NCs 的FDI 溢出效应的强弱受东道国企业吸纳水平的影响,而吸纳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动力和能力。黄凌云等(2007)发现,东道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对FDI 的技术溢出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吸收能力的重要性。但当东道国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FDI 的溢出效应则开始减弱。平新乔等(2007)认为,从最粗浅的总生产率相关系数来看,FDI 显著与中国制造业的总生产率正相关,但这种正相关系数高估了FDI 对我国的技术溢出程度。从FDI 与内企的总生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看,技术溢出大为减弱。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关于FDI 的横向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但我国行业间(纵向)溢出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王欣、陈丽珍(2008)研究表明,FDI 对江苏的制造业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溢出效应。Liu 和Lin (2006)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后向关联相比前向关联和横向溢出效应,但后向溢出效应为负。杨亚平(2007)和姜瑾(2007)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前者认为FDI 对内企有一种/挤压效应0,从而出现正的后向溢出效应,而后者却发现了负的后向溢出效应。田泽永等(2009)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认为,FDI 并未对江苏制造业具有/挤出效应0,虽然前向溢出效应不显著,但后向溢出显著为正。严兵(2006)、朱桂龙(2007)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存在着纵向溢出效应。

二、研究方法

11模型

假设我国制造业中各行业的生产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 it =A it L A it K

B

it

(1)

其中,Y it 表示t 时期i 行业的产出;L it 表示用雇员数量来衡量的劳动力;K it 则表示资本存量,A it 为t 时期i 行业的技术水平。

假设外企通过水平和前后向关联溢出效应影响技术水平A it ,那么:

A it =

B it H or i C

1it Back C

2it For C

3

it (2)

#

96#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2010年第2期

其中,H ori it 表示t 时期i 行业中外企对同行业的横向溢出效应;Back it 表示外企在t 时期通过购买上游i 行业所提供的中间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后向关联溢出效应;For it 表示外企在t 时期通过提供给下游i 行业中间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前向关联溢出效应;B it 表示影响技术水平的其他因素。

定义全要素生产率T FP it =Y it

L A it K B it

,将(2)式代入(1)式,并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得到基本计量模型:

ln TF P it =C 0+C 1ln H or i it +C 2ln Back it +C 3ln For it +E it

(3)

其中,C 0=ln B it ;E it 表示随机干扰项。

通过对(3)式的计量回归,我们可以检验横向和前后向关联溢出效应对技术水平的影响。下文中我们还将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

21溢出效应指标

以往的研究使用不同的测度来衡量横向溢出效应。多数的研究或者使用就业份额,或者使用外企的产出。根据Blalock (2002)和Kathuria (2002)的研究,我们用外企产出占行业总产出的份额来衡量横向溢出效应。

后向关联指标反映出外企通过购买内企的中间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溢出效应:

Back it =

E

j(j X i)

A ij H or i jt

A ij 表示i 行业向j 行业提供的中间产品或服务占i 行业总产出的比重。

后向关联指标反映出外企通过为下游内企提供的中间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溢出效应:

For it =

E

k(k X i)

B ik H or i kt

表示i 行业消耗k 行业的中间产品或服务占i 行业总产出的比重。我们没有考虑部门内的产品销售,因为这种影响已经包含在横向溢出变量中了。

31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全要素生产率有基于索洛剩余的计量模型回归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非参数

方法两种计算方法。索洛剩余法的条件较为苛刻,必须已知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等。而基于DEA 方法测算的M alm quist 指数,不需要对生产函数结构做先验性的假定,不需要对参数进行估计,不要求生产处于有效率的路径上,也无须知道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际份额。同时,该方法还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产率的构成。因此,在测算TFP 时,我们采用了Fare 等(1994)构建的基于DEA 的M almquist 指数法。

以t 时期技术T t 为参照,基于产出角度的M almquist 指数可以表示为:

M t o (x t +1,y t +1,x t ,y t )=D t o (x t +1,y t +1)/D t o (x t ,y t )

其中,D o 为距离函数,下标o 表示基于产出的距离函数。上式的Malm quist 指数测度了时间t 的技术条件下,从时间t 到(t +1)的技术效率的变化。

同理,以t +1时期技术T

t +1

为参照,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 指数可以表示为:

M t +1

o

(x t +1,y t +1,x t ,y t )=D t +1

o (x t +1,y t +1)/D t +1

o

(x t ,y t )

#

97#FD I 技术溢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

为了避免时期选择的随意性所造成的差异,Caves 等仿照Fisher 理想指数的构造方法,取两者的几何均值作为衡量从t 期到t +1期生产率变化的M almquist 指数:

M

t,t +1o

(x t +1,y t +1,x t ,y t )=

D t o (x t +1,y t +1)D t o (x t ,y t )@

D t +1

o (x t +1,y t +1)

D t +1o (x t ,y t )

12

其中,(x t +1,y t +1)和(x t,y t)分别表示t +1期和t 期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 t o 和D t +1o 分别表示以t 期技术T t 为参照,时期t 和t +1的距离函数。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从时期t 和t +1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

根据上述处理所得到的M alm quist 指数具有良好的性质,它可以分解为规模报酬不变且要素自由处置条件下的效率变化指数(T E)和技术进步指数(TC)。T E 测度从时期t 和t +1每个观察对象到最佳实践边界的追赶程度,而TC 则测度技术边界从时期t 和t +1的移动。技术效率变化指数(T E)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E)和规模效率指数(SE),则M alm quist 指数转变为:

M

t,t +1v,c

=D t +1v (x t +1,y t +1)D t v (x t ,y t )@D t v (x t ,y t )D t

c (x t ,y t )/D t +1v (x t +1,y t +1)D t +1c (x t +1,y t +1) @D t c (x t +1,y t +1)D t +1c (x t +1,y t +1C)@

D t c (x t ,y t )D t +1c (x t ,y t )12

=P E @SE @TP =T E @T P

通过对Malmquist 指数的分解,我们可以计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分别用这两个变量替代(3)式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有:

ln T E it =C

10+C 11ln H ori it +C 12ln Back it +C 13ln F or it +E 1it (4)ln T C it =C 20+C 21ln H ori it +C 22ln B ack it +C 23ln For it +E 2it

(5)

通过(4)和(5)式,我们可以了解FDI 的水平溢出和前后向关联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的影响。

41数据来源及说明

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时,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成为相当关键的问题。本文采用1999~2007年中国制造业27个二类代码行业的面板数据,共计243个观测值。在中国制造业的30个行业中,出于统计口径和研究目的的考虑,样本中不包括烟草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这三个部门。主要数据均来自2000~2008年的5中国统计年鉴6和5中国工业统计年鉴6以及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等资料,以各行业工业增加值为产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为资本,企业年均职工数作为劳动投入。在FDI 前后向关联效应计算中需要用到直接消耗系数等数据,相关数据由作者根据5中国统计年鉴6的口径,对中国2002年124@124部门基本流量表进行归类和合并所得到的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以1999年为基年,我们运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各种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三、实证检验

11TFP 的计算

我们根据基于DEA 的M almquist 指数法,使用Dea P211软件计算了中国制造业27个

#

98#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2010年第2期

行业1999~2007年的生产率增长指数M 、技术效率增长指数TE 和技术进步增长指数T P 。表1是各行业各指数的均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9~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812%,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12%和810%。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而这种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基本持平。技术效率的持平主要源自纯技术效率的增加,因为规模效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表1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均值(1999~2007年)产业部门

M T E T C PE SE 农副食品加工业1107711000110771100011000食品制造业1107911003110761101101992饮料制造业1107201987110851101601971纺织业

110831101711065019911102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103401983110520198011004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10520199711055110000199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109811027110691103101996家具制造业1105701991110671100001991造纸及纸制品业

1107001987110840199901988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10620199611066110770192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10430198311061110020198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1691100911158110071100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09711011110851102401988医药制造业1105901975110860199101983化学纤维制造业1110701999111081103901962橡胶制品业1108211006110761103801969塑料制品业110570197911079019820199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10911101711073110151100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1241103111090110970194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12111031110871102911003金属制品业1106901996110740199701998通用设备制造业1110911034110721103011005专用设备制造业11080110091107011008110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0810199611085110120198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0770199311085110060198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0750197511102110000197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108411013110701102701986平均值

11082

11002

11080

11015

01987

#

99#FD I 技术溢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

21FDI 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分析

(1)单位根检验。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必须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近年来许多文献认为,由于面板数据相对于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有着更多的优势,因而基于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更为可靠。常见的4种检验方法中,LLC 的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IPS 假设条件虽然较符合现实,但其对非平衡面板的检验功效不如平衡面板;Fisher -ADF 和Fisher-PP 检验结果比较稳定,不依滞后阶数而变。为了使本文检验结果更为可信,我们利用Eview s610软件对各个变量同时进行着4种检验,结果如表2。

表2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方法水平一阶变量

方法水平一阶L OG

(T F P)

L L C

211000(019821)-1017586*(010000)IP S 616571

(110000)-318897*(010001)ADF

716300(110000)1111319*

(010000)P P 1318783(110000)1351331*(010000)L OG (HO RI)L L C

-412473*(010000)1412823*(010000)IP S 010301(015120)-510418*(010000)AD F

5615603(013796)1281664*

(010000)PP 5416644(014491)1461192*(010000)L OG (T E)

L L C

015302(017020)-1314172*(010000)IP S 212369(019874)-416563*(010000)ADF 4214385(018725)1221994*(010000)P P

4018052(019075)1621234*(010000)L OG (F OR)L L C

-712052*(010000)-1117502*(010000)IP S

010309(015123)-511542*(010000)AD F 5012574(016195)1321217*(010000)PP

5014102(013849)2071203*(010000)L OG (T C)

L L C 819993*(010000)-1410601*(010000)IP S

011804(015716)611881*(010000)ADF 4118037(018869)1491666*(010000)P P

6712783(011059)

1631094*(010000)

L OG (BACK )

L L C -518292*(010000)-916745*(010000)IP S

012402(015949)-214432*(010073)AD F 4316437(018421)8215442*(010075)PP

3816985(019423)

7513102*(010292)

注:括号内为检验统计值所对应的显著性p 值,*表示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可以拒绝原假设。原始数据和一阶差分数据单位根检验方程中只包括截距项。

(2)协整检验。显然,6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我们需要对3个协整系统进行检验:LOG (TFP)对LOG (H ORI)、LOG (FOR)和LOG (BACK)(下称/系统10);LOG (T E)对LOG (H ORI)、LOG (FOR)和LOG (BACK)

(下称/系统

20);LOG (T C)对LOG (H ORI)、LOG (FOR)和LOG (BACK)(下称/系统30)。协

#

100#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2010年第2期

整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三个系统中均存在协整关系。

表3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结果

P edro ni检验原假设:无协整

4个组间统计量3个组内统计量

系统1系统2系统3系统1系统2系统3

Panel v 412598*

(010000)

-112053

(011930)

019845

(012457)

Gr oup r ho

619593*

(010000)

617756*

(010000)

419000*

(010000)

Panel r ho 414634*

(010000)

512681*

(010000)

218344*

(010072)

Gr ou PP

-1218908*

(010000)

-1210645*

(010000)

-2217160*

(010000)

Panel PP -714269*

(010000)

-411399*

(010000)

-1612049*

(010000)

Gr oup ADF

-414954*

(010000)

-511714*

(010000)

-1518429*

(010000)

Panel A DF -514109*

(010000)

-217396*

(010094)

-1316163*

(010000)

K ao检验原假设:无协整

系统1系统2系统3

ADF-418434*(010000)-711905*(010000)-319071*(010000)

注:括号内为检验统计值所对应的显著性P值,*代表通过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可以拒绝原假设;协整检验方程包括截距项和趋势项;A IC准则决定的最大滞后阶数为1。

(3)回归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需要确认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从实证角度来说,我们用H ausm an(1978)检验方法来判断这种影响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根据计量方程(3)、(4)和(5)式,得到检验结果,见表4。

首先,M(1)和M(1)c的检验结果由计量方程(3)式得到,反映了外资企业的横向和前后向关联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技术溢出效应。H ausman检验结果非常显著,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为了考虑截面的异方差性,我们除了采用OLS方法进行估计(由M(1)给出),同时使用了GLS方法(cro ss-section w eights)(由M(1)c给出)。从R2和F值可以看出,后者的拟合优度较前者更高。

从检验结果来看,无论是FDI的横向效应还是前后相关联效应,都对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的溢出效应,而且这些效应均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意味着,外资企业不仅通过同行业内的示范效应、人力资本效应以及竞争效应促进了制造业的生产率的提升,而且它们还通过购买上游其他行业中各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和服务,以及将自己生产的中间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下游其他行业的各企业,能进一步刺激整个产业的生产率提高。同时,较之同行业内的横向效应,行业间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其中,前向溢出效应最大。

表4FD I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检验结果

LO G(T FP)L OG(T E)L OG(T C)

M(1)M(1)c M(2)M(2)c M(3)M(3)c

Constant 512070***

(010000)

511461***

(010000)

110538***

(010000)

018757***

(010000)

515499***

(010000)

513797***

(010000)

#

101

#

FD I技术溢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

(续)

LO G (T FP)

L OG (T E)L OG (T C)L OG (H o ri)012810***(010000)013292***(010000)012108***(010000)012151***(010000)010985**(010566)010478

(012507)LO G (Back)

111097***

(010000)019897***

(010000)-010683(016225)-011401

(012050)116344***

(010000)116478***(010000)L OG (Fo r)

111968***(010000)112627***(010000)014904***(010001)014708***(010000)019063***(010000)018347***(010000)R 2018712019073016525016562018841019437 R 2018537018947016052016094018683019360F 4916896711928513178971410187561017212311247P ro b (F )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估计方法O L S

G LS

O LS

G LS

O LS

G LS

H ausman 849129961501111195P ro b (H )010000010000010000F E o r R E

FE

FE

FE

注:括号内为检验统计值所对应的显著性P 值,***

、**

分别代表通过1%、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

F E 和RE 分别表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

其次,M (2)和M (2)c 的检验结果由(4)式得到,而M (3)和M (3)c 的检验结果

由(5)式得到。它们分别说明了横向效应和前后向关联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检验结果告诉我们,行业间的前向关联效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它同时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产生了正效应。这表明下游企业从上游不同行业的外企中购买中间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

检验结果还表明,行业间产品和服务的流动非常显著的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而这种横向溢出效应在运用OLS 方法的时候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但没有通过GLS 检验,虽然结果均为正。鉴于GLS 方法具有更好的拟合优度,所以我们认为FDI 在行业间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

最后,从表4可以看出,上游企业向下游其他行业中的外企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时,后向关联效应对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这说明与全球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以及外企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等因素迫使我国上游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此相反,这种后向关联对技术效率的溢出效应为负,且不显著。

四、结 论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同行业间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横向关联,还是上游企业向下游外企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抑或下游企业从上游其他行业的外企购买中间产品和服务,都显著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多数经验研究结果一致的是,FDI 的这种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以行业间的前后向关联效应为主。而且,前向关联是非常重要的溢出渠道,即通过从外企购买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和服务很好的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率。

#

102#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2010年第2期

通过运用基于DEA 的M almquist 指数法,我们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部分。研究发现,前向关联效应对这两个部分均有明显的溢出作用。相对于技术效率而言,这种效率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而后向关联对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虽然也为正,而且较之前向关联,效果更加明显,但似乎有降低技术效率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说明在为下游行业的外企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企业对新技术的使用可能效率不高。同时,与同行业间的外企的商业交往对技术效率的溢出效应为正,但对技术进步没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同行业间更为激烈的竞争抑制了技术的溢出效应。

基于以上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中国制造业在吸收外资的过程中,横向效应和前后向关联效应都表现出显著的溢出效应,确实提升了整体的技术水平。因此,今后我国仍应积极引进FDI,并加大引资力度。其次,FDI 的前向关联溢出效应最为显著,所以在引进外资后,政府应鼓励各行业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商业活动,通过从外企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更好的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再次较之技术进步,FDI 的前后向关联对技术效率的溢出效应显得不足,尤其是后向关联没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因此,在积极引进外资并享受技术溢出的同时,企业应该加大学习吸收的力度,提高新技术的使用效率。最后,FDI 缺乏对同行业各企业的技术进步溢出效应。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更加注重自身技术的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大R&D 的投入,而不要过于倚重对外企技术的模仿。

参考文献

[1]A itken B 1J 1,and A 1E 1H arr ison 1,1999,Do Domestic Fir ms Benef it f rom D ir ect For eig n I nvest -ment ?Ev idence f r om V enez uela [J],A merican Economic Rev iew,89,605~6181

[2]Blomstr om M 1and Per sso n,H 1,1983,For eign D ir ect I nvestment and S p illov er Ef f iciency in an Und er develop ed Eco nomy :Ev idence f r om the M ex ican M anuf actur ing Secto r [J ],Wo rld Dev elo pment,11,493~5011

[3]Cav es R 1E 1,1974,M ultinational Fir ms ,Comp etitio n,Pr oductiv ity in H ost -Countr y M ark ets [J],Eco no mica,41,176~1931[4]Cav es R 1E 1,1996,M ultinational Enter p r ises and Economic A naly sis [M ],Cambridge:Cam -bridge U niv ersity Pr ess 1[5]Costa I 1and S 1R 1de Q ueiro z 1,2002,For eign D ir ect I nvestment and T echnological Cap abilities in B raz ilian I nd ustr ies [J],Research Po licy,31,1431~14431[6]Javor ick B 1S 1,2004,Does For eig n D ir ect I nvestment I ncreas e the Pr oductivity of Domestic F irms ?I n Sear ch of Sp il lovers thr oug h Backw ar d L inkage [J],Amer ican Economic Review ,94(3),605~6271

[7]K athur ia V 1,2001,For eign F irms ,T echnolo gy T r ansf er and K now ledge Sp i llover s to I ndian M anuf actur ing Fir ms -A S tochas tic Fr ontier A naly sis [J],Applied Economics,33(5),625~6421[8]K ug ler M 1,2001,T he Dif f usion of Ex ternalities f r om Fo reign D irect I nves tment:T he Sector al P atter n of T echnolog ical Sp illover s [R],mimeo ,U niver sity o f So ut hampton 1

[9]M ar in A 1and M 1Bell 1,2004,T echno lo gy Spillover s fro m Fo reig n Dir ect I nv estment (F DI):an Ex plor ation of t he A ctiv e Role o f M N C Subsidia ries in the Case o f A r gentina in the 1990s 1SP RU Electronic W orking Paper Series 1

[10]何洁:5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6[J],5世界经济62000年第12期。

(下转第117页)

#

103#FD I 技术溢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

no mic Review,38,964~9731

[25]Y oung,A 1,1995,T he T y r anny of N umbers :Conf r 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 ow th Ex p er ience [J],Quart erly Journal o f Eco no mics,110,641~6801[26]Y oung,A 1,2003,Gold into Base M etals :P r oductiv ity Gr ow th in the P eop le p s Rep ublic of China dur ing the Ref or m Per iod [J],Journal o f Po lit ical Economy ,111,1220~12601[27]林毅夫、张鹏飞:5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6[R],CCER Wor king P aper ,N o 1C2005004,2005。

[28]林毅夫、潘士远、刘明兴:5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6[J],5经济学(季刊)62006年第4期。

[29]克鲁格曼:5萧条经济学的回归6[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0]单豪杰:5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计:1952~2006年6[J],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2008年第10期。

[31]速水佑次郎:5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6[M ],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2]张军、吴桂英、张吉鹏:5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6[J],5经济研究62004年第10期。

[33]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组:5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6[R],CCER Wor king P aper ,N o 1C2002003,2002。[34]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组:5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I I 6[R],CCER W or king P a -per ,N o 1C2004005,2004。

(责任编辑:王 静;校对:曹 宇)

(上接第103页)

[11]黄凌云、范艳霞、刘夏明:5基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F DI 技术溢出效应6[J],5中国软科学62007年第3期。

[12]蒋殿春、张宇:5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益6[J],5世界经济62008年第7期。

[13]李杏:5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6[J],5国际贸易问题62007年第12期。[14]平新乔:5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溢出效应分析6[J],5世界经济62007年第8期。

[15]田泽永、江可申、江宏:5FDI 技术溢出对江苏制造业的影响6[J],5科研管理62009年第1期。[16]王欣、陈丽珍:5外国直接投资、前后向关联与技术溢出6[J],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2008年第11期。

[17]王滨:5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挤进和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6[J],5国际贸易问题62006年第1期。

[18]薛漫天、赵曙东:5外商直接投资:垂直型还是水平型6[J],5经济研究62007年第2期。[19]颜鹏飞、王兵:5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 的实证分析6[J],5经济研究62004年第12期。

[20]杨亚平:5FDI 技术行业内溢出还是行业间溢出6[J],5中国工业经济62007年第11期。

(责任编辑:陈卫宾;校对:曹 宇)

#

117#效率视角下技术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绿色创新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绿色创新技术产业化教学总结

绿色创新技术产业化 1.绿色创新的概念 绿色创新也常被称为“生态创新”、“环境创新”、“环境驱动型创新”和“可持续创新”等,尽管表述方式不同,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Fussler 和James (1996)在其著作《绿色创新驱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突破》中最早提出绿色创新的概念,绿色创新驱动能够从新的层面解释企业创新活力的缺失。在此基础上,James(1997)将绿色创新定义为“能够显著减少环境影响,并且使个人或企业实现增值的新工艺或者新产品”。1999 年,Klemmer 等将绿色创新定义为相关主体(企业、政府部门、联盟、协会、教会、家庭)所采取的全部措施,即以减轻环境负担或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新的理念、行动、产品和工艺的创造、应用和引进。Rennings(2000)指出,绿色创新是能够促进环境可持续的新的(改良的)过程、行为、系统和产品,包括技术、制度、社会等方面,绿色创新的核心要素是积极的环境影响。CIP1(2007)的观点是绿色创新包括所有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创新,例如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提高资源利用率。MEI2(2009)将绿色创新定义为组织对新产品、生产过程、服务、经营管理方法的生产、采用或开发行为,这些绿色创新行为比其他方法能更好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降低环境风险、污染和资源使用过程中其他负效应,绿色创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新颖性;二是环境目标。OECD(2009)给出的绿色创新的定义是:新的或显著改善的产品(实物与服务)、生产过程、营销方法、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行为,与其他替代方案相比,这些行为能够使环境得到更加深刻的改善,不管有意或者无意。Jens Horbach 等(2012)则指出绿色创新是指能够显著缓解环境问题的产品、生产工艺、市场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行为,并将积极的环境效应归咎为这一创新的明确目标或副效应。 2.绿色创新的特点 绿色创新是企业降低生产活动环境外部性的重要途径(Frondel等,2010)。然而,绿色创新具有不同于其他创新的三个特点:双重外部性、较弱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效应、规制的推动和拉动效应(Rennings,2000)。 绿色创新不同于一般创新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双重外部性”,所谓“双重外部性”,是指绿色创新在创新阶段和扩散阶段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扩散阶段的积极溢出效应源于(绿色创新)相较于市场上其他竞争产品或服务有着较低的外部成本。而创新阶段企业基础的研发努力具有正向的知识溢出效应,会使其他企业获益,同时绿色创新所创造的价值被社会共同占有,而非投资于环境创新的企业,因此该企业会比竞争对手承受更高的成本压力。环境创新企业未能获得与其投入成本相符的创新收益,这导致企业投资环境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Rennings,2000)。 在绿色创新中,双重外部性问题是从创新企业视角而言的。它包括传统的研发溢出问题和环境溢出问题。和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一样,绿色创新也同样有研发溢出问题。它会抑制企 1欧盟竞争力及创新框架研究项目 2Measuring Eco-innovation Project(2007),采用了Kemp&Pearson(2008)的定义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百度讲解

天津财经大学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DEA方法的省级数据的研究 论文作者:罗艳孙淑英吕鹏浩 指导教师:曹景林 二○○九年九月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DEA方法的省级数据的研究 TheEvalua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EfficiencyofChina'sHigh-techIndustryand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 ——BasedontheProvincialDatabyDEAApproach 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方法的省级数据的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2003~2007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用TOBIT模型分别分析全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区域间的差异也比较大。TOBIT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的比重与我国整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东部、中部地区的创新扩散与创新效率也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仅西部地区的科技活动中的企业投入资金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要加大企业自有资金的科技投入但要严防固定资产投资和效率相背离的现象。

关键词:技术创新效率;数据包络分析;TOBIT模型 2 3 4 大,带有一定的原创性,最能够代表我国技术创新整体水平。本文根据国家2002年颁布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利用2003-200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年鉴的数据,选取合适的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方法,考察全国范围内各省、市、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而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 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与分析方法 (一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方法 DEA(数据包络分析是由Farrell于1957年首次提出并应用于单一投入和单一产出的技术效率分析,后来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于1978年将其扩展为CCR 模型。这是一种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及评估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特点的相同类型决策单元(DMU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它直接利用线性优化给出边界生产函数与距离函数的估算,通过界定各决策单元是否位于“生产前沿面”上来比较各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并显示最优值(投影值。该方法的突出优点是:所需投入、产出的指标数量少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可靠性,可以直接使用无法价格化以及难以确定权重的指标进行分析,在保证了原始信息的完整同时也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时的主观作用。DEA方法无需对生产函数的形式和分布做出假设,从而避免较强的理论约束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本文用的是CCR模型,该模型由最有效率的决策单元构成生产前沿面,将其效率定义为1,而在其前沿边界之内的决策单元视为相对无效,其效率值定义在0和1之间,并假设其规模报酬不变。当有n个决策单元(DUM,m种投入要素(X,s种产出(Y时,该模型可表示如下: [ij X]表示 j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R 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 业的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

绿色创新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绿色创新技术产业化

精心整理 绿色创新技术产业化 1.绿色创新的概念 绿色创新也常被称为“生态创新”、“环境创新”、“环境驱动型创新”和“可持续创新”等,尽管表述方式不同,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Fussler和James(1996)在其着作《绿色创新驱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突破》中最早提出绿色创新的概念,绿色创新驱动能够从新的层面解释企业创新活力的缺失。在此基础上,James(1997)将绿色创新定义为“能够显着减少环境影响,并且使 将绿色 等(2012 2. 效应( 本相符的创新收益,这导致企业投资环境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Rennings,2000)。 在绿色创新中,双重外部性问题是从创新企业视角而言的。它包括传统的研发溢出问题和环境溢出问题。和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一样,绿色创新也同样有研发溢出问题。它会抑制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被称之为第一重外部性问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创新的是,绿色创新会因为提高了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了资源/原材料的消耗而产生环境收益。对社会来讲,这个溢出是积极的;但是,对于生态创新企业来讲,如果环境友好型产品/服务的市场价格不足以反映出相关环境问题的 1欧盟竞争力及创新框架研究项目 2MeasuringEco-innovationProject(2007),采用了Kemp&Pearson(2008)的定义

外部性问题,企业获得的经济收益低于它投入的环境技术研发成本,这会影响到企业投资环境技术的积极性(杨燕,2013)。 3.绿色创新技术的产业化——产业公地和公私伙伴关系 绿色创新双重外部性的特点导致企业对于绿色技术的研发投资不足,同时双重外部性问题意味着绿色创新技术的培育不能简单依靠一般的技术创新激励方法或传统的环境政策措施,必须使环境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紧密协调起来(KlausRennings,1998),寻求其他有效的方式来鼓励绿色创新。即寻找新型的绿色创新技术产业化的组织方式,这种方式既能解决内部化排放的外部性又能解决知识溢出的外部性所带来的研发动力不足问题。 AEPC伙伴关系(AmericanEnergy&ManufacturingCompetitivenessPartnership)在其战略会议中 ( 20 (主( ,而 来源, (GaryP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将产业公地运用于绿色创新的实践,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知识溢出效应来激励创新,同时通过公地内更加集中丰富的“社会收益”,增加每个绿色创新成员的“个人回报”来弥补投入的环境技术研发成本。 实际上,PPPs对于绿色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潜在作用远远不止于产业公地所做的贡献。PPPs强化了观点—市场(知识—产业)的链条(科学和科技政策的长期挑战),并且通过关联知识创造,资本来源和运用新科技的企业来增加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回报(Kanter,RosabethMoss,2012)。而且,包括中小型企业和作为成员的大型企业的PPPs增加了创新型中小型企业成功的机会,振兴了企业,加强了当地的供应链——所有的这些都产生了新的工作机会。 参考文献: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前向联系效应。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间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文献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中国沿海的电子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网络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的生产

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 学习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知识,我们首先要理解它的基本概念。简单地说,一般把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绿色技术创新。从另一方面讲,绿色技术要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那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并推行绿色技术创新呢? 总所周知,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存空间已大幅减少。传统的生产生产、制造、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以最小的成本、最小的污染和最大的经济生态效益,我们不得不断地研发出一整套的新型绿色创新技术。包括:绿色产品的设计、绿色工艺设备的设计。换一种说法就是说,管理上的创新和技术上的创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得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行为,我们只能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主要是对企业而言的。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受益。包括:1、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其中包括:原材料成本的节俭、能源成本的节俭、环境成本的节俭等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上风。2、通过促进企业彻底或大幅度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技术来提升企业声誉,得到当地群众和政府的认可,迎合时代有关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3、把绿色技术转让给其他企业,可以从中获得很高的利润。比如,我国研发的高铁技术。它具有速度快、无污染、舒适度高、绿色环保、运输效率高等优点。如果我们把这个技术转让给其他国家。可以获得很大的效益。 那么,作为一家企业,应如何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呢?政府社会该如何促使企业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呢? 对于企业个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做到,在企业中创建科研创新小组,吸纳专业创新人才,不断地研发出绿色创新技术,将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绿色意识培养。比如说,我国著名的造纸企业晨鸣企业,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颠覆了传统生产模式,实现林、浆、纸一体化生态新模式。还有鑫利,建立了自己的硅酸盐研究所,这些都为我们是树立了榜样。 而对政府一方而言,一方面要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对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进行各项优惠政策。如:减少税收,补助一定的资金、减少排污费等等。 然而绿色技术创新的到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各种麻烦。如:资金人才的缺乏,企业绿色意识的缺乏,以及紧迫感和危机感的缺乏。从技术研发方面看,主要是因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太长,费用太高,风险太大,使得企业很难主动的去尝试。 总而言之,绿色技术创新不但对企业本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个它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力,减轻了环境压力。在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绿色技术创新将长久存在下去,也将造福我们的子子孙孙!

技术创新,提升效率

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效率 在世界经济回暖缓慢且竞争不断增强的今天,企业如何利用专业技术实现节能增效,保持在市场中的不败地位,也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当今五金行业里,竞争相当激烈,企业若要提高竞争力,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善于利用专业技术,优化的现有的生产资源。 专业的技术必须靠专业的人才来推动,笔者今天要表扬的是我们信发的一名员工,他的工作就是对本厂的制造工艺、工装夹具进行评估、改良,以确定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从而设计相关的夹具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生产科PE技术员——吕朝文先生。 吕朝文先生,2008年考取了高级钳工证书,自从由精密钣金部调到生产科PE工作岗位,主要工作是解决生产车间现场生产技术问题,对现有的生产夹具进行调查和评价,从而优化工序提升产能,确保工作精度,降低生产成本及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使工作效率更上一个台阶;经吕朝文先生改良后的夹具,都能实质性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例如:改进综合车间GETCH15-2549-01不良碰焊尺寸,改进后保证尺寸的同时提高了产值,由55PCS/H 提升到90PCS/H;焊接车间的GE产品,重新设计了烧焊夹具,在保证尺寸的前提下,生产由2人改为1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吕朝文先生充分发挥了信发的“创新精神”,不断在技术上推陈出新、改善生产效率。 面对欧美次贷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企业应该向什么要效率,要效益?有人说向技术创新要效益;有人说向质量创新要效益,也有人说向体制创新要效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说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唯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其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才能为公司创造出更好的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谋得发展,才能减少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才能降低劳动力成本,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所以,我们相信,只要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严格执行“作业流程化、流程合理化、工作标准化、标准表单化、技术创新化”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不断发挥我们现有的工作潜能和现有设备,都能主动上前一小步,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提升一大步,我们效益也一定会提升一大步,员工福利也会跟着“水涨船高”,何乐而不为呢!

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他能够激励创新活动的发生,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关于技术溢出[1]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动已经有了较为深入与完备的研究。例如2007年张倩肖等[2]证实:FDI知识溢出是促进本土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力量。2007年赵克杰等[3]以江苏省为例,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 计算出了各产业的工艺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 并给出了技术进步综合溢出效应较大的产业。2007年张杰等[4]通过构建一个空间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集聚视角下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间的多维技术溢出效应对双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发现在单向溢出效应和双向溢出效应不同情形下,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有着根本不同的表现。2009年赵骅等[5]在考虑集群内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情形下, 建立两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 讨论当集群企业在不同时机创新时, 技术溢出对其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2011年杨秀文[6]基于Feder 两部门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类吸收能力角度分析外资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外资部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边际要素生产率优势,且存在微弱的负向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四种吸收能力与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2011年宋宝香等[7]选取外部技术获取模式、转移技术特性、企业特性和技术学习过程四个方面,以苏州制造业本土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战略、学习文化和技术学习

过程对提升技术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12年艾兴政等[8]提出一个基于一个供应商和生产可替代产品的两个竞争制造商的模型, 研究无合作创新、无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和有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3种模式的均衡绩效。研究结果表明, 强势制造商和供应商选择合作创新是占优策略。进一步还发现, 在下述3 种情况下强势制造商会与零件供应商达成技术溢出合作创新机制。范如国等[12]采用2004年至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分析FDI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可行性,揭示FDI、R&D 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3个投入要素之间以及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Young Bong Chang等[13]研究发现在IT服务行业从技术溢出效应获得的收益较大,有长期的影响作用。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l:48~50. [2]张俏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 工业经济,2007(11). [3]赵克杰,刘传哲.产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 [4]张杰, 张少军, 刘志彪. 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 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态的研究 [J]. 南开经济研究, 2007, ( 3) . [5]赵骅,丁丽英.技术溢出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9,(17).

什么是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verview) 1.技术溢出效应概述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一项技术溢出是一个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况,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获得利益。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 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研究开发组合成与跨国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尽管各界对其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公认的事实: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高科技的应用和科学研究成果在20世纪中所获得的成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由于高科技的投入,在诸如计算机?生物和制药工程?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中,生产和就业的增加最快,对GDP的贡献的增长也最多。 而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用于高科技科研开发的支出无论在相对数上还是绝对数上都小得多。因此,显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的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种技术溢出又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所谓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在本文中主要指国际技术溢出。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以及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强化技术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2.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背景 1.阿罗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 2.罗默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罗默模型中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K,劳动力L,以及创意技术的存量A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 如图片其中:a为介于0与1之间的数;A是介于0和1之间的一个参数。 3.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可以解释为向他人学习或相互学习,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对他周围的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周围人的生产率。但他并不因此得到收益。 4.帕伦特研究了技术扩散%边干边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了一个特定厂商选择技术和吸收时间的边干边学模型, 他认为在前后各种技术吸收之间。厂商通过边干边学积累的专有技术知识为进一步的技术引进做好了准备。 5.科高认为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来源于示范%模仿和传播;其二来源于竞争。前者是技术信息差异的增函数,后者主要取决于跨国公司与当地厂商的市场特征及相互影响。 6.旺和布洛姆斯特罗姆比较全面地看到了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决策行为对溢出的影响。一方面,假定跨国公司子公司能意识到技术扩散的成本,另一方面,假定当地厂商也能意识到溢出的存在。在互为约束的前提下,可以求取各自的动态最优解。理论上,无论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还是当地企业都可能通过其投资决策影响溢出水平。跨国公司对新技术的投资越多,溢出越多。当地企业对学习的投资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强。可见,除了原有的溢出效应外!还存在着一种取决于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投资决策的溢出效应,这种影响是累积的!具有正反馈性质。

我国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我国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维普资讯 第28卷第2期科研管理 Vo1.28,No.2 2007年3月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 Mar. 2007 文章编号:1000―2995 2007 02―007―0071 我国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罗亚非,焦玉灿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2 摘要:本文采用DEA方法中的CzR模型对我国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作纵

向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利 用率低,专利产出不足以及企业规模偏小是导致我国制药业DEA无效的主要原因。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对其作了详细的解释,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制药业;DEA方法;技术创新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合理选择投入规模和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 配置,最终促进我国制药业技术创新活动达到技 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最佳状态。 1 引言 2 DEA方法的 C2R模型

制药业是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和最有前景的 产业之一,因此它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 DEA即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 点。纵观学者们关于我国制药业的研究成果,主 nalysis ,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 A.Chames和 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 人世后我国制药业的 w.W.Cooper等学者于 1978年提出的、用以评价 发展战略选择。2 生物制药业是真正的朝阳产 多个相同类型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

业。3 中药产业现代化。4 制药业知识产权保 DMU 间相对有效性的方法 J。为了比较同一类 护战略。5 用具体的数字对比说明制药业技术 决策单元的效率问题就需要将各决策单元的投入 创新现状。大部分研究还是基于定性分析,当然 产出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综合值,然后再 也有一些对于企业或区域进行的定量研究,但对 整个中国制药业做整体的、动态的、定量的研究还比较各个决策单元综合值的大小。但是权重的选 取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像层

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 -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级1班 黄文军 国际商务系 08012192 陈彦秋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不同来源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国际上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和技术溢出效应(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硕果颇丰,不仅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国际上FDI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义。随着学界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开始转向对转型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亮点。作为目前理论研究的最新热点和亮点,来源地因素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资料较新。本文对相关领域中涉及到FDI溢出效应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就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及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来源地研究这些主题做文献综述。 1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 Blomstrom, kokko(1998)检验了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溢出效应。他对技术溢出的概念,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市场准入溢出的概念,跨国公司经营产生溢出的定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溢出效应对东道国影响的渠道:首先他检验了FDI对东道国的影响,并将当地企业和跨国子公司与前向和后向产业链上的联系进行对比;再分别研究跨国企业对当地员工的培训,来自跨国企业的示范和竞争的影响以及由跨国企业经营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来自东道国, 因为东道国企业的运营方式可能影响当地的行业内企业和行业外企业。然而,虽然有显示说明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在国家和行业间有系统性的变化,但没有准确的或计量上的证据证实这种影响的存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外商投资的正影响随着当地技术吸收能力和竞争的加强而增加。 邵留国,张仕璟,王国顺(2007),研究了外贸政策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他们认为FDI技术溢出渠道度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有:一、吸收能力,东道国吸收能力强,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反之则不明显。而吸收能力强弱则与跨周公司与东道国企业问的技术差距、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和R&D水平有关;二、东道国发展水平,一般认为东道国发展水平与FDI 技术溢出效应成正比,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首先,通过劳动力流动渠道,欠发达国家的溢出效应较低,其次,欠发达国家(吸收能力较低)吸引的跨国公

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212536670.html, 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研究 作者:徐吉成 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13期 【摘要】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了30年后,却让一片浓云遮蔽了神州大地,雾霾、水污染等让中国的身姿变得影影绰绰。中国百万平方公里国土若隐若现地伫立在植被茂密的西伯利亚和东南亚之间,吟唱着渴望绿色的亘古歌谣。工业的发展是硬币的两面,它既给我们带来了丰衣足食,又让我们失去了碧水蓝天,但是靠“回到从前”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并非正路。因此,我们需要从工业企业内部入手,以创新绿色技术来解决污染问题,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进行评价,以确保绿色技术的有效性。本文对工业企业率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的作用及方法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研究结果能为工业企业创新绿色技术的绩效工作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工业企业;绿色;技术;绩效;评价 一、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作用 1.提高企业研发资金使用效率 工业企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是一笔不菲的金额。这对企业的财务而言是较重的费用负担。绿色技术的研发成果不仅需要满足污染控制标准、循环再生技术要求、生态工艺要求、净化技术要求等,还需要满足一定的经济要求。这对工业企业的研发人员而言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花费更高的费用,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能够以事前的风险控制,及制定预算费用的使用标准,来对研发人员的工作进行严格指导,从而控制各项费用的使用,进而提高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 2.正确指导绿色技术研究方向 技术的研发既需要转化成成果投入生产,也需要申请专利避免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绿色技术的研发在立项之前,如果不对当前国内外相关技术进行调查与分析,则极易出现产权纠纷问题。而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则能够以流程的方式,对即将立项的绿色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对技术研发成果的经济、环境、法律、社会效益等进行全方位预测后,再立项研究。从而避免研究成果不符合相应的标准,以及出现产权纠纷,降低研发效率,也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经营负担。 3.为再创新绿色技术识别机会 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与反复的研究,再在过往的经验上,不断向成功靠拢。而整个研发过程,无论是财务角度的预算的使用,还是技术角度的成果的取得,都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全程的监督,从而才能更好地了解研发过程中存在的

加强低碳经济中绿色技术创新的思考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2011 一、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撑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创新技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第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第三,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第四,碳排放空间不大。由此可知,要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就要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这都需要大力开发绿色创新技术,研发能源和减排技术,从而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 (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1.绿色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企业的新增长点 有关研究表明,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绿色形象将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意大利消费者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82%的德国消费者和67%的荷兰消费者表示在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绿色技术开始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绿色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因此,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开发绿色产品和发展绿色产业,无疑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2.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低碳经济强大的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显然,这些都是现有常规技术所无法或难以有力支撑的。只有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保障,加快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的替代技术、再生资源的回收处理技术以及绿色再制造等绿色创新技术,才能不断努力突破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障碍。 3.绿色技术创新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主要是依靠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粗放式投入实现的,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特点,高经济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绿色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运用能够使生产保持良性循环,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低 公众既包括绿色技术创新的决策者,也包括消者公众持怎样的环境意识,往往影响到绿色技术能否得到推广,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能否得到拉动。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决策者非常缺乏环境保护知识,不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不当的 加强低碳经济中绿色技术创新的思考 罗晰,李义民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污染与资源不足问题的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阐述了绿色技术创新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的障碍,提出了加强低碳经济中绿色技术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技术创新;科学发展观;生态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1)01-0085-03 作者简介:罗晰(1980-),女,江西南昌人,硕士,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5)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李义民,九江学院政法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0-10-10

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绿色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新的焦点。国外对环境的重视较早,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问世标志着绿色意识的萌芽,此后人们开始了不断的探索,尽力实现零排放,合理利用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的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更是迫在眉睫。 所谓绿色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总称。绿色技术创新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创新活动。绿色技术创新是在生态意识指导下的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所追求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绿色技术创新体现了生态文明观,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生态文明。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绿色意识创新、绿色管理创新等。实现绿色技术创新,需要绿色文化的引导和支持。绿色文化是绿色技术创新的思想基础。 绿色技术创新的推进或多或少受到企业的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还需要制度建设来保障。 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的作用 1.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 2.市场份额的提高。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从传统消费观念向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观念的转变。企业通过开发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绿色产品,不仅适应这一消费潮流,而且向消费者表明自己是对环境负责的企业,从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最终提高其产品的市场份额。 3.企业规模的扩大。 4.技术转让的收益。绿色技术创新从上面四个方面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起来,最终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是建设生态产业文明的必然要求。 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的机制探索 1、建立健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 2、建立健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 3、建立健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能力机制

1 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溢出效应分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等。 1效应理论 1、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其它方面的发展。 2、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 3、溢出效应,有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 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一项技术溢出是一个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况,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获得利益。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研究开发组合成与跨国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2理论背景 商圈正产生出强大的“溢出效应” 1、阿罗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 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 2、罗默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 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罗默模型中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劳动力,以及创意技术的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3、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可以解释为向他人学习或相 互学习,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对他周围的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周围人的生产率。但他并不因此得到收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