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王祺扬

近几年来,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北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认真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努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规范管理,迎难而上,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有力促进了全省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现代农业发展,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年来全省农发工作呈现四大明显变化:一是重视程度更高。湖北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李克强副总理在恩施州调研时,对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家农发办主任王建国同志专程到湖北调研、拿方案,财政部出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恩施州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将恩施州作为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的试验区,实行特殊的农发扶持政策,并一次性安排恩施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000万元。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2007年专门要求省财政厅编制农业综合开发三年规划,2007、2009年两次明确要求从农业综合开发中安排项目资金支持农业板块建设及七个扶贫脱困奔小康试点县的发展。清泉书记、鸿忠省长、宪生常务副省长、原汤涛副省长等领导对农业综合开发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肯定成绩,明确任务。2006年时任副省长的刘友凡同志还专门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国家农发办副主任刘世江同志也专门到湖北调研农业产业化与土地治理两类项目结合专题,在襄樊召开全国部分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座谈会。二是投入增加更多。三年来,中央对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每年以6000万元以上的额度增加,年均增长9%。省级财政从2006始足额到位省本级配套资金,并建立了2亿元的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和4000万元的农业板块建设省级农发资金,各级财政对农发投入历史少有。三是支持力度更大。在国家农发办加强项目县管理,实行退一进一、总量控制的情况下,三年来我省不仅没有减少一个项目县,还新增4个项目县。另外,2008年因故暂停的一个县2009年也顺利恢复资格。四是管理措施更实。三年来全省农发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在项目申报、额度分配、项目立项、资金管理、检查监督等方面,健全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强化了各种管理措施,创新了不少机制办法,将农发项目及资金管理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轨道。

一、近几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成效与经验

(一)主要成效

2006—2008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资金投入达到5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

22亿元,带动农民群众和企业自筹投入23亿元、银行贷款投入8亿元。完成土地治理项目498个(含水毁修复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228个,省集中安排的科技推广项

目32个,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通过采取修建水库、泵站、开挖疏浚渠道、改良土壤等各种治理措施,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通过三年综合治理,累计改造中低产田322万亩,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8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48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01

万亩。项目区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增产粮食362亿公斤,其中优质粮258亿公斤,棉花1074万公斤,油料5259万公斤,蔬菜8257万公斤。项目区农民种植业增收4.86亿元。

2、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以工业化改造农业、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坚持产业开发、重点开发和效益开发的原则,通过采取有无偿相结合、投资参股、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不断加大对全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培植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增加农民的收入。2006-2008年,全省累计投入产业化经营财政资金9亿元,引导和带动企业、金融以及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100多亿元,共立项扶持有无偿相结合项目191个,投资参股经营项目12个,贷款贴息项目16个,以奖代补项目200个,支持农业板块项目41个。全省产业化经营项目新增产值110亿元,新增农民纯收入14亿元。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素质。全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推广费使用管理新机制,通过实施省级科技推广项目,进一步探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开发项目区资源互补、联合推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途径,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计”,发展壮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三年来,省级集中安排科技推广费2047万元,实施省级科技推广项目32个,先后选择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为省级科技推广费的实施单位,以推广应用粮、棉、油、蔬菜、瓜果等新品种为主要内容,综合实施作物栽培、科学施肥、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生态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面积59万亩。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支持对农民的先进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科技的承接能力,三年来培训项目区农民群众98万人次,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发挥了支撑作用,在增加企业发展后劲和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保障作用。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在黄橙橙的土地上孕育金灿

灿的希望,在轰隆隆的工厂里创造沉甸甸的财富,日益成为粮食增产的支柱、农业增效的动力、农民增收的源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二)主要经验

三年来,全省农发部门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在传承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是“四个坚持”:

1、坚持科学发展,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基本前提。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她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农业综合开发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全省农发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农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农民增收作为首要目标,不仅注重土地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粮食生产能力,而且注重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增收;不仅注重农业开发,发展现代农业,而且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注重土地治理过程中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措施、林业措施、生态措施综合利用,而且注重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发展与排污治理、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将项目的环评报告作为项目立项的一个重要条件;不仅注重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而且注重农民增收,体现以人为本,将农民增收作为首要目标。同时,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狠抓农发项目和资金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改革创新,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源泉动力。全省农发部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规范中完善制度,在创新中加大力度,着力加强了体制机制和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创新了投入办法,建立和完善了土地治理“因素法”分配机制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梯级分类管理的选项机制,建立了项目库和评审专家库,省级从2009年始试行了农发项目异省专家封闭评审制度,实行了拟上报项目公示制,促进了项目立项和实施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创新了投入机制,开展了仙桃市和孝南区两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统筹引导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宜城市和咸丰县两个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相结合试点工作、老河口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试点工作;创新了投入方式,施行了有无偿结合、投资参股、财政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扶持方式,发挥了财政农发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活力。

3、坚持规范管理,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原则。全省农发部门始终把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作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坚持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法规制度为准绳,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评审制、项目公示制等有效的管理办法,坚持多层级、全公开的项目立项审批方法,从机制上预防“寻租”行为,推动了项目的公正立项和规范实施;认真执行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制度,实行

了“三专”管理,推行了财政资金县级报帐制,开展了项目实施中期检查、评估验收和专项资金年度审计工作,加强了农发资金监督管理,促进了项目和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通过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管理办法,促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安全和高效使用,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4、坚持队伍建设,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根本保障。组织开展农发干部业务知识培训,举办大规模项目、财务管理业务培训班3场次,培训干部1000多人次,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勤政廉政制度建设,逢会必强调廉政纪律,严肃查处违纪违规干部,促进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干部教育和管理。正是有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农发干部队伍,才保证了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发展。

全省农发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有限,土地治理标准偏低,产业化经营扶持项目偏少,市县财政配套投入不足,农民投工投劳或自筹投入不够,带动银行、企业、社会投入不多,加上相关政策资金没有整合,尚未有效形成多元的投入和共同开发的机制;项目立项尤其在基层行政干预比较普遍,“人情项目”、“条子项目”、“电话项目”屡见不鲜,财政农发干部抉择难度大,有的项目独立、客观、公正立项受到影响;有的项目评审、公示、建设、监理、检查、验收不严格,造成项目质量不高,有的项目资金报账审核把关不严,凭证条据、签字等不规范,假票、白条入账,大额现金支付,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尚未有效实施;项目立项和资金管理中存在违法违纪现象;农发任务、责任与队伍力量、环节保障,干部素质不够适应等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各级财政农发部门和每位农发干部的高度重视,认真从体制机制上改革与完善,从制度管理上强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保持农发事业和农发干部蒸蒸日上。

二、充分认识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地位与作用

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还在加深。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当前的重大任务。中央做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决定,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支农工作方面有两个着力点:一是要加大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二是要持续加大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这与农业综合开发“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在今年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回副总理又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必须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处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

农业农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农业多种功能开始日益凸显,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转变,农业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应对经济危机,实现弯道超越,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添砖加瓦”。当前,随着中央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一揽子计划的实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呈现回暖迹向,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加深。从“三农”来看,尽管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八项应对措施,但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及农产品价格下降压力依然较大,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加大。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是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而经济的稳步增长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市场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实现目标,最大潜力在农村;保障生活、稳定物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改善民生、安定民心、促进稳定,重点难点在农民。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综合开发在应对当前经济危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一是稳定农村市场,保障有效供给。农业综合开发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稳定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具有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扩大内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稳定外需、扩大内需是当前保证增长的有效举措,农业综合开发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既能增加机械、建材等需求,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三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农业种植养殖基地,扶持农产品加工及农业生产服务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因此,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既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国内需求,为共克时艰创造有利条件;又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危机之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综合开发“大显身手”。温家宝总理曾用“四个一”高度评价过农业综合开发,他说:“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回良玉副总理也强调指出:“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业综合开发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日益广泛的深刻影响。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还要继续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不仅不能减少,还要继续增加。”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有效联结,提高农业组织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程度;通过科技推广和农民先进实用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学化水平;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在支持新

农村建设方面,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土地治理促进生产发展;通过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生活宽裕目标;通过民办公助,以农民为主体兴办,实现管理民主;通过直接开办新农村建设试点,整合相关建设资金,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等目标。实践证明,不论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生产力、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农业综合开发都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增加投入。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数量可观而且在逐年增加,是遵循WTO规则,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健全农业投入综合保障机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举措。同时,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财政资金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可以成倍带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业,这是其他投入难以比拟的。因此,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有助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需要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作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从全球来讲,粮食安全形势严峻。世界上仍有5亿人口受到饥饿威胁,36个国家粮食严重短缺,每年几百万人死于饥荒,而且可耕作的土地呈递减之势,粮食相关的资源纷争成为战争的一大诱因。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耕地仅占世界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大措施。1988年,为解决我国粮食生产徘徊不前、主要农产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20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以粮食为主的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功不可没。但我们应该看到,近年来,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耕地和水资源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低下,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还很脆弱,面对人口资源矛盾日趋突出的现实,主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必须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基础。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科技进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从而构筑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因此,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力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对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4、建设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开展仙洪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需要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在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和七个山区贫困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有赖于农业综合开发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农业生产的主导区域,对于全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初步测算,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 6972亿元,占全省61;城市圈拥有农业人口1749万人,耕地面积2139万亩,粮食总产量988万吨,农业产值87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1%、45%、45%、47%。2005—2008年,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6亿元,占全省的42%,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亿元、省财政资金3亿元、县市财政配套0亿元、自筹资金11亿元、银行贷款3亿元。立项391个,占全省总个数的46%,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84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07个。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97万亩,扶持龙头企业107个,有力促进了城市圈现代农业的发展。借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逐步加大对武汉城市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的投入,创新农业综合开发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对于促进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以及扩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省财政厅正在加紧与财政部和国家农发办联系,提交了《关于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合作备忘录(征求意见稿)》,协商部省共建有关事项。开展仙洪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湖北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步骤。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点区和山区贫困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都需要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需要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资金的整合作用,需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制度机制和管理方式,以切实改善试验和试点区内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的优势作用

(一)强化“五种意识”,用足用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

1、强化大局意识,主动服务党委、政府“三农”中心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农业综合开发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带二圈、一区七县”等战略部署,完善相关政策,优化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2、强化责任意识,竭尽全力管好用好农发项目资金。农发惠农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关键在于我们从事农发工作的同志责任心如何。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寄予厚望,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殷切期盼,我们肩负着发展的重任和历史的使命。责任重于泰山。每位从事农发工作的同志,都要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农发事业负责的态度,恪尽职守,规范管理,把好每一道关口,建好每一个项目,管好每一笔资金,尽好每一份职责,确保资金科学分配、项目“三公”操作、管理全程公开,确保项目成功、资金高效、干部清廉,最大限度地让农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

3、强化创新意识,着力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农发体制机制。创新是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的源泉动力。回顾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历程,正是坚持改革和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国家不断加大惠农强农政策力度、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三农新政”背景下,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将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规范,作用越来越突出。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就应当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机制和创新的方法来谋划实施,充分发挥工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农发新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4、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民多办好事、多办实事。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就是为“三农”服务。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尊重民意,了解民情,以农业的实情为出发点,以农民的意愿为着力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多中选优、好中选优的原则,帮助解决“三农”实际问题,把农业综合开发这一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的德政工程做好、做实,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5、强化廉政意识,确保干部廉洁自律。农业综合开发机构承担着资金分配、项目审批、监督管理、检查验收等职能,尤其是基层农发办集项目申报、项目实施、资金审核、资金拨付为一身,拥有一定的权利。而且单个项目资金额度较大,绝大多数项目又直接面对私营业主。在资金、项目供求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在行政干预、情故影响压力很大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铸错。财政农发干部作为国家公权履行者,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定要秉公办事、“三公”操作。绝不允许将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公权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绝对不能因一时之利自砸饭碗、自毁前程、败坏形象。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按照中央和全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国家农发办的安排,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化低能耗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集约化组织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

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努力改革创新,在优化资金结构、转变投资方式、创新开发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创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新进展,探索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具有湖北农业综合开发特色的开发之路,为推进全省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坚持立足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突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特色基地建设,推进区域经济特色化和优势特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组织带动农户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种养基地。

2、突出重点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的项目资金用于重点地区和项目,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切实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46个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集中土地治理项目70%以上的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优势农业板块建设为重点,大力支持优质水稻、“双低”油菜、商品蔬菜、名特林果产品、名优水产品、优质“三元”猪等优势农业板块建设;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有效支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培育市场重要的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产业开发原则。统筹规划全省特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重点支持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项目建设,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名、优、新、特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可持续发展。按比较优势原则,一县一业,集中连片开发,使之成为规模产业,把分散的、有限的力量集中整合起来,进行梯级开发和连续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

4、择优立项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健全竞争立项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政策,提高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及资金使用绩效。优先扶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农特产品种养基地;优先扶持与农民订立规范收购合同,按照保护价收购基地农产品,与农民建立了科学合理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先扶持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使用权等形式入股、参与企业二次利润分配的龙头企业。

(三)明确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新形势下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体现为“五个着力”:一是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着力加大产

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三是着力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四是着力加大生态治理工作力度,探索支持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五是着力推进机制和管理创新,探索科学有效的开发方式,提高农发项目和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效应和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主要目标体现为“五个一批”:一是形成一批旱涝保收、稳定高产的高标准农田;二是建设一批优质特色、高产高效的种养基地;三是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四是发展一批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基地、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紧密联合的综合示范项目;五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示范带动力强的良种良法良技科技项目。努力把湖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打造成粮食生产的核心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高产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聚集区和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循环农业、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具体目标包括:

1、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配合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从2009年起,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用于土地治理项目的投入比例提高到75%以上,每年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以上,力争到2012年全省中低产田所占比重降到60%以下,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每年50万亩以上,力争到2012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40%以上,增产粮食3亿斤、棉花1万吨、油料3万吨以上。

2、配套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支持淡水产品、水禽、生猪、奶牛等养殖、双低油菜、蔬菜、水果、木本油料、食用菌、魔芋、茶叶、中药材、板栗、蚕茧、柑桔等种植的基地建设,重点扩大骨干品种的种养规模。力争到2012年全省淡水品产量达到450万吨,出栏牲猪4400万头,水果产量480万吨,蔬菜产量3000万吨,茶叶产量20万吨以上。建立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养殖生产基地,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3、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重点、连续、滚动扶持方式,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增强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创名优品牌。2009-2012年,重点扶持20个优质粮食、棉花、油料加工龙头企业,20个优质茶叶、水果、蔬菜加工龙头企业、20个优质畜类、禽类、水产品和林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发展,力争在项目区建成一批有竞争实力、在全国有影响、带动农民增收较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到2012年,力争产值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5家,产值30亿元至50亿元的达15家,产值10亿元至30亿元的达25家;中国名牌农产品15个;产值过2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达10个。

4、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力争到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

(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1、抓规划,统筹有序地推进农发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划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各级农发部门要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行政策要求,结合各地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好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农发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和时效性。今后,各地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要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要突出四个方面:一是注重资源节约。着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打造优质、高产、稳产粮食的核心示范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节约农业资源;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体现环境友好。通过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以及生态综合治理。大力支持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支持防护林、保温林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三是突出优势特色。优势农业板块建设方面要着力发展水稻、“双低”油菜、商品蔬菜、名特林果产品、名优水产品、优质“三元”猪等名优新特项目。农产品加工方面,要在着力扶持粮棉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等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着力扶持其中诸如健康米、生物柴油、甲壳素、茶多酚等衍生产品项目深度开发,以及茶油、核桃油、辣椒油、蒜油、魔芋纤维、银杏产品、莼菜、鲟鱼籽等新特产品项目的发展,以优特制胜。四是做到确保重点。农业综合开发20年来总体上开发的广度较好,开发的深度和力度不足,巨大需求与有限投资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雪中送炭”更要“锦上添花”,将有限的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入到重点地区、重点项目上,打破“年年有饭吃、年年吃不饱”的现状,实行统一规划、重点投入、滚动开发的办法。同时要处理好“要我”开发与“我要”开发的关系,省市县财政都要足额配套,项目区受益农民投工投劳要真正到位,有限的财政资金要尽量多地带动企业、银行和社会的投入,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用更加充裕的资金投入保障重点项目的开发。

2、抓制度,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完善指标分配和项目筛选机制。进一步改进农发土地治理资金“综合因素法”分配办法,打破控制指标“终身制”,把项目建设质量和管理工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产业化项目筛选机制,坚持“自愿申报、县级推荐、市级初评、省级评审”的申报程序,实行异地专家评审制度,促进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规范化。二是完善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推行和完善项目库制、立项公示制、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工程监理制、县级报账制和绩效评价制。尽快建立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指南,完成项目库系统升级工作,建立动态、科学、实效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完善科技推广费使用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建立和完善省级集中科技推

广费项目的申报、实施、检查、验收等操作规程。完善县级报账和“三专”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报账管理,改进工程监理费的报账办法,切实加强农发资金使用管理。建立和完善工程管护制度,巩固农业综合开发成果。切实推行农发项目和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项目和资金检查及审计工作,提高农发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完善项目县管理制度。制定项目选项与实施。资金审核与拨付等方面具体明确的考核标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项目县实行动态管理、违规否决、末尾淘汰,促使项目县加强和改进农发工作,同时为渴望进入项目县的地方提供公平的机会。四是完善农发干部廉洁从政监督考评制度。要着力从农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建立有效的教育、监督、考评和管理机制,既靠“自律”,又靠“他律”,防患于未然。

3、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一是创新投入机制。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合”的开发机制,统筹安排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财政补贴、参股经营、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扶持方式,引导和带动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建立稳定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长效机制。二是创新项目开发机制。重点开展好六个试点工作,即以土地治理项目为载体,开展支持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以支持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开展两类项目相结合试点;以武汉城市圈为综改试验区重点开展支持都市现代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发展试点;以仙洪试验区为重点,开展整合支农资金试点;以恩施州为重点,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农业综合开发制度试点;以大悟等市县为重点,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促进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着力创新农发项目的立项机制、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三是改进工作方式。农业综合开发需要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各项目区行政组织的支持、项目区群众的参与。因此,县级农发办要改进工作方式,积极主动作好工作汇报,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调动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工程监理、中介机构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整体联动、合力开发的运行机制。

4、抓监管,建立健全项目监管与评价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引入群众评判机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监督检查管理,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验收考评工作,实行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绩效评价结果成为分配资金、确定项目、提高效益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健全工程预决算审验制度。工程预算要由专业部门进行编制,做到合理、准确、透明并保证相对的稳定性格。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决算要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验,审验报告作为农发部门报账的依据。三是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除了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以外,农发办要加强与财政监督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建立农发与财政监督部门联审制度,把问题发现在内部、把问题解决在内部,促进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完善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加强审计监督,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将农发项目建成民心工程。四是建立健全参股项目监管机制。省市县农发部门要加强对16家财政投资参股企业国有股管理,要明确界定各利益主体的职责权限。按照政府社会经

济管理者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政企职责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监管运营机制,围绕国有资本金保值增值等指标,对资产运营机构进行考核和监管。同时,妥善处理好企业改制、上市、重组、转产等过程中国有股权益的维护问题,依法依规完善相关管理合约和措施,确保国有股保值增值。

5、抓队伍,建设一支过硬的农发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面对农业综合开发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农发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廉洁高效、作风优良的农业综合开发干部队伍,为实现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一要善于学习。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要放眼于全局、开拓创新地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要加强学习,做到经常学、干中学、边干边学,将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和习惯,努力做行家里手和权威骨干。二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吃透情况、探索规律的主要途径,是完善决策、推进工作的重要基础。各级农发办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结合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多提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多做改革创新工作。三要加强作风建设。干部作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关系个人安身立命,尤其是对于我们从事农发项目资金管理、掌握一定权力的同志而言,作风建设尤为重要,可谓压倒一切。廉政警钟要经常敲、反复敲、不断敲,作风建设要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真正做到不厌其烦;每位同志要清醒计算眼前账与长远账、利益账与自由账、钱物账与声誉账、个人账与家庭账,切实做到自警、自重、自省、自律。四是重视机构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加强农发机构建设问题,改善农发办办公条件,充实业务骨干。农发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责任大、条件有限,经常处在矛盾的焦点,工作时常受累又受气,有时甚至吃力不讨好。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正确树立权力观、利益观、服务观,热爱农发工作,珍惜工作岗位,献身农发事业;另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切实关心农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给予真切的支持和帮助,为农发干部努力工作和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良好的工作环境。

作者: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

现代农业建设项目

新余现代农业科技园工作情况汇报 (2009年5月14日) 新余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江西省2008年批准的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之一,也是新余市“1010”工程和“3321”工程之一。规划用地面积10000亩,规划总投资9.2亿元。自2008年5月确定项目选址,10月正式启动园区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组织部、财政局、土管局、科技局、发改委、农林水等市直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仰天岗尤其是科技园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中,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工作情况 2008年5月,市委吴治云副书记亲自领带市农口部门的领导到仰天岗考察指导,最终确定新余市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选址于仰天岗办事处湖陂村境内,便捷的交通、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的理想场所,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又一个英明决策。之后,仰天岗党工委、管委会果断行动。 1、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确保园区建设有序开展。迅速成立了以仰天岗党工委书记邹江华为总指挥,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钱传宇为第一副总指挥的筹建指挥部,从各部门、单位抽调10名精干人员,分成4个工作组,筹集100

多万元启动资金,租用办公房,购置必备办公用品、办公车辆,从人、财、物各方面保障了园区建设的有序进行。 2、反复调研论证,编制了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去年5 月份,党工委书记邹江华亲自多次带队组团赴珠海、深圳认真考察,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左浦建筑设计规划院赖志敏博士等知名专家实地考察,反复调研论证,编制出了现代农业科技园总体规划。把科技园打造成高新农业技术孵化基地,三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市民观光、休闲、科教的现代农业文化公园。2008年12月28-29日,特意从北京请来中国农业大学5位专家亲临现代农业科技园现场进行认真考察,并对总体规划作了补充和完善,确定酿酒葡萄和高产油茶深加工项目为园区主导产业。项目实施内容分3年完成,争取“三年成型,五年上市”,即2011年基本建成,2013年打捆上市。 3、集中时间精力,完成了征地拆迁前期工作。关停了洗铁厂等5家企业,拆除了部分民房,对我辖区内剩余的养猪场等4个企业进行拆迁资产的清查核实,并请评估机构依法进行了评估,了解了周边地区拆迁补偿标准,搬迁工作正在洽谈之中;完成了辖区内2700亩土地的丈量、征地协议签订等工作,主动与渝水区观巢镇和下村镇沟通协商,就核心区其余2000余亩山地范围和征地协议签订事项达成了初步意见。 4、加快进度,进一步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去年10月18日举行现代农业科技园及赣台合作“三新”示范园开工典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优势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优势 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通许中等职业学校于2001年有四所职业学校学校合并而成,现代农艺专业的前身是种植专业,开办于1983年,2010年种植类又更名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本专业开设30余年来,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专业骨干和技术带头人。近年来,由于“轻农、厌农,跳农门”思想的误导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一度萎缩。家长不理解本专业,学生也不愿就读,致使每年招收学生不满一个学制班。 随着党中央重视“三农”,而专业建设又能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考验, 目前本专业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发展的时代紧迫性 (一)、全国农业大发展要求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生产先后迈上了4个台阶,创造了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21%的人口的奇迹。农民收入大幅上升,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农业技术推广功不可没。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特别是在乡村二级中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奇缺。因此,中职学校既要向高校输送人才,又有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责任和义务。 (二)、现代农业是我县经济的主体 通许县位于开封市南45Km处,农业人口5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以上,农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一直在40%以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产区。县委、县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立县”,也是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现代农艺专业建设必将推动通许县农业现代化,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我县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我县西瓜、大蒜、辣椒、土豆、洋葱等生产农户,由于得到惠农政策、相关企业的扶持,亩均收入已到5000元以上,农民收入大幅上升。从2009年开始,我县返乡农民工越来越多,他们多数均在从事西瓜、大蒜、辣椒、土豆、洋葱生产,生产积极性很高,但他们的生产技术上迫切需要指导。 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的优势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 级的意见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甬政发[2010]98号 【发布部门】宁波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11.11 【实施日期】2010.11.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甬政发[2010]9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十二五”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进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6号)精神,结合宁波实际,现就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在全面建成“一区

二十园百基地”的基础上,按照“拓展基地,提升功能,创新服务,生态循环”的要求,以“五提升一拓展”为重点内容,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要载体,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点面结合,产业联动;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科技支撑,创新经营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精良化装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循环利用和社会化服务,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二、目标要求 从2011年开始,争取用5年时间,全市建成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面提升40万亩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的20个左右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生产设施完善、产品优质安全、集中连片的6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设施装备先进、竞争优势明显、晶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1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使之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产业布局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化发展要求,明确我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布局为“一圈”、“两带”、“四区块”,即围绕中心城区分布的“都市农业圈”;分布在四明山、天台山脉沿线的“生态林特产业带”;分布在象山港、三门湾、杭州湾沿岸的“水产养殖产业带”;分布在余姚、慈溪北部的“蔬果畜牧产业区块”;分布在宁海、象山南部的“蔬果畜牧产业区块”;分布在姚江、奉化江两岸的“粮经畜牧产业区块”;分布在环象山港滨海小平原的“粮经畜牧产业区块”。按照“种养结合、合理布局”的要求,在种植业区域合理配套布局畜牧产业。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达到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按照现代农业物质装备要求,农田基础

现代农业项目计划书.

现代农业项目计划书 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以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确保我市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市三年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强市”战略,突出重点扶持玉米、马铃薯、畜草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和企业在投资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工业投资平稳较快增长,促进嵊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5万亩核心区,通过支持建立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服务队,全面开展关键技术应用的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服务,实现核心区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90%以上,产量目标达到550公斤,与非核心区相比,实现增产,并通过使用优质专用玉米品种,优质优价,亩增收100元以上,由此带动粮食总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10%以上。 三、项目实施内容和方案 (一)实施内容 (1)购买良种肥料农药等物资,由农民自筹解决。 (2)玉米生产所需耕、种、田管等,由农民自筹解决。 (3)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扶持。在两个核心区由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牵头,以村为单位组建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服务队。一是对其购置的耕种机械进行补贴。二是对核心区内农机大户的机械大棚给予补贴。三是修缮配套农业综合服务站投资。四是对专业合作社和服务队

配备电脑和打印机。五是对专业合服务组织安排培训费。六是聘请专家费用。由中央财政解决。 (4)在重点核心区开展技术服务物化补贴,主要对核心区在土壤深耕深松统播用油、病虫害统防用药上给予物化补贴,由中央财政资金解决。 (5)重点核心区进行土地治理,由整合农业开发项目资金解决。 (6)田间工程建设,由整合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解决。 (7)对项目区农机购置进行叠加补贴,使补贴标准一致,由整合农机补贴项目资金解决。 (8)其他关键生产技术补贴和科技培训等由财政资金和整合其他支农项目资金解决。 (二)实施方案 (1)确立核心示范区 通过竞标办法确定2个大村,建2个核心示范区,总面积5万亩。 (2)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宣传该项目实施的意义和目的,提高和统一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让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和参与我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建设。 (3)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示范区的领导。 (4)搞好部门协作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共同参与,相互促动。农委负责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财政部门依据有关政策及时拨付专项资金,并加大资金的监管力度;农科教、广电负责宣传及科技下乡活动;粮食

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点看法

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点看法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和对农产物的要求不断提高,资源和生活环境问题越来越紧张,如何协调经济成长与生活习性保护,成为可持续成长的核心问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其多功能性日益增强。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劳动力的传统功能基础上,农业向着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扩展。强化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发展新型农业的功能;现代农业面向两个市场,实现现代经营管理,普遍地推行产业化经营,贸工农结合,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科研、加工、消费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 2、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1发展的具体体现

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保护生态环境,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2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又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化;即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3实现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3.1农业科技转化率低 在农业科研方面投资不足,并且投入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得配置。没有完善的良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农业科研人员严重流失。 3.2农业人才短缺

最新绿色农业为现代农业领航成为亮点和优势

绿色农业为现代农业领航成为亮点和优势 在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中,如何减少农业面临的污染?在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中,如何实现农业与生态共赢?在进入产业化程度大发展时期,如何确保赣牌农产品畅销市场?*在向现代农业大踏步行进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悄悄发生质变——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必须先确保数量安全;在确保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必须确保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 当我们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视角审视*农业时,压力与动力与生俱来:一方面,*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不间断输出粮食的省份之一,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从未改变;另一方面,入口安全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如何冲破层层技术壁垒,顺利走向市场,是*农业长期必须正视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经全省人民深入思考和广泛实践,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踏步前行中,思路已日渐清晰——发展绿色农业,让绿色基因加速向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渗透。 绿色农业成为*农业的亮点和优势,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各地绿色农业从迷惑到尝试再到踊跃参与的过程,是绿色农业发展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我们对绿色农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均连续8年保持两成以上的增速。截至*年底,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916个,比上年增加205个,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有机食品数量415个,比上年增加94个,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

一。绿色耕地面积进入了加速增长期。目前,*绿色农业生产基地面积达513万亩,全省耕地面积的“绿化率”超过10%,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环境监测的耕地面积达3860万亩,意味着全省绝大多数耕地每年要经受环境评估。 绿色农业基地建设优势更加明显。*有23个县的25个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强。*已成为全国主要的绿色大米生产基地。 提供上述数据的省发展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安来认为,现在农业的目标是实现效率最大化,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这两点与绿色农业是一致的。*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于这一省情,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优势,走一条符合*实际、农业与环境双赢的道路。 实践已经证明,绿色农业不会因为保障质量而停滞发展,更不会慢发展,而在保障质量、实现效益的前提下快速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热情超出农业部门的想象。仅今年一季度,各地申报绿色食品的数量超过100个。 绿色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绿色农业的中坚力量,推动绿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 探寻*绿色农业发展壮大的轨迹,我们看到,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绿色农业的主心骨,它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加工和销售,推动绿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迈进。同时,丰富的绿色农产品资源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向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学习“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讨论发言 心得体会

学习“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讨 论发言+心得体会 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动能结构整体谋划,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农产品消费加快升级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糖料蔗、特色水果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发展富晒农业和林业经济,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创建,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我区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肉牛肉羊、生猪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部分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高品质农产品不多,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率低,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与消费升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要落实粮食安

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亿斤,确保口粮基本自给。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力发展优质稻、地方特色粮食品种和富硒有机品种。完善粮食直补订单收购制度,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蔗糖业转型升级,推进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研发和推广良种良法,推动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蔗糖业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壮大奶水牛等优势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发展深水养殖、外海与远洋渔业。加快调整树种结构,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亚热带珍贵树种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油料。加快桑蚕业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丝绸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秋冬菜,优化柑橘、荔枝、龙眼等大宗水果品种结构,加快发展芒果、火龙果、百香果等南亚热带优势特色水果。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抓好农产品质量管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和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要积极发展生态种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建设绿色植保技术示范区,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加快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合、粮草兼顾,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裴金佳赴顺昌调研 大武夷新闻网 2013-12-23 20至21日,市委书记裴金佳率市直有关部门领导深入顺昌县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共谋农村改革发展之策。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黄健平陪同调研。 打造美丽乡村,让农村更加宜居宜业,是南平绿色发展的亮点,也是群众的热情期盼。裴金佳先后察看了高阳乡大坋村、建西镇大埠岭小区、岚下乡梅岐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他强调,首先要把规划做好,注重保持农村原有风貌,公共配套要集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硬化,减少维护成本,景观要体现农村特色,多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瓜果蔬菜、小径竹等。当听到岚下乡干部介绍他们在梅岐新区建设中,采取以耕地换取宅基地,通过捆绑土地增减挂钩、退宅还林、造福工程危房改造等政策解决启动资金问题时,裴金佳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各地可以借鉴学习,同时可以引入国有公司参与开发。大干镇来布村是省级生态村,裴金佳对该村发展乡村游的思路表示赞同,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和临水特点,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增加观赏性和趣味性项目,发展农家乐、家庭旅馆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通过引进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等办法,提升乡村游的水平档次。 如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裴金佳此次调研的重点。裴金佳实地察看了仁寿镇大丰收果蔬专业合作社、洋墩乡久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顺昌金祥粮食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详细了解他们的经营运作模式,在组织农业生产、提供中介服务、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情况。裴金佳指出,农业的规模化、

组织化、专业化是一个大趋势。要将发展设施农业、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品牌作为关键环节来抓,解决农业生产低质低效的问题。农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鼓励、引导、规范、提升,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合作社向公司化过渡,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集中打造统一品牌,组织农产品进入大超市、大卖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要积极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利用电商网络,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大力发展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降低流通成本。调研中,裴金佳还鼓励合作社和企业负责人,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实现快速扩张,增强市场竞争力。 “老乡身体怎么样?大家最需要党委政府解决什么问题?村里和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是什么?”每到一处,裴金佳都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拉家常,反复叮嘱各级干部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切切实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在大坌村,当听到该村村主任自己贷款40万元垫付修路款时,裴金佳十分高兴,他说,我们的干部就是要给村民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要努力带领村民实现生活更好、收入更多、邻里和睦。 调研中,裴金佳现场察看了顺昌富州新区规划,指出顺昌要加快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新区建设要做好规划、先谋后动,做到综合平衡、有序推进,要统筹考虑新区建设和防洪安全,把新区做优、做精、做美。裴金佳还听取了欧浦登公司发展规划情况汇报,指出要全力支持公司发展,做大龙头。(朱昕华)

培育优势品牌发展现代农业经验材料

培育优势品牌发展现代农业经验材料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其重要特征就是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是**的工业基地,也是农业大市,有着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如何引导**的农产品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农产品的保护力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努力实践与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战略,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着力培养特色品牌,以品牌创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有“东江湖”、“狗脑贡” 两个著名商标,东江湖鱼、狗脑贡茶、东江湖蜜橘等产品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或有机食品认证,在国家、省级农产品展销会上获得的金奖数达20余个。全市无公害土特产生产基地达40多万亩,至少有 4万多农民从中受益,其中仅东江湖果一项,近两年每年都让果农增加15%以上的收入。 一、积极推行农产品商标战略 一封来信激起波澜,居住在**的**人何某反映说,** 一矿泉水厂生产“东江福源”矿泉水,东江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东江福源”商标已被苏仙区邓某在32类注

册,商标谁注册谁就有专用权。这封信所反映的 只是一个侧面,但作为工商人,我们认识到了潜在的危机,迅速对本市范围内的农产品商标注册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专门作了《保护东江湖品牌》的政协提案,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保护**农产品品牌的建议,重点提出保护 “东江湖”品牌,将“东江湖”品牌作为**相关特色农副产 品的注册商标,以抢占战略高地,掌握主动权,争取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委、市政府对农产品商标 注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把农产品商标工作列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大了农产品的扶持和保护力度。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深入全市各乡镇、农村调查研究农产品工作,向广大农民宣传商标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商标注册工作,引导农产品向产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把农产品商标战略落到了实处。目前,仅以东江鱼集团有限公司为申请人的“东江湖”一个品牌,就在29、30、31类注册,有力地带动了相关农产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招商引“牌”力度 在农产品商标被抢注的情形下,我们通过采取加大招商引牌力度的办法,有效地化解了商标抢注带来的被动局面。一是获得了“清江”商标使用权。清江柑桔是东江湖库区特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水果,是极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但在形成规模前没充分重视,等产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时,“清江”商标已被外地一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特色现代农业精彩演讲稿-精品文案范文

特色现代农业精彩演讲稿 特色现代农业精彩演讲稿 根据学习实践活动安排,下面,我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做个发言,谈点初步体会和认识,与大家共同商榷。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点的主要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点的主要措施: 1、健全现代农业规划保障体系。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使之与其它规划相衔接。制定落实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奖励扶持政策,严格奖惩,确保落实,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规划范围内的农田、地面附着物,逐步调整,尽快实现区域内产业成片的布局。 2、健全现代农业投入保障体系。建立现代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积极向上争取。二是加大财政支持。三是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四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农民增加投入。因势利导,建立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 3、健全现代农业基础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牢固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防洪抗灾能力,确保农业旱涝保收。二是切实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整治。争取到2011年把全区中低产田进行治理改造,建成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生产环境。三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对耕地和水资源环境造成的污染。 4、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保障体系。重点完善四个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订单服务体系、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5、健全现代农业安全保障体系。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依据,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绿色、

安全。一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宣传力度。二是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生产质量关。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四是加大农产品安全执法力度。 6、健全现代农业品牌创建体系。各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引导,引导农民、农业企业家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努力适应新形势下人们对产品安全、无公害的需求,向高层次、高起点迈进,走产品要精,包装要美,品牌要响的路子。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强引导:一是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二是注重农产品品质。三是开展有效的宣传。 7、健全现代农业组织保障体系。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 8、健全惠农政策落实保障体系。加大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特别是对已实施的种粮直补、综补、种补、购农机补、能繁母猪补、能繁母猪保险等奖励政策,及时宣传到户、足额发放到户。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达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继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和发展它。 一、现代农业的内容 现代农业是指以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总数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仅相当于国内第三产业的1/4。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需要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业原料的需求。据统计部门估算,中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亿-50亿千克,而土地资源的约束必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还承担着实现农民增收、确保食品安全、维护生态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提案_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30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 提案人:姜成康 主题词:农业,科学发展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既体现客观发展规律,也符合时代特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重点在实现农业现代化,难点也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很好发展,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总体而言农业生产还处于小生产的耕作方式,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农业水平整体提升,以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切实加大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是自身积累很低的一个产业,靠农业自身积累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要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制订政策,鼓励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参与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组织形式也要与之相适应。要大力发展种养在户、服务在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育苗、植保、机耕、营销等方面为社员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更好地与市场对接,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只有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才能解决大批农民进城后,谁种地这一重大课题,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三、各地要精心组织现代农业试点工作,发挥试点单位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政策性强,面对的以盾多,涉及“三农”工作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为确保现代农业健康发展,避免形式主义和工作上的偏差,各地需要认真抓好现代农业试点工作,能过试点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走出一条发展现代农业新的路子。 来源:中国政协网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蓟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设施农业生产是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农产品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我县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并开始发展了设施农业,主要大类有蔬菜、食用菌、瓜类、林果和畜禽养殖等, 2008年以来,蓟县设施蔬菜的发展得到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结合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宗旨和我本人接触设施蔬菜生产的工作特点,通过走访县农委、侯家营镇等农业主管部门,向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民种植大户了解设施农业的建设与使用情况,征询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山东寿光市的先进经验,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和研究,提出蓟县加快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蓟县设施蔬菜发展的现状 1、

2004-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次“涉农”;为深入贯彻市委十届全会和《中共天津市委2009年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广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番禺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的精神,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办紧紧围绕“思想大解放、农业大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 中国农业也由此步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2004-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次“涉农”;2003-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2011年三农投入有望突破9000亿;“十二五”期间农业由政策的外部扶持逐步变为市场的内在推动,未来五年甚至十年都是农业投资的黄金期。 设施农业栽培是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农产品的重要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