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5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案22 新人教版必修1

2015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案22 新人教版必修1

2015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案22 新人教版必修1
2015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案22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2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1.经济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也日益暴露。社会上的不平等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思想来源

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等人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3.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但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4.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易混易错]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深度点拨]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及其原因如何?

(1)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其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2)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以及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重点精讲]

理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间的关系

(1)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表明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自身的运动,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又为工人运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可以

说是实践推动了理论的诞生与发展,理论又指导了实践。

[深化探究]

材料

工人居住的贫民窟“新和谐公社”蓝图

思考

(1)观察上图,针对当时的工人阶级状况,这是哪位有志之士提出的“美妙”设想?结果如何?

(2)你如何理解“在美丽幻想失败的地方,往往长出科学理论的常青树”?

答案(1)欧文提出建立“新和谐公社”。这一设想脱离现实,将无产阶级取得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上流社会人士的帮助之上,只能是空想;再加上内部矛盾激化,结果失败。

(2)这句文字的描述,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关系。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但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种种设想,为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内容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2)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3.意义

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关键点拨]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前提,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其提供了阶级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其三大理论来源。

[深化探究]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首先产生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思考

(1)据材料一,分析《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案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材料二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思考

(2)材料二中所提及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其使命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案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

核心内容:发展社会生产力。

材料三英国的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思考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党宣言》为什么能成为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答案①《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基本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的社会根源。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直到今天仍然一再发生,证明了《共产党宣言》的正确性。

三、巴黎公社

1.背景

(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围困巴黎的敌军采取了屈膝投降政策,同时准备以武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国民自卫军。

2.导火线

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城内蒙马特尔高地等处的国民自卫军的大炮。3.过程

(1)成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重点精讲]

如何认识巴黎公社诞生的偶然性、失败的必然性?

(1)偶然性:它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而是特殊条件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突发事件。

(2)必然性:法国等欧洲资本主义仍处于向上发展时期,还没有达到铲除资本主义实行无产阶

级专政的地步。

[易错提醒]

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它只是一个城市的政权,不是一个国家,更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2)

4.失败

(1)主观原因: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未能发动广大农民。

(2)客观原因:反动力量过于强大。

5.意义

(1)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精讲]

理解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从成立背景看,它是在巴黎工人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从公社产生的过程看公社社员是由广大工人群众选举产生的,这是公社实行无产阶级民主的伟大尝试;从公社实行的政策措施来看,公社在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的同时,做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机器的伟大尝试,公社的社会经济措施及其他民主措施也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归纳总结]

巴黎公社留给后人哪些基本的经验、教训?

(1)基本经验: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教训:缺乏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成熟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未获得群众支持,即缺乏工农联盟。

[深化探究]

材料一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

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马克思

思考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有人认为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为什么?答案①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自发性、偶然性。

②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

材料二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思考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公社“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有哪些表现。

(3)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答案(2)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民选公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

(3)巴黎公社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课堂小结

1.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答案 A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历史条件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正是因为如此,才引起了B、C、D三项的变化。

2.“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里的“科学”指的是(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德国的古典哲学

答案 C

解析抓住关键词:“无产阶级”、“人类友谊”——马恩的友谊。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文中的“锁链”是指( ) A.贫穷与落后B.专制与愚昧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D.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答案 D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可知此“锁链”指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4.马克思说巴黎公社“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指( )

A.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D.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 C

解析马克思的话表明巴黎公社起义仅仅是一个特例,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187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勃勃生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仍不成熟,故排除A、B两项;D项虽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5.列宁曾经说过: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对列宁所说的“第一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无产阶级首次发动的武装起义

D.人类历史上首次推翻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 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从而“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A、C、D三项与巴黎公社特点不符。

6.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的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美妙,但无法实现

B.《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C.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巴黎公社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但其最终的结局是失败了。故选C项。

学思之窗

(1)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民主措施?(2)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答案(1)措施:政权建设方面:①废除旧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②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社会经济方面:①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②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

(2)政权性质: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答案《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全面完整系统的阐述;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基础达标]

1.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资料有( )

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③《共产党宣言》④巴黎公社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巴黎公社革命发生于1871年,晚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可排除④。

2.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

A.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D.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答案 D

解析注意时间1851年,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发展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并预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其依据是( )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C.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 D

解析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A、B、C三项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具体内容。故选D项。

4.你在某个电影中看到如下情节:在市政厅门前的中央,正对着大门搭了一个大讲台……讲台前面旌旗招展,其中有些三色国旗,但全部镶着红边——人民政权的标志。乐队高奏《马赛曲》,歌声响亮……请问,这是反映以下哪个历史事件( )

A.巴黎公社的成立

B.第一国际的成立

C.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答案 A

解析注意材料中“人民政权”,结合巴黎公社建立的历史背景,即3月28日巴黎市民在市政府广场举行巴黎公社成立大会,广场上人声沸腾,红旗招展,高唱《马赛曲》。

5.巴黎公社建立意义重大,可也有人认为“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指( )

A.资本主义大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B.独立的工人政党建立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

D.第一国际起到领导作用

答案 A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巴黎公社建立时正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大工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说当时不具备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

[能力提升]

6.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路·顾格曼的信中写到:“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由于巴黎人的斗争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这里的“新阶段”是指(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B.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D.无产阶级夺权并建立政权阶段

答案 D

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巴黎公社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被马克思认为是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

7.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新的真正民主国家”。在巴黎公社的措施中,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 )

①公社委员由选举产生②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③选民对公社委员有监督权和罢免权④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新的真正民主国家”这一关键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现的“新的真正民主国家”应该是表现在政治选举权和监督权的落实上。故选A项。

8.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

A.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

B.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俄国二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答案 D

解析注意从图中的时间信息分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因此选D项。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民们!你们的公社已经建立了。3月26日的投票确定了革命的胜利。卑鄙无耻的政权掐着你们的脖子逼迫你们,你们已用合法的自卫军把那些强迫你们承认国王,侮辱你们的政府赶出了城外。——《公社第一次宣言》(1871年3月30日)

材料二巴黎公社社员英勇就义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指出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巴黎公社是怎样成立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要指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3)巴黎公社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答案(1)巴黎公社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工人政权。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威胁法国首都,巴黎人民组织自卫军,后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工人群众发动了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成立巴黎公社。

(2)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3)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英勇斗争精神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审清题意,着重从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失败原因的多方面分析,至于第(3)问最好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一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单元设计 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历史开始从分散逐渐走向联合,工业革命更是把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各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本单元探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共分三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三课的划分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 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本单元重点知识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大经济区域集团、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其利弊;难点知识有经济区域集团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评价。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一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但在客观上,这个体系的建立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 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开国大典及其意义;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①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②政治上:1949年召开的,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 3. 意义: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②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③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新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1954年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1)目的:为了保障 (2)内容:①分为、、以及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 ③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 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 ③反映了的根本要求; ④提高了人民,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1956年八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国家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1.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54年宪法,正式以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3.原则:民主集中制 4.职权:立法,选举,监督,罢免。 5.意义:①是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的政治基础。 ②规范了的关系,昭示着。(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确立: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3.指导思想:56年中共提出“”。 4.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5.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四)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民族众多,大杂居、小聚居。 2.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3.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学生质疑】 对前面知识点提出疑问,对自主探究进行质疑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 1.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学案: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总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外交开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课程标准】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结构】调整原因: 基本依据: 新时期外交政策对外政策目标: 不结盟政策(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内容 新时期的外交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与成就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裁军、维和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新时期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的活动) 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在区域国际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特别提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格局虽然仍是两极格局,但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外,出现一系列新兴的力量,如日本、西欧、第三世界,从而形成多个力量共同发展局面。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2、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内容: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重大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刨根问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哪些?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③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 ④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 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解析]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符合题意;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选A项。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B)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4.(2019·长沙高一月考)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C)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解析]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精品教案 ◆内容标准: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理解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 (2)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 (3)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2)对比探究问题→迁移与拓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事物,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也应当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建立: (1)西欧国家在战争中遭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是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企图 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美、苏、法、英、中等44国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即“布 雷顿森林体系”。 影响:(1)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2)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形成: (1)1944年,美国等44国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后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1947年在瑞士日内瓦,日、美等23国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影响:(1)有力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美国在经济中掌握了主导地位,不断扩张; 3、比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的历史地位的异同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复习检测】分封制的对象、目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1.秦朝统一的时间、顺序、意义 2.始皇帝的由来及皇帝制的特点 3.三公九卿的职能、作用 4.郡县制的推广及作用 【自主学习1】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 秦国经过__________后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____年实现了统一。 意义: 【自主学习2】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定尊号为“皇帝”。 (2)特征:、、 2.三公九卿 (1)职责 ①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 (2)作用 ①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 情的决策失误。 【巩固练习1】 1.《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2.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尚书令D.刺史 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是() A.中央集权B.皇权至上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D.独断性和随意性 5.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________,左才(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自主学习3】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推广 (1)出现: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推广: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2.地方官僚机构 (1)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2)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3)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直接任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1)原因: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近代中国被迫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2)不矛盾。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仇视中国,中国为了保护胜利成果,保护和平,在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才实行了“一边倒”政策。可以说这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1)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2)各亚非国家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限时训练与素能提高 1.A.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故选择A。 2.B 3.B 4.A.解析: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所以两方针的最终目的,着眼点都是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关系。正确答案选A。 5.A.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理解上。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选项A发生在1979年,正确,选项B是外部原因,选项B、C是内部原因,B、C、D 项都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都不能被选择为正确答案。 6.B.材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屈辱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C、D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7.B.解析:该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表现,致使中美关系不佳,而当时的台湾与美国关系密切,故④错误,可排除含④的三项。 8.B.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新中国外交一开始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所以C项可以排除。新中国诞生后不久,立即与苏联结盟,所以选项A也不是正确答案。选项D有关“朝鲜战争遗留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的议题,与题干要求不相干。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02

《作业推荐》 02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一、单选题 (共 90分) 1.《漫长的 20 世纪》指出: 30 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 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A.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 治和军事力量都居于世界巅峰,为了称霸世界,美国力图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答案为 C 项。 A 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排除; B 项,建立“福利国家”是为了使本国国内的稳定,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发展“混合经济”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下列古今中外的经济政策中,符合全球化历史趋势的是: A. 英国《航海条例》 B. 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C. 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美国史上最高关税法《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通过谈判方式,减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适应贸 易自由化趋势。故答案为 C 项;航海条例,是指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 1651 年和 1660 年先后颁布的两个条例,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 A 项;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民间交往与贸易,不符合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历史趋势,排除 B 项;《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幅度提高了 887 种商品的关税,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 D 项。 【点睛】 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 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概括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一战”期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民族工业成长的艰辛和不屈,发掘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板书设计 一、结晶——近代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1.工业结构: 2.分布地区: 3.经济地位: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三、精神——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像。说明他们是近代中国的精英企业家,我们追寻他们一生的事业,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发展。新课: 一、结晶——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在地图上展示上述企业家的重要企业并作简介。 张謇:张謇的事业在南通。1896,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电气、航运、金融的综合性企业。 荣氏兄弟:荣氏兄弟以面粉业起家,又衍生出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的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其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 范旭东:范旭东的心血倾洒在化学上。1917年他开始开始创办天津永利碱厂,1926年终于成功生产。1937年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毛泽东誉其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卢作孚: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企业在重庆,起名“民生”。 ▲据地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按时间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画示意图并改正预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1.初步发展: 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了中国极大的震撼。《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赔款也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求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189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舆论极为轰动。轰动的原因在于他是1894年的状元。 材料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物理),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张謇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在哪里?中国发展工业能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见张謇办实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短暂的春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 随堂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乌鲁木齐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A.“左”倾错误恶性发展B.修正主义的极端泛滥 C.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D.毛泽东错误判断形势 [解析]“左”倾错误的泛滥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D项不属于“根本原因”,B、C两项与我国当时的现实不符。 2.(2018·湘潭高一联考)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①项所述明显不对,关键看④项,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选A项。 3.(2018·临沂高一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其中“伟大转折”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D) A.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伟大转折”对应的事件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所以答案选D项。 4.(2018·珠海高一期末)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设计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讲述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共分为2课内容:即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着重为学生分析如下内容:了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利弊、认识这一模式的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共先后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他执政时期,国家经济政策改变,开创了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本节分三目内容,对上述经济建设的探索作了诠释。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内容,归纳其特点。第二目“新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介绍了它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指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第三目“斯大林模式”,重点介绍了“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利弊,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指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复习检测】 1、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布雷顿森林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教学目标】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本原因、过程、意义是什么?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和影响是什么?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过程、影响是什么? 3.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是什么?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自主学习1】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根本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________地位的日益提高。 2.过程 (1)1971年10月25日,第____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________的一切合法权 利,包括________常任理事国席位。(2)将____________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3.意义:这是中国________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____________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巩固练习1】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因素包括() ①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④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自主学习2】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过程:①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华,同________举行会谈。 ②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________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 ③______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______________》,阐述了 ________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________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 撤出全部________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2)影响:①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②______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①__________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②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02

《作业推荐》0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一、单选题(共90 分) 1.《漫长的20世纪》指出: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都居于世界巅峰,为了称霸世界,美国力图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答案为C项。A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排除;B项,建立“福利国家”是为了使本国国内的稳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发展“混合经济”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下列古今中外的经济政策中,符合全球化历史趋势的是: A.英国《航海条例》 B.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C.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美国史上最高关税法《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通过谈判方式,减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适应贸易自由化趋势。故答案为C项;航海条例,是指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1651年和1660年先后颁布的两个条例,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A项;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民间交往与贸易,不符合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历史趋势,排除B项;《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幅度提高了887种商品的关税,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D项。 【点睛】 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结合了社会主义体制以及资本主市场经济后应运而生的一类“混合经济”。这说明新经济政 策() A.尝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得到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启迪 C.开创了苏俄工业化的新途径 D.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一些优点 2.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 B.苏联“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C.以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3.斯大林普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4.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 D.实行实物分配制 5.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

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6.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8.“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 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 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 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09年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统一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 的影响 二、知识梳理 分封制 奴隶社会 (西周) 宗法制 皇帝制度(核心) 古代中国 秦:三公九卿制 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 唐:三省六部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 清:军机处 中央集权制 秦:郡县制 地方制度 元:行省制(意义) 汉:察举制 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西周) 1、分封制 (1)目的:维护 的统治 (2)含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给 (最多)、 和 ,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3)诸侯权利(3点):a 、政治: ;b 、经济: ;c 、军事: 两对矛盾 两大趋势

(4)诸侯义务(5点):a、政治:;;;b、经济:;c、军事: (5)作用(3点):a、;b、;c、 (6)瓦解:开始瓦解;(典型事件:) 2、宗法制 (1)核心(最大特点): (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是)(3)作用:a、保证了贵族在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维护了的稳定和团结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 (1)时间: (2)秦国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3)秦完成统一的过程:、赵、魏、楚、燕、 2、皇帝制度 (1)首创者: (2)特点:a、;b、 3、秦朝中央官制—— (1)三公:a、:(职能:); b、:(职能:); c、:(职能:) 4、秦朝地方制度—— (1)建立:a、时期,商鞅变法普行;b、,在推行郡县制 (2)作用: 5、秦朝的疆域 东至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北至__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__ 6、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为历代封建王朝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