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网络政治参与国内研究综述

网络政治参与国内研究综述

网络政治参与国内研究综述
网络政治参与国内研究综述

网络政治参与国内研究综述

李胤珠

摘要: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政治生活。本文搜集了1999年到2008年国内学术界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分别从政治民主、政治稳定、政治文化、社会阶层、行政管理等角度对中国的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分析,试图探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分析途径。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9)2-259-02

作者: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一般而言,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现代公民以虚拟的网民身份或者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发表政治主张、政治意愿,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监督行政管理的活动,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参政行为。通过电子资源检索,笔者发现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始于2001年,但大量成果的问世集中于2007年。在这些文献中,虽然没有明显的时期划分,但大致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发展方向:从网络政治的概述性研究;到网络政治的影响研究;进而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规范途径的研究。本文将按照所有文献的研究角度进行梳理分类。

一、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这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献中研究较多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为/促进民主说0,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民主建设。例如毛寿龙(2007)认为,网络政治的发展使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政府的非机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府决策,使其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有了较大提高。而且,网络政治的发展改善了民主的技术手段。公民通过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等,不出家门即可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从而降低了政治参与的成本;而且没有中间传递环节而使其意愿更真实地反映出来。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可以促成新的民主机制;使传统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受到挑战,进而使构筑一个容纳少数派权利的新民主机制成为可能。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为/阻碍民主说0,认为网络能带来的民主是有限的。在参与的结果方面,严小庆(2002)认为,网络并不能改变重要的政治决策方式。例如在选举问题上,较多的发展中国家更依赖传统媒体;在公共决策中,人民只能通过网络参与影响决策,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决策主体。本文将此理解为:政府对政治仍有较高的决定权,从而引起网络民主的有限性。此外,在参与的过程方面,刘晓乾(2007)认为,网络政治参与中,越级的信息交流有可能引起政治体系中间层级功能弱化;网络民主带来的民主的欺骗性、直接民主和情绪性民主,未必对民主有益,反而是负面影响。安云初(2007)进一步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提出,由于网络技术所导致的信息鸿沟的存在,使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不能真正延伸到社会各阶层。

二、从政治稳定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的影响,前期研究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归结各学者的观点,大致如下:网络政治参与,准确地说应该是不良的参与状态,包括诸如非客观性参与、非法政治参与、情绪性民主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具体表现为,在参与的内容方面,从国际来看,西方国家通过信息输出,在网上兜售西方的民主观念、政治模式、价值趋向和生活方式,以和平方式入侵我们的文化领域;从国内来看,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例如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网络欺诈,网络攻击等;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叛国组织充分利用网络从事非法活动,这些都极大地危害社会健康和政治稳定;(陆俊,2006)在参与的技术手段方面,网络开辟了信息窃取和破坏的新途径,包括侵入计算机互联网窃取情报,截取各类通信信息,破坏官方网站等,使传统的政治安全防范面临全新的挑战;(周国平,2001)此外,网络政治主体的隐蔽性,自发网络政治动员的随机突发性,这些都极易冲击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在这一问题的论述上,大部分学者引用了亨廷顿/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0的观点,以论证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亨廷顿对该公式的解释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高涨的时候,如果与此对应的政治体制的制度极其先进,则政治体制是稳定的;否则将带来政治不稳定。学者们的研究普遍认为,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方式所具有的开放性、直接性、隐蔽性等特点,再加上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与之不协调的方面,因而会对政治稳定带来一定的冲击。

在后期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政府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在无形中塑造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为出现的各种冲突矛盾积极舒缓引导,从而对政治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郭小安, 2008)在这种观点中,作者强调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需要有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否则会使传统控制手段失效。

结合网络政治对民主影响的分析,有这样两个结论:政府对政治拥有较高的控制权,造成网络民主有限;要使网络对政治稳定产生正向作用,需要政府要对其进行积极的管理。综合这两个观点,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政治的现状和要求,使网络政治只能发挥有限民主?

三、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网络政治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年,其内容是针对网络政治文化的特点和功能进行的研究,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基本没有专门的文献研究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文化的内容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只能从论述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的文献中,提炼出一些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文化影响的观点。

11在大众政治文化方面:有助于塑造公民文化。陶建钟(2002)认为,通过网络,公民可以较容易地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了解政府的政策、服务及实施情况等,超越时空界限和其他网民

259

综合/

或者政治家进行观点交流和意愿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参与和影响公共决策,这些都使公民对公共事务有了更为丰富的了解,从而站在更为成熟、现实的治立场上理解政治,使政治权利观和民主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

21在统治政治文化方面,有助于官本位的逐渐被抛弃和非精英主义的兴起。毛寿龙(2007)提出,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官员几乎能同时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政府官员丧失了昔日垄断信息从而垄断决策权、管理权的优势。当官员与民众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在政治上的地位显得平等后,以前以权为本、官员的精英意识等观念将逐渐被抛弃。与此相对应,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在网络社区里获得认同并非由于身份而是其观点,这促进了非精英主义的兴起。网民将网络文化称为/草根文化0,表达的是非主流、非正统、非专业,纯然出自于民间草泽的人所构成的群体的声音。

31在政治文化的教育方面,推进了政治社会化的进程。李斌(2008)认为,网络政治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公民对公共事务有了更为丰富的了解。更深入和广泛地了解各种政治信息,也使网民对政治的认识从绝对化或者千篇一律变得比较复杂,参与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网络政治参与正在逐渐发展成为政治社会化越来越重要的途径。

四、从社会阶层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这一方面,主要是研究网络这一新技术的运用对社会阶层的变化产生的影响。黄永炎(2001)认为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会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由于信息鸿沟的存在,使得部分参与主体只能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旁观者,尽管他们可以通过传统方式参与政治,但在网络政治中,他们的参与权利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安云初(2007)进一步研究了这一问题,提出因为信息鸿沟是由于参与主体的经济条件、教育程度、个人偏好等差别而形成的,因此实际上没有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人群大多恰好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使其利益诉求无法表达。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有一定的疑问。不论是网络还是传统的政治参与形式,弱势群体的实际参与权利总是受到较大的约束和被剥夺。政治参与程度的提高,不仅需要平等的参与权利和机会,也需要实际的参与能力。弱势群体的实际参与权利的缺失,是否主要是因为参与形式造成的?处于弱势的经济地位,尚未形成一个有组织的阶层,缺乏较强的分析和参与政治的能力,这些因素是否比参与形式更重要?这种实际参与权的缺失,是否会因为网络参与形式的兴起而扩大?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重大公共问题的最终决策还是通过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完成的;而号称/草根民主0的网络,也不乏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的行动。事实上,网络究竟是使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进一步恶化,还是使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得到改善;是使其利益更加被忽视,还是使其利益更多地被重视,本文认为不能仅仅依据信息鸿沟的存在而下结论,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辅之以实证研究加以检验。

五、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行政管理过程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有助于政务公开和透明。通过网络,公民可以及时了解到政府各项工作的进程,了解政府的非机密信息,知道政府正在做什么,怎么做,何人做等。全面了解政府各项工作,为公民正确认识和评价其工作提供有利依据,使政府工作在一个相对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加强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力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廉洁性。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了解真实的民意,提高政府决策的接受度和科学性。

从行政成本的角度,刘文富(2002)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可以节约行政成本。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子政务,加强了政府的信息置换功能,使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沟通将以更快捷、更经济的方式进行,从而节约了政府管理成本;尚九宾(2006)的研究补充了这一观点,提出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政府增加了对网络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成本。

从行政组织结构的角度,刘文富(2002)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实现行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网络政治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组织内部为更多的人所分享,以上传下达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中层管理可以大大精简,因信息传送不及或传递错误所造成的内部消耗可以大大减少,行政程序将进一步简化。网络的无中心化结构形态,以及政治参与的扩大会带来政治体系权力的分散,传统的权力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会向权利均态分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转化。

从行政治理的角度,房亚明和刘国建(2007)提出网络政治参与将催生公民社会的成长。网络的分权、平等和能力特征,在削弱集权控制的同时明显拓宽了民主的内涵,为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精神资源。此外,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将有助于形成公民参与网络,提升社会资本,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奠定制度基础。

六、述评

综上,目前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从大体上来看还显得比较单薄和分散,概述性的研究较多,详述性的研究较少;定性的研究较多,定量的研究基本没有;推理性的研究较多,实证性的研究较少;有待在下一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

有些问题仍属空白,例如:网络空间/公域0和/私域0的分离。公域受制于国家法律,私域则是各种公共权力不能侵犯的神圣领地。在网络空间中,如何确定公域和私域的界限?随着网络政治参与趋势的进一步扩大,由什么机构进行管理,如何对其进行管理和规范,完善哪些管理制度,从而建立良性的网络政治文化和良性的参与秩序,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此外,目前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学的视角。其他学科,如法学,行政学,信息学,都可以进行有益的分析,但目前鲜有涉及。同时,国外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状况,以及与我国的比较研究,均属空白,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J].求实.2007, 12,p71-73.

[3]毛寿龙./网络政治0带来了什么[J].人民论坛,2007,p16-17.

(责任编辑:柳玉华)

260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2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2018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2018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国家大事的愿望不断增加,网络政治成为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由于网络政治的兴起,一些问题也不断的涌现出现,一方面,我国网络政治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公民的民主、公平意识有待提高。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公民的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完善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整体素质等等。 1我国公民现阶段网络政治参与途径概述 1.1通过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公民进行政治监督的一种高效且便利的方式,公民怎样利用网络舆论监督进行公民政治的参与,就成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网上,公民可以发表自己关于政府行为的看法,在一些政治生活的大事上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且这种话语权的力量非常大,甚至可以影响国家权力机关的政策抉择,改变整个事件的走向。 1.2通过网络论坛平台进行民意表达 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就是通过网络论坛。论坛是一个平台,可以供大家进行交流、讨论。 在这里,信息是共享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大家不仅可以发表一些言论,还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对于某一件事情的看法,让大家都可以看到,并且针对这件事情进行深入的讨论。 1.3通过国家权力机关人员进行在线交流 公民参与网络政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就是与政府有关人员进行在线交流。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形式,公民就相当于直接与政府进行对话,不必再通过人大代表等中间人员和中间环节。这可以大大的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尊重了人民

的主体地位。我国人民可以面对面的与政府有关人员进行交流,发表自己对于一些国家大事的意见,或者告知政府有关部门自己的一些诉求。 2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制不健全 我国公民享有监督国家机关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也有一些困难。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制不健全,这是阻碍我国公民正常表达诉求的一个绊脚石。有些公民对于网络参与不是很擅长,而一些对于网络比较擅长的人就会通过自己在网络上的人脉资源来汇集选票,来引导那些对于政治生活不是很熟悉的人来给自己投票。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健康的网络政治环境的建立。2.2网络政治参与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意识不高是现阶段存在的事实。一些公民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更别提参与网络政治了。因此,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积极性不高是一个制约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个巨大障碍。同时,因为网络参与的特点,所有在网络上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身份、电话以及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都不会公开。在网络中大家互不相识,导致有一些政治素养比较低下的公民就会在网络上散播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政治充满恶意,甚至捏造虚假的信息来发泄自己的怨气。因此,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以及政治素养是一件根本又很关键的事情。 2.3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积极性较低 我国曾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封建思想在我国公民脑中根深蒂固。虽然时间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性质已经转变,但是在这种思想下,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积极性不会太高,总是对于政治避而远之。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不是抱着一种监督的心态,而是一种逆来顺受的顺从心态。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热情并不是很高涨。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远离政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远离了政治就远离了很多是非,这种观念在不少公民的头脑中还是存在。

网络口碑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siness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2.53亿人,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有25%的网民青睐网络购物,电子商务以其价格低廉、产品丰富、方便灵活逐步得到网民的接受,跻身十大网络应用之列。据CNNIC报告,53.9%的网购用户表示买每种商品前都会看相关商品评论,已有78.9%的网购网民买大多数商品前都会看看商品评论,超过9成的网民在原购物网站商品下方发表评论。口碑在网络消费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回顾传统口碑的基础上深入阐述网络口碑内涵,回顾了以往相关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希望可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二、网络口碑的概念内涵 1、网络口碑的概念和要素 口碑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或服务的特性、使用经验及提供商等的信息的交换和沟通。传统口碑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沟通的。 因特网的出现,使顾客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收集其他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信息以及与此产品有关的讨论,并且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针对特定产品进行自身经验、意见与相关知识的分享,这就形成了网络口碑。网络口碑是潜在、实际或者先前的顾客对产品或者公司的任何正面或者负面的评论,该评论能通过网络传递给大众群体或者组织。网络口碑可以通过在线论坛、新闻组、BBS等方式传播。 网络口碑的要素包括: (1)传者,即发送者,指主动在网上发表对某产品或服务的意见和评价的消费者,也指在网上转载他人评论的消费者; (2)信息,指发送者在网上发布的文字、声音、视频等数字化的文档,能够被其他人搜索、获取和理解; (3)接收者,指主动搜寻或被动获取了口碑信息的消费者。 2、网络口碑与传统口碑的区别 网络口碑与传统口碑的核心概念不变,都是消费者之间对产品、服务或品牌等相关客体的认识、态度和评价的非正式沟通。但是二者又有所区别。 首先,相对传统口碑来说网络口碑具有更快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传统口碑的影响局限在一个本地的社会网络中[4],而网络口碑的影响范围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且容易被复制。其次, 二者内容形式不同。传统口碑主要以谈话为主,辅以肢体语言等。而网络口碑不需要面对面的与人接触,沟通的内容主要以文字为主,也有声音、图片、视频 网络口碑研究综述 付 琛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8 【文章摘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 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网络 消费,网络口碑对人们的影响也日 益显著。本文梳理和归纳了网络口 碑的概念内涵,回顾了相关领域的 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 后对于网络口碑的研究方向,希望 可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 口碑;网络口碑;网络消费 等,方式多样且形象生动。第三,二者涉及的社会关系不同。传统口碑的信息源是熟悉的人,比如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然而,网络口碑来自陌生人。第四,网络口碑具有更好的可测量性。在传统口碑中,信息通过私人对话来传递,所以直接的观察不太可能。而绝大多数网络口碑信息是文字的,消费者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它的质量和数量。第五,网络口碑具有相对可控性。一些类型的网络口碑信息,比如亚马逊网站上的用户评论,是可以控制的,因为营销人员可以决定是否显示消费者评论,并且如果显示的话,营销人员可以规定一个具体的评论模式。因此,营销人员可以针对网络口碑采取一些策略,但对传统口碑就很难。 三、网络口碑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和梳理,笔者认为,针对口碑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口碑发表动机、口碑搜寻动机以及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三个方面。网络口碑与传统口碑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媒介不同,因此网络口碑的研究框架与传统口碑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因素上会有所不同。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网络口碑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 1、口碑发表动机 口碑发表动机是口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Dichter(1966)提出了参与正面口碑沟通的四个动机:产品卷入、自我提升、其它卷入以及信息卷入。 Sundaram等(1998)认为参与负面口碑沟通与参与正面口碑沟通的动机是不同的,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正面沟通的动机有:利他主义、产品卷入、自我提升和帮助公司;参与负面沟通的动机有:利他主义、减轻焦虑、报复和搜寻忠告。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177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713278587.html,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作者:李秋萍李莲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研究述评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 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淏《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 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 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 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 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2.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如: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国家网络工程委会副秘书史自文表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比如说在写出作文的时候,可以针对彩简单的网络语言还是用含义更有韵味的唐诗更好做一个主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就可以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用何种语言形式多了一个选择,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在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要引导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_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调查_陆士桢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第1期青年专题第34卷(总第176期)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 主持人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政治参与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不仅关系到青年自身的 政治成熟与社会性发展, 而且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传播、政治价值延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刊组织的三篇文章,以严谨的实证研究为方法,描述了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状态,并以基本身份为变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于网络虚拟社团的研究则以细致的网络观测、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描述了网络虚拟社团这一当代新兴青年社群的状态和发展特点。研究的成果与 发现为全面把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情况并积极予以应对, 提供了基础的、科学的依据。其严谨的研究方法,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调查 ■陆士桢潘晴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北京100089;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摘要】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的基础调 查显示,青年上网目的的多样化与聚焦性同时并存,而获取政治信息是青年网 上排名第一的行为;青年网络参与的政治内容比较丰富,民生和主权问题是青 年参与度最高的领域;国际政治是青年网络参与的重点之一,尤其重视国家主 权利益;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虽然较强,但参与层次不高,在参加网络投 票、 民意测验以及组织网民关注某事件这三项典型的网络政治参与上,青年的参与度呈递减趋势。 【关键词】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信息 收稿日期:2014-10-18 作者简介: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问题、社会工作; 潘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陆士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11ASH006)的研究成果之一。参与调查的有陆士桢、漆光鸿、王蕾、顾飞、孙冉冉、潘晴、王成顺等。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悄然兴起,依 靠网络获得政治信息,参与政治事件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已成为现代中国民众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受传统观念及社会地位的影响,相对其他群体来讲, 青年缺少政治话语权[1],而网络参与给他们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平台。青年喜欢探索、好奇 心强、接受能力强以及充满活力等诸多特点,注定使其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力量。 为准确描述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深入探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我们围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产生的动机和青年对网络DOI:10.16034/https://www.sodocs.net/doc/2713278587.html,ki.10-1318/c.2015.01.012

口碑营销的发展现状(营)

口碑营销的发展现状当前,网络口碑营销方兴正艾,但是弊端也是显露无疑。在互联网呈现聚合式、大平台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SNS网络社区成为炙手 可热的互联网新宠,这给口碑营销带来了新的转机。本文首先介绍网络口碑营销当前的发展状况,然后结合互联网的大平台化发展趋势,分析SNS网络社区与口碑营销的结合发展的方式,最后对两者的发展前景进行一个展望。 【关键词】SNS口碑营销病毒式营销 一、网络口碑营销发展现状 1.网络口碑营销的价值点。口碑营销,是通过某种渠道吸引消费者、媒体以及大众的自发注意,使之主动的谈论你的品牌或你的公司以及产品,并且在谈资的基础上,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一种良好效果,得到大众的一种认可,从而升华为消费者的一种谈论的乐趣。网络口碑营销则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平台的口碑营销,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碎片化到中心化的过程,首先在社区当中形成一个事件,一个观点,或一人物,然后慢慢放大,形成社会影响力,从碎片化,形成(次中心),在(次中心)基础上,通过一些意见领袖,通过一些主流的社区,以及更大范围的这种媒体资源,使它信息进一步扩散,从而最终达到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包括一些这种方面的一些认知的一个扩散,作为一种品牌,形成品牌一个价值核心的一个释放。 传统的广告营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带来的是传播资源绝对的有限和

消费者广告接受度的日渐疲乏,商家要做的是抢占有限的媒体资源把受众从眼花缭乱的信息之中吸引过来,如此这般地“抢占”技术越加熟练和专业,也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受众对广告的信任度普遍性地降低。而口碑营销的出现,一度被认为是解救广告低信任度的“良药”,,相传的传播方式让其具有较高的信任度,族群里的人们自发性地、,,精准到个人的说服力。 总的来说,从广告价值方面来看,网络口碑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成本低,传播速度迅速,广告投向精准,有着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和快速的传播速度,传播效果显著,有着不可比拟的发展前景。 2.网络口碑营销应用类别。 2.1口口相传与产品不相关:与产品不相关的口口相传主要包括事件病毒式传播,也叫病毒式营销,是基于有趣传播。营销方式是组织人员在各个网络的各个方面进行信息发布,把与企业相关的有吸引力的信息发布出去,传播的内容几乎是传播者不了解的,目的是通过高曝光率达成广泛认知,参与传播者出于新鲜有趣,不对内容负责,也不代表认可。 2.2口口相传与产品相关。产品相关的口口相传主要是指与产品相关评论传播,是基于信任主动传播,传播的内容几乎是传播者了解并认可的,对内容负责。与产品相关的口碑营销的形式有几种,一种是博客收费口碑营销,主要是通过给予一定的费用让博主发表关于产品的报道,这个口碑营销模式存在争议,因为付费,就影响打开口碑营销的公正性和实际效果。还有一种就是体验式口碑营销,这是通过选取一定的发布试用品,让消费者试用,通过试用得的试用报告达到口碑营销的目的。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互联网口碑在社区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互联网口碑在社区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 (一)概念界定 1、口碑 陈晓琴认为口碑指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服务、品牌或组织等非正式、不含商业目的的人际传播。学术上对于口碑的界定,最早起源于Arndt,在他的研究当中,口碑被定义为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关于公司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意见、想法等的交流和沟通。王静茹认为口碑是群体之间(如产品提供者、独立的专家,家人和朋友,实际和潜在的消费者)进行的口头沟通,包含了正面的和负面的沟通。 2、互联网口碑 网络口碑在我国的出现及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学者及专家对其研究并不多,企业和营销者也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对于网络口碑的概念,首先由国内第一家网络口碑研究和咨询公司CIC 公司提出,网络口碑用IWOM 表示,即Internet Word of Mouth。Newman将网络口碑沟通定义为:两个或者多个消费者之间以电脑为中介进行的文本交换。Henning的定义为:潜在、实际或者先前的顾客对产品或者公司的任何正面或负面的评论,该评论能通过网络传递给大众群体或者组织。赵洁认为,网络口碑是信息的交流双方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产品或服务的使用、特性等进行交流,并且所有交流者都是消费者。 (二)互联网口碑的研究现状

到五年。以下是以往国内外学者们主要研究的几个方向,我对各方向研究现状作了如下分析和总结: 1、互联网口碑的测量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口碑传播,网络口碑比较容易测量,因为能够从网络上直接收集大量的信息,而不像消费者之间口耳传播那么难以捉摸和把握。比如在淘宝里的每个商品都有评价界面,都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此物的评价,不管好坏。 在网络上,相互讨论某一产品的消费者越多,消费者知晓某一产品的可能性也越大。王德利在研究网络口碑与电影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之间的关系时,选取了20 部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雅虎网站电影板块上消费者对于这20 部电影评论的数量作为网络口碑量的一个代表来进行研究。 2、互联网口碑传播影响因素的研究 Mark Hughes认为消极口碑和积极口碑的动机存在差异,并指出了消费者交流的动机,其中有四项是解释消极口碑,他们分别是:利他、减少焦虑、报复和建议搜索[11]。Mizerski 在对一项不利产品的评价中指出,一个消费者在对公司或产品作推荐或评价时,他的消极口碑往往比积极口碑可信度更高,更具有概括性。表明消费者对消极口碑更敏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当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与消极口碑相一致时,这种情感更容易得到强化。 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影响日渐广泛和深人,而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网络口碑的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等特点,致使其与传统的口碑传播存在很大的差异。 3、网络口碑可信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蓓蕾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网络口碑的可信度感知受一系列相关因素影响其中,消费者和网络平台的关系强度、消费者对于网络口碑传播平台的依赖程度、消费者感知的网站有用性、消费者风险感知程度和消费者的信任倾向都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的网络口碑可信度。而网站的易用性感知又会影响网站有用性的感知。 根据传播效果理论,说明效果和可信度密切相关。网络口碑的特点让网络口碑不再具有传统口碑所特有的可信度高的特点。学者们对于网络口碑的说服效果存在不同的观点。大部分研究认为网络口碑较传统口碑具有较高的说服效果。 4、网络口碑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 Chatterjee在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网络口碑与消费者个体购买和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无论是对在线购买者以及实体商店购买者来说,网络上的负面口碑对于消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江苏科技信息June 2013 ■ 杨菁赵岩 摘要: 文章收集、整理了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危机管理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新兴的学科,随着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该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1.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的预警研究,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对舆情的影响或网络舆情展开。Savigny和Heather认为,当代社会舆论总体上由大众媒体促成,并通过沟通系统创造出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工具,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对公众舆论 有重要作用。Christen等通过实验比较了地方、国家和互联网新闻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Kobayashi和Tetsur通过调查互联网的应用对日本舆论的影响,认为互联网是公众获取和理解政府政策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各国政府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信息及一些商业行为进行管理规范,如美国在9.11后发布的《爱国者法案》和法国的《信息社会法》等。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虽然与网络舆情有关,但并没有专门以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作为研究对象,仅仅从管理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 还有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偏重于危机事件的应对及决策,大多从群体决策理论框架和批判理论角度出发。从20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将群体思维用于解决群体讨论、群体决策、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虚拟社群,其讨论方式、决策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很像一个 小群体,所以出现了许多以群体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行为的论文。另一些学者的研究以批评理论为工具,探讨网络传播群体中成员的社会背景及性别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其关注的重点多是不平等和压迫现象。还有一些文献集中于公众舆情对一任政府及政府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政策评论及影响上,如:对伊拉克和海湾战争的民意研究、对克林顿政府的民意研究等。 2.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和完善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受到各学者的广泛关注。 理论体系方面,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的过度控制导致舆情泛滥;应急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引导缺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发展中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MS1008。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非均衡发展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JSZ12047。 作者简介:杨菁,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博士。赵岩,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战略研究 12

网络口碑营销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网络口碑营销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王 妍 同济大学 【摘 要】当前,网络口碑营销方兴正艾,但是弊端也是显露无疑。在互联网呈现聚合式、大平台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S NS网络社区成为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新宠,这给口碑营销带来了新的转机。本文首先介绍网络口碑营销当前的发展状况,然后结合互联网的大平台化发展趋势,分析S NS 网络社区与口碑营销的结合发展的方式,最后对两者的发展前景进行一个展望。 【关键词】S NS 口碑营销 病毒式营销 一、网络口碑营销发展现状 1.网络口碑营销的价值点。口碑营销,是通过某种渠道吸引消费者、媒体以及大众的自发注意,使之主动的谈论你的品牌或你的公司以及产品,并且在谈资的基础上,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一种良好效果,得到大众的一种认可,从而升华为消费者的一种谈论的乐趣。网络口碑营销则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平台的口碑营销,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碎片化到中心化的过程,首先在社区当中形成一个事件,一个观点,或一人物,然后慢慢放大,形成社会影响力,从碎片化,形成(次中心),在(次中心)基础上,通过一些意见领袖,通过一些主流的社区,以及更大范围的这种媒体资源,使它信息进一步扩散,从而最终达到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包括一些这种方面的一些认知的一个扩散,作为一种品牌,形成品牌一个价值核心的一个释放。 传统的广告营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带来的是传播资源绝对的有限和消费者广告接受度的日渐疲乏,商家要做的是抢占有限的媒体资源把受众从眼花缭乱的信息之中吸引过来,如此这般地“抢占”技术越加熟练和专业,也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受众对广告的信任度普遍性地降低。而口碑营销的出现,一度被认为是解救广告低信任度的“良药”,因为网络口碑营销中传播主体大多是有关系的人,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让其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又因为相似的兴趣爱好、同样的需求回归了人们的部落属性,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让同一族群里的人们自发性地、主动性地传播,这就带来了极高的传播速度,精准到个人的说服力。 总的来说,从广告价值方面来看,网络口碑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成本低,传播速度迅速,广告投向精准,有着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和快速的传播速度,传播效果显著,有着不可比拟的发展前景。 2.网络口碑营销应用类别。 2.1口口相传与产品不相关:与产品不相关的口口相传主要包括事件病毒式传播,也叫病毒式营销,是基于有趣传播。营销方式是组织人员在各个网络的各个方面进行信息发布,把与企业相关的有吸引力的信息发布出去,传播的内容几乎是传播者不了解的,目的是通过高曝光率达成广泛认知,参与传播者出于新鲜有趣,不对内容负责,也不代表认可。 2.2口口相传与产品相关。产品相关的口口相传主要是指与产品相关评论传播,是基于信任主动传播,传播的内容几乎是传播者了解并认可的,对内容负责。与产品相关的口碑营销的形式有几种,一种是博客收费口碑营销,主要是通过给予一定的费用让博主发表关于产品的报道,这个口碑营销模式存在争议,因为付费,就影响打开口碑营销的公正性和实际效果。还有一种就是体验式口碑营销,这是通过选取一定的发布试用品,让消费者试用,通过试用得的试用报告达到口碑营销的目的。比如吆喝城的运营方式,就是先领取产品,再对品牌和产品给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对于网民这种行为的激励措施有两个,一个是产品的免费领取,一个是积分奖励计划。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用户接触产品、分享体会、制造口碑,然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验式营销对于口碑营销的重要性在于,它并不是由商家自己说出来,而是消费者自己亲身体验之后自己说出来。 二、网络口碑营销当前存在的问题 1.营销方式单一,难以造成广泛的宣传范围。网络口碑的效果取决于碎片的力量,但从网络口碑营销的传播效果报告上我们看到,口碑传播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心化的信息,比如高流量网站的首页,又或者某个十分有话语权的人说出的话。对于当前口碑营销一个尴尬的境地就是,由营销方式单一,网络口碑营销往往以量取胜,而非以质取胜。很多的失败的案例还没有到形成一个次中心,就已经被信息海洋所淹没。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宣传广度仍然是决定口碑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病毒式传播盛行,引起口碑的信任危机。企业进行网络口碑营销主要是以病毒性营销为主,以发布信息的数量作为衡量营销效果的标准,投入的营销费用转变为网络上海量的“灌水”。很多企业委托网络互动营销公司将企业信息不断地在消费者社区传递。这些信息往往侧重于厂商的诉求,广告色彩偏浓,在论坛、社区网民自由交流的地方很容易受到排斥,也容易被删除,这种让受众反感的传播手法导致的结果是南辕北辙。为了获得点击率和流量,扩大影响获得广告收入,很多网络互动营销公司雇用“水军”进行网络顶帖,通过枪手配合炒作,刷博客、博客流量作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为了吸引眼球,博客黄色、低俗内容,假消息、假新闻、恶意炒作事件在一定范围也存在。但最后,消费者却对企业发布的信息敬而远之,以信任度高为特点的口碑营销陷入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 3.传播层次单一,无法形成口碑营销链。一个完美的口碑营销链应该是通过一个能引起大家自发式传播的信息在相应的群体内快速传播,然后迅速抢夺注意力,获得正面的赞誉,最后直接推动销量的增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口碑营销仅仅以追求知名度为主,而忽视美誉度和产品营销的本质,后果往往会朝着反方向发展。很多火热的网络公关事件,确实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和众多眼球,但是却仅仅被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炒作事件,仅仅停留在抢占注意力这一个层面,对于品牌价值不大,对于销量的帮助作用更无从谈起。 4.口碑营销可控性不强,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口碑营销是一个很有效的营销方式,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企业行为。很多口碑营销的案例证明,口碑运作稍有不慎,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原因在于口碑营销是所有营销手段中最不可控的一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在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的,对于企业而言,即无法控制传播的渠道,特别是网络化、碎片化的互联网平台,更难控制渠道中所传播的声音和口碑营销间人与人的信任度。而很多企业的危机处理意识不强,做口碑营销的好意图到最后反而得不偿失。因此,如何控制渠道、控制声音、控制信任,成为了很多企业无法真正应用口碑营销的最大障碍。 三、互联网大平台化趋势下口碑营销发展前景 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时代,给危机四伏的口碑营销带来了不少的挑战和机遇,笔者主要从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下,针对当前口碑营销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作一个展望。 1.互联网平台化、社会化、聚合式发展趋势。一个典型的网民的生活是挂着几个聊天工具,泡着几个论坛,收藏几十个到几百个经常用的网站,装着无数个相同功能的应用程序。信息的繁多直接造成我们选择的过多,选择的过多却并不代表选择的精准。这种形势下,大平台化趋势渐渐显露,也就是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把我们选择变得更精准。搜索引擎的近两年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说以前搜索引擎主要担负着引导的作用,如今的引擎更像一个管家,不仅帮我们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还会分门别类,进一步的细化,让你一目了然。以视频为例,百度的视频搜索,你只需要键入你想看的电视剧集,百度会分集显示,在各个专业视频网站分集搜索。也就是说,提供一个大平台,让所有的分属于不同网站的东西分门别类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搜索引擎是互联网发展的先头兵,在租房信息、地图、视频、图片、音乐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应用良好的大平台。在其他方面,淘宝网已经提出了大淘宝的概念,也就是说,大淘宝上面的商户并不仅仅是淘宝网 603 电子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