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隐喻能力在二语习语学习中的应用

隐喻能力在二语习语学习中的应用

隐喻能力在二语习语学习中的应用
隐喻能力在二语习语学习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813377844.html,

隐喻能力在二语习语学习中的应用

作者:李唯敏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06期

作者简介:李唯敏(1991.10-),女,湖北孝感,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概念隐喻的相关知识及其在习语学习中的应用及培养隐喻能力的方法,旨在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习语和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习语;隐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92-01

一、引言

英语习语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的正确理解、在语境中的正确使用和对习语源的了解等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都是学习的重难点。心理学家Gardner & Winner (1978)首次提出了“隐喻能力”概念。Littlemore和Low对“隐喻能力”的内涵作了更为详尽、更为合理的探讨(Littlemore& Low 2006)。他们区分隐喻能力的四个方面:创造隐喻的能力;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的能力;正确理解“原创性”隐喻的能力;轻松、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

二、隐喻能力与习语学习

在习语学习过程中,将英语习语进行分类,然后利用隐喻能力进行分析,最大程度将英语中的习语与汉语中表达对应起来,对于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而言,有助于其将抽象陌生的英语习语转化成汉语中形象具体熟悉的事物,从而更好地习得习语。

1.分析与汉语习语相似的英语习语

与汉语习语近似的英语习语指选用了与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喻体的习语。学习这类英语习语,借助于对汉语习语的熟悉情况,促进对英语习语的理解。例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将随意花费金钱的那种速度喻化成流水,连绵不断。汉语中“挥金如土”,但都生动地表现出了花费金钱的速度快。学习者运用汉语中形成的隐喻能力来分析英语习语,有助于对英语习语的理解和学习。

2.分析与汉语习语相异的英语习语

论英语学习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语言学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英语教育和英语学习历来就是语言学家研究的话题之一。不同阶段,在不同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不同方法。近年来随着认知隐喻学理论形成和不断发展,语言学家们提出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一样,应作为外语学习重点,它对语言能力的掌握及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关于隐喻能力研究蓬勃发展,成果层出不穷。其研究内容大多数从英语教学角度探讨发展隐喻能力来推进教学改革的问题[1],教师在基础课,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学生隐喻能力[2],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设计评价体系应体现培养隐喻能力的要求[3],二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对外语教师新要求[4],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及学习者认知规律探讨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如何主动积极培养自身隐喻思维能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使整个英语教与学达到较为理想效果。 1认知隐喻论简介 把隐喻研究突破传统修辞学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5]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存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他们对隐喻的定义为:隐喻本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认为隐喻由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构成,即以一个比较熟悉易理解的源域向一个不被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的映射。“它是人类将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6]。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是通过大量的生活语料来说明隐喻普遍存在性。人们日常生活的隐喻性表达其基础为概念隐喻,即约定俗成的常规隐喻,是人类历史长期演变的认知结果,也是我们概念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这三种隐喻共同特点就是以人们生活经历为基础,用一种熟知的领域经验去构建和理解另一个未知的抽象的领域知识,渗透了人们的思想,认知角度及世界观、人生观,广阔生活背景知识。形成隐喻思维习惯,培养隐喻能力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形成目的语思维真正掌握一门外语。 2隐喻能力 “隐喻能力”这一概念由丹尼斯提出,“学好一种语言的关键是要达到概念流利即要发展将语言的词、句子等表层结构和底层概念匹配起来的能力”[7],利托莫对“隐喻能力”提出了 四个方面,“使用隐喻的创造性,理解隐喻的熟练度,理解新隐喻的能力,理解隐喻的速度”[8]。对于隐喻能力的重要性,国内学者王寅指出“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是由隐喻的性质所决定的。隐喻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认知主体中,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能被动的理解、学的隐喻。而且还包括创造性的使用隐喻能力;更高目标还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9]。这也正是他提出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原因所在。胡壮麟也认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10]。可见培养隐喻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英语学习中学习者有意识的培养隐喻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理解创造隐喻而且可以形成目的语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英语学习者如何在英语学习中提高隐喻能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讨论: 2.1提高隐喻意识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生活语言事实研究为基础指出隐喻无处不在,那么英语学习者应在学习中及生活中提高隐喻意识。龚玉苗认为,“隐喻意识指学习者对隐喻形式及功能的察觉程度和敏感程度”[11]。笔者认为,隐喻意识即学习者有意识形成隐喻思维的习惯。从隐喻形式上认识到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一种具有想象力的推理,在我们理解现实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存在我们的思维,概念语言中,对于我们理解经验,建构概念框架和语义系统,解释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9]。在学习词汇、句子等基础知识时,利用隐喻机制掌握一词多义;学习语篇时,分析其内在隐喻连贯机制,同时要注意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无论是电影还是广告都渗透人们隐喻思维能力的智慧;就其形成机制而言,认识到其背后认知文化及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就其功能而言,隐喻是人类长期认知体验结果,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在无形中指导着人们的思维,是学习英语极其有力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形成目的语思维并深刻理解形成这种思维文化根源,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2课内学习中培养隐喻能力 很多学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隐喻能力。作为英语学习者,除了教师有意识指导外,作为学习主体者在培养听说读写语言能力时要积极主动地形成隐喻思维习惯,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收稿日期:2011-05-05修回日期:2011-06-25 作者简介:裴晓科,女,河北武安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论英语学习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裴晓科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同时隐喻的使用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标志。该文以认知隐喻论为基础,探讨英语学习中隐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而指出英语学习者应利用隐喻认知功能,以隐喻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在各方面培养自身隐喻能力真正学好一门外语。关键词:隐喻;隐喻能力;英语学习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1)10-0347-02 347

应用语言学课题.

应用语言学方向研究生必读书目及研究方向(邓晓芳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二语习得 综述性重要文献 Doughty, C. & M. Long (2003.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Blackwell.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 Barkhuizen, G. (2005. Analyzing Learner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ss, S. M. & Selinker, L. (200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Second Edition.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一 Natural & Instructed L2 Learning 自然环境 /有指导的二语学习 (二 Interlanguage processes中介语研究 (三 Input, Interaction, and Output输入、交互、输出 (四 Universal Grammar and SLA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五 Language Transfer母语迁移研究 (六 Individual Differences学习者个体性研究 (七 Social Factors and SLA社会因素与二语习得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外语教学理论

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第20卷第10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ol.20 No.10 2007年10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 2007 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吴佳琦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 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在英、汉语言中, 采用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 式比比皆是。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是由人类相同的身体、相似的物质经验以及英、汉文化 差异所决定的。 关键词:爱情隐喻;文化差异;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7)-0068-04 Metaphor(隐喻)一词源自希腊文“metaphora”,意为“transference, carrying over”。指:“The transfer of a name or descriptive term to an object different from, but analogous to, that of which it is properly applicable”。(Drabble,2005:665)。Metaphor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以表明相同关系,但它不用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现代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28)。在人类其它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koff & Johnson (1980:4—5)也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他们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而形成的”。这种投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也就是人们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事物相联系,转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对已知事物的认知来表达新概念。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结合情感研究,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工作。1986年,Kovecses在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一书中,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总结出爱情隐喻的概念体系(conceptual systems),并且提出采用典型性(prototype)理论分析和研究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因素。国内学者周秀娟等(2001)认为中、西方爱情隐喻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如“爱情是整体”、“爱情是战争”、“爱情是火”、“爱情是容器中的液体”等隐喻概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运用英汉语料,通过对比爱情隐喻概念的异同,试图揭示隐喻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 英汉爱情隐喻的共性分析 “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征性涵义。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人们也不可能充分理解它。中英文惯用的爱情隐喻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隐喻源于共同的源域形成一系列隐喻的表达,而这个概念在中英文中具有普遍意义。 收稿日期:2007-09-16 作者简介:吴佳琦(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第卷第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42 Vol.14 No.2年月 20046Journal of Luoyang Technology College June 2004 韩礼德在年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Halliday)1985 专门讨论了语法隐喻的问题朱永生,。韩礼德指出, (1994) 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同时,隐喻是意义的变体,而语言是隐喻表达的文化符号系统。因此,隐喻并不局限于词语,也具体体现在语言的句法结构——语法里。句法层面的隐喻被称为语法隐喻,如“ : ”和“ The years saw the changes of the small city.The sixth ”张维鼎,。韩礼德day saw their arrival in Beijing(2002) 认为语法隐喻主要见之于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且元功能是三分的,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法隐喻主要体现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由此可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而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理论框架。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的研究作为此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语篇中,研究语法隐喻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语篇。 概念语法隐喻与语法分析 1 概念语法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意义的时候,没有选择与现实相近的一致式语法结构,而选择曲折地反映显示情况的隐喻式语法结构。概念语法隐喻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时、体、态的有意错位和名词化。这两种表现形式都与语篇类型密切相关。 时、体、态的有意错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用一般现在式表示过去的动作,并常常与以下三种语篇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闻标题或对人物、作品的评价,利用有意错位使 (1) 语篇具有生动的真实感觉。例如: ① General Secretary Meets American Delegation. ② Dickens portrays the world in a realistic way. 描绘客观规律、科学事实、客观存在或引用著作、 (2) 谚语、格言等直接引语。例如: ① She said the moon goes round the earth. ② Mary said two times three make(s) six. ③ She said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文学作品的引文,利用有意错位使语篇引文生动。 (3) 例如: Shakespeare, in "Richard -II" and "Richard -III" …speaks of the tower as having been built by Julius Caesar 当然,时、体、态的有意错位,还有很多表现。一般过去式表示现在的动作:“” Would you have a cup of coffee? 在会话语篇里表达了委婉的语气。一般现在式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在会话语篇里表达了感叹Here comes the bus! 的语气,并有强调的作用。一般过去式表示正在将来的动作:“”在会Please tell her I loved her to the last, will you? 话语篇里表达了婉转的语气。 名词化名词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式为形容 ( 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 形式体现的参与者胡壮麟,。即原来的小句过程和属 (1996) 性转变成为名词词组中的中心词。这样,小句形式就被转化为名词形式,在新的隐喻式小句里充当一个语法成分。 () 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科技文体中大量出现。这是因为名词化有利于减少句子或分句的出现,能包容更多的信息,能反映科技活动的严肃性和客观性。 名词化不仅在语篇的信息结构中举足轻重,而且也和其它语法或词汇衔接手段一样,对语篇的连贯、流畅起重要的衔接作用。下面就以科技文体为例,说明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名词化成分是实现“主位述位”衔接的重要手段之 (1) - 一。根据胡壮麟年提出的“主位述位”衔接的三种基 1994- 本模式,其中第二种是“从前句述位中的某个内容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主体,可以表示为:→”。即把前句中含 R1T2 有动词的内容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主位,语法就需要把该动词结构压缩成为惟一的句法选择——名词。例如:FIR filters can also be implemented as a cascade of first - and/or second -order zeros. Generally, however, the most typical implementation of FIR filters is in devices are best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李静 (洛阳大学外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摘要: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关系的转化,在语篇中大量存在着语法隐喻现象。对语法隐喻的两种主要形式—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H314 A 1008-8814(2004)02-0072-03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简介:李静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 (1968-),,,,, 英语语言学.

二语习得中的隐喻能力培养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05二语习得中的隐喻能力培养 严月霞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摘 要:随着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修辞格范围转向认知语言学范围,隐喻能力被提升至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并称的三大语言核心能力,但二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发展却不尽人意。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认知特点,故此文拟从处理信息的三个阶段即注意、记忆和重构着眼,结合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以期对外语学习中隐喻能力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隐喻;隐喻能力;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205-2 一、引言 (一)隐喻 隐喻作为修辞格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比”就是比喻,其中就包括隐喻,在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给隐喻下的定义是“Metaphor is the application to one thing of a name belonging to another thing.”。隐喻是建立在两个事物的基本对比上,有相似性,又有相异之处。但纵观中西方对隐喻的传统研究,都是将其置于语言修辞范围进行研究。 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提出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隐喻性的概念和隐喻研究中著名的“互动理论”,把隐喻研究从修辞格范围过渡到了认知方式范围。八十年代,在莱可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他们认为隐喻是语言的常态,在英语中大约70%的表达式是隐喻的。他们提出“概念隐喻”的理论,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结构,由此隐喻研究完成了认知转向。 (二)隐喻能力 随着不断有学者提出语言是对概念结构的表征,Danesi 多次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关键是要达到概念流利,外语学习者的最大问题是常在母语的概念结构上使用外语,从而出现不地道现象。而莱可夫和约翰逊在研究隐喻时提出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Danesi 在他概念流利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能力,他甚至认为隐喻能力是概念流利的下层结构(姜孟,2006)。 此外,加德纳和维纳也对隐喻能力进行了界定。他们的定义主要基于隐喻为修辞格的观点,认为隐喻能力是理解、解释、恰当地运用隐喻以及评判多种隐喻性表达在同一语境的使用优劣的能力。我国学者对隐喻能力的定义也有所补充,严世清(2001)认为隐喻能力应包括认知主体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自发地建立系统的类比关系和能力,认知主体在面临不相同的概念域共存(即传统的隐喻性表达)时,理解其间系统的类比关系以及借助隐喻性认知机 制创造隐喻性表达方式,并使之能引导听者或读者理解不同认知域之间某些独特的关联方式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朱永生和严世清(2000)认为使用和理解语法隐喻的能力也应归入隐喻能力的范畴。 二、隐喻能力培养的建议 莱可夫和约翰逊在《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将其隐喻理论的哲学基础定为体验哲学。隐喻能力产生的认知基础是个体通过自身对所处环境的体验以及与环境的互动,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文 化环境。由此可见,隐喻能力的提高更是需要间接掌握了该语言所处文化的思维方式。 对于成人外语学习者,其二语学习是建立在成熟的认知机制和母语系统上的。根据认知心理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对二语学习者最根本的学习途径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学习者接触到语言信息在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下,被储存和加工,形成产出。根据认知理论,语言的习 得相当于信息处理过程。在此,本文结合二语习得的输入输出假说、对比分析等相关理论,从注意、记忆和重构三个阶段,提出培养隐喻的几点建议。 (一)注意 输入是外语学习的起点,而对不同语言信息输入的注意,决定了对后期信息的选择。被注意到的信息,则容易在头脑中理解、储存下来,而没有注意到的信息则被过滤掉。 注意受到内部认知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外语时,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外界力量指引学习者注意重点语言信息,能够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由Oller 和 Ziahosseiny 提出的折衷式对比分析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按照他们所能感觉到的异同特征,把各种抽象和具体的句型归入不同的范畴。因此,在一个或几个语言系统中,那些形式和意义上 作者简介:严月霞(1987—),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10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0 11:4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2813377844.html,/kcms/detail/53.1133.D.20121010.1143.135.html

试论隐喻能力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2012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1期 Jun2012 [摘要]论文探讨了隐喻能力的定义,提出可以通过掌握多义词学习、谚语和习语的理解、文化教学和语篇分析来提高隐喻能力,进而更好地促进英语词汇学习。 [关键词]隐喻能力;词汇学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145-02试论隐喻能力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蒲婷艳 (华商学院,广东增城511300) 词汇是语言的信息载体,是语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 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的英语词汇大概以500000个来计算,与此同时,大量的新词汇又被创造出来描述人们遇到的新事物、新经历。但是这种扩大不是任意的,是建立在人隐喻认知方式上的。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的形成和演变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将认知隐喻理论引入英语词汇学习,从认知视角学习词汇,以培养隐喻能力,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一、隐喻能力的内涵 对于隐喻能力的内涵,国内外语教育研究者给出了的阐释。littlemore对隐喻能力作了详尽且合理的探讨,将之定义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英语产生的独创能力、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的能力、正确理解原创性隐喻的能力和轻松、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我国学者胡壮麟曾指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可见,隐喻能力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学习者是否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标志。在以往的语言学习中,许多学习者没能意识到隐喻在思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合规律认识不足,简单认为这类现象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加以分析就推入到惯用法或固定搭配当中,死记硬背,导致背而不熟、记而不牢、用而不活。 二、隐喻能力的培养 隐喻是通过始源域的具体概念来认知目标域的抽象概念的一种映射。人类总是参照具体、较熟悉的始源域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个抽象的、不熟悉的目标域,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推理模式,并形成了概念认知的隐喻对应。有了概念隐喻及其通过映射形成的对应,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认知、理解词汇。所以从理论上说,隐喻的认知功能对词汇记忆和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为词汇的隐喻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1.学习词义,培养隐喻能力意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英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中很多词汇的词义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经隐喻的催化作用,又有了一些新的含义,如“头”(head)本义是身体上部的头骨,包括了口、眼、耳、鼻和脑,可以引申为抽象意义的某个位置或地方的领导(the head of a state,the head of a government etc.),又被引申为物体的顶部或上端(the head of a pin,the head of a mountain),还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概念(the head of Mississippi)。 这些引申意义是如何从一认知领域映射到另一所想表达的事物的认知域的呢?头的位置处于身体的上方,它是我们智力的起源,组织和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利用事物的相关性进行联想,“the head of Mississippi”可能指的是密西西比河在地理位置上最高那个点,如果我们在这个最高点切断了水源,其他的地区就会干旱然后消失。这与人体的头部和其他身体部分关系是一样的。当我们直立的时候,头是身体最高的部分,如果把头切断了,其余的身体部分也会随之死亡。由此我们可知,隐喻普遍存在于英语词汇中,除了一词多义外,英语词汇中各种构词法,如前缀、后缀、派生及合成等都具有一定的隐喻性。我们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以及抽象概念表达的隐喻性,不断地培养隐喻意识,进而生成外语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2.注重西方习语,培养隐喻能力 不同语言的习语提炼自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正确使用习语都是很大的挑战。 表1英汉习语对比 众所周知,牛的胃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用牛饮来形容可以容纳很多水。但是西方国家却不这样认为,他们 145 ··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比”与“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尽管人类早已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除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

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情感和基本颜色等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有关国内外隐喻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隐喻研究从作为从属地位的修辞格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研究的过程为线索,对国内外从古代到当代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确立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一次从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与文化的一致性等方面对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四章主要从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投射模式与对应程度以及英汉语中的优势分布等几个方面来集中探讨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五章主要考察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及对数量、状态、范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何相似和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结构隐喻化认知、本体隐喻化认知这三种类型的隐喻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它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2), 162-17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2813377844.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2813377844.html,/10.12677/ml.2020.82024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Metaphoric Competence Fang Y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Mar. 2nd, 2020; accepted: Apr. 7th, 2020; published: Apr. 14th, 2020 Abstract 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the capacity of people to recognize, understand, generate metaphors, even communicate metaphorically. 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By reviewing relevant research,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study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 has received certain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summarizes 5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cluding age, linguistic profi-ciency, creativity, cognitive style and gender, pointing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research gaps of previous studies, in order to provide feasible directions for relevant research on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Metaphoric Competenc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reativity, Influencing Factors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袁芳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4日 摘要 隐喻能力是人们识别、理解和生成隐喻并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能力。隐喻能力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本文发

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

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了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与应用价值,通过这一粗略的回顾,在较大范围内综述了当今学术界有关隐喻的各种观点。本研究在探讨弱智人群划分的背景、隐喻的哲学渊源的基础上、根据弱智人群隐喻能力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弱智人群教育的哲学模式。从哲学观点来看,笔者认为隐喻是一种含有活力和创意的想象力,甚至于可以认为隐喻本身就能成为一种认识论真理的方法。作为一种“不明言”、“不精确”的知识体系,隐喻在认识论与教育心理学上的地位应该力求一致。试验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弱智人群中的确存在隐喻能力,从而,推翻了智能落后人群不具备隐喻能力的论断。此外,我还发现,某些弱智的学生还比非弱智的学生有更强的和更持久的隐喻能力。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隐喻能力与其他学习的能力,尤其是与学习外语的能力也有着密切的相关。根据研究的结果,笔者从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弱智人群的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作者认为,目前对弱智人群的一般分类,只是在狭义的心理学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简要的回顾弱智人群的教育,可以认为这种狭隘的分类和标签化是很不合理的,甚至于是形成现代社会对弱智人群偏见的根源。实际上,如果要想完整的理解人类智力的概念,就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测试来检验外显的知识,但这些精确的外显的知识体系并不能代表整个人类的知识。一些事实和我们的实验都可以证明,那类不能明言的、

含糊的认知,会帮助人们使用隐喻,其本身就是一种可靠的认识途径。人们通过隐喻能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世界,更好的运用人类的语言。对两种知识体系的认同,能够帮助我们消除以往对弱智人群的偏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点。根据上述论点,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弱智人群的思维方式,并更多地相信他们能和其他人一样认识与理解世界,不能因为他们外显知识的缺乏而过分地怀疑他们的隐喻能力和认知能力。除此之外,笔者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隐喻能力发展的影响。正如wittgensteinian所指出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有待于接受语言学社区的训练和环境的熏陶。隐喻作为一种语言训练的游戏,能帮助人们归纳最初的语言知识与对世界的认识。因此,社区的语言训练,有时是先于儿童隐喻的发展,有时又与隐喻的发展有交迭。如果没有社区环境,儿童就难以学习语言。弱智人群显然具有使用隐喻的能力,为了扩展他们的语言游戏,他们需要社区的帮助。如果我们的社会排斥他们,这些弱势群体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语言,也会扼杀其隐喻能力。由此可见,在涉及弱智人群与其他人之间横向关系的问题上,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弱智人群特别需要从其他人群中得到广泛的接纳和帮助,这些将对他们作为一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隐喻教育哲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使我们意识到怎样将弱智人群从当今意识形态的偏见中解放出来,怎样认识各种非人性化的现代意识形态的根源。本文不主张单纯地依靠理性的能力或智力来获得知识,也应该将隐喻与不能明言的内隐知识看作是一种自由的知识体系。这种多元智能观点能超越非人性化的、

应用语言学教程答案

第一章 1,应用语言学有理论应用语言学有理论,依据如下:更详细的见书P12 1、没有人事先准备了完善的语言学理论以供应用,应用语言学常常要一边解决实际问题一边建立和完善语言学理论。 2、任何层次的应用都包含了下位层次的理论和提供了上位层次的理论。这是吸取了毛泽东关于“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证实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3、语言学之外也有理论。本体语言学可以从语言学之外吸取理论,应用语言学也可以。如戴昭铭借鉴法学的无罪推定原则来讨论“涉及到、见诸于”等叠架形式的规范问题,另外“规范就是服务”这个理念也是从管理学中吸取的。 4、应用语言学理论最根本的来源是语言生活实践。 5、最根本的根据是因为应用语言学已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基本理论。例如:动态理论、层次理论、中介理论、浅显理论、人文性理论、交际理论、全息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 2.网络语言的使用带来了哪些新东西? 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高名凯先生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的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网络语言由于它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用语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 网络语言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东西,如下; 1,网络语言主要依据文字形式进行互动交流,也就是主要靠视觉进行交流。因此网络语言带来最大的就是网络语言形式的改变。网络语言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语音谐音型。谐音型网络语言又可以分为数字型谐音和文字型谐音两种。 (1)数字型谐音:通常是指根据10个阿拉伯数字的发音,组合成为一系列简单易记、输入便捷的字词。比如:“7758”指“亲亲我吧”;“886”表示“BYE-BYE喽,再见”;“7456”表示“气死我了”,这是通过汉字的读音与数字的读音相近,由数字的读音来谐汉字的读音,来达到意到而速度快的效果。 (2)汉字型谐音:这种方式除了出于便捷输入的考虑外,更多的则具有调侃、幽默的意味。比如:“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由于一些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因长期沉迷于电脑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因而经“大侠”的谐音“大虾”的出现,凭空多了些诙谐幽默。还比如“板斧”是“版副”的谐音,“斑竹”“板猪”是“版主”的谐音。 2、符号象形型。网民们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加以排列组合,造出了许多全新的象形表达方式,或以形会意,或象形隐喻,其表意效果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笑”作为例子,“:-”这是最普通的、最基本的一张笑脸,“:-D”表示非常高兴的张开嘴笑;“:-)”表示微笑“8-)”这是眼镜一族的专用笑脸;“;-)”指抛媚眼的笑;“1-D”哈哈的笑;“l-P”是捧腹大笑,此类网语还有:用“:-(”表示悲伤难过;“:-!”表示不屑一顾,等等。 3、英汉简缩型。英汉简缩型多是英语常用词的缩写。使用这种缩语的网民多少知道一些常用英语。常见的英语缩略语有:AFAIK(as far as I know)据我所知;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JAM(Just a moment)等一会儿;CU(See you)再见;OIC(Oh,I see)哦,

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精)

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 3. 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名词化隐喻通过主位—述位实现的衔接作用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具有重要的衔接作用,而它要实现衔接的功能最主要的手段是通过主位—述位的推进来实现的。胡壮麟(1994)也谈到,主位—述位的衔接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主位结构中,主位总是位于述位的前面。主位是讲话者讲话的起点,谈论的题目,述位是讲话者围绕起点和题目所要将的内容。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述位表示新信息。语法隐喻的衔接作用这是通过建立这种主位—述位衔接实现的,因为当要把前句中含有动词的内容发展为一个新的主位时,语法往往就需要将含有该动词的结构压缩,而名词是可以接受这类压缩的唯一词类,因此,语法便将动词名词化,以便将含有动词的内容压缩并充当下一个小句的主位(范文芳,1999,p.11)。胡壮麟(1994)提出主位—述位的衔接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重复前句中的主位,即第一句中主位继续发展为第二句的主位,表示为 T1—R1→T2(=T1)—R2;第二种是从前句述位中的某个内容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主位,可以表示为T1—R1→T2(=R1)—R2;最后一种是前句中主位和述位的内容以前产生一个新的主位,表示为T1—R1→T2(=T1+R1)—R2。但是名词化隐喻实现主位—述位衔接的主要方式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模式,即T1— R1→T2(=R1)—R2。举例如下:①China has become a WTO member since 2001.② After its WTO entry,China will gradually lift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enterprises enteringChinese market. ③The lifting of control will take place in stages.④ Meanwhile, in orderto improve its legal system, Chinese government has enacted many lawsand regulations. ⑤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ws andregulations ensure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从上面的黑体字可以清楚的看到三组名词化,即“become a WTOmember”; “lift restrictions”; “enacted” 分别名词化为“its WTO entry”; “lifting of control”以及 “formulation andimplementation”,这个语篇借助了名词化实现了主位结构的推进和信息结构的变化。名词化隐喻后,述位“become a WTO member”转换成“its WTO entry”成为下一个小句的主位;同样,“lift restrictions”; “enacted”在小句中是述位,最终转换为“lifting of control” 以及“formulation andimplementation”,分别变成了下面小句的主位,通过这种主位推进的方式,前句和后句便建立了衔接的关系,调整了信息结构的分布。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作用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分为:照应,替代,省略,逻辑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由此看见,词汇衔接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名词化隐喻在实现语篇的衔接作用时,不只是通过主位推进的方式来衔接语篇,名词化隐喻实质上是词汇衔接的一种手段,但是研究者却很少将它列为词汇衔接的范围里面。胡壮麟先生(1984)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将词汇衔接分为重复,泛指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和搭配六大类,而名词化隐喻实质上是通过同义词的转换来实现语篇的词汇衔接的。请看下面的例子:①Becauseheavier isotopes tend to be left behind when water evaporates from the ocean surfaces,the remaining ocean water becomes progressively enriched in oxygen. Thedegree of enrichment can be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ocea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