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五章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 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目的要求】

一、了解:

1、影响食品营养卫生的常见化学反应

2、原料合理加工、成菜中营养素的变化。

二、熟悉:

1、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的途径及营养卫生意义

2、原料合理初加工的方法

三、掌握:

1、合理烹调的概念,食品加工烹调中对常见原料营养素的影

2、烹调加工对常见原料(蔬菜、水果)营养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营养素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一、烹饪加工中营养素变化的特点

1.食品生物性变化

食品原料中的酶促反应对原料营养有一定的影响。有利的方面如肉的软化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不利的一面是呼吸作用致使蔬菜水果失水、萎蔫或腐烂。

2.食品非生物性变化 

烹饪过程中可发生蛋白质的变性、淀粉糊化、油脂的乳化和自动氧化、美拉德反应、焦糖化作用,这些与酶无关,有利的是产生菜肴的色香味成分,不利的是严重影响食品的价值。

二、影响烹饪加工中营养素变化的因素

 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烹调的温度和时间,“火候”就是掌握好加工过程的温度与时间。

三、营养素变化对菜肴营养价值的影响

(一)营养素发生各种变化直接影响食品营养价值

1.流失

 淘洗、盐渍、研磨等处理会造成营养素的流失。如大米经淘洗后维生素丢失30%~40%,矿物质丢失25%左右。

2.破坏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变化,使营养素分解或转化,失去对人体的营养功能。如水果加工后褐变即是黄酮类成分与抗坏血酸氧化所导致的会降低水果的营养价值。油炸造成硫胺素的损失等。

(二)食品中的各种理化变化间接影响营养价值

食品中营养成分有时发生的变化并非是影响营养功能的,同时因食品中还有大量非营养成分,它们的各种理化变化也并非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影响食品营养价值的理化反应很多,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价值):蛋白质变性生成变性蛋白,淀粉的糊化。蛋白质水解生成胨、肽、氨基酸,脂肪的乳化、水解,淀粉的水解和发酵、蔗糖和糖苷的水解。

消极作用(不利营养素的保护或破坏营养素):蛋白质分子交联,氨基酸的异构化、裂解、环化及微生物的腐败,脂肪的自动氧化、热化学反应,淀粉的老化,维生素、无机盐各种因素的流失,氨基酸和糖的羰氨反应产生的类黑精等(米拉德反应产生的焦糖色)。这些消极作用中维生素的破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四、蛋白质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一)蛋白质的变性

天然蛋白质很容易因环境改变而丧失原有的生物功能,这就是蛋白质的变性。烹调中的炒、焯(chao)等过程中蛋白质变化是由次级键而非化学键变化所引起的,这样能尽量减少发生化学反应的程度,保证菜肴的鲜嫩和原料原有的风味 

生物活性的丧失(如酶催化或抗体免疫活性、肌肉收缩能力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性,蛋白质中的酶活性、抗原性和毒性,只有丧失了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温度、pH、机械作用力等是烹饪加工中常见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加热、冷冻都可使蛋白质变性。热处理是最常用的烹饪加工手段,水能促进蛋白质的热变性。冷冻条件下蛋白质也会变性,如鱼蛋白经冻藏后肌球蛋白变性,会降低持水性,蛋白质的冷变性程度与冻结速度有关,冻结速度越快,冰晶越小,挤压作用越小,变性程度越小。这就是速冻可减少营养成分丧失的原因。

(二)蛋白质在烹饪加工中的化学反应

1.蛋白质水解 

蛋白质水解是烹饪加工中重要的化学变化。蛋白质完全水解生成相应的氨基酸,最终产物是α- 氨基酸,还有糖、色素、脂肪等相应的非蛋白质。其实,食品加工中,蛋白质的水解是轻微的,不完全的。恰当的水解有利于食品的品质,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并增强食品的风味,提高人们的食欲。

变性蛋白更易水解,如肉类在贮藏过程中由于自身酶的作用催化,会使蛋白发生适当的水解,有利于肉的成熟。烹饪过程中烹饪原料经初步加工后的入味(有时加入一些嫩化剂和含酶多的生姜)即是利用自身酶的

作用,以增加原料中的水溶性成分,达到增加嫩度和提高风味的目的2.蛋白质分子交联

蛋白质分子间可通过其侧链上特定基团在一定条件下连结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分子,使蛋白质癌基因,即分子交联。温度高、时间长的烹调(如油炸)会促进这种反应,且温度越高,凝固得愈紧,食品质感就愈老,蛋白质的消化率会大大降低,严重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3.氨基酸异构化和裂解反应

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和游离氨基酸在100℃以上强热,或在强氧化剂、强碱下,都会发生裂解反应。烹饪中的煸、爆等强热加工中会有这种反应,这会促进一些易挥发且能进一步反应的物质的产生,致使食品散发出诱人的浓烈气味。但若温度越过200℃以上的煎炸、烧烤食品,尤其是肉、鱼类等含高蛋白的食品,其氨基酸可发生一些环化反应,生成复杂的芳香杂环化合物,其中杂环胺是一种有强致突变作用的化合物。

4.羰氨反应(美拉德反应)

亦称为美拉德反应,是食品中羰基化合物与氨基化合物进行加成、脱水、综合、裂解等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有色物质类黑色素、挥发性低级活性醛酮物质,以及其它杂环化合物的总称。

羰基反应可使菜肴增色、增香,是烹饪过程中食品良好感官的来源。但也有不利的,它会降低蛋白质成分,还严重影响糖脂等营养成分,甚至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有可能造成慢性毒性。

五、糖类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一)淀粉糊化

淀粉粒在适当的温度下(一般在60~80℃)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作用称为糊化。糊化的过程使淀粉逐渐失去晶体结构,分子间存在大量的水,淀粉分子呈零散的、扩张的状态,因此易受淀粉酶作用,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烹饪过程的挂糊上浆、勾芡,以及煮饭、蒸包头、烤面包等加工过程,主要都因淀粉的糊化作用所致。如做米饭时若在淘米后适当地浸米,可促进米吸水,煮饭时淀粉糊化,即不易夹生。

(二)淀粉的老化

糊化后的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 温下旋转,会变得不透明,甚至北纬而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亦称为“返生”。老化可看成是糊化的逆过程,老化的淀粉粘度降低,使食品的咳唾成珠由松软变为发硬,酶的水解作用受阻,从而影响消化率。淀粉的老化受以下因素影响。

1.淀粉的种类:不同的淀粉老化的难易程度不同,一般直链淀粉比支链

淀粉更易老化。糯米含支链淀粉多不易老化,而玉米、小麦中的淀粉含直链淀粉多易老化。

玉米≥小麦≥甘薯≥马铃薯≥木薯≥粘玉米≥大米≥糯米

2.含水量:含水量低于10%~15%时,由于水分基本处于结合水状态,不易发生老化。如饼干,存放时间长仍可保持酥脆。30%~60%时易老化,面包含水量30%~40%,馒头44%,米饭60%~70%,易老化。含水量>70%时,由于基质深度小,凝集的机会减少,老化也变慢。方便面的制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糊化后急速脱水,即可较长时间保存,又避免老化。

3.温度:在高温下淀粉发生糊化,不会发生老化。淀粉老化最适宜的温度为2~4℃,超过60℃或低于-20℃都不易发生老化现象。

2.含水量:含水量低于10%~15%时,由于水分基本处于结合水状态,不易发生老化。如饼干,存放时间长仍可保持酥脆。30%~60%时易老化,面包含水量30%~40%,馒头44%,米饭60%~70%,易老化。含水量>70%时,由于基质深度小,凝集的机会减少,老化也变慢。方便面的制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糊化后急速脱水,即可较长时间保存,又避免老化。

3.温度:在高温下淀粉发生糊化,不会发生老化。淀粉老化最适宜的温度为2~4℃,超过60℃或低于-20℃都不易发生老化现象。

(三)焦糖化作用

焦糖化作用是单糖和低聚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至其溶点以上时,会变为黑褐色物质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的总称。焙烤、油炸、煎炒会发生焦糖化作用,增加食品的风味和色泽。同时焦糖色可改善食品质构,减少水分、增强食品抗氧性和防腐能力。当然也会影响到食品中糖的营养成分,但因食品中糖含量较多,这种影响是微小的。(四)多糖和糖苷的水解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水解是消化过程的基础,所以烹饪原料经烹饪加热,其部分多糖水解,有利于其营养价值的提高。纤维素的水解较淀粉困难得多,由于纤维素可帮助肠道蠕动,因此是膳食中不可缺的成分。(一)油脂酸败

油脂或含油脂较多的食品,在储存期间,因空气中的氧、日光、微生物、酶等作用下,会发生不愉快的苦涩气味,甚至产生毒性。称为油脂酸败,亦称为“哈败”。

1.水解酸败:含低级脂肪酸较多的油脂,在本身脂酶或微生物作用下,水解成低级脂肪酸(如丁酸、已酸、辛酸)和甘油,具特殊汗臭味和苦涩味。称油脂水解酸败。

六、脂肪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一)油脂酸败

油脂或含油脂较多的食品,在储存期间,因空气中的氧、日光、微生物、酶等作用下,会发生不愉快的苦涩气味,甚至产生毒性。称为油脂酸败,亦称为“哈败”。

1.水解酸败:含低级脂肪酸较多的油脂,在本身脂酶或微生物作用下,水解成低级脂肪酸(如丁酸、已酸、辛酸)和甘油,具特殊汗臭味和苦涩味。称油脂水解酸败。

2.酮基酸败:油脂水解产生的游离饱和脂肪酸,在系列酶的催化下氧化生成有怪味的酮酸和甲基酮,称酮型酸败。

3.氧化型酸败(油脂自动氧化):油脂不饱和脂肪酸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自动氧化。氧化产物进一步分解生成低级脂肪酸、醛和酮,产生恶劣的臭味。称为氧化型酸败。

油脂酸败不仅破坏必需脂肪酸,降低脂肪的消化吸收率,还破坏了油脂中脂溶性维生素,甚至造成其它营养素的缺失。

(二)油脂加热老化

高温下反复加热过的油脂,会出现色泽变深、粘度变稠、泡沫增加、发烟点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油脂老化。油脂老化不仅使油脂的味感变劣,风味品质下降,而且也使其营养价值降低,并产生许多毒性成分。

1.高温氧化反应:烹饪过程中高温全胜油脂常与空气直接接触,发生的氧化作用与低温下发生的自动氧化作用在主要反应途径上是相同的。但高温下自动氧化反应速度快。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豆油、菜籽油等)更易发生高温氧化作用。牛油和花生油因含饱和脂肪酸较高,在高温下较难氧化。

2.热分解反应:在高温下,热分解反应对油脂的质量影响很大。(反应物生成酮、醛、游离酸、不饱和烃及一些挥发性化合物。)一般来说,260℃以下时热分解并不十分明显,当油温达290~300℃时,热分解明显加快。因此烹饪工艺上,一定应将油温控制在200℃以下,最好在150℃左右。

3.缩聚反应:油温在300℃以上,或长期反复加热后,油脂不仅会发生热分解反应,还会发生热聚合反应,其结果是油脂色泽变暗,粘度增加,起泡性增加,泡沫稳定性增加强,冷却后会发生凝固现象。热聚变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对食用者是不利的。

脂溶性维生素相对对热稳定。天然存在于动物食品中的VA相对是稳定的,一般烹调加工中不易破坏。VD对热、碱也较稳定。生育酚(VE)对氧敏感易于被破坏。

水溶性维生素中VP是最稳定的,核黄素(VB2)对热稳定,硫胺素

(VB1)在酸性条件下对热稳定。VC结晶时稳定,但水溶液中极易氧化,遇空气、热、光、碱等物质,尤其是氧化酶存在的情况下,更易被氧化导致果蔬褐变。因此在蔬菜加工中最好采用焯水、热烫等短时间热处理,以VC的损失。

七、维生素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脂溶性维生素相对对热稳定。天然存在于动物食品中的VA相对是稳定的,一般烹调加工中不易破坏。VD对热、碱也较稳定。生育酚(VE)对氧敏感易于被破坏。

水溶性维生素中VP是最稳定的,核黄素(VB2)对热稳定,硫胺素(VB1)在酸性条件下对热稳定。VC结晶时稳定,但水溶液中极易氧化,遇空气、热、光、碱等物质,尤其是氧化酶存在的情况下,更易被氧化导致果蔬褐变。因此在蔬菜加工中最好采用焯水、热烫等短时间热处理,以VC的损失。

食品原料的清洗、修整等必然导致维生素的损失。盐水中烧煮时食品中的水溶性维生素易流出而损失,过分干燥也会造成对氧敏感的维生素的损失。

热烫、焯水的目的在于使食品中有害的酶失活,减少微生物污染,排队空隙中的空气,有利于食品贮存时维生素的稳定。

八、矿物质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矿物质的性质相对稳定,在烹饪中不易流失。当然不当的加工方式,如长时间浸泡、焯水、原料先切后洗,与空气接触面大等,都会造成矿物质的流失。

第二节 烹饪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及保护一、根据原料的营养素特点选择烹饪方法

(一)主食的加工制作方法

主食的烹调方法,有蒸(米饭、馒头)、煮(米饭、面条等)、烙(大饼等)、煎(煎饼等)、炸(油条等)。其中蒸和煮对营养素的保存率最好,烙、烤次之,油炸、油煎最差。由于油炸时维生素B1损失100%,VB2和VPP(烟酸)损失45%。加碱会使维生素破坏殆尽。(二)肉、禽、鱼的烹调

肉、禽、鱼类原料中蛋白质、脂肪含量高,矿物质及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占有一定的比例,而缺乏碳水化合物和水溶性维生素。

牛肉含水量比猪、羊肉多,但因其肌纤维长而粗糙,肌间筋膜等结缔组织多,烹调时多取切块炖、煮、焖、煨、卤、酱等长时间加热的烹调法,使肉质熟烂,主要营养素(蛋白质和脂肪)有利于人体吸收。 鸡肉中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其含量与乳、蛋中的氨基酸谱式很相似,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也是磷、铁、铜、钙、锌及多种维生素的来

源。多喝鸡汤能促进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可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尚可防感冒和咳嗽等疾病,还可减肥。老母鸡炖汤即适应老年人妇女乳母及其他人的食用。

鱼本身含水量多,肌纤维短,间质蛋白少。采用蒸的烹调方法即可保持鱼肉中的水分,使鱼肉肉质细嫩,便于消化吸收。

(三)素食烹调

蔬菜一般采用旺火急炒的方法,这样在短时间内蔬菜可炒熟,且营养素损失率最低。同时还可保持蔬菜色泽鲜艳、质地脆嫩,有较好的感官质量。

(四)根据原料的特殊性选择烹饪方法 

1.豆芽含丰富的VC,但豆芽饱含水分,在烹炒时若用少量醋喷一下,能增强豆芽的脆性,且可保护VC的作用。

2.煮花生比炒花生米更有益。花生红皮具有止血效能,煮时连红皮吃更有价值。

3.钙是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素。若将菠菜与豆腐共煮,菠菜中的草酸易与豆腐中的无机钙结合,虽不利于吸收,但豆类中的有机钙却能保留下来。这样不但可免除菠菜中草酸的危害,且又可得益。

4.鲫鱼、链鱼等淡水鱼若与豆腐共炖,即是一道鲜美又讲营养的菜肴。这样鱼中的VD与豆腐中的钙可互相得益,提高人体对钙的吸收。(五)根据应餐者营养需求的特点选择烹饪方法

不同情况的就餐者对食物烹调方法的要求不同。因此原料的选择和烹调的方法应有所讲究。如孕妇,尤其是早期孕妇,应避免过分油腻,以免出现妊娠反应。乳母采用煨、煮、炖等烹调方法,这样即含有较多汤液,还有利于促进和增加乳汁分泌。老年人选用清蒸、炖、煮等方法可使食物清淡、酥烂,水分含量是高,适于老年人口腔咀嚼功能下降、唾液分泌量减少及消化功能退化的生理特点。

(六)对易缺营养素的补充 

1.在营养方面,中国人缺什么,不缺什么?

营养素严重缺乏:钙、VB2和VA;比较缺乏:锌、硒、铁和VB1;不缺乏的有磷、铜、VB12、镁和泛酸。女士不缺VD,儿童不缺VE。因此营养素缺乏应补充,但营养素较多的不能盲目补充。

2.对易损失的营养素的保留

(1)注重对VB1和VB2的保护:这两种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关系密切,其供给量与能量代谢顾正比。烹饪时采用炒、爆、熘等短时间成菜方法可保留较多的这两种维生素。

(2)注重对VC的保护:VC是水溶性,在烹饪原料的洗、焯、氽水等加工处理时,会流失一部分。与高温、碱性条件、空气中的氧及一些金属

离子(铜、铁、镁)接触都会加速VC的破坏。酸性条件及陶瓷或不锈钢容器等条件能延缓VC的破坏。

3.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营养素的补充

应注意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和杂环胺的生成与危害。

(一)合理配菜 对饮食中各个单份的菜肴的组合。合理选择原材料,提高营养价值,做到菜肴感官品质良好,即色、香、味、形和质感最好。

二、烹饪加工中保护原料营养价值的基本方法

(一)合理配菜 对饮食中各个单份的菜肴的组合。合理选择原材料,提高营养价值,做到菜肴感官品质良好,即色、香、味、形和质感最好。

(二)合理加工

1.初加工 认真整理和清洗原料,防止二次污染和营养素的损失。去除不可食和变质腐烂部分。先洗后切,以减少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有些原料在烹饪前要进行初步熟处理,以缩短烹调时间和保持原料的质地及形状。一般可采用焯、水煮、汽蒸和油炸。

2.成菜加工 蔬菜类应旺火急炒,迅速成菜,成菜后尽快食用,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米饭应采用焖或煮。玉米粉可加入0.6%小苏打(碳酸氢钠)以提高尼克酸的含量和维生素的利用率。

适宜的上浆、挂糊、勾芡可保护原料中的水分、水溶性营养素及脂肪不外溢。使原料内部受热均匀,不直接和高温油接触,使原料内部蛋白质不会过度变性及维生素的破坏。而加醋和发酵有利于矿物质的吸收,且还可增加风味和防腐杀菌作用。

炖汤类不宜太早加盐,以免表面蛋白质凝固,内层蛋白质吸水骓,不易煮烂,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而调制馅料时应先加盐,加速肉焰中水分与蛋白质结合,搅动时粘度增大,馅料成团不散,使加热后的肴馔质地松软鲜嫩。

炖汤类不宜太早加盐,以免表面蛋白质凝固,内层蛋白质吸水骓,不易煮烂,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而调制馅料时应先加盐,加速肉焰中水分与蛋白质结合,搅动时粘度增大,馅料成团不散,使加热后的肴馔质地松软鲜嫩。

(一)加工对谷类营养价值的影响及对策

1.淘洗 一般用冷水淘洗2~3次,不可用力搓洗或长时间浸泡,不可热水淘洗或流水淘洗。最好选用“免淘米”。

2.加工方式 蒸、烤、烙保存B族维生素较多,而高温油炸损失较大。

3.其它 酵母发酵的面团,不仅VB含量增加,且可破坏面粉所含的植酸,有利于钙和铁的吸收。而粮豆混食、粗细搭配能明显提高蛋白质的生物价。

(二)加工对蔬菜水果的影响及对策

1.加工对蔬菜的影响

新鲜蔬菜水果含水量多、质地嫩,组织仍具活性,在烹调中一旦切割和加热,其组织容易破坏,导致汁液流失及酶反应。

2.加工蔬菜水果过程的对策

蔬菜加工烹调时,应采用临用现购、合理整理、尽量利用、先洗后切、急火快炒、现烹现吃、适当生食的方法。还可通过挂糊上浆、勾芡收荤素搭配等措施保护营养素免遭流失或破坏。

(三)加工对肉类的影响及对策

肉类在烹调时,才脂肪有不同程度的水解,可提高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吸收率。而脂肪、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较多溶于汤中,其它营养素含量变化较少。因此吃时应连汤一起食用,营养价值高。挂糊可有效地防止肉中的汁液渗出,从而减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

(四)加工对其它食品的影响 

蒸煮营养素损失较少。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简介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 业简介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130700 专业名称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 基本学制3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中餐烹饪操作人员、营养配餐人员和餐饮管理人员。 就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饭店、餐馆、酒楼等餐饮企业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餐厅、食堂、中央厨房等,从事中式烹调、面点制作、营养餐设计以及厨房、餐厅的管理、设备养护等工作。 职业能力要求 1.具有诚信自律、宾客至上、精益求精的烹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观念; 2.具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与节能等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遵守餐饮、旅游业相关法规; 3.具备烹饪原料鉴别及初加工能力; 4.掌握常见的烹饪技法,能独立制作部分冷、热菜及面点产品; 5.能应用现代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知识进行菜肴创新以及营养餐设计与制作;

6.能应用中国传统营养学(中医饮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药膳配制与制作及药膳食疗配方开发; 7.具备宴席设计能力,能在烹饪中应用工艺美术知识,传承中华烹饪文化; 8.具备对现代烹饪设施设备操作及维护的能力; 9.具备厨房生产成本核算、生产成本控制与厨房管理能力;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烹饪概论、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原料加工技术、中餐烹调技术、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技术、面点制作技术、特色菜品制作技术、中医基础理论、药膳设计与制作、烹饪营养与食品卫生、营养餐设计与制作、餐饮成本核算、现代餐饮管理、菜单与宴会设计、中央厨房运转管理。 在校内进行原材料加工处理、刀工切配、烹调等基本技能训练,宴席设计及成本核算训练;营养餐配制与制作训练;药膳配制与制作训练;在校外企业进行岗位见习与实习。 专业(技能)方向 中餐烹调、中式面点制作、营养配餐、中央厨房 对应职业(岗位) 4-03-01-01中式烹调师、4-03-01-02中式面点师、4-03-04-01营养配餐员、X4-03-99-01厨政管理师☆、调味品品评师☆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不同的烹饪方法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

不同的烹饪方法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 中国是烹饪的王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名扬海内外。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与世界各国各民族饮食烹饪相比较,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当代烹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继承前辈烹饪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需要努力改革创新。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营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只有营养合理,各种营养经过合理的搭配和烹调,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人们食之才会健康。但传统习惯中,由于营养观念淡薄,人们往往采取不当的烹饪方法,结果造成营养素的大量流失。现总结如下。 1 烹调前营养素的损失(主要包括采购、加工和储藏等阶段)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食物惬意的口感成了人们的一大爱好,精细粮食备受优待,精米、白面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主角。殊不知,大米、小麦经过精深加工后,口感虽然好了,但存在于其外壳和胚芽中的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无机盐等营养素却损失很多。与全麦粉相比,经过深加工的精白面粉损失的钙达60%,锌78%,铁76%,镁85%,锰86%。精白米比普通米损失的蛋白质达16%,脂肪6s%,B族维生素75%,维生素E86%,叶酸67%,钙、铁等矿物元素几乎全部损失。人们长期吃这种精细粮食会因为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而患便秘和脚气病,因此,在选购粮食时,要五谷杂粮并重,不要过多选择食用精细加工的原料。 其次为清洗加工阶段。有些人认为米不淘洗三五遍是洗不干净的。然而,淘洗次数越多,营养素损失的也就越多,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因此大米经清水淘洗两次即可,不要用力揉搓。择菜时只要菜心,丢弃菜叶(如葱叶、芹菜叶、油菜叶)几乎成了一些人的习惯。其实,蔬菜的叶子和外皮所含的营养素往往高于菜心。另外,蔬菜应坚持先洗后切的原则,以新鲜绿叶蔬菜为例,先洗后切其维生素c仅损失1%,而切后浸泡10分钟,维c 损失达16%~%,且浸泡时间越长,维生素损失越多。肉类存在解冻的问题,为了加快解冻速度,一些人往往喜欢用热水解冻,且大块肉解冻之后,仍旧放回冰箱冰冻。殊不知这样做都是错误的,它会使肉中的营养物质损失且影响口感。一般肉类应坚持快速解冻,低温缓慢化;东(4℃左右)的原则。 再次为储藏阶段。现在人们工作比较忙,往往周末采购一周的食物备用,其实这不是明智之举。食物储藏的时间越长,接触空气和光照的面积就越大,一些抗氧化的维生素损失就越严重。以菠菜为例,刚刚采摘的菠菜在20℃室温条件下存放4天后,叶酸的水平可下降50%,即便是将菠菜放入4℃左右的冰箱内,8天后叶酸同样会下降50%。 2 烹调过程中的营养损失 在烹制绿叶类新鲜蔬菜时,有些人往往喜欢烫过之后再炒,殊不知这样不仅会影响蔬菜的颜色,而且也会增加水溶性营养素的损失。炒菜时若过早放盐,会使渗透压增大而使原料中的水分和水溶性物质淅出,而遭到氧化破坏或流失。 另外,原料过油是烹饪中常见的操作,但这是影响菜肴营养素的重要因素。经过高温过油,原料的维生素遭到严重破坏,影响色泽,且直接过油会使蛋白质过度变性,影响口感。这一问题可用挂糊、勾芡、上浆来解决。原料经过改刀后,用蛋清或淀粉上浆、挂糊后再炸制,会使原料便于成熟上色,在原料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外壳,使原料受到间接传热,保护其中的营养素。这主要是因为芡汁中所含的谷胱甘肽含有硫基,具有强还原性,可减少维c的氧化破坏,保存较多营养。 另外为了增加风味,有时候人们喜欢吃煎炸的食物,其实煎炸食物中含有强烈的致癌物——丙烯酰胺,因此,煎炸食物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煮粥时,有些人喜欢加入碱,认为这样既节约煮制时间,又黏稠,口感好。但是这样做却破坏了粥中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长久缺乏B族维生素会使人们健忘、疲倦、焦虑不安,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心脏和肌肉的功能,故煮米粥时不宜放碱。 总之,在选料、储藏、加工、清洗、上浆、糊浆、芡汁、烹调上,营养素的流失现象几乎不能完全避免,只是流失程度的多少而已,但只要采用一些有效可行的保护措施,对营养素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就可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这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烹调事业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面发展。 不同烹调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 烹调是保证膳食质量和营养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烹调时,应尽量设法保存食物中原有的营养素,避免被破坏损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各种烹调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

营养与烹饪综合实践教案

营养与烹饪 主题一:食物中的营养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食物为我们提供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与水以及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观瞧资料、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与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与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与淀粉。 三教学准备 学生:花生米、白纸;碘酒;淀粉;馒头;熟马铃薯;茄子;莴笋;卢柑。(分别装在八个小料杯中)“多幅食物图片”。(课前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食物含有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与水及其作用。1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不同的食物?各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中的营养》。(板书课题) 2 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几种营养素?它们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1)瞧完蛋白质录像后回答两个问题:蛋白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蛋白质) 课件出示几种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图片。讲解:蛋白质就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分为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的生命,就好像没有砖瓦、水泥、沙子就没有房屋一样,就是构成人体的“建筑材料”。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蛋白质不足时,消化吸收会出现障碍,如腹泻、肝功能下降与贫血。 营养学家告诉我们:体积越小、肉质颜色越浅的动物越有营养。 (2)播放录像:糖类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哪些? 板书糖类) 出示几种富含糖类食物的图片。讲解: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属于糖类。淀粉为什么属于糖类呢?(唾液可以把淀粉变成糖。)它就是人体的能源材料。马铃薯可做粮食与蔬菜。甘薯可做粮食与制备淀粉。 (3)播放录像:脂肪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哪些? (板书脂肪)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精)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333W 专业点: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知识牢固、应用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岗位意识较好、富有创新精神,能从事本专业、本岗位业务和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比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适应性,具备从事烹饪研究与创新、餐饮管理、营养配膳、食疗保健、烹饪与营养教学和研究等能力。学生毕业时应符合以下业务培养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以及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具备健全、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4、掌握烹饪科学、营养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烹饪与营养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烹饪与营养教育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5、基本掌握和初步运用信息科学、数理基础等理论和工具,掌握中外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科技文献和相关资料; 6、受到初步科学方法的训练,获得中级烹调师和初级营养师证书,并具有从事餐饮管理、营养配膳、食疗保健、烹饪营养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初步能力。 三、主要课程 本专业主要课程:饮食文化概论、食品卫生学、营养学基础、烹饪化学、餐饮企业管理、中国饮食保健学、实用营养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国烹调工艺学、中国面点工艺学、菜品制作基础、名菜制作、营养配膳与设计。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军事教育、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生产劳动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习、中期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 1、军事教育:通过军事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国防意识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不怕困难的顽强品质和良好作风,提高学生生理、心理及思想素质。 2、课程实验:凡有实践性要求的课程均安排相应的课程实验,学生须按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完成相应的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理论考核均合格,该课程方为合格。 3、技能训练: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为专业技能训练打基础,专业技能训练按课程要求完成,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认为该课程成绩合格。 4、专业实习:专业实习分为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结合本专业的具体要求,到相关学校或企业从事教学实习,通过岗位实践,熟悉本专业的主要业务和技能,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和就业作好充分准备。专业实习应取得实习单位的工作鉴定,并作为学生实习成效的评定依据。 5、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分别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综合检验评定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完成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由指导老师对学生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写出评阅意见,其中毕业论文(设计)经答辩和审定后,报学校认定。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五、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本科四年,教育学学士 六、毕业标准 学生应按教学计划修满173 学分,并通过毕业资格审查,方准予毕业。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书……………………………………………………………OCCUPATIONAL PLANNING …………………………………………………………… 学院:XXXX-XX XX XXXX-XX 姓名:XXXX-XX XX XXXX-XX 学号:XXXX-XX XX XXXX-XX 班级:XXXX-XX XX 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XX 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形式分析 (3) 1.1国内形势 (3) 1.2国际形势 (4) 二、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 (4) 2.1生涯与职业生涯 (4) 2.2人的生涯发展 (5) 2.3生涯规划的意义 (6) 2.4职业发展与人生成功 (7) 三、自我认识 (8) 3.1自我评估 (8) 3.2专业评估 (9) 四、职业定位 (9) 4.1环境评估 (9) 4.2职业评估 (11) 五、个人规划 (12) 5.1确定目标 (12) 5.2实施方案 (12) 六、评估反馈 (16)

前言 ××职业生涯是海,没有规划的××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行没有指南针,××职业规划尤其对于学××的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是决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在××职业生涯中是低头走路还是抬头走路的问题。 ××理论和××经验犹如人的两条腿,一个都不能少。当有人对你说“××经验重要”,那是对××的狭隘理解,因为中国有太多的××凭经验在做,一辈子也只是读懂了××的一部分。当有人对你说“××理论重要”,那也是对××的狭隘理解,因为中国同样存在很多××理论专家,但大多数没有转化成生产力,一辈子也只在探讨××的是是非非。 一个好××一生中必须学好××、管理、营销五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好××。把这五方面的知识用于××实践才是优秀的××。 一、形式分析 1.1国内形势 在我国现阶段,全国数百所高校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

微波烹调对食品营养的影响

微波烹调对食品营养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4-03T09:21:27.857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吴海涛 [导读] 本文就将论述微波对食物营养的影响。 摘要:微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它能穿透食物原料的生物组织,并使其中的分子转动起来,而且相互摩擦产生热量从而使得食物原料迅速熟化。如此快捷方便的加工方式人们自然很关心它对食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本文就将论述微波对食物营养的影响。 关键词:微波微波烹饪食物营养 一、微波烹调对食品中微量营养素的影响 微波烹调与传统烹调方式比较,加热时间短,避免了食物过分受热。研究不同烹调方式对面食中B族维生素的影响,发现食品所达到的温度各异(蒸煮为1O0 ℃,烙70℃~150℃,油炸200 C~250℃),温度越高,维生素损失越多,油炸麻花的维生素B1损失率高达92.2 。微波烹调加热时间短,减少了高温对B族维生素的破坏:微波烹制纸杯蛋糕需75 s,维生素B1保留率100.0 、B2保留率75.0;使用煤气炉烹制需20 min,维生素B1、B2保留率为81.0 、82.0。但在微波炉中长时间焙烤,也会引起维生素的大量损失:用微波炉加热纸杯姜汁蛋糕60 S、75S、90 s,维生素B1保留率分别为87.9 、81.1 、77.9,可能是长时间的烹调造成水分过分蒸发,引起水溶性维生素破坏或流失。微波烹调时加水量也会影响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率。传统烹调方式通常需要加水,造成水溶性维生素随汤汁大量流失;使用微波烹调无需加水或加过多的水,较好地保留了食品中的水溶性维生素,若在微波烹调时加水(微波蒸煮),则固形物中维生素的保留率与传统烹调相差无几。使用微波炉烹调能避免金属烹调器皿中的金属离子促进此类维生素的氧化作用。有人就微波烹调及煤气烹调对蔬菜中维生素C的保留率进行比较,发现微波烹调蔬菜的维生素C保留率远高于煤气烹调。与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不同,脂溶性维生素在烹调过程的损失多由破坏造成。微波可引起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水解、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油中游离基和过氧化物增加,维生素E分子中苯环上的羟基与之结合形成酯,失去抗氧化能力;且过氧化物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和微波的选择加热效应加剧了维生素E分子中的苯环、羟基等极性基团的降解,增加了维生素E的损耗。 二、微波烹调对食品中蛋白质的影响 食物中蛋白质的存在形式、结构都影响其营养价值,且食物中常含有不利于蛋白质吸收的因素,因此同一种食物经不同的加工处理,其营养价值可能发生改变。有报道含8.7 大豆水溶性提取物的豆奶,经微波处理240 s,可得到最高的蛋白质化学评分和蛋白质功效比值。用微波处理后的大豆和未经微波处理的大豆喂食小鼠,发现经微波处理的大豆使小鼠体重增加明显加快,其中尤以微波加热12 min体重增加最快,加热15 min增加较慢。其原因可能是微波加热引起大豆球蛋白四级结构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氮溶解率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褐色物质增加,该物质具有抑制蛋白质水解的作用。同时微波加热也会使鹰嘴豆中赖氨酸、色氨酸、芳香族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的浓度降低。 三、微波烹调对食品中脂肪的影响 研究发现传统烹调中高温对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有很大的影响:高温使脂肪氧化加速,其分解和聚合的过程也加快,随着时间的延长,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均逐渐下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微波作用下,不饱和油脂因热氧化作用产生的环氧化合物可控制其水解作用的进程,故微波处理有利保持不饱和脂肪酸的稳定性。微波加热后,大豆中的磷脂含量减少,但总脂类含量明显增加;加热5 min后其三酰甘油分子的种类没有变化,不饱和脂肪酸也无损耗。但继续加热到8 min时,将降低含有4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肪 酸的种类,三酰甘油中二烯脂肪酸和三烯脂肪酸含量也明显减低,大豆水分含量也与大豆脂肪酸组成变化有关,未浸泡与浸泡后含水38.2的大豆经微波作用后,脂肪酸结构相同,但含水51.9 时亚油酸含量降低,棕榈酸和油酸含量却增加。微波加热和传统加热均可使青豆中脂肪酸含量增加,但脂肪酸谱没有明显变化。使用微波处理青鱼,未见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下降。l1 Audisio等对微波炉烹调与传统电炉烹调对鳟鱼(淡水鱼)和鳕鱼(海水鱼)中脂肪酸的影响进行研究。证实微波烹调对保持不饱和脂肪酸的稳定性更为有利。米糠经微波(2 450 MHz)处理3 min后,在不利条件下储存4周,其游离脂肪酸含量相当稳定(长颗粒米糠由4.0 上升到4.9 ,中等颗粒米糠由4.6 上升到6.25 ),远低于未处理的米糠(长颗粒米糠由4.0 上升到68.3%,中等颗粒米糠由4.6 上升到56.8 ),有利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米糠的储存。四、微波烹调对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淀粉的水化程度是消化率的决定性因素,与烹调加工的方式存在着函数关系;淀粉的明胶化程度不同,其消化率不同~。有实验比较胡萝卜混合餐对进食者饱感、葡萄糖及激素反应的影响.发现虽然食品中蔬菜纤维、能量组成、可消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含量相近.但进食生胡萝卜混合餐者,葡萄糖、胰岛素和c肽反应均明显低于微波烹调的胡萝卜混合餐;同时发现.提高蔬菜比例,即相应地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和胶质的含量能够降低烹调因素的影响。研究微波处理对膳食纤维肠道内消化的作用发现,反复微波加热生青豆可使青豆中低分子量可溶性多糖水平提高经过不同处理的青豆中的膳食纤维均处于高可发酵状态,且不同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五、结语 合理选择微波烹调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和天然口味:研究发现使用不同功率的微波炉(商业生产使用1.6~ 2.0 kW,家用600~800 w),对食品中营养成分的保留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对微波烹调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短时间烹调,减少了高温对营养成分的破坏;微波烹调避免了食物烹调过 程中化学污染物的产生.同时也能较好地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微波烹调无需预热而立即发挥作用,加热效率高,烹调时间短,节省能源;烹调过程无油烟.清洁安全,是值得推广的家用烹调方式。但在进行微波烹调时应正确选择加热时间、烹调器具,避免烹调方法不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季鸿昆.微波烹调及其利弊.营养学报[J].2005(9). [2]肖春玲.微波烹调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J].膳食指南.2003(3). [3] 陶顺兴,周田英,王明.高温烹炸对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营养学报,1996,I8(2).

《烹饪营养学》复习资料

《烹饪营养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01.酸味食物可以促进唾液的分泌,引起人体食欲。 02.蛋白质消化为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03.人体牙齿表面的光泽与微量元素氟有关。 04.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主食的摄入在最底层, 05.牛奶是人体最佳的钙的来源。 06.有些老年人饮用牛奶后会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 07.人体能量消耗的量与基础代谢、各种活动以及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有关。 08.佝偻病除了与钙缺乏有关外,还与维生素D有关。 09.烹饪中上浆、挂糊是利用了淀粉的糊化作用。 10.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11.脂肪必须分解为脂肪酸才能被人体吸收。 12.凉拌蔬菜时加醋,可以保护维生素C不被氧化。 13.将不同种类食物混合食用时,使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明显提高,其原理是蛋白质互补作用。 14.高温油炸食物时,脂肪可以产生热氧化聚合等反应。 15.煮鱼汤时加醋,鱼骨中的醋酸钙可以少量溶解到汤里。 16.在人体胃内能被消化的营养素是水和酒精。 17.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 18.提高蔬菜中铁的消化与吸收率,应增加膳食中维生素C的供给。 19.人四大组织(上皮、结缔、肌肉、神经)中水分含量最少的组织是上皮组织,含水量最多的是肌肉组织。 20.脂肪在室温下呈固态为脂,呈液态为油。 21.单糖的分子结构简单,不再被水解,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利用;葡萄糖可以被人体的所有组织直接利用。 22.年龄越小,基础代谢率越高。 23.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常量元素。 24.人体获得维生素D的最好方法是晒太阳,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以海水鱼的肝脏含量最为丰富,鱼肝油中维生素D含量极多。 25.在畜类原料中,含氮浸出物是使肉汤具有鲜味的主要成分。 26.硒缺乏可能引起克山病。 27.脂类是脂肪(因含量不固定而被称为动脂)和类脂(因含量恒定被称为不动脂)的总称。 28.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而被吸收。 29.小肠是食物消化最重要的场所。 30.食物中铁摄入不足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31.谷类原料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 32.夜盲症主要是体内缺乏维生素C而引起的。 33.膳食中持续缺乏碘可导致甲状腺重大。 34.口腔内参与消化的器官主要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35.脂肪是指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脂,又称中性脂肪。 36.蛋白质在体内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 37.乳糖只存在于动物的乳汁中。 38.维生素A(视黄醇)缺乏易引起夜盲症和干眼病。 39.长期以精白米面为主食可引起维生素B1的缺乏而导致脚气病。 40.母乳的蛋白质最易被消化。 41.最重要的消化腺是胰腺。

《烹饪营养学》 教案

教案 教师姓名汪晓琳任课班级烹饪04A 2007年3月8 日星期四 课题名称(教材章节)§1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并掌握:营养与营养学概念; 营养与人体健康营养学的发展 教学重点: 营养与营养学概念;营养与人体健康 教学难点: 营养与人体健康 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实例讲授 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新讲授:§1 第一章绪论 一、营养与营养学 1、营养:是肌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和良好的健康状况的过程。 2、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二、营养与人体健康营养素的概念人们对营养素缺乏症的认识 三、营养学的发展与中医、西方营养学相联系 四、烹饪营养学的特征 课外作业无 阅读参考书目:彭景《烹饪营养学》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0、1 课后体会

教案 教师姓名汪晓琳任课班级烹饪04A 2007年3月12 日星期一 课题名称(教材章节)§2人体需要的营养素§2-1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并掌握:消化、吸收概念;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实例讲授 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复习:营养的概念 新讲授:§2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2-1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基本概念 1、消化 2、吸收 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道的结构消化腺和消化道 2、食物消化过程(三大热能营养素的消化过程所需的酶、场所) 3、食物的吸收口腔、胃、小肠、大肠 课外作业P10:1、2 阅读参考书目:彭景《烹饪营养学》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0、1 课后体会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版)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二○一二年八月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学制与办学层次 (一)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二)学制:5年 (三)办学层次:专科 二、培养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统领下,培养现代服务业需要的,德、智、体、劳、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本职业较完备知识的,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适应现代厨房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知识、能力: 1、素质: 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厨师职业道德素质; 具备良好的现代服务从业人员心理素质; 具有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较完备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 具备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科学文化素质;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适应烹饪体力劳动; 具有良好的劳动意识、就业、创业观念; 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和专业美术素质; 具有良好工作责任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成就感。 2、知识: 具备本专业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

具备厨房生产的科学知识; 具备厨房生产的工作过程知识; 具备厨房安全生产知识; 具备中国饮食文化的一般知识; 具备烹饪工艺美术知识; 具备餐饮企业厨房管理的一般知识; 3、能力: 具有较好的中文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能力; 具有一般的专业英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学习和为厨房工作服务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厨房各岗位生产专业技能; 具有良好的厨房各岗位生产工作方法; 具有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具有解决厨房生产技术问题的一般方法能力; 具备厨房各岗位管理的一般能力; 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创新菜点和技法的发展能力; 具有较强承受厨房工作压力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较好的创业能力。 三、职业面向 1、主要就业岗位:五年制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职业领域)是现代服务业中的大、中型餐饮企业中式厨房管理与生产各岗位及营养配餐员岗位。 2、其他就业岗位:五年制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其他就业方向(职业领域)是

第五章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 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目的要求】 一、了解: 1、影响食品营养卫生的常见化学反应 2、原料合理加工、成菜中营养素的变化。 二、熟悉: 1、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的途径及营养卫生意义 2、原料合理初加工的方法 三、掌握: 1、合理烹调的概念,食品加工烹调中对常见原料营养素的影 响 2、烹调加工对常见原料(蔬菜、水果)营养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营养素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一、烹饪加工中营养素变化的特点 1.食品生物性变化 食品原料中的酶促反应对原料营养有一定的影响。有利的方面如肉的软化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不利的一面是呼吸作用致使蔬菜水果失水、萎蔫或腐烂。 2.食品非生物性变化  烹饪过程中可发生蛋白质的变性、淀粉糊化、油脂的乳化和自动氧化、美拉德反应、焦糖化作用,这些与酶无关,有利的是产生菜肴的色香味成分,不利的是严重影响食品的价值。 二、影响烹饪加工中营养素变化的因素  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烹调的温度和时间,“火候”就是掌握好加工过程的温度与时间。 三、营养素变化对菜肴营养价值的影响 (一)营养素发生各种变化直接影响食品营养价值 1.流失  淘洗、盐渍、研磨等处理会造成营养素的流失。如大米经淘洗后维生素丢失30%~40%,矿物质丢失25%左右。 2.破坏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变化,使营养素分解或转化,失去对人体的营养功能。如水果加工后褐变即是黄酮类成分与抗坏血酸氧化所导致的会降低水果的营养价值。油炸造成硫胺素的损失等。 (二)食品中的各种理化变化间接影响营养价值

食品中营养成分有时发生的变化并非是影响营养功能的,同时因食品中还有大量非营养成分,它们的各种理化变化也并非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影响食品营养价值的理化反应很多,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价值):蛋白质变性生成变性蛋白,淀粉的糊化。蛋白质水解生成胨、肽、氨基酸,脂肪的乳化、水解,淀粉的水解和发酵、蔗糖和糖苷的水解。 消极作用(不利营养素的保护或破坏营养素):蛋白质分子交联,氨基酸的异构化、裂解、环化及微生物的腐败,脂肪的自动氧化、热化学反应,淀粉的老化,维生素、无机盐各种因素的流失,氨基酸和糖的羰氨反应产生的类黑精等(米拉德反应产生的焦糖色)。这些消极作用中维生素的破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四、蛋白质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一)蛋白质的变性 天然蛋白质很容易因环境改变而丧失原有的生物功能,这就是蛋白质的变性。烹调中的炒、焯(chao)等过程中蛋白质变化是由次级键而非化学键变化所引起的,这样能尽量减少发生化学反应的程度,保证菜肴的鲜嫩和原料原有的风味  生物活性的丧失(如酶催化或抗体免疫活性、肌肉收缩能力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性,蛋白质中的酶活性、抗原性和毒性,只有丧失了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温度、pH、机械作用力等是烹饪加工中常见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加热、冷冻都可使蛋白质变性。热处理是最常用的烹饪加工手段,水能促进蛋白质的热变性。冷冻条件下蛋白质也会变性,如鱼蛋白经冻藏后肌球蛋白变性,会降低持水性,蛋白质的冷变性程度与冻结速度有关,冻结速度越快,冰晶越小,挤压作用越小,变性程度越小。这就是速冻可减少营养成分丧失的原因。 (二)蛋白质在烹饪加工中的化学反应 1.蛋白质水解  蛋白质水解是烹饪加工中重要的化学变化。蛋白质完全水解生成相应的氨基酸,最终产物是α- 氨基酸,还有糖、色素、脂肪等相应的非蛋白质。其实,食品加工中,蛋白质的水解是轻微的,不完全的。恰当的水解有利于食品的品质,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并增强食品的风味,提高人们的食欲。 变性蛋白更易水解,如肉类在贮藏过程中由于自身酶的作用催化,会使蛋白发生适当的水解,有利于肉的成熟。烹饪过程中烹饪原料经初步加工后的入味(有时加入一些嫩化剂和含酶多的生姜)即是利用自身酶的

1月浙江烹饪营养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烹饪营养学试题 课程代码:0252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氮平衡 2.食物的特殊作用力 3.焦糖化反应 4.RD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淀粉在消化酶、酸和高温作用下,可分解为糊精,在消化道中糊精分解为_______,最后变成_______。 2._______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植物性食物,特别是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3.血液中钙磷浓度的乘积是常数,每100毫升血液中钙与磷的毫克数的乘积是35-40,只有在大于或等于这个常数时,才能显示出_______。 4.体热能需要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是_______和_______。 5.豆浆中的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较牛奶更适于老年人与_______患者饮用。 6.三大产热营养素之间的关系最主要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的节约作用。 7.老年人的饮食调味要以_______为宜。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是人体消化吸收食物最重要的器官。 A.大肠 B.小肠 C.胃 D.口腔 2.( )是人体最重要的必需脂肪酸,必须由食物提供。 A.亚麻酸 B.亚油酸 C.油酸 D.花生四烯酸 3.氨基酸按一定的顺序呈线形连接成的多肽链称为蛋白质的( )。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4.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应保持适宜的比例,一般推荐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P/S)以( )为宜。 A.1∶1-2∶1 B.1∶2-1∶1 C.1∶1-5∶1 D.1∶1-7∶1 5.( )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在体内能有效的阻止食物和消化道内的脂肪的酸败。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B1 6.两分子的葡萄糖可以缩合成一分子的( )。 1

烹饪与营养的关系

第六节烹饪与营养的关系 烹饪可以使食物发生一系列的理化变化。科学的烹饪,可以提高食物的感官 性质,增加人们的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相反,不科学的烹饪方法会极大地破坏食物中的营养素,降低其生理价值。因此,烹饪与营养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烹饪对消化吸收的影响 1.帮助消化 植物的细胞壁中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不易背消化的物质,这些物质会因妨碍消化酶与营养素的接触而影响消化。但在烹饪加热中,能使这些 物质部分变为可溶,破坏了植物细胞结构,从而提高了植物食品的消化率。 动物性食品经加热后,也可使组织结构和蛋白质及脂肪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2.促进食欲 出色的烹饪,能大大改善食品的色香味,诱发人的食欲,促使机体的消化液分泌迅速增加,从而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率。 二烹饪对营养素的影响 1.主食的初加工与烹饪 (1 )主食初加工中的营养素 A .米面等粮食,在加工成大米,面粉的过程中,碾磨越精细,营养素损失越多,其中以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最大,如果出品率高,虽然可以保留较多的营养素,但是大量的麸(谷)皮会使粗纤维和植酸增高,影响蛋白质,无机盐等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所以,1953年国家把标准米和标准粉的出米率和出粉率确定为95%和85%,即“九五米”和“八五粉” B .淘米时要合理洗涤。对大米搓洗次数越多,浸泡时间越长,淘米水温越高,换水次数越多,则各种营养素损失也越多。

(2)主食烹饪中的营养素 A.烹制主食的常用方法有;蒸,煮,烤,烙,炸等,它们对营养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维生素B1 , B2,尼克酸影响最大。 从对营养素的保留方而考虑,蒸(不弃米汤)、烤最好,水煮次之,最 差的是高温油炸。 烹饪对主食中维生素的影响可参见455页附录三:谷类食品烹饪后硫胺 素、核黄素及尼克酸的含量与保存率(% )。 B .馒头或其他米面食品中,加碱过多时维生素B1破坏得也多,所以用碱 量要适中。 C .煮米饭、面条时,有大量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和水溶性维生素进入汤汁,所以煮饭、面食最好不要弃去米汤和面汤。 D .用酵母发酵的面团,不仅B族维生素的含量会增加,而且还会破坏面粉中所含的植酸盐,有利于人体对钙、铁的吸收,所以应提倡以酵母来代替面肥(含产酸杂菌)进行发酵的方法。 E.煮饭时最好用烧水的自来水,因为生自来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氯气,煮饭过程中可破坏大量的维生素B1 o而烧开的自来水中的氯气则已挥发掉了。 2.蔬菜的初加工与烹饪 (1)蔬菜的初加工 A .对蔬菜要进行合理的摘选。首先要选用新鲜的蔬菜;其次,蔬菜的外帮,外皮也要尽可能利用起来,因为一般说来,新鲜蔬菜的外帮和皮重含有比里面嫩心高得多的营养成分。另外,芹菜叶,萬笋叶,萝卜缨不应扔掉,因为它们往往含有比茎。根高得多的养分。 B .对蔬菜切洗应得当。首先,应先洗后切,切后则不再浸泡,以减少水溶性营养素的损失,其次,切得不宜过碎。以减少易氧化维生素与空气中氧的接触机会,从而降低其损失,另

级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营养与安全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级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营养与安全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级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营养与安全方向) 一、培养目标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营养与安全方向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面向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师、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食品销售服务与管理等岗位,能在大中型饭店及集团餐饮部门、社区、学校和大中企业从事膳食设计、营养指导及饮食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也能在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类物流企业、食品安全与卫生防疫部门、食品监督检验部门从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等相关工作。并具有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人格健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群)有: 烹饪工艺方向、营养与安全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以下素质、技能和知识: (一)基本素质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观念。 2.良好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3.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表示能力。 4.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阅读、翻译和交流能力。 5.具有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二)专业技能与知识 专业技能(营养与安全方向):

1. 能将胜任餐饮膳食部门营养指导与干预。 2. 能将营养学基础理论与烹饪实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3. 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 掌握食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与检(监)测原理与技术。 5. 能控制菜肴的品质,能协调餐饮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餐饮管理应用能力。 专业知识(营养与安全方向): 1. 了解各类烹饪原料的营养特点及其在膳食中的特殊意义,理解烹饪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理化性质的变化,掌握各种烹饪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 2. 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营养学知识,能够进行合理的膳食设计及药膳食疗新品的开发。 3. 掌握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4. 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法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5. 了解餐饮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理解餐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现代餐饮企业的经营特征和理念。 三、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烹调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烹调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号称“烹饪王国”的中国,以其传统的刀工、调味、火候等烹调方法及艺术造型而闻名于世。这样,不仅提高了食品的感观品质,增进食欲,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吸收。然而由于传统的初加工及烹调方法的不当而造成营养素的损失,从而降低了食物的营养价值,却令人担忧。它有待于我们进一步革新。 首先是初加工的不当而造成营养素的损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爱吃精米、精面,把米反复淘洗干净,蔬菜切后才洗,对动物肉也总是用水冲洗干净,以讲究卫生,实际上,这种初加工却造成了大量营养素的损失。据有关资料报道:淘米时,损失维生素B1 30 %~60 %、无机盐70 %、蛋白质15.7 %、碳水化合物2 %,如果淘米次数越多,无机盐及其他营养素的损失也越多;水浸时间越长,流失量越大;水流越快,损失越高。精米、精面由于碾磨精细,所含的维生素已所剩无几,就连微量元素锌、铁、锰也不能幸存。同样,蔬菜在切配、洗涤、盐浸、浸泡过程中也会造成大量营养素的损失。如白菜中维生素C,先洗后切,切后即测,几乎不损失,而切后放2小时,损失率为2.4 %,切后冲洗,25分钟后,损失率为8.4 %,切后浸泡半小时,损失率为23.8 %。因此,切的越细,切后冲洗的时间越长,以及切后放置时间越长,其损失也将越大。其中损失最大的为维生素C,其次是水维生素及无机盐。肉类,切后洗会造成所含有机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及酶随水流失,使肉质易软嫩,从而导致肉的营养价值和鲜味降低。 其次,不同烹调方法对食物营养素的损失也是不同的。如水煮面时VB1和VB2可损失49 %和57 %;炸油条和油炸食品,因高温加碱可使VC损失36 %,胡萝卜素损失24 %;烙饼时,VB1和尼克酸可损失10 %,VB2损失20 %;开锅烧菜会破坏VC 50%、VA 10%~30 %;旺火快炒白菜,VC保存量为60 %~70 %,而用水煮10分钟后测,其中40 %被破坏,30 %溶于水,仅保存30 %左右,炒后放1小时,VC可损失10 %,放置2小时可损失14 %,5小时后再回锅,则几乎完全损失。在煮肉或炖肉时,当温度达到63 ℃时,就有相当的肉汁流出,使肉块收缩,随着温度升高,肉汁逸出增加,当肉成熟时,肉汁逸出量达50 %左右,肉的营养素及含量物也随之流入汤内。有资料介绍:逸出蛋白质4 %、无机盐40 %~50 %、维生素B1 20 %、维生素B2 10 %,而烤肉只有

烹饪营养学课程总复习题(附有参考题答案)

《烹饪营养学》总复习题(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营养——营养是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的健康状况的过程。 2.合理营养——从根本上说合理营养是指能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并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的膳食营养。 3.营养素——人体为了生存与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进行体力劳动,自外界以食物的 形式摄入的必需物质称为营养素。 4.营养学——营养学是研究人体的营养过程、营养需要和来源以及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科学。或者说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5.烹饪营养学——烹饪营养学是应用现代营养科学的基本原理指导烹饪过程的一门 应用性学科,它是随着烹饪科学和营养科学的不断发展、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发展而来的。 6.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 7.吸收——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 收。 8.排泄——吸收后的营养素在体内参与代谢,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将这些物质排出

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9.机械消化——通过口腔的咀嚼和消化道的蠕动,将大块的食物改变为小块的食糜, 这一过程称为机械消化。 10.化学消化——在消化道内,食糜与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大分子 营养素分解为小分子,这一过程称为化学消化。 11.主动转运——营养素逆着浓度梯度(化学的或电荷的)的方向穿过细胞膜的转运过 程称主动转运。主动转运需要有细胞上载体的协助,同时需要有能量的消耗。12.被动转运——营养素顺着浓度梯度(化学的或电荷的)的方向穿过细胞膜的转运过 程称被动转运,被动转运不需要额外的能量消耗。 13.氮平衡——氮平衡是指氮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关系。即:B=I-(U+F+S)。 14.食物热效应——食物热效应是指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的额外消耗,过去称为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15.完全蛋白质——指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数量充足,不但能维持成人的健康,而且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一类蛋白质。16.动脂——脂肪在体内主要分布在皮下、腹腔、肌肉间隙和脏器周围,其储量容易受进食情况好坏影响,因此称为动脂。 17.基础代谢——指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代谢,即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