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主讲人:王军

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最初是作为私有社会种种弊端的矫正物而出现的。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批判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中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做出了预测性描述。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社会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社会生产。

3.个人消费品采取按劳分配的方式,劳动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并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恢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新经济政策,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其中国家所有制要占主导和决定作用)和计划经济。这一模式很长时间被视为社会主义国家唯一的也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上,也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

在我国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最终建立,有特定的历史条件。

第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进行经济重建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快速增长的示范效应。

第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是我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

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作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的最优选择,也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宏观有效率的强调使国家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保障重点,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依靠政府的力量,以公私合营、合作社的形式来实现改组、兼并和重组,可以在再不增加投资或少量增加投资的条件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实现由落后、分散的小生产向先进、集中的大生产的逐步转变。

再次,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分配短缺资源更有利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计划经济的弊端

第一,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活力。

第三,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样,严重压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片面强调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否定和限制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造成所有制单一,非公有制在发展经济、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无从发挥。

(二)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也取得

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历经29年的曲折之后终于迈向胜利之途的重要转折点。

放权让利、扩大经营自主权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突破。早在改革初期,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就对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在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积极推动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的通过既标志着中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全

面转变,也标志着中国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逐步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

1992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

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新的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赞同,并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被最终确认。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21世纪前十年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并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阶段已经结束,中国已经进入深度市场化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机制难以保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

第二,市场调节本身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第三,市场机制难以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第四,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和服务。

第五,市场机制容易造成外部不经济。

第六,市场机制不能消除垄断。

市场经济的共同经济特征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包括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和决定整个经济运行。

第二,微观经济主体自主、能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信号的指导下自主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三,政府通过间接手段控制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不是通过直接行政指令实施,而是主要运用经济规划、经济政策引导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调节市场供求,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

第四,法治在市场经济中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第五,具有和健康的市场经济相适的文化支撑体系。

第六,建立覆盖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美国和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第二,德国、法国等位代表的欧洲大陆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第三,日本的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我们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有力地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增加就业和促进公共福利的增长。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

发展促进了商品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在改革中我国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已经基本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和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国民经济的微观活力不断增加。

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从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到承包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围绕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主线进行,并未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以及国有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因而未能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许多深层次问题。1992年党的14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11月党的14届3中全会提出建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着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1997年党的15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系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题,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国有企业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党的16大确立了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2003年公务员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党的16届3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的现代产权制度,让国有企业经过改革更具活力,经济通过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是事关国家性质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大事。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新路。

第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产权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各类市场构成的市场体系。1994年双轨价格并轨,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都已经达到90%

以上。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政府职能转换取得积极进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同时,减少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以间接手段为主的经济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国家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相互配合

的机制初步形成,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加快僵尸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全免推进依法行政。

第五,收入分配改革逐渐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一直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和

核心价值,更重要的是成果共享,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我国在改革中逐渐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针对我国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政府强化了税收调节和转移支付力度,整顿分配秩序。同时,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在党的17大报告中,还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奋斗目标。

第六,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经济是逐利经济,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而严谨的市场法规体系来规范经济主体的

行为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施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同时,加强市场主体、产权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市场调控、经济调节和监管方面的立法,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成固定

下来,形成了由200多部法律、300多个行政法规和数以千计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组成的较为完备的法规体系。

第七,同时,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经济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同时,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内外资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进出口经管格局;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机制;大幅度减少外伤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限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内外贸一体化改革逐步推进,国有内外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积极进展;建立起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通行做法,并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涉外政策法规体系。报考涉外经济体制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2007年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38亿元,吸收外资连续15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并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止到2008年12月28日,全世界已有77个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从十四大报告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

展,但仍未达到最终目标,需要不断完善。“完善”的含义绝非在“差不多”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是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进行攻坚和决战。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好改的、能改的都基本完全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以攻坚的手段和决战的态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16届3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也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思路,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区域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局部改革、单项推进阶段进入到全面改革、综合配套阶段,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进行,以往改革中得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是必须向统一规范、统一政策转变,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在以更大的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将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群

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规范地推进改革,及时把行之有效的程度协调起来,确保各项改革平稳推进。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是,在保持公有制的主题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如何切实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需要搞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领域;深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改革,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规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二,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国有经济是特殊的商品生产者,既要体系市场机制的要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要体系宏观导向的作用,保障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率。国有经济改革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有经济的进退调整,二是国有企业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断调

整国民经济布局,将国有经济改革上升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系统改革层面,从系统改革的角度打开局面。要按照国有经济的性质和要求规划国有经济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人是全体人民,要进一步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社会治理机制,在企业内部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机制。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也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目前我国政府在职能履行上仍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政府自身的改革既是继续深化改革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会涉及政府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还涉及这个政治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四,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已经大体发育成熟,但要素市场的建设却明显滞后。生

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低,重要资源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得作用常常被干扰和扭曲,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不同地区市场之间的分割和某些行业的垄断现象仍然存在。17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家里和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土地市场,进一步发展技术、咨询等要素市场。要深化价格改革,并以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能源价格改革为重点,使它们的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要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要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要建立健全的个人征信系统要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

第五,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近年来财政收入始终保持高位稳定增长,为财税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时机。要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推动科技进步、节约能源资源、包含生态环境的财税体制;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成以及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国家规划体系,使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地方的发展规划相衔接。在调控方式上,逐步做出主要运用经济手段

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总量调控为主,努力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也要促进重大结构的优化,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六,进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与经济领域改革相比,我国社会领域的改革仍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例如,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亟待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亟待加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缺乏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要从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出发,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应集中在民生领域,主要在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四大方面,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建体制保障,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我国改革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充分显示了这一创造的巨大威力。改革开放式前无古人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需要不断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中国模式”的主要思路及其意义

1. 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是位于美国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财政部)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形成的一系列政

策主张,同意并接受这些主张往往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和任何发生危机的国家接受援助的条件。“华盛顿共识”最早的提法出现在1989年,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撰写了《华盛顿共识》,系统地分析了知道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包括汇率、利率、外贸和外资的自由化,建立和强化私有产权的法制体系,强化预算硬约束,消减财政赤字等,贯彻“小政府,打市场”的思路,追求政府角色的最小化和快速私有化和自由化。这套针对原来已经存在一定的市场经济基础,但是市场体系被扭曲的拉美国家设计的向市场经济转轨的

政策组合,是希望通过私有化促进拉美国家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形成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通过自由化,取消各种障碍,使转型国家那日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于经济运行的干预。从实施的效果看,拉美国家除了玻利维亚因为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基础、国有企业数量不大和经济总量不大等条件,转型难度小,取得了成功,其他国家的改革都失败了。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三次大的经济衰退:1994年的墨西哥危机,1997年亚洲、俄罗斯金融危机引发的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危机及其在整个拉美国家引起的严重衰退。据拉美经委会统计,推行“华盛顿共识”前的1950—1980年,拉美国家平降为3.2%,仅相当于过去

的60%。及时是1994年和1997年两个增长最高的年份,也只有5.2%,还没达到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而且失业率持续攀升,贫困人口明显增加。由于发展中国家私人资本相对弱小,私有化常常意味着削弱民族工业的实力,在此过程中还伴着巨大的腐败,官僚买办阶层更易和外国资本勾结,为了各自的私利,使国内财富外流,私有化成了外国化和腐败化;金融和资本领域的自由化,向外资开放银行和证券市场,使国际资本能够不受约束地迅速流入、流出,随意操纵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谋取投机暴利。

“华盛顿共识”还对苏联和东欧国家产生巨大影响。东欧剧变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使其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发挥作用。于是,“华盛顿共识”就有了一块新德试验田—苏联东欧经济转轨国家。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平不具有应用“华盛顿共识”所应具有的必要前提条件,而是缺乏市场基础,国有经济几乎遍及各个经济领域,国家行政机构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起着极强的调控作用。即便如此,根据“华盛顿共识”所制定的”休克疗法”,还是在一夜之间取消了计划体制,实行私有化。根据美籍波兰学者波兹南斯基在《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和民族资本被剥夺》一书中的计算,苏联、东欧国家转轨以来,遭受打击最轻的匈牙利和波兰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率为20%,而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几乎为40%,俄罗斯为50%,

乌克兰为60%。推行以“华盛顿共识”为依据的“休克疗法”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历10年转型后,到2002年仍未能恢复到1989—1990年的生产水平。

“华盛顿共识”在实践中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发了学者的反思和总结。1998年1月7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首次提出“后华盛顿共识”的概念,对“华盛顿共识”的“市场本位主义”进行了批判,呼吁经济学家超越“华盛顿共识”,将发展的目标定得更加广泛和长远,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后华盛顿共识”不仅关注增长,还关注贫困、收入分配、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它还指出市场力量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应该让政府在经济成长中起更加积极的作用。“后华盛顿共识”是在总结了“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休克疗法”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倒退后提出的,是对激进式转轨的否定和以中国为主的渐进式转轨的肯定。斯蒂格利茨提炼“华盛顿共识”时的实践经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反面经验来自于俄罗斯和东欧实施的“休克疗法”的教训,而正面经验则来自于中国(还有部分来自波兰)。“后华盛顿共识”在否定“华盛顿共识”的基础上对转轨经济提出了更多“指导性的建议”。

2.“北京共识”的提出

经过30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后,就有国外学者使用“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等提法。20世纪晚期,在拉美经济危机、东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休克疗法”失败的同时,中国独具特色的道路上却创造出高速增长的奇迹,这引发了国际上对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道路的广泛关注。2004年5月7日英国的《金融时报》上,刊登了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的一篇名为《中国已经发现自己的经济共识》的评论文章。雷默在对照“华盛顿共识”的基础上,基于对中国经济模式及经济成就的分析,提出了“北京共识”。2004年5月11日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全文发表了雷默撰写的研究报告《北京共识》,这一概念随即成为国际社会的研究热点。雷默认为“北京共识”的特点是不受银行家意图的驱使、切合基本需要并寻求高质量增长的一种发展途径,对要求私有化和自由贸易遵循极为慎重的原则。其内涵是艰苦、主动地创新和试验(如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疆土和利益(如在台湾问题上),深思熟虑、不断积聚能量并以其作为手段(如4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主要目标是在坚持独立的同时寻求增长。其准则是解决问题时灵活应对,因事而异,不强求划一;不仅关注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主要内容 1.必然性。(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极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2)错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无条件地必然优越于私有制,把所有制结构当成了可以脱离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制度框架。(3)“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不仅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还带来一系列问题。 2.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办法 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长期性。 2.重点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组,一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变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前提:国有资产在 企业、行业之间分布过散,战线过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 撑如此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二是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和存量的 调整。 3.改善国有资产的配臵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 1.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存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并存;二是表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要借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 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过渡”的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 (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 (4)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 2019-12-27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的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重要发展和深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决定了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应不断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必然选择,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

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凝聚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要求,激发了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应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在创造财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将“数据”列入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利于推动我国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应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将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劳动报酬以及股权、知识产权、数据产权等多种形式收入得到制度有力保障,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既需要有效的市场,也需要有为的政府。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市场结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各类经济主体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借助宏观调控等手段弥补市场失灵,有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通过改革,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手段,如虎添翼,更充分地发挥了它本身具有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潜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在实践中得到更确定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着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和重大意义三个方面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是这样表述的:它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并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自己,发展自己的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确会使社会更加公平,但公有制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创造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同样,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市场机制作用的性质和力度也不一样。我们国家之所以在利用了市场经济以后,比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加发挥了市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因为我们使它服从于我们基本制度的要求,基本制度也赋予了它新的能力,削弱或消除了它的消极方面。这正是我们虽然与资本主义都同样在利用市场经济,但我们从整体上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大的效率的原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而占据统治地位,从而推动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市场经济既具有共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就现代市场经济而言,其共性主要在于: (1)经济联系与资源资源配置通过市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社会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均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 (2)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社会上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必须是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他们都应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以获取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大化为生产经营的直接目地,具有自主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有的全部权利。 (3)完善的市场体系各种市场机制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4)价格形成及变化的市场性市场中各种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概述 1.经济和经济建设 经济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力条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只有进一步发展与它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后战胜旧的生产关系,并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不断巩固和增强其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目的是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依靠力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5)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要素参与经济发展,不断增

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必须始终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两个“不可侵犯”,深化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体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前提下,国家通过制度建设、体制安排、政策细化和措施落实,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消除所有制差别导致的市场歧视和经济特权,鼓励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这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流动、重组与融合,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五大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任务,认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从原来允许不同所有制资本“参股”到强调它们之间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同时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充分肯定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和共同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分析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分析 【打印】【繁体】2013年8月6日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s://www.sodocs.net/doc/2b15343698.html, 中研普华报道: 经济相关研究报告 ?2013-2017年海洋经济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 ?2013-2017年中国经济型桥车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2013-2017年中国经济型桥车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 ?2013-2017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行业市场营运格局分析 ?2013-2017年中国临空经济区深度调研及发展策略咨询建议 ?2013-2017年中国长三角经济区行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发展前 ?2013年版中国经济型轿车项目可行性建议书 ?2013年版经济型轿车项目可行性分析咨询报告 查看更多行业>>当前,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复苏的交织阶段,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增加。展望下半年,“稳增长”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适度回补库存,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速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13年GDP增长7.6%左右,CPI上涨2.7%左右。要坚持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处理好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关系,着力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今年以来,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短期内由政治周期引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拉动经济缓慢复苏的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基本上处于平稳态势,需求面和供给面调整相对稳定,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物价较为温和。 1、国民经济处于合理区间运行 自2012年9月份企稳回升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2013年一、二季度GDP分别增长7.7%和7.5%,增幅同比放缓0.4和0.1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在7.4%-7.9%之间运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经济增速也保持在7.5%的调控目标的下限之上,处于合理区间运行。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9.3%,增幅同比放缓1.2个百分点,与20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

第一专题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答: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到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出现了一些曲折和反复,但总的来说坚持了改革的市场的取向。回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谨慎地、有限制地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并给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成分。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世纪末,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明确地和全面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大部分国有企业改造为混合所有制的现代股份公司,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30年的改革,到20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第三阶段则是从进入21世纪到2020年。这个阶段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已开始近半。虽然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不完善,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2、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①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本身的系统性。 ②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与其他体制的关联性。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利益关系调整的深刻性。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于经济体制的深刻性。 3、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根据《决定》的精神和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有答案

高三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组员:年级主任: 【课题】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史实 复习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的影响。 【基础知识复习】 一、过渡时期—建国初期的探索(1949--1956) 问题一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前提: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_____________。 2、内容: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____________。 (二)实践:一五计划(________年---_________ 年) 1、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背景:①新政权的巩固---政治前提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④新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底子薄弱(2)特点:借鉴苏联经验,“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____________。 (3)成就: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_________;②初步形成合理的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全面展开。 2、三大改造: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造。 问题二三大改造的目的、方式、实质、意义是什么? (1)目的:适应___________的要求;早日建成_______________。 (2)方式: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所有→集体所有)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同上) 资本主义工商业: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公私合营;(民族资本家所有→全民所有) (3)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4)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探索中的曲折(1956--1976) 问题三改革开放前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 (一)、成功探索(1) 1956年,_____________召开; (2) 1960年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方针 (二)、失误的探索: (1)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8年开展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运动; (3)1966年开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四探索失误给我们有何教训? 1、失误的主要表现是犯了“左倾”错误。因此发展经济应该有科学方针指导。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启示: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3、大跃进的启示:要遵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4、人民公社运动的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5、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重点突破】。 课堂探究探究一:材料一:P82第一段小字 材料二:我们知道,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是学习苏联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同样,我国在革命成功后如何实现工业化问题上,也与苏联当时的情况相似,面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在1955年苏联国内问题“揭盖子”以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赶超战略的成功典范,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胜利所证明,受到世界瞩目。 材料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由此导致中美两国的直接对抗和来自外国的威胁(1840年以来这种威胁几乎没有停止过)。 阅读材料回答:新中国初期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1、中国工业底子薄弱 2、 有苏联成功的典范 3、国防压力巨大 探究三:

宪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宪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5分钟,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现阶段,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是 A.依法治国 B.廉政建设 C.经济建设 D.精神文明建设 2.法律规范和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秩序,首先表现为 A.法律规定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B.法律规定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 C.法律规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D.法律规定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全民所有制经济 B.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C.集体所有制经济 D.非公有制经济 4.在我国,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归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A.公有制经济 B.全民所有制经济 C.集体所有制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 5.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是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法律制度 D.领导人意志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财产受法律保护 B.公民个人合法财产不受法律保护 C.集体财产不受法律保护 D.聚众哄抢少量公私财物不受法律制裁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7.经济制度 A.表明国家经济生活的基本性质 B.决定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 C.为公民的经济行为提供基本依据 D.可以代替一切制度 8.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 A.全民所有制经济 B.集体所有制经济

C.个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有 A.国家机关的一切财产 B.企事业单位的一切财产 C.国有土地及矿藏 D.集体所有的土地及森林 10.近几年,我国加快了经济立法的进程,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150多种有关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的法律法规。这说明 A.我国经济立法工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C.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够高速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项活动,都能够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11.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 B.法律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秩序 C.我国法律允许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 D.公民的所有财产都受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12.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个别人在利益的驱动下,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便乱采矿、乱挖矿,有的甚至将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非法占为己有。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对一些人的这种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国家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有 A.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矿产资源 B.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经济建设 C.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人民的长远利益 D.这种行为妨害了公共安全 三、问答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3.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14.什么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什么是集体所有制经济? 四、分析说明题(34分) 15.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推进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等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才使我国各项经济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请结合上述材料论述社会主义经济与法律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1.C 2.C 3.B(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的识记情况,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的要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教学设计

第4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能力目标 践行市场规则,遵守市场道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方针政策。 3、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遵守市场规则,讲求市场道德,勇于竞争,拥护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三、新授: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光临!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46--51页的内容。 导入新课:我们是一名中职的学生,即将走进社会,投身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那么你是否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所了解?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出示课题、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 2.板书课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来看这幅图画:} 这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承包的果园。 他们来自农村,为了建设家乡、繁荣家乡经济,毕业后承包了村里的一个果园。他们在进行了市场调查和研究之后,发现水果的销路有好几条:1.自己种植且直接销售;2.大批量批发给批发商,自己只管种植果园;3.集中供应给果汁生产公司,成为果汁生产公司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于是,几个合作伙伴开会讨论,一致认为第三条道路会给果园带来一个更快且更好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的果园种植量有限,果汁公司和他们合作的可能性不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几位同学商量后认为果园首先应该扩大规模,即增加种植量,再承包附近的几个果园,将其果园的产出和管理一体化。同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使用果园的种植成本降低,待果园产出量和质量稳定后,便与其相关果汁生产公司洽谈,进行合作。 问题:1.王辉和几位同学的创业计划是否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 2.他们的经济活动属于那种经济形势?()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自然明白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纲要 题型: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三、论述题,3道题选答2题,共70分。 注意:授课教师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简答题,我根据听课的内容和重点整理以下问题,如有不全面,望谅解。打星号的题重点把握。 一、简答题。 1、资源、资源配置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含义。P221 资源和经济资源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自然资源,一类为社会资源。 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以一定的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2、资源稀缺性的含义。P221 社会对资源的无限需要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数量上总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P221 一、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或制度属性,却和社会经济制度有紧密的联系。 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

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由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三、经济体制是较为灵活的,因此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P222 商品经理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市场经济基本含义。P222、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二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方式。 6、市场机制的含义、内容。P224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它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联系及作用形式,其基本功能是调节市场经济运行,是经济运行趋近均衡状态。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运行机制。 7、价格机制是最基本的运行机制的理由。P224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机制。一方面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面市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市场供求的变化。正是在这种联系和波动中,供求趋向平衡,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与作用才得以实现。 所谓经济泡沫指的是由于局部的投机需求(虚假需求)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内在价值的部分。它实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

要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效率问题。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公平问题。关键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效率高。 1、对所有制效率的不同分析思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得到的结论: 其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发展。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不断增加。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其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

率;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结论: 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2、公有制的时代变化 公有制变化: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变化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资本的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实现形式是共同的,对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别。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教材简析】本框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各种主要成分的地位、作用,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共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讲授与活动,掌握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建设现代化的一切积极因素,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难点)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重要性。 二、互动探究学新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 阅读明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小岗村包产到户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2、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的成分、地位: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3)非公有制经济 ①成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拓宽就业渠道,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增加群众和国家收入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3、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三、例题分析 观察下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反应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

第一篇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或以市场为媒介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下,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的联结才能进行。 2.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答:特征:(1)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工经济;(2)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3)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联结起来运转的经济;(4)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5)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6)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价值的经济;(7)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自我利益的经济。(8)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9)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10)市场经济是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经济;(11)市场经济是一种系统经济;(12)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13)市场经济是一种动态经济;(14)市场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同一性表现在二者都有市场的存在,都有商品的存在;商品所有者或生产者都要生产对社会有用的物品,都要让渡对别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都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或价值;都通行等价交换原则,都承认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都有交换的媒介——货币。因此,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商品经济比较充分和典型的经济形态。从差异性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序列的

经济范畴,主要区别表现在:存在的前提不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功能 一、简答题 1.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和风险。 2.市场机制的作用形式有哪些? 答: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3.市场机制的基本运作原理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依靠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可以依据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它们的价格,而这样的价格同时也能够反映生产该种商品的要素的稀缺性。在价格的指导下,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流动,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从供给过剩的部门流向供给不足的部门,从而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状况符合社会需求的变化。 二、论述题 1.试论述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 答:市场经济主要具备资源配置、信息反馈、调节供求、经济评价以及激励与择优等基本功能。 2.试述市场经济的优势。 答:(1)市场经济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2)市场经济有利于推动法制建设;(3)市场经济有利于加速政府职能转变;(4)市场经济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 第三章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