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韩阳

内容摘要: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体现了主人公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对母亲莫瑞尔太太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保罗无论是和米丽亚姆柏拉图式的恋爱,还是和克拉拉的激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分析了保罗的俄狄浦斯情节。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俄狄浦斯情结

1. 《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 《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

《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当威廉去世后,他的弟弟保罗成为了母亲眷恋的对象,最终,成为了她的受害者。保罗对米丽亚姆的真爱受到母亲的破坏,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产生真正的爱情;之后,他与有夫之妇克拉拉有了一段激情,这也许是小说中唯一的虚构部分。克拉拉的丈夫是一个酗酒的工人,在教育方面远逊于克拉拉,这和莫瑞尔一家的情况十分相似。虽然克拉拉希望从保罗身上得到更多,可保罗除了性的激情以外不愿做出任何的承诺。两人的恋情结束后,克拉拉回到了她的丈夫的身边。保罗虽然不能完全了解自己无意识的动机,但劳伦斯却在故事情节中默默地传达了一种信息,只有母亲的死才能解放保罗。在书的结尾,他终于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命了,尽管我们仍然不确定他是否能最终战胜她的影响力。整个故事可以看作是劳伦斯自己的精神分析,一个年轻人如何竭力摆脱母亲的影响。

《儿子与情人》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是劳伦斯的自传,还因为它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本质的杰作。保罗是迷失于恋爱中的男人的代表。保罗不能全心全意爱一个女人,这源于他精神和肉体的分离。许多评论家分析了保罗的悲剧及其产生的原因。事实上,保罗的悲剧起因于很多原因。有些原因是外部的,来自于他人和社会; 有些原因是内部的。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或许是弗洛伊德最著名的性学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希腊故事。在故事中,俄狄浦斯被预言会谋杀他的父亲,并与他的母亲发生关系(结果确实是如此,虽然他并不知情)。弗洛伊德认为,这种被压抑的欲望存在于大多数年轻男孩心中。《儿子与情人》极大的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最著名的理论,即俄狄浦斯情结,其中儿子不自觉地渴望他的母亲,而憎恨他的父亲,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在小说中,莫瑞尔

太太和威廉之间的关系近乎于浪漫的爱情; 威廉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情人,一旦她离开就会很失落。而莫瑞尔太太也把对于婚姻的失望转移到对她的孩子,尤其是对于威廉的过度的爱。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并不只表现在保罗身上,也表现在他的母亲身上。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莫瑞尔太太不幸福的婚姻。她代表了在那个时代不被允许发出声音的知识女性。她有一种被“活埋”的感觉,正如她的丈夫整天就是在矿山下工作。她对工业化社会的平淡生活感到压抑,这也是劳伦斯在小说中探讨的一个主题。莫瑞尔太太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当我们了解了她就可以明白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可以理解的。莫瑞尔太太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有主见的家庭主妇。因为性格、文化和追求的巨大差异,她和丈夫的婚姻存在着严重的感情危机。由于没有一个幸福的婚姻,莫瑞尔太太把她所有的爱给予了她的大儿子威廉和小儿子保罗。她希望他们可以使她感到骄傲,取得成功。她给予威廉和保罗过多的爱,她鄙视他们所有的女朋友。她把对于自己婚姻的不满转移到对于自己儿子的令人窒息的爱。威廉去世之后,莫瑞尔太太把她所有的爱给了小儿子保罗。她竭尽全力避免保罗做他父亲的矿工工作。她培养她的儿子对其他的职业产生兴趣。由于莫瑞尔太太的爱和关怀,保罗的性格比较柔弱。儿子和母亲的关系变得不同,莫瑞尔太太希望从儿子身上得到本来应该来自丈夫的爱。当她看到有别的女人亲密接触她的儿子,她变得非常生气和嫉妒,这反映了她的爱的扭曲。劳伦斯非常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儿子与情人》中他采用了俄狄浦斯情结来探索保罗与母亲的关系。劳伦斯在小说中描写了许多超越了传统的母子之爱界限的场景。随着年龄的成长,保罗把自己的情感转向米丽亚姆和克拉拉。然而,保罗无法像爱母亲一样爱任何其他女人,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已经成为了他爱情的阻碍。

保罗先是爱上了米丽亚姆,一个住在附近农场的纯洁、虔诚的女孩。他们的柏拉图式的关系是强烈而浪漫的,但他们从来没有身体上的亲密接触。米丽亚姆是保罗的初恋。然而,他们的关系却难以超越柏拉图式的恋爱。米丽亚姆有着强烈的宗教信念,在她面前的世界就像是天堂或者是修女们居住的地方。她所追求的爱情是精神的和灵魂的,她追求的是理想爱情。当她爱上了保罗,宗教和道德观念限制了她对爱情的本能需求。她渴望的不是他的身体,而是灵魂。她希望保罗能战胜内心的欲望,这多次挫败了保罗的激情。保罗曾试图维持他们柏拉图式的关系,然而他失败了,她最终回到了他母亲的身边。

保罗通过绘画融合了他的母亲和米丽亚姆的形象,加强了两个女人之间的联系。他的母亲提供了艺术灵感,而米丽亚姆帮助他塑造了最终的作品。这种混合虽然明显表现了保罗的矛盾情感。然而在夜间出现在他脑海里的形象是他的母亲,而不是米丽亚姆。保罗和米丽亚姆之间是没有结果的,因为性也是恋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罗在长期的心灵沟通后不能接近她的身体,他爱她的灵魂,但他更爱他的母亲。

在保罗痛苦的失去了爱情之后,他认识了克拉拉。保罗渐渐被克拉拉这个年纪大了一点的感性女人所吸引。克拉拉是一个成熟女人。与米丽亚姆不同,克拉拉似乎代表了身体。她的性感、难以捉摸和神秘感强烈的吸引着保罗。然而,随着恋情的继续,她渐渐失去了神秘感,保罗觉得她始终属于她自己的丈夫。如果说米丽亚姆是一个保守的女孩,克拉拉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实际的、充满激情的女性。保罗沉迷于与克拉拉的欲望与激情中。但他无法从她那里得到安慰和满足。他的母亲并没有阻止他们,因为这只是暂时的。他在过去无法全心投入对于米丽亚姆的爱,同样,他现在也无法全心投入对于克拉拉的爱。

莫瑞尔太太从一开始就厌恶保罗喜欢的米丽亚姆,她知道女孩对保罗的深深的爱可以取代她的地位。她生怕米丽亚姆占据保罗的整个灵魂。莫瑞尔太太并不嫉妒克拉拉与她儿子的关系,至少开始时是这样。也许这是因为克拉拉并不会像米丽亚姆那样威胁到她的存在。莫瑞尔太太知道,保罗想要的是克拉拉的身体,而不是与她的精神联系,这与米丽亚姆不一样。然而,当莫瑞尔太太意识到自己的衰老,她又开始了她的嫉妒,她说克拉拉对保罗的吸引力不会持续太久。对于保罗而言,克拉拉代表的是一个替代母亲的身影,一个更年轻,更健康,

更美丽的身影。母亲对保罗的深刻影响,阻碍了他与其他女性的关系,成为他心中一个新的障碍。正因为俄狄浦斯情结,保罗失去了爱其他女人的能力。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开禧元年十二月乙卯务观东篱书。 文中追述了唐大中后诗风的变化,陆游以宽广的胸襟、客观的态度从历史流变中评说倚声的功过。 诗文、别集之后的评论是陆游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论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评思路,即对于任何一种文体,它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流行,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核心话语,那么它就总有了在那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特定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研究意义。附于经籍之后的短文,记录整理、收藏、校订的情况,颇具考证风格。如《跋老子道德古文》先叙述了版本流传的情况,接着简要说明了今世罕见的原因,并对自己二十年来的苦求终于得到收获,书籍得以保存感到欣慰。文章语言严谨,文风朴实。书画、法帖、碑铭之后的文字则或考证学术问题,或记录流传情况,或阐释艺术特征,或抒发复杂感情,信手拈来,别具风味,从中可看出宋代文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陆游此类题跋作品,能将多种艺术相结合,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如《跋兰亭序》云:“观兰亭者当如禅宗堪辨,入门便了”,将书法与佛法相结合,以禅宗的妙悟指明了书法欣赏的门径。而《跋临帖》:“此书用笔,霭霭多态度,如双钩钟王遗书,可宝藏也。”虽然只有二十字,却将笔法的神态活现出来,通过古今比较肯定了书的价值。 一种文学体裁的形成与确立,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与其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密不可分,但更基本、更直观也是更重要的还是这种文体本身的体式特征。创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文章的指向,也是体式变化的主要因素。陆游的题跋文有的只是单纯性地记录,以做材料证据,如《跋Ν庵语》:“乾道庚寅十月入蜀,舟过公安二圣,见祖珠长老,得此书。珠自言南平军人,得法于庵云。”短短三十四字,交待了时间、地点、书的来历,叙事平实简单,如行云流水,未掺杂其他抒情、议论成份。此类只对载体记录而不生发的作品在陆游题跋文中并不多见,他大量的题跋作品都不限于对载体的解释、介绍,而是进行多面生发,力尽其变。如《跋吕侍讲岁时杂记》中将昔日与今夕对比,反 映战乱带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在节物风俗,更在志气人心,“求新亭对泣者”不易,作者唯有抚卷嘘叹。对题跋文体制变化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作者的创作目的。陆游的题跋文有多种写作因缘,或忧念国家时事,或追忆故人旧事,或批评文坛风气,或指引、鼓励后进。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自记,作者对所接触的载体进行叙述、记录或评说;一类是应他人请求而作,涉及到所托之人,为题跋文体式变化增添了新的因素。第一类在陆游的题跋文中占大多数,此类文章多是有感而作,议论、描写、抒情不拘于一处,内涵丰富,包容极广。如《跋文武两朝献替记》、 《跋云丘诗集后》、 《跋徐侍制诗稿》等。 陆游题跋文的表现手法多样,比喻、排比、对比等往往融于一体。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最见风神。大致可分为同一领域的比较和不同领域之间的比较两种。同一领域内还有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分别。如《跋乐毅论》中写道:“《乐毅论》横纵驰骋,不似小字;《瘗鹤铭》法度森严,不似大字。此后世作者所以不可仰望也。庚申重九日陆某书。”《乐毅论》世传系王羲之亲书于石,其突出特点是起笔收笔了无痕迹,宛如天来,既各具风姿,又左右顾盼,相映成趣。于古朴中有逸趣,风雅中不失凝重。而《瘗鹤铭》相传是王羲之悼鹤而作,他以鹤舞的神韵运笔,气势宏逸,神态飞动。陆游在此以二碑文作横向比较,虽同出一人之手,却笔韵各异,神态多姿。 题跋文领域的开拓与创新,促进了宋文的繁荣,而陆游的创作又代表了南宋题跋文发展的新高度。宋代散文对文体的回归,对自我的关注,对意义的追寻,对议论的爱好,都为题跋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宋代文化的全面繁荣,也为题跋文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宽广的领域。即使是在南宋偏安的状况下,文化的影响仍是巨大的。它不仅丰富了题跋的表现内容,而且赋予它深沉的时代深意。题跋文的价值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它与其他文体的相互影响,以及它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安 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025) 精神分析学派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大约3~6岁)的后期,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讲述了他没有逃脱预言而弑父娶母,最后落魄流浪的故事。而狭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心思想就是男性儿童(或成人)内心弑父娶母的欲望。 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 ? 62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学号:1011010326 班级:文学3班姓名:马娟娟 内容提要:从古至今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中西作家较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分析俄狄浦斯情结,也使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这一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 一、精神分析批评简述 精神分析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批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文学心理学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中心的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后期主要是以雅克?拉康和诺曼?霍兰德等重新阐释和发挥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但无论新旧,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核心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文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理论有: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升华说,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本文所用的精神分析批评主要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其具体内容为俄狄浦斯情结。 二、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在性本能的基础上以精神分析学为工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俄狄浦斯情结”即意为恋母妒父心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长大了以后,他创下许多英雄事迹,而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不久,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与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实现了。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弗洛伊德利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一位俄狄浦斯的王子无意识地杀父娶母这个故事,认为俄狄浦斯无意识地杀父娶母,正是童年期的愿望的达成,是小男孩所具有的情结,故称俄狄浦斯情结(小女孩的那种爱父嫌母的感情则叫做伊赖克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 在《俄狄浦斯王》中,神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不论人如何与之抗争,人都逃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b18904169.html,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 作者:卓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本文试通过对弗洛伊德认为戏剧中的悲剧效果是源于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对《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阐释、解读,由此对弗洛伊德给出的恋母情结是这部戏剧的主要悲剧根由做出一些反思。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依德;反思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俄狄浦斯情结,我们也称之为“恋母情结”,它的首次出现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在1900年,他在《梦的解析》中对《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进行了解析,并且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他指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恋母情结”是人类的一个共通点,俄狄浦斯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是一个有恋母情结的人。他认为《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主要的因素是他的恋母情结所致。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解读 美国当代著名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过“在文化史上极少有东西像弗洛伊德的这个概念那样深入人心,哦,当然,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全都熟悉它”。[1]对于“俄狄浦斯情结”是造成《俄狄浦斯王》悲剧根源来自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文学的创造和欣赏都得从无意识欲望——性本能这一根本动因去寻找。弗洛伊德从戏剧角度来解读的话,是倾向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效果来自于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这种情感会让儿子在母亲身上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而这些会产生无意识的爱以及爱的假想敌。会让他对异性父母持占有的欲望,期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即同性父母死亡,这些都在表明他爱自己的同性父母,厌恨或是排斥自己的异性父母。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中,这两个方面基本上会同时存在。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体验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之后会进入一段潜伏期。到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又会再次显现出来,但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和转移它。俄狄浦斯情结在人格的形成发展和爱的欲望倾向中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洛伊德在他的另一本书《图腾与禁忌》里也有谈到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在书中的第一章乱伦畏惧和第四章图腾崇拜在童年时期的再现里,想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这些具有同一图腾氏族的、贫穷的、赤身裸体的食人生番是怎样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避免乱伦的出现。我们发现,所有存在着图腾现象的地方,几乎同时也会有这样的规定:把同一图腾当作信仰的氏族成员之间不能发生性关系,也不能通婚。而且这一定律执行的极为严格,男女一样,处罚一般

顾城经典语录大全

顾城经典语录大全 1、山影里出现远古的武士挽着骏马路在周围消失他变成了浮雕变成纷纭的故事今天像恶魔明天又是天使——顾城《山影》 2、吹号/为了使母亲痛哭/为了使孩子骄傲——顾城《古代战争》 3、上帝说:“地球是一个苹果”,太阳说:“我会把它晒干”。于是,海枯了,绿野化为了飞尘——顾城 4、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顾城 5、路也许很窄但总是会有路也许很长但总会到头马不是好马那就能走就走马不听指挥那就随处停留——顾城 6、鸟都不知该往哪飞好了你的笑更像一些会飘的白云——顾城《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7、活得钝了也有危险像小杯子一样忽一日周围都是石头—

—顾城《结果》 8、《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顾城《顾城诗集》 9、呵,南方这是你的童年也是我的梦幻——顾城《水乡》 10、平常人是一个钟,哑了,灵魂荡起来的时候,生命就响了,都是回声,传到很远的地方去。——顾城《英儿》 11、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顾城《杨树》 12、我想,到空旷的海上只要说,爱你鱼群就会跟着我游向陆地。——顾城《分别的海》 13、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顾城 14、你在阳光里,我也在阳光里。——顾城 15、爱情的美好总是引人无限遐想,如云一样,而云成其为云,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韩阳 内容摘要: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体现了主人公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对母亲莫瑞尔太太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保罗无论是和米丽亚姆柏拉图式的恋爱,还是和克拉拉的激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分析了保罗的俄狄浦斯情节。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俄狄浦斯情结 1. 《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 《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 《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当威廉去世后,他的弟弟保罗成为了母亲眷恋的对象,最终,成为了她的受害者。保罗对米丽亚姆的真爱受到母亲的破坏,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产生真正的爱情;之后,他与有夫之妇克拉拉有了一段激情,这也许是小说中唯一的虚构部分。克拉拉的丈夫是一个酗酒的工人,在教育方面远逊于克拉拉,这和莫瑞尔一家的情况十分相似。虽然克拉拉希望从保罗身上得到更多,可保罗除了性的激情以外不愿做出任何的承诺。两人的恋情结束后,克拉拉回到了她的丈夫的身边。保罗虽然不能完全了解自己无意识的动机,但劳伦斯却在故事情节中默默地传达了一种信息,只有母亲的死才能解放保罗。在书的结尾,他终于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命了,尽管我们仍然不确定他是否能最终战胜她的影响力。整个故事可以看作是劳伦斯自己的精神分析,一个年轻人如何竭力摆脱母亲的影响。 《儿子与情人》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是劳伦斯的自传,还因为它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本质的杰作。保罗是迷失于恋爱中的男人的代表。保罗不能全心全意爱一个女人,这源于他精神和肉体的分离。许多评论家分析了保罗的悲剧及其产生的原因。事实上,保罗的悲剧起因于很多原因。有些原因是外部的,来自于他人和社会; 有些原因是内部的。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或许是弗洛伊德最著名的性学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希腊故事。在故事中,俄狄浦斯被预言会谋杀他的父亲,并与他的母亲发生关系(结果确实是如此,虽然他并不知情)。弗洛伊德认为,这种被压抑的欲望存在于大多数年轻男孩心中。《儿子与情人》极大的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最著名的理论,即俄狄浦斯情结,其中儿子不自觉地渴望他的母亲,而憎恨他的父亲,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在小说中,莫瑞尔

父亲的“缺失”与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以拉康的“父亲之名”试析《儿子与情人》

病狂英语S论版R3 父亲的“缺失”与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 —以拉康的“父亲之名”试析《儿子与情人》 卢梓雅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劳伦斯笔下的《儿子与情人》是大众眼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代表作品,但父亲在该作品中承担的角色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话语与地位对家庭中儿子与母亲关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拉康的“父 亲之名”理论,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父亲的作用与地位往往由"父亲之名”来替代,体现了父亲的 “菲勒斯(Phallus)”作用,即他在法律与经济方面的象征意义。本文试以拉康的“父亲之名’’理论解读该 作品,分析作品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与"父亲之名”的缺失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拉康;父亲之名 [中图分类号]1106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82-2 doi:10. 3969/j.issn. 1006-2831.2018. 04. 076 出版于1913年的《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https://www.sodocs.net/doc/2b18904169.html,w rence)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 成名作。自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便开始对文本进行分 析研究。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研究开始呈现不 断攀升的趋势,到20世纪九十年代后达到巅峰时期。其中,国内外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大体一致:以精神分析 视角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 菲勒斯中心主义下社会中男女的地位及关系为主。其 他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大规模工 业化对市民造成的影响,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的叙事 视角和对话性等,以及对劳伦斯的艺术写作手法进行研 究等。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儿子与情人》的研究虽 然众多,但鲜有学者关注小说中父亲的作用和影响;笔 者希望通过本文以“父亲”为切入点探究“父亲之名”的缺失与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此名 著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拉康的"父亲之名” “父亲之名”(le Nom-du-Pfcre)这一能指符号在拉康 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末期,拉 康提出“父亲是一种隐喻”的观点,根据他的理论,“父 亲”只作为一个能指符号而存在,符号内在的“父亲之 名”才是所指。在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中,“父亲之名”并不是“父亲”作为一个自然人所天生赋予的,而是其 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和巩固所得。“父亲之名”象征着父亲在经济、法律上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如 果一个父亲无法发挥上述作用,则其并不具有“父亲之 名 其中,“父亲之名”在家庭中的表现与俄狄浦斯情 结息息相关。正如拉康所言,“如果没有父亲,就没有俄 狄浦斯的问题存在,反过来说,谈到俄狄浦斯,就牵涉到 父亲的作用这一关键问题”(范荣2006:98)。“父亲 之名”在家庭中首先是一种力量和权威,负责制订各项 规则和禁律,象征界标志着小男孩对母亲的欲望被父亲 的名字所取代,即“父亲之名”警告并禁止小男孩对母 亲产生乱伦之欲。可见,“父亲之名”对家庭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2.“父亲之名”与母亲的话语 “父亲之名”除了表现在父亲自身在社会和家庭关 系中的经济、法律地位和力量以外,还可以通过母亲的 话语得到体现。拉康曾提出:“要注意的是母亲是怎样 重视他的言语或者说他的权威的话;换句话说我们要注 意的是在推行法则时她给父名保留了个什么样的位置”(2001:514)。倘若母亲对父亲的地位和权威表示认可 和服从,即便父亲已经去世,那么“父亲之名”仍然会在 家庭中生效,此时家庭的三角结构就会转换成:“父亲之 名(母亲的话语)一母亲一孩子”(范荣2006:101)。由此可见母亲的话语对“父亲之名”的实现有着至关重 要的影响。 《儿子与情人》中,开篇描写莫雷尔夫妇早年婚姻 182

浅析《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与革新

浅析《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与革新 摘要: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自二十世纪初由弗洛伊德提出至今,一直对学术界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雷雨》便是将俄狄浦斯情结植入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本文试从俄狄浦斯情结内容本身、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以阐释《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和革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雷雨》;继承;革新 一、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的妒忌、仇恨的心理。【1】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一主题也的确反复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 弗洛伊德以希腊悲剧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为例,详细阐明了他提出来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达的儿子,出生时,神谕预示他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随即被生父抛弃,后来他被人收养,并在异邦做了王子。当他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去求助于神谕时,神警告他要远离家乡,因为上天注定他要杀父娶母。而碰巧俄狄浦斯在离开他养父母家的途中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王,并在偶然发生的冲突中杀死了他;随后,他因解除了狮身人面像对底比斯城的围困,被百姓拥戴为王并与生母伊俄卡斯达结婚育子。直到后来底比斯城瘟疫流行,神谕告知只有把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才能停止。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杀父娶母这一令人厌恶的罪恶行径时,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自戕双眼,远走他乡。弗洛伊德指出“这种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情结,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2】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因此,这种分析方法的提出,引起了众多文学创作者和读者的共鸣。当这种理论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中国作家的极大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运用于作品中。《雷雨》正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更有甚者将《雷雨》视为中国的《俄狄浦斯王》。《雷雨》将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充分展现,但同时又不是对它的简单翻版,而是结合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 一、《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 1、以杀父娶母为理论原型 《雷雨》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俄狄浦斯王》,是因为它淋漓尽致地将以杀父娶母为原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展现出来。杀父娶母原型的主要内容为父弃子、子杀父以及子娶母,在《雷雨》中,周朴园对大儿子周萍的不关心、对二儿子鲁大海的遗弃表现了父弃子的内容;周萍对父亲的憎恨并表示“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鲁大海持枪与周朴园谈判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自杀父的内容;而周萍和周蘩漪之间的乱伦关系则是对子娶母内容的展现。 2、浓厚的悲剧色彩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其主人公俄狄浦斯因不能挣脱命运的捉弄而自残,王后伊俄卡斯达自杀了。而《雷雨》的结尾,周萍开枪自杀,四凤跑出周公馆触电身亡并殃及周冲,周繁漪和鲁侍萍病倒、鲁大海消失,让原本好好的两家人家破人亡。 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两部作品悲剧发生的原因,不难发现作品中人物的悲剧都是通过自我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打印发给朋友发布者:玄轩 热度49票浏览2516次【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时间:2007年1月10日 20:19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来源:原创作者:玄轩 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恋母情结”,指的是儿童依恋父母中异性的一方,即儿子依恋母亲,嫉妒父亲;女儿依恋父亲,嫉妒母亲。儿童三到六岁时,里比多(Libido,性本能)集中在自己的生殖器上,受里比多的驱使,男孩要占据父亲的位置,会有与父亲争夺母亲的表现;女孩要占据母亲的位置,会有和母亲争夺父亲的表现。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把它叫做性器期,也叫恋母情结的阶段。恋母情结也叫“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nplex),它源自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故事说的是:渴望子嗣的底比斯国王拉依俄斯国王和他的妻子依俄卡斯特阿波罗的神谕说“你将有一子,但命运女神规定你将死在他之手。”拉依俄斯很震惊,于是在儿子刚出生时就把它的两脚踝刺穿,命牧羊人扔到森林里。好心的牧羊人于心不忍,就把婴儿交给为波吕波斯国王放牧的牧羊人,最终为波吕波斯的国王科任托斯收养,取名俄狄浦斯,意即“肿疼的脚”。 俄狄浦斯渐渐长大成人,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得知自己非科任托斯亲生,他对此寝食不安,于是去请求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阿波罗对他说:“你将杀死你父亲,娶你母亲为妻,并生下可恶的子孙留在世上。”俄狄浦斯唯恐预言实现,当即离开波吕波斯前往俾俄喜阿。路上一个驾车而过的男子盛气凌人地吆喝他让路,俄狄浦斯愤怒地杀死了他然后继续上路。他不知道这个男子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来到底比斯城下,俄狄浦斯轻而易举地破除了威胁底比斯王国的人面狮身的怪物斯芬克司的关于“人”的谜语,赢得了底比斯王国和前国王的妻子依俄卡斯特为妻,他们一同治理底比斯,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可是他一直也都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之时,底比斯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瘟疫,全城都被病毒和饥荒所笼罩。阿波罗的神谕告诉他:“是杀害前国王拉依俄斯的血腥罪恶使得全国人民陷于沉沦。”于是俄狄浦斯请来最受人尊崇的盲者先知提瑞西阿斯帮忙缉凶调查。在百般恳求之下,先知终于无奈地说出真相:“俄狄浦斯,那正是你呀,你的罪恶使全城遭殃!你杀害国王,和你所爱的人在罪恶中一起生活!” 真相终于大白,既是母亲又是妻子的依俄卡斯特受不住这一打击吊死在卧房里,俄狄浦斯也因逃不脱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悲痛万分地刺瞎了双眼,好让自己不再看见命运安排下自己所做的和所遭遇的一切。他离开了底比斯,带着狂乱的心情开始在世界各地盲目地流浪直至老态龙钟,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惩罚,洗刷杀父娶母的罪恶,等待着命运女神的最后判决。俄狄浦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成了杀父娶母的第一悲剧性人物。 精神分析学的泰斗弗洛伊德引用这一神话故事,道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也即恋母情结。他陈述道:“儿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他认为母亲属于他一个人,因此感到父亲是争夺他个人财产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小女孩认为母亲干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母亲占据了她本应有的位置。观察表明,这种情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我们把它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nplex)。它在儿童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固定的异常重要的角色。”不过弗洛伊德认为,有关俄狄浦斯的传说只是以稍为和缓的方式展示了源于儿子的两种极端的愿望,即杀父娶母,真正的亲子关系还远比作这个神话故事所揭示的复杂得多。 有人说,俄狄浦斯是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杀父娶母的,弗洛伊德认为他是因恋母杀父,这就冤枉了一无所知的俄狄浦斯。其实不然,弗洛伊德正是通过俄狄浦斯这一形象揭示出恋母情结的无意识性。儿童最早接触的异性就是自己的父母,由于里比多的驱使依恋与自己异性的一方父母,嫉妒乃至怨恨另一方。然而社会道德规范并不支持这一亲密关系,儿童必须将这一情感压抑到潜意识里而不再提及。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低而非过高估计了它的影响。恋母情结如果不受控制而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杀父娶母,这就是为何弗洛伊德要借用俄狄浦斯的故事来揭示这一情结。在弗洛伊德提

顾城诗集经典句子55句

顾城诗集经典句子 55 句 顾城 诗集经典句子 一 1) 平常,人是按社会的幸福在生命上划来划去,像裁纸刀。 ——顾城 2)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一代人》 3)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顾城 4) 一个人,必须有太阳。 ——顾城 《我喜欢在路上走》 5) 人的责任 是照顾一块屋顶 在活的时候让它有烟 早上有门 ——顾城 《时辰》 6) 我要在最细的雨中 吹出银色的花纹 让所有在场的丁香 都成为你的伴 娘 我要张开梧桐的手掌 去接雨水洗脸 让水杉用软弱的笔尖 在 风 中写 下婚 约 — — 顾城 《南国之秋》 7) 我只要装满小小的花籽 我要知道她们的生日 ——顾城 《生日》 8) 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 活。 ——顾城 《错过》 9)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 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顾城 《门前》 10)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一代人》 顾城诗集经典句子二 1) 推开门 带上最合法的表情 不要看见别人 也藏好自己的心 ——顾城 《世界和我()》 2) 好久没看见雪了 只有春天和绣球花 开得盛呢盖着 我薄薄的屋顶 有人 爱花有人爱人 有人爱雪 而我 却爱灰烬的纯洁 提 水 看山 看火被 烟 带走 落叶纷纷绿荫长长 光束累累 阳光水和灰烬 一朵花的颜色 爱的三个季节 —— 顾城 《岛》 3) 人时已尽,人世还长,我在中间,应该休息 ——顾城 4) 像三月的风扑击明亮的草垛 春天在每个夜晚数她的花朵 ——顾城 《我 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5) 一个小纸风车 丢在发白的草上 它被微风欺骗 徒劳的追赶夕阳 ——顾

心理学: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与埃勒克特拉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情节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在古希腊神话,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是俄狄浦斯王故事的大略。佛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俄狄普斯情结”是男孩情结;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参与杀害母亲的神话人物。“埃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同“俄狄普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发现了男孩的“俄狄普斯情结”,继而联想并发现女孩的“埃勒克特拉情结”并不困难。“埃勒克特拉情结”同样普遍地在童年时代形成。它也不单是由弗洛伊德所讲的生物性的性欲本能所决定,而带有人类社会文化的诸多铸造。在正常的童年环境中,埃勒克特拉情结会被人类的社会文化逐步抑制与克服,最终发展起健全理想的人格。在健全理想的人格中,虽然埃勒克特拉情结还会不同程度地潜存在女子的心灵深处,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但那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了。 情节产生原因: 恋父恋母期,也称为俄狄浦斯期。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恋母期是幼儿从出生到6岁时,经过的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口欲期,第二个阶段肛欲期。 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歌,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一般人度过一生而不晓得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因为这种认知对一般人的打击太大,常会使他不知所措。所以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我们每个人都会恐惧“别人会怎么想“。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

Analysis on the My Oedipus Complex 我的俄狄浦斯情结 英语小说选读 分析 原创

Name 郭琦 Class: E No.12009011100 Course: 英语小说选读 Date: 2012.2 Analysis on the My Oedipus Complex My Oedipus complex i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an Irish author called Frank O’Connor who was best known for his short stories and plays all over the world. In his entire life, Frank O’Connor wrote 150 short stories, novels, plays and some other things. In this My Oedipus complex, he tells people a story of a five years old boy Larry who has to come to the difficulties caused by his instinctive jealousy and envy. The writer tells us this story in the view of a five years old boy who is trying to fight with his father coming back home from the war to gain the attention and time and love from his mother. Such short story arises huge resonances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for the situation is just part of our childhood more or less, and it shows u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instinct motions. The whole story sets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little Larry, the five years old boy who enjoys the cares and love of his mother before his father, a soldier who join the army, comes back from the war. Larry enjoys the company of his mother, playing, talking, and always being together. All of this joyful things turn into jealous mood when his unfamiliar father comes back home unexpectedly who takes away the whole attention of the previous love from his mother. Such feelings occurred to me when I look back to my childhood where I have the same thoughts with Larry and I can fully understand how helpless the jealousy is. Actually, when his father appears in the house, little Larry just does not get used to his father without the army uniform. But the turning point is that he feels being ignored and boring for the first day his father comes home while his mother keeps laying her attentions on this hardly knows man. In the beginning, the young boy acts in excitement and contentment ways when his father arrives unexpectedly on the visit from the army. The day his father came home from the war, everything changed for

顾城的诗经典语录

顾城的诗经典语录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以下是我整理的顾城的诗经典语录,欢迎阅读。 1、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2、在醒来时,世界都远了。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顾城《第八个早晨》 3、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顾城《烟囱》 4、真实未必在现实里,梦往往是最值得依赖的,他不说谎。——顾城《别有天地非人间》 5、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如何碰你。——顾城《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6、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7、披霜的草,是梦的结晶,化雪的路,通向幻境;闪亮的草,是醒的证明,泥泞的路,通向家门;鲜绿的草,是生的象征,温暖的路,通向心灵。——顾城《草和路》 8、花谢的时候,并不伤心,生命要在死亡里休息,变得干净。这是同一件事,一朵花就是“一座墓园”。——顾城《我不能想的太多》 9、从遥远的天边,飞来了一群大雁。它们在我的身边环绕;它们在我的头

顶盘旋;它们向我友谊地招手;它们说着我不懂的语言;终于又恋恋地飞去——远了、远了,化为天边一缕飘动的细线。于是我又想起了——过去的伙伴。——顾城《大雁》 10、冰层绽开了——浮起无数窒息的鱼。它们大睁着混浊的眼睛,似乎还在表示怀疑。——顾城《窒息的鱼》 11、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顾城《错过》 12、被人丢弃的,我总默默寻找。被人争夺的,我总偷偷丢掉。当遇到惊奇时,我说:这是礼貌。——顾城《礼貌》 13、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 14、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没有痛苦的爱情。——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15、黑夜灌醉了一盏盏灯火,一个个窗口断了光波;最后只剩下村头的路灯,闪亮亮地嘲笑没酒量的夜色。——顾城《路灯》 16、你给我金钱,我赞美你,用我的嘴唇。你给我同情,我赞美你,用我的心灵。——顾城《乞者》 17、车,一辆、一辆,过去了,载着失望。我的希望还在路上。你在路上,我在路旁,究竟有什么相像。——顾城《疑惑》

俄狄浦斯情结概论

俄狄浦斯情结概论 徐钧 目录 引言 一.索福克勒斯:古代的《俄狄浦斯王》文本 二.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三.克莱因:客体关系克莱因学派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四.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五.日本学者:对应于俄狄浦斯情结的阿奢世王情结 六.同理心的成熟:阿奢世王情结 七.“纳”——摩梭人:异文化的田野工作资料 八.结语 引言 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虽然这不够精确。 1910年,弗洛伊德在对精神分析所作的五次演讲中,首次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提出。 之后,克莱因在英国开展了客体关系理论工作,鉴于儿童精神分析的观察和个人理解,强调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一周岁内时间,并将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石解释为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整合所造成的。这导致了客体关系学派和古典精神分析激烈地争论。

1981年,忠实于弗洛伊德早期环境创伤论的科胡特,再次对俄狄浦斯情结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承认俄狄浦斯情结的确存在,并且是构成冲突性神经症核心情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俄狄浦斯情结其实是父母对于儿童同理失败的结果。 阿奢世王情结是由日本的精神分析分析家小泽平作(Heisaku Kozawa)提出,他应用了流传在东方的古代传说,来对应解释于西方社会的俄狄浦斯情结。之后,小此木齐吾(Keigo Okongi)、河合隼雄(Hayao Kawai)对此也作了讨论。但这在西方人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界,很少为精神分析界所注意。 人类学家对俄狄浦斯情结也曾有各种讨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相对西方文化的异文化田野工作背景下,质疑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全球普遍化的观点,但有学者回应道,田野工作的经验只说明俄狄浦斯情结表现的差异,而对于俄狄浦斯情结三角结构的叙述上并没有动摇,这引申更广泛的讨论,来促进俄狄浦斯情结的认识广度。例如中国云南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制度下,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试图简介索福克勒斯的古代文本、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视角、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以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最后再比较阿奢世王情结和人类学田野工作的部分资料,作为来自异文化的补充观点以扩展视野。主要目的是协助读者对于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获得理解。 一.索福克勒斯:古代的《俄狄浦斯王》文本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伟大悲剧之一,作为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流传于西方社会。 俄狄浦斯王贤明地统治了底比斯城十五年,底比斯的人民安居乐业。 不幸的是,有一天,瘟疫开始在底比斯城流行,许多人死去。 爱民的俄狄浦斯王为了消灭这场瘟疫,就前往神庙预言所询问预言家,关于这场瘟疫的原因和消除的方法,以挽救底比斯的居民。 神庙的预言家告诉俄狄浦斯王,这场瘟疫的原因是因为城邦隐藏一个罪人,所以奥林匹斯诸神降灾难给底比斯城。 俄狄浦斯王急于追问这个罪人是谁? 先知却说道,“你不是最善于猜谜吗?” 这一语双关,因为俄狄浦斯王的确是一位善于猜谜的人。在他到达底比斯城之前,妖魔司芬克斯——人面狮身怪正用一个谜语肆意伤人,“什么动物早晨四肢走路,中午两肢走路,下午三肢走路?” 俄狄浦斯轻松解答了谜语,“那就是人。” 司芬克斯羞愧难挡,跳崖自尽。

顾城经典语录

顾城经典语录 寄语:顾城,男,原籍上海,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今天为大家收录了顾城经典语录,欢迎阅读。 1. 我离开了墓地,只留下,夜和失明的野藤,还在那里摸索着碑上的字迹,摸索着你们的一生,远了,更远了,墓地,愿你们安息,愿那模糊的小路,也会被一个浅绿的春天悄悄擦去。——顾城《永别了,墓地》 2. 眯着眼睛/独自在落叶的路上穿过/让那些悠闲的风/在身后吃惊——顾城《自信》 3. 你在阳光里,我也在阳光里。——顾城 4. 你们都到生活里去了,生活里人口众多。——顾城 5. 清明/淡紫色的风/颤动着——/我走来,轻轻地/带着丝一样漂浮的呼吸/带着湿润的影子/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小鹅——顾城《水乡》 6. 你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再见。再见,为了再见。——顾城《再见》 7. 棕榈树和橡树低垂着头,太阳猛烈地照耀着城市。城市静静地,却没有夏蝉的喧鸣。——顾城《南亚》 8. 太阳照耀着冰雪,冰雪在流着眼泪;它们流到了地上,变成了一汪汪积水./太阳照耀着积水,积水在逐渐干枯;它们飞到了天上,变成了一团团云雾。太阳照耀着云雾,云雾在四方飘荡;它们飘到了火道,变成了一个个空想。——顾城《太阳照耀着》 9. 是树木游泳的力量/使鸟保持它的航程/使它想起潮水的声音/鸟在空中说话:/它说:中午/它说:树冠的年龄/芳香遍布我们的全身/长长清凉的手臂越过内心/我们在风中游泳寂寞成型/我们看不见最初的日子/最初,只有爱情——顾城《是树木游泳的力量》 10. 我的心里发冷又发热,忍受着希望的疼痛。——顾城 11. 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