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

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1、3两小题。

2、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 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 (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4;练习一7、8、9、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画、量整厘米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仔细、准确画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一把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

2、请同学分别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或1米的物体。

3、口答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新授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做线段。

2、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线段的长

(1)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提问:

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说明线段都可以量出它的长度。先让学生互相交流量法。教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2)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中三条线段的长度。

4、教学例4。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5、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8题;全班练习;个别同学回答;集体订正。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那么线段有什么特征?怎样画线段?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

五、作业设计

1、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2、量一量再填空。

(1) ( )厘米

(2) ( )厘米

第二条线段比第一条线段长( )厘米。

3、画一画

(1) 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7厘米的线段。

4、思考题

下图能数出( )条线段。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长度单位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6、8、10题及相应的补充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

4、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一找;让学生按老师要求分别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3厘米、8厘米、15厘米的长度。

2、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画一画。

(1) 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长9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4、判断题。

(1)一座楼房高12厘米。 ( )

(2)一张桌子长1厘米。 ( )

(3)小明手掌宽8米。 ( )

(4)一只杯子高10厘米。 ( )

二、指导练习

1、第6、8两小题引导学生先进行分别估计;并把估计数和测量结果填入课本空格中;把填写结果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能力如何。

2、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三、作业设计:

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1)数学课本的宽是14( )。

(2)学校操场的长是70( )。

(3)铅笔的长是15( )。

(4)大树的高是6( )。

2、下面的图中可数出几条线段;最短的一条长是几厘米。

上图有( )条线段;最短的一条线段长( )厘米。

3、下面是一条线段;请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另一条线段。

4、把下面各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49厘米 12厘米 25厘米 1米

( )>( )>( )>( )

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第8——10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借助课本上的情景图引出计算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1.引出问题;进行估算。

⑴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海洋博物馆;

想去吗?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

(出示第8题的主题图)

⑵师: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

2.反馈。

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认为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3)班和二(4)

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第二种:认为二(1)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2)班和二(3)班可以再合乘一辆车。

……

3.验证。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乘车方法;这些方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引出可以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⑴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也可以请小棒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

交流。

⑵汇报。

可能会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口算验证;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所以这两个班可

以合乘一辆车。

方法二: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所以可以合乘一辆车。

方法三:用小棒来帮忙;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6根;就是66;比70少;可以合乘一辆车。(课件演示)

方法四:用竖式算;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0=6;在个位下面写6:十位上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也等于66。(课件演示)

⑶讨论你喜欢哪种算法;但保留大家的意见。

⑷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2个问题进行验证。比较得出用竖式计算又对又快。4.学习列竖式计算。

⑴师: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请刚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上来介绍。)

计算方法: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也有些同学可能是从十位开始加的。)

35+34=69

⑵师:真不错;在验证第一种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创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这种方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再指名反馈。

(第1个问题:36+34;个位6+4满十了要向十位进1。36+34=70正好可以坐满一辆车。

第2个问题:30+35=65;个位相加没满十;不用进位。65比70小可以乘坐一辆车。)

⑶同桌说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说出□里可以填几;(四人小组每人一题)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59+40= 20+67=

59 20

+40 +67

□□□□

24+63= 46+24=

24 46

+63 +24

□□□□

2.独立练习。

任选一组题目;用竖式做做

⑴62+17= 36+24=

⑵3+84= 43+17=

3.我帮你检查。(练习)

17+20=19 23+17=30 50+26=76 42+38=80

1 7

2

3 5 0

4 2

+ 2 + 1 7 +2 6 +3 8

1 9 3 0 7 6 8 0

⑴说说错误原因

⑵订正。

三、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知识(出示课本13页第1题。)

1.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他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评价。)

2.比比谁聪明。

37 45

+ 2□+□5

59 70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不但想出了乘车的办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板书:笔算加法)。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这个问题留下来给大家课后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好不好?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学习内容:P11~P12例3;练习二第3~6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在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熟练掌握进位加竖式计算。

2、发展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具有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学习难点:明确为什么进位;怎样进位等问题。

教具准备:小棒;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分别可以合乘一辆车。那猜一猜还有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怎么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列出加法算式。

预计学生列出以下算式:[板书]

30+35 [ 二(2)班和二(3)班] 30+34 [ 二(2)班和二(4)班]

36+34 [ 二(1)班和二(4)班] 36+35 [ 二(2)班和二(4)班]

2、你们会计算吗?请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3、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自然引导得出二(2)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二(1)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但36+3

4、36+35可能不会计算。)那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36+35怎么计算吧!

(注:如学生没列出36+35这个算式;教师可以给出问题: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引出算式36+35。)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想办法算一算36+35。(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小棒、竖式或口算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36+35的。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注:以下几点汇报的顺序可以是随机的;但如果是汇报列竖式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摆小棒来说理)

(1)请摆小棒的学生汇报。要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加?先加什么?让全体学生明确:把单根的小棒合并;6根加5根有11根;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处;还剩下1根单根的小棒。再把整捆的小棒与整捆的合起来。3捆加3捆;再加新的一捆是7捆;合起来一共是7捆1根;即71根。

(2)请列竖式的学生汇报。(边说教师边板书)引导学生说出:先加什么?怎么写?你认为应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最后共同得出:先加个位上的数;6加5得11;在竖式横线下面的个位写1;在竖式横线上面的十位上进1;然后把进上来的1与十位上的数加起来一共是7;在横线下的十位写7。特别注意在算十位上的数时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以避免遗忘。

(3)请口算的学生汇报。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3、比较小结:和我们前面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根据上面的计算;二(1)班和二(3)还能合乘一辆车吗?

5、做一做

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边做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订正时指名说“个位上6加7得();

该怎样写?”“个位上6加4得();该怎样写?”

(注意:引入时的算式36+34;如果在前面没解决;可在这里解决。)

三、总结提高

1、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从十位加起来进位方便吗?

2、汇报总结。(1)要把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3、我们到海洋馆去看看[出示教材第12页情景图]。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能帮小朋友芳芳算一算吗?(各请几位学生回答、板演、订正。)

四、巩固运用

1、做练习二第3题。摆一摆;算一算。投影校对。

2、做练习二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3、做练习二第5题。独立完成;要进行对比。

4、做练习二第6题。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5、做第12页思考题。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学习内容:练习二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笔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第一层练习

口算:24+9 32+8 48+7 55+6

20+49 85+10 93-60 64-6

二、第二层次练习

1、请每位小朋友写两道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

2、写完后每位小朋友用竖式算一算

3、小组交流

(1)讨论每位同学的计算是否正确

(2)把小组中的8道题目分类

4、全班反馈

(1)先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可分为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2)每类选一题说说计算方法;并比较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

三、第三层次练习

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计算

4 3 2 9 4 0 6 2

+3 4 +4 4 +3 8 + 2 9

(先各自练;再指名板演;然后校对)

2、第二关:填表(出示课本第7题;先让学生填在书上再校对))

3、第三关:分蘑菇

(出示第8题)兔妈妈采了很多蘑菇;准备分给兔宝宝们。于是兔妈妈先分给每个兔宝宝一只篮子;咦?蘑菇上怎么有道数学题目呀?原来兔宝宝们要找到蘑菇上题目得数与篮子里的数字一样才能吃到它。这下兔宝宝们可着急了;你们能帮帮小兔吗?

4、第四关:应用

(1)出示课本第9题:表演新疆舞,需要女生28人,男生14人.一共需要多少人?

(先让学生齐读题目;再列式计算;然后校对)

(2)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逛玩具店。(出示课本第10题玩具及单价)

①根据这些玩具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②小玲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③小青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他可以买哪两样玩具?

四、小结并揭示课题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们今天做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板书课题)

五、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25+64=86+7=46+59=

56+37=43+28=9+47=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P16~P17例1;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结合情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具:教学挂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第17页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请大家互相说一说!(互相交流;感受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

2、北京申奥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日益强大。那从什么地方看出北京赢了?(主题图中的统计表)根据这些数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抽取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大家能解决吗?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引出算式:56-22)

2、你能计算56-22吗?试试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口算或列竖式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56-22的。(重点讨论、交流笔算方法。)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1)请口算的学生汇报。(边说教师边板书。)要引导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如:50-20=30;3-2=4;30+4=34。特别是要让他们明确口算时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

相减;为笔算减法列竖式正确对位做好准备。

(2)请列竖式的学生汇报。(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先用圆片摆一摆;用圆片直观图来帮助理解竖式计算算理。)

A、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56;再从去掉22;观察还剩多少?(一生到前面摆;边摆边说。)

B、试着列出竖式来。说一说怎么计算?列竖式要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可以从个位减起;也可以从十位减起。)

C、小结:在笔算这样的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也要象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相减;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减;不管先算个位还是先算十位都可以;但老师建议大家先从个位算起。

3、做一做

分小组进行计算比赛: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算法交流。

三、巩固运用

1、做练习三第1题。教师注意指导个别学生会看小圆直观图。

2、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独立完成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说说图意。树上有32个桃;摘了11个;还剩多少个?列式计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退位减

学习内容:P18-19例2、例3;做一做第2题;练习三第5-7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实例体会并优化计算方法。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具: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节数学课;我们知道北京以绝对的优势取得申奥成功;我们心中都无比的骄傲;也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还留下一些数学问题没有解决;还有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等问题。

二、探求新知

(一)学习例2

1、我们先来解决“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大家知道怎样列式计算?生说师板:56–18=

2、师问:能用口算直接算出得数吗?不好口算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竖式计算。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竖式计算;大家想试试吗?

3、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4、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两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5 6 5 6

- 1 8 - 1 8

4 8 3 8

教师指出:都是56-18;现在有两个不同的得数;到底哪一个是对呢?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我是把18分成16和2;先56-16=40;再40-2=38;

有的学生也可能会说出:我是把18分成10和8;先56-10=46;再46-8=38;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我是用摆小棒的。让学生说完整(或大家补充完整)摆小棒的方法:先摆5捆和6根;6根减8根不够减;拆开1捆得到10根;和6根摆在一起是16根;再减去8根剩下8根;剩下的4捆再减去1捆得到3捆;所以得数是38。

5、请全体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

6、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了56-18=38;再看看用竖式该怎么计算呢?

(1)理解个位是几减几。

“个位6减8;不够减”怎么办?引导学生回忆得出:从6根里拿8根不够拿;我们是从5捆里拿出1捆;把它拆开是10根;和个位上的6根合起来是16根再拿;所以个位是16减8。(2)理解十位是几减几。

这时的十位上是几减几?引导学生回忆得出:5捆里拿走1捆后;只剩下4捆;十位上只剩下4;所以十位是4减1。

(3)教师说明:为了不忘记从十位退1;要在竖式中被减数的十位数上面点一个退位点。如.

5 6

-1 8

3 8

7、质疑

若有学生提出可以先从十位减起;老师不给予否定;应让学生讨论得出:十位减起比较容易出错;一般要个位减起。

(二)学习例3

1、前面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两位数退位减法;下面的算式大家会算吗?

教师板书:50-24=

笔算50-24;怎样列竖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 0

- 2 4

教师:个位上0减4够吗?不够减怎么办?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0减4不够减;向十位退1。

教师: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同桌的同学议一议;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计算);计算后同桌的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突出退位的过程。

2、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笔算减法了;笔算减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组织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组讨论:

(1)个位够不够减;不够减怎么办?

(2)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

(3)十位退1后;十位上要算几减几?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先判断下面各题是否要退位;再说一说差的十位是几。

94 91 90 90

- 24 - 25 -70 - 7

0 6 0 3

2、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8 1 7 8 9 5 3 5

- 4 9 - 3 8 - 1 6 - 1 7

4 2 3 0 8 9 1 8

3、动手做一做;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43-25= 72-27= 35-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四年级上册 主备人: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的任务: (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成及培优、促中、转差的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是现有人数为33人,其中住校生22人人。大多数学生来自远处达连地、弯子、左口山等,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全集)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旧州三小杨成忠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亿以内数的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活动“1亿有多大?”。 前面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能够正确地读、写完以内的数。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因为在多位数中最常用的是亿以内的数,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后,比亿达的数的读写就可依此类推了。另外教材还介绍了数的产生、常见的计算工具及使用方法。 掌握大数的读、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了解数的产生和世界上曾出现过的不同数字以及不同时期的计算工具,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数感。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万以内数,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大小比较,这样,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容易。 2、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不太平常,学生了解也并不太多,教学中应大量提供一些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联系。 3、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和大小比较与万以内数类似,学习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可凭借知识经验自学自悟。难点是大数的改写,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自悟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学习改写方法。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方法,会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2、掌握将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 3、了解数的产生、计算工具的发展,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过程与方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3) 第1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4) 第2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7) 第3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10) 第4课时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练习 (12) 第5课时亿以内数大小比较 (15) 第6课时亿以内数的改写 (17) 第7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20) 第8课时亿以上数的认识, (23) 第9课时亿以上数的改写 (26) 第10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28) 第1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31) 第12课时综合练习 (34) 第13课时一亿有多大? (36)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38) 课1时公顷和平方千米 (39) 课2时练习课 (42)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43) 第1课时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44) 第2课时角的度量 (46) 第3课时角的分类 (48) 第4课时角的画法 (50) 第5课时练习课 (52)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54) 第1课时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 (55) 第2课时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57) 第3课时练习课 (59)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61) 第5课时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63) 第6课时练习课 (65)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66) 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 (67) 第2课时垂线的画法 (69) 第3课时长方形的画法 (71) 第4课时练习课 (72)

第5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 (74) 第6课时认识梯形 (76) 第7课时练习课(一) (78) 第8课时练习课(二) (79)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80) 第1课时口算除法 (81) 第2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83) 第3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1 (85) 第4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2 (87) 第5课时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89) 第6课时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 (91) 第7课时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92) 第8课时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 (94) 第9课时两位数除三位数:商的变化规律 (97) 第10课时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99) 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 (101)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103) 第1课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04) 第2课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07) 第3课时练习课 (109)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 (110) 第1课时沏茶问题 (111) 第2课时烙饼问题 (113) 第3课时田忌赛马 (117) 第4课时练习课 (119) 第九单元总复习 (121) 第1课时多位数的认识复习课 (122) 第2课时乘法和除法复习课(一) (125) 第3课时乘法和除法复习课(二) (127) 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一) (129) 第5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二) (131) 第6课时统计复习 (132) 第7课时复习课 (133)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学情分析: 在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认识,并能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5.能够对生活中的食物进行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曲别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