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眼中的韩朝战争

日本眼中的韩朝战争

日本眼中的韩朝战争
日本眼中的韩朝战争

日本眼中的韩朝战争

--过去是福,未来未知

桥本隆则/原创

战争,战争,从日本防卫省情报室内传出一阵急促的呼叫声,当时时钟正指向下午14点23分(日本时间),原来防卫省收到来自于美韩联合司令的通报,当天下午朝鲜北方瓮津半岛(下简称朝鲜)突然向南北分界线朝鲜南方的延坪岛(下简称韩国)发射了100多发炮弹,这些炮弹直接命中了延坪岛的民房以及军事设施,造成两名韩国军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的军事突发事件。

地图上的延坪岛

延坪岛受炮击后场景

韩国电视上的延坪岛

这个突然的状况对于日本来讲既突然又不突然,其实在日本防卫省的联合参谋本部从11月19日开始,值班的参谋以及情报官都在密切分析

朝鲜方面的情报。这个原因是在于朝鲜在本月初突然向访问朝鲜的美国核技术专家透露了一所在宁边新建成的铀浓缩工厂,据这位美国教授讲,这个工厂的规模与工厂的技术能力远远超过了美国的想象,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美国的代表正好就朝鲜的核工厂事宜在日本东京与日本防卫省高官正在磋商对策,而防卫省的情报官们也在根据卫星照片研究朝鲜方面的动向。

原本根据美国的判断,朝鲜已经因为国内经济危机而走投无路,又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所以急需与美国开展六方会谈,所以日本一直追随着美国对朝鲜实行自韩战以来最强硬的制裁措施,大有朝鲜不亡就不与接触的态势。但是对于这个新的核工厂连美国的侦察卫星,日本的侦察卫星以及韩国的侦察卫星都没有发现,这说明朝鲜有很多军事方面的情报都没有让美国以及日本所掌握,并且这个新工厂预示着朝鲜核武器的小型化能力已经完全成熟,所以日本防卫省的情报官员会急不可待地分析朝鲜的军事情报。在这关键时刻,突然传来了朝鲜北方向韩朝分界线韩方一侧发炮,并且造成军人死伤的消息,这一下子日本防卫省的警戒级别提高,所有休假官员都要回到岗位,马上按照既定的方案实施对策,这个所谓的既定的方案就是朝鲜半岛有事情况的对应指南。

其实日本对于朝鲜半岛有事(特指韩朝战争)的预案早就有,并且对此案的补充一直没有停止过。据日本防卫省OB(原来的军官)告诉我,从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以后,日本内部根据联合国军(GHO)的指示,马上制定了朝鲜半岛再次战争的应对计划。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这个计划最初是完全作为美国的一个供应基地,后防军工生产,维修检修以及战备医院,物资供应为目标而设定。随着日本自卫队的建立,日本对于计划内容都大大修改与增加。修改的是作为后勤支援的内容:本来主体完全是民间,现在追加了日本自卫队。并且救护伤员,后勤共给的内容都规定为日本自卫队的范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日本的周边有事法律的制定,原来一直在幕后充当跟班的自卫队也要扛起枪作为直接的辅助援助参与战争,其中有个日本最高的军事机密,为了防止朝鲜发动核战争,日本在朝鲜半岛有事计划之外,实际有过一次绝密的实际行动计划,从日本九州出发派出15架F-15的战机空袭宁边,炸毁宁边的核设施,最后这个行动因金日成在会见卡特前总统时作出让步而停止。

宁边核设施

那么日本这么积极准备是为何呢?这要从朝鲜半岛发生战争对于日本意味着什么的问题谈起,其实在日本从商界领袖到政界要人对于爆发一场朝鲜战争是寄予期望的。这是因为朝鲜战争对于日本来讲确实是一个起死回生的良机。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国内是一片疮痍,战争给日本带来的不光是死亡,还有饥饿与贫困。从1945年到1950年间日本非正常死亡人口达120万之多,而且慢性的工厂开工不足也是日本社会动荡的根源。当日本社会左翼势力急剧膨胀,已经到难以收场之际,正好朝鲜战争爆发,驻日本的美军开赴朝鲜,整个日本都成为美国的后方基地,国民生产总值奇迹般地恢复到战前水平,失业率从45%左右下降到8%一下。社会一片繁荣,这就是战后日本历史上有名的朝鲜景气。而现在日本虽然还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但是国内体制上的慢性萎缩,已经使得日本经济呈现负增长,失业率也在不断增加,而强势的日元也使得日本对外出口受到很到冲击,同时,日本还受到来自亚洲的韩国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冲击,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很多日本人都把期望寄托在朝鲜与韩国的正面冲突能为日本带来经济的好转,与此同时战争也可以拖垮韩国这个军事上的盟友,经济上的对手。

作为朝鲜半岛关键先生的美国在经历了克林顿时代对朝鲜大幅度缓和以后,之后的历届政府就是采用一个打压朝鲜,缩小朝鲜的生存空间的做法,而作为盟友的日本也是积极响应,日本知道如果采取这种积极围堵朝鲜的策略,结果只有两个:一是朝鲜的经济崩溃,被韩

国统一,这样日本可以趁机对韩国投资,扩大影响。二是朝鲜与韩国开枪走发生第二次朝鲜战争,日本也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所以一接到发生交火的情报,就算11月23日是日本的公众假期,作为防卫大臣北泽也马上赶到了设在防卫省地下的指挥室指挥日本自卫队的行动。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侦查飞机紧急出动,日韩自动识别区之间警戒,外务省,国土交通省等相关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收集情报组织紧急对策小组研究事态发展的可能,因为日本知道这场战争会给日本带来意料不到的后果。

韩战重演

据日本防卫省相近的军事评论员透露日本政府认为:当朝鲜顺利地举行了代表大会以后,其实第三代的体制已经形成,一个新的体制的建立总是需要获得外交或者军事上的成功来提升形象,就像金正日刚接班时美国国务卿也到过平壤,这就是一种宣传的最佳机会。而现在美国的不接触,不谈判,不让步的政策也使得朝鲜方有些焦急,联系到之前的朝鲜方有意透露新的核工厂情报,以及11月23日的交火事

件都是为了在朝鲜半岛制造一种紧张气氛。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韩朝大打的可能性不高,双方背后的力量还在控制着事态发展,而边境的摩擦交火事件可能不断,目的就是让美国坐到谈判桌上来。而周边相关国家现在已经成为美国三不政策的人质,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靠美国主动改变现有政策,要么打,按照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很困难;要么和,美国国内保守势力又不允许,从日本自身的角度来看,朝鲜与韩国的战争不管轻度还是重度的,虽然会造成一些地区紧张局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个事件肯定会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最后这位评论员笑着讲:今晚在日本许多国防族们将是一个彻夜不眠的日子,他们都在盘算着或许一个扭转日本历史进程的拐点到了。

论朝鲜战争的起因、结局和影响

论朝鲜战争的起因、结局和影响 摘要:1989年《美国军事年鉴》说:“朝鲜这笔历史,尤其结局,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遗忘的”[1](P305)。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上将后来披露他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的心情说:“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1](P307)。但对于中朝人民和世界人民来说,朝鲜战争使世界局势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性变化。朝鲜战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为了更好的了解这次战争,本文将主要围绕朝鲜战争的起因、结局及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朝鲜战争;起因;结局;影响 一、朝鲜战争的起因 第一,二战后初期,当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被战争弄得破败不堪的时候,“有两洋保护的美国,两次大战都未涉及本土,都是别人拼得精疲力竭时再参战夺取胜利果实”[2](P5),美国经济理所当然在各个方面都居资本主义世界之冠。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刺激了它称霸世界的野心。以杜鲁门主义为轴心,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亚洲以盟军的名义独占日本,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妄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殖民地。 第二,新中国的诞生彻底打破了美苏英三国在雅尔塔设计的远东大国均势,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对它企图在亚洲建立霸权地位的冲击,而且使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受到严重挫伤。 第三,早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美国已经预感到蒋介石政权可能失去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地位,中共将取而代之。因此“在南京解放前夕,苏联大使罗申随国民党政府将大使馆迁至广州,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则没有去,而是留在南京看局势如何发展”[3](P167),即受美国政府之令尝试和即将诞生的中国新政权进行接触,这也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由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对苏联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苏联“不想跟具有潜在力量和影响的红色中国分享这一重要的世界舞台以及其作为共产党世界卓越领袖的地位”,最好使北京“更为有效地同西方隔离开来,而处于俄国的控制之下”[4](P20)。正如1952年4月,斯大林对印度大使拉达克里希南所说的那样,“苏联只关心自身的安全和在建立一条由对苏友好国家组成的缓冲带”[3](P234)。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及要求 摘要:信息化战争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以达到把握信息化战争区别于其他战争的本质形态。我在这里将从观察战争要素的形态入手简述信息化战争的八大特征。 关键词:主导武器信息化军队资源信息化信息战主导地位正文:一、信息技术主导武器装备 冷兵器战争的主导兵器是金属武器装备;热兵器战争的主导兵器是以化学能为基础的火枪火炮;机械化战争的主导兵器是飞机、坦克、军舰等机械化武器装备;而信息化战争的主导兵器则是信息化兵器,更准确地说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在信息化战争中,对作战手段、作战思想和战争进程发生主导作用的军事技术是信息技术。战场的指挥依赖于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指挥控制系统;侦察、监视、战场评估需要各种先进的电子、光学传感设备;突击兵器更离不开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导引技术。信息化战争上的几乎所有兵器都是信息技术兵器、信息主导的兵器或称之为信息化兵器。信息化技术主导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一大特征。 二、信息化军队 强大的信息化军队出现于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之一。何种形态的战争需要何种性质的军队于之相匹配;反之,军队的特性也影响战争形态的演变。在信息化战争中驰骋疆场的主力只能是信息化军队。信息化军队是一支由信息化人才集聚起来的、按照信息化作战需

要编组、装备和熟练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化作战理论指导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战场上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三、资源信息化 物资、能源和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化战争以前的战争中,物资、能源的地位更为突出,是主要的战略资源。但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资源处于首要的位置,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信息资源为目标开展的争夺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容。信息主导了物资、能源的整合、运作和能量释放过程。谁占有信息优势,谁就可能占有战场的主动权并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否占有优势的信息资源,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做到知己知彼、耳聪目明、胸有成竹、军令通常,还关系到能否快速反应、精确有效地突击。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资源信息化。 四、信息战是战争的基本内容 在人类历史上的冷兵器或热兵器战争中,早已存在许多信息战的经典案例。在机械化战争中,更是不乏以信息战手段击败敌人夺取战争胜利的精彩故事。但那个时期的信息战仅仅表现为零碎的、局部的、短时间的,规模比较小,常常是战术、战役层次上的,或服从于火力战,其后果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战上升到了战略的位置,战争的全过程、全空间、全方位都充满了信息战。 信息战已成为战争的主要的甚至全部的内容。战略信息战、战役信息战、战术信息战、相互交叉;太空信息战、海洋信息战、陆地信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

题目:林则徐与鸦片战争 适用范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一课《鸦片战争》。这一单元主要介绍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一系列反侵略的过程。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余晖,很快就黯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他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是,面对列强,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出现了许许多多爱国人士,如: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等等,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浪高过一浪。在历经抗争、失败、在抗争的多次反复,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学情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1840是中国近代史开端,同时英国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本课没有重复初中历史课本中对鸦片战争中军民反抗的种种列举,而以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起因和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必修一的都是刚刚迈入高中的新同学,由于初中的通史教育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来自不同学校,通过不同老师的教学,加之自我的学习掌握情况都不同,所以很难整体把握。所以再设计这一课,我想找一个独特的视角,无论对历史知识,对鸦片战争了解的多与少,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大家。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想到通过林则徐这个人物入手。通过对林则徐这个人物信息的搜集和介绍,让大家通过换位思考来观察历史,反观鸦片战争。我觉得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历史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又能调动学生,让他们对当时的社会,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以及人的心理等都能有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经历的跌宕起伏;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和所签订

朝鲜战争各阶段发生的原因

朝鲜战争各阶段发生的原因 摘要: 北朝鲜为了统一朝鲜半岛,于 1950年6月25日,突然袭击南朝鲜军队开始了朝鲜战争。北朝鲜军队趁美韩不备,全线出兵,一直南下,不断压缩美韩势力地图。美国反应过来之后,组织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很快就击溃北朝鲜军队,并跨过了三八线,持续北上,意图一举歼灭北朝鲜。中国立于自身安全的着想开始了支援北朝鲜的抗美援朝。经过五次大型战役,双方各有胜负,最后中国保卫了北朝鲜。双方见战事僵持不下,无法取得新的利益。就和谈停战了。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国军队联合国军北朝鲜 在二战结束以后朝鲜半岛从日本占领下得以解放,但由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分裂成两个国家北朝鲜和韩国。但是朝鲜人民希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北朝鲜的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以解救南方的同胞为己任在1949年就提出通过军事手段推进革命,完成统一大业。然而,此时斯大林在朝鲜半岛的目标是维持三八线现状,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冲突,因此莫斯科严厉禁止金日成发动战争。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尚未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也表示无法援助北朝鲜的军事行动。而金日成认为南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北方军队在技术装备(坦克、火炮、飞机)、纪律、官兵训练素质,以及士气等方面,均优越于南方军队。如果进攻顺利,可以继续向南方挺进。金日成向斯大林保证,美国不会参与这场战争。理由是,这是一次果断的突袭,因为将会有20万南朝鲜共产党员进行起义,加上南方游击队对朝鲜人民军的支持,进攻将在三天之内取得胜利。这样,即使美国有心干预,也没有时间进行军事准备和部署。 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迫使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为了保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斯大林必须实现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国东北丧失的战略地位。恰在此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发表的关于南朝鲜不在美国防御范围的演说,又为斯大林实现对朝鲜政策的改变创造了条件。于是,莫斯科决定积极支持北朝鲜发动突击战,迅速统一朝鲜半岛。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并且正在准备解放台湾的战役,毛泽东仍然不希望朝鲜在此时发生一场可能给中国安全造成威胁的战争。但是,作为亚洲革命的负

读《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及几点思考

读史的意义是什么?近一千年前的北宋司马光已经很好的告诉过我们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茅海建在书中又重申这一观点:“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不能触揭的伤痛与作为反帝反封的宣传。 阅读中有如下杂记: 1.充当宣传的政治历史教育 历史充当政治宣传,在中国历朝历代来说,并不稀奇。读史就是在看每一代如何诽谤前一代(或多或少)而使自身获得合法地位。我成长在这样的历史课本之中,教科书中充诉着简单而又片面的历史逻辑,忠奸分明的历史脸谱,于是,读史的坏习惯也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特定的人物角色,特定的故事情节与发展逻辑,然后,我们全凭着阅读小说般的感情,在不断强化原本被设定的认知。这样的历史教育,其实设定明确,最终通向的终点是“爱国主义”与简单的“达尔文主义”。这番感叹并非想要强调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或某某某的专著才是真

正的历史,而是觉现今某些人一本正经的持“盖棺定论”与反对“翻案”这样的词汇很可笑,甚至为某政协提出要立“汉奸言论罪”而感到可悲。诚如《天朝的崩溃》一书副题中的“再研究”,我想这才是史学的生命与学术的精神所在。 2.道德选择与政治选择相交织的历史 若有一部时光机器,回到鸦片战争开战的前夕,又会如何对时局作出判断与决策呢(再假设拥有这样的权力)?马后炮的说,是立即投降,订约,变革与发展(其实便是日本“黑船事件”之后所做的事,日本从“明治 维新”之后,一路高歌猛进至二战结束,而精神至今对他们的国家仍持影响力),因为此时的英国是必然不可战胜的(处在不同科技时代,与今天的美国和伊拉克的差距还要大很多)。然而投降等于卖国,卖国就是汉奸,这是现在流行的思想浪潮与逻辑方式,这样的倡议无疑是典型的汉奸言论了。其实许多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会变得更加清晰,但在当下中国,却往往变得矛盾,这是因为我们惯常的将当下的道德选择与历史上的(可能的)政治选择相交织在一起。中国向来有“民族英雄”情结,殉国是道德层面上最高尚的一部分,有什么理由当“软骨头”投降呢?可如果从政治选择来说,投降变革(日本人的路子)才具有

信息化战争试题库完整

一、判断题 1. 信息化战争中,将陆、海、空等相互分离的作战空间当成一个全维一体的作战空间。错,陆、海、空、天、电等。 2.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主要特征是实现了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一体化。对 3.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对 4. 信息争夺战包括信息进攻和防御装备。错,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 5.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经济、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在战争领域的客观反映。对 6. 信息战争将主要在三条战线进行,即军事战线、外交战线和经济战线上。错,即军事战线、政治战线和经济战线。 7. 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和知识、以及在信息控制下的物质和能量的综合对抗。对 8. 战争工具决定战争形态,有什么样的战争工具,就会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对 9. 信息化战争主要是军队的事,与地方政府无关,也与大学生无关。错 10. 电磁战场被称作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对 11.C4ISR 系统,是战场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 杀伤、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的简称。对

12. 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战争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阶段。错,必然阶段。 13. 人才是强国兴军之本,决定未来信息化战争胜负的是高素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人才。对 14. 工业时代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热能成为战争能量的释放形式,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为热兵器。错,机械化武器。 15.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是战争的表现形式不断拓宽,战争的威力极大提升,军队将向小型化、一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对 16. 信息对战争影响的关键是准确获得战场信息并把信息及时用于作战指挥。错,用于决策和控制 17.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是:武器装备信息化、信息资源主导化、作战要素一体化、作战空间立体化等。错,作战空间多维化。 18. 信息武器系统,包括软杀伤型信息武器和硬杀伤型信息武器。对 19.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正在由有形战场向无形战场延伸。对 20. 信息化战争是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21. 信息化战争中,C4ISR 系统是军队作战的“神经中 枢”和“大脑” 。对 22. 电磁战场被称作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 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对 23.农业社会决定了其战争形态是热兵器战争。错,冷 兵器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练习朝鲜战争

一、选择题 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美国向韩国提供援助,后来又打着联合国招牌纠集15国出兵朝鲜半岛的目的是() A.通过武力方式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实现霸权的需要 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解析: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认为这威胁到了其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并且是苏联扩展势力的第一步,为了维护其在东亚地区的利益,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主义,悍然出兵朝鲜半岛,C是其意图之一;A、D不符合史实;B只是美国打的招牌。 答案:C 2.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的主要原因有() ①仇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②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③向全球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 ④包围和封锁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美国侵略朝鲜,既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是其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的需要。 答案:D 3.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其主要客观原因是() ①联合国军装备落后于苏式装备的志愿军②配备了苏式武器的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

③美军指挥官和士兵轻敌④战术上,美军采用分兵冒进是错误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是中国胜利的“主要客观原因”,①说法错误;②非客观原因;③④符合题意,选B。 答案:B 4.朝鲜战争是二战以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它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②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使中美关系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朝鲜战争中和战争结束后,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包围封锁,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故④错误,排除带有④的选项。 答案:A 5.《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苏对朝鲜半岛分区占领,不仅给朝鲜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伴随美苏冷战的兴起,影响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6.朝鲜战争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其中对中国的影响包括() ①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中美关系有所变化,中国的外部环境逐渐改善 ④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朝鲜战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①②④都正确。朝鲜战争更加恶化了中美关系,美

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 一、信息化战争的特征 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以达到把握信息化战争区别于其他战争的本质形态。从观察战争要素的形态入手简述信息化战争的八大特征。(一)、信息技术主导武器装备 冷兵器战争的主导兵器是金属武器装备;热兵器战争的主导兵器是以化学能为基础的火枪火炮;机械化战争的主导兵器是飞机、坦克、军舰等机械化武器装备;而信息化战争的主导兵器则是信息化兵器,更准确地说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在信息化战争中,对作战手段、作战思想和战争进程发生主导作用的军事技术是信息技术。战场的指挥依赖于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指挥控制系统;侦察、监视、战场评估需要各种先进的电子、光学传感设备;突击兵器更离不开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导引技术。信息化战争上的几乎所有兵器都是信息技术兵器、信息主导的兵器或称之为信息化兵器。用在各种兵器中的信息技术装备方面的经费也在兵器总价值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如在坦克中占%,飞机中占%,导弹中占%,卫星中占%,指挥系统中约占%。曾有人把信息化战争中的兵器比喻成“装载电子信息设备的容器”。信息化技术主导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一大特征。 (二)、信息化军队 强大的信息化军队出现于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之一。何种形态的战争需要何种性质的军队于之相匹配;反之,军队的特性也影响战争形态的演变。在信息化战争中驰骋疆场的主力只能是信息化军队。信息化军队是一支由信息化人才集聚起来的、按照信息化作战需要编组、装备和熟练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化作战理论指导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战场上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三)、资源信息化 物资、能源和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化战争以前的战争中,物资、能源的地位更为突出,是主要的战略资源。但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资源处于首要的位置,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信息资源为目标开展的争夺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容。信息主导了物资、能源的整合、运作和能量释放过程。谁占有信息优势,谁就可能占有战场的主动权并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否占有优势的信息资源,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做到知己知彼、耳聪目明、胸有成竹、军令通常,还关系到能否快速反应、精确有效地突击。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资源信息化。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 关键词:历史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落后英国制度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仅仅两年的时间,最后以中国惨败而告终。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点。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牵动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的特权,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司法主权……也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导致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会在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

碍历史发展的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形成君主专制.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清政府就是极端君主制,什么都皇帝说了算,超乎通常意义上的皇权集中范围,出现了以抹煞臣僚政治个性,严密控制臣僚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为显著特征的非理性强化趋势,许多属于臣僚职责范围的事务,改由自己操办,皇权恶性发展,皇帝逐渐成为事必躬亲的专制家长,而且高度强调臣僚要与自己“一德一心”,反对臣僚独立思考,鼓吹臣僚凡事唯皇帝之令是从,以皇帝之是非取代臣僚之是非;广泛利用奏折制度、特务统治等手段强化对臣僚的严密监督与控制。极端君主专制局面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带有明显非理性特色和恐怖色彩的个人独裁,并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久安长治。相反,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消极影响。 总之,所谓极端君主专制,就是它不但将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而且以片面的极端方式,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此多的弊端终究造成了中国在晚清时期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强大的英国侵略军给了闭关自缚的清政府当头一棒。

浅谈信息化战争

浅谈信息化战争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中的主要战争形态,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这几场局部战争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要在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上,加速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从而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应对国防建设 一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 (一)定义与内涵: 所谓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和使用信息化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等六维战略空间中,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一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知识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与其他战争形态存在较大差别,不可混淆。首先,虽然信息化战争与高技术战争本质一致,但是其区别也是明显的,一是所依赖的军事技术不同,信息武器是高技术武器的核心,信息化战争具有时代代表性,是高技术战争的核心内容。其次,信息化战争与机械战争有联系与区别,信息化战争是由机械化战争发展而来,信息化战争并不排斥机械化,而是继承、发展和革新了机械化。再次,信息化战争与信息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信息战、信息作战、网络站等概念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二)基本特征: 1、信息成为战争的主导因素:不同的战争形态,战争体系中的制胜要素的不同的。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化”是核心,是关键,是信息时代战争的根本标志和主要特征。首先,信息已成为武器系统可军队作战效能的“倍增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左右着武器装备战斗力的的释放效能。其次,信息优势成为信息化战争制胜的根本条件。信息优势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全面准确实时的情报信息将成为战争制胜的核心和基础;二是获取和保持信息优势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行动;三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运用时制胜的根本保证。再次,军事信息系统成为战争指挥与控制活动的基础, 2、战争行动在多维化战场空间同时展开:20世纪之前的战争基本是在陆地和海洋进行,战场是平面的、一维的,一次大战后期开辟了天空战场,后来电磁空间又成为独立的战争争夺空间。至今,六维战场空间形成了,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形态由以陆、海、空、天、电磁等为主体的实体空间,向以网络,人的认知领域等为主体的虚拟空间。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的安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有能力夺取“虚拟领土”,是否有能力管辖好属于自己的“虚拟领土”。 3、信息化战争的体系与体系的一体化对抗:作战力量一体化,作战行动一体化,作战指挥一体化,综合保障一体化。总之,信息化战争中必须坚持一体化对抗的原则,搞好各个领域、各种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作战行动和作战手段的协调配合,使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攻防手段、战场空间、信息情报都实现一体化,以整体力量制胜敌人 (三)发展趋势: 传统的战争内涵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从战争目的来看,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战争双方主要是针对人力,土地,能源,矿产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有形资源的争夺与反争夺,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最终目的将发生异化,将向争夺信息,知识等无形资源转变。从战争主体来看,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是国家之间的较量,战争的主体是军队。而未来信息化战争时代,

地理因素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摘要: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美国、苏联、中国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并对之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从地理因素上分析朝鲜半岛地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利弊。 关键字: 朝鲜战争朝鲜地形中国人民志愿军地理 一、朝鲜战争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1945年前)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被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为两个部分,由苏联、美国分别驻军,以解除朝鲜半岛上的日本军队武装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殖民统治。朝鲜南北双方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入侵韩国,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起初一路胜利,将大韩民国国军压制到釜山一带,之后美军(联合国军)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面临被美韩军队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东北边疆的安宁,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余的新中国也被迫介入。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歼灭南韩六师。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双方最终决定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 二、朝鲜半岛地理情况概述 1.朝鲜半岛整体地理情况 朝鲜半岛从亚洲大陆向南延伸大约1,104公里,东西直线距离最宽处约36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170 多公里,总面积222004平方公里。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相接,西部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北部多为山区,东北地区多深狭的山谷,而海岸平原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占14.4%。 2.朝鲜半岛北部地理情况 朝鲜半岛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北和东部高,西南沿海低。北部盖马高原为主干,由结晶岩和片麻岩组成。海拔约1000-1000米,北部边境的将军峰海拔2749米,为全国第一高峰。东南沿海有太白山脉。西南部多丘陵,沿海平原为主要的农业地带。温带季风气候,夏湿热,冬干冷。年降水量1500毫米,内陆高原在500毫米以下,60%集中6-8月。河网稠密,多数流程较短。 3.朝鲜半岛南部地理情况 朝鲜半岛南部多丘陵和平原,约70%是山区,地势比半岛北部低。丘陵大多位于南部和西部。西部和南部大陆坡平缓,东部大陆坡很陡,沿西海岸河流沿岸有辽阔的平原。韩国属温带的东亚季风气候。六月到九月的降雨量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减少。冬季平均气温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热,气温为25摄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时易受台风侵袭。 三、朝鲜地形对志愿军的益处 1.抵消部分敌人空中优势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投入大量空中力量。对于志愿军来说,整个战场不分前方和后方,不分昼间和夜间,都必须时刻注意防空袭问题,不但人员、车辆在昼间需要疏散隐蔽和严密伪装,而且医院、仓库和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 两百多年前叩击国门的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样的结果不仅在当时难以接受,在今天也被国人视为巨大的屈辱。因此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对失败的反思却一刻也没停止过。是武器落后还是指挥无能?是国力衰弱还是用人不当?透过历史的表象,人们思考着失败的种种原因,设想着胜利的种种可能。在众多的胜利假设中,人口优势论、奸臣误国论甚有说服力,意志让人相信鸦片战争不过是提早了仅百年的抗日战争,只是缺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人口优势论。 在战争中,最直观呈现的是武器装备,清军在这方面的劣势一览无遗。鸦片战争期间,清军装备的主要是仿制的土枪土炮,辅之以刀矛弓箭,而英军装备的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清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上和英军使用的火炮大体相同,但是由于质量上的巨大差异,其射程范围、射击速度、射击精度和威力都远不及英国的火炮。正是如此,在战争的全过程中,清军未能击沉英军的一艘战舰,而自己的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中英双方差距最大的还是海防力量。英国海军为当时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余艘,都以蒸汽为动力。清军的海军,当时称“水师”,拥有舰船数量上虽有百艘之多,但速度、吨位、技术均不及英国海军。而且水师的任务主要是缉拿海盗,算不上是一支正式的海军,大体上相当于海岸警卫队。一言以蔽之,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英军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兵器上处于劣势的清王朝,在兵力上却处于优势。是时清朝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到80万。英国的兵力却小得多,本土和海外的兵力总共不过20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而且中英两国远隔万里,英军自然不能全数派到中国。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大约是7000人,后期兵力不断增加,至战争结束时,大约有2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0。鉴于此,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清政府决心抵抗,指挥得当,发挥人民战争优势,以逸待劳,以众击寡,是完全可以击败英国的。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优势,实际状况却恰恰相反。 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全部分散在全国各地,以营为单位驻防,每营从200至1000人不等,每营又数十名不等分散在当时的市镇要冲等地。这些分散各地的军队扮演着警察的角色,日常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因此不仅集中费时费日,而且还不能全盘调动,只能抽调一部分,否则地方完了。这样实际兵力和参战兵力就是两个不同量的概念。80万常备军真正能投入到战斗中数量极为有限,而且主要还是从地方抽调。当时清军调兵的大概速度,邻省

日本侵华战争根源之浅析

我相信世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支配,人们常说的突然事件,其实也是有其因果支配,只是来得突然,未有心理及时间上的准备罢了。中日之间的战争既在日人的掌控之中,也出乎国人的意料之外。中国史学界一直把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认定为日人侵华的全面开始,所以民间上到八十岁的长者,下到两三岁学语顽童,都知道八年抗战。但日人学界却有中日十五年战争之说,从时间的差距中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日本人为何要侵华?其实日本人这一阴谋已酝酿百年之久,非一朝一夕之功。先取高丽,琉球、再图支那,是日人几百年来的既定国策。他们用几百年的时间去策划实施,并且一步一步去实现个人认为,日人侵华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要因数。 日本方面 必然性 1、自然环境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却被日本统治者作为主导性的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以向国民进行灌输,甚至将武士道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的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另

《信息化战争》试题库完整

一、单选题 1.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被人们称作“信息战争”的战例是 C 。 A、第四次中东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海湾战争 D、阿富汗战争 2.未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最终的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武器 B、参战国的国际地位 C、人 D、作战的理论与方法 3.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广阔的特征表现在 D 。 A、陆地和海洋 B、海洋和空中 C、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 D、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 4. A 是冷战结束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 A、海湾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科索沃战争 5.英阿马岛战争发生于 B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6.海湾战争发生于 C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7.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查于一体的 A 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上军队行动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A、指挥控制 B、后勤保障 C、参谋策划 D、协调联系 8.机械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 B 力量。 A、精神 B、物质 C、技术 D、信息 9.随着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使用于战场,产生了许多新的作战形式,下面不属于新的作战形式的是 C 。 A、自然战 B、软杀战 C、运动战 D、电子战 10.在信息化战争中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是 D 。 A、制陆权 B、制空权 C、制天权 D、制信息权 11.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结构为 A 状的网络结构。

A、扁平 B、椭圆 C、矩形 D、菱形 12.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战争所依赖的 A 基础,促使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 A、物质 B、信息 C、技术 D、保障 13.不断更新的 A 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先导。 A、作战理论 B、武器装备 B、人员质量D、信息技术 14.第三次中东战争中, A 以电子——火力交战方式显示军事优势。 A、以色列 B、伊拉克 C、巴勒斯坦 D、伊朗 15.全面信息化战争的雏形是 C 战争。 A、阿富汗 B、伊拉克 C、海湾 D、科索沃 16.“沙漠风暴”行动发生在 B 战争中。 A、阿富汗 B、海湾战争

浅析信息化战争特点

浅析信息化战争特点 摘要: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推进,信息化战争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近年来发生的局部信息化战争为世界各国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局部信息化战争之间的共性,总结出几点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这些特点可能为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特点新军事变革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信息社会以后的必然产物。信息化战争,是交战双方在信息化战场上,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作战手段、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信息主导权为主要争夺对象的一种战争。1991年1月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美军信息化武器仅占8%左右,主战武器依然是机械化武器;1999年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美军动用了多种武器装备,包括军用卫星、作战飞机、预警飞机、电子战飞机、精确制导武器、巡航导弹及航空母舰,是以信息战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的战争;2001年对阿富汗的战争,美军使用了过半数的信息化武器,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作战;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投入了90%的信息化武器,美军的主体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美国发动的这4次战争,将信息化战争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深刻的新军事变革,对世界军事形势及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现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一.信息在战争中发挥主导作用 信息是伴随人类社会而生的特殊物质,在军事上的应用历史久远,从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直到信息化兵器时代,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各历史时期战争的胜负。农业时代的战争,有信息但谈不上信息技术,信息的传递靠自然信道和人体信道,军队的指挥靠旗、鼓、锣、角和人的传信。作战方式是集团布阵、短兵相接,拼人力、拼体力。工业时代的战争,出现了电报、电话、雷达等信息技术,可以用电磁波传递信息,工业时代的战争是以装甲机械化为主的军队之间的作战,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战争,进行阵地战、消耗战,拼钢铁、拼能源。进入信息时代,战争对抗表现为非物质力量之间的对抗。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现代战争的战略资源,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构成作战力量的诸要素中,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力量,信息起主导作用,其重要性日益上升。战场胜负不再仅仅取决于军队数量的多寡、火力与机动力的强弱,信息力成为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成了整个军队的心脏,成为一种武器。信息化战争的最大特点是围绕信息展开,是一种信息密集型的战争,作战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是在近乎实时性信息指导下进行的。在信息化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核心是夺取制信息权控制战场信息的主导权,握有战场信息的主导权,才能获取战场行动的主动权和自由权,其实质就是以信息能为主要作战手段,增强己方或是削弱对方的战斗力。因此,信息优势是确立国家军事优势与战场优势的先决条件。 二.信息技术在战争中大量使用 信息技术是人类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功能的全面拓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军事中的运用表现为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是延长和增强人类感官功能的技术,此技术主要解决信息获得问题,运用到军事上的传感技术十分发达,如侦察卫星、雷达、电子侦察、窃听器、地面传感器、海上侦察船、声纳、航天侦察、红外遥感、热成像、导弹预警、雷达探测、夜视器材等,构成了外层空间、空中、地面、海上、水下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遥感控制系统。尤其是各种侦察卫星的使用,使战场空前透明。通讯技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那么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鸦片战争爆发的客观必然和它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深远影响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呢?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经济背景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 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而当时英国等一系列欧洲国家都主张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对于经济危机没有过多的考虑。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1819年为 360万英镑,1820年为820万英镑,1821年为1120万英镑,1822年为1010万英镑,1823年为1270万英镑。于是,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从1821年到1825年,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英国输往中南美洲的棉纺织品从1824年的150万英镑,激增至1825年的395万英镑。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产和投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则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再一次使供给严重超过需求。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资也被证明是一场豪赌。投机商人和银行首先大量破产,继之第七次危机席卷英国主要工业部门。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机器工业首 次受到危机的严重袭击。 而此时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