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黄鹤楼》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黄鹤楼》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黄鹤楼》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课后提示预习课文。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适当注意感情。课后正确默写全诗。

3、掌握生字的正确拼读,重点字词的解释,学习诗歌的现代文翻译。

4、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学习黄鹤楼景色描写的特点,体会崔颢登楼后怅然若失、思念故乡的

情怀。

二、重点和难点

1、抓住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涵义与韵味,能用现代文复述诗歌。

2、学会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媒体出示:1、碑刻的黑底白字草书图片。

2、传说:三国时,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墙壁题诗:驿馆、寺亭等公共场所的墙、柱或悬挂的“诗板”,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发表诗作。崔颢的《黄鹤楼》便是墙壁题诗中流传下来的佳作。

课堂讲授:

1、讲述三国时期费祎在黄鹄山修道成仙的传说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课堂讨论:请同学们讲讲各自了解得中国古代关于仙鹤的传说。

3、介绍崔颢在黄鹤楼题诗纪念仙人,引出“黄鹤楼”。

媒体出示:1、黄鹤楼的近景、远景实拍图片。

2、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又名黄鹄山),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并称为“四大名楼”。始建于三国时期,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1年重建。

课堂讲授:

1、指名读课题。

2、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以及与他并列为“四大名楼”的另外三座古楼。

说明:

看看图、讲故事,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导入本课的教学。介绍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以及四大名楼地理简介,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媒体出示:预习要求1)轻声读课文,用喜欢的方法学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画出

你最喜欢的一句;3)思考你喜欢这句话的原因。

2、学生自学。

3、师:和同桌讨论,你最喜欢的那个句子,并告诉他你喜欢的原因。

说明:

黄鹤楼每一句在写景、抒情上均非常有韵味,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一方面调

动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思维和兴趣不被束缚。另一方面,从预习检查中,可以看到学生对诗歌理解存在的误区,掌握程度,是接下来引导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研读诗文

1、学习正确发音

媒体出示:黄鹤楼全篇诗文

课堂讲授:

(1)播放黄鹤楼真人朗读flash录音,第二遍让学生跟着录音一句句读。

(2)全班整首齐读。

2、梳理生字生词

媒体出示:(1)拼写:颢;萋萋。字词解释:昔人、复、悠悠、萋萋、鹦鹉洲、乡关的词义。

(学生讲字词解释抄写在课本对应的句子上)

(2)《黄鹤楼》的现代文翻译。

课堂讲授:

(1)让学生讲两个字的读音拼注一遍。

(2)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全诗。

(3)指名朗读现代文翻译。

说明:

古诗、文言文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诗歌做进一步赏析品味的基础。

3、从字到句内容赏析

A、媒体出示:(1)诗人在诗中运用了“悠悠”、“历历”、“萋萋”三个重叠词,试着写出三个类似的重叠词。

“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里两次出现空字,说说他们各自的内涵,起了怎样的作用。

(2)内容赏析: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哪一句是作者对个人愁思的抒发?试着归纳全诗中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与诗人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

课堂讲授:(1)讲解“重叠词”的概念,举例子说明。请一位同学写下自己喜欢的重叠词,并造句。

(2)组织同桌讨论其他的四个问题,每个问题请1-3位同学解答,有异议的同学举手进行课堂讨论。听完学生的答案后,教师归纳总结。

B、媒体出示:(1)结构梳理:前四句通过传说,表达出诗人感情的低落,视角上由远及近,写景状物虚实结合,一唱三叹。

后四句先描写了繁荣的景致,但烘托的却是冷清的思乡之情,可谓以荣景显伤情。最后两句抒情,传达出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2)美学探究: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三是声调自然、音节分明的音乐美。

(3)主旨总结: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课堂讲授:

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学习从结构和美学层面分析和理解《黄鹤楼》,归纳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学生讲课件中红色标出的写景、抒情手法抄写在课文上)

说明:

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七律之首,但这首诗本不符合七律严谨的平仄规范。通过“重叠词”的学习和造句,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之后课堂讨论可以了解学生理解诗歌的思路,评价以引导为主、鼓励为辅,帮助学生课堂上掌握诗人如何运用两个“空”字和三个“黄鹤”创造出一唱三叹的效果,并了解写景、抒情手法的分析。

讨论完毕后,从结构、美学、主旨三个层次对今天的内容进行理论总结。

(四)复习巩固

1、师:有感情的跟老师再读一遍,然后齐读。

2、媒体出示:崔颢的图片。

作者介绍:崔颢,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第。

开元后期他出使河东军幕,战争必带来死亡,这又让人对人生的偶然与不确定和无保证产生了对生命的困惑。此外,天宝后仕途不顺畅与远离家园的落拓飘泊,都驱使中年的他面对了人生更深刻的问题。《黄鹤楼》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说明:

当堂回顾,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识记这首诗。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回顾作者生平,体味战争和个人前途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

(五)课外拓展

媒体出示:(1)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见到此诗佩服之至,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题上头。”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后思考: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课堂教授:对比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崔颢《黄鹤楼》在传情上的不同之处。说明:

小故事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后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消化课堂中教授过的分析方法,运用这些去体味诗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黄鹤楼崔颢

前四句两个“空”、三个“黄鹤”:一唱三叹音乐美

仙人传说,登楼凭吊:虚景与实景结合

绘画美后四句美丽的景色:荣景写哀情

结尾抒情:思念故乡意境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