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Optimized pattern design of light-guide plate (LGP)

Optimized pattern design of light-guide plate (LGP)

Optimized pattern design of light-guide plate (LGP)
Optimized pattern design of light-guide plate (LGP)

Optica Applicata, Vol. XLI, No. 4, 2011

Optimized pattern design

of light-guide plate (LGP)

Y OUNG C HUL KIM1, T AE-S IK OH2, Y ONG M IN LEE2*

1Department of Optometry, Eulji University,

Seongnam-si, Gyeonggi-do, 461-713, Korea

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Display, Sun Moon University,

100 Kalsan-ri, Tangjeong-myeon, Asan-si, Chung Nam, 336-708, Korea

*Corresponding author: qoptics@https://www.sodocs.net/doc/2314202264.html,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s of a 7-inch LGP to increase output illuminance uniformity by reducing the bright and dark areas caused by a plurality of LED.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the LED–LED gap and LED–LGP space to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 the LGP inside. We have found that the density function of LGP pattern has a simple exponential terms. We analyzed the output light intensity of the LGP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between adopting the hemisphere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and adopting the equidistance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And also, to reduce the bright spot and dark areas, we have introduced

a convex elliptical LED reflector. As a result, the output illuminance uniformity was improved

effectively by the adoption of the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and the new LED reflector. Keywords: TFT-LCD, backlight unit (BLU), light-guide plate (LGP),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hot spot.

1. Introduction

A 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LCD) is a standard for mobile devices such as note PC, navigation, PDA, cellular phone, etc. Since LCD panels are not emissive devices, backlight unit (BLU) which is usually located behind the LCD panel is used for an LCD system as a light source unit. A typical BLU consists of an light--guide plate (LGP), a diffusion sheet, two prism sheets, a reflector and a light source which is located at edges of the LGP to minimize the thickness of the BLU, as shown in Fig.1. Radiated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enters the LGP and is guided inside the LGP along the horizontal y-ax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he light is reflected by an array of diffusive microscopic patterns which is fabricated on the bottom of LGP and emitted out of the front surface of the LGP along the direction of z-axis. The emitted light from LGP is scattered by the diffusion sheet and collimated by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rism sheets before it reaches the LCD panel.

864

Y.C. K IM et al.

Recently, super media devices (SMDs) such as tablet PC, Galaxy Tab and iPad are already attracting attention of users, despite the enthusiastic response of smart-phones in the world market. Therefore, the display devices applied in these SMDs are rapidly changing to large panels over 7inches. Thus the pattern design technol-ogy [1–3] of former small size LGP should be improved to apply to large size LGP [4].At this point of time, pattern design technology systematization of LGP for TFT-LCD which is applied in SMD is need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some essential conditions of LGP pattern design for large size 7-inch TFT-LCD. Especially, we analyzed the illuminance distribution in the LGP according to various LED–LED gap and LED–LGP space and tried to suggest optimized LGP pattern design conditions.

2. Simulation analysis of LGP output characteristics

The design of BLU, whose goal is to maximize the light intensity and optimize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n the front surface of LGP, requires the assistance of illumination design simulators. We have used SPEOS (OPTIS, France) for simulation analysis of output light intensity characteristics for LGP. In this study, we adopted a plate of a size of 110mm×140 mm×0.7 mm with “optical polished” surfaces as a basic structure of 7 inch LGP, as shown in Fig.2. Each of the four light sources of 0.6mm×3.0mm in size, (LED is typically used), emits 1million rays of 550nm monochromatic wavelength toward y -direction with Lambertian intensity distribution.Each of the side surfaces of LGP, except light incident and emergent ones, was surrounded by a 100% reflector to prevent escape of light rays from LGP. The reflective

z

y Prism 2

Prism 1

Diffuser

LGP Light source Pattern Reflector

Fig.1.Conceptual description of BLU.

Fig.2.Simulation model.

L E D x

y

z 140 mm

0.7 mm 110 mm

Optimized pattern design of LGP 865 index and light absorption ratio of the LGP which assumes as PMMA quality material were 1.49 and 1.70×10–3mm, respectively.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an ideal BLU is to be a plane-wave light source. Thus, the incident light from LEDs spreads throughout the inside of the LGP and then is uniformly emitted through the emergent surface. However, the greater the distance from LEDs, the more the light intensity decreases, which is typical of LGP. And also, there are a dark area between LEDs and a bright area around LEDs. Generally, in order to remove the dark area or bright area, special patterns, so-called serration, are fabricated on the entrance side surface of the LGP.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serration, e.g., the pattern size, shape and fabrication area, are different in each case. In this study, we encountered many difficulties to describe consistently the effects of serration; we analyzed the LED effect itself by investigating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side the LGP without serration.

3. Pattern design for increasing the uniformity of LGP output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GP output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we introduced a hemisphere pattern fabricated on the LGP bottom surface using intaglio printing. And there are four LEDs at x=+37.5, +12.5, –12.5, and –37.5mm along a line of y=–0.2mm. In this simulation analysis, we set up some illuminance detector inside the LGP on a x–z plane at an interval of 10mm. Using the data measured with the detectors, we tried to find an optimum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finding the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we considered two effects. One is the LED effect and the other is light reflector effect located at the end surface of LGP. Thus, there are two effective light sources in this analysis, the LED itself and the reflector as an imaginary light source. Light emitted from LED passes through the inside of LGP by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in positive y-direction. However, the reflected light goes back to negative y-direction because of the reflector.

3.1. LED effect

Light intensity is diminished when passing through the LGP due to absorption. This intensity reduction phenomenon in a medium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air. It is well-known that illuminance from a point light source is decreased as the inverse to the square of the distance in the air. However, the illuminance in a medium decreases in a somewhat complicated way. The complication comes from spreading, absorption,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analyze each effect independently, since we should consider all these effects simultaneously.

To achieve this, we have set up illuminance detectors inside the LGP on a x–z plane at an interval of 10mm. The detectors have counted for all the lights which passing through the detector’s surface. Figure3 shows the detected flux data (square solid points) and also fitting line with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solid line). The fitting

866

Y.C. K IM et al.

constants A 0, y 0, t 0 will be changed for a given model in each case. However,the constant y 0 is outside our interest because of the constant depends on the light source intensity but on the geometry of the LGP.

3.2. Reflector effect

Figure 4 shows the flux distribution of light reflected by the reflector located just on the LGP side surface at y =140mm. The reflector functions as a light source with the same size of the reflector itself. Light intensity of the imaginary light source assumes as the value of the light intensity of the LED at the same position. Square solid points in Fig.4 shows the simulation data and solid line is the line fitting to exponentially decrease. In the same manner of the LED effect, the coefficients A 1, y 1will be changed for a given simulation model. In this case, the fitting exponent Fig.3.LED effect: inside the LGP illuminance distribution versus y -axis by the four LED at y =–0.2mm.3.0

2.52.01.51.0

0.5

0.0

04080120160

Int = A 0exp(–y/t 0) + y 0

y 0 = 0.07079

A 0 = 2.68537

t 0 = 60.31511I l l u m i n a n c e [a . u .]y-axis [mm]

0.30

0.35

0.20–200.10

0.00

04080120160

Int = A 1exp(–x/t 1) + y 1y 1 = 0.02874A 1 = 0.00683t 1 = –36.90782I l l u m i n a n c e [a . u .]y-axis [mm]

0.05

0.15

0.252060100140Fig.4.Reflector effect: inside the LGP illuminance distribution versus y -axis.

Optimized pattern design of LGP 867coefficient was 36, as shown in Fig.8. The reflector contributes inversely as compared with LED on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as expected.

3.3. Effects of both the LED and the reflector

Let us introduce a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5,6], including both LED and reflector effects,

Pattern density = (1)Here, P and Q are pattern density control coefficients of the front and the rear part of the LGP, respectively. For a large P , the distance between patterns in the front part of the LGP is large and then the pattern density is low. The constant Q works the same way as the constant P in the rear part of the LGP. And, by using the coefficient R , we can fill the LGP up with patterns. When one applies Eq.(1) to a given model, one can also adjust the exponents a little bit to make an optimum pattern design.

Figures 5a and 5b show the LGP output illuminance distribution for equidistance pattern and adjusted pattern by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respectively. We can easily see that the illuminance uniformity of Fig.5b is certainly improved. To improve it quantitatively, we calculated the ratio of illuminance defined as

Illuminance uniformity = (2)

Here, I max and I min are maximum and minimum values, respectively.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ratio, we divided intensity difference by minimum intensity because a percep-tible difference between bright point and dark point in human eyes depends on the overall level of brightness. The smaller the ratio the better the intensity uniformity.P y –60---

-------

-????exp Q y 35-----------??

??exp +R Fig.5.LGP output illuminance distribution of (a ) equidistance pattern (b ) adjusted pattern by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a b

I max I min –I min ------------------------------100%×

868Y.C. K IM et al.We obtained the ratio of illuminance following Eq.(2) for nine points as marked in Figs.5a and 5b . We obtained the ratio of 299.9% and 10.1% for equidistance pattern and adjusted patter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an evidence that the uniformity of light intensity is improved by using the density function.

4. LED back mirror effect on the reduction of bright area

In the previous section, we introduced a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to improve the output light intensity uniformity of the LGP. And we showed that the function performs well as we expected. However, we had have one more problem of how to reduce the bright area around the LEDs to enhance the light intensity uniformity. For this purpos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4.1. LED–LGP space effect on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LGP inside

In the case of an edge light-type BLU, radiated light from light source LED enters the LGP through a side surface and then is spread out all over the LGP inside. Since every material has light absorptive property, light intensity decreases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creases, even though the LGP is made of a good transparent material. And also, there are some dark areas between LEDs. The dark areas are easily recognized in the human eyes even though the gap between LED and LED is narrow.In this section, we want to find 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D–LGP gap and light intensity uniformity around the LED spot point to correct the imbalance of light intensity.

Figure 6 shows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along the x -axis for y =2, 10, 20mm line inside the LGP. The difference in brightness is evident in the front of the LGP near light source LED. T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ximum and minimum is very large. We can see that the difference becomes smaller as y -coordinate increases, as shown in Fig. 6.3.0

3.5

2.0–201.0

040–40I l l u m i n a n c e [l x ]x-axis [mm]

0.5

1.5

2.52060

–60y = 2 mm

y = 10 mm y = 20 mm

×105Fig.6.Illuminance distribution along x -axis for y =2, 10, 20mm.

Optimized pattern design of LGP

869

Figure 7 represents y -coordinate for the illuminance uniformity defined in Eq. (2)is 1 for the variance of LED–LGP space. The y -position of illuminance uniformity =1is in reverse proportion to the space with the proportional constant –2.5. Thus a large LED–LGP space is of help for the dark area to be reduced effectively. However, there is a limit as to what we secure enough space because of a thin and small size of BLU.

4.2. LED–LED gap effect on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LGP inside

In the same manner as in the former case, LED–LGP space effect, we can easily expect a smaller gap between LED and LED to reduce dark area inside the LGP. We have

12

1086

4

0.00.5 1.0 1.5 2.0 2.5 3.0

Ratio = 1Linear fit y = –2.5x + 11.9LED–LGP space [mm]

y -p o s i t i o n [m m ]Fig.7.Y -position of illuminance uniformity = 1 versus LED–LGP space.

Fig.8.Illuminance distribution along x -axis of y =4 mm for different LED–LED space.

LED–LED space 36 mm

×105

3

2

1–60–40–200204060

x-axis [mm]I l l u m i n a n c e [l x ]LED–LED space 25 mm

LED–LED space 18 mm

3213

2

1

870

Y.C. K IM et al.

analyzed the effect of LED–LED gap quantitatively. Figure 8 shows illuminanc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x -axis of y =4mm. In all three cases of 36, 25, 18mm LED–LED gap, there are deep valleys between peaks. The valleys are the dark region of the inside of LGP nearby LED.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peak point and bottom level by an appropriate pattern design and adding some new ideas.

Less low illuminance uniformity defined by Eq.(2) means better light intensity uniformity. Figure 9 shows that y -position of the illuminance uniformity is unity for some LED–LED gaps of 36, 25, and 18 mm. As the LED–LED gap becomes large,the y -position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proportional constant +0.41. Because the proportional constant has a small value, reduction of LED–LED gap by increasing LED number is not an effective way of decreasing the dark region. Therefore, some creative ideas are required.

4.3. Introduction of a conceptual light diffusing LED reflector

We have analyzed the LED–LGP gap and LED–LED space effects as mentioned above. Moreover, we have introduced a convex elliptical LED reflector at the back of LED to reduce the bright area around the LED. The reflector diffuses light from LED into large angle and then the diffused light enters the LGP. Figure 10 show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diffused light by the action of the convex elliptical LED reflector. As a result of the diffusing effect, the dark area can be reduced. It could also facilitate reduction of LED number without demanding intensity uniformity.

Figure 11 shows the output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with the convex elliptical LED reflector. The illuminance averages for the rectangular area of Fig.5b and Fig.11are 7.510×102lx and 7.816×102lx, respectively.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verages of the light intensities. However,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ases in the standard deviation. The values are 3.435×102lx and

16

1412108

162024283236

Ratio = 1

Linear fit

y = 0.41x + 0.40

LED–LED gap [mm]

y -p o s i t i o n [m m ]Fig.9.Y -position of illuminance uniformity =1 versus LED–LED gap.

Optimized pattern design of LGP

8712.315×102lx for Fig.5b and Fig.11, respectively. Therefore, we can say that the convex elliptical LED reflector is highly effective in the reduction of dark area caused by a plurality of LED.

5. Summary and discussion

We investigated the LED–LED gap and LED–LGP space effects on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side the LGP. The y -position of illuminance uniformity =1 is in reverse proportion to the space with the proportional constant –2.5. However, as the LED–LED gap becomes large, the y -position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proportional constant +0.41.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GP output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we have introduced hemisphere pattern fabricated on the LGP bottom surface with intaglio printing. We have found the LGP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with a simple exponential function. The corresponding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was [P exp(–y /60) + Q exp(y /35)]R LGP 2 mm

LED

L C o n v e x e l l i p t i c a l L E D r e f l e c t o r

Fig.10.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LED reflector.

Fig.11.LGP output illuminance distribution with the convex elliptical LED reflector.

872Y.C. K IM et al. for a 7-inch LGP. We have analyzed the output light intensity of the LGP by adopting the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comparing with the result of the same interval pattern. We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illuminance uniformity is certainly improved.

To improve output illuminance uniformity of the LGP, we have introduced convex elliptical LED reflector. As the simulation result, the convex elliptical LED reflector is highly effective on the reduction of dark area caused by a plurality of LE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s decreased by 32.6%. Consequently, we could improve the output illuminance uniformity considerably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the pattern density function and the new LED reflector.

Acknowledgments –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Reg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 Grant No. RTI-04-01-02 from the Ministry of Knowledge and Economy (MKE) and the Basic Science Research Program through th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of Korea (NRF) fund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0004336).

References

[1]G ABSEING L EE, J AE H O J EONG, S ANG-J OON Y OON, D ONG-H OON C HOI, Discrete design approach for

light guide panel in back light unit to improve the optical performances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roceedings of 8th World Congress on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Lisbon, Portugal, June, 2009, pp. 1–6.

[2]J OONSOO C HOI, K WANG-S OO H AHN, H EEKYUNG S EO, S EONG-C HEOL K IM, Design,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LCD backlight unit using ray tracing simulation, Proceedings of ICCSA2004, Perugia, Italy, 2004, pp. 837–846.

[3]J AE H O J EONG, G ABSEONG L EE, S ANG-J OON Y OON, D ONG-H OON C HOI, Design optimization for optical

pattern to improve illuminance and uniformity of light guide panel in LCD back light unit, Proceedings of 5th China–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Systems, Jeju Island, Korea, June, 2008.

[4]J UNG H O L EE, K IE-B ONG N AHM, J AE-H YEON K O, J OONG H YUN K IM, Optimization of optical structure

of light guide panel for uniformity improvement of edge-lit backlight, Hankook Kwanghak Hoeji 21, 2010, pp. 61–68.

[5]Y OUNG C HUL K IM, S EONG J OON A HN, S EUNGJOON A HN, T AE-S IK O H, H O-S EOB K IM, D AE-W OOK K IM,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f a LGP for TFT-LCD with pyramid shaped pattern, Journal of the Korea Academia-Industrial Cooperation Society 10, 2009, pp. 3080–3086.

[6]Y OUNG C HUL K IM, LGP output characteristics depending in BLU pattern size, Hankook Kwanghak

Hoeji 19, 2008, pp. 43–47.

Received February 8, 2011

技术开发部管理手册1

目录 第1章概述 (1) 1.1 技术开发部管理权限 (1) 1.2 技术开发部管理职能 (1) 1.3 技术开发部主要职责 (1) 1.4 日常管理制度 (2) 第2章产品开发设计控制程序 (4) 2.1 目的 (4) 2.2 范围 (5) 2.3 引用文件及术语 (5) 2.4 职责 (5) 2.5 工作程序 (6) 2.6 支持文件 (9) 2.7 表格清单 (9) 2.8 附表 (9) 第3章产品实现的策划程序 (17) 3.1 目的 (17) 3.2 适应范围 (17) 3.3 引用文件及术语 (18) 3.4 职责 (18) 3.5 工作程序 (18) 3.6 支持性文件 (19) 第4章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20) 4.1 目的 (20) 4.2 适用范围 (20) 4.3 引用文件及术语 (20) 4.4 职责 (20) 4.5 工作程序 (21) 4.6 支持文件 (23) 4.7 质量记录 (23) 附录 (25) 附录1 (25) 附录2 (26) 附录3 (27) 附录5 (29) 附录6 (30) 附件7 (31) 附件8 (32)

第1章概述 技术开发部的工作主要是从事电表、水表、煤气表及其远程自动抄系统的研发和产品的优化,以及为生产部和工程部提供技术支持等。 1.1 技术开发部管理权限 受总经理和技术总监委托,行使对公司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研究、新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指导与监督等全过程听管理权限,并承担执行公司规章制度、管理规程及工作指令的义务; 1.2 技术开发部管理职能 负责对公司产品实行技术指导、规范工艺流程、制定技术标准、抓好技术管理、实施技术监督和协调的专职管理部门,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 1.3 技术开发部主要职责: 1.坚决服从总经理和技术总监的统一指挥,认真执行其工作指令,一切管理行为向总经理和技术总监负责; 2.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 3.负责制定公司技术管理制度。负责建立和完善产品设计、新产品的试制、标准化技术规程、技术情报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设备、质量、能源等管理标准及制度; 4.组织和编制公司技术发展规划。编制近期技术提高工作计划,编制长远技术发展和技术措施规划,并组织对计划、规划的拟定、修改、补充、实施等一系列技术组织和管理工作; 5.负责制订和修改技术规程。编制产品的使用、维修和技术安全等有关的技术规定; 6.负责公司新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工作的计划、实施,确保产品品种不断更新和扩大; 7.合理编制技术文件,改进和规范工艺流程; 8.研究和摸索科学的流水作业规律,认真做好各类技术信息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汇总、归档保管工作,为逐步实现公司现代化销售的目标,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9.负责制定公司产品的企业统一标准,实现产品的规范化管理; 10.编制公司产品标准,按年度审核、补充、修订定额内容;

汽车新产品质量管理手册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新产品质量管理手册 (第1版)V1.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11-11-25发布 2011-12-30实施

说明 为贯彻集团“两个转型”和“两个调整”的经营工作思路,实现从“产品线管理”向“品牌线管理”的调整,规范和细化集团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过程,明确质量系统各单位在新产品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及工作内容,使实际工作开展有规可循,并强化可操作性,特制定此《吉利集团新产品质量管理手册》(第1版),版本号为V1.0。

目录 第一章新产品质量管理总则 第二章新产品质量评审流程 第三章新产品品熟推进流程 第四章附录

第一章 新产品质量管理总则 1.1目的 为了规范集团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质量管理,促进各部门在新品阶段的质量自主管理能力,并以用户满意为最终目标,展开各阶层新产品质量管理。 1.2范围 本手册适用于以下项目范围:整车开发项目,发动机开发项目,变速器开发项目等各类将以量产形式生产并销售的新产品正式立项开发项目(具体项目分类界定规则参照《研发项目管理办法 V2.1》,涉及具体工作开展项目范围时,可由关联单位协商界定)。 1.3新产品质量管理模式 集团新产品质量管理采用由集团质量管理部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各品牌质量部主导策划管控及实施,各系统分级管控的模式。通过前期的弱点项目(雷区项目)设计输入、依托各新产品项目品熟团队,以不断循环展开的阶段质量阀评审以及品熟活动,达成新产品质量保证,最终实现用户满意。新产品质量管理对新产品整体项目质量负责,确保新产品项目质量达标,满足设计和市场要求。新产品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按集团质量部相关考核指标展开(参看集团质量体系考核相关文件)。 1.3.1新产品质量管控过程 新产品质量管理涉及集团项目管理流程全部三个阶段: 1.3.1.1立项阶段的质量管控 在新产品立项阶段,质量部门负责项目质量策划,并向项目组输出项目各阶段项目质量目标、《质量目标保障计划书》,以及过往和在产产品设计相关弱点问题清单(雷区项目),全部内容均可包含在《质量目标保障计划书》中一并提交。 1.3.1.1.1 新产品质量目标的策划(包括各开发试制阶段及量产阶段) ·质量目标设定的原则: -新产品质量目标的设定应与集团的经营战略相一致; -新产品的质量目标应根据车型平台特征、市场分析、过往质量水平进行各阶段的目标设定(数据来源包括设计、采购、制造、市场等各产品过程相关部门),并在各阶段质量评审中进行考评; -质量目标应包括反映设计改善、制造、市场、供应商品质等各领域产品及过程相关的指标内容,具体可根据项目实际进行增加或删减。基础项目请参考《第四章 附录》中的《质量目标基础项目表》。 目标设定后应向各质量责任单元分解,并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保障措施。 立项阶段 实施与控制阶段 关闭阶段

(完整版)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制度

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制度 1.目的和作用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它对企业产品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使新产品开发能够严格遵循科学管理程序进行,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2.管理职责 2.1统筹规划部负责新产品的调研分析与立项等方面的工作。 2.2技术研发部负责产品的设计、试制、鉴定、移交投产等方面的管理。 2.3物控部、生产部、质管部应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配合。 3.新产品开发的前期调研分析工作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的社会需要、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经济性的分析论证。 3.1 调查研究: 3.1.1 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3.1.2 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及使用情况。

3.1.3 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利,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3.2 可行性分析: 3.2.1 论证该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3.2.2 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3.2.3 论证该产品发展所具备的资源条件和可行性(含物资、设备、能源、外购外协配套等)。 3.2.4 初步论证技术经济效益。 3.2.5 写出该产品批量投产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4. 产品设计管理 产品设计时从确定产品设计任务书起到确定产品结构为止的一系 列技术工作的准备和管理,是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遵循"三 段设计"程序. 4.1 技术任务书: 技术任务书市产品在初步设计阶段内,由设计部门向上级提出的 体现产品合理设计方案的改进性和推存性意见的文件,经上级批准后,作为产品技术设计的依据.其目的在于正确地确定产品的最佳总体设计方案、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工作原理、系统和主体结构,并由设计员负责编写(其中标准化规则要求会同标准化人员共同拟定)。现对其编写内容和程序作如下规定: 4.1.1 设计依据(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包括一个或数个内容): a. 国内外技术情报:在市场的性能和使用性方面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或在产品品种方面填补国内"空白".

新产品开发的管理制度

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 新产品开发工作,是指运用国内外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所发现的科学知识及其成果,转变为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过程等一切非常规性质的技术工作。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实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的产品升级换代宗旨的重要阶段,它对企业产品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新产品开发必须严格遵循产品开发的科学管理程序,即选题(构思、调研和方案论证)_样(模)试_批试_正式投产前的准备这些骤。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的社会需求、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同类产品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2.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及使用情况; 3.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刊,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二)可行性分析: 1.论证该类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2.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3.论证发展该产品的资源条件的可行性。(含物资、设备、能源及外购外协件配套等)。 (三)决策: 1.制定产品发展规划: (1)企业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产品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和技术改造方向、赶超目标以及企业现有条件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制定企业产品发展规划。 (2)由研究所提出草拟规划,经厂总师办初步审查,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慎密 的研究定稿后,报厂长批准,由计划科下达执行。 2.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赶超目标,为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方面的应用研究: (1)开展产品寿命周期的研究,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预测企业的盈亏和生存,为企业提供产品发展的科学依据; (2)开展哪些对产品升级换代有决定意义的科学研究、基础件攻关、重大工艺改革、重大专用设备和测试仪器的研究; (3)开展哪些对提高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新材料研究; (4)科研规划由研究所提出草拟规划交总师办组织有关部门会审,经总工程师签字报厂长批准后,由计划科综合下达。

新产品开发与管理手册

新产品开发与管理手册 主办:上海普瑞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0年11月29—30日北京11月25—时间: 2010年10月28—29日深圳 10月25—26日杭州? 26日上海 2010年12月30—31日北京12月27—28日深圳 价格:¥2200 /人(包括授课费、资料费、会务费、证书、午餐等) 【培训对象】企业CEO/总经理、研发总经理/副总,公司总工/技术总监,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产品线总监、产品经理/项目经理、PMO(项目管理办公室)成员、市场总监、技术支持总监等。 【课程背景】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大量的工业企业倒闭关门,大批员工失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发现还是有很多企业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更加高速成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构建了成功的产品管理体系,培养了优秀的产品经理,能够组织团队开发出具有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公司在冬天更应该加强自己内功的修炼来应对危机,同时迎接春天的到来。 当一个企业从单一产品线向多产品线跨越的时候,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公司产品经理的培养,因为产品经理是公司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直接面向客户、带领团队创造价值的领军人物,因此产品经理个人及其所率领的团队的能力往往决定了该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业界大量公司在构建产品管理体系和培养产品经理的过程中常见如下困惑的问题: 1.产品经理该如何定位?究竟定位于研发还是定位于市场? 2.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有什么区别?如何作好分工??3.产品经理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模型?谁来承担 比较合适? 4.产品经理如何参与产品的市场管理流程?如何从源头来规划产品??5.如何推动产品开发全流程的工作??6.如何协调产品的市场管理、开发管理、财经管理之间的关系? 7.产品经理如何管理产品团队? 8.公司如何建立产品经理的培养体系以成批培养产品经理? 本课程在过去4年讲授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更新,结合业界成功公司在产品经理培养和管理上的一些教训和经验,针对以上难题进行深入的讲解,并总结出如何建立公司的产品经理资源池来批量培养成功的产品经理,实现公司规模化的扩张。 ?≡≡≡≡≡≡≡≡≡≡≡≡≡≡≡≡≡≡≡≡≡≡≡≡≡≡≡≡≡≡≡≡≡≡≡≡≡≡ 【课程收益】 1.分享讲师数百场研发管理培训的专业经验,通过现场的互动帮助学员理清适合自己企业的产品管理的思路和产品经理的培养方案 2.分析业界公司在产品经理培养和管理中的误区,并分享成功经验?3.了解产品经理的定位、职责、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标准 4.理解新产品市场管理、路标规划、需求管理的流程及支撑体系 5.掌握新产品开发的过程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6.掌握新产品上市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总结保证产品商业成功的关键? 7.学会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产品团队,如何管理产品团队的绩效和冲突处理 8.学会如何建立产品经理的培养体系――资源池

新产品研发管理制度.doc

新产品研发管理制度第一条目的和作用 1.1 新产品研发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创新活动,对 企业产品发展方向、巩固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 定性作用。为了使新产品开发能够严格遵循科学管理程序进行,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中所指的新产品的研发包括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持续改进。 第二条管理职责 2.1 技术中心负责新产品的市场调研分析、立项、设计、开发、验证、试制、移交投产等工作。 2.2 生产部、质检部、销售部(含外贸部)、供应部等部门应在新产品研发 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配合。 第三条新产品研发的前期调研分析工作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研发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 技术和市场调研后,对产品的社会需要、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科学预测及经济性的分析论证。 3.1 调查研究 3.1.1 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 求。 3.1.2 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同类名牌产品为对 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及使用等情况。 3.1.3 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利,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3.2 可行性分析

3.2.1 论证拟新发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3.2.2 论证拟新研发产品的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3.2.3 论证拟新研发产品发展所具备的资源条件和可行性(含物资、设备、 能源、外购外协配套设施等)。 3.2.4 初步论证拟新研发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条新产品研发管理 4.1 研发项目的立项与实施研发 4.1.1 技术中心填报《 XXX项目建议书》(见附件1),上报公司批准后,确定立项。技术中心下达《设计开发任务书》(见附件2)给研发项目负责人。 4.1.2 研发项目负责人根据《设计开发任务书》编制《设计开发方案》(详见附件 3)和《设计开发计划书》(详见附件 4),并组织项目小组进行新产品研发工作。 4.2 研发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4.2.1 研发项目负责人根据研发项目进度,在小试、中试阶段提出评审需 求,由技术中心组织人员进行评审,并出具《设计开发评审报告》(详见附件 5)。 4.2.2 研发项目负责人根据《设计开发评审报告》组织项目组对项目进行 改进、继续开发,至试产,填报《试产总结报告》报技术中心和公司审核。确定 投入大批量生产的,报公司总经理批准。 4.2.3 技术文件资料的验收及存档。技术中心负责将全部文件收齐归档, 资料管理人员存档时必须验证齐全。 4.3 知识产权登记与管理 在不泄露公司技术秘密的前提下,公司认为有必要申请国家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或产品,有研发项目组负责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文件,技术中心只是产权管理人员负责相关申请报批工作。

新产品开发和上市管理制度

新产品开发和上市管理制度 1目的 对新产品开发和上市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产品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及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新产品的开发与上市管理。 3职责 3.1 市场部负责项目的立项归口管理。 3.2 总经理负责批准项目立项。 3.3 研发中心负责新产品配方设计、试验评价、技术标准的组织管理工作。 3.4 财务部负责成本核算。 3.5 生产部及品控部参与新产品加工工艺及生产条件的确认、试生产活动。 销管部负责收集顾客使用新产品后的意见或建议并反馈信息。 4内容 4.1项目的立项确认 市场部根据本部门对市场的调研和了解,以《产品开发项目立项书(讨论稿)》的形式提出立项建议,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对立项书内容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正式的《产品

开发项目立项书》后报总经理审批。 4.2 开发计划书的确认 立项确认后,市场部组织相关部门讨论确定开发计划,根据讨论结果完成《产品设计开发计划书》,下发各相关部门,各部门根据推进计划中的时间安排制定本部的工作计划。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市场部将在必要时向相关部门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如有特殊情况,市场部将以专题会议或书面形式通知各相关部门。 4.3开发计划的实施 4.3.1产品小试阶段 a.研发中心通过技术资料的搜集,设计新产品的试验方案,试验方案包括:试验配方、工艺过程等内容。 b.新产品使用的原辅料原则上以公司现有的原辅料优先选择,若为公司内部没有的原辅料,可联系厂家索取样品。必要时可请采购部协助解决。 c.新产品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后,可将认为满意的产品在研发中心内部进行品尝。品尝通过后,组织公司内部品尝并填写《产品综合品评表》和《样品品评结果处置表》。 d.公司内部品尝前,应依据新产品不同的特点,设定相应的通过标准,超过评定标准时,则视为新产品小试通过。如内部品尝未能通过,则应对新产品继续进行试验和改进。 e.小试产品品评通过后方可进行中试申请。 4.3.2中试阶段

(完整版)管理手册8.3设计和开发2016

8.3.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8.3.1.总则 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由技术质保部归口管理,设计和开发活动应明确设计和开发的目的,公司制定和实施《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对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输入、过程控制、输出及更改做出具体规定。 8.3.2.设计和开发策划 8.3.2.1.根据公司确定的年度产品开发任务或者顾客要求等,由技术质保部 进行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设计和开发的策划需考虑以下内容: a)设计和开发活动的性质(如:全新产品设计、升级产品设计、客户订制产品 等)、持续时间和复杂程度; b)所需的过程阶段,包括适用的设计和开发评审; c)所需的设计和开发验证及确认活动; d)设计和开发过程涉及的职责和权限; e)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所需的内部和外部资源; f)设计和开发过程参与人员之间接口的控制需求; g)顾客和使用者参与设计和开发过程的需求; h)后续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要求; i)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期望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得控制水平; j)证实已满足设计和开发要求所需的文件记录。 8.3.2.2.设计和开发的策划应形成《设计和开发计划书》。 8.3.3.设计和开发输入 8.3.3.1.设计和开发前,应针对具体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确定设计和开发的基 本要求,形成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设计和开发的输入是设计和开发过程 的依据,设计和开发的输入应包括: a)产品和服务有关功能和性能要求。这类要求来自顾客或市场的需求期望(包 括顾客期望但没有表述出来的愿望或潜在的需求)及本公司确定的要求,一般包含在合同或研发项目建议书等技术文件中; b)适用的以前类似设计活动提供的信息; c)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承诺执行的标准或行业规范,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及规

产品开发手册

版本号:B/0 页次:第1页共102页实施日期:2006.3.28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新产品开发手册 编制/日期:过成军/2006.3.21 审核/日期:孙久红/2006.3.21 批准/日期:尹同耀/2006.3.28

修订页 编制/修订原因说明: 修订 原章节号现章节号修订内容说明备注编制/修订部门/人项目管理部/过成军 参加评审部门/人汽车工程研究院、规划设计院、采购公司、销售公司、国际公司、质量保证部、备件公司、物流公司、项目管理部、轿车公司、发动机公司、变速箱公司、信息技术部等 修订记录: 版本号提出部门/人修订人审核人批准人实施日期备注B/0 项目管理部/过成军过成军孙久红尹同耀2006.3.28

前言 本产品开发手册是在项目管理部、前企业管理部、汽车工程研究院、规划设计院、采购公司、销售公司、国际公司、质量保证部、备件公司等相关部门系统梳理新产品开发流程及其内部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共同研讨后完成的。 该手册告诉我们,产品“开发”不是产品研发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所有与之相关的所有部门(包括外协单位)的共同工作。只是在不同的开发阶段,不同的部门参与的工作量不同。因此,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提前介入,才能保证信息的沟通,各环节连接顺畅。 而各部门的共同参与是建立在各部门分工明确的基础之上的。手册规定了每个部门在每个阶段应完成哪些工作;为启动某个阶段的工作,必须具备哪些前提条件;而完成这一阶段以后,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即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的入口与出口,并由谁完成这些任务。 产品开发是一个“过程”。本手册阐述了以全新平台开发为模板的新产品开发过程。而车型开发和变型开发仅是该过程的简化,其内容可在具体的项目计划、项目定义与策划中进一步明确。产品开发的每个过程所需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违反这一规律要求,某些缺陷将会带给下一步工作引起返工;甚至影响市场信誉。 该手册的编制工作从2005年5月起至今,共10个月的时间。由于时间紧迫和对该手册的理解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我们肯请各相关部门能与我们共同探讨如何使该手册在我公司发挥更大的效益,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规范产品开发行为,提高产品的竞争性,迎接市场的挑战。 在该手册编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项目管理部 2006年3月

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新编

一、总则 第一条在进行产品开发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工作包括:1.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同类产品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2.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及使用情况。 3.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刊,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第二条可行性分析的工作有: 1.论证该类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 2.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3.论证发展该产品的资源条件的可行性。 第三条制定产品发展规划: 由研究所提出草拟规划,经公司总工程办公室初步审查,由总工程师组 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缜密研究,定稿后报公司批准,由计划科下达执行。第四条产品开发研究所的主要职责是: 1.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预测企业的盈亏,为企业提供产品生产的科学依据。 2.开展对产品升级换代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科学研究、重大工艺改革、重大专用设备和测试仪器的研究。 3开展那些对提高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新材料研究。 二、新产品试制工作规定 第五条新产品试制是在产品按科学程序完成“三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正式投入批生产的前期工作,试制一般分为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两个阶 段。

第二十八条从高等院校或有关科研设计机构引进的经过实验考核的产品,必须索取全部论证、设计和工艺(含工具)的技术资料,并应重新调查分 析论证。这类产品的开发周期定为2~5个月。 第二十九条属于已有产品在性能和结构原理上有较大的改变的研究以及新类别的产品的开发,开发周期一般定为6~7个月,最长为一年(特别 情况下超过一年半时间),具体程序周期规定为: 1.调研论证和决策周期:一般产品一个月,复杂产品一个半月。 2.产品设计周期(含技术任务书、技术设计和工作图设计):1~2个月。 3.工艺(含工具)设计周期:1~2个月。 4.产品试制(含工具制造)周期:1~2个月。 5.样品试制周期:1~2个月(含样品鉴定)。 6.小批量试制周期:2~35个月。 7.产品鉴定和移交生产周期:1个月。 六、新产品成果评审和报批规定 第三十条新产品根据鉴定级别,按照国务院、国家科委有关科技成果与技术进步有关奖励条例和本公司《关于技术改进与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办理 报审手续。 第三十一条为节省开支,新产品(科研)成果评审会应尽量与新产品鉴定会合并进行。 第三十二条成果报审手续必须在评审鉴定后一个月内办理完毕。 第三十三条成果奖励分配方案由公司研究所共同商定后报总工程师批准执行。

技术开发部管理手册1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 技术开发部管理权限1 1.2 技术开发部管理职能1 1.3 技术开发部主要职责1 1.4 日常管理制度2 第2章产品开发设计控制程序4 2.1 目的4 2.2 X围5 2.3 引用文件及术语5 2.4 职责5 2.5 工作程序6 2.6支持文件9 2.7表格清单9 2.8 附表9 第3章产品实现的策划程序17 3.1 目的17 3.2 适应X围18 3.3 引用文件及术语18 3.4 职责18 3.5 工作程序18 3.6 支持性文件19 第4章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20 4.1 目的20 4.2 适用X围20 4.3 引用文件及术语20 4.4 职责21 4.5 工作程序21 4.6 支持文件24 4.7 质量记录24 附录26 附录126 附录227 附录328 附录530 附录630 附件731 附件832

第1章概述 技术开发部的工作主要是从事电表、水表、煤气表及其远程自动抄系统的研发和产品的优化,以及为生产部和工程部提供技术支持等。 1.1 技术开发部管理权限 受总经理和技术总监委托,行使对公司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研究、新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指导与监督等全过程听管理权限,并承担执行公司规章制度、管理规程及工作指令的义务; 1.2 技术开发部管理职能 负责对公司产品实行技术指导、规X工艺流程、制定技术标准、抓好技术管理、实施技术监督和协调的专职管理部门,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 1.3 技术开发部主要职责: 1.坚决服从总经理和技术总监的统一指挥,认真执行其工作指令,一切管理行为向总经理和技术总监负责; 2.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 3.负责制定公司技术管理制度。负责建立和完善产品设计、新产品的试制、标准化技术规程、技术情报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设备、质量、能源等管理标准及制度; 4.组织和编制公司技术发展规划。编制近期技术提高工作计划,编制长远技术发展和技术措施规划,并组织对计划、规划的拟定、修改、补充、实施等一系列技术组织和管理工作; 5.负责制订和修改技术规程。编制产品的使用、维修和技术安全等有关的技术规定; 6.负责公司新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工作的计划、实施,确保产品品种不断更新和扩大; 7.合理编制技术文件,改进和规X工艺流程; 8.研究和摸索科学的流水作业规律,认真做好各类技术信息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汇总、归档保管工作,为逐步实现公司现代化销售的目标,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9.负责制定公司产品的企业统一标准,实现产品的规X化管理;

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制度4.doc

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制度4 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制度 1.目的和作用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它对企业产品 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为 了使新产品开发能够严格遵循科学管理程序进行,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制定本 制度。 2.管理职责 2.1统筹规划部负责新产品的调研分析与立项等方面的工作。 2.2技术研发部负责产品的设计、试制、鉴定、移交投产等方面的管理。 2.3物控部、生产部、质管部应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配合。 3.新产品开发的前期调研分析工作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

须在进行充分的技 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的社会需要、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资 源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经济性的分析论证。 3.1 调查研究: 3.1.1 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3.1.2 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 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及使用情况。 3.1.3 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利,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3.2 可行性分析: 3.2.1 论证该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3.2.2 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3.2.3 论证该产品发展所具备的资源条件和可行性(含物资、设备、能源、外购 外协配套等)。 3.2.4 初步论证技术经济效益。

3.2.5 写出该产品批量投产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4. 产品设计管理 产品设计时从确定产品设计任务书起到确定产方峁刮沟囊幌盗屑际豕ぷ鞯淖急负凸芾?是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遵循"三段设计"程序. 4.1 技术任务书: 技术任务书市产品在初步设计阶段内,由设计部门向上级提出的体现产品合理 设计方案的改进性和推存性意见的文件,经上级批准后,作为产品技术设计的依据.其目的在于正确地确定产品的最佳总体设计方案、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工作原理、系统和主体结构,并由设计员负责编写(其中标准化规则要求会同标准化 人员共同拟定)。现对其编写内容和程序作如下规定: 4.1.1 设计依据(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包括一个或数个内容): a. 国内外技术情报:在市场的性能和使用性方面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或在产 品品种方面填补国内"空白". b. 市场经济情报: 在产品功能、特点、形式(新颖性)等方面满足用户要求,适应市场需要,具有竞争能力。 4.1.2 产品用途及使用范围.

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制度.doc资料

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制度 1. 目的和作用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 它对企业产品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使新产品开发能够严格遵循科学管理程序进行,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2. 管理职责 2.1统筹规划部负责新产品的调研分析与立项等方面的工作。 2.2技术研发部负责产品的设计、试制、鉴定、移交投产等方面的管理。 2.3物控部、生产部、质管部应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配合。 3. 新产品开发的前期调研分析工作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 , 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 , 对产品的社会需要、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经济性的分析论证。 3.1 调查研究 : 3.1.1 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 3.1.2 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 , 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及使用情况。 3.1.3 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利 , 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 3.2 可行性分析 : 3.2.1 论证该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 3.2.2 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

3.2.3 论证该产品发展所具备的资源条件和可行性 (含物资、设备、能源、外购外协配套等。 3.2.4 初步论证技术经济效益。 3.2.5 写出该产品批量投产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4. 产品设计管理 产品设计时从确定产品设计任务书起到确定产品结构为止的一系列技术工作的准备和管理 , 是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 , 必须严格遵循 " 三段设计 " 程序 . 4.1 技术任务书 : 技术任务书市产品在初步设计阶段内 , 由设计部门向上级提出的体现产品合理设计方案的改进性和推存性意见的文件 , 经上级批准后 , 作为产品技术设计的依据 . 其目的在于正确地确定产品的最佳总体设计方案、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工作原理、系统和主体结构,并由设计员负责编写(其中标准化规则要求会同标准化人员共同拟定。现对其编写内容和程序作如下规定: 4.1.1 设计依据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包括一个或数个内容 : a. 国内外技术情报 :在市场的性能和使用性方面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 , 或在产品品种方面填补国内 " 空白 ". b. 市场经济情报 : 在产品功能、特点、形式(新颖性等方面满足用户要求,适应市场需要,具有竞争能力。 4.1.2 产品用途及使用范围 . 4.1.3 对计划任务书提出有关方面的改进意见 . 4.1.4 基本参数和主要性能指标 .

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

山东赛博集团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 新产品开发工作是指运用国内外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所发现的科学知识及其成果转变为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过程等一切非常规性质的技术工作.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我公司实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的产品升级换代宗旨的重要阶段,它对企业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产品开发必须严格遵循产品开发的科学管理程序、即选题(构思、调研和方案论证) 样(模)试批试正式投产前的准备这些重要步骤。 一、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的社会需要、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 二、产品设计管理 产品设计是指从确定产品设计任务书起到确定产品结构为止的一系列技术工作的准备和管理,是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开始,必须严格遵循“三段设计”程序。 (一)技术任务书: 技术任务书是产品在初步设计阶段内,由设计部门向上级对计划任务书提出体现产品合理设计方案改进性和推荐性意见的文件.经上级批准后,作为产品技术设计的依据。其目的在于正确地确定产品最佳总体设计方案,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工作原理、系统和主体结构,并由设计员负责编写。

(二)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在已批准的技术任务书的基础上,完成产品的主要计算和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1.完成设计过程中必须的试验研究(新原理结构、材料元件工艺的功能或模具试验),并写出试验研究大纲和研究试验报告。 2.作出产品设计计算书(如对运动、刚度、强度、振动、热变形、电路、液气路、能量转换、能源效率等方面的计算、核算)。 3.画出产品总体尺寸图、产品主要零部件图,并校准。 4.运用价值工程,对产品中造价高的、结构复杂的、体积笨重的、数量多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材质精度等选择方案进行成本与功能关系的分析,并编制技术经济分析报告。 5.绘出各种系统原理图(如传动、电气、液气路、联锁保护等系统)。 6.提出特殊元件、外购件、材料清单。 7.对技术任务书提出某些容进行审查和修正。 8.对产品进行可靠性、可维修性分析。 (三)工作图设计: 工作图设计的目的,是在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供试制(生产)及随机出厂的全部工作图样和设计文件。设计者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标准规程和指导性文件的规定,设计绘制各项产品工作图。 三、新产品试制与鉴定管理 (一)试制工作分两个阶段: 新产品试制是在产品按科学程序完成“三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正式投入批量生产的前期工作,试制一般分为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两个阶

新产品研发管理制度流程

新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第一条目的和作用 1.1 新产品研发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创新活动,对企业产品发展向、巩固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使新产品开发能够格遵循科学管理程序进行,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中所指的新产品的研发包括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持续改进。 第二条管理职责 2.1 技术中心负责新产品的市场调研分析、立项、设计、开发、验证、试制、移交投产等工作。 2.2 生产部、质检部、销售部(含外贸部)、供应部等部门应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配合。 第三条新产品研发的前期调研分析工作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研发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研后,对产品的社会需要、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等多面进行综合的科学预测及经济性的分析论证。 3.1 调查研究 3.1.1 调查国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3.1.2 以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同类名牌产品为对象,

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及使用等情况。 3.1.3 广泛收集国外有关情报和专利,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3.2 可行性分析 3.2.1 论证拟新发产品的技术发展向和动向。 工作。 4.2 研发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4.2.1 研发项目负责人根据研发项目进度,在小试、中试阶段提出评审需求,由技术中心组织人员进行评审,并出具《设计开发评审报告》(详见附件5)。

4.2.2 研发项目负责人根据《设计开发评审报告》组织项目组对项目进行改进、继续开发,至试产,填报《试产总结报告》报技术中心和公司审核。确定投入大批量生产的,报公司总经理批准。 4.2.3 技术文件资料的验收及存档。技术中心负责将全部文件收齐归档,资料管理人员存档时必须验证齐全。 4.3 知识产权登记与管理 在不泄露公司技术秘密的前提下,公司认为有必要申请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或产品,有研发项目组负责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文件,技术中心只是产权管理人员负责相关申请报批工作。 第五条新产品研发经费的核算与管理 公司对研发项目实行经费专项审批制,具体按《企业研发投入核算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第六条其他 本办法由公司董事会批准,技术中心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有相关规定自动废止。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七日 附件1: XXX项目建议书

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

第五章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 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产品设计管理 新产品试制与鉴定管理 新产品开发周期 新产品成果评审与报批 新产品移交投产的管理 第五章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 新产品开发工作,是指运用国内外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所发现的科学知识及其成果,转变为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过程等一切非常规性质的技术工作。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实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的产品升级换代宗旨的重要阶段,它对企业产品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新产品开发必须严格遵循产品开发的科学管理程序,即选题(构思、调研和方案论证)_样(模)试_批试_正式投产前的准备这些骤。一、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的社会需求、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同类产品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2.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及使用情况; 3.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刊,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二)可行性分析: 1.论证该类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2.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3.论证发展该产品的资源条件的可行性。(含物资、设备、能源及外购外协件配套等)。 (三)决策: 1.制定产品发展规划: (1)企业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产品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和技术改造方向、赶超目标以及企业现有条件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制定企业产品发展规划。

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

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

公司新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新产品开发工作是指运用国内外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所发现的科学知识及其成果转变为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过程等一切非常规性质的技术工作.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我公司实现“设备国产化”宗旨的重要阶段,它对企业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产品开发必须严格遵循产品开发的科学管理程序,即选题(构思、调研和方案论证) ——样(模)试——批试——正式投产前的准备来开展工作。 一、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的社会需要、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2)以国内同类产品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 的质量、价格、市场及使用情况。 (3)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刊,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二)可行性分析: (1)论证该类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2)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3)论证发展该产品的资源条件的可行性.(含物资、设备、能源及外购外协配套件等)。 (4)初步论证技术经济效益。 (5)写出该产品批量投产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三)决策: 1.制定产品发展规划: (1)、企业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产品发展

(1)国内外技术情报:在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性方面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或产品品种方面填补国内“空白”; (2)市场经济情报:在产品的形状、型式(新颖性)等方面满足用户要求,适应市场需要,具有竞争能力; (3)企业产品开发长远规划和的度技术组织措施计划,详述规划有关内容,并说明现在进行设计时机上的必要性。 2.产品用途及使用范围; 3.对计划任务书提出有关修改和改进意见; 4.基本参数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5.总体布局及主要部件结构叙述:用简略画法勾出产品基本外形,轮廓尺寸及主要部件的布局位置,并叙述主要部件的结构; 6.产品工作原理及系统:用简略画法勾出产品的原理图、系统图,并加以说明; 7.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分析比较;列出国内外同类型产品主要技术性能规格、结构、特征一览表,并作详细的比较说明; 8.标准化综合要求: (1)、应符合产品系统标准化和其它现行技术标准情况,列出应贯彻标准的目标与范围,提出贯彻标准的技术组织措施; (2)、新产品预期达到的标准化系数:列出推荐采用的标准件,通用件清单,提出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件,通用件系数指标; (3)、对材料和元器件的标准化要求:列出推荐选用标准材料及外购元器件清单,提出一定范围内的材料标准化系数和外购件系数指标; (4)、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标准化水平对比,提出新产品标准化要求; (5)、预测标准化经济效果:分析采用标准件、通用件、外购件及贯彻材料标准和选用标准材料后预测的经济效果。 9.技术解决办法及关键元器件,特殊材料资源分析; 10.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运用价值,着重研究确定产品的合理性能(包括消除剩余功能)及通过不同结构原理和系统的比较分析,从中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