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科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1

八年级科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科学思考] 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状况,学生在探究其知识形成过程是在已有《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积累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该节组织教学在中主要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并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教学难点是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经验介绍] 该节课教学关键是在教师创设情景下学生能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使他们学会科学探究,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科学思考] 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状况,学生在探究其知识形成过程是在已有《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积累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该节组织教学在中主要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并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教学难点是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经验介绍] 该节课教学关键是在教师创设情景下学生能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使他们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点:重点: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难点:溶解的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引入】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水变成了,说明,蔗糖在中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紫红色的液体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混合物)(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 ――可以。举例:酒精中的水是溶剂,乙醇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能用来养鱼。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描述现象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3、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生活中很多象糖水一样的物质,它们有很多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就是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思考】将泥浆水、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蔗糖溶液情况比较,能不能说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P30物质的混合,把洗衣粉、食盐、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4个装有清水的小烧杯中。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请学生叙述现象,找出各自的特点:食盐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洗衣粉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不均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1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溶液的特征和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其他常见的溶剂,并知道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是有差异;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等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情感目标: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自身参与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物质分散状况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重难点分析: 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及其区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难点:溶液概念的理解;准确区别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 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高锰酸钾晶体,固体碘、烧杯,水,酒精和玻璃棒。 学生学习材料准备:食盐、粉笔灰、水、色拉油、油、试管、滴管、药匙、玻璃棒、抹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7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的能力也不同。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演示书上活动高锰酸钾和固体碘的溶解实验。) 在表面皿上分别展示高锰酸钾、固体碘,让学生仔细观察。 同时,出示投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才能使固体碘更快的溶解,有哪些方法? 2、在实验中:高锰酸钾、固体碘、水和酒精四种物质中,什么物质被溶解?我们把它称为什么?什么物质能够溶解其它物质,我们把它叫什么? (通过投影把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列出。) 1.溶质:高锰酸钾、固体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 问:我们把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物质叫什么呢? 答:溶液。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高锰酸钾溶液、碘酒溶液、食盐水、糖水)。 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4、各种饮料,比如:可口可乐,它里面溶剂是什么?溶质有哪些? 通过对上面的4个思考,我们能了解到: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溶质;②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③溶液颜色不一定是无色的;④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教师拿出一瓶农夫果园,问:它属于溶液吗?为什么喝前要摇一摇? 答:不是。有固体颗粒沉在液体里。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记录现象。 (注意:)1、如何振荡试管? 2、如何用滴管滴加液体? 3、加的液体的量要适量。 表格1:(附实验单上,同时投影。)

平哥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5.2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导学案

八年级(上)科学编号:010502 主备:祝小平使用时间:2014年9月日姓名: 八年级科学上册§1.5.2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 1、理解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查阅溶解度表; 3、了解物质溶解性等级分类及常见物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课前预学、课中交流】 知识链接:气体的溶解度: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如在0℃、1个标准大气压时1体积水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此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气体的溶解度除与气体本性、溶剂性质有关外,还与温度、压强有关:其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由于气体溶解时体积变化很大,故其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显著增大。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大小叫。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 2、一般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的;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是的。可见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和的性质决定的。 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划分依据:室温(20℃)时的溶解度。>10g称为物质,例如:;1~10g称为物质,例如:;0.01~1g称为物质,例如:;<0.01g称为物质,例如:。 4、溶解度:在下,某物质在克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S)。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 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在。 5、根据生活经验,你觉得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合作学习】 1、如何理解物质的“溶解度”概念所表达的含义 ★2、根据溶解度的概念推导饱和溶液溶质、溶剂质量和溶解度的定量关系: 3、分析――――表1-7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o c)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克)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表1-8 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o c)0 20 40 100 溶解度(克)0.173 0.165 0.121 0.076 思考:1、以上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的关系。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如烧开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沸腾前会出现气泡,想一想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是。你觉得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应该是:。 1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内容是对七年级《物质的溶解性》的拓展,也是学生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的知识基础。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 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 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 学习能力。本节教材通过实例介绍混合物的三种类别,以溶液为落脚点,以实验为主要手段,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溶液的组成、特征以及悬浊液和乳浊液的主要特征, 并用这些知识 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基础上着重理解溶液; 2、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3、认识水溶液的某些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和探究,学习对生活实际及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溶液的广泛用途与人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 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物质溶解时温度会变化; 4、知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熔沸点和导电性会改变。【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本节课起我们将共同学习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将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物质中,像我们将糖分散到水中形成糖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碘酒等等。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将物质分散到水中的。 【交流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 【教师引导】物质分散到水中情况是否一样?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泥土、食用油在水中的分散 【交流讨论】看情况可以提示从相同和不同之处入手分析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出悬浊液、乳浊液以及溶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溶液的概念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不均一、不稳定均一、稳定 分散在水里的微粒固体小颗粒液体小颗粒分子或离子 共同点混合物 均匀——构成物质的粒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不断地运动、扩散、无规则运动到一定程度,均匀分散; 稳定不易分离——只要水不蒸发还有温度不变,就不会分离成两种物质聚在一起。 【总结】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练习】1、课本第159页第2题(目的:通过练习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课本第158页第1题 【联系实际问题】 1、为什么在溶液里进行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例如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固体就慢,在溶液中是由于粒子分散无规则运动,碰撞几率高。 2、动物摄取养料:米消化成葡萄糖溶液 蛋消化成味精一类物质——氨基酸 油消化成肥皂一类物质 3、植物获得养料:肥料有机物腐熟过程成为可溶物质。 【活动与探究1】通过洗洁精洗去油污的探究活动认识乳化现象 【阅读】课本155页拓展视野:乳化作用 【引导】我们刚才探究的是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那么物质溶于水中溶液的温度是否会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周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点:重点: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难点:溶解的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引入】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水变成了,说明,蔗糖在中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紫红色的液体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混合物)(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 ――可以。举例:酒精中的水是溶剂,乙醇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能用来养鱼。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描述现象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3、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生活中很多象糖水一样的物质,它们有很多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就是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思考】将泥浆水、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蔗糖溶液情况比较,能不能说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P30物质的混合,把洗衣粉、食盐、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4个装有清水的小烧杯中。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请学生叙述现象,找出各自的特点:食盐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洗衣粉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不均匀,静置后分层.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讨论后得出: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试题1(含答案)

章节知识复习三 溶液(第6至8三节) 知识要点: 1.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溶液时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 ???的物质。多为水。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 态。可以为固态、液态或气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 m (溶液)=m (溶质)+m (溶剂)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注:① 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的溶剂量。如室温下,100g 水中溶解31.6g 硝酸钾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量,原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② 要强调饱和溶液是对某种溶质而言。如温度为T 时,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但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则对于氯化钠来说溶液是饱和溶液,而对于蔗糖来说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升高温度或加入溶剂不饱和溶液 特殊规律(适用于2)(OH Ca ): 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或加入溶剂不饱和溶液 3. 溶液“浓、稀” 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1)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的多少,溶质相对溶剂来说比较多则浓,少则稀,与温度无关。饱和和不饱和是溶质溶解是否达到最大限度,受温度和溶剂量两个条件的限制,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2)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能力强的物质,很浓的溶液可能仍为不饱和溶液,溶解能力弱的物质,很稀的溶液可能已经饱和。 (3)对于同一种溶质的同种溶液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4. 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二)教学案(无答案)-江苏省洪泽湖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二) 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课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溶解时温度会发生变化。 2.知道某些水溶液具有导电性及其运用。 3.知道某些物质溶于水后,水的凝固点会降低,沸点会升高及其运用。教学重点:知道水溶液的导电性和熔、沸点的改变。 教学难点:溶液导电性的原因。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物质的溶解2、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引入: 布置任务:自主学习书上6页“活动与探究”。 动手实验目的:了解和体会某些物质溶解时温度的改变。 活动一: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会伴随能量的变化。 实验、观察与记录: 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食盐 现象 结论 活动二:探究部分溶液的导电性 学生交流讨论: 1、如何判断溶液能否导电?设计实验 2、教师指导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水蔗糖溶 液食盐溶 液 氢氧化钠溶 液 稀硫酸 现象(灯泡 是否“亮”) 结论(是否 导电) 二次备课

讲解:为什么纯水与蔗糖水不能导电,而食盐水、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溶液能够导电? 讨论、思考与交流: 分析:引导思考下列问题: 1、金属为什么能导电? 2、与金属相比,水为什么不能导电?蔗糖水为什么不能导电? 而其他三者可导电? 3、归纳物质导电的原因。 二次备课 强调:这只是部分溶液具有的性质,所以不是溶液的本质特征。 提问:现在大家能解决刚才的问题了吗? 提问:溶液的这些性质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运用呢? 思考、交流: 总结1、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改变2、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课堂练习】 1.水溶液的特征是() A.均一性和稳定性B.导电性 C.比纯水的凝固点低D.比纯水的沸点高 2.一瓶NaCl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 A、上面跟下面不同 B、完全不相同 C、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D、完全相同 3.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 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 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氢氧化钠() 4.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够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 ①溶解时不断搅拌;②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 ③增加水的用量;④溶解时给物质加热⑤减少水的用量。 5.某些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把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来源:Z&xx&https://www.sodocs.net/doc/2514324912.html,]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学习目标 重点: 1.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3.溶液的特征。 4.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5.溶液和浊液的区分。 难点: 1.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知识点梳理】 一、溶液 1.溶质、溶剂和溶液。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原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 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注意: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而溶剂只有一种 (2) 的物质称为溶剂;溶剂可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3) 的物质叫溶液。 溶液不一定是液体,但初中阶段溶液一般为液态。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的。 需要注意的是: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硫酸铜溶液(蓝色)等 ②溶液的质量=______的质量+______的质量 需要注意: 若加入的溶质没有完全溶解,那么溶质是实际溶解的那部分,未溶解的不是该溶液的溶质。 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无水部分作溶质,结晶水作溶剂。 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那么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③溶液的体积______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填“等于”或“不等于”) 【总结】溶液的特点就是与浊液的区别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指:不会分层,不会析出固体); (3)溶液由和组成,故是。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溶剂是;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________,量少者为;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 4.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丙酮等。 【提问】 1.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教学内容 八年级上第一章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章节) 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班级八(9)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过程与方法:了解同业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区分工业废水的类型,意识到工业废水带来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社会:了解干洗的原理,这个原理对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溶解性。 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教具:烧杯,高锰酸钾,碘,究竟,粉笔灰,色拉油,汽油,食盐。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导入新课 往水里假如砂糖后,一会儿砂糖消失不见,即砂糖被水溶解了,而水则变成了天天的糖水。 学习新知 1、将深紫色的高猛酸钾晶体加入水中,观察。 现象:高猛酸钾不见了,而物色的水变成了紫红色的液体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称高猛酸钾的水溶液 2、将固体碘加入酒精中观察。 现象:固体点消失不见了,而无色的酒精变成了暗黄色的液体 结论: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溶液 1.溶质:像高锰酸钾、碘这样能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像水、酒精这样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所得到的物质,成为溶液 二、探究实验 将泥沙、油、食盐与水混合;油和酒精混合并填写实验单 编号 1 2 3 4 实验内容食盐/水泥沙/水色拉油/水色拉油/酒精 振荡 静置 混合物的分类 学生小组间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那么不同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根据他们的现象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命名吗?提示可阅读课本 色拉油和水是乳浊液、泥沙和水是悬浊液、食盐和水、色拉油和酒精是溶液 提出乳浊液、悬浊液、溶液的概念,说明他们的本质区别是在水中的颗粒大小的不同(见课件)出示表格 名称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特征 形成过程 稳定性 长期放置 (均一性) 相同点 比较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异同点? 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哪些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学生回答。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一些例子(见课件)饮料、牛奶、血液 三、回顾课前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加入水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固体的碘加入酒精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_______能溶解在_______里,_______能溶解在_______里。 判断:上述过程形成物质是属于悬浊液、乳浊液还是溶液,为什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6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学生在本章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水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水中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并且学生在七年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另外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素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判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教学难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另外学生比较喜欢有实验需要参与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这些都是本节课教学进行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往往还停留在记忆的水平,对于理解性的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溶质、溶剂的概念 2.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3.说出常见的溶剂 4.区别溶质和溶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与生活经验的学习,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正确、规范操作,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 1.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活动:请学生将白色粉笔灰和食盐分别倒入装有等量蒸馏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两者搅拌后的状况是否一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并且上面同学在演示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但要注意观察你所看到的现象,同时也要注意改同学操作是否规范。 生:描述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引出本课的题目《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新课探索: 一:溶液 1、溶液的组成及特征 取少量高锰酸钾固体,观察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保证全班同学都要看到。然后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固体溶解在水里的现象及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同时教师介绍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解在水里可以杀菌消毒。 生:描述现象及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 取碘酒,介绍碘酒的组成并与学生互动碘酒的作用。观察碘酒的颜色。 教师总结:将以上的现象板演,找其共同特点,进而引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然后根据概念说说以上的活动中哪些物质是溶质、哪些物质是溶剂。以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对溶液的观察,提炼溶液的特征,并在此引出混合五的定义。 过渡:a、刚刚实验里溶剂是什么? b、刚刚我们看到的溶液溶质是什么状态的呢?

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经典例题 1. 对于在一定温度下密封放置的一瓶食盐水,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C D A.该瓶食盐水是溶液,其中溶质是食盐 B.该瓶食盐水是混合物 C.该瓶食盐水瓶底附近的密度大于瓶口附近的密度 D.该瓶食盐水时间放置长了,会有食盐析出 2. 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蒸馏水B.汽水C.食盐水D.白酒 3. 有如下实验操作:①将蔗糖放入水中,搅拌;②将植物油放入汽油中,搅拌;③将面粉放入水中,搅拌;④将食用油放入水中,搅拌。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o A.操作①②得到的是溶液 B.操作③得到的足悬浊液 C.操作④得到的是乳浊液 D.操作②④得到的是乳浊液 4. 下列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 B.洗衣用的肥皂水 C.摔伤后涂擦在伤口处的碘酒 D.家庭里用来调味的白醋 学业水平测试 1.将下列四种家庭常用的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B.芝麻油C.味精D.蔗糖 2.组成溶液的溶质( )。 A.只能是气体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D.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3.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空气B.碘酒C.冰水D.牛奶 4.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g/cm3,下部密度为bg/cm3,则a与b的关系是( ) A.ab D.无法确走 5.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A.溶液无色透明B.溶液稳定、均一 C.溶液可能有颜色D.溶液没有气味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溶于水,酒精是溶质 B.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有氧气 C.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的稀溶液,常作消毒杀菌剂 D.碘不能溶于酒精中,碘与酒精不能形成溶液 7.日常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溶液,腌咸蛋用的盐水是氯化钠溶液,其中溶质是,溶剂是;汽水是二氧化碳气体、蔗糖、香精的水溶液,其中溶质是,溶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固、液、气体均可) (3)溶液 (4)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 3、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却能溶解在其他溶剂里。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5.给下列混合物归类: ①食盐水,②钡餐,③牛奶,④血液,⑤肥皂水,⑥泥水,⑦色拉油溶于水,⑧色拉油溶于汽油。属于 溶液的是,属于乳浊液的是。 6.有10%的食盐水100亳升,其密度为1.03克/厘米3.现从中取出食盐水10亳升,那么这些食盐水的质量分数为,密度为千克/米3。 二、课堂练习 1.将下列四种家庭常用的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芝麻油C.味精 D.蔗糖 2.组成溶液的溶质( )。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D.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3.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空气 B.碘酒 C.冰水 D.牛奶 4.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g/cm3,下部密度为bg/cm3,则a与b的关系是( ) A.ab D.无法确走 5.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 A.溶液无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溶于水,酒精是溶质 B.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有氧气 C.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的稀溶液,常作消毒杀菌剂 D.碘不能溶于酒精中,碘与酒精不能形成溶液 7.日常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溶液,腌咸蛋用的盐水是氯化钠溶液,其中溶质是,溶剂是;汽水是二氧化碳气体、蔗糖、香精的水溶液,其中溶质是,溶剂是___ _;药用2%的碘酒溶液,其中溶质是,溶剂是;家用米醋的溶质主要是,溶剂是。 8.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溶液不是无色的;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一、溶液 1.溶质、溶剂和溶液。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原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 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注意: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而溶剂只有一种 (2) 的物质称为溶剂;溶剂可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3) 的物质叫溶液。 溶液不一定是液体,但初中阶段溶液一般为液态。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的。 需要注意的是: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硫酸铜溶液(蓝色)等 ②溶液的质量=______的质量+______的质量 需要注意: 若加入的溶质没有完全溶解,那么溶质是实际溶解的那部分,未溶解的不是该溶液的溶质。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无水部分作溶质,结晶水作溶剂。 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那么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③溶液的体积______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填“等于”或“不等于”) 【总结】溶液的特点就是与浊液的区别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指:不会分层,不会析出固体); (3)溶液由和组成,故是。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溶剂是;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________,量少者为;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 4.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丙酮等。 【提问】 1.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 [答] 二、悬浊液、乳浊液 1.悬浊液是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如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是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如就是乳浊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溶质和溶剂是相对于溶液而言的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1、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并为接下来“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学习作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一章《生活中的水》起着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 2、任务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状况,学生在探究其知识形成过程是在已有《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积累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该节组织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方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自由猜想和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而且教学效果也将是比较好的。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教学难点: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讨论归纳,掌握溶液的概念,描述溶液的组成; (2)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3)学会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方法,能够正确区分三者。 2、过程与方法 在有关物质溶解的实验探究中,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现象结果,学会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体会实验归纳分析的思想,培养比较、概括等科学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学习生活中的小常识,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STS 通过对物质分散的学习,试着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升运用溶液性质的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探究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本课有关物质在水中分散状态的知识,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动画一个 2.药品:高锰酸钾水碘酒精汽水粉笔灰色拉油汽油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

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执教者:水亭柏园学校王建丰 学情分析:在7年级上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并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一些生活经验也让学生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些知识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堂课以动手实验为载体,学生对此有较高的热情,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来。 教材地位:本课是8年级上第一章第6节。在学完水的浮力后的第一个内容,也是从物理知识向化学知识的过渡。并且为以后的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基础。是一堂与生活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溶液的特征和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其他常见的溶剂,并知道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 是有差异;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 解等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情感目标: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自身参与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物质分散状况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 题,培养科学探究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重难点分析: 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及其区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难点:溶液概念的理解;准确区别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 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高锰酸钾晶体,固体碘、烧杯,水,酒精和玻璃棒。 学生学习材料准备:食盐、粉笔灰、水、色拉油、柴油、试管、滴管、药匙、玻 璃棒、抹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7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的能力也不同。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相关的知识。请大家把书翻到27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板书同时投影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