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周育民(旧稿)

一、什么是口述史料?

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观其母冢,良然。”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 i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3、口述史料是历史工作者通过访问当事人而形成的史料。

口述史料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当事人自己写的回忆录;可以是晚辈对长辈叙述亲历、亲闻事件的记录和回忆,但有相当部分是历史工作者通过访问当事人而形成的史料。历史工作者为澄清某些历史问题、为弄清当事人的生平事迹或者其他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系统地对有关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访问,通过录音、记录等方式,把访问的经过如实记录下来。

4、口述史料是人类保存自身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文献史料的重要补充。

在人类没有文字以前,口口相传是人们保存自己历史的唯一方法;即使发明文字以后,文字史料也很难完全替代口述史料,前面我们举的司马迁《史记》就是一个例子。人们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文献史料比较可靠,口述史料则不然。其实,口述史料的价值与文献史料相比较,从史料学角度来看,并不会因为其保存形式不同而逊色。有许多史实是通过口述史料为后人所知的。比如,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骆公每公暇适幕府,左公与幕府二三人慷慨论事,证据古今,谈辩风生,骆公不置可否,静听而已。世传骆公一日闻辕门举炮,顾问何事,左右对曰:…左师爷发军报折也。?骆公颔之,徐曰:…盍取折稿来一阅??此虽或告者之过,然其专任左公可知。”(《庸庵笔记》卷之二)如果不是薛福成把这段口述史料记下来,后来人就不知道了。而这类史实,在官方的文献中是根本不可能记载的。

二、什么是口述史学?

1、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流派。

口述史学,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系统的史学理论,应该称之为口述史料学。主要根据口述史料撰写的历史,就被称之为“口述历史”(oral history)。人类早期的历史不少属于口述历史,而现在的口述历史则是利用严格界定的口述史料基础上撰写的历史。

口述史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原来在历史学研究中都是非常重视的。西方的口述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9世纪以前,口头传说一直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直到德国兰克学派兴起,档案资料被看作最可信的记录,口述资料才遭到冷落。20世纪初年,兰克学派的治史主张开始受到各国史学家的批评,口述资料又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

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二战以后,也就是1948年,尼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史料学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到1971年,已收集到2500种各界人士的谈话记录,达2,425,000页之多。在尼文斯的带动下,口述史学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发展起来。

口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口述史料工作主要不同点有三:1)传统史学只把口头传说当作一种辅助性的东西,而当代口述史学则把口述资料作为研究写作历史的主要依据;2)传统史学记载口述资料主要靠一支笔和一张纸,当代口述史学记录资料则广泛应用了打字机、誊写机、录音机、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手段;3)传统史学对口头资料的搜集,缺乏科学理论和工作方法的探讨,当代口述史学则已经有了专门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成果有美国历史学家W.鲍姆的《口述史料的抄录与编写》、S.柯蒂斯的《口述历史指南》P.汤普森的《往昔的回声:口述史学》等等。

2、国外口述史料简介。

国外的口述史料很多,我这里稍稍介绍与中国历史有关的外国口述史料机构,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1958年,韦慕庭(C. Martin Wilbur)教授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口述史料计划。当时在哥大工作的唐德刚提出的记录中华民国名人口述史料的计划也被列入其中。在以后数十年中,包括李宗仁、胡适、张学良、顾维钧、吴国桢等16位重要人物花了数百小时叙述了他们的生平,被系统地记录下来。这些材料近年来不断公布出来。张学良去世后,张学良的口述史公布出来,为学术界和新闻界广泛关注。

当代口述史学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组织。1966年,美国口述史学的研究机构已超过90个,1967年,成立了美国口述史学协会,1971年出版了《口述历史评论杂志》;传统史学的口述资料主要来自社会的上层,当代口述史学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下层。例如在美国,以往不受重视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口述史学得到较大发展,口述资料在社会史、地方史、企业史、劳工史、城市史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运用。从这一点上来看,口述史学的出现适应了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

l Oral History Society (UK) https://www.sodocs.net/doc/2c1057180.html,

l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US) https://www.sodocs.net/doc/2c1057180.html,/organizations/oha/

l Canadian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http://www.ncf.carleton.ca/oral-history/

l International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http://www.bcn.es/tjussana/ioha/

l H-Oralhist is a network for scholars and professionals active in studies related to oral history https://www.sodocs.net/doc/2c1057180.html,/~oralhist/

3、中国近代口述史料与政协文史资料工作

台湾学者吕芳上教授在题为“口述历史:理论与实际”的授课提纲中讲到:“口述历史的运用可以上溯到司马迁、希罗多德(Herodotus),但直到19世纪,西方才找到口述历史发展的位置,20世纪中叶方具备学理的基础,20世纪下半叶(1959年后),口述历史始正式运用到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上。”他特别用了1959年这个年代,因为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的口述史料工作就是在这一年开始的。这个年代在美国,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展开中华民国名人口述史料工作计划付诸实施的的开始,在大陆则是周恩来总理提出开展政协文史工作的年代。关于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伟大成绩,不需要我多说了。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在口述史料方面也做出了很大成绩,到1994年已整理出版了20余种口述自传丛书,其中第4种是《小诸葛:白崇禧上将访问纪录》,第15种是《近代史的开拓者:郭廷以院士访问纪录》,第23种是《学术、外交与人权:杭立武先生访问纪录》。1989年12月27日,值该计划实行三十年之际,又创办不定期刊物《口述历史》,据“发刊词”称,三十年间接受该所访录的人已超过一百六十位。创刊号的首篇是《我的科学心路历程:吴大猷先生访问纪录》,第4期第5期分别是“二二八专号”和“日据时期台湾人赴大陆经验”。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呼吁抢救建国以来的口述史料?原因很多,就历史研究而言,一是口述史料保存下来不易,二是建国以后许多档案史料并不可靠,需要口述史料补充纠正。试想一下,大跃进时代,粮食产量、钢铁产量等等都能放“卫星”,这些统计数字都有系统的档案史料,可靠吗?刘少奇的“叛徒”、“内奸”、“工贼”罪证花了多大力量搜集,可靠吗?就是在今天,做假帐、虚报政绩比比皆是,这类材料充斥在一些机构的档案中,也不可靠。

最近我读了两份材料。一份是民进新疆自治区委员会的政协提案,认为口述史学在新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新疆有13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历史亟待抢救、发掘、研究。开展口述历史工作,能使新疆的文化事业实现跨跃式发展。据估算,前期作业约需成千上万的大中专毕业生,这可拓展新疆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就业,还可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提案提议,以新疆科研院所、高校为研究口述史学的学术指导机构,架构高校各类研究基地的建设,以发展新疆文化建设,振兴史学研究为目标,实现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县级以上政协、文史部门推广口述史学的前期作业,抢救活历史,保存有价值的

珍贵资料。以旅游业开发为市场源头,首先将古代历史文化的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实现与口述史学的发展有机结合,让口述史学出成果、出产品、出经济效益、出就业率、出爱国主义。

另一份材料是朱新庸同志写的文章,题目是《民主党派史研究的回顾与改进》,其中提到建国初期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忙于清算旧思想,加上反右斗争,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不可能实事求是地研究民主党派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不少亡故了,抢救口述史料已成当务之急。

这两份材料从地方史、民主党派历史的角度说明了抢救口述史料已是当务之急。其实,除了政党、地区历史之外,行业史、企业史等等许多领域莫不如此。

三、口述史学的工作方法

口述史学的工作方法,可能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文史资料工作,我这里作一简单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1、确定历史课题。

口述史料的搜集,一般都围绕中一些特定的历史课题展开。有些是某些机构,如工厂、公司、社区、社会团体、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需要搜集本机构的口述历史资料;有些是历史工作者根据专题研究需要,比如历史事件、社会制度、人物生平等等而设计。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介绍近十年来的院史史料工作时指出:“在征集院史文物资料、整理院史文献资料方面,在院档案室的积极支持下,我们组织编写了以年为单位的《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和《中国科学院史料汇编》,以及一些专题性资料。在抢救有价值的文史资料方面,我们征集了大量的散落在社会或个人手里的重要的文物资料,并且通过对历史当事的访谈,收集到相当数量的珍贵的口述史料。”其搜集的口述史料的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一)回忆录回忆在科学院的亲身经历。具体内容包括:(1)对来院、所工作经历的回忆,包括如何到院、所工作的经历;(2)关于研究机构的筹建、发展撤消过程的回忆;(3)关于某项重要研究任务的提出与组织实施过程的回忆;(4)历次政治运动的经历;(5)关于院、所各种重要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回忆;(6)关于院、所与地方的关系变迁的回忆;(7)关于外国科学家与院、

所友好往来及学术交流的活动的回忆;(8)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老领导和各类重要历史任务的回忆;(9)对亲历的各种历史事件的;(10)作者认为具有史料价值的其他内容的回忆性文章。回忆性文章可以是系统的长篇回忆,也可以是互不衔接的若干独立短篇。文章以史实为主,评论为辅,对重要经历的技术要求事件、地点、任务和情节尽量明确、清晰。

(二)访谈录访谈录一般采取访问者和被访者之间进行对话的形式。访谈录记述的内容范围与上述相同。被访者所谈一定是亲历、亲见和亲闻范围,内容真实可靠,叙事平实无华。访谈者和被访者应在正式访谈之前作必要的准备,访谈后根据谈话(或录音)整理成稿。访谈录须经被访者审阅修改后方能刊用。

(三)专题调研包括专题调研和对特殊历史事件的调研文章。作者不一定是事件的当事人。作者可以通过对在世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并查阅有关档案资料作必要考证,在对历史事件的始末做系统追踪的基础上写成专稿。对不能定论的史实可以存疑。文章一般以叙事为主,评论性文字不宜过多。

2、制定工作计划

以“鲁杰第二次世界大战口述史料库” (THE RUTGERS ORAL HISTORY ARCHIVES OF WORLD WAR II)为例。该库是美国新泽西鲁杰州立大学历史系于1994年开始建立的,主要记录在二次大战中在国内和国外服役的男女公民的个人经历。工作人员确定了以下工作目标:

l 对经历过二战的本校师生进行深入访谈;

l 保存原始录音带并编为专门文档藏于亚历山大图书馆;

l 动员有过二战经历的人捐赠他们的个人文书、回忆录给本库或其他机构,以便学者和公众利用;

l 通过图书、广播、电视、陈列等方式,将由本计划搜集的口述回忆或其他资料发布给学术机构和公众;

l 吸引现在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访谈和使用有关资料,并使他们与二战一代得以弥合“代沟”;

l 为其他院校提供校友会如何发挥其巨大作用的一个范例;

l 与其他记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个人经历的口述史料机构进行合作。

在制定计划之后的六年中,他们已经访问了300个人,还选定了400个人准备继续访问,每年有30位学生参与这项工作,访谈60位校友。这项计划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凭借因特网,我们都可以直接看到他们的访谈记录。

3、进行背景调查

对专题研究来说,口述史料工作者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背景调查,如事件、问题、制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对需要通过口述史料解决的问题有相当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访谈。如果对有关背景一无所知,口述史料的访谈和记录都很难做好的。

对社区历史、社团历史等等,口述史料工作者也应该先通过文献资料了解所调查年代的情况。

4、选择调查对象

口述史料的访谈对象条件可以说与文史资料的工作原则一样:亲历、亲见、亲闻。访谈对象对于历史事件的关系程度往往决定了口述史料的价值。

5、设计调查问题

访谈通过访谈者(interviewer)与被访谈者(interviewee)的问答进行。台湾学者吕芳上认为:“缺乏理论和深层认识的访谈,容易造成访问对象的偏差、访问的粗浅、刻意塑造…共同记忆?、不知如何提出问题、追踪问题、断章取义、访谈内容的扭曲、缺乏专业知识与专业伦理等问题的发生。”可见,访谈过程对于访谈者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访谈者应在访谈前根据访谈对象的不同特点,对所要访谈的问题进行设计,以保证访谈的质量和效果。

“纽约城市历史与文化”口述历史工作者们建议:

l 将问题有条理地默记心中;

l 提出的问题要便于被访谈者畅所欲言;

l 问题要由浅入深;

l 问题要一问一答,不要一次提许多问题;

l 允许对方沉默,耐心等待;

l 做好听众,必要时表示非常感兴趣,以鼓励对方说下去;

l 不懂的地方要虚心请教;

l 对访谈对象所使用的关键词汇要请求解释;

l 对关节点必须抓住不放,尽可能完整叙述;

l 不要提可以用“是”、“不是”就可以回答的简单问题;

l 要善于应变,有些重要的话题虽然不在计划之中,但如果被访谈者提起,也要留心。

6、做好访问记录

Judith Moyer 在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对访问记录的形成图示如下:

史实被访谈者访谈者历史记录

目前,口述史料工作者采用的记录方法主要是录音记录、录像记录、访谈过程的照片。过去经常采用的速记现在不大通行了。

7、整理访谈资料

整理访谈资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将录音用文字记录下来;二是将录音和文字记录归档,以便学者和公众利用。

(这是在上海市政协文史办举办的一次区县文史资料员培训学习班上的发言稿)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学号:201535560135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

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苏全有邹宝刚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一书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具有推陈出新、内容翔实、辨伪求真、旁征博引、津逮后学等特点,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然而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上乘佳作。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严昌洪 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博士后,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邹宝刚(1987—),男,陕西宝鸡人,河南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 近数十年来伴随着近代史料不断发掘与整理,水平卓绝的相关近代史专著相继问世,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然近代史史料学著作却寥寥无几,犹如凤毛麟角。此之现状与我国历来注重史料的传统难成正比,特别是对于年轻近代史学者而言,迫切需要一部全面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近代史史料学论著。有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集大成之作《中国近代史史料学》[1]应运而生,并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专著,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厚积薄发,推陈出新。 对于成书之来龙去脉,作者在《前言》中如是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就安排我们给研究生开设‘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这门课,以便使研究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了解近现代史的基本史料,初步熟悉搜集、运用史料的门径。每讲一次,就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体会。日积月累,形成了这本讲义。”可见,此著成书长达20余年,经过不断斟酌,反复修改,并非一蹴而就。因之,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可谓厚积薄发之作,亦是作者多年来孜孜不倦、日雕月琢的结晶。 至于史料学方面的相关观点,亦有不泥于前人的独到见解,推陈出新。例如对近代史史料的分类方法,作者首先举例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2]、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3]、荣孟源的《史料与史料学》[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工作人员编的《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5]等四种,并指出以上分类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根据前人分类情况,加上自己的体会,将近代史料分为10类:档案类史料;奏议政书类史料;书札和日记类史料;传记类史料;结集类史料;志书和典制类史料;报刊类史料;史实记载和笔记、野史类史料;口碑和文物类史料;丛书和史料选集类史料。 口述历史近年来颇为流行,作者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当事人口头回忆,由采访者记录下来,这样的回忆录西方历史学家称为‘口述历史’”,因之在作者看来口述历史是传记类史料中回忆录的一种类型。从而把口述历史与口碑史料进行严格区分,口碑史料与实物类史料列为一类,认为“口碑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史料和经过口传为后人记录下来的史料,它包括口传、民间传说、民谣、历史调查资料。”荣维木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传史料、录音史料、回忆录史料、访问记史料、专用口语史料。[6]赵兴彬则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述回忆、口头传说、专用口语。[7]总之,对此概念学界莫衷一是,见仁见智,作者的观点别出心裁,有理有据,可谓一家之言。 其二、内容翔实,例证充分。 该书洋洋洒洒34余万言,包含十三讲内容。其中第一讲:史料与史学;第二讲:近代史料的鉴别;第三讲:查阅史料的工具(文史工具书);第四至第十二讲:对不同九类史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口述史规范与要求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调查规范与要求 一、介入访谈与传承人基础信息 1、引入相关内容,概括本次口述采访的简单成行过程,包括场景、时间、人员的介 绍等。 2、传承人姓名、年龄、职业、特征描述、生存现状及从事该行业简单经历等。 二、采访内容及要求记述内容 1、讲述者的学艺与从业经历,作为传承人的家族、师承及社会关系的描述。对讲述者的学习和创作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2、对讲述者所从事的艺术品类(或民俗)的制作技艺和过程的记述,尤其是具有 理论价值的口诀和经验的记述和整理,挖掘出所记述的艺术门类的规律性的东西。 3、对讲述者的艺术创作或表演的心路历程、生存(生活)状况及获社会认可(含荣誉与挫折)、感受和体会的记述。 4、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介绍,代表性的作品介绍。 5、对讲述者产生影响的生活和创作相关的习俗和文化事项的记述。 6、对记述者对所述内容以及当前行业、社会的评介和分析、感想。 三、录音要求 录音要求清晰完整的数码文件格式,长度不限。可以事先整理、合并后再分主题排列。可用数码录音笔或手机录音。 四、拍摄图片要求 每个传承人拍摄的图片数量(含插图)20——50幅以上。图片质量要求:清晰的数码图片,像素在800万以上(或用专业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放大(至16开大小)后不模糊。或清晰的反转片、正片。 五、关于图片拍摄范围 图片是与录音和文本相互呼应的重要内容,对口述内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人证(合作人、参与者、目击者)、物证(实物及历史文献记载、老照片等)、传承人作品、使用工具、相关的生活环境、民俗活动、工作照、制作工艺流程、相关的地图、路线图插图等,都可以纳入图片的使用范围。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注洪 【英文标题】A Review and a Prospect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作者简介】张注洪(1926-),男,山西万荣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作为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同史料研究的具体实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学科研究经历了建国前的萌生、建国初的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活跃和迅速发展,开始形成初步的学科体系。当前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拓宽研究范围,完善学科结构,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方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研究和业务人员,使这一学科不断创新,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史学史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其萌生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那时尽管中国近现代史阶段并未结束(当时习惯上把1840~1919年叫近代,把1919~1949年称现代,后来学界又将1840~1949年总称为近代,1949年以后称为现代)[1],学者们就着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传统史学方法研究中国1840年以后的历史;有了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就产生了这段历史史料的研究。但真正把中国近现代史(即就以1840~1949年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范畴而言)作为一门学科完整地来研究,也只能在1949年以后,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同样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观以往,如果将1949年以后的历史也视作现代阶段(一些大学的现代史教学仍如此划分),那么从1949年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在时段上又显得不完备了。因此,相对来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有了涵盖时段更长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今拟对这一学科的

历史文献

编年体 一.概述 1. 编年体:按年月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它可以给人以完整的时间概念并有利于考察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先秦时各国的编年体史书都叫“春秋”,孔子写的《春秋》是据鲁国的改编而来。 2.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1)编年体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史书体裁2)编年体史书是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3)《春秋》之后,出现“春秋三传”,特别是其中的《左传》,对《春秋》的编年体裁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到战国魏国的史事,此书今有辑本 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汉魏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取得长足发展 1)出现大量编年体史书前所未有,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记》今仍存世;今以亡佚的有:张番《后汉纪》干宝《晋纪》裴子野《宋略》等2)体例的新突破荀悦《汉纪》在编年体例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预先确立编书的凡例(编写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序言》集中明确阐述写作原则和条例,不同于《春秋》《左传》意例散见书中;其次,改纪传为编年创立断代编年史书。《汉纪》约编《汉书》将史事归于十二帝纪中,仅相当于原本四分之一,开缎带编年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继者很多(汉纪创作原因:给皇帝编一本简明历史教科书,汉献帝命荀悦给他编一本简编教材,是根据《汉书》改编;再次,《汉纪》以前的史论,多随文而发文辞简略,《汉纪》有许多长篇大论,评人评事议论得失,表现作者历史哲学思想,把史论推向一个新高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实源于此。3)编年体类型日趋增多出现了起居注和实录等新的编年体史书,起居注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言行录;实录是一代帝王的编年大事记。二者都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 隋唐时期编年体进入一个低谷 1)数量少隋唐开始禁止个人修史,魏晋以来的私家修史的风气骤然衰落,官修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因此这个时期所产生的编年体史书数量较少2)质量差未出现卓越的编年体史家和具有特色的编年体史书,所产生的几部编年体史书也没有流传下来 两宋至清明复兴繁荣时期 1)数量空前丰富各朝都有以编年体形式编纂的史书,卷浩繁数量庞大,以往无法比拟2)出现具有典范意义的巨著,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编纂体例、叙事方法、编修凡例、工作程序等多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继承之作丰富,该书起到振兴编年体的作用3)使编年体足以与纪传体相提并论如:刘赎《通鉴外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毕远《续资治通鉴》夏燮《明

口述史整理稿

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 访谈时间:2017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 一、家庭情况 1.家庭成员的关系 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 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口述史

原标题:公益组织自发为50名老人记录口述家史 晚报记者朱蒙雪报道 祖母的一纸遗训,令多年家庭纷争终化解;外祖父的数枚勋章,每一枚故事却再难追溯……当长者渐次凋零,他们的个体记忆要怎样留存,由个体记忆构成的城市记忆又将如何传承?目前,有一个叫“绿梧桐”的公益组织正筹划开展一项名为“口述家史——记录城市变迁中的民间记忆”的公益行动,首批计划在全市选取50名老人,为他们收集整理家史、家谱及家训。口述历史 城市由一个个家庭组成,个体记忆能直观展现城市的变迁,民间记忆里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细节。 一纸祖母遗训消弭多年家庭纷争 这项公益行动的发起人吴烨宇曾是一名资深媒体人,如今在一家教育管理集团担任高管,兼任上海绿梧桐公益促进中心监事会工作。他告诉记者,“口述家史”公益行动的设想萌生于他90岁的老祖母留下的一纸遗训。 原来,在吴烨宇的祖母去世前两年,老宅传来“可能拆迁”的消息,在吴烨宇的叔伯一辈引起不大不小的纷争,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变得“疙里疙瘩”。待祖母去世后,一家人在老宅清点遗物,发现一本巴掌大小、用旧纸片缝制而成的小本子。小本子前几页写着各子女的电话,后几页却用大号字体一笔一划写着“你们要兄弟团结、家庭和谐”。 “这其实是遗训。”吴烨宇说,“我当时偷偷看了在场的长辈,有的哭了,说对不起母亲。”多年的家庭纠纷因这份遗训化解,长辈们当即表示不再为拆迁一事相争。由于老祖母并未接受教育,解放后参加“扫盲班”后认得一些字,能留下亲笔手书的字迹不易,作为长孙,吴烨宇得以保留这份遗训。 这件事令吴烨宇感触颇深。在他看来,随着以往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分散成一个个小家庭,城市中的家庭功能正被日益削弱,在经济生活、精神生活、代际关系等方面经常会引发家庭矛盾甚至冲突,虽然原因复杂,但都与现代城市家庭不太注重文化传承、历史延续有关联。为此,他倡议发起这项为普通家庭收集、整理家史的公益行动,以期改变家庭在城市变迁、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功能,留存城市变迁中的民间记忆。 年轻人不懂得追溯自家老人往事 今年2月,“绿梧桐”的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始着手筛选口述者、搜集相关资料、多次访谈、整理访谈记录等工作。经过好几个月的筹备,他们制作出一本口述家史的样册。“绿梧桐”执行总干事王晓婕向记者展示了这本样册——厚质牛皮纸封面、黑底白字内页的16开册子共十来页,完整呈现了本市一位大学退休老教授(注:口述者不愿在媒体披露更多详情)的人生履历,包括出生、成长、求学、择业、婚恋、子女、住宅变迁及家庭重要成员经历过的事、上山下乡、下岗再就业等,还收集了这名口述者亲笔写下的家训,由口述者亲笔签名,附口述者在人生各阶段的照片、家庭合影及访谈的音频、视频。 日前,在徐汇区社会公益组织孵化园举行的公益项目推介展示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这本口述家史样册前驻足良久、摩挲不已。这位老先生也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最近正在回忆、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希望让小辈知道那些久远的故事,但在音频、视频的保留方面深感力不从心,看到有年轻人自发为长者做口述家史的记录,他觉得很欣慰。 长者生命中的吉光片羽,儿孙们可曾仔细珍藏?这也勾起了王晓婕的心事,她想起在自己小学时就相继过世的外祖父母。“我的姥爷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有很多勋章,可我完全不了解每一枚勋章背后的故事”,王晓婕说,“学历史的时候每次看到…长征?就会想起姥爷,他还在世的时候我太小了,现在只能通过旧照片、儿时的模糊回忆来思念逝去的姥姥、姥爷。”在王晓婕看来,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祖辈的了解相当有限,也不会想到去询问、倾听他们的故事,当老人过世后,许多东西便再也无从追溯,留下的是永久的遗憾。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周育民(旧稿) 一、什么是口述史料? 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观其母冢,良然。”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 i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汉纪》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宾客集》卷十) 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刘禹锡于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一直住在洛阳。分司官,除御史外皆为闲官,这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正相吻合;刘禹锡分司东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谈笑有鸿儒"正相吻合;据《全唐诗》和《刘宾客集》,刘禹锡还喜音乐,通佛学,这与"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相吻合。 欧阳修、李德裕、刘禹锡都曾作《秋声赋》 古今文集,后人发现佚诗佚文者,并不罕见。 厉鄂《樊榭山房全集》 大前提:《参同契》的本质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以 论作丹。 小前提:葛洪《抱朴子》所论作丹的真正含义是外丹。 结论:《参同契》是外丹著作。 《抱朴子》中经常将“金丹”与“大药”连称。“金丹”与“大药”乃同义语。《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洪所论金丹大药除了指外丹外,亦可指“宝精行炁”的内丹 大前提:葛洪之前养性之书,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小前提:《参同契》在葛洪前。 结论:《参同契》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葛洪曾经披阅了已见于世的差不多所有的炼丹著作和养性之书,其基本内容莫不皆是还丹金液。 葛洪披阅群书,发现养生长寿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却以"还丹金液"为最重要。 《灵宝毕法》:"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人肺中,以补泥丸之官。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据此,"还丹金液"除指外丹外,亦可指内丹。 养性神仙之术包括:以恬静寡欲为主的养神之道;行呼吸行气之术,以求长生益寿;爱养精气,使无漏泄,以求髓满骨坚;除情去欲,炼养神明等项。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义界 人类原始发展期间,有一项重大的创举,那就是利用语言。几万年以来,语言已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工具和标志。中文的“古”字,正是十口相传之意,即古代事情是由人们口述流传而来的。我们今天能够知道有盘古开天地,有所谓燧人氏、有巢氏、庖牺氏、神农氏等老祖宗的事迹,也有宙斯众神和诺亚方舟等传说,正是多少代人口述流传下来的。由口述流传到有文字,文字又再写到纸上,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到今天虽已经进步到有多种专为信息用的工具,例如电脑,但一直还没有人愚蠢地提出要取消语言。人们的嘴巴依然还是人类基本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 口述传说(Oral tradition)各种知识,似乎象一种无形的口述制度,在从古到今的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中,一直有十分兴旺的活力。我们很容易在各地民众的习俗技艺和生活方式中,发现大量口传方式和口述专用内容,真是世传不辍,蔚为奇观。这既与各民族的文化基础有关,亦与口述传说实际上在执行教育和合法性灌输任务的特点有关。中国古人曾经留下许多格言,这里抄录几条为鉴: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诗经·小雅》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 这种传统的口述传说方式和效果,是很难用行政手段来制度化的。只是越是不够发达的民族,文盲越多的国家,其口述传说越多。这种情况对于研究者来说,反倒是机会,他们更容易使用科学手段,深入口述环境,以取得将可能永远消逝的史料。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口述传说,因为它更偏向文学了。本文讨论的是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属于历史学范畴。笔者作如下义界:口述史学又称作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从形态上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学一致。口述史料是指通过口述所收集的史料,可以是录音形式,也可以是文字形式,但文字形式一定要有录音为依据。以口述史料为主编写成的历史为口述史。 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即是口述史料,其可信度与文字史料相等,可以归入档案类别。将原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判断口述史书可以用两个标准:一是要有原始录音,以供核对;二是要符合史学的基本原则,排除幻想乱编的内容。口述史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口述能够纠正文字的偏见,生动形象,特别适用于表述人类生活中各种基本联系。口述的心理效果是远胜于呆板的文字的;文字组成的一句话并不能够反映其中语气的深浅份量。当然口述史并不是要取代文字史,它们各有其适用度,它们可以互相补充和纠正。 (二)口述史重视的是重现历史,而不是解释历史。重现历史是现代历史学界的主流工作,尤其在假冒伪劣“历史商品”太多的时候。 (三)口述史所运用的口述史学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方法。不能象传统史学那样仅在书房中翻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辛德勇古文献学四讲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大学历史系却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开一门“历史文选”,只是教学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种情况其实由来已久。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训练的情况。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经常出差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2012-10-19 22:42:23 浏览 3035 次 | 评论 2 条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因而,喋喋不休指导别人,为公众开“必读书目”是一件出力不讨好,且往往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胡适、鲁迅等一代名流无法幸免,因为任何一个书目在专业人士看来,均非必读,这就像邓小平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我并没有读过多少马克思原著一个道理。好在,此次活动为《博览群书》发起,我只是受邀就“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应该博览、精读哪些著作说点粗浅意见,不对之处还请各位读者赐教。 博览部分: 作为“大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至少应该知道古典中国之所从来,所以应该博览从人类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假如立志从事近代史研究或教学的话,在本科阶段至少应该博览二十六史,熟知古典中国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大致走向。 近代中国的全部问题都是英国革命所引起的,因此要讨论中国近代的历史,必须熟悉世界历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熟悉中国与世界的关联,知道中国是怎样从世界楷模、世界文明中心转变为“被打对象”的。 广义的或者说“大中国近代史”至少应该涵盖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之后至当代的全部过程,因此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在最值得用心博览的部分,应该熟悉利玛窦、徐光启以来的全部文献,知道怎样利用这五百年的存世文献,包括官方文书、公私档案、时人文集、野史笔记,以及墓碑、田野调查等一切有助于理解这个时代的有形无形史料。具体而言,应该博览《清实录》、《清史稿》、清代人物自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来的文人文集,博览《四库全书》中的相关部分,知道《续四库》、《四库补》以及《四库未收》等大型文献汇编大致情形。 进入十九世纪晚期,中国文明的载体在西方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有了报纸和杂志。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必须知道近代中国新媒体的发生和发展,知道一些重要刊物、报纸的倾向、主要内容,知道他们藏在何处,如何使用。 研究唐宋之前古典中国的历史可以穷尽文献,可以运用聪明智慧去解读历史,重建历史。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谁也没有办法穷尽文献。近代中国的文献不是汗牛充栋,而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因此在博览的同时也要有所节制,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必再做两脚书橱笨功夫,博览群书,还要会读书。 精读部分: 作为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我觉得至少应该精读这样几部分书籍: 不管将来重点研究哪一段哪些问题,在读书阶段,都应该精读中国史学会自1950年代以来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正续编,这套书正编已出版的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续编部分目前所见已出版的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北洋军阀》、《抗日战争》等,据说很快还会有《清末新政》、《解放战争》等。 这都是近代史研究最基本的文献,如果不熟悉这些文献,固然也能作出很不错的专题研究,但其学问根基总显得有点不甚牢靠。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_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_曹幸穗

《中国科技史料》第23卷 第4期(2002年):335—342 C hina Hist or ical Mate rial 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3No.4(2002)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 及采访程序之讨论 曹幸穗 (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100026)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作者应邀在“口述科技史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专题报 告,是作者对口述史工作和学术活动的一些思考,可供口述科技史工作者参考。 摘要:口述史在史学研究中起到人事记载平民化、史事记载细节化、史料载体多样化和史料组合系列化的作用;口述史的工作应遵循史学单元构成、回忆性 陈述、尊重受访者意愿和隐私、忠实于口述记录和采访资料整体性收藏等原则; 口述史项目实施分为项目准备、实地采访和资料整理收藏等三个相互关联的阶 段的若干采访加工整理程序来进行。 关键词:口述史;史学研究;应用价值;工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98(2002)04-0335-08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举办这次“口述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就科技史研究中如何运用“口述史”的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我感到很及时,很有必要。作为项目组的成员,我想趁此机会谈谈自己对口述史的一些思考和感受,籍此抛砖引玉。 1 口述史发展概述 口述史是指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活动。口述史形式古已有之,代不乏人。司马迁作《史记》,就使用了不少口述史料。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写道,他的书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的。“询之老成”一句,说明他也采用了口述史的方法。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被认为是典型的口述史书,等等。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是,学术意义上的口述史(Oral Histor y)是由美国的现代史学家艾伦·芮文斯于20世 收稿日期:2002-07-10 作者简介:曹幸穗(1952—),广西桂平人,农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农业科技史和经济史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KJ CX2-W6)

中学生进行史料解读的步骤

中学生进行史料解读的步骤、方法 史料是人们编纂历史和研究历史所采用的资料。从广义来说,它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即记录史事的载籍。口传的,如民间传说、访问资料、民间歌谣等。这三者并不能截然划分,碑刻上有文字,但石碑本身又是实物史料;民歌、传说、访问是口传史料,但一旦记录下来,它又是文字的。 运用史料要注意史料制作者的主观性影响史料的价值;历史研究必须利用大量史料;必须防止“重史料,轻理论”和“重理论,轻史料”的两种倾向。鉴定史料的价值,按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的观点史料分“第一手材料”和“间接材料”。第一手材料是直接反映历史的,没有经过改造,可靠性大一些,史料价值高一些。但有些第一手材料常常是片断的,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间接史实是根据第一手材料编写的记述。这种史料比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低,但它的优点是可以了解历史的全貌。考证史料的方法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两种。 关于史料的解读能力有几个方面需要掌握:1、能找到或概括出史料中的有效信息或关键信息。2、能区分开客观性表述与主观性认识,即能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3、能提炼出史料的历史主题或核心观点。4、能比较出史料间的异同,并对异同做出简要分析。 图片图表型材料解析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的标题、内容、文字等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结),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结合。 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史料的获取和解读,一要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知识定位。二要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要构思答题,根据设问中不同的试题类型,立足材料,依托所学知识,条理作答。 总之,对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考题的史料解读和获取时要注意“三要、三不要”: 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明确要求,不要草率作答。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准确判断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辐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以解读高考题为例,讲的是解读材料,进行描述和阐释。“描述”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包含所有历史要素的表述;“阐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解说。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过程,是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