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信息技术课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课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课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课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课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分析传统学习评价的弊端着手,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学习评价的要求,提出了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阐述了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的概念,剖析了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结构。结合发展性学习评价理论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需要构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的实施操作策略。最后运用教育统计学检测了研究数据,证明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评价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与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当前实施的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的内容过于重视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核制度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①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在它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技能形成、情感等方面能力的评价而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体现不出学科工具性、学生学习主体性。因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学习评价的要求,提出了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并构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的实施操作策略。

二、构建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至少存在7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

①《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见《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各种会议学习参阅文件》

识智能。①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表现形式,每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形式。评价多元智能的方法,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①必须是‘智能展示’的评价方法,既观察到一种智能的潜力。‘智能展示’有意识的模糊了课程与评价的界限,使评价更有效的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系列评价提出建议,测试出学生擅长的领域。

②必须用发展

..的眼光,也即评价儿童在某一方特定领域的知识,必须使用适合他和她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

③他必须和推荐项目相关联,即对一个具有特定智能测绘图的儿童,评价所得的分数、评语,必须和这名儿童推荐的活动相关联。

多元智能理论为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从具体的学习情景中评价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既‘智能展示’的评价“必须在和他推荐的项目相关联”。多元智能理论中‘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儿童,为发展性学习评价中各领域个性化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

2、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虽然流派很多,但在看待知识、理解学习、看待学生教师的等问题上都有共同之处。在知识的问题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不是在各种情景中都适合的,它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情景中将被建构。在学习活动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事实信息的记录者,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中逐步形成自己对现象的理解和看法,是自己独特知识的创造者。②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可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的有选择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②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习得的知识是否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③知识的建构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和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的调整与修正,这个过程难免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

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和多样性,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经验存在独立性,每个人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不同。③

③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第5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②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思考》,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③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第277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不断发展的观点。为发展性评价体系建构性的即:从日常教学中、从各阶段的考察中、从学生自身、同学间、家长、教师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3、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后现代主义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教师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后现代主义认为,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应该容忍每个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这个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社会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创造已成为社会、个人发展的动力源泉。后现代主义以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和尊重个体主动性的宽广胸怀给每个学生开发了生命空间。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认为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得以不断的发展。①

后现代主义对新课程标准的看法是: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用绝对同一的标准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评价不仅仅是对现时状况价值的判断,更应该是开展下一步学习活动的逻辑起点,其功能是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学生学习。

后现代主义的“个体在活动过程得以不断的发展”的观点,为学生通过自主收集、分析日常学习收获的活动,培养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确立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概念及结构

1、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概念

综合以上理论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知新型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应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体现尊重和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②Catherine,A.P.和Trudy,W.B对学习成绩的评价曾这样说“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者总结性;对过程进行评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③

因而,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

①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第42页。

②《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

③吴迪《多元性: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载《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8月。

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应用为评价基础的评价体系。它确立受教育者评价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的参与评价过程,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教育者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跨越多时间段、多空间观察受教育者的进步与改变情形,了解其动态的认知过程,给予个性化的诊断与评价。在评价中采用静态、动态评价法相结合,采用多纬度的评价指标,发现受教育者的擅长领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结构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的定义,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成绩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如下:

(箭头表示发展方向)

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与传统静态学习评价体系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①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体系从学习参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素质能力考察。评价过程中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展览评价、动态日常记录评价等,使用多种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

②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评价的积极性。

传统考核评价的方法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发展性学习评价确立了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让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成为自律者,发挥学生在评

价过程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发展、学会合作。学生学习前了解自己现有的基础,通过对自己日常学习中良好学习行为的记录,激发学生关注自己的优点,结合课堂学习反思表看到自己的进步,通过多方位的评价与展览性评价验证自己的学习能力。

③重视学生进步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静态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良品质和潜在能力。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从中发现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和潜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关注学生进步过程具体分四个步骤:摸底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评价、课堂学习成长日志评价让学生记录自己日常学习的收获,关注学生日常学习中点滴积累和优良的学习品质;通过展览评价使学生明确下阶段努力的方向;结合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课堂学习成长日志、研究性作业、展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通过这四阶段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激发其学习的潜能。

四、发展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一)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评价

个人学习成长档案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独立的捕捉学习进步足迹的方法。在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评价时,给学生设立两只档案袋,其中一只“档案袋”是在机房教师机上统一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只文件夹,收集学生的电子作品,由学生自己对每一次的作品进行筛选,选择最得意的作品或能代表他信息技术学习成果的其它电子作品存入档案;另一只档案袋把显性成果(喜报、课前准备资料)收入档案中,对隐性的成果(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感受)用简短的文字描述并保存。

1、设计思想

使用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评价的一个主要价值,在于允许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学生在反省自己的进步和连续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成了提交作品之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评价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教学要求的标准来观察、选择、修改、完善自己的成果,因此通过一阶段的收藏,师生共同分析成果探讨学习能力发展的足迹。并将阶段成果在公共栏中予以公布,强化学生学习的信心。

2、操作要点:

(1)作品集

作品集记录着学生成长的点滴,这部分评价中可以清晰反应学生在课堂中连续的、各阶段学习的民展过程。在这部分评价中对于学生在课堂或课外完成的作品(图画、Word、PowerPoint等)通过上传放入学校网站上的个人专辑中。

(2)喜报集

喜报的种类可以因表彰的内容不同而自定,如最佳合作小组、小画家、优秀个人、创新思路卡、精彩发言等。教师在评价起初,让学生明确有哪些喜报吉,然后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使用。喜报的具体规格如下:5*8 单位:cm

(3)感受集

感受集主要记载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点滴的感受,如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成功感、失落感、对课堂中某一行为的看法等。从感受集的记录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活动中的所得,能很好的描述学生在阶段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从而为教师从非智力因素角度评价学习情况提供了依据。

有位学生在他的收获集中这样写到:今天我们组真棒!得了5分(全班最高分),被授最佳合作奖。我们组╳╳╳同学由于在上课时经常喜欢单干,在讨论交流时,以至于我们组在汇报时有创意性的想法总是比其它小组少,后来我们组的所有同学都要求他努力合作,为我队取得好的成绩加油。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大家的努力下他积极动脑筋,并提出了许多我们没有想到的好点子,在大家一起努力下终于取得了好成绩。团结就是力量,我想只要大家一起共同,肯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这则信息中可以清晰的看见纪律较差的学生在众人的帮助下取得积极进步的足迹以及对其它学生的促进作用。收获卡的具体设计如下:5*8单位CM

(4)阶段成果卡

阶段成果卡是学生分析一阶段学习,记载其在这一阶段进步的卡片。卡片的内容包括:喜报、阶段个人进步点、自评阶段学习的态度等。具体设计如下:

(二)课堂学习成长日志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学生成长日志。它在每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每一堂课的全面反思。

1、设计思想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评价必需扎根于日常教学,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的点滴进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评价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成长日志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时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也自然而然以成长日志中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举一动。

2、操作要点:

执行到的评价起始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填写课堂学习成长日志,并逐渐放手由学生在

课后进行。一个月教师对其进行检查并对写上建设性的评语。在期中与期末两个阶段进行档案袋资料展示。

备注:在每一自评项目里,用“☆”(做得好)、“○”(做得较好、但有一些不足)、“△”(做得不太好、有明显的缺点)、“×”(没做到)四种符号如实记录你的学习情况,这样你就会清楚地看到自己成长的历程,你将感到一种成长和进步的喜悦!

(三)小组研究性作业评价

小组研究性作业在这里主要指信息技术学科综合性学习领域。即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个人收集、阅读、分析相关信息,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并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展示研究作业的成果。

1、设计思想: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主要有画图、Word程序、PowerPoint、Internet上网基础等若干个项目。小学信息技术课关注的是学生的应用软件能力。通过小组研究性作业,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强项,并以学生独立的收集、分析相关主题资料、小组交流等形式发展学生对学习过程评价、监控的能力,学会相互评价、相互合作。

2、操作要点:

在实施小组研究性作业时,首先教师在开学初就公布这学期小组研究的论文、报告题目。让学生在这些研究项目中自定完成1-2个研究项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定1-2个项目。在评价学生研究性作业时,只要学生能完成作业一律为优秀,并颁给证书。因为整个研究过程都是学生独立进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并将所有作品在学习园地、学校网站上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以六年级上学期(第五册)为例,学习内容主要以多媒体作品(PowerPoint)制作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内容是(一个研究题目限期为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学期各不相同):

(1)与语文学科的综合

介绍一位作家、诗人(包括生平、作品、生活轶事等);

介绍文章的一种题材(如什么是记叙文、写作特点、范例文章等);

个人文章的展示;

(2)与数学的综合

以数学天地、进军奥赛等为主题,介绍或交流数学知识;

(3)与常识学科的综合

介绍所在地区的历史;

以旅游公司的身份,介绍、展示所在地区的旅游胜地。;

(4)与美术学科的综合;

个人作品的展示

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美术文化以及特点、形式等

介绍本地的民间艺术

(5)与本土文化的综合

研究一种作物并写好观察日记;

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菜农大户、蘑菇大王进行采访、调查;

选一种家乡特产,并介绍其特色、分类或者种植方法等;

拍摄或收集一些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通讯报道并展示;

(四)展览评价

展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作品展出可分为中期展览或期末展览,让学生在自己的档案袋中选择作品参加展览,用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特长

或相对较强的项目技能。

1、设计思想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主要有画图、Word程序、PowerPoint、Internet上网基础等若干个项目。其中关注的是学生对其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展览评价中可以让学生自选相对的强项来进行展示,然后同学和老师按他的强项评定等级。展览评价可以扬长避短,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展览评价是一种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评价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作品展览会的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儿童喜新、好动的心理特征。同时,展览评价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所以,这种评价方法很受学生欢迎。采用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评价,提供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交流的场所,有利于激发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提高。

2、操作要点

(1)展览评价以平时学业成绩为主。要做好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和记载,展览评价作品的来源可以是本学期教学内容,也可以是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果对本学期的作品不满意,允许重新创作。期末举行的班级信息技术作品展览会,不求高水平,重在人人参与。展览会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布置。用信息技术课或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欣赏同学的信息技术作品,同时互评。

(2)展览的形式应该是多方位的。学生作品展示的形式还可以有个人作品影集、个人作品电子档案、自制的个人画册、小名人档案、在校园网上建立学生美术作业展览站等。

(3)展览评价的形式主张多样性。评定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解释和评价。展览评价使学生选择的空间和自主性非常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强项和特长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从学生展示的作品内容、形式、质量来看,课外的已经超过了课内的,说明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相当明显。学生在自己选择作品、修改作品、布置展览、互相观摩、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学会欣赏他人长处,培养了与人合作精神。展览评价较好地体现了过程评价思想,学生每一次创作作品都想比自己以前的作品有进步,上进心更加强烈。

例1:进行典型性学生作品评价,由学生每人选择一件作品(包括对自己作品的文字介绍)进行展出。学生可以由上台围绕“为什么选择这幅作品?”“这幅作品的最成功之处在哪里?”等主题进行介绍和自评。同学之间可离开座位互相欣赏参观、浏览作品,围绕“你最欣赏哪一幅作品?为什么?”“这幅作品的闪光点在哪里?”“作者平时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或想了解的地方可以与作者交流,请他(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作者

需作出回答。学生在与他人作品的欣赏对比中互相了解,互相促进,同时也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例2:教师利用学校网站的作品上传系统让每位学生选择自己优秀作业上传,并附上作品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内容介绍,开设学生评定留言板。学生在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局域网上自由浏览个人或同学的作品,共同赏析、评定。

五、发展性学习评价报告单的构建

成绩报告单是学生一学期学习情况的小结报告,汇聚着学生点滴的进步和累累的硕果。它是学校联系家长,反映孩子学习情况的重要载体。以往的成绩报告单过分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归类选拔,忽略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发展性学习评价报告单扎根于日常教学,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的点滴进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评价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评价单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结合新课程标准将整个成绩报告单分成以下四个基础部分:第一部分:学习参与评价表

信息技术学习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评价表设计如下:

学生根据个人档案中的喜报集、感受集、中的相关记录来完成自我评定。小组、教师根据课堂记录结合阶段成果卡、研究性作业以及档案中小组和家长的评定,对学生的运动参与能力作出评价。

第二部分:基础知识评价表

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或常识,主要包括硬件知识与软件操作要点。可以通过网上考核系统完成自动阅卷和成绩评定。

硬件知识:计算机的组成(主机、显示器、音箱、键盘、鼠标等及作用)

显示器、音箱、键盘、鼠标等设备的使用

软件知识:开、关机的操作;画图、Word、PowerPoint程序的操作要点;Internet上网浏览、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

Windows操作系统中基础知识(文件、文件夹的建立等)第三部分:操作技能评价表

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指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有效完成软件操作的能力,包括软件间综合运用能力。作为软件的操作能力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软件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特长,为将信息技术作为一名学习工具奠定基础。依据操作技能概念的定义和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策略,运动技能评价项目以六年级上册的操作技能考核为例设计如下:

操作技能各项目的评价由课堂作品、展览评价组成。

第四部分:社会适应评价表

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的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的具体顺应方式。

根据定义与发展性的要求,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具体从学习适应、自信、自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自控、自信两项采用等级评价(分优、合两级)以学生自评为主,小组、教师的评价作为参考。

六、研究结果与检测

(一)研究结果的检测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文献法、教育数据统计法、问卷法、实验法。为了便于开展研究工作,选取位于城乡结合处的我校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取样确定六(2)班为实验班此班共有学生45人,男生21人、女生24人,六(1)班为实验对照班。此班共有学生41人,男生21人、女生20人。实验前测结果如下:

1、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比较。成绩以五年级下学期期末总评为准,两班评价的内容项目完全一致。

因X2=1.43,X2< X20。05(2)=5.99得P>0.05,表明两班的体育成绩无明显差别。

2、信息技术学习习惯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课前准备、上课守纪、互相合作三个方面。

因 X2=0.256,X2< X20。05(2)=5.99得P>0.05,表明学习习惯无明显差别。

3、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的调查

因X2=0.6,X2< X20。05(2)=5.99得P>0.05,表明学习兴趣无明显差别。

4、关注自己学习行为的调查。关注学习行为指学生在学习过程能积极主动的评价、监督、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因X2=0.89,X2< X20。05(2)=5.99得P>0.05,表明学生关注学习行为的能力无明显差别。

通过实验,在实验班中运用发展性学习评价,在对照班中运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实验结束后测试结果如下:

(二)研究结果

从研究的检测结果得知:

1、发展性学习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自我表现评价的能力有显著的效果。

2、发展性学习评价与传统的学习评价相比较,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评价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人,促进了学生终身乐学习惯的养成。

3、发展性学习评价采用发展的观点描述学生的发展进步,保护了孩子的自尊、自信,促进了学生个性、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见《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各种会议学习参阅文件》

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第5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思考》,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4、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第277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5、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第42页。

6、《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

7、吴迪《多元性: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载《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8月。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

附:

学习成果展示

在这一学期里,我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以下成果:作品集:

1、我的优秀作品有:

2、对我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有:

3、我认为值得收藏的作品有:

喜报集

我的喜报有:

成长过程

这一学期里我学与同学一起合作开展了以下活动:

这一学期我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感受有:

老师的评语:

父母的寄语: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如下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

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xx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xx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xx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xx年起利用5到xx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二)理论假设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二、课题的研究目标1、学生的教育目标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还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就是还有能够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展 1 信息技术的含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是目前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发展最为广泛和影响深远的技术,我们人类也在逐渐的进入到信息社会。 1.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下的关于一切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发送、信息的接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使我们人类对于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抽象或者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东西,但是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我们写在纸上或者在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表现出来,让我们通过这些数据来更详细的了解事物的具体信息。通过我们的的指令或者描述的概念来展现出的一种形式。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基础技术、

信息的处理技术和信息的应用技术、信息的安全技术等。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在我们人类最开始的时期,人类语言的产生就是信息产生的最开始时期。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信息的交流,来促进情感的表达,语言信息促进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的进行发展,人类通过语言信息提高了人类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随着人类对生活不断的创造和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就出现了在我们小学历史课本上所知道的象形文字和印刷术,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发展加以迅速,推动了我们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 (3)人类发明的第一台电报机、发明的第一部电话、无线电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发明和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彻底的向信息化社会发展。通过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电视、广播、电报、传真和卫星、微波通信等技术的发明,快速的推动了我们人类趋于信息化社会的的发展; (4)电脑的发明使信息技术趋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 (5)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引用电脑在军事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开发出了第一个军事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理论假设 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

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 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四、课题实验内容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课题实验管理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实验课题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在学校实验课题之下,又根据学科教研的特点,分解出几个下级课题,主要有语文组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拟通过论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如何在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适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信息技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习了解。 ②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找有关课程资源。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课及运用“百度搜索”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展示自己,体验成功,提高他们的信息展示的能力。同时通过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以及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三、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广西教育出版社的桂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个人经验以及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资料,来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教师需要铺设好思维阶梯,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学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用信息;学会搜集和展示信息; 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能力和信息展示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③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

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方案

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方案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评价改革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们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与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基于以上认识,现制定学生评价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有差异地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等促进发展的功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二、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的原则: 1、基础性:能切实反映和评价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社会实践、身体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基础水平。 2、发展性:能切实反映和评价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3、全面性:能全面反映和评价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由中央电教馆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12月被批准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专项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组织下,课题研究得到了省、市、区电教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目前基本完成预期的研究工作。在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建立学科资料库、整理汇总典型研究成果并探索形成适合我校学情、校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很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实验,力图从自身实际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去。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也开展了不少相应的课题研究。为了更好的利用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的更新全校老师的教学观念,更好的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首创精神,促进学校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我们申请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需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一)信息技术环境:广义而言是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运用。具体来说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20年中期到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电话、电报、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因特网等汇成了现代技术发展的核心与主流,他们的本质都是人类信息器官的延伸,都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可分为: 1、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功能相当于人脑的思维功能, 是信息技术群的核心。从公元前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到17 世纪初欧洲人发明的计算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息处理主要是靠人脑的筹算并辅之以简单的计算工具。这种人工信息处理方式虽然十分简便,但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2、现代信息表述技术 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随之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信息表述技术。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工具, 其指令与被处理的数据都是采用二进制数字系统。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数,因此处理的所有数、字母、符号等均要用二进制编码表示。3、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是社会的“大脑”,那么通信技术就是现代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这里提到的通信技术应当广义地理解为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现代信息存贮技术 可以预见, 在本世纪中叶之前, 现代信息技术仍将保持它在全球高技术中的先导地位, 在向着它的顶峰攀登的同时, 持续不断地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科学技术领域, 包括生物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进程, 同时, 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 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正处于人类科学技术的更大变革的前夜, 信息化核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不仅值得科学家们高度关注, 更值得所有人类高度重视。如今,西方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领先中国,并且差距还比较大,国外信息化发展有着许多亮点,如电子信息材料整体稳步向前, 环保节能材料领域发展令人瞩目……展望未来,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2)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3)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4)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手段。

学生发展多元化评价体系

学生发展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创新教育理论对学生的评价,着重考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品格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评价。不仅应关注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以促其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二、多元化评价思路 1、确立评价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魂。 2、围绕评价的发展性、形成性功能。 3、新课程理念与校本实际相结合。 4、从评价目的、内容、主体、标准、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设计。 三、多元化评价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评、互评相结合。 2、全面性原则: 评价内容应具有三纬度特征,必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民主性原则: 把学生当作平等合作的伙伴来对待,可以评自己、评他人、评教师、评教材。 4、个性化原则: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多用一把尺子多一批学生。

15、发展性原则: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 四、多元化评价的实施 1、多元化评价实施xx (1)评价目的激励、导向、改进化 多元智力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力,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各俱特色。因此尽量用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确立目标,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被评价者一起分析、发现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进出合理性建议,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 (2)评价内容多元化 ①学业内容的评价。学业内容基本上以各学科所应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为主,基本实现了分项考与综合考相结合、学科抽测与定期验收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小组评与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测评内容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细化的评价目标和标准为依据,在命题上力求体现趣味性、灵活性、交际性、实践性。 ②非学业内容的评价。也就是常说的非智力因素评价。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非学业内容的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愿望、兴趣、主动性、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学习心理等。通过学生自评、教师点评、谈话、家长参评,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 (3)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这样的评价往往带有较强的2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特点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具体到学生评价上,便集中体现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和方法。顾名思义,所谓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这一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有以下突出特点。 1.发展性学生评价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实施学生评价首先需要有一个评价目标,只有有了评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发展也需要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在传统教育评价中,这两个目标常常出现背离的情况。而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强调评价目标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注重过程的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还强调收集并保存学生发展过程中能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所有关键资料,因为正是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4.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比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时,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检查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以及学生对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的深刻体会。 5.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意味着,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走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6.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差异上,还表现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动机兴趣、爱好特长等各个方面。这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速度和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 陆以勤(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 本专题从七个方面介绍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第一个是微电子与光电子,第二个是现代通信技术,第三个是遥感技术,第四是智能技术,第五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第六是消费类电子技术,第七是信息安全技术。 一、微电子与光电子 在讲这个之前,我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在同一个领域都取得诺贝尔奖的一个科学家,能不能说出来?不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只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奖;也不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在化学和物理,不是同一个领域,她拿了两次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家叫巴丁,他是晶体管的发明人,因为他和肖克莱、布拉顿三个人一起发明了晶体管,1946年他们开展了这个研究,1947年观察到了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1972年因为他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发明了超导,所以第二次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他曾经开玩笑说他每次都得了三分之一,得了两次才拿到三分之二,他还必须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再合作一次,再拿一次,才能拿到整个诺贝尔奖。 我们言归正传,微电子学是什么?它是电子学的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的技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的工艺和测试等。在信息社会,我们要求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那如何研究出这种器件就是微电子学研究的内容。我们以一个它的发展线路来看一下,我刚才谈到巴丁和另外两个科学家,一个是肖克莱,他提出了著名的PN结理论,另外一个科学家叫布拉顿,他们三个于1946年1月在贝尔实验室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小组,经过差不多两年,他们观察到了具有放大作用的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晶体管是分离电路,还不能满足我们体积小、低功耗的要求,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集成电路。从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已经有50年了,1952年英国科学家G.W.A. Dummer第一次提出了集成电路的设想,1958年以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科学家基尔比(Clair Kilby)为首的研究小组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集成电路发展了五十年,它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我们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摩尔(Gordon Moore)是Intel公司的创始人,他提出这个定律的时候是1965年,那时候他还不是在Intel,而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实验室主任,他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了一篇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摩尔定律说的是芯片上的晶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两年,就是24个月翻一番,到现在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 我们前面说的是微电子技术,下面我们就再说一下光电子技术,为什么把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放在一起谈?光电看起来好像不相干,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他们是有密

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方案.doc

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方案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评价改革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们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与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基于以上认识,现制定学生评价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有差异地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等促进发展的功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二、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的原则: 1、基础性:能切实反映和评价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社会实践、身体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基础水平。 2、发展性:能切实反映和评价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3、全面性:能全面反映和评价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多元性: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百分制评价和学分制评价并存,以提高评价的相对合理性。 三、学生发展性综合学分评价的构成:

研究性学习,让信息技术回归生活(18晚)

研究性学习,让信息技术回归生活世界 受观念、课时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教学与实践应用相割裂的现象。我校信息技术学科以“让信息技术回归生活”为理念指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撷取三个典型案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字化记录,感受生活之味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涉及大量媒体处理技术,对学生而言,它们仅仅表现为课堂上一个个虚拟的学习任务。怎样让这些技术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感知社会的工具?我们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2011年寒假来临,我们设计了“精彩的寒假生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项目,要求学生使用家庭现有的DC、DV、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选择一个事件或角度,用心观察和感受,用照片、视频、声音等媒体形式记录精彩片断,形成“精彩的寒假生活”电子文档。 在“寒假生活”这个大背景下,选择哪些内容最能表现寒假生活的精彩?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最真实、最具匠心的记录和呈现?这些是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思考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观察、理解、表现事物的方式,这种“我手记我心”的体验是本次学习最珍贵的成果之一;其次,家庭电子设备的使用,音视频、图像的处理技术是本次活动的技术学习主体,如何取舍,怎样保证学习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求和自觉,教师给予的只是充分的尊重、帮助和建议。 本次活动的效果令人欣喜:学生作品取材广泛,表现手法虽然稚嫩但真实、自然,技术应用超出了预期设想,尤其是在此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热情和不轻言放弃的学习态度,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化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数字化调查,剖析生活之秘 为帮助学生建立起社会实践与信息技术学习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还设计了社会实践类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项目。 在2012年暑假开展的“假期培训班情况调查”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信息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特点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具体到学生评价上,便集中体现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和方法。顾名思义,所谓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这一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有以下要求:1.发展性学生评价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实施学生评价首先需要有一个评价目标,只有有了评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发展也需要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在传统教育评价中,这两个目标常常出现背离的情况。而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强调评价目标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注重过程的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还强调收集并保存学生发展过程中能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所有关键资料,因为正是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4.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比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时,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检查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以及学生对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的深刻体会。 5.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意味着,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走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6.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差异上,还表现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动机兴趣、爱好特长等各个方面。这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速度和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文档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文档Research learning documents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 logy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文档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如下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

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 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 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育领域的开设和推广使用后,它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它也带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变化,从计算机学科最初的开设与研究,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样的发展演变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专业化正在渐渐衰减,以至已经出现了取消信息技术专业学科,将其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而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共同培养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只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还应该承载起培养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等重要的信息素养的重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和发展的新课题。 让我们感受较为强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特别是近两三年来,在全国计算机研究中心和省市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论文评比、教学竞赛规模盛大,参与面广,成效显著。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兴学科,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这

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如何把握整合规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又凸现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应有的功能,这样的话题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性。因此,我们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给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更可以寻求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探索新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突出难点。本课题着力于: (1)解决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做什么”。本课题以校本资源开发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探索一条资源开发的途径。 (2)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问题,即“在什么层次上做”。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一门国家课程,但它的实施是校本化的。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积累相应的经验。 (3)解决四大领域的整合问题,即“怎么做”。“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教育”四大领域在实施中容易被割裂开来。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创造一个整合四大领域统摄点。 (4)解决师资问题,即“谁来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师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而不仅是消费者。教师的关注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组织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面临挑战,构成了课程实施的“瓶颈”。本课题旨在通过校本研修,引导教师开发校本文化,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儿童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