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健康素养核心信息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核心信息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核心信息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核心信息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核心信息十条(2018年版)

2018-10-10 17:47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

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

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各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存在普遍规律的同时,不同的儿童在发展的速度、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养育者需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越是早期的发展阶段,对一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就越大。如果儿童的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缺乏社交,将不利于大脑发育,阻碍心理成长。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惩罚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科学引导。养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成长。养育者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导,又不要急于干预。在儿童发展中,有些“问题”其实是常见的过程,会随着成长逐渐消失。养育者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要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

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达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老年痴呆主要症状包括:记忆退化乃至影响生活、难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务、难以做出决策、言语表达出现困难、性格发生变化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早期发现老年痴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要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有益的户外运动、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等。

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减压方式看起来当时能够舒缓心情,但弊大于利,是不健康的减压方式。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虽然当时可能带来心情的缓解,但是也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问题。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的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

2018年版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2018版)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

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小孩和老人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 条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 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 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除此之外还可以总结为“六大维度”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包括情绪的形成原因、持续时间、长期稳定状况等各个方面。 一、情绪有适当的形成原因:一定的事物引起相应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情绪的产生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如:高兴是因为有喜事;悲哀是

遇到不愉快或不幸事件;愤怒是挫折引起的等。二、情绪的作用时间随客观情况变化而转移:通常当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之后,人的情绪反应也相应逐渐消失。例如,生活中不小心把东西丢了,当时当时会非常生气,事情过后,慢慢也就自己调节过来。如果长期生气,这就是情绪不健全的表现。 三、情绪持续稳定:情绪稳定表明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况,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常期不稳定,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四、心情愉快平静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的和谐与满意。愉快表示一个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总是愁眉苦脸,心情有苦闷,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注意自我调节。 适当体育运动的好处: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院的指导方针,许多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建议我们每个星期3—5次等量的体育运动,每次30—60分钟。等量的运动,既可以提高心肺的健康,降低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引起的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大脑的精神健康。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心理健康教育

.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心理健康教育 一项全国4-16岁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13.9%的少儿有心理问题,即使是那些中小学阶段的成功者,那些考大学的青少年,也同样存在心理问题。据最近报载中小学心理问题抽样结果表明:50%~6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 存在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其中17%已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上万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6.79%的大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见《中国教育报》10.29)在大中小学 生中,由于心理障碍而引起的轻身自伤,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据了解我市中小学生中因小事离家出走,酗酒出事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心理问题可见一斑。从以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可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问题。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幸福十分之九是建立在健康基 础上的,健康就是一切。”这里的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和心理 健康两方面。既然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幸福和前途命运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家长只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语、

数分数,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不少学生心理素质低下, 4 / 1 . 心理承受能力弱。“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就象把心灵藏在一个黑匣子里。心灵在缺少阳光的黑匣子里,必然会被扭曲”。(德育报《打开心灵的黑匣子》)一位十七岁的高中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压力用榔头砸死亲生母亲这一 令国人震惊的事件,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少年弑母难道只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难道只是家长的压力?我想更主要的 是心理障碍所致,在于少年自身人格的缺陷和人性的丧失。试想一个未成年的高中生如果从小受到健康的心理教育,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压力,就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会正确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就不可能杀死母亲。因此,心理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对其它素?|起母体孕育作用,而教育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能否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情况制约着心理的活动及其发展。同样,身体的发展,也要受到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人的心理的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心理究其本质来说,是人脑对于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最新】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01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02

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03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 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网络上可以检索出许多版本的标准,我这里介绍的是心理咨询师教程中提出的10条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心理自控力。 7.心理康复能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界提出了很多标准,比较著名的有马斯洛、斯柯特等心理学家提出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认同的是郭念锋教授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这十个标准可以用串联记忆法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1.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

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弱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文革”期间,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心理打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强度大的人,抗挫折的能力就强一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而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业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015294646.html,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杨瑾 来源:《新智慧·中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所谓的核心素养主要立足全面发展的核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让学生具备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基本素养。而若想达到这一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极有必要的,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高尚品质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将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愈发重视起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立德树人得以有效落实的基础,可以说,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灵魂所在。而小学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处于初步发展期,若能借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能够实现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响应教育改革政策。 一、以身作则,提升学生执行能力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很容易在观察别人行为活动时表现出自己的模仿性,即使缺乏亲身经历,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加工,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行为活动,提升自身的执行力度,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作为学生经常模仿的对象,理当做好学生的榜样,既要加强对学生精神上的榜样教育,更要在日常教学中自觉约束行为习惯,避免学生的不良模仿。 此外,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深入学生内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学生的工作事务协作,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表达感谢。对于课堂上的错误之举,学生大胆指出,教师也应当虚心接受,并当场改正过来。而若是学生所犯之错是由教师所引起的,教师惩罚学生后,自身也要承担起相应的处罚。总的来说,教师只有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敢于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日常教学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消极状态,甚至是找各种理由来作为自己不完成作业的理由,而这实际上是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的一种表现。若是长久下去,学生的意志力显然会被大大削弱,且对事物的认知也会出现偏差,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在学生诸育发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使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心理素质在人才的成长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外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们都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了心理素质上,近年来一些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如开发智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塑造完美人格等,都是对某些重要心理素质的概括。可以认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条件。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巨大潜能,就能有效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水平。在我国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

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健康与否要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然而,不能否认现在不少中小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自私、嫉妒、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和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更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而非静止不动的。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就是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通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1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能力强的人通常具有成熟的个性。对变动的环境(还包括工作、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为当人没有预料、没有经历过、无法控制时,就无法适应,出现焦躁不安、血压变化、心悸失眠,各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易失眠、怕见生人、不能出差等。 2. 耐受力--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强弱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类型对个体的耐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和评价水平、生活经历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力和生活信念则更重要,它具有决定性意义。 3. 控制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和调节,即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心理控制和调节的水平,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关,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受大脑皮层制约,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制约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对情绪的健康能力就会下降,变得反应迟钝或容易激动。当一个人心身十分健康时,心理就稳定正常,思维敏捷流畅,逻辑严谨,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仪态雍容大度,

举止得体,词令通畅,应对如流,随遇而安,需要易获得满足。4. 意识水平。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病的先兆,如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地思考问题,注意力涣散等。程度严重,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进而明显地影响了观察力和记忆力,因为观察水平、记忆水平与注意力成正比。但注意力过分集中,如整天注意力都集中于一件无关的事情,则往往是强迫症的表现。 5. 社交能力—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社会交往被剥夺,往往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社交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往来,把自己隔离起来并变得冷漠无情时,往往是他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或心境欠佳,考虑他是否出现心理障碍;或过分和无选择的泛交,十分热情和兴奋,要考虑他是否属于狂躁状态。 6. 康复力---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如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受到打击后变得呆板麻木;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变得谨小慎微;一个有独立性的人变得唯唯诺诺。这就是如躯体疾病,有人患病能很快治好不留后遗症;有人虽能治好但容易复发;因而康复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7. 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道德是人类情感超越生物本能需要的满足的最高层的情感。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也许利他行为会造成行为者肉体痛苦或其他心理痛苦。道德愉快是一个人与社会矛盾的统一的实现,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实

新课标核心素养

【课标】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建议 原创2018-01-22钟秉枢 上周,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有关情况。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该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于2017年底印发,将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北京主办了第一期“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班”,共有来自各省教育厅、各地市教育局相关部门的近600名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普通高中课标修订综合组组长朱慕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张绪培,以及课标修订组专家崔允漷、杨向东分别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情况、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改革等内容进行了专题报告;同时,普通高中语文、数学、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4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还分别就本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及教学实施建议进行了专题讲座。 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的组长,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教授在这次讲座中,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课程内容、构建质量标准、教学实施建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以下就本次讲座中的部分内容与各位一起分享。 课程性质 性质:高中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体高中生基础教育; 功能和价值: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主要目标: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主要手段:身体练习; 主要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基本理念 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尊重需求,培养运动喜爱 改革教学,发展核心素养 注重专长,奠定终身基础 多元评价,激励更好发展 修订主要变化 1 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明确具体地提出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3 强调从“教知识与技能”向“教核心素养”转变; 4 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 5 提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6 强调学生的体能发展,必学“体能模块”; 7 提出了量化的运动负荷指标。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

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培养

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敢于冒险与探索、善于竞争与合作、富于创造与创新等品质已经成为新时期人才素养的重要因子;而以上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现不少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部分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缺乏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差,学校教育中有只抓文化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现象,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等等。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对其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必须长期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并以此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 1、心理健康的涵义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结合自身的研究,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敬业、乐群和自我修养。王玲则将心理健康具体归纳为以下八个标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2、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性

从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角度出发,心理健康素质是指人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的稳定的特征,包括:自信心、毅力、勇气、克制忍耐力、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积极主动、开拓进取、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精神。显然,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其次,人才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心理健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素质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对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葛尔曼博士曾指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IQ(智商)至多占20%,其他因素占80%以上。这里其他因素包括心理健康素质、社会背景、运气、机遇、健康状况等。但社会背景、运气、机遇等不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因素。因此,更具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是“心理健康素质”。另据有关调查,现代社会各种组织包括企业中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心理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种机能能够适应生存的需要,并在适应中不断发展的协调状态。心理卫生就是利用人类已经发现的身体和心理规律,运用预防、锻炼、治疗等手段,维护健康、保护生命为人类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工作过程。心理素质就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行为品质。心理教育是利用教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和塑造学生的各类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的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标准应当是卫生学角度的标;隹,心理素质标准应当是教育学角度的标准,心理学可以分别制定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在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测验的编制和具体测量中,要以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为依据,分别编制心理健康测验和心理素质测验。在心理健康卫生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要分别建立工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根据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适应学校生活,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应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3.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什么就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就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就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就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就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就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就是要有效率,也不仅就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就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就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与愉快的气质"。 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她人;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与幽默感; (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包括: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就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就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与变态行为。 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就是情绪稳定性好。 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与行为,不放纵任性。 4、人际关系与谐 其表现:一就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就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就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就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5、能动的适应与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就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完整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灵成长——黟县实验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法与思考黟县实验小学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坚持“德育领先,五育并举”办学思路的历程中,在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借此机会将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 一、学习《纲要》,统一认识,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我校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行政例会、年级组长和每两周一次的教师学习工作会议,组织学校行政、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吃透精神,统一思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通过学习增强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认为,《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目标、对象,规划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对于我们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科学有序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高度的指导性、鲜明的针对性、切实的操作性。 为了有效地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结合学习对学校、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学校多年来牢固树立“德育领先,五育并举” 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五爱”教育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教学生做人为核心,确定了“播种、培育、收获、提高”的德育工作思路,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造就了一支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且热心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学校的“三风”建设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也应该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多元文化思潮冲击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诸如独生子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环境适应、同伴交往、情绪情感、行为表现、个性问题以及趋势越来越严重的学习困难综合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深切地让家庭和学校感受到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 通过学习、分析,我们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及现状,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全面规划,分层推进,面向全体,点面结合,育心活动,贯穿始终,家校牵手,整体促进。在此基础上学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 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目的,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技能,发挥心理潜能,从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是发展性心理服务模式,而非单一的矫正性心理服务。其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对象的广泛性(2)服务功能的发展性(3)服务内容的多样性(4)服务形式的教育性。其中服务功能具有发展、预、矫正三方面,而发展性最为重要,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从商品经济角度可以将教育作为服务于经济建设,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至力于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和发展。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十条措施 1、以美好的情怀陶冶学生; 2、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 3、以“换位”的方式理解学生; 4、以进取的意识鼓励学生; 5、以尊重隐私的态度引导学生; 6、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 7、不以学生之短轻慢学生;8、不以嘲讽口吻讽刺学生; 9、不以一时之怒斥责学生;10、不以体罚形式整洁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教师的心理不健康直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妨碍学生心理发展,并且透过对学生心理的无形影响,给整个社会以及周围的人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作为现代教师,他的心理状况应是健康的,而且应比一般的人还要健康。具体有以下标准: 1、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事物和客观环境。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平衡,能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敏锐的观察力及了解教育对象的能力; (2)信息组织与转换能力; (3)信息传递和接收能力;

(4)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2、接纳教师职业 能了解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职业并致力于发展和创造,有足够的职业自居心理。 3、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理 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4、健全的教育意志 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坚强的意志,具有各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具体体现在: (1)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性; (2)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 (3)沉着冷静的自制力。 5、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能正确处理与学生、领导、家长以及其他教师之间的教育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能够适应发展、革新的教育环境,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积极改造不良环境。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班主任 (1)平易近人,容易接近;(2)没有偏见,一视同仁; (3)关心同学,尊重学生;(4)态度认真,耐心温和; (5)要求严格,言行一致;(6)朴素大方,作风民主; (7)开朗活泼,富有童心;(8)品德高尚,知识广。 心理咨询(与学生交心)基本原则(1)理解性原则;(2)保密性原则;(3)倾听性原则 (4)疏导性原则;(5)预防性原则;(6)平等性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