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解决问题2

解决问题2

解决问题2
解决问题2

1、一个长方形的工厂,长500米,宽400米,这个工厂占地多少公顷?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400米,宽50米,这块菜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如果每公顷施化肥120千克,共需化肥多少千克?

3、一个坏掉的水龙头每分钟要白白流掉168克水,一刻钟(15分钟)要浪费掉多少克水?

4、四年级305个同学去欢乐谷游玩,门票每张75元。买门票需要多少元?

5、某电脑公司三月份平均每天售出电脑596台,三月份一共售出电脑多少台?

6、275元可以买几个书包?还剩多少元?

7、有672吨货物,每节车厢限装68吨,至少需要几节车厢才能装完?

8、王老师带800元买书发奖品,买了16本同样的书,还剩80元。每本书的价钱是多少?

9、学校要添置新桌椅,一张桌子148元,一把椅子53元。学校要购买30套这样的桌椅,一共需要多少钱?

10、飞腾组将6本数学书摞起来高30毫米,全班48本数学书摞起来有多高?

11、一块长方形地的宽是9米,面积为252平方米。如果把宽增加到27米,扩建后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2、一本童话书24元,一个书包145元,王老师买这样的商品各买12个,一共需要多少钱?

13、一辆汽车往山区运动救灾物资,每小时行65千米,行了6小时到达目的地。返回时用了5小时,返回时速度是多少?

14、东方广场一块长方形草地面积是168平方米,宽4米。如果把草坪的宽扩大到8米,长不变,扩大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

15、一辆货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85 千米/时,在过道上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辆车在高速公路和过道上各行了12小时,最后到达目的地。这段路有多长?

16、一辆小轿车的速度是105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255千米、请问它11个小时能从甲地到乙地吗?

17、学校要为音乐教室增添25套设备,每套设备468元,每套设备的保养品需12元。学校一共需要多少钱才能买回这些设备及其保养品?

18、白云小学四年级同学去科技馆参观,男生有98人,女生有102人。每辆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车?

19、天天用320元买少儿漫画,书店有优惠活动:29元/本,48元/两本。天天最多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

20、买15本《百科全书》需要72元。如果小方只买8本,需要多少钱?

21、四年级学生去秋游,平均每人费用为68元,共有105人,他们准备7000元够吗?

22、丽丽家去年前3个月的电费是360元,平均每个月电费多少元?照这样计算,一年的电费是多少元?

23、一列火车12小时行1320千米。如果这列火车行驶一天一夜,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24、游乐园准备扩大一块长方形草地,这块草坪原来面积是504平方米,宽7米。如果长不变,宽增加到28米,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5、同学们去秋游,车票每人15元,门票每人30元,现在需要给105个人买车票和门票,拿5000元来买票。钱够吗?

26、小丽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面积为176平方米,已知它的长是16米,它的宽是多少米?

27、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0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8、一个足球的价格是65元,用200元钱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29、一个工程队要修一条长800米的路,已经修了25天还剩下50米没修,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0、一棵树苗的价格是24元。现在进行促销活动,买3棵送1棵,用30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棵树苗?

31、小明走200米需要8分钟,照这样的速度,小明走1000米需要多少分钟?

32、一辆旅游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了3小时,速度是60千米/小时,在高速路上行驶了2小时,速度是90千米/小时,这辆旅游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33、小小每分钟走56米,元元每分钟走64米。小小家到超市有448米。元元从家到超市用的时间比小小多用4分钟。元元家离超市有多远?

34、一台播种机的播种宽度是2米,播种机每小时行5千米,照这样计算,工作4小时候可播种多少公顷?

35、小兰家到学校有1200米,她从家到学校走了30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6、东东家新购置了一台饮水机和一台电视机,饮水机每台650元,电视机的价格是饮水机的12倍。一台电视机多少元?

37、新世纪超市一天能卖出大米2405千克,卖出面粉37千克。卖出的大米是面粉的多少倍?

38、有678本书,每24本装成一箱。一共可以装几箱,还剩几本?

39、学校要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每人买一本价格为13元的课外读物。已知三年级有135人,四年级有165人,两个年级一共需要多少元?

40、东东要做300道口算题,已经做了4天,还剩100道没做,东东平均每天做多少道口算题?

41、学校号召全校600名师生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315吨。照这样计算,学校一年能节约用水多少吨?

42、小明家有540棵苹果树,45棵梨树,苹果树的棵树是梨树的多少倍?

43、公园的门票每张25元,买48张门票多少元?

44、有498个鸡蛋,每12个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还剩多少个?

45、一辆货车3小时行驶14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18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46、一个篮球48元,一个足球32元。各买12个,一共要多少元?

47、李师傅要加工927个零件,已经加工375个。剩下的要求12天加工完,剩下的平均每天要加工多少个?

48、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货车的速度是68千米/时,行了15小时后离终点还差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9、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货车的速度是68千米/时,行了15小时后离中点还差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0、新村今年收获西瓜500吨,运走68车,剩下160吨,平均每车装西瓜多少吨?

51、城关小学三、四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科技园,三年级有234人,四年级有342人。每48人乘一辆大客车,需要多少辆大客车?

52、甲乙两地相距876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8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几小时后距离乙地60千米?

5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汽车的速度是75千米/时,已经开了16小时,用这样的速度,再开19个小时就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

54、植物园门票的价格是成人每人25元。儿童每人12元。2个成人和43个儿童游览植物园,门票一共要多少元?

55、一架航模飞机168元,一辆车模赛车78元,要买23架航模飞机和18辆车模赛车一共要多少元?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读] 本文以习题教学中,如何创设实践型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目标做一些探索讨论。 传统习题教学中,在创设物理问题情景时,只注重知识和方法的渗透和运用,问题背景比 较理想化,缺乏实践性,有些甚至与实践相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 新课程理念下习题教学中应改变传统问题模式,创设创新的实践型的问题情景,使问题背景 实践化(来源于生活和自然、来源于科技应用、来源于科学研究、来源于现代化和信息化), 使习题教学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和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本文以习题教学中,如何创设实践型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 践能力实现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目标做一些探索讨论。 一、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中的物理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 能力 物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是人们在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思维建立的, 自然和生活中很多现象中包含了物理学知识和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自 然和生活中的物理素材作为物理问题背景,使创设的问题成为集物理知识、方法和实践背景 于一体的创新综合问题。 (1)选择问题背景时要求问题背景的普遍性,即问题背景应取 材于高中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和生活物理背景。例如:光现象(日、月偏食,海市蜃楼,光 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体育运动中的物理(跳高、跳远、跳水、杂技等),工农业生产中的 问题,军事中的物理问题,家用电器使用等,避免出现偏、怪及生疏的背景。 (2)编 制问题时应突出主干,注重渗透高中物理中一些重要的知识、模型。例如:力和运动、动量 和能量、电场和磁场等知识及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等模型。编制的问题应注意原型化。 (3)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时,应加强解决实际原始问题思路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让 学生掌握把原始物理问题抽象为理想化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优质教案

教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2 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3 月3日 教学内容:教材28-2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画图、列举、假设等多种策略的解题过程,能灵活的选择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说明应用策略的思考过程。 2.过程性目标:使学生在选择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张,进一步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和应用过程,提高应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分析、综合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逐步养成主动探索、回顾反思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策略。 教学方法与手段: 独立探究集体交流教师引导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回顾引入,解释课题 谈话:回想一下,用学过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应用策略 1.出示例 2.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3.列式解答。 提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选用了哪些策略?用画图、列举和假设策略解决问题时,有什么类似的地方?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如果把10只船都看成大船或小船,可以怎样解答?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回答 学生读题,理解题 意,指名说说条件和 要求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 策略分析、尝试。 2.交流策略。 学生解答、检验。 指名学生说明每一 步表示的意思。 说明思考方法。 与例1相比,学 生独立完成例2 的难度比较高。 因此教学时,先 引导学生用自 己想到的策略 尝试,然后交流 策略。 在交流策略时, 教师注意适时 提出问题,具体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例2》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例2》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学习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第3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页。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复习题 1、商店原有饮料48瓶,卖出48瓶后又进了40瓶,商店现有饮料多少瓶?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2、猴妈妈一共摘了50颗花生,分给哥哥22颗,分给弟弟18颗,猴妈妈自己还剩 下多少颗花生?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3、草地上有小白免12只,小灰兔比小白兔多8只,草地上一共有兔子多少只?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4、公园里有7颗松树,又栽了3行柏树,每行4颗,松树和柏树一共有多少棵?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5、兔妈妈种了4排树,每排5棵,送给孩子们15颗,还剩多少颗?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6、我们班有男生28人,女生20人,每6人一个组,可以分成几组?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7、二年级有5个班,每班选出8人加田径队,4个小朋友分一组进行训练,要分成几个小组?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8、15元可以买3个水杯,买7个水杯要多少钱?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9、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共用了21元。每支钢笔12元,每本笔记本 多少元?分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10、妈妈买了3条鱼用了24元,照这样,如果妈妈有40元钱,能买几条鱼? 1、原来有22人看戏,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面包房做了54个面包,第一组买了22个,第二组买了8个,还剩多少个?(两种方法) 3、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其中有16人参加比赛,还有多少人没参加?

4、三个小组一共收集了94个矿泉水瓶,第一组收集了34个,第二组收集了29 个,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两种方法) 5、汽车里有41人,中途有13人上车,9人下车,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 6、小红有28个气球,小芳有24个气球,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5个,还剩多少个? 7、小军和小丽做灯笼,小军做了21个,小丽做了18个,送给老师50个,他们还 要做多少个?(两种方法) 8、故事书有74页,小丽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23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两种方法) 9、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先走了6只,又走了7只,现在还有多少只?(两种方法) 10、小东上午做了10道数学题,下午做的比上午多3道,小东一共做了多少道? 11、小红看故事书,第一天看了15页,第二天看的比第一天少6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12、小明今年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50岁时,小明多少岁? 13、小东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小东12岁时,妈妈多少岁? 14、爸爸、妈妈和哥哥都掰了9个玉米,我掰了6个,我们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的例l、“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 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 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解决问题的策略(2)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p63~64的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2、能先分类,并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教学重点:会用“一一列举”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1、出示例1和情境图,指名读题。2、师:如果你是王大叔,你会怎样围,请你把可能会出现的围法画一画,写在纸上。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4、师:刚才大家列举的不同围法我们还能够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出示表格:长方形的长/米长方形的宽/米 5、表格详解师:填表之前先要怎样?(先要计算出长方形长与宽的和:18÷2=9(米))这两个空格中,你是先确定长还是先确定宽?先确定长怎么定的?然后再怎么排下去?先确定长,是按长逐渐减少的顺序排,直到什么时候为止?(直到长和宽最接近为止)6、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不遗漏、不重复地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的策略我们就把它叫做“一一列举”法。(板书:一一列举)7、师:如果你是王大叔的会,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为什么?师:你知道什么时候面积最大么? 8、小结: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二、教学例21、出示例2和情境图,指名读题。2、师:你知道“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师:那“最多订阅3本”能够订哪三本?《科学世界》订三本行吗?(不行)为什么?师:如果让你订书,你会订三本相同的吗?一般情况这里订三本不同的书,所以要联系实际情况来判断。3、师: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一列举)那你准备分几种情况列举?引导生说出能够分三类情况实行订阅:只订1本,订2本,订3本。 4、学生独立一一列举。 5、交流: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分别是哪几种? 6、师:我们也能够像例1一样,列出一张表格使一一列举变成简单明了一点。 7、出示表格。列一张表,画“√”表示订法。订阅方法只订一本订两本订三本《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 8、师:刚才大家用了一一列举的方法列举出了7种不同的订阅方法,现在你能不能用列表的方法把那这7种不同的订阅方法表示出来?学生完成表格。集体订正。 9、交流:师: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分类,不重复,不遗漏)师:我们也能够用列表的方法,将不同情况在表格里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无论哪种表达方式,我们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排列,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 三、专项练习1、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在天平上能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用列表法实行一一列举)师:砝码的选法你觉得能够分成几类?(三类:选1个、选2个、选3个)学生完成列表。 1个2个3个1克 2克 3克 2、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师:“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如果第一次投中10环,那么第二次可能会投中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例3教学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例3呈现给学生15个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境图,并由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分别提出“平均每组几个小朋友”和“可以分成几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学情分析: 请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解决问题。注意,学生先提出哪一个问题,就先解决哪个问题,顺其自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学具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总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 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同学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实践应用

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

(完整)二年级解决问题100道

二年级解决问题100道 1、本书有680页,小晨第一天看了328页,第二天看了285页。这本书还有多少页没看? 2爸爸带了980元钱。买一辆自行车用去276元,买一台电风扇用去189元。爸爸还剩多少元? 3、小明有186张画片,送给小方98张,送给小云35张。小明还剩多少张? 4、学校图书室有684册故事书。一年级同学借去179册,二年级同学借去134册。图书室还剩多少册故事书? 5、王爷爷养了348只鸡。昨天卖了156只,今天卖了97只。王爷爷还剩多少只鸡? 6、二(1)班有男生19人,女生14人。二(2)班比二(1)班少2人。二(2)班有多少人? 7、农场养了348只公鸡,295只母鸡。养鸭的只数比鸡的只数多68只。农场养了多少只鸭? 8、同学们做红花208朵,黄花167朵。做绿花的朵数比红花和黄花的总数少59朵。做绿花多少朵? 9、小云有邮票138张,小军有邮票175张。小明的邮票的张数比小云和小军的总数多37张。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10、学校原来有680本练习本,用去478本。又买来350本。学校现在有多少本练习本? 11、汽车原来有37人,到小庄站下去19人,到新村站又上来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2、原来有95张白纸,上星期用了67张,这星期又买来53张。小方现在有几张白纸? 13、体育队有17人,合唱队有45人。舞蹈队的人数比体育队和合唱队的总人数少4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14、小明看一本430页的书,第一天看了147页,第二天看了108页。这本书小明还有多少页没看? 15、奶奶养了24只鸡,养鸭的只数比鸡多16只。养鹅的只数比鸭少8只。奶奶养了几只鹅? 16、体育室有235根跳绳。上午借出87根,下午借出104根。还剩多少根跳绳? 17、同学们做纸花。做红花258朵,做黄花175朵,做白花64朵。同学们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18、小东有248张画片,送给小方39张,送给小明73张。小东还剩多少张画片? 19、同学们拍球。小军拍了108下,小红比小军多拍了47下,小方比小红少拍13下。小方拍了多少下? 20、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43人。到中心站下去24人,到花园站又下去了5人。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 21、小明买一枝铅笔用去8角钱,买一块橡皮用去5角。他付给营业员2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2、同学们做纸花。做红花371朵,做黄花168朵,做白花的朵数比红花和黄花的总朵数少35朵,同学们做白花多少朵? 23、李老师有415本练习本,发给二年级同学196本,一年级同学208本。李老师还剩多少本? 24、农场有公鸡286只,母鸡357只。养的鸭比鸡的只数少194只。农场养鸭多少只? 25、火车从扬州站出发,车上有343人,到达镇江站下去167人,到达南京站又上来209人。这时火车上有多少人? 26、二年级有男生47人,女生55人。三年级比二年级多14人,三年级有多少人? 27、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168朵,第二组做了204朵,第三组做的和第二组同样多。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28、同学们去植树,一年级栽了47棵,二年级栽了54棵,三年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的策略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和策略分析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感受两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更好地培养学生能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已解决问题的想法。能有克服并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进行思考。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具体情部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解决问题策略中我们学到了哪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请阅读课本第93页的下面的有关内容。 3、讨论第93页中的有关练习,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 1、完成练习第2题 (1)出示题目:读题后思考 (2)学生练习,并集体订正,说说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完成第3题 出示题目,读题 要求学生借助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法一: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1元的,则总钱数是40元,比实承钱数多7元。 学生列式解答。 解法二: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5角的,则总钱数有什么变化的? 学生讨论。 讨论衙进行解答。 3、完成练习十七的第4题

出示题目,读题。 学生讨论解答的方法 讨论让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4、补充题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2、5千克香蕉与4千克苹果价钱相等,1千克苹果比1千克香蕉贵0.40元。香蕉每千克多少元? 3、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上面有29个头,下面有92只脚。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4、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利用单位1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单位1”求解实际问题: 1、在关键句中找实际问题 “单位1”在______________字的后面,_______的前面。如果句子中没有关键字,就找分率的前面。 2、“占”,“是”“比”字相当于_______;“的”字相当于_______。 3、列数量关系式 (1)、分率前面是“的”字 单位“1”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1”未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率前面是“多”或“少”字(出现“多”字,用“+”;出现“少”字,用“-”) 单位“1”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1”未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做单位“1”。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4/5。()列数量关系式()(2)甲的6/7相当于乙。()列数量关系式()(3)乙的5/9与甲相等。()列数量关系式()(4)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少1/8。()列数量关系式()2.学校买来新书240本,其中的2/3分给五年级。这里是把()看作单位“1”,如果求五年级分到多少本?列数量关式()。3.五年级一班参加课外小组的有40人,五年级二班参加的人数是五年级一班的 4/5。这里是把()看作单位“1”,如果求五年二班参加多少人列数量关系式是()。 4.小红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红的5/6,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4/3。如果求小新的邮票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数量关系式是()。如果求小明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 二、解决问题 1.阳光小学有男生75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这个学校有女生多少人?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鸭的孵化期是鹅的5/6 ,鸭的孵化期是30天,那么鹅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案

第10课时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课本P24-25页,练习五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份数和每份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1课时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课本P25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 (2)教案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以及练习九第2、3、4题。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合理完整解答的良好习惯。 3.是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习题。 (1)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成几份?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引导:12里面有几个4?12÷4=3表示什么?(表示12里面包含3个4。)(2)12个苹果,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几个? 列式:12÷3=4,12里有3个4. 2.揭题:除法可以表示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图。 谈话:同学们,跟老师到商店购物吧! 课件出示小熊、地球仪、皮球的价钱。 师:我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请问可以买几个? 出示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谈话: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哪些信息?(商品的价钱,总的价钱。)刚才这个购物的过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达?(56元里面有几

个8元) 要求可以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提问: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用除法计算,56÷8= ) 得数是几?你是怎样算的?(7,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 得数7表示什么?写什么单位名称?(7表示可以买7个)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8=7(个)。口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检验。 谈话:我们的计算对吗?你有什么理由?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求出能买7个地球仪,一个地球仪是8元,7个是56元,7×8=56(元),符合题目意思,算对了。 2.课件出示汽车图。 谈话:老师想买这辆小汽车,可是它的价钱被小红遮住了。小红这样提示我们: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根据这个问题,你能求出小汽车的价钱吗?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做? (3)反馈评价。 小结:小汽车的价钱,就是求24里面有6个几,像这样的问题也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24÷6=4(元) 引导口答:一辆小汽车4元。 (4)谈话:你能用解决上一题的方法自己检验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汇报检查方法。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互相提数学问题,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4.刚才我们解决的我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由讨论。 小结:这两道题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也就是把总数按每份的数来分,求可以分成这样的数几份,或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2、3题。

第 2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最新教案)

第 2 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面积÷宽=长) 2.初探: 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摘录信息: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14+14×14 (16+14)×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列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2.小结:提问: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 (8+3) 求的是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 (1)课件出示“练一练”题目的文字部分。 学生阅读题目,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启发学生想到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 (3)画示意图并解答。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伴交流。 (4)组织交流。 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不的应用意识,养成度量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课题:解决问题 南城阳光中心小学王丹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页)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含义。 2 、学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知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含义,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具准备:课件,练习纸、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喜欢去哪里玩?(师生自然交流)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游乐场去玩。看,那边已经有一些小朋友在玩,我们一起去。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他们在干什么?(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出示课件――游乐场) 生: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师:你们知道吗?这里面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二、探究新知(出示课件――木偶戏图) 师: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谁能说一说? 生:有22人在看戏,走了几个同学去丢沙包,又来了几个同学来看戏。 师:他说得不错。谁能说得更明白? 生: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去丢沙包,又来了13人来看戏。 师: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1: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去丢沙包,还剩多少人在看戏? 生2: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去丢沙包,又来了13人来看戏。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生3: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看戏,走了6人去丢沙包。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师:小朋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那么,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去丢沙包。还剩多少人在看戏?”谁会解答? 生:22-6=16(人)。(师板书)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去丢沙

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课题:解决实际问题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