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各省人的饮食文化与习惯

我国各省人的饮食文化与习惯

我国各省人的饮食文化与习惯
我国各省人的饮食文化与习惯

我国各省人的饮食文化与习惯

我国由于地幅辽阔,地域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在不同的地区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再经过历时变迁之后,不断交流融合,最终会聚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同时还能保留各地方的传统饮食。掌握各地人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技能,以后去不同地方人家做客,或请不同地方人吃饭,了解其饮食文化和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来,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全国各省市人饮食习惯各有什么特点。一. 东北三省饮食习惯

东北人主要食杂粮,除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高粱等外,还喜食杂有豆类的二米饭。

五谷杂粮

副食品种多,猪肉消耗量大,猪肉炖粉条是农村地区的大众食品。东北地区民间烹制除多以炖、炒、熬、蒸和火锅外,还喜欢用拌、蘸食法。概括地说,东北人一般喜欢吃肉食、鱼、虾、野味,重油偏咸。猪肉炖粉条

在哈尔滨一带,俄式等西式菜品也有相当影响,吃面包夹红肠、喝啤酒已为当地一景,不论男士女士均能豪饮。面包红肠配啤酒

有数据表明,东北人均啤酒消费量大大超出其他地区。大酱、酱制品、酸菜、腌菜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佐餐食品,豆腐、冻

豆腐也是不可缺少的副食品。

酸菜

东北名吃:酸菜血肠,小鸡蘑菇炖粉皮酸菜血肠

小鸡蘑菇炖粉皮

二. 华北地区饮食习惯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背山面海,环绕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河北的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牧草丰盛,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繁殖生长。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薯类、豆类、水稻及丰富的猪、牛、羊、鸡、鸭、鹅。其水产品、海产品也相当丰富,鱼虾贝蟹俱全。河北的果树栽培面积比较大,野生果树资源也很丰富,板栗、核桃、猕猴桃、口蘑、野蕨菜等均很有名;河北丰富的物产为人民饮食的多样性提供了物质保证。

河北主食以面粉、杂粮为主、副食以猪、牛、羊肉、蛋、禽、菜、鱼为佳品,口味偏咸,重油重色,与京津无太大差异。但由于河北人口众多,是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省份,所以河北的饮食习惯也因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等因素而各式各样,难以一一尽述。河北莜面

“杂”是河北饮食习俗的显著特点。河北菜主要有三大菜系:冀中南菜:以保定为代表,包括石家庄、邯郸等地方菜,其特点是选料广泛,以山货和白洋淀鱼、虾蟹为主。保定著名的

驴肉火烧是代表菜。在石家庄周边,历史上正定等地也有著名的“十大名菜”“三八席(八凉、八热、八蒸碗)”等,在技法上也有“甩刀法”等令人叫绝的独特技巧。

驴肉火烧

京东沿海菜:以唐山为代表,由于唐山濒临渤海,盛产海鲜,所以以烹饪鲜活水产见长。原料丰富、并且擅长刀花和柔丝连片,讲究明油亮芡。主要有皮皮虾。

皮皮虾

宫廷塞外菜:以承德为代表,和京城宫庭菜不同的是,承德菜肴主要以山珍野味为主,也有口味香酥鲜咸、讲究造型和器皿的独到特点。代表性菜平泉冻兔肉、青龙鼋鱼、五香鹿肉、炒山鸡卷、野味火锅、烧鹿肉、狍子肉、野鸡肉等。

五香鹿肉

故有人以“南北东西迥异,千姿百态纷呈”来形容河北五花八门的饮食习惯。

山西省

山西省简称“晋”,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历来“专事农耕”。人民饮食以粮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种植比例调整,饮食的花样品种亦逐年增多。

山西人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饭稠,午饭好,晚饭稀。重主食,轻副食,农村多以咸菜、酸菜佐餐,不搞一餐数莱,但主食花样之多实,为外地人称奇,有“一面百样吃”和“七十二

样家常便饭”的说法。主食的做法有蒸、煮、烤、烙、炒、拌、炸、煎等。山西人家招待宾客,一般分荤席、素席,肉类以猪肉为主,上菜的道数常以碗为计量单位,如顺六碗、八八碗、八四碗、十大碗等。十大碗

醋是山西城乡居民口常生活必备的调料,山西陈醋名扬全国。除菜肴中要放醋以外,吃各种面食也往往用醋做主要调料。山西老醋花生

此外,山西人饮酒之风历来很盛。

北京

北京人颇具北方人的共性,他们口味偏重,绝大多数人喜爱爆火炝锅,而且少不了葱、姜、蒜作调料。“冬季食厚味,百令喜清素”是北京人饮食的季节变化特点。主食主要有馒头、面条、饺子、米饭、烙饼等。早餐常为油饼、豆浆、牛奶、炒肝、豆腐脑,午、晚两餐讲究热饭热菜。习惯吃完面或饺子后喝面汤。

北京名吃:北京烤鸭、卤煮、豆花、炸酱面天津

天津人比北京人更爱米饭,普遍爱食海味。早点多以豆腐

脑为主。喝咸味豆浆,吃煎饼果子等。此外,天津人对本地的一种面食“狗不理”包子尤为偏爱。煎饼果子天津狗不理

包子三. 华东地区饮食习惯上海

上海人饮食较为讲究,口味以清淡为主,一年四季都喜欢吃新鲜、细嫩的蔬菜,尤其偏爱油菜,上海人一日三餐中。一

早餐多爱吃泡饭,午、晚两餐则以.大米饭为主食。井辅以各种炒菜;吃面条时,也讲究清淡。

油菜

泡饭

江苏省

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北部接连山东,多产小麦和杂粮以苏州为中心,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称为苏南,长江以北称为苏北。

苏南地区中晚餐以米饭为主,早餐辅以面食、年糕、汤圆。江苏水产丰富,太湖流域鱼多且佳。苏南地区多以鱼类为日常菜肴,而且在烹饪技术和食用方法上也越来越精细讲究,鲢鱼吃头,鲭鱼吃尾,鲱鱼吃肝,鲫鱼烩汤。苏南人口味清淡,忌食辛辣之物,少用调料、辅料,特别讲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色原味。

鲫鱼汤苏北人日常以稻米、面粉、杂粮为主食,喜食鱼类和时鲜蔬菜。苏北的小吃较多(扬州)苏北的徐州地区饮食习惯已接近山东,如喜食大葱蘸酱、煎饼等。

大葱配酱浙江省

浙江省位于祖国东海之滨。北部河道纵横,平原广阔,素称鱼米之乡;西南丘陵起伏,盛产山珍;沿海渔场密布,水产资

源丰富。

浙江人,多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番薯等杂粮。部分地区有一日四餐的习惯,即在午餐与晚餐中间加一顿点心。在副食品方面,浙江各地因自然资源的不同,民间又产生了多种多样具有本地特色的饮食习惯,如湖州、嘉兴一带人,喜食鱼虾黄鳝;海盐一带人喜食”东坡肉”;东阳等地喜食乌龟肉;

金华地区喜食火腿和风肉;杭州一带人喜食天目笋;温州沿海

地区人有生食鱼鲜的习惯。

东坡肉

福建省

隔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闽南、闽西和闽中北在饮食习惯上还多有差异。

以厦门、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海产品极为丰富。家禽饲养业也很发达,有鸡、鸭、鸽、鹤鹑等肉食品种。此外,行销海内外的药酒及乌龙茶极品“铁观音”。铁观音

闽南盛产稻米,闽南人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沿海一带多食水产,春季吃鳗、鳝,冬季吃鲷、鲳。虽不嗜辣,但作为调料,也食用一种微辣稍甜的辣酱和一种微辣甜酸的噫汁,这两种调料在厦门一带很有名。

闽南除有不少驰名海内外的名贵菜肴,如油烟红鲟、菜鸭炖

姜丝等外,还有不少特殊的食疗药膳。

油烟红鲟

闽中盛产水稻,民间旱餐、晚餐以大米为主,副食比较简单,午餐则比较讲究,四菜两汤,而所谓的汤也常为有鸡有肉有鱼的汤菜。在调料上,闽中人喜好虾油、红糟、料酒。配醋与料酒

闽西客家人讲究礼貌,尤其尊敬师长,宴请宾客、一般不去酒楼饭庄,通常在家操办,家宴也非常讲究。客家人嗜好蛇肉-狗肉,捉到蛇后就地剥皮烹制,见者有份,共同分享。狗肉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境内绝大部分为汉族。江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加之境内河湖众多,仅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就有淡水鱼100余种,故也一向被誉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江西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辅以甘薯、米粉。甘薯的吃法很多,人们多习惯于煮、烤或加工成薯干。米粉的食法也多有讲究,可做成炒粉、汤粉、凉拌等花样。南昌人还习惯以牛肉或猪肉炒米粉,肉嫩味鲜,百吃不厌。发糕、灯芯糕、煨牛肉月饼等饼糕也是江西人喜欢吃的主食。南昌拌粉

在副食品中,江西人喜食各种水产品、鸡、鸭、狗肉和豆制

品。习惯食用味浓油重、稠芡厚汁、鲜咸香辣、主料突出的整鸡、整鸭、整鱼和整块的猪前腿肉。甲鱼、虾仁、鳝鱼、桂鱼、青鱼等多种水产均为江西人所喜食,南昌人之“无鱼不成席”,反映了江西人对水产的偏爱。水乡居民则喜食鸭蛋,家庭主妇普遍都会腌制鸭蛋。

干锅甲鱼

豆制品在江西人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腐竹

江西人爱饮茶,有到茶馆里聚会的习惯。“庐山云雾”、“宁红”等都是上等的江西名茶,不少地区有饮茶后细嚼茶叶的习俗。安徽省

安徽人普遍喜食辣味。“冬天爱食牛羊肉,春秋喜食肥猪肉”

是安徽人饮食季节变化特点。主食喜爱米饭,对面食不大感兴趣。羊排

山东省

山东人一般口味喜咸鲜。黄豆芽、绿豆芽是当地人爱吃的菜品,普遍爱吃生葱、豆腐、粉皮等。主食以面为主,特别偏爱发面馒头、包子、饼和锅饼等。黄豆芽

四. 华中地区饮食习惯

湖南省

湖南,简称”湘”,地处长江中游,湘、资、沅、澧四水纵贯

全境注入洞庭湖,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之称。

湖南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一日三餐多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及薯类,极少食用面食。

湖南人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无论是日常三餐,还是酒家宴会,或是朋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辣椒刺激食欲;二是湖南多雨潮湿,辣椒有御寒祛湿功效。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按不同的做法,可以制出酸辣、麻辣、咸辣、油辣等多种烹饪配料。

酱椒鱼头

湖南人不仅嗜辣,而且喜食苦味食品,豆豉、苦瓜、苦荞麦是湖南人习惯食用的食品。腌菜也是湖南人喜食的。苦瓜炒蛋

湖南人口味多为辣、苦、酸、咸适中,对川莱、鲁菜也多能接受。日常副食品中,除鸡、鸭、鱼、肉外,长沙湘潭一带还喜食冰糖湘莲、猪血丸子、油炸臭豆腐等各具特色的风味食品。此外,还有吃生姜、嚼槟榔、敬苦茶的习惯,往往洒席未散,槟榔就上了桌,还可以作为礼品相互馈赠。长沙臭豆腐-黑色经典槟榔

河南省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农副产品产区之一。河南

人咸味为主,豫西人喜酸辣。爱吃猪肉,爱用葱、蒜作调味品。面粉、杂粮为日常主食,一般都喜食鲜米、鲜面。“麻酱面”、“炸酱面”、“清汤面”是河南人常吃的主食。

河南杂酱面

湖北省

湖北人日常以大米为主食。一日三餐,早餐有时以面点作为调剂。湖南人爱吃辣椒,湖北人也对辣椒感兴趣(他们叫“辣子”)。湖北人口味咸、甜皆宜,还爱酸苦等。湖北人爱吃糍粑、热干面、米皮,豆丝人人都喜欢,还爱吃淡水鱼和猪肉。湖北人吃饭爱用鲜姜,喝汤喜欢放些黑胡椒来调味。

湖北武昌鱼

五. 华南地区饮食习惯

广东省

广东省,简称“粤”,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高温多雨,长年无冰雪。广东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种类多,其中甘蔗占全国产量五成以上。广东海域广阔,江河密布,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发达。由于以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资源条件,形成广东饮食习俗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⑴、以大米主食。广东各地,无论平原、山区还是城市、乡村,几乎全是以大米为上食,只是近儿年来在一些大、中城

市早餐兴吃面食。此外,“一日三餐先茶后饭”是广东食俗一大特色。

⑵、喜食杂食。广东人不仅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蟹,还吃狗、蛇、鼠、龟、猴、蛙、虫等,可谓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烧鹅

⑶、讲究烹调。广东人调味以甜味为主,酸辣次之。粤菜的制作有蒸、炸、焗、炖、煎等三十多种方法。广东人还讲究吃“时菜”即饮食随时令季节变而变化。

蜜汁叉烧

由于广东在汉武帝时就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所以也传来了不少外国的饮食习俗。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中西饮食文化交流也空前活跃。使得广东的饮食习俗具有南北融会、中西合璧的特点。“食在广州”,确是以最精练的语言对广东饮食文化的赞誉。

小吃:

广东小吃属岭南风味,多来源于民间,大都被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名食。现时的广东小吃和点心有区别,小吃品是专指那些街边小店经营的米、面小型食品,制作较简朴;点心是茶楼、早茶的繁多品种,以及星期美点等,特点是:花式品种较多,造型精细。

广东早茶

广东小吃的成熟方法多为蒸、煎、煮、炸4种,可分为6类:油品: 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杂粮为原料,风味各异;糕品: 以米、面为主,杂粮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为发酵和不发酵的两大类;

粉、面食品: 以米、面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 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风味特色而称的;甜品: 指各种甜味小吃品种,不包括面点、糕团在内,用料除蛋、奶以外,多为植物的根、茎、梗、花、果、仁等;杂食: 凡不属上述各类者皆是,因其用料很杂而得名,以价格低廉,风味多样而著称。

广东海鲜砂锅粥广西省

广西人一般喜清鲜爽口的辣、酸味菜肴。爱吃田鸡肉、狗肉、羊肉,也爱吃油炸香味食品。主食以米饭为主,面食只占调剂的位置。干锅田鸡

海南省

人一般口味喜清淡,爱辣味和甜味。大多爱吃米食,尤其偏爱海鲜品及肉类中的羊肉。海南人一般一日三餐,几乎顿顿饭离不开粥,“米粉”是民间喜爱的食品。海南人爱饮咖啡要胜过饮茶。

海南粉

六. 西北地区饮食习惯

陕西省

陕西人一般口味喜酸辣,以面食为主食,菜肴的主要调品是胡麻油。此外,陕西各地的居民生活习惯也有差异,西安地区素以羊肉烩馍闻名;陕南人对米和米粉皮尤其偏爱;陕北人吃汤面喜佐盐花、红辣椒、酸黄瓜。

羊肉烩馍

甘肃省

甘肃人主食也是面食,而制作作方法很多,主要有“躁子面”、“拉面”、“浆水面”等。躁子面兰州拉面西南地区饮食习惯四川省

四川人一般口味喜尚麻辣.除此之外,亦崇尚厚昧、多味,味型广泛,如:咸鲜、鱼香、糖醋、香糟、怪味、豆瓣、红油等。四川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吃面、米粉等。“担担面”、“红油抄手”等是四川人.喜爱的名吃。

担担面红油抄手

云南省

云南人一般口味喜酸、辣、甜。习惯用菜油和猪油烹调菜肴。爱吃米饭,喜食细米粉,有猪油拌米饭的饮食嗜好。

云南米线

贵州省

贵州人一般口味喜欢酸辣,著名的菜有酸汤鱼。习惯用菜油和猪油烹制菜肴。普遍喜欢米饭,很少吃面食。大米除蒸饭外,还制成米粉。配以牛肉、羊肉吃。贵州人早餐习惯吃面条、馒头、包子,午、晚餐多吃米饭和炒菜;“腌菜”是贵州人日常餐桌上的必备之品。

贵州酸汤鱼

七. 港澳台地区饮食习惯香港

香港地区人对吉祥话、吉利物、吉利数字很感兴趣,香港地区人过节时,乐于用“恭喜发财”之语互敬。在接受别人斟酒或倒茶时,总喜欢以几个指头在桌上轻叩,用来表示叩谢之意。香港地区的酒家食业的伙计最忌讳首名顾客用餐选“炒饭”。因为“炒”在香港话中是“解雇”的意思,开炉闻“炒”声被认为不吉利。

港式早茶

香港地区人口味一般喜清淡,偏爱甜味道。早餐与广东一样,喜欢吃早茶。正餐一般以米为主食,也喜欢吃面食。特别喜欢家乡风味闽菜、粤菜。香港地区人爱吃鱼、虾、蟹等海鲜品,以及鸡、鸭、蛋类、猪肉、牛肉、羊肉等;蔬菜方面爱吃茭白、尤菜、西红柿、黄瓜、柿子椒等;调料方面爱用胡椒、花椒、料酒、葱、姜、糖、味精等。比较爱吃煎、烧、

烩、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港式牛仔骨

澳门澳门人饮食习惯与香港、广东人接近。澳门地区人以爽快诚挚、开朗热情而著称。他们在社交活动中,说话干脆,喜欢直言,不愿意拐弯抹角吞吞吐吐的绕圈子。善于结交朋友,喜欢相聚畅叙舒怀。平时,他们迎宾待客总乐于一道上市场的茶楼或酒楼。由于中华传统习俗的影响。一般都对吉祥话、吉祥物、吉祥数字偏爱。“恭喜发财”、“鱼”、“8”、“6”等,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吉祥的。澳门人忌讳“13”和“星期五”,忌讳有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及婚烟状况,不欢迎别人询问他们的家庭地址,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经济收入情况。

澳门肉松蛋卷台湾

台湾人偏爱红色。民间一般都以红色为吉祥的象征;很喜欢“6”数,有“六六顺”之说,又因“6”与“禄”同音,又是有钱财、有福气的吉祥表示,因此,人们都愿借“6”数寓吉祥。台湾人忌讳以扇子赠人,忌讳以手巾送人。忌讳以刀剪送人,忌讳以雨伞送人,忌讳以甜果赠人,忌讳以粽子送人,忌讳“4”数。

台湾人口味与闽南人相近,一般喜清淡,爱微甜味道。一般以米为主食,也很喜欢各种面食品种。对大陆的家乡风味等最为偏爱。台湾人爱吃鱼类、海产品、鸡、鸭、猪肉、牛肉、羊肉及各种野味品等;蔬菜方面爱吃尤菜、黄瓜、西红柿、茄子、菜花、竹笋;调料方面爱用胡椒、花椒、丁香、味精、

盐、醋、料酒、酱油等。比较爱吃煎、干炸、爆炒、烧、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台湾卤肉饭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

中国饮食文化及风物特产(一)

中国饮食文化及风物特产 讲师@黄金豆 第一节中国的烹饪流派 第二节中国名酒 第三节中国名茶 第四节中国的陶瓷器 第五节织绣工艺品 第六节雕塑工艺品 第七节漆器及金属工艺品 第八节文房四宝与木版年画 第一节中国的烹饪流派 所谓菜系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在物产气候、历史条件、饮食习俗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独特味型和稳定风格、并被普遍认同的风味流派。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内涵大体上可以概括成为四个字: 精,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它贯穿在饮食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选料、烹调、配伍、制作等过程无不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征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在于它的美,味道美,造型美,颜色美,色、香、味三者俱全。其次,“美”贯穿于饮食活动全部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餐具的使用,环境的布置,无一不美。 情,中华饮食文化与西方饮食文化一样,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重要途径。 礼,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二、中国烹饪流派的分类 (一)依照地域范围划分 早在明清时代,我国就大体上形成了鲁、扬、川、粤“四大菜系”。解放后开始出现了“菜系”这一特指烹饪风味的名词,同时,又增加了浙、徽、湘、闽四个菜系,形成了鲁、扬、川、粤、浙、徽、湘、闽“八大菜系”。 解放以后,由于北京、上海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两地饮食文化的快速发展,新增了北京和上海两大菜系。此后,“十大菜系”很快在全国流行开来。 (二)依据原料的使用划分 我国的菜系分为:荤菜和素菜两个流派.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A.饮食礼仪 B.饮食风俗 C.饮食习惯 D.饮食传统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C.“尝鲜” D.“品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资治通鉴》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离骚》 B.《楚辞》 C.《诗经》 D.《大招》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C.于慎行 D.徐霞客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C.“药膳” D.“食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A.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B.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C.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食文化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何谓“农”?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都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三代畜牧、园艺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常常将五谷(黍、稷、麦、菽、麻)和六畜(猪、牛、羊、马、鸡、狗)、“桑麻”并提。当时粮食、园艺、畜牧收入之比为60: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在我们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作物品种,有粮食,也有蔬菜佳果:据统计,仅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扁豆、大葱、金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巴旦杏、齐墩果等许多种。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粮食作物有:番薯(红苕,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入欧洲、东南亚。1953年,居住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冒着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摘要: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本文先从膳食配置、饮食方式、菜肴风格、等方面来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民族传统,再次浅析探讨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民族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文化,孙中山先生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后于人,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以汉族为代表的、经历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进步的饮食文化究竟有哪些民族传统呢? 1“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 西方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吃肉喝奶没有主、副之分,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很早就以粮食及其制品为其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以蔬菜、肉、鱼为辅助食品。“以粮为主”一是指“粮”的地位重要,必不可少;二是指“粮”的食用数量众多。依据原料的不同,中国人的饮食分为米类、麦类和杂粮类,这些主食是中国人体力活动必需热量的主要来源。副食有调剂口味、引发食欲,补充营养成分的作用。没有副食佐餐,主食的食用将受到影响。中国的副食品非常吩咐,除了最常见的鸡鸭鱼肉等荤菜外,形形色色的蔬菜、豆制品、咸菜、泡菜、腌腊制品等也是饭桌上常见的菜肴。搭配方式多种多样,因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总的来说有“三多三少”的传

统:主副食配合中,谷食多,菜食少;菜食用料上,蔬菜多,肉品少;肉品选用上,猪肉多,其它少。这种饮食配置与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中医“得谷者得昌”的理论有关。 2“热、熟为主,兼用生、冷”的饮食方式 中国人早在五十多万年前就会用火烧烤食物了。正如恩格斯所说:火的使用“为口提供了可说是已经半消化了的食物”,它大大减轻了肠胃的负担和损耗,有益于营养的吸收。中国古代先民无疑最先体验到了这一点。《吕氏春秋?本味》篇就将熟食、熟食的意义和作用表述的清清楚楚:“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音觉)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其意思是说,在烹饪中,水和火的作用很大。锅内的多次变化是靠火来控制的。掌握火的规律,通过时而文火时而武火、区别情况调节火候的手段,可以去除水君、食肉、食草三种动物中的腥味,使食物的味道佳美。可见那时人们就已将熟食、热食作为调制食品的指导思想了。虽然中国人很早就习惯饮用熟食、热食,但他们并不排斥生、冷食品。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有些食物原料,本身就具有极其鲜美的味道,如果加以烹饪、放了调料反而会破坏其本身的滋味,于是便有了吃其“本味”的讲究,做本味菜的理论与实践。所以在中国人的饭桌上生、冷食品也并不罕见,如生鱼片、葱、姜、蒜、香菜等等。 3、“菜系繁多,流派纷呈”的菜肴风格 常言道:“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的确,中国菜肴各地不

中国饮食文化 大纲(选修课30课时)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高职院校各专业提高学生素质素养教育目标而制定的。 二、适用范围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我院理工科各系、文科除旅游酒店类各专业学生。 三、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任选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食常识,。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 (一)前导课程及主要知识: 中学语文、历史等基础知识。 (二)后续课程及主要知识: 艺术欣赏等课程及其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设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自制的课件,也采用现成的VCD等音像材料,通过对各种饮食文化形态的文字介绍、形象展示,使同学们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考核 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 课程教学总学时30学时。1.5个学分。全部为课堂讲授。 二、主要教学过程与学时分配:

三、考核 考核采用论文形式。 第四部分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广义的饮食文化为中心组织教学,涉及烹调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习俗、医学、旅游等的结合。通过课程学习,重在使同学们树立大文化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掌握相应的的饮食文化理论知识,对未来生活与人生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饮食文化的含义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 第四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色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的形成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饮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中国传统_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绪论 第一节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容 一、“饮食”的定义 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二、“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文与法文的“文化”一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文的cultura而来。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几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比较广泛。英文中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蚕丝业”一词silkculture,“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 构成,显然都有“文化”的含义在。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食文化”的定义 (一)饮食的潜意识 中国“吃”的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 人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捧最棒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干工作不怕困难叫“吃苦”,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衣食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等。这说明了“吃”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深层意识的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Keywords:Diet Food Production Nutrition and health care Aesthetic diet Summary:Chinese food culture,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It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the Chinese people from the diet, food preparation, food utensils, food nutrition health and aesthetic aspect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dietary customs, and created a unique style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简答题 1.什么是饮食文化? 答: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答: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领域。对上述领域的具体研究,便分别形成了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及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和服务(行业发展、楼馆建设布局、饮食心理、公共关系、服务设施等)、饮食风格、饮食典籍和生物化学、营养学、储藏保鲜等科技。 3.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答: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4.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性? 答: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 5.什么是饮食文化圈?历史上有哪些饮食文化圈? 答: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2、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3、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4、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5、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6、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7、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8、长江下游地区饮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华饮食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餐文化 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及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及现实价值 1.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是民族优秀品质的内在表现。 2.关键词:传统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 正文: 3.传统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其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3.1茶文化 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

饮食与文化

饮食与文化 ———浅析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与原因 1文化概述 饮食与文化即为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2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可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风味多样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注重情趣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食医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南北饮食文化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不过挺奇葩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主食来看,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以水田为主,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作者:张运珠 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