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0j\~C1L)ZMNKZ^hN’,-b&LBS&=w!}Wb&Jb1&_&b4~&bZ^#jM9’!4\QR\iC_E8d‘cb&L"Igfg./!Y’V34L5*!_deVb&Ljc|}92’!!关键词!b&(b" />
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_罗天兰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_罗天兰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_罗天兰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_罗天兰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

NOt!dA’

"’d]xXZ )*56klZ{!,- FG

!%##(,

#

!!

!

要!.07(.!HB"EK‘eyzL=s!Q:$b&%L.!Z^&^_Z^K4eZ^R

4gcg=s!$b&%>R0j\~C1L)ZMNKZ^hN’,-b&LBS&=w!}Wb&Jb 1&_&b4~&bZ^#jM9’!4\QR\iC_E8d‘cb&L"Igfg./!Y’V34

L5*!_deVb&Ljc|}92’

!!

关键词!b&(b4~(bZ^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NOt"

",,#*

#!‘!,-FGb!’d]xXZ)*56klZ{fgfg*!fghij)*>?LJCJq|(dA’

"

",(#*

#!a!,-D0b!’d]xXZ)*56klZ{[)_!fghij)*>?LJCJq|’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探讨

的焦点$%微课&又被人们称为%微课程&$从

)#")

年开始#随着

颠倒课堂!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颠倒的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教师管理者的重视$

"!

微课的含义及特征

"#"!

微课的含义

在国外#关于微课是这样定义的(微课

)

"

*

是一种以建构主义

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

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

十秒课程$微课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

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

巩固学习

)

)

*

$

目前#国内对%微课&概念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从字面来

看#微课由%微&与%课&构成$%微&有%细小’轻微&的意思$%课& 是指%有计划的分段教学&或%教学的时间单位&$由此看出#%微

课&应该是有时间限制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张一春把微课定义

为%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

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

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

%

*

国内首创%微课&概念的胡铁生认为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

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实施活动$

微课#常被称作微课程$关于微课是%课&还是%课程&的问

题#金陵

)

%

*

提出(需要将微课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

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其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

堂教学实录#是微课程系统的一段学习材料$所以说#微课是微

课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

微课的特征

由于微课主要由微视频构成#且视频时长在

"#

)#

分钟

内#这就使得微课视频如下突出的特征(

!

"

"短小精悍#用途广泛#易于传播$微课视频的时间短#容

量小#一般大小为几十兆#甚至几兆#其内容多选自学生难以理

解的’对教育教学有价值的主题#通常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

学科专家设计制作而成#内容精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

要$不仅可以用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关于某个主题或知识点的

辅助讲解#也可以用来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材料#其获取也

十分快捷方便$

!

)

"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使用方便$微课的选题%微&#一般

要在选择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者学习主题后#确定并细分知识

点#使得微课能够突出主题#聚焦问题#针对性的解决现实问题#

这样#用户在使用微课视频的时候就能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的关键字来选择学习某个微课程#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

效率#用起来也很方便$

!

%

"半结构化#交互性强#方便扩充$微课教学设计’课件练

习等制作阶段的相对静态的技术性资源与微课教学实施活动及

共享应用阶段中通过师生互动’反馈交流’转载引用等方式不断

扩充’修改和完善的生成性资源构成了一个半结构化的微课资

源构成与应用环境框架#这样的微课具有半结构化’交互性强’

开放性’生成性’灵活性的特点$

$!

微课与微型课程"微视频"微学习之比较

在研究微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与微课的相关名词#如

微视频’微课’微学习’微型课程等$这些概念与微课概念相近#

’(

!

资源建设有的甚至为同一概念!容易引起一线教师的混淆"关于微课的概念!唐军

#

!

$

等人通过综合各个当前权威学者专家的说法!已进

行了详细的厘清!具体概念的比较见表

"

%

"!

几种常见微课相关概念的比较

比较内容媒体形式视频时长用途&学习范围’微课

&微课程’

某个知识点

或教学环节

视音频为主!

辅以为本

"#))#

分钟正式学习

微型课程

半独立性的

主题或单元

文本为主!辅

以视音频

"

小时左右的

两个学时

正式或非正

式学习

微视频

某个知识点

或教学内容

视频或音频

)#

分钟以内

正式或非正

式学习

微学习

片段化学习

材料

视音频为主!

辅以文本

较短

正式或非正

式学习

%!

微课的研究成果综述

%#"!

国外微课研究发展综述

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

",’#

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

&

/DED@BIH=K

’!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

",,+

年实施的

/D@HBJK==BE=

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

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

%#

分钟至

"

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

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

(

月!英国启动教

师电视频道&

QQQ0GK<@>KH0GL

’!每个节目视频时长

"-

分钟!频

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

%-

万分钟的

微视频节目"

)##(

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网站)))可汗学

院网站!他通过使用写字板(麦克风等硬件设施在十分钟之内讲解不同科目内容!然后将每集视频课程放到网上并解答学习者问题"

)##+

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

戴维,彭罗斯&

U

’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

微视频+的*微课程+&

/D@HB;K@GIHK

’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

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

年起!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

"’

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5KT<=GDHIE

2KGKH!3BHLDF

联合

推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

#

-

$

随后!一大批教育

工作者在全球各地成功地开办了自己的

/VV4

!包括

/89

(哈

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内!掀起了一股

/VV4

热潮!涌现出具有*

/VV4

三驾马车+之誉的

4BIH=KH<

(

SC<@DGN

(

KCf

三大机构"

综上所述!微课在国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从中也不难发

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微课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不尽相同!有些微课是根据课堂教材组织制作的!有些微课是通过电视等媒体工具录制讲解内容后整合成微课程"其次!微课的运用方式较为集中!大部分微课用于学生学习或者教师培训等方面"最后! 微课的深度还不够!制作者在资源拓展方面考虑不够"

%#$!

国内微课研究成果综述

在上文厘清了微课(微课程(微型课程(微视频(微学习等的

关系后!笔者尝试对国内微课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筛选和分析"利用

43_8

进行检索!检索项设置为*主题+!检索词为*微

课+或*微课程+!时间跨度为

)#""

"#

月)))

)#"!

月!同

时根据各文献中列举的参考文献!从相关性(重要性(学术规范性的角度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

",+

篇微课或

微课程的研究文献"其中来源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硕士论文

(

篇!期刊论文

","

篇!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库博士论文

#

篇"

从研究数量的历史性发展看!我国微课研究起步较国外稍

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技术界开始对微课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自

)#"%

年以来!微课研究成果的数量呈迅速增长

趋势"具的研究数量随时间分布如图

"

所示"

"!

国内微课研究文献年代分布

在研究内容方面!上述文献各有侧重"为了更好地展示近

年来微学习的研究领域及研究现状!笔者将微学习文献按照研究内容分为基本理论(相关技术(设计应用(评价标准等四大类别进行论述&因同一文献可能同属于不同类别!因此不同类别中!文献会有重合’!各类文献具体分布数量如图

)

所示"

$

国内微课研究文献内容分类

由图

)

可见!微课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涉及!但是从总体来

看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基本理论和设计应用方面的文献数量占了所有文献的很大一部分!而相关技术和评价标准方面的文献却很少!特别是关于微课的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微乎其微!由此

可见!未来微课的研究方向可以基于微课的相关技术和评价标

准方面来展开"

%0)0"!b&Qr‘Sfg

根据文献主题和内容!微课的基本理论可以细分为基础理

论研究(教学问题反思研究(研究综述(发展趋势研究以及可行

性分析等!每一细类的研究成果数量的分布如图

%

所示"

%!

国内微课理论研究成果数量分布

’)

资源建设

!笔者对这一类别的文献进行了细读!微课理论研究的成果

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

"

$大多数微课基础理论方面的文章只是厘清了微课的含

义%特征%实质%作用%影响%发展趋势等!而关于支撑微课的理论方面的文章很少!只提到微课与

/VV4

!翻转课堂的关系!是一

种网络时代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手段!但没有形成一个系

统的理论框架!对于微课所涉及到的学习理论%教学思想等并没

有形成一致的%权威的见解&

#

)

$关于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文章还是不少的!有关于各类微

课大赛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关微课设计开发实践#建设应用$的

思考%有关教师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等方

面的思考等!大多数文章还是偏向于研究微课资源的制作和应

用效果方面的思考!但总体来看!对于微课如何更好地应用于课

堂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应用模式!还需

要后续的研究发掘&

#

%

$关于微课的研究综述%发展趋势及可行性分析方面的文

章相对较少!就综述来看!微课的发展及相关研究历史较短!国

内从

)#")

年才开始逐渐兴起!至今相关文章数量虽然不算少!

但是毕竟短时间内研究深度有限!还不太有借鉴意义&而微课

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是有待前瞻的!最值得期待的就

是微课的应用模式及微课的区域应用的发展&

关于可行性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微课在高校教育信息资源%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等方面!而有关微课发展

的其他可行性分析还需要我们去探讨%发现&

%0)0)!b&jMklfg

关于微课相关技术的文章涉及较少!只有

"(

篇!具体来看!

大多数是基于一些相关技术的资源平台建设!或是基于微课程

模式的一些课程或平台的建设!例如潘俊辉的’一种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的构建()或是开发微课程或微课程制作方法技巧的文章!但也有关于微课制作工具的文章!例如孙毅芳的’快速制作互动式

229

微课的实用工具"

=E

()以上

说的都是软件技术的文章!关于微课程硬件技术的文章很少!例如吴靖的’微课程建设的装备需求与实施方案(&由此可见!微

课相关技术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0%!

微课设计应用研究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微课设计应用方面的文章后!发现当前

微课设计应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0%0"!4JChB

#

"

$缺乏相关脚本设计!教学重点不突出!内容不精细&微

课设计通常包含两个步骤!首先是选题与教学设计!然后是微课脚本的撰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相关教育技术培训!缺乏撰写

微课脚本的意识和能力!没有进行相关的脚本撰写工作!而是直接根据教学设计来制作微课视频&这就使得微课视频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特色不明显%师生互动及某些教学细节体现不够等问题&

#

)

$制作技术水平较低!微课资源分布不均&目前国内教育

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受到诸多教育技术条件的限制! 绝大部分微课的制作手段简单!技术层次较低!如画面不够清晰%镜头对象单一%声音不够清楚等&从内容来看!部分上传的微课缺乏配套资源!如教学课件%专家点评%学生反馈等!主要教学环节没有提示!缺乏字幕&由此来看!微课的摄制环境最好在

专用的多媒体课室进行!尽量使用大多数终端均能播放的媒体

形式&

#

$微课设计偏重学习内容的呈现而忽略了与现实课堂以

及学习过程的整合&梁乐明等

*

+

认为应注重微课与现实课堂的

整合&余胜泉

*

(

+

等人认为微课的设计要从关注资源的艺术表现

力转向关注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未来的微课设计将不再停留于内容的传递!而更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的

记录&微视频作为课堂中的核心教学资源!在与课堂整合过程

中!需更注重教学设计!同时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可参考前

面提到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模式!使微课价值最大化&

%0%0)!4LMhB!LM6G_\"LMhN_\"LM@H

目前微课的应用主体是教师!并且大部分还只是用于不同

教师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借鉴%观摩学习!对教师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较大)且目前微课平台大多数功能单一%缺乏完善的互动机制%网络速度不够稳定%微课资源质量不高!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说缺乏有效的支持服务!比如说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

的平台互动功能!与课程配套的在线练习%评估诊断等学习支持服务都还有所欠缺!微课视频仅仅适用于观看!缺乏在线测试的功能和自适应的学习环境!缺乏为学习者建立联系的功能!较难实现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微课资源网站不应只是一个资源的发布%下载站点!应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为师生

提供专属讨论区%自由的资源共享权限%灵活的资源分享方式! 成为一个集资源分享%社区讨论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0%0%!

jMEB;

关于微课评价标准方面的文章!目前只有两篇!一篇是’桑

新民教授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与他的’对/VV4=

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微课大赛的分

析(观点相同!视为一篇$!文章中!他对首届高校微课大赛进行

了分析!并且提到了在微课开发的初始阶段!理智%科学地建立% 完善评价标准#游戏规则$对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当前的评价标准应突出三个关键点!即针对不同学科特

点研制分门别类的评价标准%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重视可重用资源的价值导向&

*

+

另外一篇则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唐泽的硕士

学位论文’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以李

玉平团队微课程开发项目为例(!通过使用德尔菲法构建专家群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教师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艺术和技术三个一级指标和

"-

个二级指标及其内涵说明项&该

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对今后微课程作品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

值!为教师教育以及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推动作用&

&!

研究结论及展望

本文从信息技术时代微课的普及与发展为背景!通过整理

大量相关文献!总结出了微课的相关含义与特征!厘清了微课的相关概念!最后通过研究评述国内外微课的相关发展情况!得出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国外微课以-可汗学院.为代表!推动了

/VV4

的大热潮!形成了一股较成熟微课程的应用模式!但也

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微课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其次! ’*

!

资源建设互动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

.

!

E

!]F&G~ekQ1)*"]F ,)ekV

-"+#-(

#

!!

!

要!F("!)*%$)*56(y‘|}]^!

)#""*)#)#‘#%")*56(|}[;L‘:

K,-"UV[Y)*56(L./"Y’V%!HMG:jhi"_,-Vm%!kljLMdO4)

ZdLo~LMs;"_m\D$U[\%!@H/Ljq"%!HMG)*@HHh/LDDVM

o&

!!

关键词!)*56(’EFG@H’%!HMG’)ZLMs;’)*@H’]FG~ek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E!

",("*

#"a"#I#pb"]F&G~ekQ1)*[fp‘"fghij~VFH(+C1klms456()ZdLLM& !!

引言

近年来#以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

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

业务#推动信息产业升级#改变信息化发展模式%而这种技术的革命也正在迅速扩展到教育行业%

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

年"’

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

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

,

-

日#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

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而在实现教育师资资源普及和共享中#目前的技术手段主

微课的运用方式较为集中+最后#微课的深度还不够#制作者在

资源拓展方面考虑不够%而国内微课较国外起步相对较晚#近

两年发展极为迅速#大多数专家学者在微课的基本理论和设计

开发应用方面做了研究#相对而言#微课的相关技术及评价标准方面做得研究远远不够#还需要后者进一步加深研究%同时#针对微课基础理论和设计应用方面#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基础理论方面#国内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论框架和成熟的应用模式#相关的文献综述和发展趋势分析较少#亟待发掘+设计应用方面# 缺乏脚本设计#微课制作不精细#水平较低#忽略了与课堂的整

合#应用对象及方式单一#应用平台不够完善%

展望(微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一种趋势和方向#微课程作为一

种新的课程模式#必将带来更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微课虽然起步

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势必能够形成中国式

)可汗学院*的成熟微课程应用模式#吸引更多的学习者驻足%

参考文献!

)

"

*

!

Md#0b&_)?*0d"56kl)*")#""!"(#+"!0

)

)

*

!WCI@DEF=!\BI!5>BI;C!_EBQ!&TBIG!/D@HB;K@GIHK )

W7

,

VJ

*

0>GGP

+,,

QQQ0KCI@

,

;DTH

,

HK=BIH@K=

,

(*

G>DEF=*NBI*=>BI;C*OEBQ*

"

)#"%*#!*")

)

%

*

!

"H0w@Hd5 /VV4(b&Kb&_)?*0d"56kl

)*"

)#"%

!

#+

%%0

)

!

*

!

2\:0b&Wzx|Pa’L-S)W7,VJ*0>GG P

+,,

T;BF0

=DE<0@BM0@E

,

=

,

T;BF

V

+CA<,@<)#"#"BIQ#0>GM;0

)

-

*

!

KI60wqL)*>?U -)&.////PcnwdZUf zx)?*0d8Z56kl)*")#")!"##0

)

*

!

W]o"IJJ"2S<0b&_JCMNfg///Q:"I gb&_L"},-)?*0qL)*fg")#"%!)#0

)

(

*

!

ee!"6,

0Q:Z^W@HLb&JC)?*0qL)*f g"

)#"!

!

)

#

)

+

*

!

*1#"kCx0" /VV4=KBdb&L]2tu///Q: hL1$b&XML,-)?*0)#"%!""#0

!‘abc+QRS#’!

资源建设!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作者:张振英 来源:《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7年第5期 张振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 精悍、交互性好、应用便利”等特征被教育领域广泛认可,文章通过微课的概念、特征及制作 方法的简要介绍,并以“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小学数学《鸡兔同笼》专题的参赛作品 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微课资源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从两个方面提出微课资源设计的 有效策略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大赛;现状分析;设计策略 一、微课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各种以微型课程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实 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铺开。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针对目前国内教育 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在此后,微课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并带动了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微课这一 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胡铁生(2015)将微课界定为“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 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在“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中,将微课界定为以视 频为主要载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单一的、严格定义的学习主题(或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从上述定义可以总结得到微课具有以下特点:(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围绕学科知识点(如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3)时长短;(4)内容精;(5)支持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 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鉴于此,微课视频的制作尤其重要,微课视频的制作水平直接反映了微课的质量。孟祥增等人指出,有关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主要 有五类: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 二、“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分析 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资源在课堂教与学应用中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深入挖掘并大力推广各 地区的典型示范和先进经验,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 建共享,湖南省教育厅举办了“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旨在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 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 (一)参赛微课基本情况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完整版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 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综 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呈现,认为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以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时长符合学生的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

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微课研究背景与现状

研究背景与现状: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的悄然诞生,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一―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手机的普及,4G技术的应用,是人类社会迈入了微信息时代。有了互联网,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量大大增加,达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程度,教学也由此进入了数字时代。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传统教育模式遭遇信息时代冲击的当下,小学英语教学应该疏堵结合,将信息化的趋势与传统教育的优势进行有机的结合。 我们学校处于城市与农村结合部,学生学前教育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背景较为复杂,对于语言学习,缺乏语言运用的机会,有些学生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家长能够辅导,但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英语的辅导和检查真是心 有余而力不足,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很 容易走神,听课的效果差,容易错过老师讲授的重难点知识;还有个 别学生因为生病或者其它原因缺课,影响后期的持续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平台上推行微型课程、发微信帮助学生复习,重难点知识。,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材形式,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面,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概念界定与解读:微型课程”的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幵展教学。微型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它满足了不同学习者对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地点、不同学习成本、不同学习方法的碎片化需求,使用多媒体,尤其是PPT课堂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某个知识点、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及学习。 研究内容:1.学习有关微课的相关理论及视频。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docx

国内外微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践状 作者:静然,位:中央化教育 (独家授布,勿)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代典》中,“微”既有“ 小,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不得不,“微博”“微 信”“微”??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被打上了“微代”的 ,“微” 个字所代表的意,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 微代下的多微功能,不的互网用来了革命性的冲,更在教育域生 了不小的影响,教,首当其冲地成各功能的探路先。 不超 140 字的微博,了不喜篇大的草根更多的空,并相衍生出了微小 、微刊、微等功能,曾光一的博客不免得“垂垂老矣”;在教育域,多 教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行者,而开始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助教 学。 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已有20 年史的、曾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 逐地“ 光不在” ,微信因其音即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入文字等,正 成年人的新;在教育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教和家之的沟 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的展、网站的起,更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短(短30秒、 不 20 分)的微、微影使“人人都成生活的演”,草根民众成媒介的造 者和播者;在教育域,来自一的教开始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程,某些网校的 行更迅速,他早已推出称之“微程”的、定不尽相同的学,供没有大段学的学者无、 无不在的学。 以上多“微”功能均具有“短” 、“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容易上手,播范广、接受程 度高、播成本低,互参与性、可以形成具体相同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件、 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等移智能端上,些于教育域中的无是教是学者来,都是天然的。 二、关于“微程”的争 在教育域的用中,微程的界定不明晰,在e-Learning 界、基教育域、高等 教育研究域的定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践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程”有关的名有 Minicourse 、 Microlecture 但其“微型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大学附属学校于出微型程 ( Minicourse ),也可称短期程或程元;新加坡教育部于、 Microlesson 等, 1960 年首先提 1998 年施的 MicroLESSONS研究目,涉及多程域,其主要目的是培教可以构建微型程, 其程一般 30 分至 1 个小,教学目集中,重学情境、源、活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学支架,同也教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行具体的教学; 2004 年 7 月,英国启教道(),每个目15 分,道开播后得到教 的普遍可,源的累最达到35 万分的微目;2008 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教授”戴·彭斯(DavidPenrose)因首了影响广泛的“一分 的微”的“微程” (Microlecture )而声名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把教学内容与 教学目密地系起来,以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体”。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微程”、“微” 的研究,但其核心成源不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式;

基于微课的近五年研究的文献综述

基于微课近五年研究成果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翻转课堂、微课的质疑对微课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近5年的分析。对微课的认识由形式到内容、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学术界对微课的研究也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微课和翻转课堂共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却是长期的,因为微课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 关键词:微课;内涵与特点;研究状况;翻转课堂;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方便快捷的移动设备广泛普及。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长。以高科技产品为传播媒体、能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学习的微课,便应运而生。 然而微课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舶来品”2011年,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佛山教育局在大赛中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2011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课网”创立,微课自此开启了在实践层面上的建设与发展。2014年举办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已有28个省筹备参与。由此可见,微课的影响已经由广州一省逐步扩展到河北、河南、四川、云南、江西、浙江、内蒙、辽宁、广西、海南、山西等多省及北京、重庆、上海和天津市。微课在中国通过短短的几年时间,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趋势演变,内容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对微课研究也成了学术界一个很热的话题,介于此,我想从学者们对微课的解读、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的发展课堂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微课的理解的误区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微课的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又称微课例或微课堂,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某学科知识点的教与学,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专家同行点评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一个“微”字就可以说明微课的关键所在。“微”字意味着微课的上课时间短,而时间的短暂决定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少而精。 微课是个“舶来品”,国内对微课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胡铁生是教育硕士,中学电教高级教师。他2012年起担任全国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评委,专注于微课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他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三个不同时期分别给出了微课的定义: (1)2011年,胡老师把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2)2012年,他定义微课是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扩展性资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3)2013年,胡老师定义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通过把胡铁生老师不同时间对微课的定义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从2011年到2013年,以胡老师为代表的微课研究专家们对微课的认识由最初的把微课定义为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国内外微课发展研究概述

国内外微课发展研究概 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国内外微课发展研究概述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以其短小精悍、新颖活泼的形式博得了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随着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课在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频繁,短短几年,“微课”已经成为了高热词。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微课的概念,内涵以及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国内外微课的发展现状,分析出国内微课发展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国内外微课;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一引言 国外是从可汗学院的兴起才提出微课的,伴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流行而大热,进而传到国内。尤其是当我国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就以其短小精悍、授课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较传统课程来说它的内容精简、针对性强,呈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突破某一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越发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当今社会,微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日趋突出。所以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微课发展的现状,进而得出各自优缺点,为我国的微课发展得出一些建议。 二微课与微课程 1 微课概念 微课与微课程的话题,是近几年来随着可汗学院而大热。微课( micro-lecture) 最早源于 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 noahem Iowa)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 60-second course) 以及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 napier university) Kee TP 提出的 1分钟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1][2]。目前,普遍热议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 2008 年首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