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文献计量学到网络计量学嬗变的可视化分析

从文献计量学到网络计量学嬗变的可视化分析

从文献计量学到网络计量学嬗变的可视化分析
从文献计量学到网络计量学嬗变的可视化分析

从文献计量学到网络计量学嬗变的可视化分

赵蓉英/许丽敏

2012-10-26 15:44:58 来源:《情报科学》(长春)2011年7期【英文标题】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from the Bibliometrics to Webometrics

【作者简介】赵蓉英,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2;许丽敏,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

赵蓉英(1966-),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知识网络、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

【内容提要】文献计量研究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9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一门成熟的学科—文献计量学。随着定量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信息计量学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激增,网络计量学应运而生。本文以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收录的以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以及网络计量学为主题的数据为样本,利用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工具—Cite Space II,绘制出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以及网络计量学共被引知识图谱,揭示出它们的主要研究成果与代表人物。同时绘制出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前沿演进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出从文献计量学向网络计量学演进嬗变的发展历程。

It has been already about 90 years since the original of the bibliometric study, formed a fully-fledged discipline—Bibliometrics.

With the depth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the effect of social environment, the Informetrics has evolved on the basis of Bibliometrics. And along with the sharply increase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Webometrics has emerged as required. In this paper, the date resources about Bibliometrics, Informetrics and Webometrics are come from ISI Web of knowledge. The authors try to use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of dynamic network analysis—CiteSpace II, draw the knowledge map of the literature' s co-citation to identify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nd representative scientist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s draw the knowledge map of the evolution of Bibliometrics' frontier, directly s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olution from Bibliometrics to Webometrics.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Citespace II/知识图谱Bibliometrics/Informetrics/Webometrics/Citespace II/Knowledge map

计量研究始萌于20世纪初,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90余年的历史。纵观计量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计量的对象发生了三次重要的演进与变化,从而形成三个相应的学科。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文献为研究起点,形成了文献计量学,即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20世纪70年代末,信息计量学诞生,它主要以信息为研究起点,它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20世纪末,网络信息成为主要研究的对象,众多学者将信息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网络信息的计量,进而诞生网络计量学。可见信息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是在

特定的环境以及技术条件下,由文献计量学逐步演进嬗变而成的,它们继承了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并形成本学科独有的特征。

本文旨在利用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工具—CiteSpace II,以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收录的以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以及网络计量学为主题的数据为样本,分别对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及网络计量学的研究成果与代表人物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我们利用Citespace II软件中确定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热点,展示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演进而成的过程。

1 以文献为逻辑起点的计量研究—文献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17年以科尔(COLE F. J.)为第一作者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Progress)上的《比较解剖学的历史—对文献的统计分析》(The History of Comparative Anatomy——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文献计量方面的研究,发现和建立了许多描述文献动态特征的经验性规律或定律,丰富了文献计量研究的理论大厦,为文献计量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1969年英国计算中心的普里查德(Alan Pritchard)首先提出用“文献计量学”这一新名词来代替“统计书目学”一词,标志着文献计量学作为一门学科而产生。至此之后,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理论的大厦得到稳固的基石,内容体系得到合理的建立。在文献计量学的演进过程中,与此相关的文献囊括了文献计量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以及应用研究,形成了合理的内容体系。笔者借助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工具—CiteSpace II,绘制了文

献计量学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展示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史,如图1所示。回顾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在文献计量学发展的长河中起到非常重大的影响。

图1 文献计量学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1.1 科尔与文献统计

由文献计量学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可以发现,1917年科尔(COLE F. J.)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Progress)上的《比较解剖学的历史—对文献的统计分析》(The history of comparative anatomy—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一文是文献计量学的思想源泉,文中首次利用文献统计的方法。该文以1543—1860年间欧洲各国发表的有关动物解剖学方面内容的论文

为统计对象,计算了在这一期间每年所发表的该专业论文数量,据此绘制了出版物数量的时间分布曲线;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地区所发表的论文的内容和数量,对各国、各地区的解剖学发展方向、水平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欧洲各国在此期间对比较解剖学的贡献;而且他们运用该方法,判定了在不同时期,解剖学研究者致力于研究的方面和发表的论文,并探讨了这些研究成果和研究者对解剖学思想史的影响[2]。这次研究用事实说明了文献统计的方法及意义,其研究成果表明文献定量研究的无比威力和巨大潜力,使得文献计量的方法在文献统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2 普理查德与文献计量学

1969年,英国目录学家阿伦·普理查德(A·Pritchard)在《文献资料工作杂志》(Journal of Documentation)上发表一篇名为《统计目录学或文献计量学》(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文中他第一次使用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提出了它的定义:“文献计量学是把数学和统计学应用于图书和其他交流媒介的一门学科。”,这一定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很快得到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的普遍接受和认可。同时他认为“书目统计学”涵义上含混不清,“书目统计学”可能被认为是一般性统计学,或者是有关书目的统计[3]。他主张应当用“文献计量学”来替代“统计目录学”,这一建议很快得到普遍认可。文献计量学术语的正式提出和确立,标志着文献计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1.3 洛特卡、布拉德福、齐普夫与文献计量学三大基本定律

洛特卡、布拉德福、齐普夫等著名研究者在文献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发掘出

一些文献统计的规律,高屋建瓴地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性结论,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如图1所示。其中最为重要的当为文献计量学的三大定律,这三大基本定律奠定了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基础。

1.3.1 洛特卡与洛特卡定律

1926年,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洛特卡(LOTKA A. J.)发表在《华盛顿科学院会刊》(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杂志上的《科学生产率的频次分布》(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一文曾指出,科学文献作者与其撰写的论文呈现“平方反比”的数量关系,即在某一段时间内,写了x篇论文的作者数占作者总数的比例f(x)与其所撰写的论文数x的平方成反比。同时洛特卡在数据研究中,考虑科学家数量与论文数量之间分布不均匀的局面,从而引入了“科学生产率”的概念,即“个体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4]。由图1可见,代表这篇文献的节点比较大,证明这篇文献在文献计量学领域产生的影响比较大。洛特卡定律作为较早创立的著名定律,为文献计量学诞生和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重要贡献。

1.3.2 布拉德福、维克利与布拉德福定律

1934年1月,英国著名文献学家S. C. 布拉德福在《工程》(Engineering)周刊的“图书与文献”栏目上的发表了一篇名为《专业学科的情报源》(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cientific Subjects)的一文,文中首次提出文献分散定律的基本思想。布拉德福考察了论文在科技期刊中的登载情况,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少数期刊中聚集着大量的专业论文,少量的专业论文散落在大量的期刊中[5]。他采用区域划分和图像描述来阐述其所

得的结论,形成文献分散定律也叫布拉德福定律,但是当时这一著名定律的提出根本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48年,布拉德福将这一文献收入他的专著《文献工作》中,这一专著的正式出版使得这一定律有了明显的转机。这一理论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维克利最早研究了布拉德福的文献分布理论,不仅充分地肯定了布拉德福德研究工作,而且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创造性的推广。维克利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布拉德福定律,为这一定律的正式确定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布拉德福发现了布拉德福定律,而维克利传播和发展了这一定律。

1.3.3 齐普夫与齐普夫定律

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普夫教授,首先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来验证前人有关词频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和确立了齐普夫定律。1948年,齐普夫博士完成了他的专著《人类行为与最省力法则一人类生态学引证》,并在1949年首次出版了这一专著[6]。这一专著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对“最省力法则”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这一法则较好地解释了齐普夫定律的内在成因和机制,为齐普夫定律的形成奠定了理论的基础。在“最省力法则”思想的指导下,齐普夫对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自然语言词汇的分布服从一个简单的定律,即在任何一篇文章中,词的分布服从以下规律: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个这些词编上的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若用f表示频次,r表示序号,则有fr=C(C为常数)[5]。该式被称为齐普夫定律,定量地

揭示了文献中词汇出现的频率分布定律,为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1.4 加菲尔德与科技引文索引

由图1可见,1955年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 Garfield)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引文索引用于科学》一文被引频次为62次,在文献计量学领域影响较大。文中作者系统地提出了用引文索引检索科技文献的方法,并提出了引文索引和引文技术的概念,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道路,为本学科经典的文献著作。作为引文索引的开创者,加菲尔德打破了分类法和主题法在检索方法中的垄断地位,打开了从引文角度来研究文献及科学发展动态的新领域[7]。此后,他和美国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普莱斯(D. T. Price)在引文索引的基础上发展了引文分析的技术。

1961年加菲尔德在诺贝尔奖获得者J. Lederberg博士的帮助下,编成了第一部有关遗传学文献的引文索引,该索引得到了科学工作者的好评。1963年他编制、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单卷本。1964年ISI(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始正式出版发行《科学引文索引》(季刊)。1973年又继而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8年又出版了《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由此,科技引文索引这项富有创意的发明在图书馆及情报界牢固地确定了自己的地位,也为文献计量研究提供了方便。

由上可知,文献计量学主要侧重于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相对研究较少,特别是工具。由于技术的限制,文献计量学开始的大部分为人工的统计,也因为此文献计量学的应用也不是太普遍。

2 以信息为逻辑起点的计量研究—信息计量学

随着定量研究的不断深入,情报学界逐渐感觉到“文献计量学”这一名称又已不能完全涵盖日益扩大的研究范围。与此同时,纳克(Otto Nacke)提出的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这一名称。在其后的文献中很快就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并被许多学者认同,而且得到了国际文献联合会的认可,这不仅消除了人们对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一词的疑虑,而且也标志着一门新兴分支学科的兴起。

从信息计量学的概念和内容体系来看,信息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彼此渗透,有着许多共同的研究内容。但是信息计量学主要着眼于“信息”本身的计量问题,而信息除了以文献信息的形式而存在之外,还存在很多其他形式的信息,因此两者又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信息计量学研究的范围比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研究的方法也有很多创新,研究的热点领域也有所不同。信息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如图2所示,其中在信息计量学的理论、方法以及应用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研究。

2.1 信息计量学的提出

信息计量学这一术语最先是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ke)以德文形式提出的,其意义为将数学的方法应用到信息现象的测量。在1979年的一篇文章中,纳克(Otto Nacke)提出,应将信息计量学置于信息科学之内,认为信息计量学是信息科学中有关信息测度方面的科学,也包含运用应用数学的方法对信息现象的研究。在其后的文献中很快就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并逐渐在英语国家中迅速流传开来。

1988年,布鲁克斯进一步指出,应以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来替代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因为文献计量学仅拘泥于“书目的计量”,而且已不适于现代电子化载体文献的计量。布鲁克斯对于信息计量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

同时,国际文献联合会(FID)对信息计量学进行了充分的认可,它至1987年以后举办的各届国际学术会议“文献计量学和信息检索的理论问题的国际研讨会”无不把信息计量学作为核心议题之一,后来国家文献联合会将会议的名称定为“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国际文献联合会(FID)对信息计量学的认可,不仅消除了人们对于信息计量学的疑惑,而且标志着一门新兴分支学科的兴起。

2.2 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

随着计算机系统功能的不断增加以及文献信息持续激增,信息计量研究对计算机的依赖与日俱增,计算机在信息计量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离不开计算机,如图2所示,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研究已经成为信息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的新趋势。

图2 信息计量学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就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科或课题,借助有关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模拟,推理,并给出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的研究方法,它与传统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不同的是计算机辅助的信息计量分析法因为有计算机的存在,其收集的数据更为全面、准确,整理分析数据的速度比较迅速,分析的结果也更加有可信度,同时为信息计量学分析应用范围的扩展提供了可能性。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也要经历三个基本步骤,即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每一个步骤中,计算机系统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3 地区、机构科研评价

由图2我们可以发现,利用信息计量学的方法评价学术成果的影响力是信息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同时也是信息计量学主要的应用方面。从信息计量的角度来探讨和评价国家、地区和机构,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在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中,科学地评价国家、地区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是一个难题,也是很有价值的研究,信息计量学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匈牙利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家布劳温(T. Braun)根据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数据,概略地提出了一种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这些指标和引文分析方法评价了某一国家、地区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的排序,绘制出世界科学地理图,分析了各国的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此后,舒伯特(A. Schubert)等也根据《科技引文索引》统计的数据对全世界96个国家的1 14种主要学科专业的水平以及在世界上的相应地位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了已确定的指标体系,反映了1981~1985年之间,世界各国及地区科研活动的水平和文献交流状况。

利用信息计量学的引文分析方法进行科研机构的统计评价也同样是非常客观有效的,而且近年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用来评价各类科研机构的科研状况及绩效排序。这一研究使人们清晰地了解各个机构的科研水平以及所处的位置与差距,为各个机构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3 以网络信息为逻辑起点的计量研究—网络计量学

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信息资源进入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阶段,网络信息交流活动迅速激增,原有的信息计量的指标不再适用于测度网络信息资源,从而促使了网络计量学的产生。可以认为,

网络计量学是信息计量学为了适应网络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分支学科。

目前网络计量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网络计量学的文献,形成了部分研究热点领域,研究的内容主要实证和应用的研究,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如图3所示,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3 网络计量学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3.1 Almind、Peter Ingwersen与网络计量学

网络计量学的提出源于1997年T. C. Almind和Peter Ingwersen共同撰写的《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络计量学的方法探讨》(Informetric Analyses on the World Wide Web: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Webometrics)一文,该文的被引频次为50次,位于所有文献被引频次的首位,可见这一文献在网络计量学领域影响非常大。文中描述了一系列进行Web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参数,并且以丹麦与其他的北欧国家的比较作为个案。他指出信息计量方法所使用的手段

完全可以应用到万维网上,只不过将万维网看做引文网络,传统的引文由Web

页面所取代。同时他首次提出了“Webometrics”一词,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即包括了所有使用信息计量和其他计量方法对网络通信有关问题的研究[8]。这一术语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响应和广泛使用,迅速掀起了网络计量学的研究热潮,这一文献被认为是网络计量学诞生的标志。

3.2 McKiernan与链接分析

1996年,McKiernan根据文献计量学引文的含义,提出了“Cited—sites”的概念,用以研究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9]。此后,链接分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学者利用链接分析对网页进行研究与评价。在链接分析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有这些概念:Larson的共链分析(1996年),Almind和Ingwersen的“Webmetrics”(1997年),Peter Ingwersen的“网络影响因子”(1998年),Sergey Brin 和Lawrence Page提出“Pagerank算法”、J. Kleinberg提出“HITS算法”(1998年)等等。事实上,从“citation”到“sitation”,从“期刊影响因子”到“网络影响因子”,从“文献的同引与耦合”到“网页的同引与耦合”,都表明链接分析带上了引文分析的烙印[10]。

链接分析目前在网络计量学中占有相当大部分的研究内容,网络计量研究大都将分析网络超链接结构作为出发点。网络链接分析在分析链接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更多地借鉴了引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未来网络链接分析将着重研究链接分析数据的来源,链接分析的本质特征,链接分析的基本机理和链接的基本动机等。这些方面除了计量分析外,还需要采用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定性研究;另外,链接分析过程中也还需要综合其它方法,如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数据仓库及网络数据挖掘等。

3.3 Ronaid Rousseau与网络信息的洛特卡分布

随着网络的兴起及网络信息的飞速增长,有学者将洛特卡定律应用于网络计量学中,研究网络信息及其生产者的分布规律。1997年,著名信息计量学家Ronald Rousseau在电子期刊Cybermetrics上发表了题为Sita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的论文,文中他以bibliometrics、innformetrics和scientometrics为主题,利用AltaVista研究该领域研究了域名和链接的分布规律。通过对网址的分布模式和进入网页的链接分析发现,他所选择的343个网址中最高层域名服从洛特卡分布,而且对这些网址的引用也符合洛特卡分布,自引比例约为30%。而且他还指出,对网页链接关系的研究与对发表文章的引文研究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他还指出,网络内容具有很强的易变性,导致研究过程无法重复,研究者应该谨慎[11]。

3.4 Peter Ingwersen与网络影响因子

Peter Ingwersen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网络影响因子探索》(The calculation of web impact factors)一文的中心性为0.20,位于所有文献中心性的首次,为网络计量学的关键节点,在知识网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Peter Ingwersen提出可以把文献计量学的期刊影响因子应用到网页的评价中去,进而提出网络影响因子,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在一定时间,某一网址被其他网址和其自身所链接的网页数目的逻辑和除以该网址的所有网页数。这篇论文在网络计量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此后众多学者从概念定义、测度方法、实证分析、应用实践等众多方面对网络影响因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其成为网络计量学的前沿热点和重要内

容。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将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成功地应用到网络信息的研究中,形成了链接分析方法,并成为网络计量学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丰富了网络计量学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手段[12]。

到目前为止,网络计量学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实证和应用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信息计量学的理论在网络计量学中得到验证与补充,方法也得到继承与发展。同时网络计量学也形成一些自己的方法,研制了本学科特有的工具。但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有关网络计量学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它要作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学科尚需一些时日,完善网络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

4 从文献计量学到网络计量学的研究热点变迁

由图1-3我们可知,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三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彼此交叉渗透,前者均为后者的基础,孕育了后者的思想;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又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方法。因为文献计量学是信息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的基础,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热点变迁的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已表明从文献计量学到网络计量学的演进过程。因此本文以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收录的以文献计量学主题的数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 II确定出其研究热点。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变迁,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逐渐由文献信息转化为信息、网络信息的研究,并出现了相应的专业术语,如图4所示,进而促使信息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的产生。

图4 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由图4我们可知,文献计量学从诞生至今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一直没有间断过。不过在文献计量学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而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图4表明,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表征普通文献信息研究的专业术语,还存在表征信息计量研究的专业术语,同时也存在表征网络计量的专业术语。

4.1 表征文献计量研究的专业术语

表征文献计量研究的专业术语很多,遍布在文献计量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涉及了该学科理论、方法及应用的各个方面,如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对象、定律等,主要的专业术语也分布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的各个方面。

(1)文献计量学理论研究的专业术语。理论研究是文献计量学的基础研究,同时也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有拥有丰富的理论,才可以更好地促使文献计量学的更好地发展。有关文献计量学理论研究的专业术语主要有:科学文献(scientific-literature)、科学引文(science-citation)、期刊文献(journal-literature)、引文影响力(citation-impact)、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文献计量指标(bibliometric indicators)等。其中科学文献(scientific-literature)、科学引文(science-citation)出现的频次最多,并且膨胀值也位于前列。这两个专业术语表征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出现的频次较多,为研究的主要方面。另外有关文献计量指标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其中以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研究最为突出。

(2)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工具研究的专业术语。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在一门学科研究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拥有准确研究方法以及合理的研究工具才可以促使一门学科迅速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都非常注重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文献计量学也不例外。关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工具研究的专业术语非常的多,如书目研究方法(bibliometric-methods)、书目研究(bibliometric-studies)、专利分析(patent-analysis)、参考文献分析(reference-analysis)、网络引文(citation-network)等。引文分析和书目分析是文献计量学中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些专业术语的出现进一步地证明了这一点。

(3)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的专业术语。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研究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大力地开展应用研究,是文献计量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有关文献计量学应用的专业术语出现的非常的频繁,其中以研究产出(research-output)最为突出。论文是研究机构科研产出的重

要表现形式,使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及方法,对研究机构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价,可以充分的反映出科研机构的产出情况。另外国家影响力(national-impact)也出现的频次也相对较多,国家科研评价是文献计量学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

4.2 表征信息计量研究的专业术语

在文献计量学发展的过程中,相继地出现大批有关信息计量学研究的专业名词,使得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为研究的前沿。随着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深入,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诞生了。

表征信息计量学研究的专业名词,在2000年之后出现的比较多,其中以汤姆森-路透公司(tomson-reuters)、科学的信息(scientific-information)、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材料科学(materials-scierie)、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谷歌学术搜索(google-scholar)、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国际数据库(international databases)、开放存取(open-access)、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工业排名(banking -industry)等。

科学的信息(scientific-information)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对象,对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的分析是信息计量学内容体系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前提就是确定研究的对象,这就使得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成为信息计量学的主要部分。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是与信息计量学相关的学科,涉及信息计量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是该学科基本研究问题之一。汤姆森-路透公司(tomson-reuters)、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谷歌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国际数据库(international

databases)、开放存取(open-access)为有关信息计量方法和工具的自动化实现方面的研究,计算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促使了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这一分析方法的建立与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

4.3 表征网络计量研究的专业术语

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信息资源步入了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阶段,网络信息交流活动迅速激增,从而促使了网络计量学的产生。它是在信息计量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信息计量学为适应网络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的分支学科。

由图4,我们可以看到表征网络计量学的专业术语很多,大部分分布在2005年以后。其中网络引用web-citation(s)等表征网络计量学的引文分析,它是传统引文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但是网络引文所包含的文献类型多于传统引文。网络引文根据其来源文献的类型可以分为:电子文献或网络文献的网络引文,和印刷型文献如期刊文献中的网络引文。目前相当数量的网络计量的研究重点不是网站,而是利用网络期刊文章的被引频数来研究网络学术出版物。

网址引用(url-citations)表征网络计量学的域名分析,目前域名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进行研究却很少,甚至关于域名分析方法的这种提法都不多见。国内有关学者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试图作出努力,尤其是网络信息计量学领域的相关学者,如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兰州大学沙勇忠教授。他们正在试图将域名分析方法吸纳为与链接分析方法、网络内容分析方法等网络信息计量学特征研究方法并行的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实务

第三章文献计量学实务 (1) 第一节Web of Science (1) 第二节运用Excel (2) No.1 文章类型 (5) No.2 语言 (6) No.3 期刊 (6) No.4文章页数 (6) 参考文献数 (6) No.5国家分析 (6) No.7国家分析 (9) No.6作者分析 (11) No.7成长趋势 (12) 影响因子 (13) 作者关键词 (13) 研究领域 (14) 文献计量模式分析 (14) 被引用率 (14) 第三节 (14) 第四节 (15) 第五节 (15) 第三章文献计量学实务 第一节Web of Science 进行搜索: 在search框内敲入所需要查找的关键词,不同关键词间用and或or连接。如通常格式可为:(XX or XX or XX)and XX*。*可要可不要,表示后续内容可任意。点击search。 (如:搜索吸附领域粘土的文献,可敲入:(adsorption or sorption) and clay*。点击Refine your results下的Subject Categories从众多领域中选出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内的文章,点击VIEW RECORDS。对所有文献进行了初步筛选。 Add to marked list 在网页右下方Output Records:下的Records选择所需要输出的文献序号,ISI一词输出可以最多500篇, 所以我们通常选1-500,依次501——1000,等等。点击右下Add to marked list。此时网页整上方会出现有红勾的Add to marked list,点击。

Step 1. Select the fields to include in the output下选择所需要输出的数据项。通常我们做分析时候应选上除cited references和abstract外的所有项。这两项是由于内容较多,EXCEL 处理起来不便,所以通常不选。 Step 2. Select an option.我们需要选择的是Tab Delimited(Windows). 接下来很重要的一步是我们应在“Automatically delete selected records from the Marked List after output is complete.”前打勾,否则在后续输出时候会因对前面输出项目的记忆造成干扰。 点击SAVE TO FILE。在下个网页中会输出一个记事本(.txt)格式的文档,对其内容全选复制贴贴入新建EXCEL中,便自动输出各项数据。 此时可进行下一查找:直接点击BACK,然后RETURN 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后续贴入EXCEL时,每次再贴入EXCEL的第一行都是标题,应该删除。 重复执行,最终便可得到我们所需领域的文献数据。 如果我们在电脑里安装有软件Reference Manager或者 EndNote,也可直接将文献输出其中进行管理。前面的操作基本雷同,只是再Add to marked list后Step 1. Select the fields to include in the output后所选项重点可变为选择Author(s),Title,Title,abstract*,keywords及times cited等所需项。Step 2. Select an option.我们需要选择的是 Field Tagged.然后在下面小方框打勾,再点击SAVE TO FILE。 第二节运用Excel 通过第一节我们对所需查找领域文献全部已经输出为EXCEL形式数据,接下来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一)前期处理步骤: 1.首要的工作是保存好原始数据,在EXCEL里将其所在sheet命名为OD (original data的缩写),方便我们在后续处理工作中进行核对。 2.数据的初步处理,包括: (1)先从原始数据库中找到我们想要进行分析的部分保留,其它意义不大的可直接删除。新建一个sheet,将OD的全部数据复制过来,将其命名为D。可删除的列有:CA,SE,AB,EM,CR,PU,PI,PA,J9,JI,PD,VL,IS,PN,SU,SI,BP,EP,AR,DI,GA 。(注:各列title所代表的含义见附二。) (2)可将年份PY进行排列,如从按Z→A降序排序得2006→1995,按A→Z则相反。因为我们从WOS中所下当年的文献只是一部分,数据不完全,所以在分析

信息计量学

1.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各类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研究文献情报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以及科学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 2.质量牵制原则:出版物的增长数量与其质量有关,不同质量的出版物有不同的出版速度;质量高的文献增长速度慢。 3.文献老化:科学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越来越少的被用户利用的过程。 4.半衰期:某学科现在尚在被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5.普赖斯指数:指在某一领域内,出版年龄不超过5年的被引证文献与被引证文献总数之比。 6.文献耦合:是指引用文献通过参考文献建立起来的耦合,如果A、B两篇文献共同引用了一篇或多篇相同的论文,则A、B两篇论文的关系即为耦合关系,也叫文献合配。 7文献信息流:文献所含情报的汇流称文献信息流。 8文献老化:科技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内容日益变得陈旧过时,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以及因此越来越少被科学工作者和专家们利用的过程。 9科学生产率:个体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 10引文分析:利用各种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证和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特征和内在规律。 11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12信息计量学:是以信息作为对象进行计量研究的学问,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对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社会化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用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社会信息交流过程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13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七数量特征和内资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有哪两个?两者有何异同? 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是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从文献被利用的角度出发,但以不同的方式来反映文献老化的情况。普赖斯认为,“有现时作用”的引文数量与“档案性”引文数量的比例,是比引文的“一半寿命”更为重要的特征。文献的“半衰期”只能笼统地衡量某一学科领域全部文献的老化情况,而“普赖斯指数”既可用于某一领域的全部文献,也可用于评价某种期刊、某一机构,甚至某一作者或某篇文章的老化特点。半衰期概念可以适用于一般情报老化,而普赖斯指数只适用于文献情报。 简述布拉德福定律的基本内容。 布拉德福定律的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某个学科论文载文率的大小,按渐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期刊的数量与相继各区期刊数量的关系将是1:a:a 2 ……。 a 为布拉德福常数,或称比例系数。图象描述:如果取上述登记排列的期刊序号(级数)的对数1gn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论文累积数R(n)为纵坐标进行图象描述,可得到一条曲线。

文献计量学综述

文献计量学综述 一、起源及发展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已经开始对文献进行定量化研究,但是当时文献计量学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直到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理查德首次提出术语“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的出现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 三阶段:萌芽、发展和分化 萌芽(1917-1933)这一时期文献研究人员首创文献统计方法,并在一些学科领域解剖学和化学专业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都为文献计量学的诞生与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1934- 1960)年注重理论研究与规律发现,著名的文献计量学的三大基本定律中的布拉德福定律以及齐普夫定律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到 成熟与分化阶段全面发展与分化时期(1960年至今) 这一时期文献计量学已由狭隘的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广阔的应用研究和指标的研究,同时涉及的领域和主题也越来越多。 迁移衍生: 专利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 政策计量学 二、概念界定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研究方法, 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可以定量地揭示某一学术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文献计量分析已被看作总结历史研究成果、揭示未来研究趋势的一种重要工具。学科交叉使得文献计量研究内容体系日益丰富。数学中的图论、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物理学中的复杂网络等理论与方法均被移植到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体系中。 三、三大定律 布拉德福定律该定律描述文献分布规律,利用刊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来确定该专业的核心期刊,应用于指导文献情报工作和科学评价。 齐普夫定律该定律用以统计文献中的词频,通过文献的词频分析可确定学科或行业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洛特卡定律该定律描述著者人数与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科学论文著者分布平衡的规律,在宏观的科学著作活动中,少数作者写出了大量文章,大多数人的著作还是很少的。依此定律推论出“杰出科学家数目仅是科学家数目的平方根”。 从表面上三大定律的统计对象各异,其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研究方法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事实上它们属于同一个分布体系。该体系被称为布-齐-洛体系。如果把期刊、字词、书籍、文章等称为信息发生源,将作品、论文、字词的出现、书籍的使用、文章的被引等称为产物,那么文献计量学的规律可认为是发生源数量与产物数量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

文献计量学六大规律

文献计量学:文献分布定律,布拉德福定律,词频分布定律,齐普夫定律,科学论文作者分布定律,洛特卡定律,文献增长,科学文献老化,引文分析,情报冗余等。 文献信息源的定量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形成了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定律、洛特卡定律、文献增长规律、文献老化规律、文献引用规律等六大规律,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布拉德福定律:也称文献分散定律。是由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1934 年首先提出。它是定量描述科学论文在相关期刊中集中——分散状况的一个规律。经过后来的许多研究者的修正和研究,发展成为著名的文献分布理论。布氏定律的文字描述为“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量最多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个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 2 …… 的关系(a>1)。”布氏定律主要反映的是同一学科专业的期刊论文在相关的期刊信息源中的不平衡分布规律。布氏定律的应用研究也获得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成果,应用于指导文献情报工作和科学评价,选择和评价核心期刊,改善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确立入藏重点,了解读者阅读倾向,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以节约经费、节约时间,切实提高文献信息服务和信息利用的效率和科学评价的科学性。 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的统计学家、情报学家洛特卡(A.J.lotka)研究出来的描述科学论文作者动态的最早的量化规律。在科研活动中,不同人的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著述数量肯定是不同的。那么,在同样的一段抽样时间内,不同的科技工作者的论著数量分布有没有什么规律呢?1926 年,洛特卡发表了论文“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他在文中统计分析了化学和物理学两大学科中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的著述情况,提出了定量描述科学生产率的平方反比分布规律,又被称为“倒平方定律”。其经典公式为:f(x) =(C为常数)上式的意义为:设撰写X 篇论文的作者出现频率为f(X) ,则撰写X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与他们所写的论文数量呈平方反比关系。如撰写了2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撰写了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 (即1/2 2 ),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即1/32),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 2。洛特卡定律,探讨了科学论文著者的不平衡分布规律。通过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明确:在宏观的科学著述活动中,少数作者写出了大量的文章;反之,而大多数人的著述则是不多的。研究科技工作者及其论著间的数量关系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利用过程中,可以用它来预测著者数量和文献数量,掌握作者的研究动态,提示不同领域中文献现状和趋势,便于对文献信息源进行有效的选择,搜集和科学管理。在科学学中,还可用它来研究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活动规律,研究人才及其成果分布规律。如普赖斯就从洛特卡定律推论出“杰出科学家数量仅仅是科学家数量的平方根”。 齐普夫定律: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齐普夫(G.K.Zipf)于1935年研究发现的关于文献中的词频分布规律。其具体表述如下:如果将一篇达到一定长度的文章中的词按其出现频率递减排序,根据频率高低编上相应的等顺序号,次最高的为 1 级,其次为2 级…… ,这样一直到若干级,如果用 f 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用r 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 fr = c (c 为常数) 应用词频分布规律及其参数,可以预测关键词的数量,计算各词汇的重要程度,对于文献标引与词汇控制、词表的编制、文献信息检索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献增长规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文献的增长也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人们在20 世纪初就已注意到。但一直到20 世纪40 年代后,由于当时图书馆管理的需要,特别是科学史研究以及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需要,文献增长规律才被研究者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普赖斯(D.Price )提出的科学文献的指数增长规律。普赖斯在其著作《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中考察统计了科学期刊的增长情况,发现科学期刊的数量大约每50 年增长10 倍。他以科技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不同

Bib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引文分析快速指南

Bib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引文分析快速指南 Alan Pilkington 【a.pilkington@https://www.sodocs.net/doc/2016719643.html,】 概述与安装 本人使用Bibexcel业已多年,一直向大家推荐这个工具。但是,总是被人们问及如何上手使用,每次拿它进行分析的时候,总是要回头再次读一读自己手写的笔记。所以,我感到有必要就如何利用Bib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写出一个介绍性的东西,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有任何建议或者发现任何错误,请通知我。 Bibexcel是一个用于文献计量分析、特别是引文分析的完美工具。用户可以在www.umu.se/inforsk网站上获得最新版本。其安装也十分简单,只需要把文件拷贝到硬盘的目录下即可,记住要把帮助文档也放在一个目录下。如果本指南不能满足你的需求请到该网站上浏览网页。 利用Bibexcel进行引文分析 第一步要有用于分析的来源数据。在引文分析中,来源数据就是从《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检索到来源文献。这两个数据库是商业数据库,是Web of Science或者ISI数据服务的组成部分,你所在的大学可能已经订购了它们。 《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使用 和平时一样,使用WOS/ISI检索功能检索到来源文献。在开始下载文献之前,必须了解你研究的内容。如果是对一种期刊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来源文献很容易确认下来。比较复杂的研究有可能是针对某一作者或者大学的某个系的文献记录。无论你的计划是什么,如果你是要从《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下载数据,下载和准备数据的步骤都是一样的: 在WOS,下载前需要对要下载的记录进行标记。然后开始下载所选择的论文,保证下载项目中包括论文的引文。可以通过“download for future analysis (为进一步分析而下载)”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自己,两种方式都生成纯文本文件。 如果下载的文献记录过多,下载中有的时候会导致数据传输超时。可以打开已经得到的文件查看(可以用Bibexcel中左上角的窗口找到文件,在左下角的窗口中可以看到文件的内容,也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找到文件的最后几行,看看是否存在HTML格式错误,如果有错误就表明下载中出现了超时。如果出现超时,解决的办法只有重新下载并注意减少下载记录的数量,比如减少检索的年限。如果是分段下载的,必须记住,在下一步分析之前,要把分离的文件重新组合到一起。用文本编辑器(如记事本)打开这些文件,剪切和粘贴,要保证在合成的文件的顶部只有一个文件头,而不是在已下载的每一个部分的开头: FN ISI Export Format VR 1.0 利用文本编辑器可以很容易查看纯文本中的数据,但是在使用诸如MS wor d之类的字处理器时候要当心,因为它们会增加字符、重新定义过的行格式和其他可以在后来引起问题的东西。

文献计量学分析

文献计量学 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它是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其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各种出版物,尤以期刊论文和引文居多)、作者数(个人集体或团体)、词汇数(各种文献标识,其中以叙词居多)文献计量学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输出务必是“量”。 文献计量学是以几个经验统计规律为核心的。例如:表征出科技文献作者分布的洛特卡定律(1926);表征文献中词频分布的齐普夫定律(1948);确定某一学科论文在期刊中分布的布拉德福定律(1934)等。文献计量学一直围绕这几个定律,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验证与完善这些经验定律;其二是扩大与推广这些经验定律的实际应用。 洛特卡定律: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本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又称“倒数平方定律”。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n2……,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次揭示了作者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f x=?/x2=0.6079/x2 x为科学工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f x为发表x篇论文的著者出现的频率;C 为常数。 齐普夫定律:齐普夫定律是美国学者G.K.齐普夫于本世纪40年代提出的词频分布定律。它可以表述为: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若用f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有f*r=C(C为常数)。人们称该式为齐普夫定律。 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于本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

我国国际疾病分类的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国际疾病分类的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ICD领域的整体研究情况,为科研人员深入展开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有关ICD的研究论文,对其发文量、作者及其所在机构和地区、期刊和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43篇;大部分作者的发文量只有1篇,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占作者总数的8.40%;发文量统计指标表明,单位层面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发文量最多,地区层面广东省的发文量处于领先地位,但全国范围内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中国病案》是刊载ICD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结论目前国内ICD的相关研究尚未达到成熟稳定阶段,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国际疾病分类;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疾病分类是病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分类方案当数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1]。ICD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编制,目前全世界普遍通用的疾病分类标准为第十版,即ICD-10。 我国对ICD的应用可以追溯至1981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中,众多学者对其研究及应用进行了探讨与交流,随之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文献。2007年张浩[2]等人选取了2004年~2006年三年间有关ICD的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的统计分析,但该研究选取的数据范围较窄,不能反映国内ICD研究的整体情况,故笔者欲检索国内ICD领域的所有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研究情况,为科研人员能够深入地展开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的实证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疾病编码、疾病分类、ICD-10编码、ICD-10、ICD-10编码质量、ICD分类、双重编码、ICD植入术、ICD-9、ICD-9-CM-3、疾病分类编码、主要编码、疾病分类统计、手术操作分类、疾病分类标准、单病种、编码质量、编码员、编码工作、单病种付费、主导词、手术编码、手术名称、编码原则、诊断名称、ICD编码、手术操作、DRGs、疾病/分类、ICD-10主要诊断、ICD疾病编码、主要诊断编码、国际疾病分类、疾病分类报表”等34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截止日期2012年12月4日)。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去掉重复文献和不相关文献(包括与该主题无关的文献、会议记录、会议通知等),剩余1443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本文对上述样本文献的发文量、作者情况、机构和地区分布、期刊分布、基金论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文量发表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个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发展趋势[3]。图1所示的是1981年~2012年31年间的文献量,由于检索时间的限制,图中2012年缺少一部分文献,估计全部数据与2011年的数据相差不多。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81年开始发文量大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从2003年开始增长幅度大幅提升,据此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疾病分类及其应用仍将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