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_0003标准答案

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_0003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 晋方言是()中最复杂、最有特色、最丰富多彩的一支语言。

A. 汉语

B. 普通话

C. 粤语

D. 洋泾浜

.

山西话至今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有大量古汉语遗存。如()说“我不饿”为“蒙不饥”。

A. 运城人

B. 长治人

C. 五台人

D.

同人

.

“平水韵”就是出在()。

A. 忻州地区

B. 吕梁地区

C. 太原地区

D. 临汾地区

. 旧时的习俗,往往要送给婴儿一件有纪念意义的“()”。

A. 长命锁

B. 礼物

C. 礼金

D. 衣服

.

()无论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文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

A. 晋煤

B. 晋方言

D. 晋商

.

因为山西方言的(),本省人都听不懂自己人说话。县与县、乡与乡、甚至村与村,都有差别。同是一乡人,三里之外不同音的现象十分普遍。

A. 艺术性

B. 严肃性

C. 多样性

D. 纯洁性

.

晋南襄汾一带有“三十石榴四十桃”的说法,即一个人满()岁,亲友要送面石榴祝贺。

A. 30

B. 40

C. 10

D. 60

.

“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

A. 悲伤

B. 快乐

C. 洋相

D.

.

()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

A. 粤方言

C. 闽方言

D. 赣方言

0.

()是全国十大方言之一,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毗邻的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县市。

A. 粤方言

B. 晋方言

C. 闽方言

D. 赣方言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马陵之战魏军的惨败,为他国弱魏提供了机会,齐、秦、赵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使

魏国实力大为削弱,从而结束了战国初期魏国独霸中原的局面,战国历史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即齐、秦对峙时期。

A. 错误

B. 正确

2. 韩国还出现了著名的水工李冰。

A. 错误

B. 正确

3. 魏文侯是个极有作为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A. 错误

B. 正确

4. 音乐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乐器种类的增多,一是音乐理论的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5. 安邑是魏国的第一个都城,居于魏国的西部地区。

A. 错误

B. 正确

6. 赵衰、赵盾父子是赵氏发展的奠基人。赵衰从重耳流亡有功,是晋文公领导集团的核心人

物,为晋国的强盛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A. 错误

B. 正确

7. 赵烈侯名籍,公元前408年即位,是赵国被魏天子正式册封的第一位国君。

A. 错误

B. 正确

8. 三晋国家中,魏国修建水利成绩最为显著。

A. 错误

B. 正确

9. 公元前233年,秦国攻韩,韩王派韩非使秦,韩非至秦不久就遭李斯等人陷害,卒于狱中。

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A. 错误

B. 正确

10. 《法典》是李悝集当时各国法律之大成而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

法典。

A. 错误

B. 正确

三、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

1. 简述荀况之学。

参考答案:

荀子一生游历颇广,见闻甚富,曾游学于齐,西观于秦,议兵于赵,为官于楚。他的思想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总结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以儒家自居,推崇孔子,并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其他学派尤其是法家的思想精华,把儒家学说发展

到一个新的阶段。

“天人相分”,是荀子集诸家之大成而对先秦天人关系所作的一个光辉的唯物论命题。荀子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它是按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着的。天有天的运行规律,人有人的活动领域,两者不能互相代替。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理论,其目的是要人们不要盲目地崇拜天,等待天的恩赐,而是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使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是荀子提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命题。荀子在“天人相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对精神和形体的关系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把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在认识论上,他特别强调解蔽的重要作用,反对认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人在认识的过程中,会被许多现象所蒙蔽,使人只看到事物的一方面、一部分而忽视其他方面、其他部分。就是要人在认识过程中排除干扰,精神专一,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这包含了认识的辩证法思想。

“隆礼”“重法”,是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而提出的新思想。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欲,法是对礼的必要补充。这样的统治思想被以后的统治者所采纳,因而谭嗣同说出了“两千年之学荀学也”,举的是“孔孟之道”,用的是荀况之学。人们习惯用儒家还是法家来进行归纳,荀况是儒家,但不是纯儒,他“儒法兼容”的思想,对我国

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2.

简述三晋国家的衰亡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三晋国家的衰亡,自然与战国形势的发展有关,但更与三晋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有关。

首先,用人政策的失误。魏文侯尚贤任能,惟才是举,使魏国在他当政的半个世纪内,国势蒸蒸日上。魏武侯之时,其父遗风尚存,但吴起已受谮离魏。赵武灵王在肥义、楼缓的支持下有效地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一跃而上。赵孝成王舍廉颇而任赵括,导致长平大战的惨败。三晋国君的后嗣者亦多非精明之君,不仅未能举善援能,吸引贤相良将,反而使本国的人才都不能为国效力,范睢、张仪、尉缭、韩非、商鞅等人奔秦,为秦的发展作贡献。失人才者失天下,

人才的流失与三晋国家的衰亡关系重大。

其次,三晋联盟的破裂。战国初年,三晋基本上是友好合作、一致对外。魏国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而为三晋联盟中的首领,韩、赵两国的配合对魏国的霸业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也使韩、赵两国受益匪浅。魏武侯助卫攻赵、魏襄王时的浊泽之战,导致三晋联盟的彻底破裂,矛盾愈演愈烈。三晋之间由一致对外到彼此争斗、相互厮杀,这对三晋的发展是一个很

不利的因素。

再次,外部环境的恶化。三晋处于“四战之地”,号称天下中枢,既有四面出击之利,也有四面受敌之险。一旦邻国崛起,三晋首当其冲。齐、秦的相继强盛,不仅有效地抑制了三晋国家

的发展势头,而且也成为强秦兼并的首要目标。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30 分。)

1.

请分析论述三晋法家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战国是法家大出风头的时代,而法家主要源于三晋。战国初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此后的申不害、慎到、韩非,这些著名的法家人物都与三晋结缘甚深,他们或本身就是三晋人,或在三晋亲自主持过变法,或在三晋亲身感受过变法,带着三晋变法的成果和经验流转他国。三晋成为法家文化的策源地,成为培育法家的摇篮,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渊源可上溯到晋

国时期,是与晋文化的特殊性紧密相联的。

一是晋文化的多样性。晋国是周王室分封周成王的弟弟姬虞于唐国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在“方百里”的国土周围,“戎狄之民实环之”,这样的政治背景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晋文化既包含有叔虞带去的宗周文化、唐地的土著文化,也有戎狄文化,概括地说,即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两大类型。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多样性,致使两大文化不断碰撞、整合。

二是晋人礼制观念比较淡薄。早在叔虞封唐之时,周公就为叔虞制定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治国既要受到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要受到戎狄民族习惯法规的制约,做到“夏政”与“戎索”的兼施并举。政策本身就允许晋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因地制宜,偏离周室礼制法规的约束。因此晋人礼制观念淡薄,导致了晋国历史上强烈的反宗法制传统。法家学说重法轻礼,追求的是现实的利益而非圣人遗训,它适合礼制比较淡薄的国家产生和推行。三是晋国素有尚法的传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和异姓势力的崛起,晋国社会内部公室与宗族以及各宗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晋国频繁的立法修法活动和较成熟的成文法,为法治

文化的产生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基础。

四是晋国具有变革的精神。春秋时期的晋国,之所以能够造就150年的辉煌霸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晋国审时度势,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为了图强称霸,晋献公、晋文公、晋悼公及其执政的卿大夫多次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改革,正是由于他们的改革,才使晋国的历史发生了一次次的巨变,同时也为以后各国的变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三晋是从晋国的母体中分离出来的,他们的先祖或是直接主持某项变革,或是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因而晋国优良的改革传统不能不对三晋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晋国的改革不仅昭示了变革对图存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也为变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法家学说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都可以在晋国发现较为系统的渊源和较清晰的发展过程。法家产生于三晋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必然性,甚至可以说,所谓法家学说,正是以新的现实标准对晋国历史中的这些传统因素进行

总结、提炼、改进而上升到理论的结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