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这种增长,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人口素质、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战略构想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应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目的是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利益,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lucn)起草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的文件中[1]。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已从一开始注重生物方面,扩展到注重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相关因素,并使之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缺一不可[1]。”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和令人瞩目的工业化过程,其经济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9%,确立了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形象,但是,按照“生态—经济—社会的指标”进行衡量,我们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如果从GDP中扣除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大大降低,甚至可能是零增长。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宏观上看有人口及其素质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一、中国人口及其素质

(一)人口众多,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而使人口的增长率得到明显的下降,以至到1998年降到1%以下,但2001年的最新统计表明全国人口已达到12.95亿,而且今后平均每年新生人口仍高达2100万,自然增长人口达1350万。虽然我国资源丰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按人口平均计算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且,应该看到,我国人口有70%在农村,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贡献主要来自城市,上海已经趋近零增长,而农村,尤其是内地较贫困地区生育率仍然很高。有资料表明:1990年,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达1.8亿以上,农村就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近36%,据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截止到1995年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达16.48%,农村(县以下)则为19.66%。城乡人口结构失衡,导致整体国民素质的低下,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表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小学生为43%,中学生为108%,大学生为300%。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必然会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增长方式的改变,影响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湖北省农村抽样调查队早在1986年对湖北省农村调查发现,文化水平不同的家庭人均收入呈明显的梯度差异,对人口本身的数量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生育率与文化的高低成反比是普遍规律。我们应从高生育率—低人口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高生育率的初级循环模式向低

生育率—高人口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低生育率的高级模式转变。

(二)人口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首先是粮食供给的压力。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托·布朗发出了到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纪警告,他预测届时中国的粮食缺口将比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还要大[2]。这种观点尽管有些夸张,但目前我国的西南、西北贫困地区全家一年吃不上一次肉的情况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可见,人口增长产生了粮食供给的巨大压力。

其次是就业压力。农村人口比例过高,素质偏低,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化进展缓慢,城市吸纳劳动力的速度慢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速度,因此失业问题不可避免地突出显现。

可持续发展不仅指GNP的增长,还意味着贫困、失业、收入不均等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善。而我国人口众多,整体素质偏低,给就业、教育、住房、能源、交通、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各方面造成很大压力,也是许多贫困地区难以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

(一)矿产资源

总的来说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矿种配套程度比较高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93年底已发现168种矿产资源,其中151种探明储量,20多种在世界上具有明显优势,大宗矿产拥有相当大规模的储量。但人均占有量少且各种矿产都有一些劣势。

石油后备不足,储采比逐年大幅下降,年产量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煤炭资源非焦煤多,焦煤少,焦煤中又以气煤为主,肥煤、焦煤和瘦煤比重很小,同主要产煤国相比,煤层赋存条件差,地质构造复杂,适于露天开采的资源量小,开发和采掘难度较大。我国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贫矿多,富矿少;单一矿少,共生矿多;大矿少,中小矿多,地区分布不均。

我国已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这一发展战略。下表列出了对15种矿产品2000-2050年的需求量。

2000-2050年15种矿产品的需求量

矿产种类2000年需求量2020年需求量2050年需求量

粗钢(亿吨)11.1 1.8 2.8

原煤(亿吨)14.0 17.4 29.0

原油(亿吨)1.82.9 5.8

天然气(亿立方米)3001556 3113

水泥(亿吨)3 4.5 7.0

铝(万吨)225 464 722

铜(万吨)120 198 308

铅(万吨)40 85 132

锌(万吨)80 146 227

金(吨)293 456

硫(万吨)928 1447 1929

磷矿(万吨)35004045 5393

钾盐(万吨)462 732 976

盐(万吨)35004666 7257

铀(吨)42005324 21296

资料来源:转引自吴家正、尤建新所著《可持续发展论》第87页。

根据我国资源现状及上述表格数据,对于2000年的目标,矿产资源基本上能保证供应;对于2000-2020年的经济发展,形势极有可能会发生逆转,大部分矿产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对于2020-205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所面临的资源需求绝大部分完全无法保证。可见,矿产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水、耕地、森林和草原资源

1.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全国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全国缺水城市因缺水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00多亿元,如西安市在缺水高峰期约有700多家工矿企业限产、停产,影响产值达20多亿元。农村缺水矛盾也日益突出,西北和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水污染使本已有限的水资源越发紧缺。

2.耕地资源我国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不足2.0亩,不及世界水平的1/2[3]。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渐减少,矛盾已十分突出,全国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不足1亩,东南沿海一带仅半亩左右。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应引起全民的高度重视。

3.森林和草原资源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4%,人均森林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5%。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大片森林继续受到任意破坏。森林资源的短缺还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对草地资源采取自然粗放的经营方式,乱开滥垦,草地沙漠化严重,动植物遭受破坏,生产能力不断下降。

由上述对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及破坏为代价的,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再获得。资源补充不足,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呈退化趋势,经济发展已出现资源空心化现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的增殖补充,否则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会进一步加剧,我们的经济发展也无法持续下去。

三、环境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制约的作用,一旦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环境污染就会成为危害人类社会的严重问题。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后果是三废产生、噪音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我国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大气中悬浮物浓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居世界第一,这两者都是煤燃烧的副产物,而煤是我国主要的工业燃料;另外,汽车尾气排放也是大气污染源之一,这与我国汽车制造业过时的技术、低排放标准及不良的道路设施等因素是分不开的。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足1%。我国水污染也很让人担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和化肥污水没经过适当处理直接排放,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池。调查表明,中国27个最大城市中只有6个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其中23个城市地下水不符合国际标准。据统计,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人体健康的损失价值为417.3亿元[4]。

环境与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和谐,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低收入国家,由于不具备改善环境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问题而造成恶性循环。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起到了制约作用,为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采取切合实际的战略。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的经济速度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达到此目标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

(一)人口战略

基于目前中国人口众多而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制定人口战略时应注重从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两方面入手。

首先,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2000年已经把人口控制在13亿之内;2010年争取控制在14亿之内;2030年争取实现零增长;21世纪最大规模不超过16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要侧重宏观人口数量的调控,并同时运用行政与经济政策手段,避免采用一刀切政策,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

同时,要加大力度,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与身体素质。其重要政策手段就是实行科教兴国。普及全民教育,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和农村人口,延长年轻人受教育时间,加强对妇女的教育,提高全民的社会意识和知识水平,既可使其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又可增强就业能力。加大智力投资,加快技术进步,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是知识技术的主要载体,技术进步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劳动者的教育。舒尔茨提出:美国经济增长可能归因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大大提高了劳动的质量。由教育所得的报酬至少与非人力资本所得的报酬一样高,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在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家庭负担,解决老人晚年的后顾之忧,转变“养儿防老”的旧观念。

(二)资源战略

进一步完善资源核算体系,全面客观衡量各种资源的储备情况及未来潜力;促进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的前提是进一步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合理界定资源的所有权关系,确定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从根本上抑制我国资源日趋衰竭的趋势;制定合理的资源价格,修正以往的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政策,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对资源的浪费。

逐步建立资源利用的市场体系,加快扩大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初步理顺资源利用的租税费关系,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资源管理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除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划拨方式外,其它资源的利用应采取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提供;经营性资源使用应采用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协议出让、租赁国有资源,要在协议前评估,协议价格集体决策,协议结果向社会公开。原划拨资源使用权流转和改变用途,如不再符合划拨供地范围,必须有偿使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及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流转管理办法;积极推进资源有形市场建设,完善交易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同时严格矿业权市场管理,依法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规范流转行

为;积极开展探矿权和国家出资形成采矿权招标、拍卖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大力培育矿业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正抓紧完善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价格和矿业权价款评估及处置管理,健全资源性资产的收入分配机制。同时加强地价管理,大力开展城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更新与平衡。进一步理清产权关系,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性资产的运营监管。

(三)环境战略

首先,政府应该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术的手段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污染。并比较各种手段的特点、成本和收益,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管制标准。尤其要加大经济手段的运用,将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与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相结合,发挥经济手段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在不突破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环境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实现总产值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同时,政府也应积极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革新,全方位综合整治环境污染。

其次,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改变现有GDP核算体系,变现存GDP为“绿色GDP”。目前,我国在对GDP进行核算时并未将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考虑在内,从客观上导致环境污染这类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得以存在与蔓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巨大压力。今后,应逐渐改变这种现状,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纳入GDP的核算中,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所造成的损失则要从GDP总量中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核算方式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国外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曾提出国民收入核算的新指标,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w,net economic welfare)[5],即以是否改善了社会福利为出发点对现存GDP进行调整,其中包括对环境负外部性所造成损失的扣除。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但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运作中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如定性指标难以量化与数据来源问题等。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变现存GDP核算体系可以改变经济主体的环保意识,引导生产与消费行为,切实将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将其内化到经济主体自觉的行动中,而且思想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极大的进步。

经济09本(1)班:彭发才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知识经济的内涵

题目:知识经济的内涵是什么?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当今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经济随着现代科技革命产生和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经济孕育而生。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球化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从知识经济与知识的关系分析,人们发现,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和知识在生产中作用不断增强紧密联系的,是人类从最早一块自然的直接赐予获得生存,到近代依靠对自然的加速索取获得发展的旧生存发展模式,向依靠自身的智慧,更有效的利用自然,更合理的发展经济的新模式的转变过程。知识经济是文盲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归宿,是人和自然最终获得和谐发展的希望所在。 对世界领域知识经济的初步形成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发到现在。由1945年开始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制造后,计算机硬件芯片集成度提高,软件界面大众化,其多媒化全方位的功能,价格低易于普及,国际互联网横向的发展,并向各领域纵向深入,才使其成为这一时代真正的主宰。随着人们认识水平不断的提高,从一个学科到一个领域,再到社会经济结构,从现象的感受到理性把握和科学认识,画出一条从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的清晰轨迹。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基于1997全球知识经济大会在多伦多召开,表明一个基于最新科技成就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是随着实践的规模、程度加大和深入发展,油学术界到国家最高决策人,从个人的研究成果到全球了解认同,实践到理论过程的时间缩短,速度提高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和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其中以数字化合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科技革命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经济就是在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直接孕育并抚育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特征使人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快捷的获取、传输和存储信息,方便的与世界各地交流和沟通。互联网的兴起,使商品交易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有效缩短了从产品制造到销售、使用的时间,从而直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自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词以来,世界各国,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知识经济。1998年开始,“知识经济”一词,频繁出现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成为今年来在世界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然而知识经济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它的内涵的理解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或不对称性。人们通常只从知识的层面来理解知识经济,并且又把知识仅仅解读为科技知识。显然,对知识经济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难以揭示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我们应该本着全面、科学、理性与动态的原则,从社会这个大文化环境出发,多层面、多视觉的考察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现象的现状和未来走势,从而力求全面准确的把握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经济,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安OECD在1996年《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相对于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有效创新,广泛交流,合理综合和正确运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使生产力获得迅速提高,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中所说的知识又是哪类知识呢?知识这个概念,通常是指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高考政治知识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新)

高考政治知识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生活 1.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3.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4.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政治生活 1.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①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转发的议案,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相关部门质询监督。 ②政协委员: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相关部门民主监督。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行使决定权,审议通过相关决议。行使监督权,监督各级政府 三、文化生活 1.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怎样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显示着其足以熔化一切的力量。文理融通的时代:科学是求真,艺术是求美,哲学是求智,宗教是求善。 第二讲知识经济概述 1知识经济兴起的背景(科学革命高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思想革命文化革命信仰革命行为革命)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2什么是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第三讲知识与知识经济 一、什么是知识『1.载体2.含义(1是有载体2分层次的知识产品是显性知识的载体而非显性知识本身知识资本知识产品知识产业)3.知识的类型(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属于谁)4.知识的表现形式(经验科学技术信息)5.知识的特征(像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可传播性外部型)(是关于事实确认和信息披露的知识是关于寻根就底的知识是经验和技术性的知识关于产权归属的知识)』『二、知识经济的内涵 1.知识经济是工业化之后并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经济形态2.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要依据3.知识经济是知识和信息不可分割的经济 4.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成为人们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驱动器』『三、知识经济的特征(1)从知识-社会的角度1.从知识载体的角度看2.从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3.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角度看4.从经济的角度看5.从社会的角度看)(二)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对比看(1.要素——产品2.能源动力—信息技术3.资源消耗—应用知识和智能4.生产经营模式5.产业结构6.体力劳动—脑力劳动7.管理重点8.机器—人才)』 第四讲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化(1.高该技术的含义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类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2.高技术的特征(1概念和基本原理建立在最新科技成就之上,技术结构属于尖端技术2 出现于20th40年代之后,属新技术3对国家的经济、军事有着重大影响4能形成产业规模,推进生产力变革5高智力6高效益7高投入8高竞争9高风险10高势能)3.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必须形成产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1)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才能满足社会成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实验室---中试---工业生产---批量---产业)(2)高技术产业化的路径(科技中心孵化器创业中心)(3)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品 二当代主要高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背景1.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与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2.新技术革命的特征(1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2制造工艺和技术创新为传统工业产品升级作了技术准备3新型材料改变各种产品的性能4安全、持久、健康新型能源的运用5生物技术农业、医药、化工、环保的发展带来变革)『1.信息科学技术推动当前和21TH各国生产力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因素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1)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石2)计算机技术—知识产品的加工厂3)通信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命线』『2.生命科学技术1)基因工程2)细胞工程3)酶工程4)发酵工程5)人类基因组计划6)克隆技术』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4.有利于环境的高新技术5.新材料科学技术6.空间科学技7.海洋科学技术8.软科学技术(空间、海洋技术为人类开辟空间广阔的资源领域) 第五讲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的考试-87分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 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 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 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 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 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 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我国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2. ()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总结了 从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人类思考的结果,提 出人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A.1989年 B.1990年 C.1992年

D.1994年 3. 2003年,我国的GDP占世界份额的()左右。 A.0.03 B.0.04 C.0.05 D.0.06 4. ()问题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 A.水污染 B.大气 C.能源 D.环境 5. 九十年代以来,德国针对循环经济制定了()。 A.《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B.《废弃物管理法》 C.《促进有效利用资源法》 D.《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 6. 治淮的问题受到了国务院的关注,在()召开由曾培炎副总理主持的会议。 A.合肥 B.蚌埠 C.六安 D.阜阳 二、多选( 共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清洁生产应用于()。 A.治理污染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期末作业报告 班级:09级电子一班 学号:20092016 姓名:雍培元 日期:2011.6.8

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关系的认识 1前言 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成分并存情况下, 只有弄清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才有利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研究的深化, 有利于认清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但在很多场合下, 人们对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是混淆的。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研究, 本文想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2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含义 2.1.1 信息经济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有关资料表明: 美国的信息产业从业人员, 在1954 年开始超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1956 年, 世界上第二代电子计算机诞生, 并开始应用于经济活动。1957 年,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人类利用卫星通信的新时代拉开了帷幕。从此,信息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信息经济, 在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这里我们将信息经济定义为以信息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它是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2.1.2 知识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1988 年春季号的《经济发展评论》期刊上, 该刊有文章指出“美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正式文件中用这个术语的时间可以追溯的1993 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的《关于增长, 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 通向21 世纪的挑战和道路》报告的第二章“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条件”中提出了欧洲经济发展的四个目标, 其中第二个为“开发与逐渐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关的竞争优势”。1996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发表了《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的一部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之所以在西方国家提出, 是基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最短缺的因素。通过对知识的发现、普及、应用以及创新,促进知识与经济之间的有机互动, 将知识商品化、市场化, 促进了知识产业的发展, 形成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 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 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 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说法, 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3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共性 对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共性,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3.1.1 经济资源上, 信息和知识的资源作用日渐突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都是建立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提炼的基础上的, 并通过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2011年4月26日在西安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盛会中提出的绿色引领时尚这一宏大理念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创意主题,都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倡导绿色生活不仅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不只是自我救赎,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明亮温暖的人生态度,是简单而不粗糙的生活方式。这是寻求人类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张记博士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园艺会为契机,对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且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 1.2 资源、能源利用现状调查 1.3 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使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消费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2.1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发展理念落后造成的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大打折扣,也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背道而驰。下面就当前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研究: (一)大气环境恶化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正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多方面协调。我个人认为,必须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 1 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时代变迁,就业对象仍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大量扩招,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大,社会经验浅薄等问题,更有甚者催生出“啃老族”。据调查,2012年就有57万大学生在家待业,今年更创699万大军就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针对此种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领导要确保本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服务,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抓好税收、贷款、贴息、落户、场地等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二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产业升级,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还使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的空前繁荣。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产业升级正在以比工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发生,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一场知识经济的风暴震撼着全球,人类文明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还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在汹涌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既有生机又潜伏着危机。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完成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谁就能成为竞争的强者。知识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知识经济概述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略称。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以传统工业为主要支柱,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以知识资源为首要生产要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高新技术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是指按联合国组织分类的八大类技术,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又称为软科学技术)等。 2、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以下的特征:(1)、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增长源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被物化,使其成为软件、网络等产品并通过加工、传输、经营而为全球居民所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且其具有无限性,非消耗性,共享性,持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点。 (2)、知识经济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在工业经济中,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为支柱产业。而在知识经济中,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撑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的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 (3)、知识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广阔,仅以信息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光纤技术、网络、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发展知识知识都不可离开世界大市场而闭关锁国。 (4)、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体。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的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时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 (5)、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不创新就灭亡”,唯有全面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以及将这些创新互相结合,并形成持续创新机制,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嬴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任 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中图分类号:F123.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902-0047-04 收稿日期:2009-01-12 基金项目:本文是任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JC790086、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3907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任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09年2月(第2期,总第142期 Feb.,2009

(No.2,General No.142 【经济新视野】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 问题。据研究,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更令人忧虑的是,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将引起一系列灾难气候: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干旱区范围可能继续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近百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恶劣的天气变化呢?专家们认为,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积聚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积聚。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寻求以减碳为目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取得共识。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特征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 。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2006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回顾———能源挑战》,2007年发布《能源白皮书———迎接 能源挑战》 。此外,英国还推出了《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气候变化全球协定的关键要素》,并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这些逐步形成了英国的低碳经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1、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现代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现代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的深刻根源,就在于现存的以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这是一种非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2、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 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使人类整个生产、生活方式都要有所改进,从人们改革自己的价值观、财富观起,争取更多地依靠生态持续性来取得经济持续性,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引导到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上来。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按照生态经济有机整体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发展现代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使经济结构的改进、财富的增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均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 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孤立进行。要取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守自然规律、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可能与社会经济割裂,必须而且只能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解决。面对当今“稀缺”的环境资源,如何利用它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的关键。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 3、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直接外在表现是长期的经济稳定、持续、协调,也就是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对社会总需求,除了经济增长本身增大的需求之外,各类需求都必然有自然增长的趋势。 (1)对维持简单再生产所要补偿的原料、初级产品,特别是来自不可再生资源的初级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困难,采掘和垦殖的条件会越来越差。社会每年用等量的原料来补偿已消耗的原料,在价值上一般是一个增大的量。 (2)增加新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必然增大。 (3)个人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大。如在粮食供给、燃料、生活用电、交通、住房、人均绿化面积等方面,即使人均需求数量保持同一水平,但在价值上也是一个增大的量。因为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资源基础逐年稀缺,代价不断上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不仅要注意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能够提供到市场上的总产品(加劳务)两者的比例协调,更要注意到市场背后整个社会必要的经济需求与经济资源供给两者的比例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本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没有进行分类,而是罗列了14个方面,对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概念的说明和内容的阐述。 第四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上) 第1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概念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概念,就是指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过程中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就要通过技术进步使那些丰富的资源和原来不属于资源范畴的东西,取代那些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满足人类对物质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 1要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率 要做到资源利用中的高效率,一是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一定量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来;二是通过调整社会经济政策,改变资源的使用结构,将利用效率低的资源转移到效率高的方面。 2要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核心问题) (1)通过技术进步,不断以相对丰裕的资源代替短缺的资源 人类经济的进步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地以丰裕的资源替代短缺资源这种方式实现的,如在能源上面,煤炭对柴薪的替代,石油、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核能对前几种矿物燃料的替代,再生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等;在材料方面,铁对铜的替代,铝对铁的替代,塑料对金属的替代等,都是人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式。 (2) 通过技术进步扩大短缺资源的有效储量,使其由短缺变为相对丰裕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的进步必须能赶上人类对静态资源消耗的速度,以可再生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方面也同样有这种要求。 (3)控制人口的数量并改变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适当抑制人类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精神文化和生态需要的满足来替代物质需求,向时改变富裕国家人民那种在物质产品使用中的奢侈和严重浪费现象,提高产品使用中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三、促进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有这些方面: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②对我国现行的价格补贴等政策进行调整;②建立有效的资源产权制度;④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微观基础;⑥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资源配置;⑥利用国家掌握的经济杠杆,调节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

内容摘要: 可持续发展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已被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学界所认可。它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哲学。(注:方民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规范[j]。浙江社会科学,1998(3)。)它以空前的力量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法学领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原则、一种理念在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中得到了一定体现。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哲学对经济法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就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可持续发展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已被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学界所认可。它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哲学。(注:方民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规范[j]。浙江社会科学,1998(3)。)它以空前的力量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法学领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原则、一种理念在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中得到了一定体现。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哲学对经济法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就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可持续发展的提法始于本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其涵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有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协调发展,永续不断。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的负面效应和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免遭或少遭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子孙安居乐业,继续发展,从而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统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哲学观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协调性、反波动性等特征。(注:王全兴,樊启荣。可持续发展立法初探[j]。法商研究,199 8(3)。)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强调经济、人口、社会、科技、环境、资源的协调一致,共同发展。从空间上看,可持续发展是各地区、全国乃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是全社会范围内,各阶层、各集团、各单位都增进利益的共同发展。“整体本位论”作为经济法的哲学基础,以社会整体为其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整体的共同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体利益为次,客观地反映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要求,其目的也在于实现社会整体控制与协调发展。 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法的调控、规制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在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协调和控制,以及在具体方面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限制和引导的统一过程。 民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而个人权利本位以自然权利理论为其哲学基础,它有利于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在民法看来,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并组成社会利益。只有充分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实现,才可以促成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注:陈云生。权利本位价值模式的历史命运[j]。政法论坛,199 7(3)。) 同民法着眼保护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利益本位思想相反,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协调个人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在经济法看来,社会利益是个体利益的整合,不是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社会利益决定个体利益,只有站在共同利益之上,才能协调各层次利益关系,而个体利益至上,必然破坏利益均衡与和谐。所以,经济法所坚持的利益原则是整体利益至上原则,利益均衡原则,保护并限制个人利益原则,保护社会弱者利益原则。(注:何文龙。经济法理念简论[j]。法商研究,1998(3)。)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走向人们,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 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尤其对于我国来说,更为严重。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含量是极为丰富的。可是,近年来,由于不少不法分子为了私利,非法大力开采矿产、乱砍滥伐,导致我国资源的迅速减少。我们知道,像煤、石油等资源是非再生资源,一旦没了,难以恢复。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