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的缘起 (1)

1.2 研究意义 (2)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3)

1.3.1 流行语 (3)

1.3.2 网络与网络媒体 (4)

1.3.3 网络语言 (5)

1.3.4 网络流行语 (6)

1.4 研究综述 (7)

1.4.1 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 (7)

1.4.1.1 国内外学术研究进展综述 (7)

1.4.1.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0)

1.4.2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14)

1.4.2.1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及特征 (15)

1.4.2.2 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研究范式 (16)

1.5 语料来源及选取标准 (20)

1.6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22)

1.6.1 主要内容 (22)

1.6.2 研究创新点 (24)

1.7 研究思路与方法 (24)

2 网络流行语萌芽期的研究(1994年——2002年) (26)

2.1 互联网的兴起与互联网进入中国 (26)

2.1.1 互联网的诞生及兴起 (26)

2.1.2 互联网在中国的引入及初期发展 (27)

2.2 BBS的发展历程及初期网民的特征 (28)

2.2.1 BBS的发展历程 (28)

2.2.1.1 BBS的起源 (28)

2.2.1.2 BBS在中国的发展 (30)

2.2.2 初期网络流行语使用者的特征 (31)

2.3 早期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及发展 (34)

2.3.1 启蒙阶段(1994年-1999年) (35)

2.3.2 普及阶段(2000年-2001年) (38)

2.3.3 娱乐化阶段(2002年) (42)

3 网络流行语发展期的研究(2003年——2007年) (46)

3.1 中国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期 (46)

3.1.1 传播技术的革新带动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46)

3.1.2 2003——2007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47)

3.2 博客的发展历程与Web2.0时代的到来 (48)

3.2.1 博客的发展历程 (48)

3.2.1.1 博客的起源 (48)

3.2.1.2 博客在中国的发展 (50)

3.2.2 Web2.0时代的到来 (52)

3.3 发展期网络流行语的进展历程概述 (53)

3.3.1源于社会生活,干预社会现实(2003年-2004年) (53)

3.3.2 网络交际与全民娱乐化(2005年-2006年) (56)

3.3.2.1 文娱类网络流行语 (58)

3.3.2.2 网络恶搞产生的流行语 (61)

3.3.3广泛参与公共生活,网民自创流行语热情高涨(2007年) (63)

3.3.3.1 公共生活类网络流行语 (64)

3.3.3.2 网民自创类网络流行语 (67)

4 网络流行语高涨期的研究(2008年——2013年) (69)

4.1 中国互联网持续快速向前发展 (69)

4.1.1 中国互联网由“广度”向“深度”发展 (69)

4.1.2 2008——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概述 (70)

4.2 微博的发展以及微博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73)

4.2.1 微博的起源 (73)

4.2.2 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74)

4.2.3 微博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75)

4.2.3.1 微博重构了新闻的生产传播机制 (75)

4.2.3.2 微博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影响公共舆论 (76)

4.3 高涨期网络流行语的进展历程 (78)

4.3.1 转折期(2008年) (79)

4.3.1.1 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 (79)

4.3.1.2 公权力、公信力监督中的网络流行语 (82)

4.3.2 高潮期(2009年—2010年) (84)

4.3.2.1 微博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达到顶峰 (85)

4.3.3.2 各类流行语全面发展,草根精神彰显 (89)

4.3.3 平稳发展期(2011年—2013年) (94)

4.3.3.1 网络舆情中的流行语 (95)

4.3.3.2 各类网络“流行体”蓬勃发展 (97)

4.3.3.3 网络流行语生活化特征显著 (100)

5 网络流行语语言学层面解析 (103)

5.1 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语言经济学原则 (103)

5.2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性特征归纳 (105)

5.2.1 内容的新颖性及形式的创新性 (105)

5.2.2 形象性与幽默性 (106)

6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属性分析 (108)

6.1 网络流行语的“5W”层面解析 (108)

6.1.1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者与受众分析 (108)

6.1.2 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分析 (110)

6.1.3 网络流行语的媒介分析 (111)

6.1.4 网络流行语的效应探究 (112)

6.2网络流行语传播动力的复合因素 (113)

6.2.1 传播的眼球经济 (113)

6.2.2 媒介融合的互动效应 (114)

7 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 (116)

7.1 语言与社会文化 (116)

7.2 大众文化理论 (117)

7.3 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 (119)

7.3.1 抵制性 (119)

7.3.2 标准化与伪个性化 (121)

7.3.3 作为社会的黏合剂 (123)

8 结语 (126)

8.1 结论 (126)

8.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27)

参考文献 (129)

致谢 (135)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36)

1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自1994年中国正式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也自此揭开了帷幕。至2013年,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互联网作为一种仍在飞速发展中的参与性极强的大众表达平台,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网络流行语也从诞生初始网民内部的一种交流方式逐步发展进化,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甚至部分被官方话语体系所认可和接纳。

二十年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令人惊叹。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①网络已成为中国网民获取信息的第一途径,网络生活也成为人们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随着这种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日益普及,网络语言也随之迅猛发展,并对我国的传统语言产生了影响和冲击。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聊天室和BBS论坛。这种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全国各地的人聊天交流的功能使网友首次体会到了网络的强大。碧海银沙、四通利方、网易聊天室、搜狐聊天室等应时而生,成为中国第一批网民的集聚地。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为第一批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随着论坛在中国的商业化,强国论坛、天涯论坛等大型论坛、社区的兴盛,初期的网络流行用语如“大虾”、“斑竹”等也被网民普遍接受并沿用下来。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作为当时中国的“网络旗手”,方兴东创办了“博客中国”网站。同年6月,新浪开通了新闻跟帖功能,解决了网民与媒体之间及时沟通的难题。网络流行语由最初网民间的互动向网民、媒体间的双向互动发展,并在更多的平台上有了展示自己和为人熟知的机会。2003年,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创建了百度贴吧,这是一种以兴趣主题聚合志同道合

①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01-16.

https://www.sodocs.net/doc/2e15933033.html,/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