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文档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文档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文档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文档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

一、财务舞弊研究概论

早在20世纪末的1999年,美国的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以下简称COSO委员会)发布的《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1987一1997:An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报告,已经充分揭示了高级管理人员广泛牵扯财务舞弊案件的实务发展趋势。在安然丑闻、世通舞弊的压力下,为了揭露和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美国国会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希冀通过审计师财务舞弊审计能力的提升减少财务舞弊的再次发生。同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也于2002年10月发布了SAS NO.99,引入了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试图从审计程序入手,增强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露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能力。

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屡次出现的诸如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财务舞弊,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5月22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于2010年4月26日,发布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内的18项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层面,防范企业财务舞弊风险的防范。此后,中注协于2009年10月14日中注协公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希望审计师实现执业会员与非执业会员抵制舞弊的联动,以强化审计师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职业道德约束。而中国证监会于2010年12月27日起草了《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行政责任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将再次加大了对财务舞弊信息披露的打击力度,明确规范规范了包括财务舞弊信息的信息披露违法行政责任认定。自2011年1月1日实施的最新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高度关注由于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

二、财务舞弊动因的理论

理论界对于财务舞弊的研究最初是始于对财务舞弊的动机的研究。因此相对于财务舞弊的其他领域的研究,财务舞弊的动机的相关财务舞弊理论的体系构架相对的更加的成熟。国外的相关学者对财务舞弊动因理论的研究主要行程了四个具备理论体系水平的强有力的规范性支持性的理论:财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财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1.财务舞弊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相关心理学理论同财务舞弊理论相结合较早的交叉经典。冰山理论首先作为心理学概念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随后冰山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财务舞弊理论的研究中。冰山理论把各种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展现在审计师或公众视野的只是“舞弊冰山”的一部分,属于财务舞弊的结构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潜藏在

海平面下的部分,是更为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包括财务舞弊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念、满意度、等心理层面的因素,属于舞弊的行为部分。这些行为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因而也更为危险。在本理论的指示下,审计师在查错纠误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关注审计风险的结构内容,对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等主观内容也须赋予应有的职业关注和职业审慎的态度。

2.三角理论。

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的开拓性思想最早由美国审计学泰斗劳伦斯·索耶提出,本理论为后来财务舞弊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创始人Albrecht博士进一步发展了财务舞弊三角理论。我国理论界的一些学者根据SAS NO.99中有关规则提出的“舞弊三角”风险测评模式,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建立了财务舞弊“三元素”理论。在实务中,本理论是财务舞弊动因理论的最主要理论之一,其受到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组织的高度认可,并应用于我国最新的审计准则中。本理论认为诱发财务舞弊的因素主要有三种:机会、动机和借口。这三种因素之间两两相互作用,形成舞弊三角形。“机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缺乏或失效、信任过度、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无效的评价机制等;“压力”包括财务压力、个人和社会方面的压力;“借口”实质上是个人的道德取向问题,主要受教育、家庭、亲友、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在本理论中,三要素缺一不可,形成了互为依存的关系,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

3.GONE理论。

GONE理论是西方对舞弊风险因素的一种分类方法,把舞弊的诱因分为四种:贪婪(Greed)、机会(Opportunity)、需要(Need)和暴露(Exposure)。其中“贪婪”和“需要”与行为人个人有关,“机会”和“暴露”则更多与组织环境有关。“机会”同潜在的舞弊者在组织中掌握的一定权力有关,是实现舞弊行为可能性的途径与手段,而且这种“机会”是不可能消除的。“暴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舞弊行为被发现、揭露的可能性;二是对舞弊者惩罚的性质及程度,它将影响舞弊者事前判断是否实施舞弊的决定。“贪婪”指道德水平的低下,这是行为个体个性的一种特征。“需要”实际上构成了舞弊行为的动机。

4.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本理论是G.Jack·Bologana等人在GONE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财务舞弊理论。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关于形成企业舞弊的风险因子的学说。所谓因子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反映事物的多个变量的观测,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寻找规律以寻找综合指标,使得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变得简单。本理论认为舞弊风险因子可以分为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一般风险因子是组织或实体来控制的因素,包括舞弊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舞弊被发现后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个别风险因子是指因人而异,并且在组织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两类。

第二、相关委托代理理论的财务舞弊理论综述

自Jensen、Meckling于1976年睿智地提出委托代理理论以来,代理理论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在财务管理各个领域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代理理论近年来也广泛地用于对于财务舞弊的阐释。现代企业的委托人即公司所有者与受托人即公司管理者由于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非对称信息导致包括隐蔽知识和隐蔽行为的两种形式,并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有可能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执行舞弊信息行为,或者延迟传递真实信息给所有者。因此,在参与双方信息不对称下,签订的契约则有利于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决定了委托方不能够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而只能够通过管理层定期提供的财务报告中内含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并据此进行相关决策,从而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好坏、提供会计信息的含量如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委托方的经济决策,决定着委托方经济决策的成败和损益。同时,该公布信息也成为委托方评价受托方经营情况的主要参考数据。作为委托代理博弈中的委托方,其可以利用对企业所有权的分享并借助于剩余控制权对管理层的会计信息提供提出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着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而这种支配权任何滥用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财务舞弊。

第三、相关行为经济学财务舞弊理论综述

“经济人”的观念最早根源于亚当·斯密的理论,他认为利己、自私是人类的普遍本性,是人类行为特别是经济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随后相关行为经济学学者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假设。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经济学一定程度上放宽了理性经济人假设,承认人们存在的认知偏差,并对这种认知偏差进行了规范的技术表达,在拓宽了经济学分析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学分析的解释力,这也为解释和治理财务舞弊行为拓展了可能的理论空间。

行为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要求经济人随时比较相关经济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财务舞弊也无法置身于本理论之外。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在给诸如企业高管、事务所、政治寻租利益集团等利益相关者带来莫大成本的同时,也会存在包括惩罚成本和技术成本等在内的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上市公司最后是否实施财务舞弊行为主要取决于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如果高管人员认为造假收益大于造假成本,则高管人员就会实施财务舞弊行为。当然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能够解释财务舞弊行为,但是“经济人”的行为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学环境中,其相关心里特质的因素也是需要考虑到理论研究中。

本课题组在行为经济学的新视角的分析框架下,对认知偏差理论的纠正技术较早的i出来了单调的成本惩罚的对策思路,通过深入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可知,认知偏差才是行为偏差(比如财务舞弊)的根本内因,因此只有针对认知偏差进行政策设计才可以标本兼治,从而

为政府部门治理财务舞弊提供政策创新空间。为了打击财务舞弊行为,这种学说开列的对策建议就是减少财务舞弊收益,增加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成本。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和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相关财务舞弊均加大了处罚力度。

财务舞弊论文 会计信息论文

财务舞弊论文会计信息论文 基于信号识别的财务舞弊研究 摘要:如何有效识别财务舞弊,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一直关心的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发现,财务结构、盈利质量和关联交易度相关指标对识别公司财务舞弊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判断公司舞弊与否时,要密切关注这些指标。 关键词:财务舞弊;识别;上市公司 一、研究背景 自从会计信息作为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舞弊就与之形影相随。随着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加速,会计信息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财务舞弊现象也日益盛行与蔓延。 2002年6月,世界第二大电信公司世界通信公司(World Com)和被认为全美最可信赖的50家公司之一施乐(Xerox)公司因会计造假列入当年国际会计业十大新闻。2006年普华永道日本公司和戴尔公司因财务报表丑闻震惊全球的会计行业。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运作时间较短、各项体制不够完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也一直层出不穷。2006年顾雏军案引爆整个会计业信任与监管危机。接二连三的会计舞弊丑闻的揭露,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所以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的研究工作,已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秩序迫在眉睫的问题。

然而治理财务舞弊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则外,还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能力,以尽可能减少财务舞弊行为的误导效应。因此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相关的事项上,试图得到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以期为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审计准则提供理论参考,为财务舞弊行为的预警、实时监控和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误导效应。 二、相关文献综述 对财务报告舞弊颇有研究的美国Coopers & Lybrand会计师事务所(2000)总结出29面“红旗”,当出现这些“红旗”的时候,就需要格外关注公司管理当局是否有舞弊的可能,例如,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短缺;融资能力降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盈余品质逐渐恶化等。 Beneish(1997)对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比较研究发现,公司历史、财务杠杆程度和股价的表现可作为初步判定会计舞弊的风险因素。另外,公司应收款项大幅增加、产品毛利率异常波动、资产质量下降、销售收入异常增加和应计利润率上升也是会计舞弊的征兆。 Green and Choi(1997)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构造了建立在原始财务数据基础上的财务舞弊判别模型,并发现这一模型将大大改善独立审计师发现舞弊行为的能力,且在以随机样本为基础使

(完整word版)财务舞弊研究文献综述.doc

国内外研究财务舞弊的成果及其丰富,要将如此丰富的的理论进行系统性归纳的困难极大,特别是在进行归纳分析时,需要专业的文献归纳能力。本文仅仅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将与本文最相关的理论进行主要综述,而略微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择尽可能科学的概述。具体而言,本章节文献综述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是对相关理论的概述。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是对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分别从国内研究、国外研究以及小结三个层次展开。 1.1 概述 本节将从财务舞弊的概念和财务舞弊理论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概述。 1.1.1 财务舞弊的概念 在研究公司舞弊问题时,国内外研究中和实际中经常出现财务舞弊(financial fraud)、财务报表舞弊(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和欺诈性财务报告(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三种表述方式。这三种表述方式有典型的应用。其中 Beasley ( 1999)研究董事会构成和财务报表舞弊关系时使用了财务报表舞弊的概念,而欺诈性财务报告是国际审计标准( ISA )(AI240 )规定的舞弊概念,与我国 2001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错误与舞弊》规定的舞弊概念非常相似。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还有财务舞弊概念与之接近的概念表述。财务舞弊在文献中使用的概念,比前两个外延更广,有时指的是财务报表舞弊,有时不限定于财务报表,指通过欺骗等违法手段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行为,是一个通用的概念。而财务报表舞弊与欺诈性财务报告两者在使用意义上基本一致,都是针对具体的财务报表而言。中国,美国,国际上与此相关的准则对舞弊都有个自的界定。表2-1 就中 国、美国、国际就关于财务舞弊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部分列举。 表2-1 区准则条例或颁布机构规定的具体内容 域 中《独立审计具体准则规定了舞弊的定义是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 国第 8 号——错误与舞为,同时列举舞弊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伪造变造记录弊》或凭证;二、侵占资产;三、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四、 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五、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文档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 一、财务舞弊研究概论 早在20世纪末的1999年,美国的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以下简称COSO委员会)发布的《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1987一1997:An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报告,已经充分揭示了高级管理人员广泛牵扯财务舞弊案件的实务发展趋势。在安然丑闻、世通舞弊的压力下,为了揭露和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美国国会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希冀通过审计师财务舞弊审计能力的提升减少财务舞弊的再次发生。同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也于2002年10月发布了SAS NO.99,引入了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试图从审计程序入手,增强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露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能力。 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屡次出现的诸如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财务舞弊,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5月22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于2010年4月26日,发布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内的18项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层面,防范企业财务舞弊风险的防范。此后,中注协于2009年10月14日中注协公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希望审计师实现执业会员与非执业会员抵制舞弊的联动,以强化审计师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职业道德约束。而中国证监会于2010年12月27日起草了《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行政责任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将再次加大了对财务舞弊信息披露的打击力度,明确规范规范了包括财务舞弊信息的信息披露违法行政责任认定。自2011年1月1日实施的最新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高度关注由于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 二、财务舞弊动因的理论 理论界对于财务舞弊的研究最初是始于对财务舞弊的动机的研究。因此相对于财务舞弊的其他领域的研究,财务舞弊的动机的相关财务舞弊理论的体系构架相对的更加的成熟。国外的相关学者对财务舞弊动因理论的研究主要行程了四个具备理论体系水平的强有力的规范性支持性的理论:财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财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1.财务舞弊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相关心理学理论同财务舞弊理论相结合较早的交叉经典。冰山理论首先作为心理学概念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随后冰山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财务舞弊理论的研究中。冰山理论把各种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展现在审计师或公众视野的只是“舞弊冰山”的一部分,属于财务舞弊的结构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潜藏在

浅谈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其识别概要

浅谈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其识别 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已逐渐发展的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 他人的经济损失。财务舞弊不管是对证券市场还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就此问题从财务舞弊的形式、成因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进行分析, 并就识别财务舞弊介绍了集中方法。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识别 财务舞弊是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给舞弊人带来经济利益 , 而最终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近些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屡屡现诸报端。从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出发,识别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形式 近些年来, 悦达投资、建设机械、天津磁卡等上市公司纷纷被曝财务舞弊, 引起了人们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高度关注。综合起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以下集中表现形式。 1. 高现金舞弊。某些上市公司的现金非常高, 远远不是为了满足日常经营的需要 (刚刚上市、增发或配股的除外。 2. 受限现金舞弊。某些上市公司虽然账上挂着大量现金, 但这些现金公司无法动用, 或者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可以动用。 3. 现金流水舞弊。资金运作的现金舞弊属于高技术的舞弊手段, 他们可能通过集团内部的债权债务互转, 通过中间公司使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通过银行或集团内部财务公司配合资本运作等,是技术含量最高且难以识别证明的现金舞弊。被曝光者往往是资金链断裂被逼现形, 或者被监管机构调查后才得以曝光。 4. 募集资金使用舞弊:募集资金的使用必须存入专用账户中, 做到专款专用。 不少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的时候虚报项目所需经费, 费尽心机圈到更多的钱; 募集

关联方交易舞弊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资本市场形成比较早,国外对于财务舞弊的关注也比较早,形成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这些研究对我国资本市场研究财务舞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资料。对本篇论文的研究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1.有关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成果 “红旗”标志即“舞弊风险因素”是会计职业界研究总结出的一些能够显示财务报告舞弊的标志。Albrech t和Romney(1980)在回顾有关财务舞弊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87个“红旗”标志但并没有进行验证。直到1986年,两人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实证研究了这87个“红旗”标志中究竟有哪些可以用来预测财务舞弊的发生。该研究表明有31个“红旗”标志具有显著的财务舞弊预测能力(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个人素质等),30个“红旗”标志对于预测财务舞弊既不显著也不可测(如经营业务显著恶化),而剩下的26个“红旗”标志由于样本量太小而无法对其预测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 Loebbecke和Willinghami(1988)构造了L/W模型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该项研究发现,当管理者认为实施财务舞弊符合其个人道德观念,加上一定的外在压力和动机,再借助于一定的外界条件,进而就会发生财务舞弊。研究还发现发生财务舞弊还与以下因素相关:管理当局不诚实、管理者人格异常且有过舞弊史、企业经营业绩不佳、存在以某些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契约、信息披露政策激进、存在大量关联方交易、权利过于集中、内部控制薄弱等。 Albrecht、Wemz和Williams(1995)的报告认为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发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征兆的一种方式,如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及其他现金流量问题、高负债或者其他利益负担、收益质量不断下降、大额的异常交易、迫切需要有利的收益及财务报告中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变化。另外,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关系不同寻常、管理层及管理交易频繁变动、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过分依赖单一产品以及费用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等都是出现财务舞弊的征兆。Persons(1995)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即实施财务舞弊的公司比非财务舞弊的公司有更低的资本周转率、更高的财务杠杆和流动资产比率,而流动资产中大部分是应收账款与存货。 Lev和Penman(1990)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公司规模的大小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然而Pankaj Saksena(2001)的研究发现,与未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相比,发生财务舞弊公司的经营规模更大,经营的业绩相对较差,受到破产威胁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Beneish(1997)对通过对存在财务舞弊的公司与不存在财务舞弊公司进行对比分析析,可利用其股价的表现、增产的速度、公司的历史和财务杠杆程度这四个因素初步判定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的行为。另外,其在1999年研究财务舞弊和某些财务报表指标的关系时还发现,利润率上升、销售收入及应收款项大幅增加、资产质量下降、产品销售毛利率异常变动也是发生财务舞弊的征兆。 Mathon Ann(1999)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与正常的盈余管理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实施财务舞弊的公司在考虑到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以及通过合法的盈余管理手段所能提升的利润水平有限达不到公司所要求的利润水平后,就会放弃盈余管理的合法手段来直接实施财务舞弊,而不仅仅是在所有合法手段用完后才使用非法的手段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 Kirkos等(2007)以希腊76家财务舞弊与非财务舞弊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比较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精选课件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精选课件

————————————————————————————————作者:————————————————————————————————日期:

青岛滨海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文科类) 题目: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 英文题目:Research on Wan Fu Biotechnology financial fraud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10 月25 日 一、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运用财务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对财务造假的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其造假原因和造假的手段,从而对财务造假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让中国的经济能够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理论意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违规现象频繁发生,且违规形式和万花不断推出出新,日益猖狂的上市财务造假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也说明我国会计法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分析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财务造假这一现象完全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重误导了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破坏了投资者的相关利益,我国现在的财务造假手段不仅越来越隐蔽,而且都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一系列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陆续被证监会查处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目前的各个财务造假案例看来,造假的手段层出不穷、违约金额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涉及时间之长,这种现象真的是愈演愈烈。本课题主要研究财务造假及防范措施,这一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对于发现防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着直接的实践意义。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预计可能创新的方面 1、国外研究现状 Elliott和Jacobson (1986)对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粉饰包装,以此欺骗投资决策者以获取融资,并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Schilit (1993)认为公司除了主观意识操纵粉饰财务报告,并对外披露欺骗和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选择性的漏报一些重要的财务信息同样是一种财务报告舞弊的行为。综上所述,财务报告舞弊是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进行故意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的一种管理行为上的舞弊,并将虚假的财务报告的信息传递给报表使用者。 Beasley在1996年进行了实证经营研究,根据FAMA和Jensen 1983年得出的董事会是监管最高管理层最高级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以结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7_5个舞弊样本公司和7_5个非舞弊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结果表面独立懂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显著,自Beasley的实证研究后,国内外学者均以公司内部治理为焦点进行研究,若要有效的防止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建立有效而强大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重要的方法之一。Joseph C.Ugrin ( 2008)研

会计舞弊原因和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拟从分析企业会计舞弊诱发原因入手,对其赖以生存的控制环境与案发动机进行探讨,提出了舞弊风险识别与防范的建议,并针对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会计舞弊诱发原因防范对策 一、会计舞弊定义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规制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舞弊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愈来愈明显,能否对会计舞弊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理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基于gone理论分析舞弊案动因 (一)需要(need) 企业的需要: 1.获得信贷资金或商业信用的需要。企业发展需要资金,除了所有者投入资金外,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筹资。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需要,一般不愿贷款给亏损企业或缺乏资信的企业,在对企业发放信贷资金时,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 2.取得上市资格的需要。企业为了能够获得上市资格,人为将其三年的经营成果加以改动。例如,在股价发行上,证监会规定可以模拟计算改制前各年度每股税后利润作为定价依据,因此发行人为了抬高发行价格,可能肆意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度粉饰包装。 3.避免st或退市的需要。在中国目前上市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这些公司的上市资格本身就十分珍贵,所以,谁也不愿意退市。因此,当企业业绩不佳,主营业务无法创造利润,管理层无力回天时,往往就采用巨额准备计提与冲销的会计舞弊手段。 4.减少纳税的需要。纳税势必会造成一部分企业资金外流,因此企业会为了不让这部分资金流出而采取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税款的征收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如企业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上适用所得税税率而得出。 (二)机会(opportunity) 1.内部机会。(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占绝对优势,董事会完全由大股东决定并为大股东服务,这就意味着董事会成员不向全体股东负责,不受中小股东的控制和监督,这时大股东就可以通过其控制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制造舞弊性财务报告上市圈钱,把上市公司变成他们的自动提款机直至掏空上市公司为止。(2)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虚化。监事在股东和职工代表中产生,他们处于被领导地位。他们对董事会及管理层的监督权力名存实亡。监事会其职能和权利的虚化,使得监事会成为整个公司治理结构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同看守稻田的稻草人,本来用以防范会计舞弊的机构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舞弊行为的发生。(3)委托代理制度存在缺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代理人方面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道德风险指经营者尽力(非故意)忽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运营和内控问题,导致财务报告产生错报和漏报的行为,而逆向选择指经营者故意隐瞒和扭曲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利方面。通过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数据来满足委托契约的要求,此时会计舞弊就产生了。 2.外部机会。(1)会计准则与会计自身的局限会计作为反映和控制企业经营的信息系统,其自身具有局限性。同时,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为会计舞弊创造了条件。(2)外部审计制度存在缺陷。首先,审计委托代理关系失去平衡。理应由所有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管理者的经营活动进行鉴证审计,但事实上却是由管理者亲自委托注册会计师对自己的经营行为开展

关于财务舞弊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财务舞弊 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会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而且复杂的角色,财务舞弊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舞弊一旦发生,所造成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信息使用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乃至相关决策机构作出错误的投资,融资等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损害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次序。为恢复投资者的信心,维护会计的发展,必须对舞弊展开行动以查处并减少舞弊。因此,对财务舞弊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本文献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方法,舞弊预警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讨论。用于披露和解决一定的财务舞弊上的问题。 关键字:财务舞弊,舞弊报表,不当披露 前言:近十年来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顾雏军创造的格林柯尔“神话”;绿放心的隐瞒费用,虚增利润。财务舞弊充斥着整个经济市场,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财务舞弊及其常用的舞弊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定义 “财务舞弊”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为我们所熟知,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16号》明确规定,舞弊就是故意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中对舞弊定义为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财务报表舞弊是为了欺骗报告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中列示的数字或财务报表附注进行有意识的错报或忽略。它包括:对财务报告据以编制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对财务报告的交易、事项或其余重要信息的错误提供或有意忽略;与数量、分类、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关的会计原则的有意误用。 二.财务舞弊的方法

1,舞弊报表 (1)虚增销售收入。通过收入来粉饰财务报表是舞弊者最常用的手法,而且 虚增销售收入也有多种不同的手段,以下列示几种最常见的虚增销售收入的舞弊手法。(1)提前确认收入;(2)扩大销售核算围虚增收入。(3)通过三角交易虚增收入 (2).多计应收账款。通常债权人比较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能否按期 还本付息直接决定着债权人的信贷决策。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企业的营运资金状况、资本结构状况等密切相关的。多计应收账款和虚增销售收入是紧密相连的,一般的情况就是在虚增销售收入的同时多计应收账款。但是这种舞弊手法很容易被审计人员通过函证发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伴随着应收账款的转移,具体的做法是将应收账款让售给专门的财务公司,伪造金融单证或者在金融机构配合下,以虚构的银行存款“收回” 应收账款。 (3)隐瞒重要事项。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粉饰报表是中国上市公司常 用的伎俩。但是大额的关联方交易易于被审计人员察觉,小额的关联方交易又不能起到粉饰报表的作用,因此,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使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以此来迷惑审计人员。 (4)其他舞弊手段。前面几种舞弊手段都是涉及收入和费用的利润舞弊手 段,任何一种舞弊行为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虚增收入势必要增加资产,而虚增现金最为便利,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现金舞弊造假手法情有独钟且乐此不疲。现金流量指标和利润指标在衡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上处

【开题报告】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会计学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期, 上市公司舞弊现象不断出现, 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这些舞弊丑闻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破坏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引发资本市场的信用危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然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我们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研究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原因的探究还是有必要继续深入。对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对其做出反应,包括事先的预防,舞弊的发现,还有对舞弊的治理措施等,同时我国的会计法律进一步完善也要依靠对会计舞弊原因的分析。只有从根本上了解会计舞弊,才能真正对其进行治理,这些所有都是要基于对管理舞弊原因的研究。因此,进一步探索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的原因,为预防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发现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和治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完善会计法律提供了依据。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期, 上市公司舞弊现象不断出现, 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还是不够完善,给了会计舞弊提供了机会。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研究就变得很有必要且有重大意义的,而解决这一切都要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源头找起。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拟在简要分析、总结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以及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原因进行分析而发现其所带来的影响,更好的为预防,发现和治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做出贡献。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主要原因 2.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中尚未被发现或重视的原因 3.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进行分析 4.提出针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各个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述评

【摘要】研究我国会计舞弊的动因,一般直接引用国外相关理论。因国外理论源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对其直接借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文尝试对国外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进行述评,以期对我国舞弊审计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述评 一、观点综述 因会计舞弊从属于舞弊,故国外学者尝试将舞弊动因理论用于分析会计舞弊的动因,进而对甄别会计舞弊形成了有力的规范性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四个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该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并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更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为第二类因素。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结构部分(第一类因素),海平面下的是行为部分(第二类因素)。该理论认为,审计人员在考察舞弊问题时,第一类因素一般能较为直观地甄别;而第二类因素因更主观化、个性化及更易被刻意掩饰,需更为谨慎地对待。 2、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 3、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 该理论由g.j.bologua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提出,他认为舞弊由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等四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其中,g(贪婪)和n(需要)与行为人个体有关,o (机会)和e(暴露)则更多与组织环境有关。其理论可形象地表述为:舞弊者既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被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舞弊。在现实情形中,舞弊四因子均有不同的不利影响,而当特定环境中全部因子组合形成重大不利影响时,舞弊行为必会实施。 4、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二、理论评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四个理论各具特征,没有孰优孰劣的绝对区分,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能力也并没有质的差别。它们均以舞弊的形成因素研究出发,试图建立相关理论以解释会计舞弊问题。四个理论建立于不同的阶段,各位学者的观点包含有各自阶段所固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结构特征的影响,兼之有考察视角的细微差别,使其理论看似区分明显。但如果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四个理论不仅实质差异不大,还可体现出一些共性特征。 1、基本从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

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2016-11-24审计通 一、财务舞弊与美国上市公司如影随形 作为世界上财务监管最为完善的国家,美国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但安然、世通等世纪丑闻发生后,世界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美国的上市公司。事实上,美国上市公司在财务上傲手脚并非从安然才开始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舞弊丑闻在华尔街算不上新闻,只是这些舞弊事件在影响上逊于安然、世通等巨无霸公司,所以没有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安然事件前,美国投资者对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华尔街频频爆出财务舞弊丑闻。以下撷取美国上市公司近10年中的几个典型舞弊案例。 二、美国上市公司典型舞弊案及特征 (一)从存货做文章 存货项目因其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的特点,所以存货高估构成资产计价舞弊的主要部分。美国法尔莫公司利用存货舞弊的手法比较典型。法尔莫公司是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连锁药店。法尔莫的发展速度远超同行,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法尔莫从一家药店发展到全国300余家药店。但这一切辉煌都是建立在通过存货资产造假来制造虚假利润的基础上,法尔莫公司的舞弊行为最终导致了破产。 法尔莫公司的创始人莫纳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把他的小店扩展到全国,他实施的策略是通过提供大比例折扣来销售商品。莫纳斯把并不盈利且未经审计的药店报表拿来后,用

笔为其加上并不存在的存货和利润,这种夸张的造假让他在一年之内骗得了足够收购8家药店的资金。 在长达10年的过程中,莫纳斯精心设计、如法炮制,制造了至少5亿美元的虚假利润。法尔莫公司的财务总监对于低于成本出售商品的扩张方式提出质疑,但是莫纳斯坚持认为只要公司发展得足够大就可以掩盖住一切。所以,在多年中,法尔莫公司都保持了两套账簿,一套应付外部审计,一套反映真实情况。 法尔莫公司的财务魔术师们造假手法是:他们先将所有的损失归入一个所谓的“水桶账户”,然后再将该账户的金额通过虚增存货的方式重新分配到公司的数百家成员药店中。他们仿造购货发票、制造增加存货并减少销售成本的虚假记账凭证、确认购货却不同时确认负债、多计或加倍计算存货的数量。 财务部门之所以可以隐瞒存货短缺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只对300家药店中的4家进行了存货监盘,而且他们会提前数月通知法尔莫公司他们将检查哪些药店。管理人员随之将那4家药店堆满实物存货,而把那些虚增的部分分配到其余的296家药店。如果不进行会计造假,法尔莫公司实际早已破产。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自从会计信息作为公司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会计史上从来不缺乏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这也是促使了会计界对财务舞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动力。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到飞速发展,虽然在信息披露、会计规范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证券监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公司尚会利用各种舞弊手段粉饰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一、财务舞弊动因的理论基础 对于财务舞弊动因的研究,国外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财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财务舞弊GON E理论(四因素论)和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①]。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完善的财务舞弊动因理论,它把财务舞弊的动因分为一般风险因子和个别风险因子。 个别风险因子侧重于个体的因素,在组织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一般风险因子则指组织控制风险因素。当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并且对舞弊者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风险因子分析 (一)个别风险因子分析

2) 内部控制不健全我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颁布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其行为多为政府主导,企业都是被动接受,没有形成内化的需要,导致内控措施执行不力,多流于形式。纵观我国资本市场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其内部控制无一例外地失效了。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就为财务舞弊的发生留下的缺口和机会。 3) 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存在 任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面面俱到,它只是对会计实务进行原则性的规范和指导,具体处理还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解和职业判断,这样就预留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自然为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 2、被发现的可能 舞弊行为被发现或者暴露的可能性大小会影响财务舞弊行为人是否实施舞弊行为。由于技术和人力方面的制约,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以及应该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财务舞弊行为人就会存在侥幸的心理,企图逃避被发现的可能。 3、受惩罚的性质和程度 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惩罚存在处罚不严厉的弊端,证监会往往只是对违规企业和负责人公开谴责或行政处分或罚款,罚款的力度也很小,极少数被追究刑事责任,财务舞弊行为人很少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长与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作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有效保障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也就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但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与审计失败案例却不断上演,甚至越演越烈,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公众中的信赖程度急剧下降,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探讨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针对审计失败这一问题,付出了许多努力,针对审计失败的界定、原因和治理对策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审计失败的界定 王红(2009)和于雷(2008)认为,“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该观点说明注册会计师只有没有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没有尽到审计责任时才会产生,即注册会计师有主观的过失或欺诈行为。 宋丰林(2006),则认为“审计失败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得出了与企业客观事实不想符合的审计结论。”此观点还包括审计单位存在严重的错误和舞弊,而审计机构和人员未能查出,或给出了不正确的审计结论。即不论注册会计师有没有遵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只要注册会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就产生审计失败。 之所以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前种观点是站在审计人员的角度,根据现实情况,结合审计人员能力,指出审计人员在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情况下导致的审计失败。而后种观点是站在社会大众的角度,不管审计人员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只要审计结果没有达到社会要求就说明审计失败。 目前,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辑出版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审计》也赞同第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排除了审计人员遵守审计准则结果发表了

IPO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_徐晓静

IPO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山东威海职业学院徐晓静 摘要:随着2009年新一轮IPO开闸,采用美化业绩、操纵利润等手段“包装上市”成为IPO公司公开的秘密,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与一般公司财务舞弊相比,IPO公司财务舞弊动机更加强烈,手段更加疯狂、孤注一掷,已成为令资本市场萎靡孱弱、令投资者信心丧失的“罪魁祸首”。本文借助经典的舞弊动因理论对IPO公司舞弊的动因进行探究,希望对研究和防范IPO公司财务舞弊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IPO公司财务舞弊舞弊动因 IPO公司财务舞弊,是指在资本市场IPO特殊环境下,由IPO公司管理层授意或指使,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来欺骗监管机构及未来投资者,以此实现公司成功上市并为公司或个人谋取额外收益的舞弊行为。近几年来,由于股东一夜暴富的神话及资本市场巨大的融资平台的诱惑,采用美化业绩、操纵利润等手段“包装上市”成为IPO公司公开的秘密,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下面我们借助经典的舞弊动因理论对IPO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进行分析。 一、舞弊动因的经典理论 要研究公司舞弊,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舞弊?也就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存在的动因,动因分析是识别和防范财务舞弊的基础。国外关于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比较经典的理论: (一)舞弊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最早是海明威提出来的,该理论将舞弊形象地比喻为海面上的冰山,分为水面上可观察到的结构部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水面下不易观察到的隐藏很深的行为部分(行为人的态度、感受、价值观念等),舞弊不仅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更取决于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压力、是否有潜在的道德缺陷。 (二)舞弊的“三角理论” 著名的舞弊“三角理论”认为,舞弊的因素包括压力、机会、借口,其中压力诱使舞弊者产生舞弊的动机,机会提供舞弊者实施舞弊的条件和时机,而借口为舞弊者找到符合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的合乎情理的解释。 (三)舞弊的“GONE理论” 舞弊的“GONE理论”是西方对舞弊风险因素的分类方法,认为舞弊由贪婪(Greed)、机会(Opportunity)、需要(Need)、暴露(Exposure)四个诱因组成。即舞弊者首先有了贪婪的意念,又十分需要钱财,当有了适当的机会,并且认为事后不会被轻易发现就会实施舞弊行为。 (四)舞弊的“风险因子理论” 舞弊的“风险因子理论”将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其中个别风险因子因人而异,是指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压力,一般风险因子是指抑制公司舞弊的内外部环境、制度等,包括舞弊的机会、被发现的概率和受惩罚的可能及程度。 以上理论分析可见,舞弊动因是多种因素构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舞弊风险的程度。也就是说,分析舞弊动因既要强调舞弊的内在的主观因素如压力、道德的分析,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客观因素如机会、发现的可能、受惩罚的程度对舞弊行为的影响。 二、IPO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一)基于融资目的,迎合核准制下的上市条件 近二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历经风雨走过了一段从无都有的发展阶段,为一大批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融资渠道。公司选择IPO方式融资不仅获得了发展所需的低成本权益资金,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公众形象、增加公司无形资产价值,有利于规范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财务体制提升管理水平,同时通过IPO还可以使股东“一夜暴富”、财富成几何增长。但是由于资本市场资源的稀缺性,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可以通过IPO实现融资,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资产结构及质量、现金流量及成长性等都有严格规定,因此对于许多渴求上市的企业来说,要达到上市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上市融资诱惑大,排队企业八百家”这句股民中流传的段子形象地说明了“资本饥渴”的企业现状,在募集资金的巨大压力之下,企业把IPO当作终极目标,当企业的财务指标或其他条件达不到上市标准时,就产生了财务舞弊动因。 (二)获得较高的股票发行价格,以实现筹资额最大化 在公开上市之前IPO公司股票没有历史交易价格可以参考,这就决定了要精确地确定新股发行价格是相当困难的,因此IPO定价是新股发行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和内容,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低决定着新股发行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各参与主体的根本利益。作为IPO公司而言理想的定价当然是在股票成功发售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高的股票发行价格,以实现筹资额的最大化。目前,国内IPO定价由发行企业和承销商协商,通常以会计计量的每股收益为基础,即股票发行价格=每股收益×发行市盈率,发行市盈率一般参照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同类行业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及其成长性等,对于个别IPO公司来说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而IPO公司唯一能影响上市筹资额的就是每股收益。因此IPO公司往往通过系统规划,操纵上市前每股收益的预测值,来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司筹资额,财务舞弊的动因也由此产生。 (三)社会诚信度的下降,为财务舞弊者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 发行人在IPO过程中的财务舞弊与公司管理层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在整个社会诚信度的下降、职业操守缺失的大环境下,IPO舞弊者的借口随处可见:别的公司都这样做,我公司不这样做就是损失;我公司包装只是为暂时渡过困难时期,等IPO过关,募集的资金到位一切就好了;我们也是为了公司、也是被迫的,无可奈何;公司IPO 成功对谁都好,没有人受到伤害,我们的出发点和愿望是好的……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报告准则不完善使舞弊者也找到了自我说服的借口。现有的会计准则允许IPO公司改变会计方法,通过追溯来重述财务报告,给予发行者一个特殊的机会去窜改IPO申报期的会计盈余,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公司IPO前后业绩突变的原因所在。有了这些看起来与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的理由和解释,IPO公司舞弊就显得心安理得、顺理成章了。 (四)信息不对称为发行人财务舞弊提供了机会 IPO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首次公开发行主要涉及两大利益主 (下转第147页)

财务人员必知的财务舞弊逻辑

在IPO实务中,“包装”上市的说法大行其道,“做得太多了”,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造假上市”。IPO过程中的财务舞弊,有其内在的特定逻辑。 一、IPO舞弊以虚增报表利润为目的 财务舞弊的目的,主要有侵占资产和编制虚假报告两大类,两类舞弊对报表的影响是不同的。 1.侵占资产 侵占资产,指管理层或员工利用公司的内控漏洞或通过串通,非法占用公司资产。侵占资产主观上不以编制虚假报表为目的,但客观上也会带来报表的不真实,体现在报表上,可能是少计了收入或高估了费用;也有可能会造成账实不符,资金或实物短缺所形成的相关损失未予记录等。 2.编制虚假报告 编制虚假报告的目的主要虚减业绩和虚增业绩两类。虚减业绩多出于偷漏税款的考虑,非上市公司中常见的“两套账”,即大多是通过“外账”少计利润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不同公司虚增业绩的目的各种各样,但对于IPO公司而言,虚增业绩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上市审核的财务指标以及提高发行估值。 无论何种目的舞弊,客观上都会伤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IPO中的财务舞弊往往直接以虚增利润为目的,是一种主观故意,对报表真实性影响最大。 二、内控程序无法解决IPO舞弊

以侵占资产为目的的舞弊,实施主体可能是管理层,管理层能够通过不正当的交易安排侵占资产;也可能是员工,员工可以通过串通合谋侵占公司资产。而以编制虚假报告为目的的舞弊,无论是从动机和还是从能力上看,只可能是管理层实施的。 内部控制的最重要目的是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内部控制存在两个“天敌”,一是员工串通,一是管理层超越内控。对于员工舞弊,不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只要增加足够多的控制程序,是可以做到防范舞弊的;但对于管理层舞弊,从根本上是源于公司冶理结构的缺陷,任何内控程序都是无能为力的。 IPO舞弊,显然是管理层超越内控的行为,是无法通过完善内控程序予以解决的。 三、IPO舞弊多属于经营活动造假 从方法上,财务舞弊可以分为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1.会计方法 所谓会计方法,是指通过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在IPO过程中,通过会计方法实施舞弊不可能是主流,一是因为会计方法的运用是比较直观的,IPO期间内的滥用很容易被发现;二是会计方法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将业绩前后移动,并不产生真正的虚假利润;三是会计方法的运用,多数涉及到估计和惯例的问题,所以即使IPO过程中有滥用的迹象,一般也难以界定为舞弊。 2.非会计方法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近年来,会计舞弊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下面就选取蓝田股份及东方电子等会计舞弊事件做具体的描述。 一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分析 (一) 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概述 1 蓝田股份简介 蓝田股份股票(600709)1996年发行上市,后改名为生态农业,以销售农副水产品和饮料为主营业务。一直以来以“老牌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证劵市场。公司总资产规模五年间增长了近十倍,上市后资产收益率始终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也曾以股本扩张了360%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然而,在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管理人员却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传。 2 蓝田股份优秀业绩引发疑问 (1)应收账款比例低得令人难以置信。在其公司2000年及2001年中期的应收账款均不足其上亿元销售的0.5%,这使人怀疑其巨额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因为无论是其水产品还是饮料的销售都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 (2)产品毛利率与同行相比高得异常。2001年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与同一行业相比毛利率高出很多。而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产品市场被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或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优势的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 (3)融资行为与现金流量表现不符。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增大了对

银行的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符合。 (4)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亿多元,而其中仅有3590万元是通过销售网点销售,而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使其存在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 (5)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如此廉价的收入水平,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是不合理的。 (二) 蓝田股份产生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三)蓝田实现会计舞弊的手段 蓝田股份主要是通过会计处理上的一些不合规手法,在收入和成本两方面一增一减,大幅增高利润,特别是通过固定资产来调节利润。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其固定资产是不断增加的,只有详细分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配比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而这不是一般投资者所能做到。蓝田股份1998.1999.2000年经营性活动净现金流一直很好,其造假手法就是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投资性现金流出。蓝田股份1998-2000三年间累计经营性现金净流入177734万元,但同期投资性净流出187981万元。蓝田股份虚构收入的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然后通过虚增投资名义将虚增的现金流消化掉,使其账面现金流十分好看。 (四)蓝田股份会计舞弊的后果 由于蓝田股份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该公司董事长等10人被警方拘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