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下)课文翻译及答案

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下)课文翻译及答案

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下)课文翻译及答案
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下)课文翻译及答案

Unit One Technology vs. Terrorism

参考译文

应对恐怖主义的技术

毒素嗅探器、导弹人为干发射机、放射性核弹探测器:?9〃11?事件

后闪电式的保卫行动不仅影响着公共安全

——还在改变着科学的进程。

史蒂芬〃汉德曼

[1] 在防止未来的“9·11” 事件式攻击—或更恶劣的攻击—的竞赛中,华盛顿以前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以来所未有的规模对美国的科学机构做了安排。自2003 年以来,联邦政府对国土防卫研究的投资猛增到近 40 亿美元,而这只不过是安全总开支的沧海一粟。更重要的是,加快的开支把以前截然不同的科学项目结合了起来:软件工程师、流行病学家和生物学家合作开发保护空气与食物不遭受生物恐怖手段破坏的技术。核物理学家和生物恐怖活动专家如今与行为科学最好的智囊人物合作,设计减少核走私与自杀式炸弹威胁的方法。

[2] 然而有些专家认为,这么大的开支实际上只能提供一种安全上的错觉。《超脱恐惧:明智地考虑变幻莫测世界的安全问题》的作者布鲁斯· 施奈尔说:“这当中有许多都是做表面文章的保安技术,目的是让你感到更安全。” 他指出,高技术防护措施大量涌入了从白宫到各地市政厅等标志性建筑内,他声称这就会将恐怖分子的注意力引向地铁与体育场等“ 较软性” 目标。但政府似乎也赞同此观点。不断扩大的国土保安措施不仅包括了大目标,而且也包括了国家广大易受攻击的区域。下面是 5 个风险最高的领域以及今后几年会出现的一些保卫它们的技术。

空气、水、食品

[3] 这个领域里最大的难题之一是研制一系列传感器,它们能觉察出对从田地里的庄稼到公共场所的空调系统等各样事物所发动的攻击。环保局和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及联邦调查局协作,在美国 30 个城市部署了一个微型毒素检测器的网络,作为叫做“ 生物警卫” 的 3 亿美元项目的一部分。它的各个过滤器收集空气中的毒物,而后这些毒物被送到实验室去分析。

[4] 劳伦斯· 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用他们的病原体自动检测系统(APDS) 进一步贯彻了这种意图。1995 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事件导致了该系统的研发,它不需要研究人员每天收集样本,也不需要等待示值读数,就能鉴别出化学品与生物毒素。该系统被接到商场、火车站或其他集会场所的通风系统上,不用人操作一周内就能收集 178 种不同的空气样品,并将它的检测结果用无线电波传送到中心实验室。该系统已经在纽约市进行了试验,到 2008 年可首次出现在其他城市地区。

边境、基础设施

[5] 自 2004 年以来,首都华盛顿应用的一种可核对监视名单信息的光扫描器已记录下了约 6 000 万访美人员两个食指的指印。花费了 15 亿美元研制成的“访美” 生物统计学程序已识别出 1 100 名企图以假借口入境的人及 2 万多背景可疑的想要入境者。

[6] 随着护照签证申请人的档案急剧增加,对十指全部进行扫描将使身份验证更加万无一失。扫描系统还可以利用虹膜扫描和声纹。同时,在 100 个港口

和边防站,一种由科学应用国际公司设计、名叫“ 车货检查系统” (VACIS) 的车载扫描器给海关检查员提供了一种工具,使他们不用打开卡车与集装箱就能探查内部的真相。VACIS 采用了甚至能穿透铅衬里箱子的低能伽马射线,射线在6 秒钟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显示出有明显颗粒的图像。如果检查人员发现货物和运货清单上写的不一致,则集装箱就会被转到另一处做进一步检查。

[7] 现在正在开发之中的还有微米大小的传感器——名叫“智能灰尘” 或“尘埃”。该传感器可撒在管线、无设防的边境和公用设施的周围,用以监测生物浮质、化学物质或放射物的入侵或释放。依靠传感器仪表的技术进展,这些用电池作能源的计算机形成了一个电子眼、电子耳和电子鼻的网络——它们可用低宽带频率相互通讯,并可将各种示数发送到中心服务器。专家说,该传感器可能准备到 2010 年在全国各地铺开,不过这还要视投资情况而定。

交通运输

[8] 地铁、公共汽车、火车和飞机——以及为它们服务的中枢——很容易受到浮尘携带的病原体、核弹放射物和汽车炸弹等的威胁。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加州分室研制的技术,将各传感器用无线电波或通过光纤连接到一个鞋盒大小、名叫“智能传感模”(ISM) 的装置上。和别处一个指挥站连接的一个场所的 ISM 网络,能给该场所管理人员或安全部门发出一个存在着某一威胁的早期警告,让他们及时采取行动。该系统自 2004 年起已经在 30 个场所使用,其中包括体育场、地铁和机场。随着探测系统技术的提高,在核工厂、化学工厂和关键的运输中心可能安装未来型的 ISM。

[9] 为了拦截未来的炸弹,所谓“ 噗噗吹气的机器” 目前正在 26 个机场值班,它们能判断出你是否在过去一周里有接近过炸弹的嫌疑。这种价值 15 万美元的从两端都可进入的机器像个造型优美的户外小屋,它在你的衣服上面迅速地吹过一股气流,从衣服上吹下微量炸药粒子,然后再将空气收集起来送到一个能鉴别8 种氮基炸药的检测器上——这一切只需用几秒钟。新墨西哥州桑迪亚实验室的高级工程师凯文· 林克尔说:“ 我们在奥运会标准游泳池大小的空间里能发现相当于 1 毫克阿司匹林的可疑物。” 现已在研制一台 11 磅重、名叫“ 微型猎犬”的改进型机器。为了拦截自杀式炸弹,研究人员已经制出了一种装置的样机,以探测 30 英尺外的炸药痕迹。

公共场所

[10] 尽管办公楼和公共场所现在一般都用视频监视与碰撞护栏,但是地方建筑规范和重新在公共场所安装的高成本却减慢了防恐活动的进展。“如果你设计的每幢楼都能防止袭击的威胁,我们就再也负担不起建筑费了,”前议员、重建世贸中心选拔设计队伍的评选小组成员理查德· 斯威特承认说。然而,今天的建筑技术看来已经远远超过“9·11” 事件以前的日子了。斯威特指出,重建世贸大厦的规划中包括防爆窗与防爆建筑材料、传感系统、确保上层的营救人员能与地面同伴通讯的无线电转发器、使建筑物自动隔离被污染区域的“ 智能系统”等等。

[11] 至于必须进入受灾现场的营救人员,他们很可能会获得高技术防护装备,包括救生衫。这种像背心的上装可监测 30 个生理体征,采用 GPS 技术跟踪营救人员的活动,并将所有的实时数据源源不断地送到指挥中心,那里可同时跟踪几十名第一出动人员(即发生危险或事故时首先到达现场的人员,通常是消防员和警察)。

因特网

[12] 对国家的金融网和电力或电信网进行的网络攻击,可使我们保护有形资产的其他手段变得无实际意义。为了应对这种攻击,在华盛顿州里奇兰德的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 (PNNL) 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已研制出了一个叫“ 莫扎特” 的程序,它能测出网站上的未来间谍和入侵者。该软件现在被能源部使用,利用可钻入网站的搜索工具发现与登记可能损害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开发人员说它是“Google 式” 的工具,预计到年末它就能用于一些军事和其他政府机构。议事日程上的下个待议事项是叫做“ 内部安全计算” 的东西——从根本上说,它是帮助计算机“ 受到攻击时知道情况与采取措施自卫” 的一个总体规划,PNNL 的网络安全技术总管布赖恩· 麦克米兰解释说。广泛地实施这项规划至少还得 10 年。

[13] 这种种超前的构想及其数十亿美元的开支绝不等同于 100%的保护。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工程师克里斯· 拉蒂默告诫说:“ 技术的最大实践收益是改进人类实践的结果。”简单的真理是,譬如说,如果虹膜扫描失败或智能传感器装聋作哑,即使再多的硬件也不能代替保卫我们所需的那种智慧的人类决策。

Exercise A

Ⅰ. Comprehension

1. D

2. D

3. D

4. C

5. B

6. A

7. C

8. B

Ⅱ. Vocabulary

A. 1. A2. D3. B4. A5. B6. A7. A8. D9. B10. B

B. 11. A12. B13. D14. C15. C16. C17. C18. A19. D20. C

Ⅲ. Cloze

1.C

2. D

3. B

4. A

5. D

6. A

7. B

8. A

9. C10. D11. C12. A13. B14. D15. D Supplementary Reading

1.D

2. C

3. B

4.

5. D

6.

7.

8. C

9. B10. 11. B

Unit Two Active and Passive Euthanasia

参考译文

积极的和消极的安乐死

詹姆斯〃雷切尔斯

[1] 人们认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之间的界限对医学伦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种观点认为,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允许医生撤除医疗措施并且让病人死去;但是绝对不允许医生采取任何直接的预谋的措施来促成病人的死亡。这一理论似乎为大多数医生所接受,而且在 1973 年 12 月 4 日美国医学协会代表大会通过的声明中得到支持。

?有意识地结束另一个人的生命——安乐死术——违反了医学界应有的立场,也违反了美国医学协会的宗旨。

在有不可反驳的证据表明病人即将面临死亡时 , 停止采取非常措施来延长其生命是由病人和 ( 或 ) 其直系亲属来决定。此时,医生应该有权对病人和( 或 )其直系亲属给予指导并作出判断。?

然而,人们可以对这一理论提出强有力的反对意见。下面我将列出一些有关的论据,并且敦促医生们重新考虑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观点。

[2] 我们用大家所熟悉的病例开始:一个患了不治之症喉癌的病人病情危急,正在经受着极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已经不能有效地得到缓解了。即使目前的治疗依然继续下去,他几天之后也肯定会死去,但是因为痛苦不堪忍受,他不想再多熬这些时日了。所以他请求医生结束他的生命,他的家人也同意这样做。

[3] 假设医生像传统理论所允许的那样同意停止治疗。这样做之所以合理是因为病人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而且既然他迟早会死去,不必要地延长他的痛苦就是错的。但是现在请注意这一点。如果只是停止治疗,那么病人可能死得更慢,比起采取更直接的措施——注射致死的针剂来,病人受的痛苦更多。这一事实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一旦做出了不再延长病人痛苦的初始决定,那么积极的安乐死比消极安乐死更可取一些,而不是相反(即消极的安乐死比积极的安乐死更可取)。换句话说,就是赞成导致更多而不是更少痛苦的选择,而且这首先就是和做出不要延长其生命的人道主义的动机背道而驰的。

[4]我的部分论点就是,“ 允许病人死去” 的过程可能相对来说是较慢和痛苦的,而注射致死的针剂则是相对地快速和没有痛苦的。让我举一个不同类型的例子。在美国,大约每 600 个婴儿中有一例患有先天性的唐式综合征。大多数这样的婴儿在其他方面是健康的,也就是说,经过小儿科的护理,他们能在其他方面正常发育。但是,其中有一些婴儿还是有像肠梗阻这样的先天性缺陷,他们如果要存活,就得进行手术。有时,家长和医生决定不进行手术而让新生儿死掉。安东尼· 肖描述了当时发生的情况。

?……在决定不施行手术以后,医生必须在婴儿自然耗尽其生命时,设法消除他的痛苦。作为一名应用手术刀来帮助病人战胜死亡的外科医生,站在一旁看着可以救治的婴儿死去是我所知的感情上最难熬的经历。在会议上,从理论上讨论问题决定让这样的婴儿死去是容易的;但是站在婴儿室里看着脱水和病菌感染使一个小孩子在几小时或几天的时间里耗尽生命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这对于我和我医院的同事们是一个残酷的考验,这一考验对于我们比对那些从不踏进婴儿室一步的家长们要残酷得多。?

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人反对所有的安乐死,坚持要允许这样的婴儿活下来。我认为我也理解为什么另外一些人主张快速和无痛苦地让这些婴儿死去。但是,为什么还有人要主张“让脱水和病菌感染几个小时或几天慢慢地耗尽一个小生命”呢 ? 可以让一个婴儿由于脱水和消耗体力而死去而不主张使用针剂使其尽快无痛苦地死去,这种主张很明显是残忍的,无需进一步反驳。我所使用的强烈语言无意冒犯,而只是想把问题尽可能地说清楚。

[5] 我的第二个论点是,传统理论导致做出的生死决定,其根据是不相干的。

[6]让我们再来考虑唐式综合征例子中的婴儿,需要对他做手术纠正与综合征无关的先天性缺陷来存活。有时没有做手术,婴儿死了,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缺陷婴儿就活下来了。请注意,一个消除肠梗阻的手术并不特别困难。在这些病例中,没有实施手术的原因是很清楚的,这就是因为婴儿患有唐式综合征,所以家长和医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让婴儿死去。

[7] 但是请注意,不管一个人对这样的婴儿的生命和潜能持什么观点,这种处理都是荒谬的。如果一个婴儿的生命值得保护,那么做一个简单的手术又有何妨? 或者,如果人们认为最好让这样的婴儿死去,那么,即使他没有患肠梗阻又有何区别呢? 不管哪种情况,这个生死问题是由不相干的理由决定的。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是唐式综合征而不是肠梗阻,这就是问题之所在。如果要做出决定,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做出;而不允许牵扯是否有肠梗阻这个基本上与此无关的问题。

[8] 当然,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人们认为由于婴儿患有肠梗阻,人们可以“ 让他死去”,因为如果没有肠梗阻的问题,人们就无计可施了,一个人总不能去杀害一个婴儿吧。这个决定孩子生死问题的想法是由不相干的理由决定的这个事实就是反对这个理论的又一个原因。

[9] 许多人认为,在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之间有一个重要的道德上的区别,原因就是认为杀人要比袖手旁观让人死去在道德上更坏一些。但是,果真是这样吗 ? 真是杀人比让人死去更坏吗 ? 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们可以考虑两个极其相似的案例,其中一个涉及杀人而另一个则是让人死去。然后,我们就可以问:这一区别是否能影响道德评价。重要的是除上述区别外,这两个案例完全相同,因为如非如此人们就不能确信,正是这种区别而不是其他某种东西影响对这两个案例做出任何评价。让我们考虑下面两个案例:

[10] 1. 如果史密斯六岁的表弟遇到不测,史密斯会得到一大笔遗产。一天晚上,这个孩子洗澡时,史密斯偷偷溜进浴室把这个孩子溺死了,然后伪造了意外事故的现场。

[11] 2. 如果琼斯六岁的表弟遇到不测,他也会得到一大笔遗产。他像史密斯一样,溜进浴室策划谋杀。但当他进入浴室时,正好看到孩子滑倒了,撞了头,然后脸朝下摔入水中。琼斯心中大喜,他站在一旁,准备必要时把露出水面的头按下去,但是已经没有这种必要了。经过一阵挣扎之后,孩子“ 意外地” 淹死了;而琼斯却看着,什么也没有干。

[12] 史密斯杀害了孩子,而琼斯“ 仅仅是” 让孩子死掉了。这就是二者之间唯一的不同。从道德观点来看,其中一个人真的比另一个表现得好一些吗 ? 如果杀害和让别人死之间的区别本身在道德上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应该说琼斯的行为比史密斯的行为应受到的责难少一些。但是人们真的想说这些吗 ? 我认为不是这样。首先,两个人的行为动机是相同的——争个人财产;而且,二者行为的目的也是相同的。从史密斯的行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是个坏人,尽管,如果进一步弄清了有关他的一些情况,比如他精神不正常,他也许会免于判刑或从轻判处。但是从琼斯的行为我们难道不能得出同样的推论吗 ? 难道同样的进一步考虑对琼斯的从轻判处不也是有关系的吗 ? 进一步讲,假设琼斯为自己辩护说:“ 毕竟,我除了站在一旁静观孩子死去以外什么也没有干。我没有杀他,只是让他死了。”又是这种说法,如果让人死去比杀人好一些,这个辩护或许还有些分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 辩护” 只能被看成是对道德推理的古怪的颠倒和歪曲。从道德上讲,这根本不是什么辩护。

[13] 人们或许可以指出,医生们所关注的安乐死的情况和这个案例是完全不同的。医生们关注的安乐死不涉及个人的得失或是危害正常健康儿童的生命。医生们关注的是病人的生命对病人本身已不再有意义的病例,或是病人的生命已经成为或者将要成为可怕的负担的病例。然而,在这些情况下问题还是相同的:即仅仅是杀人与让人死去的区别本身并没有构成道德上的区别。如果一个医生出于人道主义的理由让病人死去,那么他的处境与他出于人道主义理由给病人注射促死针剂的处境是相同的。如果他的决定是错误的,比如说如果病人不是患不治之症,那么不管采取什么措施来执行,这个决定都是令人遗憾的。如果医生的决定是正确的,那么方法本身并不重要。

[14] 美国医学协会的政策声明非常明确,这一至关紧要的问题是“ 一个

人有意地结束另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在确定这一问题以及禁止安乐死术之后,声明否认停止治疗是有意终止生命。这正是错误之所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停止治疗如果不是“ 一个人有意结束另一个人的生命”,那又是什么呢 ? 当然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了……

Ⅱ. Vocabulary

A. 1. C2. A3. A4. B5. A6. C7. C8. D9. A10. D

B. 11. B12. B13. D14. D15. B16. C17. A18. D19. A20. D

Ⅲ. Cloze

1.B

2. A

3. C

4. D

5. C

6. A

7. B

8. A

9. C10. B11. D12. A13. B14. B15. C

Unit three Evolut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

参考译文

进化论与自然选择

[ 美 ] W.C. 丹皮尔

[1] 进化的观念为某些希腊哲学家们所知。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已有人推测,较完善的物种形式,不但出现于不完善的形式之后,而且就是从不完善中发展而来的。但是这仅仅是猜测,提不出事实根据。现代重新提出进化观念时,它出现在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儿、莱布尼茨与康德等人的著作之中。斯宾塞在达尔文的书发表前几年,已经在宣扬一种成熟的进化论学说,而当时大多数博物学家还不愿接受任何这样的学说。虽然如此,仍有一些生物学家反对当时流行的观念,他们指出了诸如温血动物的结构基本一致之类的事实。

[2] 最早的一个完整的学说是拉马克 (1744~1829) 的学说。他认为环境造成的改变如果是经常的和持续的,就会被遗传而产生新的物种。虽然这样的遗传没有证据可寻,但这一理论却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假设供博物学家使用,而且,19世纪很多社会和慈善事业,就是以环境造成的改进会得到遗传这一假设为默认的前提而兴办起来的。

[3] 然而,给达尔文和华莱士提供线索的是马尔萨斯牧师 (1766~1834) 的书。有一时期马尔萨斯做过英国萨里郡的阿耳百里地方的副牧师。那时,英国的人口增加极快。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加常比食物的增加快,只有消灭多余的人口,才能使食物够用。这也许不一定完全是事实,但达尔文写道:

[4]“1838 年 10 月,我为了消遣,偶然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我长期不断地观察过动植物的生活情况,对于到处进行的生存竞争有深切的了解,我因此立刻想到,在这些情况下,适于环境的变种将会保存下来,不适的必然被消灭。其结果则为新物种的形成。这样,在进行工作时,我就有了一个理论可以凭借。?

[5] 达尔文花了 20 年的功夫搜集了了无数事实并进行了大量动植物的繁殖和变种实验。到 1844 年他已经相信物种并非一成不变的,但他仍继续工作,以期得到更多的证据。1858 年 6 月 18 日,他收到华莱士在特尔纳特写的一篇论文。论文是华莱士读了马尔萨斯的书之后,在三天内写成的,达尔文立刻看出华莱士已经不约而同地抓到自己的理论的要点。赖尔与胡克两人和林耐学会商

议,于 1858 年 7 月 1 日,把华莱士的论文和达尔文的一封信及他在 1844 年所写的他的理论的提要一并宣读。接着达尔文把他多年辛劳的结果简略地写了出来。1859 年 11 月 24 日,他命名为《物种起源》的大作发表了。

[6] 属于任何一个种族的动植物的个体,内在属性各不相同。达尔文对于这些差异的原因没有做出解释,只是把这种差异当作事实加以接受。如果生殖过多或追求配偶的竞争过大,任何在这场斗争中有用的结构上的变异都具有“ 生存价值”,而赋予具有这种变异的个体更大机会延长生命和繁殖后代。由于不具有这种变异的个体逐渐被淘汰掉了,这一变异便有扩大到同种族之势,于是一个新的变种,甚至物种便可能确立起来。正如赫胥黎所言,这种观点,在 1858 年以前是闻所未闻的。他说,这本书就像黑暗中的一道闪电。他写道:?这本书的极大用处,就是使我们摆脱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处境:如果你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让任何慎思熟虑的人都能接受呢?1857 年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不相信有什么别人能够回答。一年以后,我们责怪自己被这样的问题难倒真是愚蠢。我记得当我最初把《物种起源》的中心思想抓住的时候,我的感想是‘真笨,连这个都没有想到 !’?

[7] 自然选择的假设也许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解释,但是,它引导人们接受了一个比它本身更重要的东西——生物进化论,这一理论随着岁月的流逝全然得到证实。然而,最初一些博物学家也加入到持反对意见的行列中。对于很多人来说,由于他们没有能力判断这种生物方面的证据,这一理论似乎难以想象而且是摧毁性的,它与人们的见识大相径庭,它把人类在哲学上和宗教上的一切重要成果一概推翻。就连受过教育的人在《创世纪》和《物种起源》二者之间进行选择时,也和迪斯雷利一起宣布,他站在“ 天使那边”。

[8] 达尔文本人持谦逊的观点。他虽然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排斥拉马克的意见,即由于用进废退的长期作用而获得的特性可以遗传,虽然当时似乎无证据可寻。但约在 1890 年,韦斯曼把身体与体内的生殖细胞截然分清。体细胞只能产生与自己相同的细胞,但生殖细胞不但产生新个体的生殖细胞,而且产生体内一切无数类型的细胞。生殖细胞由细胞质一脉相传,但体细胞总是溯源于生殖细胞。因此,每一个体的身体,不过是亲体生殖细胞的比较不重要的副产品;它死去后并不留下后裔,但细胞质却有不断的连续性。生殖细胞的产物不大可能受到身体所遭受到的改变的影响。于是韦斯曼的学说解释了后天获得的特性显然不能遗传这一事实。

[9] 纯粹达尔文主义的维护者逐渐认为,微小变异足以解释自然选择,而自然选择也可以充分解释进化的原因。但是,动物育种人和园艺家知道,大的突变是会发生,特别是在杂交以后,新的品种便可以立刻确立。到了 1900 年,久被遗忘的孟德尔的研究成果重新被发现,从而展开了新的一章。

[10] 1869 年,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把这些理论应用于人类智力素质。高尔顿研究了有关的参考书,他仔细查阅了能力遗传的问题。例如,他发现,一个精明能干的法官的儿子表现出较大能力的机会比普通人要大 500 倍,对于这个法官的父亲表现出较大能力的机会也差不多。对于个人作出预测虽不可能,但按大数目平均来说,能力的遗传是肯定的。

Exercise A

Ⅰ. Comprehension

1. C

2. D

3. C

4. C

5. B

6. D

7. C

8. D

9. B

Ⅱ. Vocabulary

A. 1. A2. B3. D4. C5. B6. D7. D8. D9. A10. C

B. 11. C12. C13. B14. C15. A16. B17. C18. B19. B20. D

Ⅲ. Cloze

1.C

2. D

3. C

4. A

5. C

6. D

7. B

8. B

9. C10. B11. D12. D13. B14.D15. D Supplementary Reading

1.F

2. F

3. F

4. T

5. F

6. T

7. T

8. F

Unit Four The Man Who Discovered Mother Nature

参考译文

发现大自然的人

詹姆斯〃洛夫洛克大胆新颖的理论有可能永远改变我们看待

我们这个行星上生物的方式

洛厄尔〃庞特

[1] 坐落于英国西南部起伏不断的绿色小山中的这所泥草小屋看上去自从莎士比亚那个年代以来就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四周的草地上有孔雀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不过,毗邻的新大楼内却有一个装满计算机、色谱仪、化学和电子设备的实验室。

[2] 房子的主人叫詹姆斯· 洛夫洛克,他是一位与时代不相符合的人。如今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在大机构里工作,可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现年 72 岁的洛夫洛克却是一位独立的学术研究者和发明家,在众多领域内自由驰骋,追逐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享有 40 多项发明专利的他俨如一位现代的本· 富兰克林,今天研究墨西哥湾流,而明天又去放风筝以便捕获雷电的奥秘。并且从他那小小的实验室内洛夫洛克提出了一种正在改变科学家们看待我们这个行星上生物的方式的理论。

[3] 事情是从 30 多年前开始的,当时洛夫洛克设计了电子俘获检测器。仍在广泛应用的这种电子鼻子能够嗅出土壤、水或者空气中仅占每兆分之几的化学物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知晓洛夫洛克的本事,于是便于 1961 年请他帮助设计探察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方法。

[4] 洛夫洛克利用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红外线望远镜所提供的分析资料研究了火星的化学特性,结果发现火星上没有任何化学变化在进行。这种稳定性显然是一块标志着一个没有生命的行星的墓碑。后来,两个海盗号自动操纵着陆器登上火星后证实了他那严峻的分析。

[5] 不过就在寻找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迹象的同时,洛夫洛克对“ 金发小姑娘问题” 着了迷,这是一个早就令科学家们感兴趣的谜:为什么金星太热,火星太冷,不适于生物生存,而地球却恰好适合于生物生存呢 ?

[6] 研究人员过去曾假设地球不过是很走运,与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正合适,这样水始终处于液态,水温保持在沸点与冰点之间。可是我们的太阳随其年龄的增长燃烧得越来越热了;最为准确的估计是它现在发出的光和热要比大约38 亿年前地球上刚刚出现生命时多 25% 到 30%。地球当时的平均温度估计为73 华氏度左右。如今却更凉爽了,大约为 59 华氏度。怎么会是这样呢 ?

[7] 洛夫洛克猜想是否是有某种强大的、自动调节系统在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个引起争议的论点:我们的行星就像一个巨大的充满生气的有机体,其中所有的生物都相互作用以维持稳定。个体和物种于不知不觉中都在扮演一个角色。尽管人体内的红细胞有它们自己的生命,但却不知不觉地齐心协力维持人的生命。

[8] 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家威廉·戈尔丁是洛夫洛克的邻居,他建议以古希腊地球女神盖阿(GUY-ah)的名字为这一理论命名。洛夫洛克欣然接受了这一名称。自从他于1969年首次提出该理论以来,盖阿假说已成为一场科学争论的大风暴中心。

[9] 尽管听起来很简单,盖阿假说却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它认为生物不是其环境的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可以改变其环境的。正如艾萨克· 牛顿爵士将宇宙比喻为钟表机构改变了科学界的思想那样,这一理论也有可能改变科学界的思想。盖阿假说向科学界的权势集团——其专家万分戒备地控制着自己狭窄的专业领域——提出挑战,要求扩大其视野: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海和天空以及生物互相改造的一个系统。正如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洛夫洛克所说,“我们研究地球需要像医生诊断和治疗病人那样,不要视其为一条孤立的腿或者一只孤立的耳朵,而应视其为一个整体的生物。我们要求科学家以新的方式进行思考,成为地球的医生。”

[10] 要了解盖阿是如何运作的,那么就请将时钟拨回到生物刚刚出现的时候。证据显示那时地球的大气层内含有多达 98% 的二氧化碳。这便产生了使我们的世界保持温暖的“ 特大温室效应”。然而,随着太阳燃烧的不断加剧,是什么阻止地球变得过热呢 ? 就是这样一种无法控制的温室效应将金星——一个在大小和原始化学特性上都与我们的地球十分相似的行星——变成了地狱似的地方,其表面温度超过 800 华氏度。洛夫洛克的回答是,地球上的生物造成了差异。例如,最早的细菌吞噬了二氧化碳,将其从大气层中消除并限制了这种温室气体的效应。

[11] 后来大约在 37 亿年前,早期的蓝绿色藻类开始利用太阳光来制造食物。但是它们也产生了一种在它们的世界里有毒的气体——氧气。当这一气体最终于25 亿年前开始在大气中聚积时,它便使我们的行星冷却并消灭了一些生物。其他生物体学会了与氧气共存而这便为我们现在所知晓的生物准备好了生存场所。

[12] 如今氧气占地球大气的 21%。二氧化碳仅占我们周围空气的 0.03%。在金星上,二氧化碳占 98%。

[13] 盖阿有许多反馈系统。例如,洛夫洛克曾经将他对大气中浮游生物产生的二甲硫气体的测量方法向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罗伯特· 查尔森提起过。在此之前查尔森一直在苦思,到底是什么未知的微粒为水分凝结提供了核心,形成云朵。结果,洛夫洛克、查尔森和另外两名同事假设了另一个盖阿反馈机制。如果气候变暖,浮游生物,有可能释放更多的二甲硫;空气中由此而产生的硫黄微粒有可能产生更丰富的小滴和反射云,因此便遮蔽了下面的世界并将更多的太阳光反射回太空。根据这一仍有争议的理论,地球总会以行动对更热的情况作出反应以便使环境冷却。

[14] 自洛夫洛克提出盖阿假说以来的 22 年中,它吸引了众多的各式各样的热衷者。一些实业家喜欢盖阿理论,因为它似乎提出大自然能够幸免于甚至是大量的工业污染而不致毁灭。洛夫洛克也会同意这一说法,不过他会补充说,这

一幸存有可能意味着人类将为更能抵抗污染的物种所取代。欧洲的环境主义者“ 绿色” 团体中的不少活动分子已经欣然接受了他们自己的对盖阿理论的理解。不过洛夫洛克已经批评了环境政治,认为它是“ 煽动者的青草繁茂的牧场”。

[15] 对许多科学家来说,盖阿是左道邪说,因为它似乎提出地球上的生物有4意识地444控制它的环境。然而洛夫洛克坚信大自然的运行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不存在有意识的计划或者是运用智力。有充分的根据认为,由于世界上有 3 000万种物种,生命具有巨大的复原力。

[16] “不论您赞同盖阿与否,它都是一条出色的起着组织作用的原则。”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气候学家斯蒂芬·施耐德说。“它将通常互不交谈的科学家,如生物学家,地球化学家和大气科学家,聚集到一起,提出有关生物和行星如何相互作用的深邃问题。”

[17] 盖阿假说的一位批评者,英国的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认为,地球不能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因为它不繁殖,也不做其他事。洛夫洛克的后期的研究对此挑战提出了令人感兴趣的应战。

[18] 最近的研究表明,火星接收到的阳光刚好可以维持生命。洛夫洛克与一位合作者——科技新闻工作者迈克尔·阿拉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未来课题:释放盖阿的能量以给火星带来生命。为了使火星变暖,让水再次流动起来,他们提出用会启动温室效应的含氯碳氟化合物来充满火星大气层,之后再将从南极洲干枯山谷中取来的健壮微生物移植于火星上。通过光合作用,这些小微生物会开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氧气。由于没有捕食者或是竞争者的阻碍,它们能够迅速繁殖并覆盖火星的表面。人类移民队便可随之而来。

[19] 这样地球将会通过宇宙飞船播撒种子,产下自己的后代。

Exercise A

Ⅰ. Comprehension

1. C

2. B

3. A

4. C

5. D

6. A

7. B

8. D

9. C10. D

Ⅱ. Vocabulary

A. 1. D2. A3. B4. C5. D6. D7. B8. C9. A10. C

B. 11. B12. A13. C14. A15. B16. C17. A18. C19. C20. A

Ⅲ. Cloze

1.A

2. C

3. B

4. C

5. C

6. B

7. C

8. C

9. C10. D11. D12. A13. C14. C15. B Supplementary Reading

1.F

2. F

3. T

4. T

5. F

6. F

7. F

8. T

9. T10. F

Unit Five The Apple of Your Ear

参考译文

你耳边的苹果公司

列夫〃格罗斯曼

[1] 像许多时尚产品一样,iPhone作为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开始了自己的征程。几年前,史蒂夫·乔布斯注意到不知有多少研发经费——尤其是在大西

雅图市区——用在称为平板 PC 的产品上:即用触摸屏代替鼠标和键盘的扁平便携式计算机。乔布斯就是乔布斯,他充满好奇。他让苹果公司的工程师们研究触摸屏。当他们向他展示研究成果时,他兴奋不已。他太兴奋了,以致将平板计算机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他有了更大的追逐目标。

[2] 在这之前,乔布斯刚刚领导苹果公司成功地闯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便携式数字音乐播放器,并在寻找更多的技术去攻克。他发现,理想的目标就在他的后裤兜上。去年,消费者购买了将近 10 亿个手机,10 倍于 iPod 的销售量。苹果公司新推出的 iPhone 今年 6 月份即将面市,它可能会给手机市场带来如同iPod 带给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市场的那种强大的冲击力:无情地把手机市场置于其卓越性能的压力之下。对于生产手机的其他所有厂家来说,这是一个不幸的消息,但对我们这些使用手机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3] 这次游戏略有不同。拿 iPod 说,乔布斯是从根本上开发了一个全新的产品种类。手机市场的地盘早已由移动电话生产商和服务提供商结成的牢固同盟所把持。它们可能不像苹果公司那样新潮或求变,但是它们会为占有市场上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互相拼杀,而这样的利益市场上遍地都是。“我们已经有普通手机和智能手机了,所以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业内分析师杰夫·卡根说道,“我们还没有看到苹果公司在竞争异常激烈和残酷的无线通信市场打拼过。”

[4] 但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手机吸引了乔布斯是因为,尽管手机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通话、短信收发、Web 浏览、联系管理、音乐回放、照片和录像欣赏——但这些功能实现得非常差,强迫你去按很多小小的按钮,浏览各种异构界面,吃力地盯着极小的显示屏。“大家都对自己的手机不满,” 乔布斯说,“ 那不是件好事情。然而就在此处却存在着商机。”在乔布斯完美主义者的眼光里,手机都是有缺陷的,乔布斯就是喜欢有缺陷的东西,这意味着他能创造某种完美无缺的产品并将这种产品以有利可图的价格卖给你。

[5] 这就是为什么在两年半以前,乔布斯把他的设计师和工程师组成的援救团队投入到改进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也是让我们不满的——手机上。他们首先去掉了视频 iPod 的面板。不要导航键盘,不要数字字母键盘。他们去掉了整个前面部分,而代之以一个明亮、生动的大显示屏——就是本文开头提及的让乔布斯异常激动的触摸屏。当你需要打电话时,它给你显示一个数字小键盘;当你需要其他按钮时,显示屏会立刻为你呈上。当你要看一段视频节目时,按钮立即消失。突然间,界面不再是固定、僵硬的,而是流动、柔和的。软件取代了硬件。

[6] 在那个 iPod 的内部他们装上了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 (OSX) 的工作版,这样手机就能处理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项目,如 Web 浏览器和 e-mail 客户端。他们内置了一根手机天线和为实现无线保真技术和蓝牙技术的另外两根天线,外加一束传感器,以便让手机知道显示屏应多亮、应垂直显示还是水平显示,以及什么时候应关闭触摸屏,以防止你的耳朵无意中碰到它而进行了操作。

[7] 接着,苹果公司的设计主管乔纳森·艾夫,一位塑造了 iMac 和 iPod 的英国人,把这个盒子挤压成不到半英寸厚,并把它加宽到看起来像用铝和不锈钢包裹的一长条昂贵的巧克力。iPhone 是一款典型的艾夫设计产品:简约、抽象、柏拉图式的外观,也有些刻意追求一种柔和、浑然一体、赋予我们人性化关怀的感觉。

[8] 好,这么说它很漂亮。现在拿起它来打个电话。一个友好的、醒目的图标出现在大显示屏上。假设正当你通话时第二个电话来了,这时第二个图标出现了。触一下第二个图标,你会转到第二个电话。触一下“ 合并电话” 图标,

你就会进入到一个三方会议电话模式。真是简单得离谱。

[9] 事实是,iPhone颠覆了用户技术的两条基本公理。一是,当你拿到一个应用项目并把它用到手机上时,该应用项目就必须简化成它自身跛足的、令人气恼的版本;二是,当你拿起两个设备——譬如 iPod 和手机——并将它们压合成一个时,这两个设备必须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它自身跛足的版本。iPhone 集手机、iPod 以及超小型互联网计算机的功能于一体,与基本物理学法则相反,这三者同时占据着同一个空间而没有损失性能。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个产品命名为iPhone 是不正确的。(的确,思科系统公司正在对苹果公司提出诉讼,宣称它拥有这个商标。)它就是一个恰好包含了手机功能的手持计算平台。

[10] 为什么苹果公司能做其他大多数公司不能做的事情呢 ? 部分是通过定价:4-GB 的 iPhone 要价 499 美元,8-GB 的要价 599 美元;部分是因为不像大多数公司,苹果公司做自己的硬件、自己的软件和自己的工业设计。当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屋檐下时,便产生了合作的协同增效作用,导致非常规的事情发生。

[11] 苹果公司对界面设计也给予了不同寻常的重视。它很重视那些乍看起来并不十分重要除非受到真正重视的表面细节。“我确实有一个摄影师所用的放大镜,用来确保每一像素都是正确的。”苹果公司平台体验部的副总裁斯科特·福斯特尔说道,“我们会逐一讨论每一像素。”结果是,当你挥动手指拂过触摸屏打开 iPhone 的时候,你不只是访问有嵌套式菜单的系统,而是进入了一个微小的世界,在那里存在着如宝石般、一触即发的数据。你实际上可以用双指捏出一张图片并让它变小。因为没有鼠标和键盘,仅有触摸屏,这便产生一个强烈的幻觉:你真的在用手处理数据。

[12] 当然,苹果公司另一秘密武器是史蒂夫·乔布斯的控制之手。乔布斯51岁,对他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有意义的一年。5年前,iPod 问世;30 年前,乔布斯与人(斯蒂芬·沃兹尼克)共同创建了苹果公司;从他被解雇又回到这里也已经 10 年了。在这 10 年间,苹果公司的股票上涨了 15 倍多。尽管他胡须中的一些银灰色正悄然染白他的头发,年龄、成功乃至 2004 年的癌症手术都没怎么使他失去朝气。所有的技术专家都相信他们的产品比其他人的要好,或至少他们声称是这样,但是乔布斯相信他的比其他的都要好。他称iPhone 是“苹果公司迄今发布的最重要的产品,可能Apple Ⅱ和 Macintosh 除外。对于整个行业,它也将是一场难以置信的革命。”

[13] 乔布斯对于产品开发——以及把自己的远见卓识付诸实施——的热情从未减弱过。他使苹果公司的管理结构保持平板式,对一个拥有 2 万人的公司来说可是非比寻常。这样,他可以看到公司最基层发生的事情。在整个苹果公司只有一个委员会来定价格。如果苹果消费者的座右铭是“ 要标新立异地思考”,那么苹果公司雇员的座右铭则是“ 像史蒂夫一样地思考”。

[14] 对于苹果公司的合作者来说也是如此。上次苹果公司尝试一款手机,就是那款很不成功的 ROKR,乔布斯让摩托罗拉来制造。“ 我们得到的教训是,把iTunes 放到通常的手机中是不会让我们感到满意的。” 乔布斯说,“ 从那件事情中我们认识到,我们要想满意,要想引以为豪,就不得不自己生产一切。”

[15] 苹果公司的优越感情结会招来怨恨,这就是部分硅谷同行对乔布斯当前所面临的股票期权麻烦幸灾乐祸的一个原因。内部调查已经证明乔布斯是无辜的,但是联邦政府调查以及一起股东诉讼仍在进行。( 乔布斯拒绝谈论期权问题。)从特殊人物丢人现眼中找乐子是美国人的一大消遣。但是,佯称乔布斯不是特别

的人物是没有用的。他大学辍学,儿时亲生父母抛弃了他,让他人领养,可是就是他已经主持推出了 4 大项改变游戏的产品:Apple Ⅱ、Macintosh、iPod 和iPhone。如果算上皮克斯发行的《玩具总动员》,那就是 5 项,我喜欢那部片子。

[16] 如果没有苹果公司“ 我们就是与众不同” 的态度,iPhone 就不会诞生。在手机上没有多大创新的原因之一通常是手机运营商有刻板的要求,而制造商不得不遵从。他们要求所有的手机都以同样的方式工作。“很多情况下,老实地说,他们有些狂妄,总以为自己比别人更明白,”乔布斯说道,“ 他们对手机上该有什么装置发号施令。这对我们不起作用,因为我们想创新。除非我们能创新,否则就不值得做。”乔布斯要求他的合作者手机运营商Cingular公司给予特殊待遇,他得到了。他甚至强迫 Cingular 重新构建其技术架构,来处理iPhone 独特的语音邮件方案。“他们打破了所有典型的运作规则来实现它,” 苹果公司 iPod 分部主任托尼· 法德尔说道,“ 他们为这个产品所感染,他们说,‘ 我们一定要做这个!’”

[17] 既然有了先例,来看一下其他手机制造商是否开始向无线通信运营商们要求得到苹果式的待遇,这将非常有趣。Cingular 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坦利· 西格曼两年前还未看到 iPhone 芳容时就把他的公司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款手机上,但是他好像急于想淡化与苹果公司这笔交易的独特性(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想有趣之处在于我们愿意并且能够在一起合作,允许 Cingular 就是Cingular,Apple 就是 Apple。” 他说,“ 我们和其他制造商有良好的关系。但是乔布斯明显给市场带来了比其他人要早许多年的产品。”竞争者将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复制 iPhone 的全屏形式也值得关注,而如果没有苹果的触摸屏技术,这将很难实现。苹果公司已经提交了约 200 项有关 iPhone 的专利,建起了一堵令人望而生畏的法律围墙。

[18] iPhone 会成功吗 ? 那么,什么是成功 ? 苹果公司的 iPod 今年将突破l 亿大关(通过 iTunes 在线音乐商店卖出的歌曲也超过了 20 亿首)。乔布斯说他希望到明年年底能卖掉 1 000 万个 iPhone。这个数字和他们的雄心壮志还是很相称的。到目前为止,iPhone 由 Cingular 公司独家运营,而 Cingular 只有5 800 万用户。乔布斯希望今年晚些时候在欧洲推出 iPhone,于 2008 年在亚洲推出。iPhone 太漂亮了,太棒了,不可能不赚大钱。

[19] 把这称之为 iPhone 革命或许并不是十分正确。它不会像 iPod 一样创造出新市场或者改变娱乐业。当你真正开始注意它时,这个装置甚至没有那么多新的特征——不是乔布斯发明了语音邮件,或者短信,或者电话会议模式,或者移动式 Web 浏览。他只是注意到了它们并不完美,于是便将其加以改善。

[20] 但这是最重要的。(编者略有删节)

Exercise A

Ⅰ. Comprehension

1.C

2. A

3. D

4. C

5. D

6. D

7. D

8. A

9. A

Ⅱ . Vocabulary

A. 1. B2. C3. A4. C5. A6. D7. A8. C9. A10. B

B. 11. A12. D13. B14. C15. D16. D17. B18. C19. D20. B

Ⅲ. Cloze

1.A

2. B

3. C

4. A

5. B

6. D

7. B

8. A

9. D10. C11. B12. A13. C14. A15. C Supplementary Reading

1.C

2. D

3. C

4. B

5. A

6. B

7. C

8. A

9. B10. B

Unit six Culture Shock

参考译文

文化冲击

[ 美 ] 卡尔维罗〃奥伯格

[1] 文化冲击可以说是突然移居国外的人们的一种职业病。同大多数疾病一样,它有自身的症状和疗法。

[2] 文化冲击加速发生是由于我们失去自己熟知的社会标志和符号而感到焦虑的结果。那些符号或准则包含有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环境的各种方式方法:会见客人时什么时候该握手和该说什么,何时以及怎样给小费,如何购物,什么时候该接受或拒绝邀请,什么时候需要把别人的话当真,什么时候又不必介意。这些准则体现在言语、手势、表情、习俗或日常规范里,是我们大家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我们讲的语言或接受的信仰一样,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所有的人都要依照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准则行事来求得心灵的平静和提高办事的效率,而其中的大部分我们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加以运用的。

[3] 当一个人接触到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时,所有这些熟悉的准则或其中的大部分都不存在了。他或她便像离开了水的鱼一样。不管你如何胸襟宽广或诚挚友好,你的一系列支柱已被抽走,于是你会有一种处处碰壁、事事忧虑的感觉。人们对碰钉子的反应相差无几。他们先是对造成苦恼的环境加以否定。“东道国的生活方式真糟糕,因为它使我们感到苦恼。”每当同在异国他乡的人们聚到一起抱怨东道国及其国民时,可以肯定,他们在遭受文化冲击之苦。文化冲击的另一侧面是回归心理。家乡的环境突然显得非常重要。对在国外的人来说,家乡的一切都有超越常理的魅力。他会把家乡所有的困难和问题忘得一干二净,只有美好的事物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往往是在返一趟家以后他才能回到现实中来。

[4] 文化冲击的一些症状表现为:过多的洗手,过度的关心饮水、食物和床上用品;害怕与服务人员进行身体上的接触,心不在焉的凝视;感觉孤立无援并对久居国外的同胞有依赖心理;稍不如意便大发脾气;对小痛小痒、皮肤发疹如临大敌,忧心忡忡,忐忑不安;最后是梦萦魂牵,欲返故里。

[5] 文化冲击对每个人的影响各有很大不同。尽管并非普遍,但有些人的确不适应在国外生活。然而,那些目睹他人经受文化冲击而后来能很好地调节的人们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开始几周,大多数人都对新环境感到陶醉。他们住在宾馆里,乐于和说自己国家语言的当地人打交道,对外国人也彬彬有礼。这种蜜月期的长短依情况而定,可能持续几天、几星期至半年不等。假若他或她是重要人物,那么就会有人领着去游览观光,备受宠爱,而且在记者招待会上还可以热情洋溢地大谈亲善和国际友谊。

[6] 可是如果这位外国客人要留居国外并要认真地应付实际生活问题的话,这种心理状态一般说来不会持久。于是便开始了以对东道国抱有敌意和寻衅态度为特色的第二阶段。显而易见,这种敌意来源于这位客人在调节过程中所遇到的真正困难,诸如住房问题、交通问题、购物问题,还有东道国的人对所有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也帮忙,但不理解你对这些问题的极大关注。

因此,他们对你和你的焦虑必然感觉迟钝,缺乏同情。结果,你准会说,“我就是不喜欢他们。”你变得咄咄逼人,与来自本国的侨民凑在一起来批评东道国,它的生活方式及其国民。然而这种抨击并非客观评价。因为你不做努力去解释产生这些问题的条件和历史背景,而是把你所经历的困难说成似乎是东道国的国民有意在刁难你而制造的。

[7] 你躲在来自本国的侨民聚居的地方,而这种聚居之地又往往成为那些充满感情色彩的标签的源泉,即所谓“ 老套话” 的发源地。这些是一种特别令人不悦的简略表达方式,它用讽刺的手法来否定东道国及其国民。“见钱眼开的美国佬” 和“ 懒惰的拉美人” 就是这类套话的例证。文化冲击的第二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这种病症的危机期。你若能熬过这个阶段,也就可以在那儿待下去;若熬不过,在你精神崩溃之前趁早离开。

[8] 如果客人在学语言方面取得一些成功并能开始独立行动,那就意味着他们已开始打通进入新文化环境的路子。尽管还会遇到困难,可他们会采取“ 这是我的问题,应由我承担” 的态度。在这个阶段,客人通常以优越的心态来看待东道国的国民。他们的幽默感开始起作用。他们不仅不再抨击,反而拿东道国的国民作笑料,甚至会拿自己的困难作为玩笑的话题。这样他们就走向康复期。

[9] 在第四阶段,你的调节已经日臻完美。你现在接受了东道国的风俗习惯,认为这不过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你在新的环境里应付裕如,不再有焦虑感,尽管社交中片刻的紧张情绪仍然存在。只有在你全面掌握了所有社交准则后,这种紧张感才会消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能听懂东道国国民在说什么,但并不总是明了他的真正用意。做到了全面调节,你就不仅接受其食物、饮料、习惯和风土人情,而且还开始喜欢上这些。你在回国探亲时,甚至会带些东西回去;如果你回去了永不再来的话,通常你也会想念这个你已习惯了的国家和人民。

Exercise A

Ⅰ. Comprehension

1.D

2. C

3. A

4. C

5. D

6. C

7. C

8. B

9. D10. B

Ⅱ. Vocabulary

A. 1. D2. A3. B4. C5. B6. D7. A8. C9. B10. D

B. B. 11. C12. B13. B14. C15. B16. A17. C18. D19. B20. C

Ⅲ. Cloze

1.B

2. A

3. C

4. B

5. D

6. A

7. A

8. C

9. C10. A11. C12. B13. B14. A15. C Supplementary Reading

1.D

2. F

3. D

4. B

5. F

6. F

7. D

8. T

9. B10. T

Mini-Test Ⅰ

PART Ⅱ VOCABULARY (10 minutes, 10 points)

Section A

21. D22. C23. D24. B25. D26. A27. D28. C29. A30. B

Section B31. B32. D33. C34. B35. D36. C37. A38. B39. D40. C

PART Ⅲ CLOZE TEST (10 minutes, 10 points, 1 point each)

41. D42. B43. A44. C45. B46. D47. C48. B49. A50. D

PART Ⅳ READING COMPREHENSION (45 minutes, 30 points, 1 point each) 51.D52. C53. D54. C55. B56. A57. C58. A59. D60. B61. B62. D63. D64. B65. B66. A67. C68. A69. A70. C71. D72. C73. B74. D75. D76. A77. C78. D79. A80.B

Unit seven A Bet on Planet Earth

参考译文

为地球的未来下赌注

输赢岂能赌资计兴亡自是人心系

约翰〃蒂尔尼

[1] 1980 年,一位生态学家与一位经济学家就五种金属的未来价格打赌 1 000 美元。与此攸关者何止千元——其中有对地球最终极限的看法,有对人类命运的设想。一位看见的是杀虫剂渗入地下水,而另一位眼中则有农场上粮仓内装满了创纪录的大丰收;一位所见的是热带雨林被大批毁坏,而另一位已看到人们寿命的延长。

[2] 现在,这两个人分头领导着两个思想派别——有时被称做毁灭论者和兴旺论者,这两大派为世界是在蒸蒸日上还是在走向毁灭而争论不休。

[3] 生态学家保罗·R· 埃利希,58 岁,自从 1968 年发表《人口炸弹》一书以来一直是世界较知名的科学家之一。该书销售量为两百多万本。如果埃利希不是在斯坦福大学教书或研究蝴蝶的话,那就可以发现他在搞讲座,参加领奖或在“ 今日” 节目中露面。他是悲观论者。

[4] 《人口炸弹》一书是这样开头的:“ 养活所有人类的战斗已经结束。20世纪 70 年代将死于饥饿者达亿万之数。” 埃利希写道:“ 什么也防止不了世界死亡率的大幅度增长。”1974 年,他预言道:“1985 年以前,人类将进入一个匮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 许多主要矿物供开发的储藏量将被耗尽。”

[5] 经济学家朱利安·L· 西蒙,59 岁,是马里兰大学的教授。过去十年来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华盛顿政策的形成,但他却从未在学术上或知名度上有埃利希那样的成就。他是乐观论者。

[6] 西蒙认为,人口增长不是危机,而最终将意味着大有裨益于更洁净的环境和更健康的人类。未来的世界将更美好,因为将有更多的人提供更聪明的思想。人类的进步是无限的,因为地球上的资源不是有限的。

[7] 1980 年,当西蒙在《科学》杂志上谈他对未来的幸福憧憬时,他的文章引来了大量愤怒的书信。一位被激怒的埃利希提供了简单的计算:地球的资源不得不按当时情况每年以 7 500 万人的速度而增加的人口来分配,这超过了地球的“ 承载能力”——地球上食品、淡水和矿物的储藏量。随着资源变得更加短缺,“商品一定会昂贵起来”,这是不可避免的。

[8] 西蒙以挑战的方式做了答复。选出任何一种自然资源——谷类、石油、煤、木材、金属——和任何一个未来的日期。如果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将变得更加短缺,那么资源的价格也要上涨。西蒙要求以打赌的方式肯定价格反而会下降。

[9] 埃利希接受了西蒙的挑战。1980 年 10 月,他就五种金属——铬、铜、

镍、锡和钨——赌 1 000 美元。如果 1990 年在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这五种金属的总价格高于 1 000 美元,差额将由西蒙付给他。如果价格下降,埃利希将付钱给西蒙。合同签好了,而至今仍从未见面的埃利希和西蒙在整个 80 年代继续互相攻击。

[10] 埃利希对世界人口的预测是正确的。现有世界人口 53 亿,比他发表《人口炸弹》一书时多 18 亿。然而不知为什么,普通人却比以前更健康、更富裕了。婴儿死亡率下降了,预期寿命延长了,这在第三世界尤为显著。在遭受战乱、旱灾和灾难性的农业政策的国家里确实发生过饥荒,但是总的食品产量却超过人口的增长。专家们一致认为,与 1968 年相比,今日的第三世界普通人的营养状况要更好些。算账的日子将不得不重新排定。

[11] 埃利希所持观点是在有限世界中的显而易见的主张:资源会消耗殆尽。环境保护论者们所用的一条标语将此表达得再好不过了:“我们不是从父辈那儿继承地球;我们是从孩子们那儿借用它。”这一观点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将报纸捆扎保留起来就是为了避免耗尽造纸用的木材。相反的论点远非如此凭直觉即可令人信服。该论点一般只包括一个简单的问题:资源为什么还没被用完 ?[

12] 当朱利安· 西蒙在 60 年代末期听到有关人口过剩的不祥预测时,他开始撰文阐明说服妇女少生孩子的必要性,但是就在那时他读到的一些研究表明,总体来说,人口快速增长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更困难,许多国家生活甚至更好。

[13] 他也发现这样的证据,即自然资源的价格自从 1870 年以来的确是下降了。与上一世纪相比,今天的普通工人用一小时的工资可买更多的煤,正如他可以买更多的金属和食品一样。随着人口的增长,物资也丰富起来。

[14] 西蒙等人回顾了过去一万年的资源危机情况,发现了这一格局:每当物资不足时,人们便以革新来对付。他们发现了新的物资,或实行资源保护。

[15] 通常,匮乏会导致更好的代用品。3 000 年前,希腊人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就是由于贸易中断而引发的。制造青铜需要锡,而锡的不足使得希腊人试用铁。同样,16 世纪的英国因木材短缺而开始了用煤的时代;发生于1850 年左右的鲸油的短缺促成了 1859 年第一口油井的开发。

[16] 暂时的短缺的确会发生,但是西蒙及其他兴旺论者论证说,只要政府不进行干预——实行指令保护或价格控制——人们会找到可替换的代用品。

[17] 在他于 1981 年发表的名为《极限资源》一书中,西蒙写道:人的足智多谋能无限扩大地球的承载能力。这一观点表明了西蒙和埃利希之间的主要分歧:世界不是被看做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而是被看做一个机动灵活的市场。

[18] 西蒙承认,这个市场的确需要某种管理。但是美国的空气和水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变得越来越清洁了,这部分应归功于更大的富裕(更富有的社会有能力支付控制污染的费用)和工业技术(与本世纪初烧煤的炉子所释放的煤烟和马所排出的粪相比,我们城市中由汽车所引起的污染是微不足道的)。

[19] 西蒙坚持认为环境危机在被夸大。“ 一旦一场预测的危机没有发生,这些毁灭论者就匆匆转向另一个”,他抱怨说,“为新的问题而担忧,这无可非议——但是,情况总的说来在好转,对此,他们为什么看不见 ? 他们否认我们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20] 西蒙最为激烈的战斗是反驳埃利希世界人口过多的说法。西蒙承认,人口的增长会引起短时期的问题,但是他强调,当那些孩子成长为有生产能力和

足智多谋的成人时,便会出现长时期的裨益。他抨击埃利希,因为后者建议政府使用强迫的办法限制家庭规模并对拒绝控制人口增长的国家停止食品的援助。

[21] 在学术界,西蒙在这场辩论中似乎在占上风。许多科学家们对他的一概都表示乐观的思想感到不舒服——无法保证过去的趋势会持续下去——但是一致的意见是都不赞成埃利希视人口增长为极大罪恶的见解。

[22] 然而,若提起谁在公众中占上风的话,西蒙仍然远远落在后面。去年地球日之前,埃利希正在电视上推销他的新书《人口爆炸》,此书声称“ 人口炸弹已经起爆”。在华盛顿举行的地球日集会上,当埃利希告诉人们人口增长可能产生这样一个世界,即他们的子孙将在美国大街上忍受食品暴乱时,超过十万人的人群都为之鼓掌。

[23] 同一天,在一间只隔一街区远的小会议室里,西蒙将人口增长称为对死亡的胜利,这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预期寿命延长了一倍:“这是难以置信的进步”,他说,“ 你本指望人类生命的热爱者们欢欣鼓舞;可相反,他们却在为如此多的人仍然活着而痛惜。”为西蒙发布的消息而祝贺的听众只有 16 人。

[24] 埃利希和西蒙的赌约在去年秋天平平淡淡地了结了。埃利希不过是给西蒙寄去了一纸金属价格计算账单以及 576.07 美元的支票。埃利希那些人所选的五种金属中的每一种,在排除 1980 年以来通货膨胀因素以后,价格都下降了。

[25] 物价下跌,其部分原因与数十年前下跌的原因相同——创业精神和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勘探者找到了新的矿脉。多亏计算机、新机器和新的化学反应过程,才有了更有效的提炼矿石的方法。

[26] 金属的许多用途都被更便宜的材料取代了,特别是塑料制品。电话改由卫星和光导纤维传递而不再是铜线。切削刀具使用的是陶瓷制品而不是钨。

[27] 未来是否可以此为训呢? “ 绝对不可,” 埃利希说,“ 看看新出现的问题吧:臭氧洞、酸雨及全球变暖。如果下一世纪我们让生态系统继续走下坡路的话,我们有可能面对巨大的人口总崩溃,对此我毫无疑问。”

[28] 听到他的对手的反应,西蒙并不吃惊。“ 这么说埃利希在谈人口总崩溃”,他说,“ 这听上去倒是更好的赚钱方法。就此打赌下注,我给他特大优惠。”

节编自《纽约时报杂志》Exercise A

Ⅰ. Comprehension

1.C

2. D

3. A

4. D

5. C

6. C

7. D

8. C

9. C10. D

Ⅱ. Vocabulary

A. 1. C2. A3. C4. A5. B6. B7. B8. C9. B10. A

B. 11. D12. A13. A14. A15. D16. A17. B18. D19. C20. A

Ⅲ. Cloze

1.B

2. C

3. A

4. D

5. A

6. B

7. A

8. D

9. C10. D11. A12. B13. D14. A15. C Supplementary Reading

1. F

2. T

3. F

4. T

5. F

6. F

7. F

8. F

9. T10. F11. T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上)熊海虹课文翻译

Unit One 核心员工的特征 大卫·G.詹森1核心员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几乎每次进行调查时,我都会从雇主们那里听到“核心员工”这个名词。我请一位客户——一位正参与研究的人事部经理,给我解释一下。“每家公司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员工,在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指望他们把活儿干好。 在我的小组中,有七名化工流程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我赖以生存的,”他说,“他们对我的公司而言不可或缺。当请你们公司替我们招募新人的时候,我们期待你们会去其他公司找这样的人:其他公司经理不想失去的员工。我们只招募核心员工。” 2这是一段充满了鼓动性的谈话,目的是把猎头们派往竞争对手的公司去游说经验丰富的员工们做一次职业变更。他们想从另一家公司招募核心员工。然而,每家公司也从新人中招人。他们要寻找的是完全一样的东西。“我们把他们和公司顶级员工表现出的特质进行对照。假如他们看起来有同样特征的话,我们就在他们身上赌一把。”只是这样有点儿冒险。 3“这是一种有根据的猜测,”我的人事经理客户说。作为未来的一名员工,你的工作是帮助人事部经理降低这种风险,你需要帮助他们认定你有潜力成为一名核心员工。 4特征1:无私的合作者 职业顾问和化学家约翰·费策尔最早提出了这个特征。关于这个特征,人们已经写了大量的文章。它之所以值得被反复谈及,是因为这一特征是学术界和企业间最明显的差别。“这里需要合作,”费策尔说,“企业的环境并不需要单打独斗,争强好胜,所以表现出合作和无私精神的员工就脱颖而出了。在企业环境中,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成功。” 5许多博士后和研究生在进行这种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费力。因为生命中有那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扮演一个独立研究者的角色,并且要表现得比其他年轻的优秀人才更出色。你可以藉此提高在公司的吸引力:为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来自其他实验室和学科的科学家们合作——并且为你的个人履历上的内容提供事迹证明。这个方法,加上你在描述业绩时开明地使用代词“我们”,而不是“我”,能使公司对你的看法从“单干户”转变成“合作者”。更为有利的是,要在你实验室内部,以及在和你们实验室合作的人们之间,培养一个良好声誉:一个鼓励并发动合作的人——还要保证让那些会接听调查电话的人们谈及你的这个品质。 6特征2:紧迫感 唐-豪特是一位给aaas.sciencecareers@org 网站论坛频繁写稿的撰稿人。他之前是一名科学家。许多年前他转向了企业,并一直做到高级管理的职位。他在3M公司一个部门负责策略和商业开发工作,这个部门每年上缴的税收高达24亿多美元。他就是一个重视紧迫感的人。 7“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生意始终在进行,那意味着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竞争也同样在进行,”豪特说,“公司取胜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说,你不仅要把所有能支持公司快速运转的功能都调动起来,而且还得知道如何决定‘目的地’是哪里。这样,不仅对那些行动快速的人们,也对那些思维敏捷,并有勇气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的人们都提出了要求。这需要全公司各部门的运作,而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工作。” 8特征3:风险容忍度 企业要求员工能承受风险。“一名求职者需要表现出仅凭不准确、不完整的信息就做出决策的能力。他或她必须能接纳不确定因素并冒着风险做出结论,”一位客户在职业描述中写道。 9豪特赞同这一说法。“商业成功通常有这样一个特质:那就是能接受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个人的,组织上的和财务上的。这就让许多科学家感到不适应,因为学术上的成功其实是依靠认真而严谨的研究。更进一步说,伟大的科学常常是由找寻答案的过程和答案本身两者同时来定义的。因此科学家们往往沉迷于过程。在企业里,你需要了解过程,但最终你会迷上答案,然后根据你认为该答案对你的企业所具有的意义来冒风险。像这样敢冒风险是一套技能组合,是所有雇主在他们最好的员工身上所寻找的东西。”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下unit5原文+翻译

Unit5 An Alpine Divorce 1.John Bodman was a man who was always at one extreme or the other. This probably would have mattered little had he not married a wife whose nature was an exact duplicate of his own. 1约翰?伯德曼是一个常常走极端的人。这本来应该没什么,但可惜,他妻子的性格整个儿是他的翻版。 2.Doubtless there exists in this world precisely the right woman for any given man to marry and vice versa; but when you consider that one human being has the opportunity of being acquainted with only a few hundred people, and out of the few hundred that there are but a dozen or less whom one knows intimately, and out of the dozen, one or two close friends at most, it will easily be seen, when we remember the number of millions who inhabit this world, that probably, since the Earth was created, the right man has never yet met the right woman. The mathematical chances are all against such a meeting, and this is the reason that divorce courts exist. Marriage at best is but a compromise, and if two people happen to be united who are of an uncompromising nature there is bound to be trouble. 2毋庸置疑,对于任何一个男人,这世上总会有一个相当合适的女人能和他成家,反之亦然。但是如果你考虑一下:每个人仅有机会结识几百个人而已,在这几百个人之中熟知的只有那么干几人甚至更少,在这十几个人之中又最多只有一两个知心朋友;别忘了,居住在这世上的人有多少个百万,因此显而易见:自地球存在以来,这合适的男人极有可能从来就没有遇到过他那个合适的女人。。从概率上来讲,这样相遇的机会微乎其微,这也正是离婚法庭存在的原因。婚姻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妥协,而如果恰好两个个性上互不妥协的人结合了,那就肯定会有麻烦。 3.In the lives of these two young people there was no middle distance. The result was bound to be either love or hate, and in the case of Mr. and Mrs. Bodman it was hate of the most bitter and egotistical kind. 3对于两个这样的年轻人来说,生活没有什么中间点,其结局注定要么是爱,要么是恨,而就伯德曼夫妇而言,他们到头来有的是那种最刻骨、最傲慢的恨。 4.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incompatibility of temper is considered a just cause for obtaining a divorce, but in England no such subtle distinction is made, and so until the wife became criminal, or the man became both criminal and cruel, these two were linked together by a bond that only death could sever.' Nothing can be worse than this state of things, and the matter was only made the more hopeless by the fact that Mrs. Bodman lived a blameless life, while her husband was no worse than the majority of men. Perhaps, however, that statement held only up to a certain point, for John Bodman had reached a state of mind in which he resolved to get rid of his wife at all hazards. If he had been a poor man he would probably have deserted her, but he was rich, and a man cannot freely leave a prospering business because his domestic life happens not to be happy. 4在这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夫妻性情不合就能够成为离婚的正当理由,但是在英格兰,并没有如此微妙的区分,所以除非妻子犯罪,或丈夫犯罪并且为人残暴,否则两者的婚姻关系将一直维系下去,直至死神将他们分开。没有什么比这种事情更糟糕的了,而更令人绝望的是伯德曼太太为人无可厚非,而她丈夫也并不比一般男人差。然而,也许上面的表述只能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约翰?伯德曼已经忍无可忍,下定决心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摆脱他的妻子。如果他是个穷人,也许他会抛弃她,但是他很富有,而一个人不能因为家庭生活碰巧不幸就轻易放弃一份蒸蒸日上的事业。 5.When a man's mind dwells too much on one subject, no one can tell just how far he will go.

5篇英语精读文章+翻译

1.Can We Know the Universe? - Reflections on a Grain of Salt Carl Sagan Science is a way of thinking much more than it is a body of knowledge. Its goal is to find out how the world works, to seek what regularities there may be, to penetrate to the connections of things - from sub-nuclear particles, which may be the constituents of all matter, to living organisms, the human social community, and thence to the cosmos as a whole. Our intuition is by no means an infallible guide. Our perceptions may be distorted by training and prejudice or merely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our sense organs, which, of course, perceive directly but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phenomena of the world. Even so straightforward a question as whether in the absence of friction a pound of lead falls faster than a grain of fluff was answered incorrectly by Aristotle and almost everyone else before the time of Galileo. Science is based on experiment, on a willingness to challenge old dogma, on an openness to see the universe as it really is. Accordingly, science sometimes requires courage-at the very least, the courage to question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But to what extent can we really know the universe around us? Sometimes this question is posed by people who hope the answer will be in the negative, who are fearful of a universe in which everything might one day be known. And sometimes we hear pronouncements from scientists who confidently state that everything worth knowing will soon be known - or even is already known. Let us approach a much more modest question: not whether we can know the universe or the Milky Way Galaxy or a star or a world. Can we know ultimately and in detail, a grain of salt? Consider one microgram of table salt, a speck just barely large enough for someone with keen eyesight to make out without a microscope. In that grain of salt there are about 1016 sodium and chlorine atoms. This is a 1 followed by 16 zeros, 10 million billion atoms. If we wish to know a grain of salt, we must know at least the three-dimensional positions of each of these atoms. (In fact, there is much more to be known - for example, the nature of the forces between the atoms - but we are making only a modest calculation.) Now, is this number more or less than the number of things which the brain can know? How much can the brain know? There are perhaps 1011 neurons in the brain, the circuit elements and switches that are responsible in their electrical and chemical activity for the functioning of our minds. A typical brain neuron has perhaps a thousand little wires, called dendrites, which connect it with its fellows. If, as seems likely, every bit of information in the brain corresponds to one of these connections, the total number of things knowable by the brain is no more than 1014, one hundred trillion. But this number is only one percent of the number of atoms in our speck of salt.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上unit1-原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上unit1-原文+翻译

TRAITS OF THE KEY PLAYERS 核心员工的特征 What exactly is a key play? 核心员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A “Key Player” is a phrase that I've heard about from employers during just about every search I've conducted. 几乎每次进行调查时,我都会从雇主们那里听到“核心员工”这个名词。 I asked a client —a hiring manager involved in recent search — to define it for me. 我请一位客户——一位正参与研究的人事部经理,给我解释一下。 “Every company has a handful of staff in a given area of expertise that you can count on to get the job done. “每家公司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员工,在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指望他们把活儿干好。 On my team of seven process engineers and biologists, I've got two or three whom I just couldn't live without,” he said. 在我的小组中,有七名化工流程工程师和生物学

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我赖以生存的,”他说, “Key players are essential to my organization. “他们对我的公司而言不可或缺。 And when we hire your company to recruit for us, we expect that you'll be going into other companies and finding just: 当请你们公司替我们招募新人的时候,我们期待你们会去其他公司找这样的人: the staff that another manager will not want to see leave. 其他公司经理不想失去的员工。 We recruit only key players.” 我们只招募核心员工。” This in part of pep talk intended to send headhunters into competitor's companies to talk to the most experienced staff about making a change. 这是一段充满了鼓动性的谈话,目的是把猎头们派往竞争对手的公司去游说经验丰富的员工们做一次职业变更。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翻译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翻译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第三课 T1. Today we are in the throes of a worldwide reformation of cultures, a tectonic shift of habits and dreams called, in the curious vocabulary of social scientists, “globalization”. (Para.1)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一种世界范围文化剧变的阵痛,一种习俗与追求的结构性变化,用社会科学家奇特的词汇来称呼这种变化,就叫“全球化”. T2. Whatever their backgrounds or agendas, these critics are convinced that Western—often equated with American—influences will flatten every cultural crease, producing, as one observer terms it, one big “McWorld”. (Para.4) 不管他们的背景和纲领如何,这些对全球化持反对态度的人深信西方的影响—往往等同于美国的影响—会把所有文化上的差异一一压平,就像一位观察家所说的,最终产生一个麦当劳世界,一个充斥美国货和体现美国价值观的世界. T3. But I also discovered that cultures are as resourceful, resilient, and unpredictable as the people who compose them. (Para.8) 不过我也发现文化就如同构成文化的民族一样,善于随机应变,富有弹性而且不可预测.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上)课文翻译 Unit 1 核心员工的特征 1核心员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几乎每次进行调查时,我都会从雇主们那里听到“核心员工”这个名词。我请一位客户——一位正参与研究的人事部经理,给我解释一下。“每家公司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员工,在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指望他们把活儿干好。在我的小组中,有七名化工流程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我赖以生存的,”他说,“他们对我的公司而言不可或缺。当请你们公司替我们招募新人的时候,我们期待你们会去其他公司找这样的人:其他公司经理不想失去的员工。我们只招募核心员工。” 2这是一段充满了鼓动性的谈话,目的是把猎头们派往竞争对手的公司去游说经验丰富的员工们做一次职业变更。他们想从另一家公司招募核心员工。然而,每家公司也从新人中招人。他们要寻找的是完全一样的东西。“我们把他们和公司顶级员工表现出的特质进行对照。假如他们看起来有同样特征的话,我们就在他们身上赌一把。”只是这样有点儿冒险。 3“这是一种有根据的猜测,”我的人事经理客户说。作为未来的一名员工,你的工作是帮助人事部经理降低这种风险,你需要帮助他们认定你有潜力成为一名核心员工。 4特征1:无私的合作者 职业顾问和化学家约翰·费策尔最早提出了这个特征。关于这个特征,人们已经写了大量的文章。它之所以值得被反复谈及,是因为这一特征是学术界和企业间最明显的差别。“这里需要合作,”费策尔说,“企业的环境并不需要单打独斗,争强好胜,所以表现出合作和无私精神的员工就脱颖而出了。在企业环境中,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成功。” 5许多博士后和研究生在进行这种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费力。因为生命中有那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扮演一个独立研究者的角色,并且要表现得比其他年轻的优秀人才更出色。你可以藉此提高在公司的吸引力:为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来自其他实验室和学科的科学家们合作——并且为你的个人履历上的内容提供事迹证明。这个方法,加上你在描述业绩时开明地使用代词“我们”,而不是“我”,能使公司对你的看法从“单干户”转变成“合作者”。更为有利的是,要在你实验室内部,以及在和你们实验室合作的人们之间,培养一个良好声誉:一个鼓励并发动合作的人——还要保证让那些会接听调查电话的人们谈及你的这个品质。 6特征2:紧迫感 唐-豪特是一位给aaas.sciencecareers@org 网站论坛频繁写稿的撰稿人。他之前是一名科学家。许多年前他转向了企业,并一直做到高级管理的职位。他在3M公司一个部门负责策略和商业开发工作,这个部门每年上缴的税收高达24亿多美元。他就是一个重视紧迫感的人。 7“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生意始终在进行,那意味着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竞争也同样在进行,”豪特说,“公司取胜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说,你不仅要把所有能支持公司快速运转的功能都调动起来,而且还得知道如何决定‘目的地’是哪里。这样,不仅对那些行动快速的人们,也对那些思维敏捷,并有勇气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的人们都提出了要求。这需要全公司各部门的运作,而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工作。” 8特征3:风险容忍度 企业要求员工能承受风险。“一名求职者需要表现出仅凭不准确、不完整的信息就做出决策的能力。他或她必须能接纳不确定因素并冒着风险做出结论,”一位客户在职业描述中写道。 9豪特赞同这一说法。“商业成功通常有这样一个特质:那就是能接受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个人的,组织上的和财务上的。这就让许多科学家感到不适应,因为学术上的成功其实是依靠认真而严谨的研究。更进一步说,伟大的科学常常是由找寻答案的过程和答案本身两者同时来定义的。因此科学家们往往沉迷于过程。在企业里,你需要了解过程,但最终你会迷上答案,然后根据你认为该答案对你的企业所具有的意义来冒风险。像这样敢冒风险是一套技能组合,是所有雇主在他们最好的员工身上所寻找的东西。” 10风险容忍度的另外一个要点是求职者对失败的承受度。失败很重要,因为这表示你不怕冒险。所以各家公司总会寻找有可能犯错误并敢于承认错误的求职者。大家都知道如何谈论成功——或者当他们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应该知道。但很少有人乐意谈论失败,更少有人知道如何从失败的边缘吸取教训和获得经验。“对我的企业来说,求职者需要坦然地谈论他或她的失败,而且他或她需要有真正的失败经历,而不是特意为面试而杜撰的东西。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么这个人冒的风险还不够,”豪特说。 11特征4: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瑞克·李奇在迪科德遗传工程公司从事业务拓展。李奇最近才转行到企业,做业务方面的工作。我向他咨询这个重要特征,是因为在他的新业务角色中,人际沟通能力在成功和失败之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科学家毕生都在积累知识,培养技术上的敏锐感,”他说,“但为企业工作需要完全不同的东西——人际交往的能力。想转行到企业界的科学家们必须优先考虑他们的社会关系资源而不是技术资源。对一个以前一直根据专业知识水平被评价的人来说,突然之间要根据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来评价他,真是十分令人恐惧。” 12然而,如果认为只有像李奇那样的生意人才需要熟练的人际沟通技巧,那就错了。事实上,我所遇见的在企业工作的核心费工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够与公司上下各种各样的人共事。 Unit 4 爱和情感连系 1爱,对于人类的生存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行为。家庭通常是我们最早和最重要的爱和

研究生英语课文翻译paraphrase

Unit 1 ●翻译:(黑体的汉字表示与教师用书不同,斜体的汉字表示重点翻译不要遗漏) https://www.sodocs.net/doc/2117760207.html,passion, wisdom, altruism, insight, creativity—sometimes only the trials of adversity can foster these qualities, because sometimes only drastic situations can force us to take on the painful process of change. (Para.6) 慈悲、智慧、无私、洞察力及创造力——有时只有经历逆境的考验才能培育这些品质,因为有时只有极端的情形才能迫使我们去承受痛苦的改变过程。 2.In that moment, our sense of invulnerability is pierced, and the self-protective mental armor that normally stands between us and our perceptions of the world is torn away. (Para.12) 在事情发生的那一瞬间,我们的安全感被冲破了,平时处于我们与我们对世界的种种看法之间的自我保护的精神盔甲被剥离了。 3.They say that material ambitions suddenly seem silly and the pleasures of friends and family paramount—and that the crisis allowed them to recognize in line with their new priorities. (Para.14) 他们说物质追求突然间变得很无聊,而朋友和家庭带来的快乐变得极为重要,他们还说危机使他们能够按照这些新的优先之事来重新认识生活。 4.They cycle through the same sequence of sensations as do trauma survivors: self–loss, confusion and, finally, a new sense of mastery. (Para.16) 他们和经历创伤的幸存者所反复经历的感觉过程一样:自我失落,困惑,最后获得一种新的驾驭感。 ●复述: 1.Still, actually implementing these changes, as well as fully coming to terms with a new reality, usually takes conscious effort. (Para.13) It is necessary for people to take effort consciously in order to fulfill these changes and compromise with a new reality. 2.They are surprised by their own strength, confident that they can handle whatever else life throws at them. (Para.15) They are surprised by their power and they are confident that they can deal with whatever they experience through life. 3.The sleep depriv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putting aside personal pleasure in order to care for an infant mean that people with newborns are more likely to be depressed and find their marriage on the rocks. (Para.17) It is likely for parents with new-born babies to feel depressed and to feel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ir marriage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eprived of sleeping hours and they have to put aside their personal pleasure in order to care for the baby. Unit 4 ●翻译: 1.Immersing myself in a book or a lengthy article used to be easy. My mind would get caught up in the narrative or the turns of the argument, and I’d spend hours strolling th rough long stretches of prose. (Para.1) 过去总是不费什么劲儿就能让自己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章中,被其中的叙述或不同的论点深深吸引。我还会花数小时徜徉在长篇散文中。 2.Even when I’m not working, I’m as likely as not to be foraging in the Web’s info–thickets — reading and writing emails, scanning headlines and blog posts, watching videos and listening

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课文翻译全

Unit1 课程开始之际,就如何使学习英语的任务更容易提出一些建议似乎正当其时。 Some Strategies or Learning English 学习英语绝非易事。它需要刻苦和长期努力。 虽然不经过持续的刻苦努力便不能期望精通英语,然而还是有各种有用的学习策略可以用来使这一任务变得容易一些。以下便是其中的几种。 1. 不要以完全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的生词。你可曾因为简直无法记住所学的所有生词而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太差?其实,责任并不在你的记忆力。如果你一下子把太多的生词塞进头脑,必定有一些生词会被挤出来。你需要做的是根据生词日常使用的频率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它们。积极词汇需要经常练习,有用的词汇必须牢记,而在日常情况下不常出现的词只需见到时认识即可。你会发现把注意力集中于积极有用的词上是扩大词汇量最有效的途径。 2.密切注意地道的表达方式。你可曾纳闷过,为什么我们说我对英语感兴趣是I'm 湩整敲瑳摥椠?湅汧獩屨,而说我精于法语则是???潧摯愠?牆湥档?你可曾问过自己,为什么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获悉消息或秘密是汜慥湲琠敨渠睥?牯猠捥敲屴,而获悉某人的成功或到来却是汜慥湲漠?潳敭湯?环猠捵散獳漠?牡楲慶屬?这些都是惯用法的例子。在学习英语时,你不仅必须注意词义,还必须注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它。 3.每天听英语。经常听英语不仅会提高你的听力,而且有助你培养说的技能。除了专为课程准备的语言磁带外,你还可以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和英语电影。第一次听录好音的英语对话或语段,你也许不能听懂很多。先试着听懂大意,然后再反复地听。你会发现每次重复都会听懂更多的东西。 4.抓住机会说。的确,在学校里必须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场合并不多,但你还是可以找到练习讲英语的机会。例如,跟你的同班同学进行交谈可能就是得到一些练习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还可以找校园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跟他们随意交谈。或许练习讲英语最容易的方式是高声朗读,因为这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不需要搭档就可以做到。例如,你可以看着图片18 / 1 或身边的物件,试着对它们详加描述。你还可以复述日常情景。在商店里购物或在餐馆里吃完饭付过账后,假装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讲英语的国家,试着用英语把它表演出来。 5.广泛阅读。广泛阅读很重要,因为在我们的学习环境中,阅读是最重要、最可靠的语言输入来源。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找你认为有趣的、不需要过多依赖词典就能看懂的东西。开始时每天读一页是个好办法。接下去,你就会发现你每天可以读更多页,而且能对付难度更高的材料。6.经常写。写作是练习你已经学会的东西的好方法。除了老师布置的作文,你还可以找到自己要写的理由。有个笔友可以提供很好的动力;与某个跟你趣味相投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你会学到很多东西。经常写作的其他方式还有记日记,写小故事或概述每天的新闻。 语言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读和听中吸收尽量多的东西,然后再试着把学到的东西通过说和写加以运用,定会大有收益。 Unit2 弗朗西斯·奇切斯特在六十五岁时开始了只身环球航行。本文记述的就是这一冒险故事。 Sailing Round the Word 弗朗西斯·奇切斯特在独自驾船作环球航行之前,已有好几次让他的朋友们感到吃惊了。他曾试图作环球飞行,但没有成功。那是1931年。 好多年过去了。他放弃了飞行,开始航海。他领略到航海的巨大乐趣。奇切斯特在首届横渡大西洋单人航海比赛中夺魁时,已经五十八岁。他周游世界的宿愿重又被唤起,不过这一次他是要驾船环游。由于他患有肺癌,朋友们和医生们都认为他不该去,但奇切斯特决意实施自己的计划。

研究生英语课文翻译

Unit One 旅行通用语 1 数十年来,法兰西语言研究院一直捍卫着法语的尊严。几年前,由于法国人对英语词汇的入侵非常敏感,该机构颁布了净化法语的法律,其内容甚至涉及专业术语。就拿波音747 (Boeing747)来说吧,现在法国人必须用法语词gros-porteur;表示出租的leasing也变成了credit-bail。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国总统希拉克很可能会继续加大力度,直至连英特网internet和字节流(信息组)byte stream之类的词也找到相应的法语新词。哎,真不知未来的法语会变成什么样。 2 不幸的是(或许并非不幸),英语没有受到如此的保护。在美国,随处可见严重偏离英国标准英语的美式英语。“honour”普遍被写成“honor”,“night”也变成了“nite”。许多词意广为人知的英式英语单词被赋予新的解释,交流也变得有些困难。比如说,汽车的行李箱“boot”变成了“trunk”(一个在英国指代树干的单词);引擎盖“bonnet”变成了“hood”(英式英语中的风帽);老式婴儿尿布“nappy”变成了“diaper”(英式英语中的菱格花纹织物);婴儿小外套“matineejacket”也变成了“vest”(英国的内衣汗衫)。显而易见,两国英语曾同出一源,而如今却将两国彼此隔离。当然了,按美国人的观点,是英国人的语言表达出了问题。 3 实际使用中,甚至还有更糟的英语呢!只要你在外国旅游并注意一下菜单、海报、旅店、甚至当地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就可以证明过去的标准用语在这些地方已变得不伦不类,让我详例如下: 4 旅行作家波洛?菲利浦曾不惜笔墨地渲染自己的几番经历,我觉得该有更多的读者了解一下。他提及某份荷兰的灯泡目录,上面对用户承诺有“a speedy execution’——快速处死(毫无疑问,想表达的应是“送货及时”)。此外,东柏林的一个衣帽间告示要求客人“please hang yourself here”——请在这儿吊死自己(本想说的是“将衣帽挂在这儿”)。只希望没人会真的从字面上去理解。 5 我还可以补充一些多年周游世界时的亲身经历。例如,奥斯坦德的一家精品店正在宣扬其货品立意新颖,却用了“revolting new ideas”,即“令人作呕的立意”。孟买的几家糕饼屋也鼓吹自己是“No.1 loafers”,目口头号游手好闲者,可是其本意是要宣称自己的糕饼全市第一。 6 我并不知道基督教影响如此之广,直到我在香港看到一位牙医的宣传:“我们由最新的循道宗信徒拔牙”,这儿的“Methodists”(循道宗信徒)显然应改为“methods”,即“方法”。 7 恐怕没人能确定这些误用实际上是体现了英语的普及还是仅仅反映了局限于地方的习惯用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海法医学会绝对应该阻止其会员挂这样的铜招牌:“妇女及其它疾病的专家”。 8 看来旅店对多语种告示颇为青睐,希望它们会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使用现代化设施。没有它们,旅店就会显得沉闷而缺乏效率。然而,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旅店中,这条电梯告示只会令毫无防范的房客更愿意爬楼梯:“使用电梯时,请按要去楼层的按钮。若更多人进入电梯,请分别按各自要去楼层的按钮。电梯会按楼层的字母顺序,依次送客。没复位的按钮显示着接收到的要去楼层的指令”。伊斯坦布尔的一则旅店告示则没这么复杂:“想要客房服务时,请开门喊叫‘客房服务’”。至少那儿的客人不用对付也许经常失灵的电子设备。 9 在土耳其,人们对于“直言不讳”的喜爱在一个已远近闻名的安卡拉导游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导游册这样招揽顾客:“来我们餐馆吧,你会在欧洲救护车中享用中东风味美食”(显然这儿的救护车“ambulance”应为氛围“ambience”)。而另一家瑞士餐馆的菜单也同样吸引人:“我们的葡萄酒绝人他念”。(“our wines leave nothing to hope for'’一语双关,可本意显然是“我们的葡萄酒美味绝伦”)。 10在东欧,奥匈帝国时期的老牌大旅馆从未放弃过礼节。一则旅馆房间告示上写着“诚邀尊贵的客人在12点到14点之间占客房女服务员的便宜”(take advantage of t he chambermaids)。然而,这可能造成意外的交通阻塞。最近的一次莫斯科画展也未必能让偶尔光顾者欣然前往,根据其告示,“画展将展出俄罗斯艺术家的300幅作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过去十年中已被处死了”。 11 曼谷一家洗衣房的广告词邀请来访的顾客“留下你的衣服,尽情享受吧!”就像是鼓励人们在这座远东娱乐首府干些出格之事。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上unit1-原文+翻译

TRAITS OF THE KEY PLAYERS 核心员工的特征 What exactly is a key play? 核心员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A “Key Player” is a phrase that I've heard about from employers during just about every search I've conducted. 几乎每次进行调查时,我都会从雇主们那里听到“核心员工”这个名词。 I asked a client — a hiring manager involved in recent search — to define it for me. 我请一位客户——一位正参与研究的人事部经理,给我解释一下。 “Every company has a handful of staff in a given area of expertise that you can count on to get the job done. “每家公司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员工,在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指望他们把活儿干好。On my team of seven process engineers and biologists, I've got two or three whom I just couldn't live without,” he said. 在我的小组中,有七名化工流程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我赖以生存的,”他说, “Key players are essential to my organization. “他们对我的公司而言不可或缺。 And when we hire your company to recruit for us, we expect that you'll be going into other companies and finding just: 当请你们公司替我们招募新人的时候,我们期待你们会去其他公司找这样的人: the staff that another manager will not want to see leave. 其他公司经理不想失去的员工。 We recruit only key players.” 我们只招募核心员工。” This in part of pep talk intended to send headhunters into competitor's companies to talk to the most experienced staff about making a change. 这是一段充满了鼓动性的谈话,目的是把猎头们派往竞争对手的公司去游说经验丰富的员工们做一次职业变更。 They want to hire a “key player” from another company. 他们想从另一家公司招募核心员工。 Every company also hires from ranks of newbies, 然而,每家公司也从新人中招人。 and what they're looking for is exactly the same. 他们要寻找的是完全一样的东西。 “We hold them up to the standards we see in our top people. “我们把他们和公司顶级员工表现出的特质进行对照。 If it looks like they have these same traits, we'll place a bet on them.” 假如他们看起来有同样特征的话,我们就在他们身上赌一把。” It's just a bit risker.只是这样有点儿冒险。 “It's an educated guess,”“这是一种有根据的猜测,” says my hiring manager client.我的人事经理客户说。 Your job as a future employee is to help the hiring manager mitigate that risk. 作为未来的一名员工,你的工作是帮助人事部经理降低这种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