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世界经济几个重要指标分析

关于世界经济几个重要指标分析

关于世界经济几个重要指标分析
关于世界经济几个重要指标分析

1主要发展指标

人口年均增长率,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平方千米,以世界50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人。但是,世界上实际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按各国的平均数而论,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比较密集的孟加拉国为例,其人口密度为625人/平方千米(据1981年统计数字,下同);而国家比较小,全部国土中城市占重要地位或全部为城市的新加坡与摩纳哥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3953人/平方千米,后者为13757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它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则是一个无固定居民的地区。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论,北京市市区的人口密度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区县差别仍很大,如市内的宣武区,人口的密度达34140人/平方千米,而远郊的门头沟区则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同地区人口数经常变动,故人口密度的计算须针对一定地区和一定时点进行,以便相互进行比较。1900~1980年,世界人口密度已从每平方公里10.8人增至29人。1980年,欧洲人口密度最高,为67人;亚洲次之,为60人;拉美17人,非洲15.7人,北美11人,大洋洲2.5人。中国的人口密度1981年为105.5人,但分布不平衡。西北部的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4省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8人,而其余26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达200人左右。其中江苏、山东两省高达500人以上。

为使人口密度同资源、经济紧密结合,人口密度分为:①农业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农业人口数。它可避免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比较人口密度时,因城乡人口比例相差悬殊而带来的假象,真实地反映散居在土地上并依赖土地生活的人口密度。故既有地理意义,又有经济意义;②比较人口密度。指单位农用土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和可利用的牧场,后者按3:1折换成耕地)上的平均人口数。这一指标可避免土地利用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假象,更确切地反映农用土地的负担能力,或反映地区人口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压力大小;③经济人口密度。指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口的比。如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能源资源蕴藏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工农业产品产量等。

我们可以从人口密度的分布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

第一级人口密集区>100人/平方千米

第二级人口中等区25~100人/平方千米

第三级人口稀少区1~25人/平方千米

第四级人口极稀区<1人/平方千米

从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其中有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同时,在我国,人口稀少地区的面积比人口密集地区大得多。世界上的每个大陆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区。总的分布范围集中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及南极大陆。

从全球来看,亚洲人口最多,达26亿,占世界人口58%;大洋洲最少,只有0.23亿,仅占世界人口的0.5%;介于其间的为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按国家为单位来看,到1990年,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13亿)、印度(8.5亿)、美国(2.5亿)、印度尼西亚(1.78亿)、巴西(1.5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3亿)、尼日利亚(1.15亿)、巴基斯坦(1.12亿)、孟加拉(1.06亿)。

必须指出,人口密度这一概念虽然现在应用得比较广泛,它把单位面积的人口数表现得相当清楚。但是,这一概念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它考虑的只是陆地土地的面积,并未考虑土地的质量与土地生产情况。以我国的情况来说,江苏人口的平均密度约为600人/平方千米,而西藏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人/平方千米。从数字上看,会认为西藏人口稀少,江苏人口过密,同时,也会想到西藏土地在供养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其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西藏地区是海拔平均4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耕地只限狭窄的南部河谷地区等,实际耕地面积很有限;高原上的草场,由于干寒,产草量很低,单位面积的载畜量也很有限。相反,江苏位于长江入海处,有大片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开辟成的水网农田的生产力很高,所以有效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西藏。因此,改用其他表示人口密度的方法,其中有:生理密度(physiological density)与农业密度(agric-ultural density)。而把前面以面积计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arithmatic density)。

生理密度指适合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这个数字反映了人口对生产食物的土地的需要和人口与食物的生产的关系。埃及的生理密度大体上是1475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42人/平方千米。日本的生理密度大体是2380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315人/平方千米。这种差异反映出许多国家的国土大多是不适于农业的土地。

农业密度是一项表达人口与农业,特别是食物产量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指标。它是表示一地区内总的农田数与农民数的比例。这个数字充分表现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效率。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多采用机械,使用劳动力比较少,农业密度就低。农业密度低

说明每个从事农业的人口能供养较多的非农业人口,说明可有更多的劳力从事其他产业。

农业密度与生理密度之间的差异。埃及与荷兰,两个国家的生理密度比较接近,但其农业密度差别较大,埃及比荷兰大6倍。这说明埃及与荷兰都缺乏耕地,但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荷兰要比埃及高得多。再从美国与日本两国的情况看,它们的生理密度相差悬殊,这说明美国的农业用地比日本大得多。而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差别,美国实行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经营制,日本农业用地少,生理密度很高,实行的是兼业性的小农场制度,实施精耕细作。尽管机械化程度也有相当水平,总的说来还是不及美国,故其农业密度比美国高得多。

以上几种人口密度的指标所表示的都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它反映不出人口的动态的变化。其实,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婴儿出生,也有死亡,还有迁出、迁入的流动。所以单依靠人口密度的指标是不够的,还需用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以及年龄、性别金字塔等方法来表示,以反映各国家、各地区人口的动态变化。

国民总收入GN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

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 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以PPP衡量的国民总收入GNI

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它表明如果国际间套利是可能的,那么任何一种通货在每个国家都应该具有相同的购买力

,PPP GNI(以前称为 PPP GNP)是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转换为按国际元计算的国民总收入。对于 GNI 而言,国际元的购买力与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相当。国民总收入 (GNI) 指所有居民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加上未统计在估计产值中的任何产品税(减去补贴),再加上境外原始收入的净收益(雇员薪酬和财产收入)。数据以现价国际元计。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出生时预期寿命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成人文盲率

二氧化碳排放量

2贫困及收入分配

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农村,城市,全国

国际贫困线(每天不足1美元,每天贫困缺口为1美元

收入或消费的百分比额(基尼系数,最低的10%,最高的10%)

贫困相对于富足,类似于贫穷。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其主要根源是物质生活条件缺乏与精神生活没有或缺乏出路。如常常说的:“哲学的贫困”、“无产阶级的贫困”等等。

贫困实质上反映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贫困其实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有关贫困的涵义及其衡量标准的确定,贫困话题还在学者中间仍然争论不休,而且这种争论似乎越来越复杂化,如上。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贫困现象又很简单,因为你无论在定义上进行怎样的争论,贫困都以一种朴素而客观的方式存在着。因此我们可以说,贫困首先是一种物质生活的状态,但贫困又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状态。贫困同时是一种社会结构现象。贫困源于对未满足的需求的审视。没有需求,无所谓贫困;而没有审视,同样不知道贫困。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等。贫困不仅只是经济概念,更关乎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权利和能力的贫困。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比如与高额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支出,对应的公民获得健康权、养老权、教育权、居住权的能力缺失。

3经济活动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农业生产率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和精神状况,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状况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农业劳动组织形式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水平,土壤的肥沃程度,农业气候状况,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其他自然条件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人类社会中农业以外一切经济部门得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个别农业企业看,也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增加值占GDP百分比

家庭最终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一般政府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构成总额

商品和服务对外余额

GDP隐含紧缩指数年均增产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分为“名义GDP”与“实际GDP”。前者包含了物价涨跌的成分,而后者则是将物价波动这一因素给予剔除。所以就有了GDPD(gross domestic product deflator),GDP紧缩指数。GDP的“价格”。该价格指数用于衡量GDP各组成部分相对于基年的平均价格。GDP紧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4贸易援助金融

商品贸易出口,进口

制成品出口

高技术出口

经常项目余额

净私人资本流量

外国直接投资

官方发展援助

外债(总额,现值)

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

二2001年全球按营业额排序的最大100家企业

国家和地区营业额利润额资产额雇员人数

营业额,是指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营业额

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常用营业额公式有:营业额/交易次数=平均交易单价营业额/销售数量=产品平均单价营业额也被叫做"流水". 就是只有你的产品或是商品在交易中的总量金额,这个指标是不除去如进货或是原材料等费用的。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国际关系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方向200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国际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6分) 1、英国学派(the English School) 2、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3、安全困境 4、集体安全 5、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80分,每题20分) 1、简述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的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方法。 2、简论民主和平论(democratic peace)。 3、如何理解温特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的”的命题(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4、简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选择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40分) 试论二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第一次中东战争 2、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3、茅茅运动 4、中美“八·一七”公报 5、东盟地区论坛 6、非洲联盟 二、简答题(40分,每题20分) 1、简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三、论述题(80分,每题40分) 1、试比较冷战结束前后日美关系的特点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美国小布什政府第一个任期的对华政策和今后4年的可能走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当代全球问题、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国际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新古典现实主义 2、新安全观 3、功能主义 4、建构主义 5、核不扩散机制 6、全球治理 二、简述题(每题25分) 1、简述国际关系理论新新争论(neo-neo debate)的基本内容。 2、简述英国学派。 3、简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三、论述题(45分) 在预测20-50年的中美关系时,米尔斯海默说,中国正在经济领域取得快速的发展,而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这种竞争类似于美苏冷战期间的那种对抗,请用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观点加以剖析。 考试科目: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旧金山和会 2、第四点计划 3、尤里卡计划 4、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5、中美八?一七公报 6、1990年海湾战争 二、简答题(40分,每题20分) 1、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及意义。 三、问答题(80分,每题40分) 1、试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试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以和平进程中有关各方的立场和巴以关系的今后走势。

财务分析报告中的重要分析指标

财务分析报告中的重要分析指标 财务分析报告中的重要分析指标是哪一方面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财务分析报告中的主要分析指标的文章,欢迎各位需要的朋友参考阅读!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内涵及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财务主管以实际的财务资料为依据,系统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运作的应用文书。随着商品流转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不断循环周转,构成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和分配等方面的运动,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财务活动的结果,反映在资金来源、资金占用、流通费用、税金、利润等财务指标上,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就是对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完成情况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性地计算和分析,并用书面文字加以阐述。 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主要有:通过检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实绩的分析,总结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及教训,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提出对资金运用、费用开支、利润完成状况的总评价,作为检查、考核企业财务管理优劣的重要依据。它是帮助领导决策、指导企业业务的重要手段。 财务分析报告可分为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简易分析、典型分析、

财务预测五种。 综合财务分析报告分为年度和上半年度两种,它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活动状况及其成果,并对资金、费用、利润等数据,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简易财务分析报告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通常是季度或月度,对企业财务活动及经营成果作简要的分析,以发现经营活动和财务资金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专题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发现某一财务状况对业务经营的开展有很大影响而作出的专门分析。如商品库存结构分析;资金分析;财经纪律状况分析等。 典型财务分析报告是分析与财务活动有关的、重大突出的、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所写的报告,多数是上级单位或同级财税,金融,工商管理部门编写,常用第三人称。 财务预测报告也称财务可行性预测,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或对某一经营业务的财务成果进行预测时所写的报告,供领导作决策之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09 年12 月2 日联合国发布了《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第一章。报告 的作者之一洪平凡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 示,自去年3 月以来,实体经济和世界金融 市场都显露出反弹的趋势,因此世界经济 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但展望今年,整个 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在世 界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情况下,各 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发生一些相应的转 变,那也就表明我们能够平稳的撤出一些 激励的政策了。 一、2009 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 先分析一下2009 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 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 年 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 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 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 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 年 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 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 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 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 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 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 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 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 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 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 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 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 影响 2008 年9 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 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 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 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 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 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 年,经济刺激政策对

当前世界经济现状及走势分析

一、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

几个重要财务指标的分析

几个重要财务指标的分析 ——《财务管理》第二轮复习课 【考点分析】 财务指标属于重点节,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平均占10%左右,从历年的高 考题型来看,客观题和主观题都有可能,因此在复习过程,特别要求学生应全面理解和掌握,切忌猜题,严格贯彻“谨慎性原则” 。 【学法分析】本节涉及的财务指标多,计算量大,实务操作性强,且试题难度与教材中介 绍的内容和例题常有较大差异。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难度较大,易混淆,所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把每一个考点都真正弄明白,且要有必要的记忆,切不可死记硬背,对教材内容必须真正理解;此外,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它如同环形锁扣,环环相扣,有机结合,切忌急躁。同学在复习中可通过几个阶段的复习来完成本节重难点:一是精读课本;二是总结记忆;三是适当练习;四是查漏补缺,最后是巩固冲刺几个阶段,用以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学生分析】通过新授课与第一轮复习,学生已基本掌握本节几个重要的基本财务指标的计算,也基本理解了各财务指标的基本含义,所以本阶段应是查漏补缺阶段。经调查,学生所欠缺的是:通过分析各比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计算及分析计算结果的能力。所以本轮复习就定位在提高学生分析财务指标关联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通过计算结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1、理解基本财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计算 2、从财务比率的计算结果分析财务主体的现状,找出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能简单分析其问题产生原因。 【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财务管理本源于生活,明白学好财务管理,就可以使之服务于生活,让自己充分享受学习后的成就感与乐趣。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信,为学生今后 能自信地,身心健康地面对生活打基础。 【德育目标】1通过“财务分析在其本身、报表的真实性”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2、通过“启发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我行”意识。 3、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案例教学 【教具选择】多媒体、小黑板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进一步分化。 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化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 (一)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11月,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综合考虑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三大政策目标,2011年美联储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短期内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 欧元区经济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复苏力度弱于美国和日本。为了应对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附带条件的金融救助计划。在欧央行难以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主权债务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被迫紧缩财政赤字。 日本经济回升较快,但继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日本长期受通货紧缩困扰,公共债务水平很高,内需对经济支撑作用有限,受外部市场影响很大。日本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点上不太可能早于美国和欧元区。 (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普遍较大。2010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印度和巴西保持了强劲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下半年工业生产明显减速,增速放缓。2010年印度已经连续6次加息,今年1月份再次加息。巴西2010年4月以来3次加息,将政策利率由8.75%上调到10.75%;但是,巴西通货膨胀12月又创出年内新高,今年1月份也再次加息。 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全球股市出现分化。受美元贬值、市场信心转好及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2010年美国股票市场呈震荡上扬趋势,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均上涨10%以上,欧洲德国和英国股指与美国类似;但是,受主权债务风险困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等国股指多表现下行趋势。同期,秘鲁、阿根廷、泰国和印尼股票市场指数上涨超过40%,俄罗斯和韩国也超过20%,印度超过15%。其它主要经济体日本、法国股指略有收缩,巴西略有扩张。 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信心,短期内仍然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撑,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刺激作用有限,新增货币供应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很多国家需要紧缩货币政策。同时,全球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 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增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缓解世界经济失衡需要主要经济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核心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行为的调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一次强制调整。但是,随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加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备注:以下各条是选题指南,不是具体题目,题目自拟)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分析 3、欧盟一体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5、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选一个角度) 6、新经济体的兴起及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 7、雅尔塔体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8、中苏关系及经验教训 9、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0、恐怖主义盛行的原因、国际反恐现状、恐怖主义的新特点 11、当今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特点 12、联合国改革问题及中国的态度 13、中印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障碍 14、印度的发展及前景预测 15、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16、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17、巴以冲突的由来、现状、发展前景 18、比较“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19、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应对 20、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1、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及解决前景 22、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如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等) 23、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24、“中国模式”的特点及优势(与世界其他发展模式比较) 25、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内涵、评价等) 26、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及评价 27、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28、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前景、主要障碍等) 29、日本“政治大国”的战略(提出的背景、过程、前景等) 30、评析新时期(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31、越南的经济、政治现状中越关系 32、朝鲜的经济、政治现状中朝关系 3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原因、表现、前景等) 34、比较德国和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表现、原因、评价) 35、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途分析 36、独联体国家内部的纷争及原因分析 37、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38、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39、我国外交战略评析 40、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1

关于世界经济几个重要指标分析

1主要发展指标 人口年均增长率,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平方千米,以世界50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人。但是,世界上实际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按各国的平均数而论,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比较密集的孟加拉国为例,其人口密度为625人/平方千米(据1981年统计数字,下同);而国家比较小,全部国土中城市占重要地位或全部为城市的新加坡与摩纳哥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3953人/平方千米,后者为13757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它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则是一个无固定居民的地区。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论,北京市市区的人口密度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区县差别仍很大,如市内的宣武区,人口的密度达34140人/平方千米,而远郊的门头沟区则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同地区人口数经常变动,故人口密度的计算须针对一定地区和一定时点进行,以便相互进行比较。1900~1980年,世界人口密度已从每平方公里10.8人增至29人。1980年,欧洲人口密度最高,为67人;亚洲次之,为60人;拉美17人,非洲15.7人,北美11人,大洋洲2.5人。中国的人口密度1981年为105.5人,但分布不平衡。西北部的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4省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8人,而其余26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达200人左右。其中江苏、山东两省高达500人以上。 为使人口密度同资源、经济紧密结合,人口密度分为:①农业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农业人口数。它可避免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比较人口密度时,因城乡人口比例相差悬殊而带来的假象,真实地反映散居在土地上并依赖土地生活的人口密度。故既有地理意义,又有经济意义;②比较人口密度。指单位农用土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和可利用的牧场,后者按3:1折换成耕地)上的平均人口数。这一指标可避免土地利用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假象,更确切地反映农用土地的负担能力,或反映地区人口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压力大小;③经济人口密度。指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口的比。如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能源资源蕴藏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工农业产品产量等。 我们可以从人口密度的分布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 第一级人口密集区>100人/平方千米 第二级人口中等区25~100人/平方千米 第三级人口稀少区1~25人/平方千米 第四级人口极稀区<1人/平方千米 从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其中有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同时,在我国,人口稀少地区的面积比人口密集地区大得多。世界上的每个大陆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区。总的分布范围集中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及南极大陆。 从全球来看,亚洲人口最多,达26亿,占世界人口58%;大洋洲最少,只有0.23亿,仅占世界人口的0.5%;介于其间的为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按国家为单位来看,到1990年,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13亿)、印度(8.5亿)、美国(2.5亿)、印度尼西亚(1.78亿)、巴西(1.5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3亿)、尼日利亚(1.15亿)、巴基斯坦(1.12亿)、孟加拉(1.06亿)。 必须指出,人口密度这一概念虽然现在应用得比较广泛,它把单位面积的人口数表现得相当清楚。但是,这一概念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它考虑的只是陆地土地的面积,并未考虑土地的质量与土地生产情况。以我国的情况来说,江苏人口的平均密度约为600人/平方千米,而西藏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人/平方千米。从数字上看,会认为西藏人口稀少,江苏人口过密,同时,也会想到西藏土地在供养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其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西藏地区是海拔平均4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耕地只限狭窄的南部河谷地区等,实际耕地面积很有限;高原上的草场,由于干寒,产草量很低,单位面积的载畜量也很有限。相反,江苏位于长江入海处,有大片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开辟成的水网农田的生产力很高,所以有效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西藏。因此,改用其他表示人口密度的方法,其中有:生理密度(physiological density)与农业密度(agric-ultural density)。而把前面以面积计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arithmatic density)。 生理密度指适合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这个数字反映了人口对生产食物的土地的需要和人口与食物的生产的关系。埃及的生理密度大体上是1475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42人/平方千米。日本的生理密度大体是2380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315人/平方千米。这种差异反映出许多国家的国土大多是不适于农业的土地。 农业密度是一项表达人口与农业,特别是食物产量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指标。它是表示一地区内总的农田数与农民数的比例。这个数字充分表现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效率。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多采用机械,使用劳动力比较少,农业密度就低。农业密度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主要股票分析指标学习资料

主要股票分析指标 量比指标 量比=现在总手/(5日平均总手/240)*当前已开市多少分钟 若量比数值大于1,表示现在这时刻的成交总手放大;量放大。 若量比数值小于1,表示现在这时刻的成交总手萎缩;量萎缩。 委比 委比= (A-B)/(A+B)*100% A=某股票当前委托买入下三档手数之和 B =某股票当前委托卖出上三档手数之和 当委比数值为正时表示委托买入之手数大于委托卖出之手数,换言之,买盘比卖盘大,股价上涨几率较大。 当委比数值为负时表示委托卖出之手数大于委托买入之手数,换言之,卖盘比买盘大,股价下跌几率较大。 K线 K线图又称蜡烛线、阴阳线或棒线,原来是日本米市商人用来记录米市当中的行情波动,后因其标画方法具有独到之处,因而在股市及期市中被广泛引用。K线将买卖双方力量 的增减与转变过程及实战结果用图形表示出来。经过近百年来的使用与改进,K线理论被投资人广泛接受。 画法: K线之开盘价与收盘价之间以实体表示。若收盘价高于开盘价,以中空实体表示,称红线或阳线;若收盘价低于开盘价,则以黑色实体表示,称黑线或阴线。 若当天最高价高于实体之高价,则在实体上方另加细线,称为上影线;当天最低价低于实体之低价,也在实体下方另加细线,称为下影线。 一般来说,上影线愈长表示向下的压力愈大;而下影线愈长表示市场向上的支撑力愈大。K 线的实体表示密集交易区。 美国线 美国线的构造则较K线简单。美国线的直线部分,表示了当天行情的最高价与最低价间的波动幅度。左侧横线代表开盘价,右侧横线侧代表收盘价。绘制美国线比绘制K线简便得多。 K线所表达的涵义,较为细腻敏感,与美国线相比较,K线较容易掌握短期内价格的波动,也易于判断多空双方(买力与卖力)和强弱状态,作为进出场交易的参考。美国线偏重于趋势面的研究。另外,我们可以在美国线上更清楚地看出各种形态,例如反转形态,整理形态等等。 MACD平滑异同平均线指标 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简称MACD,是近来美国所创的技术分析工具。MACD吸收了移动平

当前世界经济现状及走势分析.pdf

一、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地位的强极,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减税措施的采取,企业的增长潜力得到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应下降,加之欧盟经济不存在固定资本投资和库存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受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预计200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2.9%。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东南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骤降,股市暴跌,特别是高技术股的暴跌,使企业商业投资赢利预期降低,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影响了个人消费。美国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东南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2.拉美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新世纪伊始,拉美地区经济即遇到严重困难:外贸出口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放缓。 拉美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连带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拉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世界经济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世界经济学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分工是社会的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 2、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3、国际分工的形式 国际分工有多种形式,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可进行以下不同的分类:(1)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2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分工;○3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 分工。上述三类分工反映着国际分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不同层次。 (2)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和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两种形式。 (3)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二、世界市场 1、世界市场的含义 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对于世界市场的含义,需重点了解以下两点: (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2、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2)竞争性(3)扩展性 3、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 4、世界市场的内容和结构 (1)世界市场的内容 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领域:○1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2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是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3国际货币流通领域。国家货币流通领域 是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2)世界市场的结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台海局势 提纲: 一、台海现局势分析 (1)大陆对台政策 (2)台湾政局 (3)国际环境 二、影响台海局势的内外因素 (1)台湾当局的策略 (2)美国因素 (3)日本与日美同盟 三、台海局势发展与两岸关系展望 (1)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和推动力都吸引我去探求,同时我对军事的爱好也促使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主导军事行为的经济和政治;二、懂得经济知识和与其紧密相关的政治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经济政治都会与我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我的生活,我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我是带着求知来上这门课的,虽然课时很少,但还是获益颇多。 先是每晚课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罗列一周发生的国际大事,并同我们一起讨论这些事件,给我们分析这些事件,并点出这些事件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老师这是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阅读时事,启发我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获取信息。 再就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搜罗来的一些视频,视频都是一些事件的记录及媒体或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都非常丰富且精彩,既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时事,也很好的缓解了4节课的疲劳,在放松之余又汲取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也是在培养我们关注时事的习惯。 还有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推荐了很多有益的书籍。譬如老师曾给我们介绍了记忆法,谈到了简历并以此来警醒我们要抓紧不多的时间学习,通过双手相握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习惯,讲了一个大学生用家里囤积的豆子致富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方法、经济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老师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引导是会让我获益终生的,其意义远大于教授的学科知识。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最后花了一点时间简单带过。虽然这样无法让我们从课堂上获得很多经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让我们更能清晰的体会经济政治的实用意义,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上对于短短的16节课并不能教授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通过时事这样实例化的讲解对于我们的启蒙意义更大,比起枯燥的书本教学更易于接受,如此的授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觉得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对这门学科并对它产生兴趣,才是这16节课来最重要的,让同学们今后能够主动去学习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远要好过讲授那么一点点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让同学们对这学科感到厌烦。这样才让这16节课发挥了最大的意义,对我更是意义非凡。 这些公共必修课会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无意义,但经济政治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并对

主要技术分析指标

主要技术分析指标 一、K线图 类型 按时间单位不同,K线图又分为分钟图、小时图、日线图、周线图、月线图等。图示1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价格。日K线图中的每一根蜡烛都表示出了一个交易日当中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 释义 以日K线图为例,蜡烛上端的线段是上影线,下端的线段是下影线,分别表示当日的最高价和最低价;中间的长方形被称为实体或柱体,表示当日的开盘价和收盘价。图示2左图表示低开高收的市况,即收盘价高于开盘价,称为阳线。阳线通常用红色表示。图示2中的右图表示高开低收的市况,即开盘价高于收盘价,称为阴线。阴线通常用绿色表示。观察日K 线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交易日的市况是“低开高收”还是“高开低收”。 二、布林通道 释义 BOLL指标是美国股市分析家约翰.布林先生根据统计学中的标准差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技术分析指标。一般而言,价格的运动总是围绕某一价值中枢(如均线、成本线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布林通道指标正事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引进了“价格通道”的概念,其认为价格通道的宽窄随着价格波动幅度的大小而变化,而且价格通道又具有变异性,它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参考布林通道进行买卖,不仅能指示支撑,压力位,显示超买、超卖区域,进而指示运行趋势,还能有效规避主力惯用的技术陷阱----诱多或诱空。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布林通道线是由上、中、下三条轨道组成。日BOLL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中轨线=N日的移动平均线 上轨线=中轨线+两倍的标准差 下轨线=中轨线-两倍的标准差 上、下轨位于通道的最外面,分别是该趋势的压力线与支撑线,中轨线为价格的平均线。多数情况下,价格总是在由上下轨道组成的带状区间中运行,且随价格的变化而自动调整轨道的位置。而带状的宽度可以看出价格变动的幅度,越宽表示价格的变动越大。一般而言,当价格在布林线的中轨线上方运行时,表明价格处于强势趋势;当价格在布林线的中轨线下方运行时,表明价格处于弱势趋势。 意义 2 BOLL指标中的上、中、下轨线所形成的价格信道的移动范围是不确定的,信道的上下限随着价格的上下波动而变化。在正常情况下,价格应始终处于价格信道内运行。如果价格脱离价格信道运行,则意味着行情处于极端的状态下。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个人观点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