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word版)简要分析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

(完整word版)简要分析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

(完整word版)简要分析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
(完整word版)简要分析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

习题1

第36页

1.简要分析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电离因素以及自持放电条件

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汤逊理论理论实质: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变,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2.解释α、β、γ、η系数的定义。

答:α系数:它代表一个电子沿着电场方向行径1cm长度,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

β系数:一个正离子沿着电场方向行径1cm长度,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

γ系数:表示折合到每个碰撞阴极表面的正离子,使阴极金属平均释放出的自由电子数。

η系数:即一个电子沿电场方向行径1cm时平均发生的电子附着次数。

3.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气隙放电特性有何不同?

答:在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内流注一旦形成,放电达到自持的程度,气隙就被击穿。不均匀电场分稍不均匀和极不均匀,在同样极间距离时稍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电压比均匀电场的均匀电场气隙的要低,在极不均匀电场气隙中自持放电条件即是电晕起始条件,由发生电晕至击穿的过程还必须升高电压才能完成。

4.对极间距离相同的正极性棒-板、负极性棒-板、板-板、棒-棒四种电极布局的

气隙直流放电电压进行排序?

答:负极性棒-板最高,其次是棒-棒和板-板,最小的是正极性棒-板。

5.气隙有哪些放电现象?

答:在极不均匀电场中,气隙完全被击穿以前,电极附近会发生电晕放电,产生暗蓝色的晕光,这种特殊的晕光是电极表面电离区的放电过程造成的。在外电离因素和电场作用下,产生了激发、电离、形成大量的电子崩,在此同时也产生激发和电离的可逆过程-复合,这就是电晕。

6.如何提高气隙的放电电压?

答:一是改善气隙中的电场分布,使之均匀化,二是设法削弱或抑制气体介质中的电离过程。

7.简述绝缘污闪的发展过程及防污措施。

答:绝缘子污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体可分为积污、受潮、干区形成、局部电弧的出现和发展等阶段,采用措施抑制或阻止各阶段的形成和转化,就能有效地阻止污闪事故。

防污措施:1.增大爬电比距 2.清扫表面积污 3.用防污闪涂料处理表面 4.采用半导体釉和硅橡胶的绝缘子。

8.雷击放电过程与实验室的长气隙放电过程有何主要区别?

答:雷击放电与实验室的长间隙火花放电有着某些共同之处。但由于雷电路径往往达数千米,是一种超长间隙的火花放电,而且作为电极的雷云,它不是一个金属极板,因此,雷电又不同于实验室中的长间隙放电,它具有多次重复雷击现象和特点。

一次雷击的三个阶段:先导阶段、主放电和迎面流注阶段、余辉阶段。当先导接近地面时,因周围电场强度达到了能使空气电离的程度,在地面或突出的接地物体上形成向上的迎面先导(也称迎面流注)。当它与下行先导相遇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主放电阶段,出现了强烈的电荷中和过程,伴随着雷鸣和闪光。n主放电完成后,云中剩余电荷沿导电通道流向大地,这一阶段称为放电的余辉(或余光)阶段,电流约数百安,持续时间0.03s~0.15s.

气体放电管

放电管特性及选用 吴清海 放电管的分类 放电管主要分为气体放电管和半导体放电管,其中气体放电管由烧结的材料不同分为玻璃气体放电管和陶瓷气体放电管,玻璃气体放电管和陶瓷气体放电管具有相同的特性。 气体放电管主要有密封的惰性气体组成,由金属引线引出,用陶瓷或是玻璃进行烧结。其工作原理为,当加在气体放电管两端的电压达到气体电离电压时,气体放电管由非自持放电过度到自持放电,放电管呈低阻导通状态,可以瞬间通过较大的电流,气体放电管击穿后的维持电压可以低到30V以内。气体放电管同流量大,但动作电压较难控制。 半导体放电管由故态的四层可控硅结构组成,当浪涌电压超过半导体放电管的转折电压V BO时放电管开始动作,当放电管动作后在返送装置,的作用下放电管两端的电压维持在很低(约20V以下)时就可以维持其在低阻高通状态,起到吸收浪涌保护后级设备的作用。半导体放电管的保护机理和应用方式和气体放电管相同。半导体放电管动作电压控制精确,通流量较小。 放电管动作后只需要很低的电压即可维持其低阻状态,所以放电管属于开关型的SPD。当正常工作时放电管上的漏电流可忽略不计;击穿后的稳定残压低,保护效果较好;耐流能力较大;在使用中应注意放电管的续流作用遮断,在适当场合中应有有效的续流遮断装置。 气体放电管 气体放电管:气体放电管由封装在小玻璃管或陶瓷管中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电极组成;其电气性能主要取决于气体压力,气体种类,电极距离和电极材料;一般密封在放电管中的气体为高纯度的惰性气体。放电管主要由:电极、陶瓷管(玻璃管)、导电带、电子粉、Ag-Cu 焊片和惰性气体组成。 在放电管的两电极上施加电压时,由于电场作用,管内初始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运动,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一旦电子达到一定能量时,它与气体分子碰撞时发生电离,即中性气体分子分离成电子和阳离子,电离出来的电子与初始电子在行进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再次与气体分子碰撞发生电离,从而电子数按几何级数增加,即发生电子雪崩现象,另外,电离出来的阳离子也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与阴极表面发生碰撞,产生二次电子,二次电子也参加电离作用,一旦满足: r(ead-1)=1 时放电管由非自持放电过渡到自持放电,管内气体被击穿,放电管放电,此时放电电压称为击穿电压Vs。其中,r表示一个正离子轰击阴极表面而

气体放电管基础知识教学提纲

2.1气体放电管 2.1.1简介 气体放电管是在放电间隙内充入适当的气体介质,配以高活性的电子发射材料及放电引燃机构,通过银铜焊料高温封接而制成的一种特殊的金属陶瓷结构的气体放电器件。它主要用于瞬时过电压保护,也可作为点火开关。在正常情况下,放电管因其特有的高阻抗(>1000MΩ)及低电容 (<2pF)特性,在它作为保护元件接入线路中时,对线路的正常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当有害的瞬时过电压窜入时,放电管首先被击穿放电,其阻抗迅速下降,几乎呈短路状态,此时,放电管将有害的电流通过地线或回路泄放,同时将电压限制在较低的水平,消除了有害的瞬时过电压和过电流,从而保护了线路及元件。当过电压消失后,放电管又迅速恢复到高阻抗状态,线路继续正常工作。 气体放电管是一种间隙式的防雷保护元件,它在通信系统的防雷保护中已获得了广泛应用。放电管常用于多级保护电路中的第一级或前两级,起泄放雷电暂态过电流和限制过电压作用。由于放电管的极间绝缘电阻很大,寄生电容很小,对高频电子线路的雷电防护具有明显的优势。 气体放电管的基本特点是:通流量容量大,绝缘电阻高,漏电流小。但残压高,反应时间慢(≤100ns),动作电压精度较低,有续流现象。 Figure 1气体放电外观图 2.1.2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性 气体放电管的伏安特性通常与管子的哪些电极间施加什么极性的电压没有关系。现以一个直流放电电压为150V的二极放电管为例,来说明放电管伏安特性的基本特征。下图是按电子元件伏安特性的惯用画法,即以电压为自便量,画作横坐标;以电流为应变量,画作纵坐标。由于电流的范围很大,其变化常达几个数量级,所以电流用对数坐标表示。 如图所示的伏安特性上,当逐渐增加两电极间的电压时,放电管在A点放电,A点的电压称为放电管的直流放电电压。在A到B之间的这段伏安特性上,其斜率(即动态电阻du/di)是负的,称为负阻区。如果200V的直流电压源经1MΩ的电阻加到放电管上,放电管即工作在此区间,这时的放电具有闪变特征。BC段为正常辉光放电区,在此区间内电压基本不随电流而变,当辉光覆盖整个阴极表面时,电流再增加,电压也不增加。CD段称为异常辉光放电区。直流放电电压为90V~300V放电管,其辉光放电区BD的最大电流一般在0.2A~1.5A 之间。当电流增加到足够大时放电E点突然进入电弧放电区,即使是同一个放电管,放电由辉光转入电弧时的电流值也是不能精确重复的。在电弧放电时,处在电场中加速了的正离子轰击阴极表面,阴极材料被溅射到管壁上,阴极被烧蚀,使间隙距离增加,管壁绝缘变坏。在采用合适的材料后,放电管可以做到导通10KA、8/20μs电流数百次。在电弧区,放电管

高电压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电压技术》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气体放电有两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巴申定律的内容是:_________。 3、对于不均匀电场,电场的极性取决于______________电极的电位符号;如果两个电极的几何尺寸相同,极性取决于___________的电位。 4、标准操作冲击电压波形的波前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半峰值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 5、污闪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汤逊理论,二次电子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来源是___________。 7、正极性棒板电极与负极性棒板电极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较高,____________________较低。 8、同轴圆筒电场击穿电压的最大值出现在r/R=______时,同轴圆筒电场绝缘设计时,通常取r/R=______。 9、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一般有两个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固体介质表面的放电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常用的液体介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2、固体介质的击穿有三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稳态电压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4、对于同轴圆筒电场,当内外径比值为________________时,其击穿电压最高。 15、对电气设备进行高电压试验时,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形为________,标准操作冲击电压波形为________。 16、绝缘子污闪的形成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7、行波可简单分为电压波和电流波,其中电压波的符号只取决于的符号,电流波的符号不仅取决于的符号,而且也与有关。 18、当空气气隙在1~10cm内,空气的击穿场强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棒棒电极中,为提高电气强度,一般在两个电极均设置屏蔽,因为______________。 20、电介质极化的最基本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1、电介质的电导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一般电介质的电导是________。 22、测量电介质吸收比时取的两个时间点是____、_____,测量电介质的极化指数时取的两个时间是____、____。 二、问答题 1、请问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的本质各是什么? 2、为什么在极不均匀电场中,大气湿度越大击穿场强越高,而在稍不均匀电场和均匀电场中,击穿场强与大气湿度关系很小? 3、请问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套管的电晕起始电压和滑闪放电电压,并举例说明具体措施。 4、请问如何计算电场不均匀系数,并且如何利用不均匀系数判断电场是稍不均匀电场还是极不均匀电场。

(完整word版)简要分析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

习题1 第36页 1.简要分析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电离因素以及自持放电条件 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汤逊理论理论实质: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变,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2.解释α、β、γ、η系数的定义。 答:α系数:它代表一个电子沿着电场方向行径1cm长度,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 β系数:一个正离子沿着电场方向行径1cm长度,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 γ系数:表示折合到每个碰撞阴极表面的正离子,使阴极金属平均释放出的自由电子数。 η系数:即一个电子沿电场方向行径1cm时平均发生的电子附着次数。 3.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气隙放电特性有何不同? 答:在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内流注一旦形成,放电达到自持的程度,气隙就被击穿。不均匀电场分稍不均匀和极不均匀,在同样极间距离时稍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电压比均匀电场的均匀电场气隙的要低,在极不均匀电场气隙中自持放电条件即是电晕起始条件,由发生电晕至击穿的过程还必须升高电压才能完成。 4.对极间距离相同的正极性棒-板、负极性棒-板、板-板、棒-棒四种电极布局的 气隙直流放电电压进行排序? 答:负极性棒-板最高,其次是棒-棒和板-板,最小的是正极性棒-板。 5.气隙有哪些放电现象? 答:在极不均匀电场中,气隙完全被击穿以前,电极附近会发生电晕放电,产生暗蓝色的晕光,这种特殊的晕光是电极表面电离区的放电过程造成的。在外电离因素和电场作用下,产生了激发、电离、形成大量的电子崩,在此同时也产生激发和电离的可逆过程-复合,这就是电晕。 6.如何提高气隙的放电电压? 答:一是改善气隙中的电场分布,使之均匀化,二是设法削弱或抑制气体介质中的电离过程。 7.简述绝缘污闪的发展过程及防污措施。 答:绝缘子污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体可分为积污、受潮、干区形成、局部电弧的出现和发展等阶段,采用措施抑制或阻止各阶段的形成和转化,就能有效地阻止污闪事故。 防污措施:1.增大爬电比距 2.清扫表面积污 3.用防污闪涂料处理表面 4.采用半导体釉和硅橡胶的绝缘子。 8.雷击放电过程与实验室的长气隙放电过程有何主要区别?

电介质的电气特性及放电理论-高电压技术考点复习讲义和题库

考点1:电介质的电气特性及放电理论 (一)气体电介质的击穿过程 气体放电可以分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两种。20世纪Townsend在均匀电场,低气压,短间隙的条件下进行了放电试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计算公式,解释了整个间隙的放电过程和击穿条件。 1、汤逊放电理论的适用范围: 汤逊理论的核心是: (1)电离的主要因素是电子的空间碰撞电离和正离子碰撞阴极产生表面电离; (2)自持放电是气体间隙击穿的必要条件。 汤逊理论是在低气压、Pd值较小的条件下进行的放电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放电理论能较好的解释低气压短间隙中的放电现象。因此,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是低气压短间隙(Pd<26 66kPa.cm)。在高气压、长气隙中的放电现象 无法用汤逊理论加以解释,两者间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放电外形根据汤逊理论,气体放电应在整个间隙中均匀连续地发展。 低气压下气体放电发光区确实占据了整个间隙空间,如辉光放电。但在大气压下气体击穿时出现的却是带有分支的明亮细通道。 (2) 放电时间根据汤逊理论,闻隙完成击穿,需要好几次循环:形成电子崩,正离子到达阴极产生二次电子,又形成更多的电子崩。完成击穿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实测到的在大气压下气体的放电时间要短得多。 (3) 击穿电压当Pd值较小时,根据汤逊自持放电条件计算的击穿电压与实测值比较一致;但当Pd值很大时,击穿电压计算值与实测值有很大出入。 (4) 阴极材料的影响根据汤逊理论,阴极材料的性质在击穿过程中应起一定作用。实验表明,低气压下阴极材料对击穿电压有一定影响,但大气压下空气中实测到的击穿电压却与阴极材料无关。

由此可见汤逊理论只适用于一定的Pd范围,当Pd>26 66kPa. cm后,击穿过程就将发生改变,不能用汤逊理论来解释了。 2、流注理论 利用流注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高气压、长间隙情况下出现的一系列放电现象。 (1) 放电外形 流注通道电流密度很大,电导很大,故其中电场强度很小。 因此流注出现后,将减弱其周围空间内的电场,加强了流注前方的电场,并且这一作用伴随着其向前发展而更为增强。因而电子崩形成流注后,当某个流注由于偶然原因发展更快时,它就将抑制其它流注的形成和发展,这种作用随着流注向; 前推进将越来越强,开始时流注很短可能有三个,随后减为两个,最后只剩下一个流注贯通整个间隙了,所以放电是具有通道形式的。 (2) 放电时间 根据流注理论,二次电子崩的起始电子由光电离形成,而光子的速度远比电子的大,二次电子崩又是在加强了的电场中,所以流注发展更迅速,击穿时间比由汤逊理论推算的小的多。 (3) 阴极材料的影响 根据流注理论,大气条件下气体放电的发展不是依靠芷离子使阴极表面电离形成的二次电子维持的,而是靠空间光电离产生电子维持的,故阴极材料对气体击穿电压没有影响。 在Pd值较小的情况下,起始电子不可能在穿越极间距离后完成足够多的碰撞电离次数,因而难 e≥108所要求的电子数,这样就不可能出现流注,放电的自持只能依靠阴极上的 过程。以聚积到ad 因此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放电过程,不能用一种理论来取代另一种理论,它们互相补充,可以说明广阔的Pd范围内的放电现象。 ‘ 3、不均匀电场中气体的击穿 稍不均匀电场中放电达到自持条件时发生击穿现象,此时气隙中平均电场强度比均匀电场气隙的要小,因此在同样极间距离时稍不均匀场气隙的击穿电压比均匀气隙的要低,在极不均匀场气隙中自持放电条件即是电晕起始条件,由发生电晕至击穿的过程还必须增高电压才能完成。 极不均匀电场有如下特征: (1) 极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电压比均匀电场低;

防雷基础知识1

防雷基础知识 一、雷电的基本知识 1、雷电的基本概念 大气的运动形成了云层。云层在运动过程中因为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就逐步积聚电荷。雷电是带电云层与另一带电云层,或者云层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在雷雨云下部的负电荷逐步积聚,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其电场场度一般在超过25Kv/㎝时,就会开始电离并向下梯级式放电,与地面上的物体(建筑物等)形成的向上先导感应形成雷电通路,并随之开始主放电,发出明亮的闪电和隆隆雷声。这种雷击称为负极性下行先导雷击,约占全部对地雷击中的90﹪以上,其余还有正极性下行先导雷击、负极性上行先导雷击两种。只有先导没有主放电的就是闪电。通常的雷击灾害一般是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造成的。 一般认为,当先导从雷云向下发展的时候,它的梯级式跳跃只受到周围大气的影响,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袭击对象,但它的最后一次跳跃既最后一个梯级就不同了,它必须在这最终阶段选择被击对象。此时,地面上可能有不止一个的物体(比如树木、建筑物等)在它的电场影响下产生向上先导,趋向与下行先导会合。 最后一次跳跃的距离称为闪击距离。从接闪器来说,它可以在这个距离内把雷电吸引到自己身上,而对于此距离之外的下行先导,接闪器将无能为力。闪击距离是一个变量,它和雷电流幅值有关,幅值大相应闪击距离大,反之,闪击距离小。因此,防雷装置的接闪器可以把较远的强的闪电引向自身,但对较弱的闪电则有可能失去对建筑物的有效保护。 2、雷电的主要特性和活动规律 雷电有如下几个特点: 冲击电流大我国所测得的雷电流最大幅值达200KA,一般的雷电流也有几十KA。一次雷电流为200KA的雷击,能使在2Km远处感应产生大于0.6GS的电磁场。而对计算机而言,电磁场干扰能量≥0.3GS则可使计算机数据混乱或丢失;≥0.75GS则可使计算机造成假性损坏;≥2.4GS则可使计算机瘫痪。 时间短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一次放电过程一般是40-100μs。 变化梯度大雷电流变化梯度有的可达10KA/μs。雷电流波型是一种冲击脉冲波形。试验用的8∕20μs波型的雷电流放电器,能将10KA的电流传导出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要求使用10/350μs波型的放电器,它的电荷量相当于8/20μs脉冲情况下电荷量的约20倍。既波头时间10μs,半值时间350μs。 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雷电的活动规律: 我国的雷电活动,夏季最活跃,冬季最少。全球分布是赤道附近最活跃,随纬度升高而分别向北向南减少,极地最少。一般来说湿热地区比干燥地区、山区比平原雷电活动多。 雷电活动还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来说土壤电阻率较小或土壤电阻率突变的地区;山坡

气体放电物理知识要点总结2014-6-6

气体放电物理知识要点总结 1.气体放电过程中一般存在六种基本粒子:电子,正离子,负离子,光子,基态原子(或分子),激发态原子(或分子)。2.光子能量,其中为光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 3.原子能量由原子内部所有粒子共同决定,通常人们感兴趣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即价电子,因为气体放电过程主要是由最外层 电子参加的。原子通常处于稳定的能级,成为基态(基态能量 E1),当价电子从外界获得额外能量时,它可以跳跃到更高能级,此时原子处于激发态(激发态能量E2),电子处于激发态的时 间很短,然后会跃迁到基态或低激发态,并以光子形式释放出 能量()。 当电子获得的能量超过电离能时,电子就与原子完全脱离而成 为自由电子,原子变为正离子。 4.正离子也可被电离,负离子是电子附着到某些原子或分子上而形成的。负离子的能量等于原子或分子的基态能量加上电子的 亲和能。气体放电中的带电粒子是电子和各种离子(正离子和 负离子)。每种离子都将影响气体放电的电特性,电子的作用通 常占主导地位。 5.波数等于波长的倒数,表示在真空中每厘米的波长个数。即 6. 原子所处的状态取决于其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四个量子数来描述。

主量子数n(n=1,2,3…), 它是由电子轨道主轴的尺寸决定; 轨道角量子数l,(l=0,1,2,3…n-1),它是由椭圆轨道的短轴和长轴之比决定。 轨道磁量子数m l,其取值范围为,它是由轨道相对于磁场的位置决定的; 自旋磁量子数. 7.在光谱中,将电子组态用规定的符号来标志,轨道角量子数用字母s,p,d,f等表示,相应的l值分别为0,1,2,3等。 电子组态所形成的原子态符号可以表示为 第二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1.带电离子的产生方式:碰撞电离,光电离,热电离,金属表面电离 2.电子与原子碰撞时,若碰撞不引起原子内部的变化,这种碰撞称为弹性碰撞,若电子能量足够大,电子与原子碰撞后,可引起原子内部发生变化,即引起原子的激发或电离,这种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碰撞激发:若电子动能比原子的电离能小,但比原子激发能大,则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可使得原子激发。 碰撞电离:若电子动能比原子的电离能大很多,那么在非弹性碰撞之后,除了电子传递给原子一部分能量外,仍保留一部分动能,它以较低速度继续运动,并且原子被电离释放出一个电子。 分级电离:若被激发的原子再次与电子碰撞,那么电子的动能也可传

半导体放电管和气体放电管的基础知识

半导体放电管和气体放电管的基础知识 气体放电管的结构及特性 开放型气体放电管放电通路的电气特性主要取决于环境参数,因而工作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为了提高气体放电管的工作稳定性,目前的气体放电管大都采用金属化陶瓷绝缘体与电极进行焊接技术,从而保证了封接的外壳与放电间隙的气密性,这就为优化选择放电管中的气体种类和压力创造了条件,气体放电管内一般充电极有氖或氢气体。气体放电管的各种电气特性,如直流击穿电压、冲击击穿电压、耐冲击电流、耐工频电流能力和使用寿命等,能根据使用系统的要求进行调整优化。这种调整往往是通过改变放电管内的气体种类、压力、电极涂敷材料成分及电极间的距离来实现的。气体放电管有二极放电管及三极放电管两种类型。有的气体放电管带有电极引线,有的则没有电极引线。从结构上讲,可将气体放电管看成一个具有很小电容的对称开关,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它是关断的,其极间电阻达兆欧级以上。当浪涌电压超过电路系统的耐压强度时,气体放电管被击穿而发生弧光放电现象,由于弧光电压低,仅为几十伏,从而可在短时间内限制了浪涌电压的进一步上升。气体放电管就是利用上述原理来限制浪涌电压,对电路起过压保护作用的。 随着过电压的降低,通过气体放电管的电流也相应减少。当电流降到维持弧光状态所需的最小电流值以下时,弧光放电

停止,放电管的辉光熄灭。气体放电管主要用来保护通信系统、交通信号系统、计算机数据系统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的外部电缆、电子仪器的安全运行。气体放电管也是电路防雷击及瞬时过压的保护元件。气体放电管具有载流能力大、响应时间快、电容小、体积小、成本低、性能稳定及寿命长等特点;缺点是点燃电压高,在直流电压下不能恢复截止状态,不能用于保护低压电路,每次经瞬变电压作用后,性能还会下降。 半导体放电管也称固体放电管是一种PNPN元件,它可以被看作一个无门电极的自由电压控制的可控硅,当电压超过它的断态峰值电压或称作雪崩电压时,半导体放电管会将瞬态电压箝制到元件的开关电压或称转折电压值之内。电压继续增大时,半导体放电管由于负阻效应进入导通状态。只有在当电流小于维持电流时,元件才会复位并恢复到它的高阻抗状态。半导体放电管的优点包括它的快速响应时间,稳定的电气性能参数以及长期使用的可靠性。其响应速度是气体放电管的千分之一,而寿命是气体放电管的10倍以上。半导体放电管是负阻元件,其能量转移特性使之不会被高电压是你坏。这一点是远胜于TVS二极管的。另一方面,半导体放电管也能做到较高的浪涌电流和很低的电容值。 半导体放电管主要用作电子通讯和数据通讯电路的首级和二级过电压保护器。一、半导体放电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气体放电作业

气体放电理论分析就引用 1、引言: 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气体放电,处于正常状态并隔绝各种外电离因素的气体是完全不导电的,但空气中总会有来自空间的各种辐射,总会有少量带电质点,一般情况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约500-1000对离子。气体放电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态,其物性及规律与固态、液态、气态的各不相同。气态放电等离子体是由电子、各种离子、原子组成的,远比气体、液体、固体复杂,其中发生着大量各不相同的基本过程。气体放电时等离子体物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体放电现象时通过气体以后由电离了的气体表现出来的。研究气体放电的目的是要了解这种电离了的气体在各种条件下的宏观现象及其性质,同时研究其中所发生的的微观过程,并进一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由表及里地掌握气体放电的机理。由此可见气体放电现象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种气体放电现象的物理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在自然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气体放电现象,犹如大气的电离层、太阳风、日冕和闪电等都是自然界的气体放电现象。现在对气体放电的类型进行分类阐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研究探讨。 2、气体放电的分类 在不同的物理条件下,由于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物理过程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气体放电现象。按维持放电是否必须有外界电离源把放电分为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按放电参量是否随时间变化分为稳态放电和非稳态放电;可根据阴极的工作方式分为冷阴极放电和热阴极放电;可按工作气压的高低分为低气压放电、高气压放电和超高压放电;根据以哪一种基本过程占优势以及电子离子在放电过程中运动的特点为依据可以分为:

辉光放电:辉光放电充满整过电极空间,电流密度较小,一般为1mA/cm2 -5mA/cm2,整个空隙仍呈上升的伏安特性,处于绝缘状态。 电晕放电:高场强度电极附近出现发光的薄层,电流值也不大,整个空隙仍处于绝缘状态。 刷状放电:由电晕电极伸出的明亮而细的断续放电通道,电流增大,但此时间隙仍未被击穿。 火花放电:贯通两电极的明亮而细的断续的放电通道,间隙由一次次火花放电间歇地被击穿。 气体放电过程描述框图:

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

第二章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 本章节教学内容要求: 气体分子的激发与游离,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汤森德气体放电理论:电子崩的形成,自持放电的条件,帕邢定律。 流注理论:长间隙击穿的放电机理,极性效应,先导放电,雷云放电及电晕。 必要说明:1)常用高压工程术语 击穿:在电场的作用下,由电介质组成的绝缘间隙丧失绝缘性能,形成导电通道。 闪络:沿固体介质表面的气体放电(亦称沿面放电) 电晕:由于电场不均匀,在电极附近发生的局部放电。 击穿电压(放电电压)Ub(kV):使绝缘击穿的最低临界电压。 击穿场强(抗电强度,绝缘强度)Eb(kV/cm):发生击穿时在绝缘中的最小平均电场强度。Eb=Ub/S(S:极间距离) 一般在常压大气中,Eb=30kV/cm,当S较小为cm且电场为均匀分布时; Eb=500kV/m,当S较大接近m时。 放电:(狭义与广义)气体绝缘的击穿过程。 辉光放电:当气体压力低,电源容量小时,放电表现为充满整个气体间隙两电极之间的空间辉光,这种放电形式称为辉光放电。 火花放电:在大气压力或更高的压力下,电源容量不大时变现出来的放电。主要表现为:从一电极向对面电极伸展的火花而不是充满整个空间。火花放电常常会瞬时熄灭,接着有突然出现。 电晕放电:在不均匀电场中,曲率半径很小的电极附近会出现紫兰色的放电晕光,并发出“兹兹”的可闻噪声,此种现象称为电晕放电。如不提高电压,则这种放电就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间隙中的大部分气体尚未失去绝缘性能。电晕放电的电流很小 电弧放电:在大气压力下,当电源容量足够大时,气体发生火花放电之后,便立即发展到对面电极,出现非常明亮的连续电弧,此称为电弧放放电。电弧放电时间长,甚至外加电压降到比起始电压低时电弧依然还能维持。电弧放电电流大,电弧温度高。 电气设备常常以一个标准大气压作为绝缘的情况,这是可能发生的是电晕放电,火花放电或者是电弧放电。 2)常见电场的结构 均匀场:板-板 稍不均匀场:球-球 极不均匀场:(分对称与不对称) 棒-棒对称场 棒-板不对称场 线-线对称场 §2-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 一.带电粒子的产生(电离过程) 气体中出现带电粒子,才可在电场作用下发展成各种气体放电现象,其来源有两个:一是气体分子本身发生电离,二气体中的固体或液体金属发生表面电离。 激励能:一个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远的轨道上去的现象称为激励,其值为两个能级

气体放电理论

气体放电理论 1) 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当外施电压足够高时,一个电子从阴极出发向阳极运动,由于碰撞游离形成电子崩,则到达阳极并进入阳极的电子数为eas个(α为一个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移动单位行程所发生的碰撞游离数;s为间隙距离)。因碰撞游离而产生的新的电子数或正离子数为(eas-1)个。这些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并撞击阴极.若1个正离子撞击阴极能从阴极表面释放r个(r 为正离子的表面游离系数)有效电子,则(eas-1)个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时,至少能从阴极表面释放出一个有效电子,以弥补原来那个产生电子崩并进入阳极的电子,则放电达到自持放电。即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可表达为r(eas-1)=1。 2) 为什么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 (1)当棒具有正极性时,间隙中出现的电子向棒运动,进入强电场区,开始引起电离现象而形成电子崩。随着电压的逐渐上升,到放电达到自持、爆发电晕之前,在间隙中形成相当多的电子崩。当电子崩达到棒极后,其中的电子就进入棒极,而正离子仍留在空间,相对来说缓慢地向板极移动。于是在棒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从而减少了紧贴棒极附近的电场,而略为加强了外部空间的电场。这样,棒极附近的电场被削弱,难以造成流柱,这就使得自持放电也即电晕放电难以形成。 (2)当棒具有负极性时,阴极表面形成的电子立即进入强电场区,造成电子崩。当电子崩中的电子离开强电场区后,电子就不再能引起电离,而以越来越慢的速度向阳极运动。一部份电子直接消失于阳极,其余的可为氧原子所吸附形成负离子。电子崩中的正离子逐渐向棒极运动而消失于棒极,但由于其运动速度较慢,所以在棒极附近总是存在着正空间电荷。结果在棒极附近出现了比较集中的正空间电荷,而在其后则是非常分散的负空间电荷。负空间电荷由于浓度小,对外电场的影响不大,而正空间电荷将使电场畸变。棒极附近的电场得到增强,因而自持放电条件易于得到满足、易于转入流柱而形成电晕放电。 3) 影响套管沿面闪络电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电场分布情况和作用电压波形的影响 (2)电介质材料的影响 (3)气体条件的影响 (4)雨水的影响 4) 某母线支柱绝缘子拟用于海拔4500m的高原地区的35kV变电站,问平原地区的制造厂在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下进行1min工频耐受电压试验时,其试验电压应为多少kV? 5) 保护设备与被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应如何配合?为什么? 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应始终低于被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这样,当有一过电压作用于两设备时,总是保护设备先击穿,进而限制了过电压幅值,保护了被保护设备 6) 测量绝缘材料的泄漏电流为什么用直流电压而不用交流电压? 答:因为直流电压作用下的介质损失仅有漏导损失,而交流作用下的介质损失不仅有漏导损失还有极化损失。所以在直流电压下,更容易测量出泄漏电流。

高电压技术课后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第二章气体放电理论 1)流注理论未考虑的现象。表面游离 2)先导通道的形成是以的出现为特征。C- C.热游离 3)电晕放电是一种。A--A.自持放电 4)气体内的各种粒子因高温而动能增加,发生相互碰撞而产生游离的形式称为C--C.热游离 5)以下哪个不是发生污闪最危险的气象条件D-D.大雨 6)以下哪种材料具有憎水性A--A.硅橡胶 20)极性液体和极性固体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与温度和电压频率的关系如何为什么极化液体相对介电常数在温度不变时,随电压频率的增大而减小,然后就见趋近于某一个值,当频率很低时,偶极分子来来得及跟随电场交变转向,介电常数较大,当频率接近于某一值时,极性分子的转向已经跟不上电场的变化,介电常数就开始减小。在电压频率不变时,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因为分子间粘附力减小,转向极化对介电常数的贡献就较大,另一方面,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强,对极性分子的定向排列的干扰也随之增强,阻碍转向极化的完成。极性固体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与温度和频率的关系类似与极性液体所呈现的规律。 21)电介质电导与金属电导的本质区别为何1)带电质点不同:电介质为带电离子(固有离子,杂质离子);金属为自由电子。2)数量级不同:电介质的γ小,泄漏电流小;金属电导的电流很大。3)电导电流的受影响因素不同:电介质中由离子数目决定,对所含杂质、温度很敏感;金属中主要由外加电压决定,杂质、温度不是主要因素。22)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设外界光电离因素在阴极表面产生了一个自由电子,此电子到达阳极表面时由于α过程,电子总数增至eαd 个。假设每次电离撞出一个正离子,故电极空间共有(eαd -1)个正离子。这些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并撞击阴极.按照系数γ的定义,此(eαd -1)个正离子在到达阴极表面时可撞出γ(eαd -1)个新电子,则( eαd -1)个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时,至少能从阴极表面释放出一个有效电子,以弥补原来那个产生电子崩并进入阳极的αd电子,则放电达到自持放电。即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可表达为r( e-1)=1或γ eαd =1。 23)为什么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答:在不均匀电场中,电压极性对气隙的击穿电压和气隙击穿发展过程影响很大,称为极性效应。当棒具有正极性时:在棒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减少了紧贴棒极附近的电场,而略微加强了外部空间的电场,棒极附近难以造成流注,使得自持放电、即电晕放电难以形成,所以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U+(电晕)> U-(电晕)当棒具有负极性时:电子崩中电子离开强电场区后,不在引起电离,正离子逐渐向棒极运动,在棒极附近出现了比较集中的正空间电荷,使电场畸变棒极附近的电场得到增强,因而自持放电条件就抑郁得到满足、易于转入流注而形成电晕现象,所以棒—板间隙中棒为负极性时击穿电压比正极性时高U+(击穿)< U-(击穿) 24)影响套管沿面闪络电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电场分布情况和作用电压波形的影响、电介质材料的影响、气体条件的影响、雨水的影响。 25)某母线支柱绝缘子拟用于海拔4500m的高原地区的35kV变电站,问平原地区的制造厂在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下进行1min工频耐受电压试验时,其试验电压应为多少kV 查的规定可知,35kV 母线支柱绝缘子的1min 干工频耐受电压应为100kV,则可算出制造厂在平原地区进行出厂1min 干工频耐受电压试验时,其耐受电压U 应为U=KaU0=154kv 26)某些电容量较大的设备经直流高电压试验后,其接地放电时间要求长达5~10min,为什么因为容型设备的储存电荷较多,放电实质是一个RC 电路,等效的公式为U(1-e^T)其中时间常数T=R*C,电容越大,放电的时间越长28)气体放电的汤森德机理与流注机理主要区别在哪里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答:①汤森德理论认为气体放电主要是由于电子碰撞电离和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逸出自由电子两个过程;而流注理论认为电子的撞击电离和空间光电离是自持放电的主要因素,它注意到了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作用。②汤森德理论适用于Pd较小的情况,流注理论适用于Pd较大的情况。 29)长气隙火花放电与短气隙火花放电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形成先导过程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长气隙击穿的平均场强远小于短气隙的答:①是否有先导过程,长气隙有先导过程,而短气隙火花放电没有先导过程。②条件是气隙距离较长时(约1米以上),流注通道中的一部分转变为先导。③长间隙中,炽热的导电通道是在放电发展过程中建立的,而不是在整个间隙被流注通道贯穿后建立的,所以长间隙击穿的平均场强远小于短间隙击穿的平均场强。31、电晕产生的物理机理是什么它有哪些有害影响试列举工程上各种防晕措施的实例。 答:在极不均匀电场中,最大场强与平均场强相差很大,以至当外加电压及平均场强还较低时,电极曲率较大处附近空间的局部场强已很大,在这局部场强区中,产生强烈的电离,但由于电极稍远处场强已大为减弱,所以此电 离区不可能扩展到很大,只能局限在此电极附近的场强范围内。伴随着电离而存在的复合和反激励,辐射出大量光子,使在黑暗中可以看到在该电极附近空间有蓝色的晕光,这就是电晕。 若出现电晕放电,将带来许多危害。首先是电晕放电将引起功率损耗、能量损耗,这是因为电晕放电时的光、声、热、化学等效应都要消耗能量。其次,电晕放电还将造成对周围无线电通讯和电气测量的干扰,若用示波器观察,电晕电流为一个个断续的高频脉冲。另外,电晕放电时所产生的一些气体具有氧化和腐蚀作用。而在某些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场合,电晕放电时所发出的噪声有可能超过环保标准。 防晕措施包括:增大电极的曲率半径,改进电极形状,例如超、特高压线路采用分裂导线;有些高压电器采用空心薄壳的、扩大尺寸的球面或旋转椭圆等形式的电极;发变电站采用管型空心硬母线等。 32、极性效应的概念是什么试以棒—板间隙为例说明产生机理。答在不均匀电场中,电压极性对气隙的击穿电压

自学考试《高电压技术》习题答案

1-1、气体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有哪些主要方式? 1-2、什么叫自持放电?简述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 1-3、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 1-4、极不均匀电场中有何放电特性?比较棒—板气隙极性不同时电晕起始电压和击穿电压的高低,简述其理由。 1-5、电晕放电是自持放电还是非自持放电?电晕放电有何危害及用途? 1-6、什么是巴申定律?有何种情况下气体放电不遵循巴申定律? 1-7、雷电冲击电压下间隙击穿有何特点?冲击电压作用下放电时延包括哪些部分?用什么来表示气隙的冲击特性? 1-8、什么叫伏秒特性?伏秒特性有何意义? 1-9、影响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因素有哪些?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有哪些主要措施。 1-10、沿面闪络电压为什么低于同样距离下纯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 1-11、分析套管的沿面闪络过程,提高套管沿面闪络电压有哪些措施? 1-12、试分析绝缘子串的电压分布及改进电压分布措施。 1-13、什么叫绝缘的污闪?防止绝缘子污闪有哪些措施?

2-1、列表比较电介质四种极化形式的形成原因、过程进行的快慢、有无损耗、受温度的影响。 2-2、说明绝缘电阻、泄漏电流、表面泄漏的含义。 2-3、说明介质电导与金属电导的本质区别。 2-4、何为吸收现象,在什么条件下出现吸收现象,说明吸收现象的成因。 2-5、说明介质损失角正切值的物理意义,其与电源频率、温度和电压的关系。 2-6、说明变压器油的击穿过程以及影响其击穿电压的因素。 2-7、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介质击穿场强数量级的高低。 2-8、说明固体电介质的击穿形式和特点。 2-9、说明提高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措施。 2-10、说明造成固体电介质老化的原因和固体绝缘材料耐热等级的划分。 3-1 绝缘预防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它分为哪两大类? 3-2、用兆欧表测量大容量试品的绝缘电阻时,为什么随加压时间的增加兆欧表的读数由小逐渐增大并趋于一稳定值?兆欧表的屏蔽端子有何作用? 3-3、何谓吸收比?绝缘干燥时和受潮后的吸收现象有何特点?为什么可以通过测量吸收比来发现绝缘的受潮? 3-4、给出被试品一端接地时,测量直流泄漏电流的接线图?说明各元件的名称和作用。

气体放电过程的分析

气体放电过程的分析 摘要:气体电介质,特别是空气,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绝缘介质。对气体放电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气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气体放电又受气体间隙、环境电场影响,其过程的分析需要各种理论的支持。 关键字:气体放电、带电质点、气体间隙、电子崩、汤逊理论、流注理论 K 一、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 气体的特点:气体的分子间距很大,极化率很小,因此,介电常数都接近于1。纯净的、中性状态的气体是不导电的,只有气体中出现了带电质点(电子、正离子、负离子)以后,才可能导电,并在电场作用下发展成为各种形式的气体放电现象。 气体导电的原因:气体中出现了带电质点(电子、正离子、负离子)以后,游离出来的自由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移动,从而形成气体电介质的电导层。 气体带电质点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气体分子本身发生游离(包括撞击游离、光游离、热游离等多种形式);二是放在气体中的金属发生表面游离。 2.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主要有下列三种方式: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并中和电量;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 1)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而流入电极,中和电量 带电质点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受到加速,在向电场方向运动途中会不断地与气体分子相碰撞,碰撞后会发生散射,但从宏观来看,是向电场方向作定向运动的。其平均速度开始是逐渐增加的(因受电场力的加速),但随着速度的增加,碰撞时失去的动能也增加,最后,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其平均速度将达到某个稳定值。这一平均速度称为带电质点的驱引速度。 2)带电质点的扩散 带电质点的扩散就是指这些质点会从浓度较大的区域转移到浓度较小的区域,从而使带电质点在空间各处的浓度趋于均匀的过程。 带电质点的扩散是由杂乱的热运动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同号电荷的电场斥力造成的,因为即使在很大的浓度下,离子之间的距离仍大到静电力起不到什么作用的程度。电子的直径比离子的直径小很多,在运动中受到的碰撞也比离子少得多,因此电子的扩散比离子的扩散快得多。 3)带电质点的复合 带有异号电荷的质点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中和而还原为中性质点的过程称为复合。复合时,质点原先在游离时所吸取的游离能通常将以光子的形式如数放出。对负离子来说,复合的过程就是从负离子上游离出原先吸附的一个电子。 二、汤逊理论 气隙击穿的过程,就是各种形式的游离持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情况下,各

气体放电灯发光原理(精)

气体放电发光原理 放电通常比白炽灯更有效,这是由于其辐射来自高于固体灯丝能达到的温度区域。放电是比钨更有选择的发射体(可移向可见区或者紫外区而远离红外辐射区),因此在红外辐射区有更少的能量浪费。 放电形成等离子体,它是离子、电子形成的混合体,平均呈电中性。一般必须有与等离子体的电子连接,通常是电极,但无电极连接也是可能的。 带电极的气体放电 气体放电示意图:空心圆表示可被电离和形成等离子体的气体原子。当带有正电荷的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位移时,就形成了放电电流。阴极必须能发射出足够多的电子,以维持电流的持续,而阳极则接收电流。图中的电阻是直流放电时起限制电流作用的镇流器。圆中有*符号的表示是被高能电子激发的原子,他们会产生辐射。 当一个足够大的电场加在气体上,气体被击穿而导电。最熟悉的例子是闪电。产生击穿是由于自然界中总有数量很小的、由宇宙射线或者自然放射所产生的以电子-离子对形式存在的电离。外加的电场使电子加速(离子相对是静止的),一

部分可能获得足够能量从而电离气体原子。 当施加足够大的电场时,电离的速率可能超过离子与电子复合的损失速率;那么放电电流就会迅速增长。电荷携带者的产生率比电流增长得更迅速。结果是放电电压将随着电流的上升而下降。电流限制通过镇流器来实现,以阻止电流上涨到使保险丝熔断或者一些别的破坏性结果的产生。 为了维持放电电流,在阳极返回外部电路的电子必须被从阴极发射的电子代替。阴极是典型的钨丝结构(卷状或者穗状)。来自放电过程的离子轰击阴极使之加热。电子能够逃离阴极的可能几率指数地依赖于它的温度以及表面的障碍因素。放电通常工作在交流电网频率条件下。高频电子镇流器能提供一些好处,对于荧光灯来说,在20KHZ或者更高频处的工作实质上减少了电极损失,并且消除了某些用户需要的光输出调制。 在更高频率下,制造完全省却电极的无极灯是可能的。现在有三种电感耦合放电。通常由几兆赫驱动的一个线圈构成变压器的初级,次级由环状的等离子体形成,因此脱离了荧光灯的长而细的几何形状,允许与熟悉的灯泡相似的高效灯的产生。没有了电极,理论上放电中就没有什么寿命限制,导致灯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镇流器中电子元器件损坏或者荧光粉因为时间长而失效,所以其经济寿命可能短于真实寿命。

电弧与电气触头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电弧与电气触头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电弧的形成与熄灭 一、电弧放电的特征和危害 电弧的实质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但它又有别于电晕放电、火花放电等。电弧放电的主要特征有:(1)电弧由三部分组成。包括阴极区、阳极区和弧柱区。 (2)电弧温度很高。弧柱中心可达10000℃左右,电弧表面也会达到3000~4000℃。 (3)电弧是一种自持放电现象。极间的带电质点不断产生和消失,处于动平衡状态。 (4)电弧是一束游离的的气体。在外力作用下能迅速移动、伸长、弯曲和变形。 电弧存在时会对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造成危害,主要有: (1)电弧的存在延长了开关电器开断故障电路的时间。 (2)电弧产生的高温,将使触头表面熔化和蒸化,烧坏绝缘材料。 (3)电弧在电动力、热力作用下能移动,易造成飞弧短路和伤人,使事故的扩大。 二、电弧的形成 电弧能成为导电通道,是由于电弧的弧柱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电弧。下面分析自由电子的产生以及电弧的形成。 (一)弧柱中自由电子的主要来源 1.热电子发射2.强电场发射3.碰撞游离4.热游离 (二)电弧形成的过程 触头刚分离时突然解除接触压力,阴极表面立即出现高温炽热点,产生热电子发射;同时,由于触头的间隙很小,使得电压强度很高,产生强电场发射。从阴极表面逸出的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加速向阳极运动,发生碰撞游离,导致触头间隙中带电质点急剧增加,温度骤然升高,产生热游离并且成为游离的的主要因素,此时,在外加电压作用下,间隙被击穿,形成电弧。 三、电弧的熄灭 当游离作用大于去游离作用时,电弧电流增加,电弧更加炽热燃烧;当两者作用持平时,电弧维持稳定燃烧;若去游离作用始终大于游离作用,则电弧电流减少,直至电弧熄灭。 电弧的去游离方式:去游离过程包括复合和扩散两种形式。 1. 复合:是正、负带电质点相互结合变成不带电质点的现象。 2. 扩散:是弧柱中的带电质点逸出弧柱以外,进入周围介质的现象。 扩散有三种形式:温度扩散、浓度扩散和利用吹弧扩散。 (一)影响去游离的因素 1. 电弧温度 2. 介质的特性 3. 气体介质的压力 4. 触头材料 第二节交流电弧的特性及熄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