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智障人士服务的“支持性”设计

智障人士服务的“支持性”设计

智障人士服务的“支持性”设计
智障人士服务的“支持性”设计

智障人士服务的“支持性”设计

智障人士是指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常人并且在适应性行为上存在障碍的人群,自身功能障碍使得智障人士无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因此智障人士往往需要经过相应的康复训练以实现生活自理及适应社会生活。在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背景下,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应该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下,发挥“支持”的作用,促进智障人士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及社会适应能力改善。

阿仪和阿娟带来的惊喜

阿仪和阿娟是一对唐氏综合症患者,她们是广东省东莞市一家残疾人康园中心的学员,已经在中心接受服务近7年的时间。在2013年间,在她们身上发生的偶然事情,给作为社工的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还记的那天,她们俩在前往中心的途中被我遇见,看到她们是结伴而行,并没有按照社工的要求和同村的其他精神类学员一同前往中心,来到中心后,通过了解得知,她们独自往返中心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清楚,从她们家前往中心需要半个小时,中间要穿越一个路口、一个红绿灯路口和一条隧道,而她们现在已经能够独自安全往返,这让我很是惊讶。而另外一件事是,在一段时间阿仪的早餐是打包带来中心的,通过面谈让我诧异的是——这些早餐是她自己买的。

这两件在常人看来“很小”的事情,对她们而言却是“很大”、“很难”的事情。在服务初期,为了方便阿仪、阿娟前来中心,我们通过做家属和其他学员的工作,同村学员在每月收费的前提下答应带上阿仪、阿娟一块前来中心;在经过两年的“跟随”后,她们现在已经能够独自往返中心,通过马路、认识道路及大致方向,这些是她们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一大进步。而阿仪的早餐,最初的时候仅仅是靠同伴买给她,但现在她已经能够自己使用钱币购买早餐了。而这些都是一种能力的习得,也是一种互动,是一种支持的结果。

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的三个难题

笔者在残障社会工作服务中发现,智障人士的服务供给中,项目化运作是能够让智障人士获得较为全面的服务;但结合残障社工岗位服务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包括服务中的对接问题、智障人士社区康复服务的推进、

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的资源性及持续性难题等。

一是服务性难题。对于岗位社会工作服务,“面太广”带来的是服务难以实现“针对性”、“细致化”、“成效性”。在考量智障人士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视角中,残障社工服务设计中还存在着社区康复服务方面的空白,难以针对性、系统化规划开展。在具体服务的提供中,缺少相应的方法及理念介入,服务对象能力改善的效果也难于保持。

二是服务持续性难题。在现行的服务设计中难以保证服务的持续性,无论是社工自身的流动性,还是当前服务的设计,都受困于持续性的规划、设计及落实,更难在贴近智障服务对象的实际生活需求和现状而进行的持续性能力培养。

三是资源性难题。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必然需要多方资源提供,包括专业康复资源的供给,及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而当前智障人士服务中,资源分配不均,单纯依靠“社工”的服务,对于社区内资源调动权限不足,资源链接受限乃至受困,而无法满足智障服务对象的基本资源性需求。

智障人士社工服务中“支持性”的运用

关于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生存”把握。在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中,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我们服务的重点应放在对于“生存”的理解上。智障人士普遍会出现在两种环境中的“生存”问题:一种是他们能够在家庭环境中“独立生存”的问题;另一种是他们能够在社区环境内“独立生活”的问题。这是对基本需求的满足性问题,因此需要得到社工的重点关注,通过服务开展让智障服务对象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

支持的性服务规划及环境构建。在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中,认知现状及考量各类服务对象及群体需求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进行服务的短期、中期及长远思考及规划,重点应对服务中所具备的及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梳理,以此设计及构建智障服务对象支持性环境,最终实现服务的“最大覆盖”。针对“未覆盖”的服务对象则需要进行“环境”规划,规划产生的是对一种支持性环境的构建,是通过服务设计,以期能够培养出一批人或组织担负起“未覆盖”地区“服务”的提供。社工对此应发挥能动性,参考资料或对智障人士在家庭、生活、康复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从而带动服务的针对性开展,“以点促面”地推进服务,

带动社区力量推动智障人士社区康复服务需求的满足,解决面临的“服务难”问题。

实现智障人士的“独立”生存,需要寻求支持。无论以“康复训练”为重点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中,还是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社工均需要构建相应的支持系统,以实现智障人士“独立”生存的可能性。对于重度障碍的智障人士,我们寻求支持的重点在于“替代性”支持的找寻,即能够通过社区资源协助解决智障人士在家庭中的“生存问题”;对于大多数轻中度智障人士,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我们寻求支持的重点在于通过“支持”的运用,一点一滴地实现服务对象“独立自主”的可能性;在人力资源投入中,需要开发更多的志愿者及家属资源支持。

服务提供需要持续性,注重过程的累积。在智障人士服务中,我们需要发挥各种支持的效用,使服务对象能力能够在生活事件的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及发展。在案例中我们难于不间断开展有关认知社区环境、穿越马路、过红绿灯路口、体验早餐等服务,但却让服务对象有了能力的改变及提升,依靠的是持续性、积累性的支持服务设计。对于智障人士而言,重复性、简易性、可视性的服务设计能够促进他们的成长和改变;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应更加突出在实际场景、实用能力、日常知识应对及应用方面,并能够将服务持续性的开展。服务对象的问题及需求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得到解决的,其能力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得到提升及稳固的,我们的服务需要的是“重复性”的持续进行。

在支持性服务设计中,应更多关注于“行为定势”。在社会工作服务规划中,使服务对象在家庭、社区“环境”中都能够有对象“跟随”,并依据认知行为治疗相应的理论将服务进行“定势”处理,以促进其行为的改变。培养服务对象“行为定势”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工序分析”的方法,对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分解”,解决方法上的难题。为实现阿仪能够安全地通过红绿灯路口,我们将“安全通过红绿灯路口”所需要的行为进行分解,包括认识斑马线、分辨红绿灯、观察路面车辆、通过等行为,并进行了“陪伴性”的服务设计。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工序化”分解,简易化的“工序”能带给智障人士清晰的操作步骤及流程,能够培养出“定势”的行为和习惯,应对各种环境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