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_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_现象的反思_臧小林

_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_现象的反思_臧小林

_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_现象的反思_臧小林
_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_现象的反思_臧小林

2012年第5期总第217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5,2012Serial No.217

收稿日期:2012-03-11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

“大学生创业长效机制构建研究”(编号:10SKL06);重庆市教委高教改革项目“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

(编号:113122)。作者简介:臧小林,重庆三峡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创业。

“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现象的反思

臧小林

(重庆三峡学院党委组织部,重庆404100)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农民工”群体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在一些地方,大学生起薪点低于农民工。“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现象折射出社会对不同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折射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值得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反思。政府应当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缓解供需矛盾,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高校要面向市场,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用人单位要以人为本,待遇留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存在的不足。大学生要科学规划,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四位一体,形成合力,使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关键词:大学生;农民工;薪酬;对策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2)05-0124-04

近年来,“大学生农民工”群体逐渐引起社会关

注。很多出身农村的大学生,

毕业后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无法找到期望的工作,反而与进城务工的父

兄汇流,

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大学生农民工”过着“岗位在城市,保障在农村”

、“平时在城市,过年回农村”的生活,游荡在城乡之

间的生存状态,与普通农民工显现出趋同性[1]

。据中国新闻网2011年3月9日消息:在银川市举行的春季人才招聘会上,大学生的基本薪酬为1200 1500元,有些岗位的起薪下探至900元,也就是自治区新制定的银川市区最低工资标准,而技术工人、劳动密集型岗位的薪水却普遍高于大学生。为什么经过十年寒窗,高校毕业生起薪点还不如农民工?怎样才能建立起合理的高校毕业生薪酬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呢?

一、“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是局部

的、

个别的、短期的现象。但是,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结底是从属于本质的。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出现“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从政府的角度看,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价格指导体系不健全,给个别用人单位压低工资提

供了

“温床”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我国高校毕

业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计划内供

需见面、双向选择”,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发展到目前的“市场导向、政

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随着扩招的愈演愈烈,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竞争

异常激烈。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只有101万人,2006年毕业生总人数攀升至413万人,

2010年为630万人,

2011年为660万人,2012年将达到680万人。由于买方市场的原因,我国毕业生

就业市场虚假招聘、压低工资、任意毁约等问题频频发生。

2.从高校的角度看,由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降低了毕业生求职要价的“筹码”毕业生是高校生产的“产品”,“产品”销售价格一路走低,销售状况低迷,折射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质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就业竞争是实力的较量,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一些大学生底气不足,只能自降身价或者“被”降身价,甚至“零工资”就业。全球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未

来三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70万 80万人,如果加上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公司,需要200万 300万人,而未来三年我国有1100万 1200万名大学毕业生。但是,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显示,符合跨国公司人才要求的中国大学生不到3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90%[2]。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农民工”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职业技术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的缺失。在欧洲,工人与大学教授工资差距很小。一个卡车司机,年薪照样可以拿到10万欧元,收入丝毫不比大学里的教授工资低[3]。而我们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技术能力,所学知识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使他们只能拿农民工的工资。

3.从企业方面看,由于一些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欠缺而且稳定性差,导致企业不愿给应届毕业生开出高工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劳动力市场反映出的薪酬高低,代表了可创造的劳动价值,文凭不等于水平,有文化不代表有能力。有些岗位农民工能干,大学生却不见得干得了。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以谋取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按质论价,优质优价,谁能给企业带来高利润和高效益,企业就会给谁发高工资。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想做,技能不行,缺乏经验,肯定收入和福利待遇会受到影响。华南理工大学6000余名学生深入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走访、采访的方式完成的《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调研显示,近几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3年内跳槽率达到70%[4]。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大学生过于频繁的跳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招聘成本损失和管理难度,招收大学毕业生几乎成为一项高风险投资。因此,一些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或者降低其待遇。

4.从大学生方面看,由于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的欠缺,降低了求职“要价”的资本

成功来源于日积月累。好工作不是大四毕业的时候突然一下就能找到的。当前,在大学生中流行“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的顺口溜。有的大学生比较势利和浮躁,喜欢投机取巧,在学习工作等方面总是想走捷径,不愿吃苦,毕业时才发现自己“门门懂,样样松”,专业功底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在求职待遇方面缺乏讨价还价的“杀手锏”。据调查,90%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职业化能力缺乏信心,80%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在两年内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5]。据统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有51.51%[6]。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准备期,一个人在大学阶段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所作的准备,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一些大学生没有清晰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责任意识、诚信观念、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等企业非常看重的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出现“骑驴找马”、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谈薪酬等现象。

二、应对“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现象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我国劳动者队伍比重不到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我国不是大学生过剩,而是大学生不够。如果放任“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现象蔓延,教育投入和产出不能呈现合理格局,很有可能导致“读书无用论”重新泛滥,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高校稳定。其实,从人格上讲,大学生和农民工是平等的,都是靠劳动挣钱,都是用双手致富。笔者并非认为大学生起薪点一定要高于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广大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各有所值,各尽所能,回归正常状态。当前,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应当积极行动起来,齐抓共管,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1.政府应当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缓解供需矛盾,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

被誉为“欧洲的就业天堂”的德国,吸引了来自欧盟各国的优秀毕业生。除了经济增长快、工作岗位多、经济增长方式的进步使德国就业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等因素,还有三个原因:一是德国政府向来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一种连续性的长远战略,构建起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政策保障。二是德国大学在教学上重视宽知识,厚基础,实行通识教育。学生入校后并不急于定专业,而是上完各种基础课后才正式选择专业课程,德国大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外还要选修多个专业,绝大多数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后才能毕业。这种教学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强,就业机会大。三是在德国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很高,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成熟[7]。“德国经验”启示我们,首先,政府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

521

“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现象的反思

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10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指出:“这些年我们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有很大进展的,超过80%的大学生都找到了工作。至于有关系、找门路,这是一种社会的坏现象,我们要转变这样的社会风气。”2011年5月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强调:“对到各类用人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办理、工龄确定等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好他们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其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和制度要求,定期对各类企业中的不同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加工,形成各类职业(工种)的工资价位,向社会发布,用以规范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行为,从微观上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劳动者个人工资水平和各类人员的工资关系;要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逐步将地区间、企业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加强对用人单位兑现劳动报酬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

2.高校要面向市场,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水平

首先,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避免千校一面、学科专业雷同现象,确保学生四年后有足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抓质量,就需要抓就业;抓就业,也就是抓质量[8]。当前,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加强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和预警,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招生计划制订、专业调整、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强调,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其次,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高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践平台,在教学中加强实习、实践、实训环节,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避免人才培养“空对空”。最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分析各行业薪酬状况,能够给自己科学“定价”,学会在就业市场上给自己合理“要价”。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切实加大投入,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了解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高校要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学生结合环境因素和自身条件,统筹安排自己的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创业和事业,做到“六业”一体科学发展。

3.用人单位要以人为本,待遇留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存在的不足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力量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暴力、财富和知识。暴力有限,财富有价,而知识无限又无价。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是用人单位发展的生力军和新鲜血液。首先,用人单位要加强薪酬管理,引导职工准确定位,合理调节对薪酬的心理期望值,将职业理想与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将个人奋斗与单位发展结合起来。薪酬体系一般包括固定工资、业绩薪酬、年终奖金、福利等形式。用人单位可以利用岗位分析的结果确定薪酬差异范围,设立岗位薪酬级别阶梯,体现相对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内部公平是指薪酬能反映出各岗位对公司整体业绩的价值贡献,体现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外部公平是指要参考同行业薪酬水平和竞争对手的薪酬变化,确保公司薪酬水平保持动态竞争力[9]。其次,建设特色企业文化,形成员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621“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现象的反思

的良好氛围,让员工看到努力的前景和希望,增强发展信心,争取在更高的平台上作出新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最后,职业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5]。因此,初次就业状况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对用人单位而言,都非常重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用人单位应当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信任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起薪点的高低,充分发挥他们视野开阔、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的优点,帮助他们逐步明确职业发展道路,缩短成长周期,尽快成长为企业发展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优秀人才。

4.大学生要科学规划,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首先,风物长宜放眼量。起薪点只是体现短期的工资收入,而不是长期走势。大学生不必以起薪点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而应当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自觉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其次,大学生应当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锚。调查表明,超过8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或者非常重要,70%以上的学生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10]。但是,据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中国项目组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显示,有92%的大学生感觉择业方向不明确或者有就业困惑,有30%的大学生在大一时就有择业困惑,而有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不到20%[11]。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帕森斯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波士顿职业局,首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美国著名职业心理学家埃德加·H·施恩认为,职业生涯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职业锚。职业锚是指一个人在不得不作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施恩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职业锚,也就是五种类型的自我概念模式,即技术职能型、管理能力型、安全稳定型、自主独立型、创造型[12]。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大学生应当全面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外界条件,把握“我是谁,我想做什么,环境支持或者允许我做什么”等问题,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选择。再次,大学生应当刻苦学习,加强实践,增加求职要价的“砝码”。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学生不仅要有与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对应的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同时,按照“要我学→我要学→我会学→我学会→我学好→我成才”的路线图,学习上自觉,工作上自立,生活上自强,就业上自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技能,不断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引导这种现象回归正常状态,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其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保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是重点,用人单位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基础,大学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四位一体,促使大学生实现就业愿望,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刘健,茆琛,林嵬,李亚彪.大学生民工调查:论知识是大学生讲身份是农民工[J].半月谈,2011,(2).[2]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0.

[3]郑风田.大学生返乡创业呼唤激励政策[N].中国教育报,2011-03-21(2).

[4]赖红英,刘慧婵,周玉.大学生频繁跳槽,伤不起[N].中国教育报,2011-12-28(3).

[5]周其洪,王兴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公司,2010:118,36.

[6]唐广.毕业生择业要注意需求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3-10-08(8).

[7]柴野.德国:大学生为何就业不难?[N].光明日报,2012-01-07(5).

[8]杨晨光.狠抓落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召开[N].中国教育报,2011-11-22(1).

[9]任江林.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刍议[J].价格月刊,2007,(1).

[10]宋景华,刘立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

[11]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之学生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12]文厚润,张斌.大学生就业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4.

[责任编辑:西广明]

721

“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现象的反思

浅谈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则首次提出了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之一。在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呈现出农民工“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格局。所以,应统筹考虑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进工厂、下车间,不仅能有效缓解每年出现的“招工难”问题,还能大大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同时还有利于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 一、农民工“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 自2004年起,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此后,“用工荒” 现象逐渐蔓延,如今连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比如根据广东省人保厅估计,2011年春节前后广东“缺工”总量在100万左右,相当于用工量的3%至4%。而在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安徽、河南等地,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 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农民工“招工难”具有典型的季节性,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出现。这跟我国产业工人的流动性较大有关。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队伍的“主力军”。但是,受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务工城市“落地生根”。 由于就业不稳定,他们的职业流动性也很高。我们测算的结果表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要远远大于城镇居民,其职业转换率大约为城镇居民的5.7倍。其中男性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个农民工的年流动次数达到1.07次,即平均每年都要转换一次工作。 从行业类型来看,目前各地出现的“用工荒”主要出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而且大多数用人单位不仅缺技术工人,普通工人也陷入“招工难” 的境地。 “招工难”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比如由于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减少了农民工走向城镇的“推力”,而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劳动权益保障的缺失又加大了促使农民工回乡的“拉力”。此外,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另一方面,与农民工“招工难”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量在660万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将达近700 万人。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近些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大约有30%约200余万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就面临着失业。 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率比农民工还要高,这已成为就业领域的一道“奇观”。我们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资料计算了青年失业率。2005年,全国16-24岁青年劳动力失业率为7.0%,其中城市青年失业率为10.6%,农村青年为4.2%,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以上。即使是在城镇失业人群内部,大学生的就业优势似乎也不显著。比如在2008年全部城镇失业

“5+2=0”现象的思考

“5+2=0”现象的思考 “5+2=0”,也许初看到这样一个算式,你一定会产生怀疑。其实“5+2=0”它真实的反映了部分家庭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周末回到家里后,由于教育的不联系或滞后,在周末的二天里,学生又回到了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于是被称之为“5+2=0”现象。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的,但目前一个不能无视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随意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而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冲击着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2=0”现象的成因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学生在学校里通过教育,逐渐养成了文明行为,学会了怎样正确做人,但一回到家里,所看到的、听到的却是另一回事,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下面是幼儿园门口的一对母女对话: 母亲:宝贝,想死妈妈了,让妈妈亲亲,饿了吧,今天课间吃了什么点心呢? 女儿:我最爱吃的鱼丸。 母亲:吃了几个呢? 女儿:5个。 母亲:怎么不多吃几个呢? 女儿:老师分好的,每人都是5个。 母亲:分好了还剩下有吧? 女儿:还剩下几个。 母亲:为什么不叫老师再给你几个呢? ……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小孩想让座给老人,母亲不允许,理由是“小孩子也是照顾对象”;在公园里,孩子想捡起别人乱扔的果皮放进垃圾箱里,母亲一把打落,不许捡,理由是“又不是你扔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了,父母教训孩子必须打回来,否则不喜欢你;父母在平时的言论中,处处流露出对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的渴望,教育孩子多赚钱才是唯一的有出息…… 久而久之,孩子心目中自然而然就建立起了父母亲所灌输的人生观、价值观模式。在这种家庭教育影响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 2、放任式的管理孩子。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娱乐、应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在农村有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是亲戚的家里,甚至有的就孩子一个在家。“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要打要骂随你便。”这是每逢开学许多农村学校的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这些家长看来,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做家长的就完成任务了。这类学生一到周末,基本是属于无人监管的状况。未成年人缺少了成年人的监管,其情况可想而知。 3、教育的关注点不同。许多家长总是会抱怨,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听老师的话,可到了家里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听话,不爱做作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校培养学生是要求全面发展的,但部分家长却过分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味的在孩子面前强调,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就可以了,对其它方面的教育就忽视了。 4、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本情况,望子成龙,周末不让出去玩,硬逼在家里做作业、看书,一定要考到班上前几名。学生本来在学校学习就很紧张,想回到家后好好的玩一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一回来又是读书,做作业,心里就有一股无名之火,逆反心理就更强了。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的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教子典故。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上存在的人和事无时无处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这种影响无孔不入、潜移默化,而且是渗透到根底骨子里的。不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不洁的社会风气。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生原本就生活在其中,时刻接受着社会的影响。过去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些,主要原因一是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社会风气好些,这是根本的;二是宣传媒体不发达,舆论开放度不高,并很少报到反面的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客观事实是:社会上出现

论大学生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版_1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论大学生与农民工调查报 告正式版

论大学生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大学生与农民工是当代中国两个十分庞大,又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国两个最基本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却是社会各个群体中最低、最容易被忽视的。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却是令人吃惊、忧虑的。 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生人群”,是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直接

产物。他们一方面是农民一方面是工人,“出则为工,入则为农,生活于城市之中、落户于乡村之内,尔来三十有一年已”。 大部分农民一旦成为“职业农民工”,就相当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离乡之前他们变卖了农具、车马、外包了土地。如果在城市中没有安身立命之所即使回到农村也很难再找到致富生财之路。即便在城市中有稳定工作的人也很难被他们贡献了一生的城市所接纳,一座座在他们手中拔地而起的高楼从来不是他们的荣身之地,一所所宽敞舒适的学校永远容不下打工子弟的身影。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却只是徒增了一座座空洞洞的摩天怪物,和

关于大学生结婚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生结婚问题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不时地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关于大学生结婚问题的报道,前段时间,武汉的某所高校率先提出了允许在校的大学生结婚的校规,在社会上沸沸扬扬了好一阵;最近十月份,四川的某所大学同样未申请结婚的两位大学生开了结婚证明书……这既反映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及大学生活的关注,也说明新的环境下大学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那么究竟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不可以结婚呢? 对此问题,我进行了一个小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01级的广告两个班,共调查40人,女生22人,男生18人。 1. 可以不可以根据情况而定 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 2 3 8 12 8 7 11.1% 13.6% 44.4% 54.5% 44.4% 31.8% 由此可以得知,绝大部分同学对于结婚问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毕竟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制约,现在的大学生结婚的话缺乏必要的经济保障。 2.你认为有可能导致在校期间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a.怀孕(72.5%) b.相爱(12.5%)c其他(15%) 29位同学选择了一,怀孕成为导致大学生结婚的直接原因,这与我们对两性知识教育匮乏的有很大关系,缺乏有关性和婚姻,家庭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处理好爱与性的关系,欠缺必要的避孕常识,导致不该有的结果的出现。 3.对于同居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 a.坚决反对(25%) b.给与理解(40%) c.说 不清楚(35%) 30位的同学倾向于给与理解和说不清楚。从这一 问题更能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迷茫,对 于同居,多数人很宽容的给与理解或者觉得说不 清楚,而正是因为同居时的不谨慎而导致怀孕, 下一步就面临着结不结婚的选择,而结不结婚都 是很困苦的选择,受伤害的不只是双方,有可能 是一生的幸福与前途。 4.如果有可能,你是否会尝试同居或者结婚? a.会(30%) b.不会(70%) 28位同学在没有别的限制下,选择了会。这种开放的回答很自然,从根本上反映了广大同学的真实想法,因为有了想法而产生行动,最后导致结果,问题都是一步步的出现的。5.你是否了解国家或教育部门的对于大学生婚姻问题的有关规定? a.知道并很了解(20%) b.知道但不清楚(50%) c.不知道(30%) 只有少数同学能够很了解关于大学生婚姻问题的有关规定,大部分同学只是一知半解。比如说,很多的人都知道事实婚姻,非法同居的概念,却不能详细地了解两者的区别。 由问卷问卷可以知道,尽管绝大部分的同学知道有关的法规制度,但真的遇到同居,结婚等问题态度又很模棱两可,不反对也不支持,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整个八十年代的特点,在个性张扬的同时又无所适从。而我们的教育制度也存在的一定的偏差,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年,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大学生们对于两性知识,婚姻家庭方面知识的欠缺和不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婚姻观,加强在大学课堂和课外的有关课

论大学生与农民工调查报告

论大学生与农民工调查报告 导读:本文是关于论大学生与农民工调查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 大学生与农民工是当代中国两个十分庞大,又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国两个最基本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却是社会各个群体中最低、最容易被忽视的。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却是令人吃惊、忧虑的。 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生人群,是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直接产物。他们一方面是农民一方面是工人,出则为工,入则为农,生活于城市之中、落户于乡村之内,尔来三十有一年已。 大部分农民一旦成为职业农民工,就相当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离乡之前他们变卖了农具、车马、外包了土地。如果在城市中没有安身立命之所即使回到农村也很难再找到致富生财之路。即便在城市中有稳定工作的人也很难被他们贡献了一生的城市所接纳,一座座在他们手中拔地而起的高楼从来不是他们的荣身之地,一所所宽敞舒适的学校永远容不下打工子弟的身影。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却只是徒增了一座座空洞洞的摩天怪物,和令人望而却步的高额房价,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农民工们却只能成为祖国大地上永久的暂住居民。

与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相比,中国每年百分之一的城镇化进程可圈可点,而从各国城市化质量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则是个畸形儿,虽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城市,却没有完备的功能来发挥其社会作用,容纳更多务工人员,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为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即使按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增长至少还要持续进行四十年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标准,那么这四十年的城市建设靠谁呢?毫无疑问还是那些在农村失去土地或自愿放弃土地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已不再像他们的父辈第一代农民工,那么廉价那么软弱,也不再具有父辈们吃苦耐劳的美好的品质,取而代之的是对尊严与权益的强烈要求,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渴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而不是再受到异样的目光和不公的待遇。或许简单的提高最低工资待遇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最低需求。 一旦这些基本诉求得不到满足,生存权利的不到保障,社会治安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腾飞时期孕育出的新新人类,传统思想影响力的减弱,以及以快速发展的IT产业为温床带有特殊目的言论的影响,都将会使他们成为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火药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官逼民反这一封建王朝的历史特色也许就会在人类最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再次上演。处理好关系农民工的各项问题已如箭在弦上,由不得半点疏忽遗漏。 据专家介绍:每个国家城市化的推进或多或少都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然而像中国这样的情形却并不多见,向来以中国

关于注意瞬脱现象的思考

对于竞技体育中的注意瞬脱现象的思考 研究生部2011级2班梁乐 1.关于注意和注意瞬脱 1.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主体心理活动指向刺激并对其做出选择应答的一种意识调节状态,在运动领域,作为众多心理因素的基础和桥梁,注意不仅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监控和调节的作用,还是运动员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运动技能的关键所在。所以,运动员的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一直受到运动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有大量的相关研究。 1.2注意瞬脱的概念 Broadbent(1987)年在实验中首次发现,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单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别在该词后约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中当快速连续地呈现不同的刺激时,如果只要求被试识别一个目标刺激,被试能够准确的报告;但如果要求被试辨认在第一个目标刺激(T1)后很短时间内呈现的第二个目标刺激(T2),对T2的辨认能力下降,表明了注意加工在时间维度上的有限性,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简称AB)。它是一种暂时性的注意缺陷,近年来对注意瞬脱的研究已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1.3注意瞬脱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的国内外运动领域的关于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注意瞬脱及其群体差异,这些研究预示着注意瞬脱在心理选材、训练定向、训练状态的监控和有针对性的注意训练及比赛中制订技战术对策等多方面广泛的应用。 2.注意瞬脱在运动领域的研究 自1992 年Raymond 等人对注意瞬脱展开研究以来,有关AB 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意义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从理论角度展开,而且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也展开了研究,更好的揭示了人类现象的本质,加深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理解,也提高了人机系统的有效匹配,特别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09级英本(2)班王家琴2009031056 婚前性行为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性科学研究按照性欲满足程度的分类标准,将人类性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性性行为,即两性性行为:二是边缘性性行为,如接吻、拥抱、爱抚等;三是类性行为。本文所指的婚前性行为属第一种范畴,它是指男女双方在恋爱期间发生的性交行为。其特点是双方自愿进行,不存在暴力逼迫。 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往往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影响,而不过多思考地跨越了性的界限。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现象众说纷纭,即使在大学生群体中,对此也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同居不失为一种恋爱的方式,且有益于彼此的更深了解和交流;另外一些人会考虑,一旦发生关系后,万一恋爱失败,会给双方,尤其是女方造成巨大的身心创伤。那些发生关系或同居后的大学生恋人有多少最终步入婚姻殿堂,我无从得知,但大学生恋人发生婚前性行为、同居的日益普遍确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这应该引起我们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很高。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凡是在食堂、自习室、教学楼前当

众疯狂接吻的——都是开不起房的!”这是某高校BBS上曾经一度引来很多争议的一句话,其后果是直接导致很多在谈恋爱的大学生都去校外“开房”。由此我们也可以很轻易的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的开放程度有多高。 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随着性生理快速发育,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同时性心理也趋于成熟,产生强烈的性意识。他们有活跃的性情感、性思维,对性问题极为敏感、好奇。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很多青年男女异性之间从简单的亲密交往(包括接吻和性爱抚)层面到深层次的异性交往(包括性交、同居)层面,很多时候都只是时间问题。那么,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作为当事人的青年大学生的态度如何呢? 现在我们与西方国家经济及文化的不断沟通融合,社会涌现出一个新的问题——婚前性行为。据统计27.7% 的男性与34.4% 的女性坦言目前他们有稳定的恋人。有过婚前性行为的,男生15% ,女生13%。首次发生性关系的平均年龄男生为 18.7岁左右,女生为 19岁左右,年龄呈越来越小的趋势。现在女大学生的处女率仅是38%,这些数据反映了婚前性行为在大学生中也非常普遍。 婚前性行为,总是被社会主流文化所不容。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是"男女授受不亲",结婚也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孩的贞节比什么都重要。虽然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社会开放了很多,但大多数

关于农民工工资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我国拖欠农民工工工资现在的广泛存在,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2008年10月17日,在工会十五大会议上,2亿多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工资保障、工伤救治、子女上学、医疗保障、住房五大难,成为代表们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次调查研究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致力于对农民工“工资保障”问题的调查,分析社会各界对此解决此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保障;合法权益 第1章农民工及其现状 1.1农民工的含义 在出席中国工会十五大的近1800名代表中,有47名代表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农民工。这是中国工会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选出农民工代表参加工会全国代表大会。说明中国高层更加高度关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是中国大陆特有的词汇,指身为中国大陆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认为,在我国实施多年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下,我们所说的“农民工”,实际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作为城市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边缘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得不到和城市其他阶层一样的公平公正的待遇和权利。 1.2 农民工是我国逐步发展的特殊群体 在城乡分割体制没有完全打破的情况下,农民工是我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工作在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一座城市的崛起背后是无数农民工辛勤忙碌的背影。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增加农民工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实现全面监视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现实要求。(见图

课堂沉默现象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教育哲学反思

课堂沉默现象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教育哲学反思 一、学生课堂沉默:日益严重的教育问题学生课堂沉默,从理论上讲可以分为积极的课堂沉默和消极的课堂沉默。积极的课堂沉默可以使学生拥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自我发展。消极的课堂沉默则恰恰相反,不但不会活跃课堂气氛,反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不仅无法保证应有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无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往往被认为是教育或教学失败的标志。 从已有的调查研究来看,学生课堂沉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问题。据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课堂沉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从2000年起,关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消极沉默的论文大量增加,即使是xx年截止到8月底,在上网的28篇文献中,关于消极的学生课堂沉默的有27篇,积极的仅有1篇。这不得不引起教育学人的高度关注。 此外,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严重性不仅仅表现在沉默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更表现在沉默学生的类型上,它基本涵盖了整个教育体系:下到小学一年级学生,上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并且学生对课堂沉默现象的态度也已见怪不怪,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不得不让人为青少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未来的生活意义感到担忧。

二、学术界的两种代表性解释及其局限性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在课堂中沉默?分析这一问题不 单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将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虽然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日益成为教育学的热点问题,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种种分析和解释,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却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大学术领域。 1.心理学解释及其局限性 在心理学领域,认为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 方面,即学生自身、教师方面以及课堂环境,下面我们一一作分析[1]。在学生自身方面,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影响学生课堂沉默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沉默的学生往往是自尊心太强而自信心太弱,这就不免造成学生因害怕回答问题或发表评论等课堂互动中出错误 而索性不回答或不发言的局面。在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风格被认为是影响学生课堂沉默与否的重要原因。根据心理学家布鲁斯·塔克曼所做的教学风格与学生个性发展实验中对教学风格的简单分类,把教师的教学风格分为高的指导程度和低的指导程度两类。在高指导程度的教学风格下,学生苦于没有机会,或者害怕惩罚,对老师的惧怕而不敢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有疑难也不敢反馈给教师,所以这种高指导程度的教学风格成为多数学生课堂沉默的直接原因。

关于大学生如何看待同居的英语作文

关于大学生如何看待同居的英语作文 Nowadays,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is common and popular and this phenomenon has extended to the campus.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 lovers choose to live together off campus. This phenomenon has aroused great public concern and there are much discussion on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dmittedly, college students’ cohabitation has its advantages. One of them is that the lovers can know each other better by living together. They can decide whether their romantic relationship should go on. Secondly, cohabitation matures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s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However,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the cohabitation on campus. A good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is that some girls might be hurt by their irresponsible boyfriends. Besides, living together will involve many trivial things, which of course will influence their study. From my point of view, it is unwise for college student lovers to live together during their education. After all,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is not an easy thing, which is too early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not mature enough. Therefore, I suggest that the

(完整版)关于农民工的访谈总结

关于农民工的访谈总结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曾这样反复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而近两年来,随着广东等地农民工“告急”以及内地各省纷纷争抢农民工现象的出现,关于“农民工就业”的话题开始不断升温。于是,“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抢手”的议题开始被多方关注,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各个阶层都在热议这个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 在毛概课上我们小组决定将对这一问题的调查访谈作为我们的课题。而要了解真实情况必须多方调研,考虑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经小组商议,我们决定以正在学校内工作的农民工兄弟为主体进行一次访谈活动,了解一下他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与看法。 五月十二号中午我们小组几位同学趁着农民工兄弟休息的时间来到他们的住处进行访谈。通过对农民工兄弟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了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整理如下。 如今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便是外出打工,种地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这部分人出去打工找不到合适工作又没有太大的经济支出,所以在家安安稳稳的种地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其他从二十岁到五十岁的大都在外打工。他们找工作的方式大都是通过亲友介绍,自己找工作也能找得到,但非亲非故的一般都不放心,怕有拖欠工资等

方面的隐患。农民工工作的种类一般与年龄有很大关系,三四十岁的人也就是我们父辈那一代人大多能吃苦能受罪,所以找的工作都是建筑工人这类比较辛苦但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而二十多岁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不上学打工的大多不能吃什么苦,一般都是去工厂干些熬时间、干净但不太累、工资也相对不太高的工作。至于五十岁左右的人,辛苦的活一般都力不从心了,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干些零活或是看个门什么的,因为选择比较少,所以工作也相对难找,有不少人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工资也不会太高,所以抢手的现象即使有也绝不会出现在这一个群体。 从我们采访的结果来看,并没有发现农民工抢手这一现象的突出性。没有用工单位因为出现用工荒而到处抢人,当然也没有人因此而受惠。例如工资,一般二十多岁在工厂工作的年轻人,工资在一两千左右,能达到两千的就比较高的了。而三十多岁的建筑工人每天大概一百元左右,出去吃饭等花销,每月净剩绝不会达到三千。至于年龄再大一些的干零活看门的每月能剩一千块就很不错了。 以上是我们通过采访了解到的农民工的一些情况。对于大学生我们了解的信息如下。就目前来说,农村已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很小的一个群体,当我们问到为什么的时候他们都表示农村孩子学习差,退学是自然的,上着上着就不上了。不过我们还了解到目前正在就读的大学生以及将要进入大学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意味着以后大学生的比例还会不断提升。我们还从接受采访的民工叔叔那里了解到他们村里已经工作的大学生所找的工作还都不错,即使一时找不到好工作也

对当今一些文化现象的思考

对当今一些文化现象的思考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中国正快速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但是,物质是获得了极大地丰富,精神呢?我觉得在改革开放以来精神一直是在物质的后面,而决定这两者之间行走速度的是国家政策。没错,十年文革之后,中国还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一穷二白,基础薄弱。在面对这种严重局面的情况下,邓小平敏锐的观察到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其他的问题才能放到桌面上进行谈论。站在当今时代,回头看看,低头想想,那个时代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决定确实是明智的。实际上很简单,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与人认识很像的。首先,人是一个动物,人生存下去的第一步就是有饭吃、有衣服穿。在满足这些生存需求之后才能进一步思考要提高文化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所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邓小平与管仲都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那么在注意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精神层面的建设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打个比喻,经济与精神好比人的两条腿,行走的人好比国家。光关注经济腿的养护,却对精神腿的忽视最后将导致腿的一粗一细,人又怎能走的又快又好呢?作为国家也依然。只是想提醒一下,精神建设的落后或许不但会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还可能会夺走发展的成果,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接下来我将说对现今社会中一些现象的思考。 对艺术低俗化,娱乐化的思考 所谓的艺术包括的方面有很多,这里我主要想讲一下文学作品,各种电视和网络节目包括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首先谈谈文学作品。以前作家想出版一本书必须的经过出版商这一关,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写点文章然后发布到网上,这就造成文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人本身都是有惰性的,是一种渴望享受的动物,而学习有时候是枯燥无味的,对于太有用的书反而没几个人读。而对于那些内容简单,情节又跌宕的低俗化,娱乐化小说人们似乎更愿意读。看看每年图书销量榜上,那些没什么文学涵养的人的作品往往名列前茅,对于那些真正的文学大家的作品却鲜有人问津。每年的作家富豪榜上也是那些低俗化作家收入可观,什么郭敬明,唐家三少等等。对于他们的作品我是一点都不看,我怕脏了我的眼睛。就算有点文学价值,那能比得上那些真正的作家吗?现在社会上把写作的出发点搞错了,写作首先为了人类文化事业而写,其次才是为了挣钱,为了生存。当现在很多人只是为了挣钱,完全忘记了文学存在的真正理由。究其根本,我看就是市场经济的原因,市场就是供需关系,人们需求什么,就会有人供应什么,人的哪方面需求大,哪个行业就发展的好。就文学而言,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精神层面不高,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要求也不高,所以低俗化,娱乐化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人们又将其推波助澜,于是造成今天的局面。电视和网络节目也有种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电视上各种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等等充斥在电视上。有人说打开电视无非就两种情况:灭灯和转椅。很形象的倒出了电视节目的问题。网络上的问题也是如此,甚至更严重。打开页面,什么明星结婚了,什么明星出轨了,什么明星开演唱会了等等,还有明星参加各种综艺节目啊,明星主演的电影电视节目啊,我天哪!似乎我的电脑被明星塞满了一般,我周围的同学似乎挺喜欢这种现象的,一闲下来就看各种娱乐节目,然后笑笑,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大家说到那个明星,关于他的一切包括身高,家人似乎都了如

大学生眼中的农民工形象调查报告

大学生眼中的农民工形象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那么大学生眼中的农民工形象调查报告怎么做?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大学生眼中的农民工形象调查报告,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上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话题,也多次被政府和一些机关单位提到工作日程上的话题。 由于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故关于农民工的一些话题仍需引起大家的关注。 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每天没有机会或心思涉及有关农民工的一些信息。 因此开展此次《大学生眼中的农民工形象》的问卷调查活动,一方面使当代大学生关注民生,另一方面了解如今大学生如何看待有关的农民工形象 为了了解现代大学生对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的认识欲对其所持的态度,并在此同时加深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关注,从而可希望通过此渠道,可使大学生乃至社会把更多的目光与关注投向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从而使其权益得到保障。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眼中的农民工形象》为调查题目,调查主要在大一新生中展开,调查人数为50 人,实际收问卷48 份,问卷调查真实有效。

四、问卷样式:略 据问卷调查 22 项,每个调查项目所选选项占总体的百分比,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调查人群半数之上为农村的学生,其余为城镇学生,故对问卷的调查人群较具代表性和普遍性,调查有说服力。 根据调查,在校大学生由于身在学校与外界很少接触,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故对农民工的一些信息来源不是很多,但对农民工的问题还是很关注的。 调查涉及大学生对农民工工作范围,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工作原因及在城市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项目做了简单的统计。 根据调查数据得知大学生对农民工的话题还是较为陌生,对其工作的岗位仅局限于在城市建设工地作为建筑工,餐饮行业。 但对其工作的稳定性可以得出一致意见,认为农民工作的职业不稳定,均为临时性质,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关农民工的利益问题出现。 问卷的主题部分对如今农民工参与城市建设的原因,在城市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作了详细的调查。 对于农民工参与城市建设的原因,大学生认为其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如今农村家庭因各方面经济压力所迫,简单的

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与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与对策 摘要: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主阵地,它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前大学课堂上沉默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受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消除课堂沉默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沉默;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6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5:1009-2560(2010)04-0024-04 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疑思问”,他自己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范;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问”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大学生不但在学习中很少提问,就是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大都保持沉默态度。由此形成的课堂沉默现象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成才,而且会损害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浪费教育资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分析当前大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各个方而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广泛覆盖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使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日益复杂化。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呈现 复杂化。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必须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教师及大学生自身等多个方而入手。 (一)社会文化方而的因素 在中国文化生活中,而子观念一直是一种比较典型和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人们在公共场合尤其在意自己的而子,他们会用理性反复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而很少会考虑这些言行是否是自己真实 J清感的表达。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子在他们的学习、人际交往、人格维护与完善等方而有着突出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或讨论可能会导致自己而子丢失时,或者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自信时,他们常常采取的方式是沉默,用沉默来消极地保全而子。 其次,受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各种纷繁复杂的快餐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容易滋生浮躁的心理,有的听课、看书容易走神。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大学生普遍是网络的爱好者,从网络上获得的新 鲜的、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的东西,往往会使他们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并且在脑中留下一些影像和杂念。这些影像和杂念会时常在脑中涌现,有时就会干扰听课和学习,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造成相当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印象不深刻,“不知老师所云”

农民工社会实践报告3篇

农民工社会实践报告3篇 大学生与农民工是当代中国两个十分庞大,又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国两个最基本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却是社会各个群体中最低、最容易被忽视的。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却是令人吃惊、忧虑的。 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生人群”,是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直接产物。他们一方面是农民一方面是工人,“出则为工,入则为农,生活于城市之中、落户于乡村之内,尔来三十有一年已”。 大部分农民一旦成为“职业农民工”,就相当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离乡之前他们变卖了农具、车马、外包了土地。如果在城市中没有安身立命之所即使回到农村也很难再找到致富生财之路。即便在城市中有稳定工作的人也很难被他们贡献了一生的城市所接纳,一座座在他们手中拔地而起的高楼从来不是他们的荣身之地,一所所宽敞舒适的学校永远容不下打工子弟的身影。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却只是徒增了一座座空洞洞的摩天怪物,和令人望而却步的高额房价,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农民工们却只能成为祖国大地上永久的“暂住居民”。

与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相比,中国每年百分之一的城镇化进程可圈可点,而从各国城市化质量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则是个畸形儿,虽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城市,却没有完备的功能来发挥其社会作用,容纳更多务工人员,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为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即使按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增长至少还要持续进行四十年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标准,那么这四十年的城市建设靠谁呢?毫无疑问还是那些在农村失去土地或自愿放弃土地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已不再像他们的父辈——第一代农民工,那么廉价那么软弱,也不再具有父辈们吃苦耐劳的美好的品质,取而代之的是对尊严与权益的强烈要求,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渴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而不是再受到异样的目光和不公的待遇。或许简单的“提高最低工资待遇”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最低需求。 一旦这些基本诉求得不到满足,生存权利的不到保障,社会治安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腾飞时期孕育出的“新新人类”,传统思想影响力的减弱,以及以快速发展的it产业为温床带有特殊目的言论的影响,都将会使他们成为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火药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官逼民反”这一封建王朝的历史特色也许就

大学生与农民工的生存价值调研

关于“大学生与农民工的生存价值”的调研 【内容摘要】 为了全面了解在全球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的总体状况,准确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主要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并对就业形势具有一定的看法,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字】 大学生就业农民工生存教学体制 一.调研背景 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伴随着“500月薪聘本科生”、“零工资就业”等“薪酬跳水”故事,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似乎已经悄然来临。“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面临着形势严峻的“抢民工潮”,农民工工资正日趋的上涨。 大学生工资赚不过农民工。 二.调研对象 在校大学生(本科) 三.调研目的 1.调研当今在校大学生对日后就业情况的态度,从而了解当今大学生对日 后的职业发展趋势的看法。 2.从当今农民工的工资日趋上涨的状况入手,将当今大学生的生存价值与 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作对比,从而引发对当今大学生的生存现状的思考。 3.从当今大学生职业难寻问题,浅析当今大学的教学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四.调研方法 1.问卷法:以电子问卷的形式通过网络转发给各位同学,本次调查问卷面向调研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共发下35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问卷回收率

为94.29%。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8个问题,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待,农民工对当今经济的帮助等。 2. 分析法:对调研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以得到结论。 3. 检索法: 通过互联网搜索资料,进行筛选与整合。 五. 调研分析 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见图1) 此次的调研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学生,以最先了解对象的家庭背景为切入点,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综合的进行分析。 图1 2. 对农民工的关注问题(见图2、图3) 图2 图3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今大学生对于农民工的关注程度非常低,仅占3%,而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研究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22T15:33:43.5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作者:冉夏梦张周付[导读]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沉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既不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湖北省安陆市涢东学校432600;湖北省安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32600 摘要:课堂沉默现象是中学课堂中的常见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问题。这种情况在中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以湖北省安陆市某中学为例,以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该校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进行研究,针对调查和了解到的情况总结归纳出学生沉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沉默的原因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沉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既不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因此,了解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并改进,促进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研究的实施及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了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湖北省安陆市某中学学生进行了调研,调查涉及126名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通过和各班成绩优异、中等、偏下,性格内向、外向,课堂活跃、消极等数十例学生交谈,挖掘了深层次原因。 1.在调查问卷中,1-2题体现了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现状 1.你认为在课堂中存在沉默现象吗?数据 A.存在23.80% B.有时存在38.10% C.偶尔存在38.10% D.不存在0 2.你在课堂中发言的时间多吗? A.很多0 B.比较多 9.53% C.不太多57.14% D.不多33.33% 在第一题中,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对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并不陌生,也可以说课堂沉默现象在课堂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反映了学生对于课堂沉默的认识,可能是因为课堂氛围,也有可能是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影响。 在第二题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发言不太多或不多,这也与访谈中所得的结果一致。很多学生表示在课堂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听老师讲、听其他同学讲,而自己不会主动发言。 2.在调查问卷中,3-4题体现了学生对课堂沉默现象的解释 3.你在课堂上存在知道答案但是不回答的现象吗?数据A.存在14.28% B.有时存在76.20% C.不存在9.52% D.不清楚0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0.48%的学生上课时都会出现知道答案但不回答的情况。这种“知而不答”的现象必将导致课堂沉默。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不自信,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学生不习惯在人多的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沉默的习惯;也可能是对教学内容或形式缺乏兴趣,懒得回答。 4.你认为性格对在课堂中的表现有影响吗?数据 A.有影响33.33% B.有一些影响33.33% C.没影响28.57% D.不知道 4.77% 第四题调查的是性格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研究证明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而性格内向的学生无论知不知道问题的答案,都更容易选择倾听。 3.问卷中第五题体现了学生对课堂中行为的态度情况 5.你对老师提问后立即回答问题的同学的看法是数据A.赞同66.67% B.不赞同19.04% C.无所谓14.29%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赞同在老师提问后立即回答问题、他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马上对问题作出回应,可避免课堂上冷场;二是立即回答问题展现了自身能力。而持否定态度的同学,主要也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立即回答问题,会打扰其他同学的思路;二是觉得立即回答问题是一种爱出风头的表现。学生不同的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课堂沉默的看法。 二、策略和建议 1.构建学生自由表达的心理环境。通过调查发现,课堂沉默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学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由于害怕回答问题错误导致老师的惩罚、同学的嘲笑,便选择沉默。而教师要消除学生心中的不安全感,就要为学生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因此,教师应该有平等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予以理解和尊重,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融入课堂,降低沉默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