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胺碘酮的现代观点_续_郭继鸿

胺碘酮的现代观点_续_郭继鸿

胺碘酮的现代观点_续_郭继鸿
胺碘酮的现代观点_续_郭继鸿

自1976年起,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应用已30年。第一个10年,胺碘酮因剂量应用过大,导致副反应严重而且发生率高,使应用走向低谷;第二个10年,胺碘酮经历了临床应用的再认识和再评价后,重新受到重视;近10年来,大量的循证医学证实胺碘酮是一个历史上少见的、十分安全而又有很强疗效的药物,开始了胺碘酮辉煌的鼎盛时代。

中国医生对胺碘酮的认识过程与国外几乎一样,近年来,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临床医生逐步认识到胺碘酮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的一个广谱强效的药物,也是很多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胺碘酮已成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石,是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时的一个坚强后盾。但当今中国医生中,能够科学合理地应用胺碘酮的医生比例尚少,还有不少医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胺碘酮的合理应用远未到位。

胺碘酮的给药方法及剂量

胺碘酮有顿服、口服及静脉注射三种给药方法,给药剂量分成负荷量及维持量,但治疗时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不同临床背景的患者,用药剂量需个体化,在此过程中医生的个人经验将起很大作用。所谓合理用药是指已被推荐的给药方法与个人经验完美的结合,最后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一.胺碘酮的顿服法

胺碘酮的顿服法临床应用较少,相关资料与经验也少。其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临床需要很快地转复房颤或控制心室率而采取临时服药的一种方法。顿服法主要治疗偶尔发生的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事件,属于中度的紧急情况,当病情更为

紧急时,需要采用静脉给药的方法。

1.给药剂量

胺碘酮顿服剂量为30mg/kg,例如患者体重60kg时顿服胺碘酮剂量1800mg,以此类推。

2.临床应用

有些阵发性房颤患者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发作一次,发作时伴有一定症状,发作后用胺碘酮治疗容易转复为窦律。对这种患者长期每日服药的方法显然不妥,可以选用房颤发作后顿服胺碘酮的方法。服用时患者常需住院,在医生严密监护下完成一次性服药转复房颤的过程。当多次采用顿服法转复房颤明显有效而又安全时,考虑该患者可以在院外自用胺碘酮顿服法转复阵发性房颤。应用胺碘酮顿服法时,应排除患者存在以下疾病:病窦综合征、房室阻滞、束支阻滞、长QT综合征、器质性心脏病。

3.临床评价

对阵发性房颤不能自行转复的患者,胺碘酮顿服法转复房颤所需时间比口服法短,而对体重较大的患者,这一剂量实际与推荐的口服剂量的上限已十分接近。但目前临床顿服法应用较少,不能提供更多的应用经验。二.胺碘酮的口服法

1.适应证

口服胺碘酮主要用于可以“择期”治疗的心律失常,这些心律失常需要治疗,但不存在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不需要紧急治疗。

2.给药剂量

(1)负荷量:住院患者的口服负荷量1.2~1.88g/d,分次服用,直到总量10g后改维持量。门诊患者的口服负荷量600mg/d,分次服用,总量达10g后改维持

量。

(2)维持量:治疗房颤或室性心律失常时,维持量多数为200 ̄400mg/d,维持量越低,心律失常的复发率越高。

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胺碘酮的现代观点(续)

郭继鸿

【关键词】顽固性室颤;类甲减样作用;心房颤动

[中图分类号]R972+2R9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272(2007)03-215-12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口服维持量相对大,用药第一年的维持量400 ̄600mg/d,分次服用,第二年减量。一般认为,第一年的维持量不能低于400mg/d,少数患者可减到200 ̄300mg/d。

服用维持量期间,患者出现便秘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副反应时,应提前将维持量减到200~300mg/d或更低,女性体重指数较低的患者,负荷量及维持量均宜较低。维持量减到200mg/d后,室性心律失常容易复发。复发后可再次给予负荷量,或加服另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数情况加服β受体阻滞剂更为有效。

三.胺碘酮的静脉应用

对不少临床医师来说,静脉应用胺碘酮是个难点,因为静注胺碘酮临床应用的机会少,积累的经验也少,再者国内不同参考书有关胺碘酮静脉用药的剂量悬殊,使读者难以是从,最后只好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低剂量给药,造成国内静脉注射胺碘酮使用剂量普遍偏低的现状。

合理用好注射注射胺碘酮的意义重大,因为国内能够静脉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数较少,临床需要用静脉用药紧急控制的心律失常却很常见,而静脉注射胺碘酮对严重和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十分明显,因此熟悉和用好静脉注射胺碘酮十分重要。很多患者不是对某种药物治疗的反应不佳,而是因药物剂量不足造成。我们常强调,当你用某个剂量的药物(例如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对患者室速控制不理想时,不应当认为胺碘酮对该患者的室速疗效不佳,甚至认为无效,这一治疗结果只说明应用胺碘酮2mg/kg的剂量对该患者的室速控制不好,剂量一旦加大,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观。总之,为了应用好静脉注射胺碘酮,必需熟悉和掌握其药理及应用的各种特点。

1.静脉注射与口服胺碘酮的药理作用明显不同

静脉应用与口服胺碘酮的药理作用显著不同,有时判若两种不同的药物,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与静脉制剂的助溶剂特性有关:胺碘酮为高度脂溶性药物,几乎不溶于水,制成静脉制剂时需要助溶剂,国内生产的胺碘酮注射液应用聚山梨醇酯80为助溶剂,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心血管活性作用,主要是降低血压和负性肌力作用,静脉注射胺碘酮产生的低血压反应与其有关。

(2)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抗甲状腺素作用弱:胺碘酮含碘量很大,化学结构又与甲状腺素相似,进入人体后可竞争性与甲状腺素受体结合而产生类甲减样心血管作用。但静脉给药的时间短,产生类甲减样作用弱。

(3)去乙基胺碘酮的蓄积不够:去乙基胺碘酮是胺碘酮在体内的主要代谢物,具有与原药相同的作用,只是半衰期更长。胺碘酮静脉给药的时间短,代谢物在血浆及组织中的蓄积量不够,因而作用相对要弱。

2.静脉注射胺碘酮的作用特点

与口服胺碘酮相比,静脉注射胺碘酮有三个特点:负性肌力作用、降低外周阻力、无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

(1)负性肌力作用:静注胺碘酮起始给药时,无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因而使β受体阻滞及钙通道阻滞的作用相对增强,再加上与助溶剂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的叠加,而表现出负性肌力作用。这种负性肌力作用使其不能用于严重心衰或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

(2)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静脉注射胺碘酮有舒张血管作用,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这一作用在快速给药时更为明显。静脉给药时,约2%的患者能产生明显的血压下降,因而需要血压监测。

(3)给药之初无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静脉给药的最初无此作用,仅显示轻度的钠通道阻滞、β受体阻滞及钙通道阻滞的作用,因而形成的特殊电生理作用是对所有折返性心律失常均有治疗作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有利于伴心室率较快的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3.静脉注射胺碘酮的其他药代学特点

静脉注射胺碘酮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6%,体内分布容积硕大,胺碘酮150mg静脉给药10min后,血浆峰浓度为2 ̄26mg/L,由于胺碘酮在体内快速分布,停止注射30 ̄40min时,血浆峰浓度将下降10%。研究表明,连续滴注48h后,胺碘酮量达到250mg、1000mg和2000mg的患者,平均胺碘酮的血药浓度为0.7 ̄1.4mg/L。

静脉注射胺碘酮主要在P4503A同功酶的作用下,代谢为有活性的去乙基胺碘酮,药物经肝脏排泄,极少量经肾脏重吸收。给健康人5mg/kg的胺碘酮一次注射后,其清除半衰期20 ̄47d,对去乙基胺碘酮的半衰期尚无精确测定,但至少与原药相同。有左心功能不全者,去乙基胺碘酮的半衰期延长。

4.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适应证

静脉给予足够剂量的胺碘酮治疗时,可在给药30min内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这比口服起效明显增快,适用于已引起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急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①阵发性房颤发作48h内的药物复律;②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的心室率控制;

③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经多次电除颤无效时;④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⑤心肺复苏等。

5.胺碘酮静脉注射给药的剂量

(1)一般性剂量:首次负荷剂量为10min内静注150mg,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或复发时,间隔10min可追加150mg,24h内追加不超过6 ̄8次,短时间内给药剂量可达5~10mg/kg。维持静滴的剂量为0.5~1mg/min,给药后第一个24h中,前6h以1mg/min维持,后18h以0.5mg/min维持。

(2)重症时大剂量:重症是指因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发生心脏骤停,连续3次电除颤无效者。给予肾上腺素后,可以大剂量静注胺碘酮治疗。负荷剂量为10min内静注300mg,此后病情需要时可间隔10min后追加150mg多次,维持量与前述相同。

6.静注给药的注意事项

(1)每日总剂量:静脉用药每日一般不超过2000mg,少数病例可用到3000mg。

(2)静注胺碘酮可连续应用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常连续应用2 ̄4d,平均3d。特殊情况时,可持续应用2~3周,持续应用3周以上的病例更少。

(3)静注胺碘酮的副反应:副反应主要发生在心脏,静脉给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或室颤的发生率<1%。最常见的副反应为低血压,早期文献报告的发生率高达16%,低血压发生后应立即减慢给药速度,同时给予升压治疗、正性肌力药物、扩容等治疗,低血压反应也是静脉给药被迫停止的一个常见原因(1.6%)。除此,还可发生心动过缓、心脏停搏、肝功能异常、新发生的室速、房室阻滞、心原性休克,充血性心衰等。

(4)静脉给药时的监测:静脉给药时,应连续监测心率、心电图、QTc间期、血压等。

(5)肝酶升高:肝酶升高可见于室颤和致命性室速的患者。除此,心肌梗死、心衰、反复的电除颤都能引起肝酶升高。因此,肝酶升高不是静脉应用胺碘酮的禁忌证,胺碘酮用药后,约81%患者的肝酶改善或不变。当治疗中肝损害进行性加重时,应立即减药或停药。

(6)胺碘酮的溶解和稀释:静脉注射胺碘酮应用时,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给药时静脉炎的发生率<3%,药物浓度应保持在2mg/ml以下,浓度太高时需经中心静脉给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四.静脉注射胺碘酮改为口服的方法

临床及循证医学的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最终需要改为口服胺碘酮继续治疗,因为这些患者多数存在引起严重心律失常的不可逆转的病因。改变给药方式时,静脉用药的时间越长,改为口服后继续服用的剂量相对要小,具体见表3。

表3的建议值来自估算及经验,并无严格的药理学参数测试为基础。由于口服胺碘酮在体内起效较慢,因此两者交替时,口服与静脉用药最好重叠数天。

五.口服胺碘酮改为静脉给药的方法

少数情况时,长期口服胺碘酮的患者突然不能口服,需改为静脉给药,如果停药时间短,胺碘酮在体内清除半衰期较长而影响不大,可进行5~7d的观察。此后仍不能口服时,应当及时改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改为静脉注射胺碘酮时,给药剂量等于原口服剂量的一半则可,这与二者的生物利用度相关。口服胺碘酮的生物利用度为30%~70%,平均50%,因此口服胺碘酮剂量的二分之一量正好是静脉注射的等同剂量,老年或有心肺疾病患者改为静脉应用时,剂量适当降低。

六.胺碘酮应用的禁忌证

下列情况都属口服或静脉应用胺碘酮的禁忌证。

1.显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而未植入起搏器

①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0bpm);②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③严重的窦房或房室阻滞。

2.甲状腺功能障碍

3.肝硬化或其他肝脏疾病

4.严重的肺部疾患,尤其有弥漫性肺纤维化

5.已知碘过敏

6.服用过胺碘酮并有严重不良反应

静脉用药时间改为口服时剂量

≤7d负荷量800~1200mg/d,再改为维持量

≤14d负荷量400~800mg/d,再改为维持量

>14d直接改为300~400mg的维持量

表3静脉注射胺碘酮改为口服给药的方法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胺碘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多种离子通道作用和β受体阻滞作用,几乎适用于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很多指南中为Ⅰ类推荐或是首选药物。

一.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

房颤发生率高、危害性大,近年来其致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已成为心脏病学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房颤的治疗有多种方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线治疗。

房颤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心率、转复心律、预防血栓。初步治疗策略为心率和心律的控制,胺碘酮在这些治疗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房颤心室率的控制

(1)治疗的必要性:很多房颤发生时心室率过快而引发症状,长期持续的快速心室率可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使心功能减退,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房颤的治疗首先要把心室率减慢。抗心律失常药物能使80%房颤的患者快速心室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后静息心率达到60~80bpm,适量运动时心率达90~115bpm为宜。

(2)指南的推荐意见:2006年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中,在控制心室率的治疗中,对胺碘酮的推荐意见如下:

A.Ⅰ类推荐:无旁路的房颤患者,心衰时静脉注射地高辛或胺碘酮。

B.Ⅱa推荐:其他方法不成功或有禁忌症时,静脉注射胺碘酮能有效控制心室率。

C.Ⅱb推荐:当单独或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洋地黄不能很好控制静息和运动状态下心室率时,可口服胺碘酮。房颤合并预激旁路前传时,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

(3)胺碘酮应用时的优势:

A.70%的房颤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甚至心衰,其使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增加4倍。胺碘酮的负性肌力作用弱,兼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用药后在有效控制心室率的同时,可使总死亡率明显下降,故在最新指南中被作为Ⅰ类推荐。

B.指南中静脉注射地高辛也被作为Ⅰ类推荐,但地高辛仅能控制心室率,无转复房颤的功能,而胺碘酮二者兼有,故优于地高辛。因此,心衰伴房颤需要控制心室率时,应当首选胺碘酮。

C.房颤时的心室率取决于房室结本身特性及植物神经的影响,胺碘酮兼有β受体阻滞和钙通道阻滞的作用,不仅减慢房室结传导,又可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故对心室率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对于房颤快心室率不伴心衰时,当其他治疗药物无效时,静脉注射胺碘酮将能有效控制心室率。

(4)用药剂量:治疗时不论口服或静脉注射都给一般性负荷量和维持量则可。

2.房颤复律时的应用

(1)治疗的必要性:多数新近发生的房颤能在24~48h内自行转复,而持续时间超过7d变为持续性房颤时则不易自行转复。房颤时丧失了房室同步及心房的辅助泵作用,使心功能恶化,进而能引发急性心衰、心绞痛恶化等不良后果。因此房颤需要转复并能转复为窦律时,一定要尽量给予复律治疗。房颤复律有药物和电除颤两种方法。资料表明,阵发性房颤越早干预治疗,复律的几率越高。

(2)指南的推荐意见:2006年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中,在房颤药物复律中作为Ⅱa类推荐:胺碘酮可以做为转复房颤的药物。同一指南的另一个Ⅱa类推荐:预先服用胺碘酮、心律平等药物,对提高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和防止复发均有效。

(3)胺碘酮治疗时的优势:①转复率高:应用胺碘酮进行房颤转复的成功率45%~95%,平均成功率高达80%。一项荟萃分析总结了441例房颤转复的情况,结果354例转复成功(图7);②胺碘酮治疗房颤的机理是延长心房不应期、抑制房早发生、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其各种电生理作用完备,不需要或能够避免联合应用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③突破了房颤转复的传统界限:循证医学及临床资料都已提示,传统的房颤转复适应证已被胺碘酮打破。传统的这一界限是:当房颤患者左房直径>45mm,或房颤持续超过一年者不再适宜房颤的转复治疗,但是绝大多数的这类患者使用胺碘酮后能成功地转复,并能维持窦性心律。

(4)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房颤转复时,胺碘酮可作为首选:房颤转复治疗时,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的房颤转复,胺碘酮与其他药物无明显差别。但对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衰患者的房颤转复,胺碘酮更适合,并被列为首选。

(5)延迟的房颤转复作用:与其他药物转复房颤相比,胺碘酮转复房颤的起效时间相对较晚。静脉注

图7胺碘酮将心房颤动转复为窦律的成功率

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可能要在12h后才能生效,持续性房颤口服胺碘酮转复时,服够负荷量后还需连续再服几天才能起效。一个包括18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静注胺碘酮3~7mg/kg时,转复房颤的有效率34%~69%,而后再持续静脉滴注900 ̄3000mg/d时,转复的成功率可提高到55% ̄95%。与其他药物相比,胺碘酮延迟复律后房颤复发的比例低。对持续时间不到7d或>7d的房颤的转复治疗中,指南对胺碘酮推荐的级别分别为Ⅱb和Ⅱa。

(6)提高电转复的成功率:电转复是转复房颤的重要方法,转复的失败率约10%~20%。但加服胺碘酮后再次进行体外电转复时,80%~90%的原失败病例可获成功,而第一次电转复之前就口服胺碘酮,也能增加电转复的成功率,并减少术后房颤的复发。

3.房颤转复后维持窦律的治疗

(1)治疗的必要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或经各种方法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应当给予维持窦律的治疗,这不仅能减少房颤复发后的各种不利影响,长期维持窦律还能去除或逆转房颤的“连缀作用”,因此维持窦律的治疗与控制心室率和转复房颤的治疗一样重要。

(2)指南的指荐意见:2006年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中,收集了7种药物的30项维持窦律治疗的结果,但对比资料显示无证据支持对药物有效性进行级别分类,因而未做出不同类别的推荐意见,但指南提出两条意见:①证据支持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长期应用胺碘酮维持窦律的效果优于任何Ⅰ类药物、索他洛尔等,但鉴于其有较大的心外副作用,很多情况时只能做为二线用药,甚至是最后的选择;②对合并左室肥厚、心衰、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于胺碘酮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的风险较低,因此是维持窦律、预防房颤复发的一个较好的药物选择(图8)。

(3)胺碘酮应用时的优势:①有效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高:CTAF研究证明,慢性房颤转复后,应用胺碘酮进行维持窦律的治疗时,1年、3年和5年的有效维持率高达95%、90%和82%,而对阵发性房颤1年、3年和5年的窦律维持率分别为80%、57%和43%;②对于有器质性心血管病的房颤患者,胺碘酮对窦律的维持肯定有更大的优势,应当首选。

4.胺碘酮在围手术期心房颤动中的应用

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房颤的发生率高而且危害性大,因此,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围手术期房颤一直倍受关注。

(1)围手术期房颤高发的主要原因:①患者年龄常偏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和纤维化等基质;

②对手术的担心与恐惧,以及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不适症状都能使交感神经的张力与血液循环中儿茶

图8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建议流程图

本图图示2006年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中建议的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时,药物及非药物方法选择的流程图

酚胺的水平剧增。这些原因可使心胸外科围手术期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非心胸外科手术中房颤的发生率约3%,但心胸外科手术时房颤的发生率高达17%~50%。约50%的房颤发生在术后2d,另外50%发生在术后3d内,3d后发生率迅速下降。

(2)房颤发生后常从几个方面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包括:①产生不良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房颤伴较快心室率时,常使患者本来不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产生更严重的心脏损害;②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术后发生的房颤可使脑卒中的危险从3.5%升高到6.6%;③增加患者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

因此,尽管部分围手术期房颤具有自限性,即发生后可自行终止,但多数需要治疗。除β受体阻滞剂之外,胺碘酮在围手术期房颤中的预防与治疗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3)给药方法:①口服胺碘酮:研究表明,术前7~14d开始预防性服用胺碘酮,可显著有效地减少围手术期房颤的发生。几项循证医学研究中,给药方法或缓慢给药:术前5d到术后5d口服胺碘酮7g;或快速给药:术后1d到术后5d口服胺碘酮6g;②静注胺碘酮:口服胺碘酮预防性用药对急诊手术的患者显然不现实,因多数医疗中心,冠脉造影与冠脉搭桥术仅间隔1~2d,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的给药方法。

(4)疗效与评价:循证医学结果表明,口服及静脉给予胺碘酮后均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房颤的发生率,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缩短房颤的持续时间,患者也均能很好地耐受,不增加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二.胺碘酮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1.治疗的必要性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速和室颤,室速又根据心电图特征分为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性室速、双向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多数快速性室速和室颤属于恶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常伴有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甚至需要分秒必争。

2.指南的推荐意见

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中提出:胺碘酮是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而被广泛应用。

推荐意见有Ⅰ类和Ⅱa类两种。

(1)Ⅰ类推荐:①对于反复发作的多形性室速,不伴QT间期延长时,应给予负荷量的胺碘酮;②因心肌缺血造成的复发性或无休止性室速的患者给予冠脉血运重建术和β受体阻滞剂后,应当静脉应用胺碘酮。

(2)Ⅱa类推荐:①持续性单形性室速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当复律不成功及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应选择静注胺碘酮;②冠心病伴发的反复性单形性室速应当静脉应用胺碘酮;③陈旧心梗伴左室功能

不全的症状性室速者,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的合用可以有效治疗单用β受体阻滞剂无效的室速;④应当植入ICD治疗的各种室速,对不能或拒绝植入ICD患者,可用胺碘酮替代治疗。

3.胺碘酮应用时的优势

(1)同时治标又治本:很多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相关。应用胺碘酮治疗时,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起到治标的作用,同时还有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起到室速治疗时的治本作用。

(2)治疗各种室速及室颤的总有效率高:1995年Scheinman总结了324例反复发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和室颤,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总有效率达78%。Levine对273例利多卡因、普卡胺、溴卞胺治疗无效,反复发作室速伴低血压者,改用静注胺碘酮治疗的有效率达40.3%,可见其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优于其他药物。

(3)胺碘酮对室速或室颤的一级和二级预防都有明显的疗效。在重症心衰患者一级治疗中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胺碘酮组死亡率33.5%(安慰剂组41.6%)。胺碘酮对猝死幸存者二级预防,可使存活者高达78%,而其他药物治疗组存活率仅52%。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应用的负荷量及维持量与室速治疗的剂量相同。

三.胺碘酮在顽固性室颤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1.治疗的必要性

顽固性室颤是指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患者在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连续3次电除颤均告失败,称为顽固性室颤。这种患者有效循环已经丧失,导致意识同时丧失,若不积极治疗将很快死亡。

2.指南的推荐意见

2005年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病急救指南中指出:

(1)胺碘酮对室颤或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的患者,可持续提高对电除颤的反应。

(2)与安慰剂和利多卡因相比,胺碘酮对电除颤治疗无效的室颤,可提高近期入院的存活率。

(3)胺碘酮可用于电除颤、心肺复苏和升压药无效的室颤和无脉性室速的治疗。

3.胺碘酮应用时的优势

(1)胺碘酮可影响钾、钠、钙多种离子通道,并具有β受体阻滞的作用。此外,其抗心肌缺血和扩张血管作用可能是治疗顽固性室颤的机制。

(2)胺碘酮是第一个在心脏骤停治疗中被系统研究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RREST研究中,入组的504例顽固性室颤患者在院外抢救时,随机分成胺碘酮和安慰剂组,两组都接受标准的心肺复苏及其他治疗,只是胺碘酮组静脉推注了300mg的胺碘酮,然后静滴维持。比较两组从院外转运到医院时的存活率,结果显示胺碘酮组44%,安慰剂组34%,胺碘酮的治疗可使入院时存活率相对提高近30%,绝对提高1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3)。研究结果说明:多次电除颤治疗无效的室颤患者,静脉给予胺碘酮可显著提高院外抢救患者的存活入院率。

4.给药剂量和方法

胺碘酮初始剂量300mg静脉推注,维持量为0.5mg/min持续滴注,需要时可间隔10min以上再次推注胺碘酮150mg。

四.胺碘酮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1.治疗的必要性

心衰时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上升,RASS系统活性增加,心电活动十分不稳定,使房颤、室速或室颤的发生率上升,使心衰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猝死率升高。

心功能Ⅲ~Ⅳ级患者伴室早≥10次/h或年龄≥65岁伴有室速者,都属于心衰猝死的高危患者。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常因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负性肌力作用使总死亡率增加,成为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一个难题。

2.指南的推荐意见

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提出:各种心律失常若合并心功能不全时,胺碘酮应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3.胺碘酮应用时的优势

(1)胺碘酮的负性肌力作用较轻,其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降低了后负荷,使负性肌力的作用被抵消。此外,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时,虽然其延长QT间期,但属于均匀性延长,QT离散度并不增加,使胺碘酮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很小。

(2)临床及循证医学资料都证实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时,有效而安全,可做为首选药物。GESICA研究中,516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EF值≤0.35),随机分成胺碘酮组260例,给予抗心衰治疗加用胺碘酮,对照组256例仅接受抗心衰治疗。随访2年,结果表明胺碘酮能显著降低心衰患者的总死亡危险28%,降低因心衰恶化的死亡危险23%,降

低猝死危险27%,心功能至少改善一个级别,降低死亡和心衰住院的危险31%。

五.胺碘酮在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1.治疗的必要性

急性心梗时,缺血性心电活动不稳定可引发室早、室速、室颤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心衰引起的过度交感兴奋可引起窦速、房早、房颤、房扑或室上速。急性心梗伴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必须在积极血运重建、改善心功能及抑制交感过度激活的基础上进行。

2.指南的推荐意见

(1)2004年ACC/AHA制定的ST段抬高型心梗的治疗指南指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患者(无心绞痛、低血压、肺水肿等),静脉注射胺碘酮为首选药物。

(2)急性心梗后发生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不宜长期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属于首选药物。

3.胺碘酮应用时的优势

(1)胺碘酮因为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而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治疗。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包括:直接扩张冠脉血管及竞争性拮抗肾上腺素的作用使冠脉扩张。因此,胺碘酮适合用于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治疗。

(2)循证医学证实胺碘酮治疗的有效性:①胺碘酮治疗心梗伴发心律失常的研究(CAMIAT研究)中,心梗后6~45d伴频发或反复发作的室早患者1202例,随机分入胺碘酮组(606例)和安慰剂组(596例)。口服胺碘酮负荷量10mg/kg/d两周后,逐渐减量至200mg/d。随访2年,结果显示胺碘酮能显著降低室颤及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48.5%,p=0.016);②急性心梗存活者心律失常药物研究(BASIS研究)入选了312例心梗后伴发Lown分级Ⅲ ̄Ⅳb级的心律失常患者,其中100例接受个体化治疗,主要是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98例接受小剂量胺碘酮治疗(维持量200mg/d),114例不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随访1年,与未治疗组比较,胺碘酮能显著降低总死亡率(61%,P=0.048)和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66%,P=0.024),与个体化治疗组相比,胺碘酮降低总死亡率和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约50%。六.几种特殊情况时胺碘酮的应用

1.肾衰患者的应用

胺碘酮通过消化道代谢清除,只有碘从肾脏清除,肾衰血液透析患者服用胺碘酮治疗时不需调整剂量,因胺碘酮不会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被清除。

此外,胺碘酮不存在肾毒性,肾衰不是胺碘酮治疗的禁忌证。

2.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应用

胺碘酮在肝脏代谢为去乙基胺碘酮,因此,胺碘酮服用初期可出现一过性肝酶升高,因此肝功能衰竭的患者禁忌服用胺碘酮。

3.儿童患者的应用

儿童胺碘酮的服用剂量可根据体表面积计算,通常初始服药量:500mg/m2/d,治疗两周左右,维持量:250mg/m2/d,然后125mg/m2/d,长期服用剂量应根据临床情况进一步调整。

4.妊娠患者的应用

胺碘酮及去乙基胺碘酮可有限性通过胎盘屏障,脐带血中二者的浓度仅为母体胺碘酮血药浓度的10%~25%。尽管无使胎儿的致畸作用,但有报告服药母亲分娩后,新生儿有轻度的心动过缓及QT间期延长,因而妊娠患者用药应十分慎重。

5.哺乳期患者的应用

胺碘酮可通过乳汁排泌,进而对婴儿产生影响,因此哺乳期患者服用胺碘酮为相对禁忌。

胺碘酮的副作用及处理

胺碘酮的结构和药理学特征复杂,作用广泛而多样,因此服用后引起心外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这也是指南常把胺碘酮做为二线药物推荐的重要原因。

一.胺碘酮可能产生的各种副反应

1.甲状腺功能障碍

胺碘酮服用时,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最高。实际上,服用胺碘酮时,甲状腺功能的指标都会有变化,表现为T4、TSH、rT3轻度升高,T3轻度降低,这是胺碘酮抑制外周T4转化为T3的结果,这些功能性指标的变化正是胺碘酮作用的标志。

(1)发生率:发生率随服药时间、地区不同而差异很大,文献报告为1%~22%。胺碘酮所致甲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年发生率约6%,甲亢的年发生率约2%,前者高出2~4倍。甲减多发生在碘摄入正常的地区,而甲亢多发生在碘摄入量相对低的地区,与服药后碘的负荷过量有关。

(2)临床表现:甲亢发生时可有体重下降,兴奋

不安,食欲增大、心律失常加重等。实验室检查可显示T3增高和TSH降低。单纯T4升高诊断甲亢不可靠。由于胺碘酮有β受体阻滞作用而能掩盖甲亢时交感神经兴奋的临床症状,同时其负性变时作用能使静息心动过速的出现率低。甲减发生时的临床症状多数隐匿,症状和体征可被误为其他原因所致,例如心动过缓可误为药物的自身作用。甲功检查表现血清T4下降及TSH升高,这些对甲减的诊断意义重大。

(3)发生机制:胺碘酮治疗后使体内甲状腺素浓度明显变化。每片胺碘酮含碘75mg,其碘的含量超过人体每日生成激素所需碘的100倍,因而能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及释放,同时抑制周围及垂体中T4转化为T3,进而影响甲状腺功能。此外,胺碘酮的结构式与甲状腺素相似,也有干扰甲状腺功能的作用。为什么同样药物对不同服药者作用不同,有的引起甲减,有的引起甲亢,机制仍然不清,可能与遗传因素造成的药物敏感性不同有关,也可能服药前患者已有潜在的甲亢或甲减,服药只是让其变为显性。

(4)诊断:因为只要服用胺碘酮甲功的生化指标就有变化,因此区分药物的正常作用还是发生了副反应有时困难。除此,药物的其他作用可使甲减或甲亢发生时的症状不典型,使诊断有时更加困难。

应当注意容易发生甲功异常的易患人群,包括有甲状腺疾病个人或家族史者,服药时间超过4个月,年龄>65岁,服药前甲状腺素抗体浓度增高等。

当患者已有甲亢或甲减的临床症状,TSH值显著升高到服药前3倍以上时,提示发生了甲减,如伴T3值升高提示发生了甲亢。为避免不适当停药,甲功的化验检查需两次异常时才诊断。

(5)治疗:①对于仅化验异常而无临床表现者,持续监测TSH的水平,不需停药,不需特殊处理。②比治疗前甲功有明显变化,并有轻微临床表现者,可减少药量后观察;③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明显异常时,应及时停药;④不良反应严重者,除停药外,还应给予其他的积极治疗。甲减者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甲亢者需服用丙基硫氧嘧啶和他巴唑,可服用糖皮质激素,还可选择甲状腺次全切手术治疗,但不易进行碘放射治疗;⑤副反应严重,但停服胺碘酮又有生命危险时,可在服用甲状腺素片或丙基硫氧嘧啶等药物的同时,继续服用胺碘酮。

胺碘酮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多数在停药或其他治疗后逆转及恢复,只是甲状腺功能的生化指标恢复的时间需要1~6个月,病人与医生都应有耐心。

2.肺毒性

胺碘酮引起肺毒性的发生率近年明显减少。

(1)发生率:近年来随着胺碘酮日服量的降低(≤300mg/d),肺毒性造成肺纤维化的年发生率为1%左右。多数发生在日服量≥600mg,服用6个月~1年以上的患者。但易感者在日服200mg时也能发生,服药时间短的患者1~3个月则可发病。发病的趋势表明,服药的累积量起重要作用,日服量600mg以上者需格外小心。

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服药者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年发生率为1%。

(2)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为活动后气短(93%)、干咳(40%)、乏力、体重下降、低热(30%)等,严重者可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常见体征有呼吸音减低或双肺罗音(4%)。X线胸片常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改变或斑片状肺泡或间质浸润(90%)。少数有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肺功能检查表现为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伴弥漫性功能减退。

(3)发生机制:胺碘酮引起磷脂沉着或免疫介导的过敏反应所致肺间质浸润和肺纤维化。

(4)诊断:服用胺碘酮的患者,尤其是大剂量服用者,出现上述症状、胸片和其他各项检查异常时,诊断并不困难。当连续测定发现肺的弥漫性功能下降20%时,结合临床应做出诊断。需要注意,胺碘酮引起的肺毒性可进展迅速,在服药者出现明显的咳嗽及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对其评估。此外,肺毒性的早期表现可能类似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提高对肺毒性的认识及诊断意识十分重要。

(5)治疗:一旦怀疑或诊断肺毒性时应立刻停药观察,常在几周内临床症状好转,胸片恢复正常,但有些早期未能及时诊断的严重病例可导致生命危险。

是否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仍有争议,对较重病例,多数医生主张激素治疗,尤其镓扫描阳性者更适宜应用,并通常有效。应用激素治疗时,医生应当了解部分病例可能产生激素依赖,激素减量时能引起临床症状的反跳。已发生一定程度的肺毒性,同时又必需服用胺碘酮治疗时,有人主张服药的同时应用激素治疗。

3.心脏的不良反应

与心外不良反应相比,心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少见。

图9心肌细胞主要的跨膜离子流

图示心肌细胞5种主要的跨膜离子流,胺碘酮对

IKs和IKr均有抑制作用

(1)发生率:服药后过缓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约

1%~3%,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生率<1%,引起心功能

恶化的发生率<2%,主要发生在重症心功能不全患者静脉给药时。此外,部分患者静脉用药时可发生低血压。

(2)临床表现:过缓性或过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无特殊,除心悸、

头晕等不适外,主要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引起的系列症状,包括黑朦、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

(3)发生机制:做为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有负性传导和负性频率的作用,用药后可引起窦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窦房结和希浦系阻滞,这种作用对原有自律性及传导功能障碍者更为明显。但因发生率低,用药后患者的获益远远超过可能发生传导障碍的不良影响,所以用药前已有轻度传导障碍时不是胺碘酮应用的禁忌证。

另一方面,胺碘酮的促室性心律失常作用轻,使用的安全性高,用药后仅不到1%的服药者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主要见于女性,尤其原来已有低钾或QT间期延长者。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生率低的原因是胺碘酮作为IK(延迟整流钾电流)的混合性阻滞剂,其主要阻滞分布在中层心肌的IKr(是

QT间期的决定者),和阻滞外层心肌的IKs,用药后虽

然QT间期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时程延长,但跨壁复极的离散度缩小,不引起2相折返,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几率也甚低(图9)。

(4)诊断:心脏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心律失常,需依靠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严重并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伴有相应症状及体征时,诊断更为容易。

(5)治疗:A.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时的治疗:①副反应轻者:仅密切观察,适当减药;②副反应重者:应当停药或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可静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此时应用阿托品不起作用;③副作用明显但临床又必需服用胺碘酮时,可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同时服药。B.过速性心律失常发生时的治疗:①副作用轻者:密切观察或适当减药,因为这些副反应有时为一过性,随药物减量可消失;②副反应严重者应当及时停药,室颤发生时及时电转复,并给予补钾补镁等治疗。

4.肠胃反应

肠胃反应相对常见,但严重者少。

(1)发生率: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食欲下降、便秘等,发生率约30%,肝脏酶学升高包括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升高到正常2倍者,发生率约15%

~30%,最严重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肝炎和肝硬

化,近年的资料表明,引起严重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年发生率仅0.6%。

(2)临床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便秘,同时肝脏酶学可升高2倍左右,但也有仅肝脏酶学升高,而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者。一旦引发肝硬化时,症状可能迅速加重,很快发生肝昏迷而死亡。

(3)发生机制:胺碘酮可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炎、脂肪肝、类酒精性肝炎以及微结节性肝硬变。电镜检查可见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有溶酶脂质包涵体。这些变化可引起服药后肝炎和肝硬化。

(4)诊断:当肝脏酶学高出2倍以上时,应考虑可能发生了药物性肝炎,肝脏活检有助于明确是否发生了肝炎或坏死性肝硬化。并应除外病毒、酒精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异常。

(5)治疗:肝脏酶学升高时,部分病例可以不停药就恢复正常,减药有助于酶学更快地恢复。当肝脏酶学高出正常2倍以上时应当立即停药。发生了胺碘酮肝脏毒性时也应立即停药。当已经发生肝功能损害,甚至肝昏迷时,应当及时有效的做出针对性治疗。

5.眼睛的不良反应

眼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严重者少见。

(1)发生率:角膜微粒沉着伴畏光的发生率>90%,强光下存在光晕者<5%,发生视神经炎者<1%。

(2)临床表现:副反应发生时,患者常无症状,严重时畏光、强光下晕视或视物模糊,视敏感不受影响,眼部反应常与用药剂量、服药时间及血药浓度高低有关。

(3)发生机制:其本质是角膜表层的微粒沉着,镜下可见角膜上皮细胞含有溶酶包涵体,严重时可影响功能。

(4)诊断:依靠裂隙灯检查,可见患者双眼角膜表层有棕色微粒沉着。

(5)治疗:无症状者不需反复做眼科复查,角膜的沉积物属正常现象,减少药量后症状改善,发生视神经炎时应当停药。

6.皮肤的不良反应

皮肤不良反应有时使病人被迫停药。

(1)发生率:皮肤光过敏的发生率25% ̄30%,长期服药剂量较高者可发生皮肤灰蓝色的色素沉着,发生率<10%。

(2)临床症状:皮肤光过敏发生后,患者在阳光照射下可产生烧灼感、红斑及肿胀,光过敏的发生似乎与剂量及血药浓度无关,皮肤的色素沉着主要发生在肢体暴露的部位,面部和眼部周围明显,日晒使之加重。

(3)发生机制:研究发现,受累部位皮肤中胺碘酮及去乙基胺碘酮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因此,皮肤发生的炎症反应、色素沉着都与局部药物含量增大、发生局部反应有关。

(4)诊断:根据服药及皮肤不良反应使诊断容易。

(5)治疗:发生皮肤副反应时,应作好解释工作,尤其有色素沉着者,药物减量后症状减轻,多数患者经避光照射或氧化锌软膏治疗后,可继续服药,发生皮肤色素沉着时,停药后缓慢消退。

7.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1)发生率: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表现为共济失调、震颤等。文献报告的发生率差别很大,近年文献认为其发生率仅0.3%。

(2)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感觉异常、末梢神经炎、睡眠障碍、震颤、记忆力下降等,视神经病变少见,运动神经病和严重的近端肌无力者少见。

(3)发生机制:神经毒性反应明显时与服药剂量、血药浓度的高低相关。

(4)诊断:根据神经科症状及服药史诊断不难,服用较大负荷量时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在24 ̄48h发生。

(5)治疗:药物减量数天或数周后,临床症状可缓解到能够耐受的程度,偶尔需要停药。

8.泌尿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

泌尿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包括非感染性的附睾炎、勃起功能障碍等,发生率<1%,主要发生在维持量较高的患者,发生时单侧或双侧阴囊疼痛及肿胀,附睾炎的发生与睾丸内药物及代谢物的浓度较高有关。发生后需要停药,附睾疼痛的消失常与停药无关。

二.胺碘酮对其他治疗药物的影响

胺碘酮与很多临床常用药物有相互作用,尤其对肝、肾代谢的药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4)。临床治疗中,胺碘酮对地高辛和华法令的作用最重要。

1.与地高辛的相互作用

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使胺碘酮与地高辛合用的机会较多。

(1)对地高辛的影响:两者合用时,胺碘酮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50%~100%。

(2)影响的机制:地高辛主要经肾脏排泄,而胺碘酮通过抑制肾小球对地高辛的分泌和P糖蛋白膜转运系统,使地高辛浓度增加。

(3)合用时的措施:服用胺碘酮期间,地高辛服用剂量应当减半。

2.与华法令的相互作用

高龄房颤患者治疗时华法令与胺碘酮经常合用。

(1)对华法令的影响:胺碘酮可增加华法令的血药浓度,使患者INR值突然显著增高,药物相互作用的峰值多数在治疗开始后的第7周。

(2)影响的机制:胺碘酮通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抑制某些药物的代谢,而华法令就是通过CYP2C9代谢,因而减少华法令的清除与代谢,使华法令的血药浓度升高,进而导致凝血酶时间及INR值的突然增加。

(3)合用时的措施:监测INR值的变化,相应调整华法令服量。

3.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互作用

表4胺碘酮对其他几种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及结果

辛伐他汀当剂量>20mg/d时,增加肌病的发生环孢霉素升高环孢霉素的血浆浓度,并增加其作用

奎诺酮类进一步延长QT间期,增加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危险

抗抑郁药抑制药物经肝脏代谢,使药物的血浆浓度升高,增加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危险麻醉药物

血浆浓度升高,增加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胺碘酮和其他几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都能合用,合用时需注意协同作用。

(1)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使心动过缓和房室阻滞用药后的发生率增加,与Ⅰ类药物合用时,可增加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生率。

(2)影响的机制:两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时,其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的作用将累加。此外,β受体

阻滞剂(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经CYP206途径代谢,而钙拮抗剂则通过CYP3A4代谢,胺碘酮能抑制其代谢,进而提高血药浓度。

(3)合用时的措施:两种药物合用时,剂量都可相应减少,并加强心电监测。

4.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通过影响代谢途径,胺碘酮对其他多种药物也有影响,详见表4。

5.与电除颤之间的作用

与电除颤之间的作用包括对体外电除颤的影响,以及对植入体内ICD的影响。

(1)体外电除颤的影响: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同,胺碘酮可增加体外电除颤治疗室颤及房颤的效果。

(2)对ICD的影响:植入ICD的患者常有致命性心律失常而需长期服用胺碘酮,后者能从几方面影响ICD:①可减慢患者室速发作时的心率,使其降到

ICD设置的室速检出频率之下,而被漏诊;②长期服

用时提高除颤阈值。因此,服用胺碘酮的患者,在服完负荷量后应进行相应的电生理检查,明确对ICD功能是否造成影响。

三.严格随访,降低胺碘酮不良作用的发生

胺碘酮的服用时间一般比较长,不少病例长达几年,甚至更长,因此长期合理的随访至关重要。

1.随访目的

(1)评价药物的疗效;

(2)仔细调整胺碘酮达到血药浓度稳态后的服用

剂量;

(3)发现和处理毒副反应;

(4)观察与其他药物和ICD之间的相互作用,并

做调整。

2.随访时间

第一年随访时间每3月一次,第二年起每6月一次。

3.常规随访内容

随访内容包括询问病史,体检和特殊检查(1)询问病史:注意询问有无乏力,心悸,咳嗽和呼吸困难,体重改变,晕厥,视觉变化,皮肤改变,用药改变等;

(2)体检:注意生命体征,皮肤颜色,脉搏,甲状腺,肺部罗音,肝脏大小,有无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等;

(3)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肺功能等,胸片及心电图也是必查项目。

4.非常规的随访内容

当服药者出现某一器官或系统明显、甚至严重的毒副作用时,需进行非常规随访,包括该器官或系统重要的实验室和器械检查,调整药物剂量后需定期复查,直到严重的毒副作用逆转或完全消失。

(本文编辑:陈琪)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05T10:44:06.5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28期作者:吕金香 [导读] 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的临床疗效。 (肇东市中医院黑龙江绥化 151100) 【摘要】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胺碘酮组经治疗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各指标均优于普罗帕酮组治疗效果,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胺碘酮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药物价格低,给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普罗帕酮;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043-02 室性心律失常为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范围从良性无症状性收缩到导致猝死的心室颤动。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要防止潜在的疾病发作,减少猝死的发生。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治疗,降低室性期收缩的级别,降低猝死的危险性[1]。现对我院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动态心动图记录均有室性早搏,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早搏24小时有4000个以上。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为60.5±2.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9年,平均病程 3.5±2.5年。对80例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80例患者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均停止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给予安慰剂治疗;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片治疗,第一周每日3次,每次200mg;第二周每日2次,每次200mg;第三周每日一次,每次200mg。普罗帕酮组治疗,每次150mg ,每日三次。所有患者均经1个月的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各项指标进行观察记录。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转为正常。心电图和心率检查正常或明显改善;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一定的好转或改善,心电图和心率检查有一定的改善;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心率等检查无明显改善[2]。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临床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和n(%)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胺碘酮组40例,治疗前室性期前收缩数(6830±1310)个/24h;短阵室速数 (7.5±3.2)次/24h;PR间期(0.145±0.013)s;QRS波时限(0.080±0.013)s;QTc间期(0.39±0.02)s;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数(3715±475)个/24h;短阵室速数(1.4±1.1)次/24h;PR间期(0.145±0.012)s;QRS波时限(0.080±0.012)s;QTc间期 (0.42±0.05)s。普罗帕酮组40例,治疗前室性期前收缩数(6719±1301)个/24h;短阵室速数(7.8±3.4)次/24h;PR间期 (0.144±0.012)s;QRS波时限(0.078±0.014)s;QTc间期(0.38±0.12)s;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数(3844±682)个/24h;短阵室速数(4.3±2.5)次/24h;PR间期(0.146±0.014)s;QRS波时限(0.080±0.013)s;QTc间期(0.40±0.03)s。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相对均衡,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和短阵室速数比较,胺碘酮组明显优于对普罗帕酮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指标相对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胺碘酮组40例,显效25例(62.5%),有效11例(27.5%),无效4例(10.0%),总有效率为90.0%;普罗帕酮组40例,显效18例45.0%),有效13例(32.5%),无效9例(22.5%),总有效率为77.5%。胺碘酮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胺碘酮组发生缓慢心律失常1例,厌食1例;普罗帕酮组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1例;两组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心脏状况、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的症状和预后意义,制定相应的治疗对策。 普罗帕酮主要阻断钠通道,对钙通道和β受体亦有阻滞作用。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延缓激动在心房和心室内传导,并延长其不应期,亦能延长预激综合征旁道不应期。口服后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t1/2为2~8小时[3]。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优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对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非常有效,特别是旁道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胺碘酮为苯丙峡喃衍生物,为Ⅲ类药。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转律、预激综合征伴发的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可作为首选。多通道阻滞剂,胺碘酮对钾离子通道可以有效抑制,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可以明显加长有效不应期的效果,有效延迟复极的时间。有效抑制心房和心肌上对纤维进行传导钠离子向内流,有效的减缓心肌的传导速度。用于其他药物不能控制的心律失常。胺碘酮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转复房颤治疗的常用药物[4],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促心律失常反应少;但禁用于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治疗。 本研究中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总有效率90.0%,与普罗帕酮的总有效率的77.5%差异明显,胺碘酮对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神经和皮肤的毒副反应,不会加重心脏负担,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房颤的效果对比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房颤的效果对比 目的對比分析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遵循随机均等原则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48例。给予A组患者普罗帕酮治疗,给予B组患者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临床有效率58.33%,远低于B组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在减少药物剂量及对症治疗后减轻,可继续治疗。结论碘胺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较普罗帕酮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普罗帕酮;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心肌损伤、缺血及坏死等特征的心电图改变[1]。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较普遍的一种并发症,据数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所占比例高达15.6%[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给其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困扰,提示临床上不断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对比分析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患者,采用两种方案治疗并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遵循随机均等原则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48例。其中A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8~76岁,平均(6 2.08±5.17)岁,心功能分级:I级13例,II级24例,III级9例,IV级2例;B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7~75岁,平均(61.86±5.22)岁,心功能分级:I级14例,II级23例,III级10例,IV级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给予A组患者普罗帕酮治疗,普罗帕酮(规格10 ml,批号:国药准字H50021767,产地: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常规吸氧、心电图监护下静脉注射30 ml,用药中结合患者心率、血压、有无气促症状等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待病情稳定后,药物剂量为20 ml/d,7 d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 给予B组患者胺碘酮治疗,胺碘酮(规格:150 mg,批号:H20120497,产地: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将150 mg胺碘酮药品加入3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给药速度维持在1.0 mg/min,静脉滴注,7 d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心律失常如何规范使用胺碘酮

心律失常如何规范使用胺碘酮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09-23分享 作者: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艳敏 心律失常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虽然射频消融和器械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药物治疗仍占据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临床地位。目前,用于心律失常治疗的药物非常有限,其中胺碘酮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 2004年,我国颁布了《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并在2008年对该指南进行更新,同期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国心脏起搏和心电生理杂志》。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胺碘酮的合理应用。 胺碘酮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药物治疗不能根除心律失常,也不能降低患者总体死亡率,但是在心律失常急性期,药物治疗仍占据重要位置。 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首先要终止症状,才能采取后续的射频消融或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治疗。所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急性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胺碘酮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制剂和口服制剂,其中静脉制剂是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主力军”。 胺碘酮合理用药一:正确掌握不同剂型胺碘酮的适应证 两种剂型,不同作用机制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多离子通道阻滞剂,因此,同时具有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胺碘酮静脉早期应用和长期口服应用效果有所不同。静脉用胺碘酮,更多表现为Ⅲ类药物之外的作用,即钠通道阻滞、β受体阻滞及钙通道阻滞作用;而口服胺碘酮或长时间静脉应用胺碘酮后,则表现为Ⅲ类药物的作用,即钾通道阻滞作用。通过抑制这些离子通道带来的电生理效应包括抑制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房室旁路传导,延缓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由此带来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 胺碘酮静脉注射液适应证 包括:室颤和无脉搏室速电击除颤失败后,静脉用胺碘酮以改善电击除颤的效果;不伴有QT间期延长的宽QRS心动过速(包括单形性室速和多形性室速);房颤患者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及其他心律失常。静脉用胺碘酮还适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伴缺血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的心律失常。 在房颤治疗中,相关指南对静脉用胺碘酮进行了明确定位及建议:对于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优先考虑静脉用胺碘酮进行复律;对于伴中等结构功能异常的患者,推荐应用伊布利特和维纳卡兰,如无效可考虑静脉用胺碘酮;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复律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用药效果探究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用药效果探究 发表时间:2017-05-04T14:13:54.01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4期作者:陈卫祖 [导读] 探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发挥的治疗效果。 湖南省新化县人民医院湖南娄底 417600 摘要:目的:探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发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8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予平均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经普罗帕酮开展治疗,实验组通过胺碘酮实施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治疗有效率93.0%,稍优于对照组的90.7%(P>0.05),但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平均转复时间为31.3±9.9分钟,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1±8.1分钟(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9%(P<0.05)。结论:普罗帕酮以及胺碘酮均能在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中发挥较好疗效,但是普罗帕酮在起效时间上更短,而胺碘酮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普罗帕酮;胺碘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用药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ropafenone and amiodar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room sex on the room tachycardia in effect. Methods:choose between April 2014 and April 2015 in our hospital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room sex on the room tachycardia,giving an average group,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43 cases,control group by propafenone in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by amiodarone treatment,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93.0%,treatment wa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90.7%(P > 0.05),but no obvious difference,does not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Experimental group converting time was 31.3 + / - 9.9 minutes on average,12.1 + 8.1 minute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control group(P < 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11.6%,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4.9%(P < 0.05). Conclusion:propafenone and amiodarone can on cure 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reatment play a good curative effect,but propafenone on working time is shorter,but amiodarone cause less adverse reaction,high security. key words:propafenone;Amiodarone;Paroxysmal room sex on the room tachycardia;Effect of medication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属于临床多发疾病之一,被纳入急性心血管病范畴。该疾病发病急,病情恶化迅速,同时具备严重的危害性。现阶段,临床上针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均属于常用药物[1]。为了探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挥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择本院8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给予普罗帕酮治疗和胺碘酮治疗,对比其疗效,详细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8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平均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2.5±5.7岁。实验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3.5±6.2岁。两组患者均接受心内科相关检查,均被确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临床诊断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相符。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对比上无明显区别,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70毫克由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制造的普罗帕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1670),将其溶解于20毫升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针对患者开展静脉推注治疗,持续注射时间不短于5分钟,严格监测患者变化,如果20分钟后患者仍没有转复,按照上述剂量给予再次注射。观察组选择5毫克由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胺碘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3254),将其溶解于100毫升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应控制在半小时内,实时观察患者临床反应,详细进行记录。 1.3临床疗效观察 本次研究将患者临床疗效划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1)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其心率水平处于80次/分钟至100次/分钟范围内,彻底百威窦性心律,所有临床症状均彻底消失;(2)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其心率得到一定改善,彻底变为窦性心律,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大幅缓解,但是持续时间短于10分钟;(3)无效:心率水平未得到有效控制,仍存在心率异常的问题,或者出现病情恶化[2]。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通过SPSS19.0数据软件包实施数据统计学分析和处理,以例数和%表示组间计数数据,计数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数据,计量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若P<0.05,意味着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7%。实验组总治疗有效率稍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用法

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用法 2016-03-10 心在线用药参考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虽然射频消融和器械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药物治疗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胺碘酮作用广谱,适应证多,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一枝独秀,但临床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较为常见。下文为您盘点了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常用方法。 1.室上性心动过速 当经刺激迷走神经仍无法终止,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应用腺苷、维拉帕米、地尔硫?等药物 存在禁忌证时可改用胺碘酮。 常用150mg加入20ml葡萄糖,10min内静脉注射,若无效后10?15min可重复静注150mg。完成第一次静脉推注后即刻使用1mg/min,维持6h;随后以0.5mg/min维持18h。第一个24h内用药一般为1200mg,最高不超过2000mg。终止后即停止用药。 2 .房性心动过速 对于持续性房速,普罗帕酮、胺碘酮可终止房速。胺碘酮负荷量5mg/kg ,0.5?1h 静脉输注,继之以 50mg/h 静脉输注。 3. 房颤 快速心室率和心律不齐易导致房颤患者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临床症状,因而,快速 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常需要积极控制心室率。 对于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者应给予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药物。可使用胺碘酮5mg/kg ,静脉输注1h ,继之50mg/h静脉泵入。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房颤患者,控制房颤心室率首选静脉胺碘酮,用药方法同上。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新发房颤或症状明显者、且不存在转律的禁忌证,可考虑进行复律治疗(包括电复律和药物复律)。为提高电复律的成功率和防止房颤复发,若时间允许,推荐复律前给予胺碘酮,用法同上。 采用药物复律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新发房颤患者,推荐静脉应用胺碘酮。5mg/kg ,静脉输注1h,继之以50mg/h静脉泵入。可以持续使用至转复,一般静脉用药24?48h。若短时间内未能转复,拟择期转复,可考虑加用口服胺碘酮(200mg/次,每日3次),直至累 积剂量已达10g。 4.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房扑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房扑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方法同房颤),但效果一般不理想。若应用一种药物后效果不好,不推荐序贯使用其他药物或联合用药,而应使用电复律。 5. 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单形室速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对比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诊处理的72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连续治疗5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率变异性(HRV)参数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2%,高于对照组的77.8%(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RV参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22.2%(P<0.05)。结论胺碘酮相对于普罗帕酮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更具有优势,能够兼顾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安全性,帮助患者纠正心律失常问题,在排除用药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使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Propafenone and Amiodarone treating arrhythmia.Methods A total of 72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using the random digital table method,and there were 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opanon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miodarone.Continuous treatment lasted for 5 weeks,the therapeutic effect,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parameter and drug safe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2%,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7.8%)(P<0.05).The HRV parame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6%,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2.2%)(P<0.05).Conclusion Amiodarone has mor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Propafen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It can take into account both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s.It can help patients correct their arrhythmia problems,and can be given priority when excluding medication contraindications. [Key words]Arrhythmia;Propafenone;Amiodarone;Clinical effect;Heart rate variability parameter 正常情况下,心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在某些病变作用下可能造成心率失常,如期前收缩、心动过速等,患者在出现心律失常后可存在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通过心电图或者24 h动态心电图能够对心律失常类型进行诊断,从而及时用药进行治疗[1]。在心律失常方面主要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本文整理我院接诊处理的72例心律失常患者,对比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比分析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

对比分析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6-10-21T15:56:35.9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作者:刘火军 [导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心内科常见疾病,该病进展快,如不能及时恢复窦性心律。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比较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等分原则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给予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复律率、平均复律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胺碘酮组总有效率91.07%稍高于普罗帕酮组89.29%(P>0.05);2组复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平均复律时间显著低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普罗帕酮组21.43%,(P<0.05)。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相当,胺碘酮起效较普罗帕酮慢,但安全性高,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用药。 【关键词】胺碘酮;普罗帕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心内科常见疾病,该病进展快,如不能及时恢复窦性心律,可造成心源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该病,常见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等,但由于药理学不同,效果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拟选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对照试验,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12例,遵循随机、等分原则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每组56例。其中胺碘酮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49~73岁,平均(61.45±10.23)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分别为19例、11例、13例。对照组男36例,女20例;年龄47~75岁,平均(62.54±10.31)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分别为14例、9例、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②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不稳定性心绞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③Ⅱ度及其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⑤对本次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等。 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规格:150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5108,厂家:珠海润都制药有限公司)治疗:150mg胺碘酮注射液与20mL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5%)混合均匀后进行静脉注射,时间不低于5min。观察20min,如未转复窦性心律,以1.0mg/min静脉滴注胺碘酮150mg。 普罗帕酮组:给予普罗帕酮(规格:17.5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0021208,厂家: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70mg普罗帕酮注射液与20mL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均匀后进行静脉注射,时间不低于5min,观察20min,如为转复窦性心律,以1.5mg/min静脉滴注普罗帕酮70mg。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心电,恢复窦性心律或出现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时应立即停药。 1.4观察指标 ①临床治疗效果:用药1h后根据心率及症状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显效:头晕、胸闷等临床症状消失,室上性心动过速转为窦性心律,心率为80~100次/min;有效:头晕、胸闷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室上性心动过速未转为窦性心律,心率较治疗前减慢20%以上;无效:头晕、胸闷等临床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室上性心动过速未转为窦性心律,心率较治疗前减慢不超过20%。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之和的百分比。②复律率与平均复律时间:复律成功标准:用药1h后患者心率<100次/min。③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用药期间患者是否出现心动过缓、心悸、血压下降、恶心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用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胺碘酮组总有效率91.07%稍高于普罗帕酮组89.29%(P>0.05),详见表1。 2.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胺碘酮组出现心动过缓、心悸、血压下降分别为1例、2例、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普罗帕酮组出现心动过缓、心悸、血压下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英文名称:Amiodaro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商品名称:可达龙 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为盐酸胺碘酮,处方:盐酸胺碘酮150mg,苯甲醇60mg,聚山梨酯80300mg,注射用水加至3.0ml,氮气适量。 适应症: 当不宜口服给药时应用本品治疗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下列情况: ?房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室性心律; ?w-p-w综合征的心动过速; ?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颤相关心脏停搏的心肺复苏。 规格: 3ml:0.15g 由于药学原因,500ml中少于2安瓿注射液的浓度不宜使用。仅用等渗葡萄糖溶液配制。不要向输液中加入任何其他制剂。胺碘酮应尽量通过中心静脉途径给药。可达龙个体差异较大,需要给予负荷剂量来抑制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同时进行精确的剂量调整。通常初始剂量为24小时内给予1000mg可达龙,可以按照下表的用法给药。 可达龙注射液推荐剂量第一个24小时。 第一个24h后,维持滴注速度0.5mg/min(720mg/24h),浓度在1-6mg/ml(可达龙注射液浓度超过2mg/ml,需通过中央静脉导管给药),需持续滴注。当发生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可以追加可达龙注射液150mg,溶于100ml的葡萄糖溶液给药。需10min 绐药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维持滴注的速度可以增加以有效抑制心律失常。 第一个24h的剂量可以根据病人个体化给药,然而,在临床对照研究中,每日平均剂量在2100mg以上,与增加低血压的危险性相关。 初始滴注速度需不超过30mg/min。 基于可达龙注射液临床研究经验,无论病人的年龄,肾功能,左室功能如何,维持滴注达0.5mg/min能谨慎地持续2至3周。病人接受可达龙注射液超过3周的经验有限。 可达龙注射液应尽可能通过中央静脉导管滴注。可达龙注射液于5%葡萄糖溶液中,浓度超过3mg/ml时,会增加外周静脉炎的发生,如果浓度在2.5mg/ml以下,出现上述情况较少。所以如需静脉滴注超过1小时的,可达龙注射液浓度不应超过2mg/ml.除非使用中央静脉导管。 在应用pvc材料或器材时,胺碘酮溶液可使酞酸二乙酯(DEHP)释放到溶液中,为了减少病人接触DEHP,建议应用不含DEHP的pvc或玻璃器具,于应用前临时配制和稀释可达龙的输注溶液。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与胺碘酮两种药物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使用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使用胺碘酮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AF转复30天内窦性心律维持总有效率为82.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17%(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5%(P <0.05)。结论普罗帕酮与胺碘酮都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治疗,但是使用胺碘酮的效果更好,而普罗帕酮使用过程不良反应更少。 标签:普罗帕酮;胺碘酮;进行心肌梗死;心房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头晕、胸痛、新肺栓塞、心律失常等[1]。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还容易并发心房颤动,这使得患者常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2]。心室率不整齐情况,加重心肌梗死病情,增加死亡率,所以有必要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及时抢救。本研究主要对比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57.3±4.2)岁;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4±4.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了解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对照组使用普罗帕酮(上海信宜金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31022214)治療,将70 mL 普罗帕酮注射液加5%葡萄糖稀释,于10 min内缓慢注射,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若患者无不良反应,则给予静脉滴注0.5~1.0 mg/min普罗帕酮稀释液,总剂量不超过210 mg,同时口服普罗帕酮500 mg/d。 观察组使用胺碘酮(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070056)治疗,首剂量使用150 mg加入20 mg葡萄糖进行静脉注射,于10 min缓慢注射,观察患者用药情况,患者无不良反应后,采取静脉滴注0.5~2.0 mg/min,总剂量不超过450 mg,同时口服600 mg/d胺碘酮。 1.3 观察指标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对比研究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30T11:31:44.8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5期作者:刘井春 [导读] 探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对比效果。方法我院在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8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刘井春(永州市中心医院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探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对比效果。方法我院在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8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应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为85.2%,明显高于对照组(7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房颤、房扑方面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实验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有效率及安全性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 关键词:心律失常;普罗帕酮;胺碘酮; 临床上心律失常十分常见,发病机制是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心脏冲动的频率,传导速度异常[1]。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为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等。其分为冲动传导异常心律失常和冲动起源异常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病对心脏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2],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安全有效抗心律失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与排除标准,符合衰竭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心律失常标准,且经心电检查确诊。68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并经心电图检查确诊。其中男49例,女19例,年龄在46~84岁,平均(55.3±3.2)岁。原发病:高血压28例,心肌病16例,冠心病15例,预激综合征7例,其他2例。其中室性早搏10例,房颤26例,房扑10例,房性早搏14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 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盐酸普罗帕酮片,山西太原药业,50mg/片),每日0.3~0.6g,持续给药4周;实验组:给与胺碘酮治疗,患者口服200mg胺碘酮片(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H1999)进行治疗,3/d每周频率减少1次,减至1次/d为止,持续四周。前后,检查、记录所有患者的心电图、血镁、血钾、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血压、心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1.3 疗效评价 血流动力学指标:红细胞比容、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西部沉降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做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心律失常类型的疗效对比,详见表1。实验组患者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房颤、房扑方面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药物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资料讲解

药物配伍禁忌及注意 事项

药物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 1、肾康注射液静脉滴注,一次100ml,一日一次,使用时用10%葡萄糖注射液300ml稀释。还可用肾康注射液60-100ml,按每20ml药液加入20-40ml10%GS稀释后使用;高血糖患者按每20ml药液加入20-40ml5%GS稀释后使用(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最新相关研究显示:肾康注射液与5%GS或0.9%NS或5%葡萄糖氯化钠配伍,不溶性微粒数量比与10%GS配伍时较明显升高,其中氯化钠升高最多,有效成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建议肾康注射液溶媒尽量选择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的溶液在2h内用完。 2、黄芪注射液宜与0.9%NS配伍,因为当与5%G葡萄糖或10%葡萄糖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增加,且与黄芪注射液的量成正比,建议选用0.9%NS配伍,此时PH值接近,不溶性微粒数量最少。 3、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泮妥拉唑钠、兰索拉唑不宜与葡萄糖配伍。它们同属苯并咪唑类,均属碱性,与葡萄糖配伍后可发生颜色变化,与0.9%氯化钠输液体积以100ml为宜,如使用250ml或500ml 输液,由于稀释后pH值降低,增加了溶液不稳定性,且滴注时间延长更容易变质。 4、呋塞米注射液、托拉塞米注射液与多巴胺注射液或甲磺酸酚妥拉明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速尿中含有氢氧化钠,显碱性,多巴胺显酸性,两者配伍易产生黑色聚合物。甲磺酸酚妥拉明亦显酸性,直

接与呋塞米混合可出现黑色聚合物,两者不宜直接配伍。呋塞米注射液、托拉塞米注射液不宜用葡萄糖注射液配伍。 5、甘露醇注射液为高浓度高渗透压溶液,原则上,不宜与任何药液配伍在一起输注,临床存在甘露醇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情况,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将地塞米松加入甘露醇后摇匀,如果液体澄清,可以给患者输注,倘若液体中析出结晶,则不可使用,地塞米松剂量较大时,甘露醇易析出结晶。故不推荐两种药物配伍使用。 6、依达拉奉注射液原则上必须用生理盐水稀释(与各种含有糖分的输液混合时,可使依达拉奉的浓度降低)。 7、胺碘酮注射液具有苯并呋喃基团,显酸性,PH的改变会引起呋喃环开环,且含的碘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宜与生理盐水配伍。 8、多烯磷脂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易被电解质破坏,所以多烯磷脂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严禁与氯化钠等含有电解质的溶液稀释。且不可与其他任何注射液混合注射。 9、维生素C与维生素K1存在配伍禁忌,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醌类药物维生素K1混合后,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维生素K1疗效降低。脂溶性维生素Ⅱ中含有维生素K1,所以维生素C不宜与脂溶性维生素Ⅱ配伍。防止疗效降低甚至失效。 10、维生素B6不宜与肌苷注射液配伍,维生素B6显酸性,肌苷显碱性,两者易发生沉淀反应。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效果的影响 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我院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案将其分为A 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比较两组 的临床疗效、复率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 学差异(P>0.05),A组心率转复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 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起效慢,但患者 耐受性好,不良反应低,普罗帕酮起效快,但不良反应多,两者各具优缺点,具 体应根据患者自身病情选择用药方案。 【关键词】胺碘酮;普罗帕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144-0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心律失常中的常见类型,主要因其他心脏 疾病所致,若未及时恢复窦性心率将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心肌缺血缺氧、心力 衰竭等,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机械治疗、刺激迷走神经及药 物保守治疗为主,而药物治疗因操作简单、易于被患者接受的优点成为临床治疗 的首选。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为PSVT治疗的常用药物,但何种药物更有利于疾 病治疗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对两种药物疗效进行研究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为研 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均符合《中国心脏病防治指南》中阵发性室上性 心动过速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不稳 定型心绞痛、相关药物过敏史、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者。根 据不同的用药方案将受试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 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1.28±3.23)岁,合并症:高血压6例,慢性 肺疾病4例,心脏瓣膜病7例,其他3例;研究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 45~74岁,平均年龄(60.65±3.17)岁,合并症:高血压7例,慢性肺疾病3例,心脏瓣膜病8例,其他2例。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A组患者将150mg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 字H20045108)加入到0.9%生理盐水20mL中静脉注射,1次/d;B组患者将 70mg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4020249)加入到0.9%生理盐水30mL中静脉注射,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 5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率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成功转复为窦性心率,心率80~100次/min; 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成功转复为窦性心率,但持续时间在10min以内;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心动过速均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 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