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几种礼制与礼俗

几种礼制与礼俗

几种礼制与礼俗

古代的礼制//李唐//唐都学刊1990.1

礼与汉族的形成和发展//董广文//云南学术探索1994.4

泛论礼的历史根源//赵明//南都学坛1995.1

叶落归根探源:古代民俗与民族凝聚力关系浅谈//黄小荣//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1

略论风俗的产生与特征//张政//北方文物1995.2

中国礼学史发凡//杨志刚//复旦学报1995.6

手势语言与原始礼仪//常金仓//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1

中国古代性回避礼制的建立//刘筱江//妇女研究论丛1996.2

谈礼//金景芳//历史研究1996.6

礼仪溯源//郝文勉//史学月刊1997.2

礼仪起源于有虞氏说//李衡眉//烟台大学学报1997.4

“礼之初始诸饮食”质疑:兼论礼制的起源问题//马健鹰//江汉大学学报1998.1 坛神考//谭光武//四川文物1998.1

裼袭礼与“礼不下庶人”解//杨向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6

从俗到礼:中国上古文明的演进//彭林//寻根1998

中国古代的祈谷礼//王炜民//阴山学刊1998.3

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萧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6

论“礼尚往来”//杨向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1

乡饮酒礼探微//姚伟钧//中国史研究1999.1

中国古代的催生药俗//吴成国//史学月刊1999.4

中国古代催生巫术的历史考察//吴成国//江汉论坛1999.9

汉字与先民的生育崇拜//张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9.4

也谈祭//李海荣//中原文物1999.4

卜辞燎祭的演变//焦智勤//殷都学刊2001.1

中国古代尸祭的文字学考证//陆忠发//寻根2001.1

灌礼及其彝器的来源(二)//王小盾//南昌大学学报1999.2

敦煌“祭礼”考//段小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1

良渚文化礼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吴汝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1

史前玉礼器的发展线索及其它//张得水//中国文物报1999.10.12③

夏商周三代礼法制度论略//李学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3

夏代礼玉制度探源//闻忠芳//东南文化2001.5

从夏文化的礼器探寻夏族的起源//吕琪昌//中原文物1998.3

商夏青铜器的发展与宗法礼制的变迁//陈双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2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选释与初步研究//刘一曼、曹定云//考古学报1999.3 商代周祭制度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作用//常玉芝//中原文物2001.2

郑州早商铜礼器年代辨识//李维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1

殷墟卜辞中的戌和奠//连劭名//殷都学刊1997.2

关于殷墟卜辞的肜祭//卢岩、葛英会//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1

论殷周的文祭:兼再释“文献”//靳青万//文史哲2001.1

周代周鼎制度商榷//林沄//史学集刊1990.3

“周人遵礼”解//赵忠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1

发微探真,不囿成说:读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侯样祥//文史哲1992.3

从周公制礼作乐谈起//郁默//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5

周代的养老致孝//李建国//文史知识1995.2

《周礼》宗祀乐事官联考//吴士法//杭州大学学报1997.2

周公制礼//胡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3

周代大礼返本归朴说//王晖//齐鲁学刊1997.5

金文所见周武王时代的礼乐活动//连劭名//文物春秋1998.1

论周代神权崇拜的演变与天人合一观//王晖、吴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5 也谈西周射礼//宗毅、胜栋//殷都学刊1999增刊

《仪礼》:古代贵族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詹子庆//光明日报2001.2.27⑦

《礼记》《周礼》所载尊长养老礼仪与制度//周斌//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4 周礼东渐的途径、特点与影响//殷伟仁//江苏社会科学1994.2

春秋战国的政治改革对礼俗风尚和生活观念的影响//袁峰//延安大学学报1992.2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5

忠义尚礼的“春秋”大义精神//曹瑾//运城高专学报1995.1

论春秋时代礼文化特征的形成//罗家湘//楚雄师专学报1994.4

浅谈《左传》中的礼//朱金发//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鲁国礼乐传统研究//杨朝明//历史研究1995.3

楚国的“灵官”与“灵巫”//徐文武//荆州师专学报1998.4

蜀王诸妃祈子图:三星堆遗址石边璋纹饰新解//庞永臣//文史杂志1999.2

论春秋战国之际“孝”观念的变迁//康德文//社会科学战线1997.4

春秋战争礼考论//徐杰令//东北师大学报2000.2

从新郑出土礼乐器论春秋史事与礼乐制度//郭伟川//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荀子对礼之存在合理性的另一种论证//马育良//孔子研究1997.3

老子论士的修养与古礼//谢扬举//孔子研究1997.3

冷板凳说礼(上):先秦//戴文葆//读书1992.11

论先秦礼乐的发展变迁及其思想作用//大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4.4 “聘礼”与先秦的外交礼仪//陶磊//寻根1998.5

三纲五常与秦王朝的道德教化//高兵//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1997.1

秦礼种种//刘德增//历史教学1990.8

秦朝治道与礼乐文化//谢子平//学术论坛2000.2

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贾贵荣、张晓生//管子学刊2000.3

从礼乐观侧重点的转移看汉代的社会政治//黄朴民//历史教学1990.7

汉代礼制和文化略论//杨志刚//复旦学报1992.3

读胡培翬的《仪礼正义》//杨向奎//孔子研究1991.2

叔孙通为汉定礼乐制度及其意义//华友根//学术月刊1995.2

西汉的礼法结合及其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华友根//复旦学报1995.6

汉代官吏“违礼”考//仝晰纲//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4

“礼不下庶人”发覆//张全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简论汉代的礼和法//尚琤//史学月刊1997.4

忠节的历史考察:秦汉至五代时期//魏良弢//南京大学学报1995.2

论巫术的兴衰与西汉文化的民间色彩//赵世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4

谶纬与汉代政治的神秘性//孙曙光//社会科学战线1998.2

试论汉代礼制的形成与演变//顾向明//民俗研究1998.4

论汉代礼入于法的趋势//张景贤//历史教学1998.10

汉代祭祀、丧葬礼俗及演变//马小晖、龙华//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

西汉以及其以前的“肉袒谢”//张维慎//寻根1999.2

汉代的婚丧习俗与楚文化//蔡靖泉//江汉考古1999.3

汉代的鬼神观念与巫者的作用//(韩)具胜姬//史学集刊2001.2

经学与汉代的丧葬、祭祀活动及其复仇之风//张涛//山东大学学报2001.4

(1)丧礼

人殉小议//李小琳//成都大学学报1988.1

中国古代人殉习俗探缘//刘道超//江汉论坛1990.7

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新资料概述//黄展岳//考古1996.12

小议“镇墓兽”:与《“镇墓兽”意义辨》一文商榷//潘佳红//江汉考古1992.2 “镇墓兽”辨考//邱东联//江汉考古1994.2

丧葬俑鸡探析//谭蝉雪//敦煌研究1998.1

陵墓制度与灵魂观//(日)曾布川宪著,苌岚译//文博1989.2

中国传统葬俗中的迷信观念及其方式//张庆捷//山西大学学报1990.1

试论中国古代坟丘的起源//胡方平//考古与文物1993.5

初论中国古代坟丘的起源//张立东//中原文物1994.4

论中国古代坟丘的产生与发展//韩国河//文博1998.1

丧葬礼俗起源初探//刘曙光//中原文物1994.2

我国古代墓葬礼俗考述//谭思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1

盗墓与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田亮//安徽史学1997.4

面具与丧葬礼俗//顾扑光//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7.4

我国陵墓石刻漫谈//刘莲香//四川文物1994.4

横陈排葬墓再检讨//陈雍//考古1994.10

论中国古代的服丧期限(‘三年之丧’期限的演变)//李祚唐//学术月刊1994.12 陕西古墓与华夏文化//李邦云//中国文物报1995.2.28 ④

中华帝陵的价值//张生三//南都学坛1995.2

中国的官墓//茂木雅集著,朱亮译//河洛春秋1995.1

中国王墓的出现//严文明//考古与文物1996.1

“桐宫”再考//王立新、林沄//考古//1995.12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黄细嘉//文史知识1997.4

我国古代涂尸风俗刍议//瑜琼、丰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2

岸底丧俗与《周礼》记述的比较研究//赵宇共//民俗研究1998.3

丧葬礼仪·中国古代身生活的窗口//王娟//寻根1998.5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郑慧生//许昌师专学报1998.2

我国丧葬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评徐吉军《中国丧葬史》//陈绍棣//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4

中国古代丧葬仪礼结构之分析//崔昌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3

招魂研究//金式武//历史研究1998.6

谥法探源//彭裕商//中国史研究1999.1

谥法起源浅析//薛金玲//西北大学学报2000.1

我国古代“覆面”研究//马沙//江汉考古1999.1

“便房”考//秦建明//文博1999.2

历史的背影:从黑龙江平洋墓地的阴阳变奏谈起//郑秀山、王禹浪//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

长眠者的自画像:中国古代自撰类墓志铭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意义//吕海春//中国典籍于文化1999.3

《礼记》与《礼仪·丧服》经传所载丧服制度之比较研究//丁鼎//河南大学学报2000.4

丧制三年为25月论:兼论尧、舜年岁//刘俊男//株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五石”镇墓说//刘卫鹏//文博2001.3

荆楚遗风—跳丧//周来云//文艺研究1990.4

中国封土墓的产生流行//胡方平//考古1994.6

中国古代洞室墓//(日)高滨侑子著、韩钊译//文博1994.1

北方游猎初民丧葬习俗考//郑国鸾//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3

论武夷山悬棺葬制的族属、兼及其年代//彭适凡//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2 武夷山悬棺葬族属再探:兼论东南地区悬棺葬属于“七闽”族//梅华全//广西民族学院1988.1

我国悬棺葬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刘翔//四川文物1991.3

也谈闽赣川黔地区悬棺葬几个问题:与林蔚文同志商榷//陈明芳//考古与文物1993.1

鄂西悬棺葬的时代与族属考辨//朱世学//四川文物1993.2

《中国悬棺葬》简评//徐亦亭//中南民族学院1994.1

云南永善县发现的僰人悬棺葬考略//夏廷安//四川文物1998.3

百仞高崖之上的千古奇观:中国悬棺葬管窥//彭华//贵州文史丛刊1999.2

论悬棺葬的兴起与消失//唐盛清//消费经济1999.2

赣东南悬棺葬及其族属//郭志超、董建辉//南方文物2000.1

广西武鸣岜马洞葬的发现初探:兼论广西岩洞葬的起源问题//黄云忠//广西民族研究1988.2

鄂西与川东地区岩穴墓分析//余博洲//四川文物1993.2

试论中国南方的岩洞葬//罗二虎//考古2000.6

江西贵溪崖墓族属新探:兼对“干越说”质疑//张仲淳//东南文化1989.1

浅谈巴中崖墓//汪信龙//四川文物1992.5

中国南方崖墓的类型学考察//吴纯明//考古学报1999.3

关于崖葬的几点思考//余丰//贵州大学学报2001.3

花山崖墓画附近岩洞葬略考//黄汝训、黄哲//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论四川岩椁墓的形成与族属//唐昌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1

辽西西丰县新发现的几座石棺墓//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考古1995 .2

浅沦岷江上游“石棺葬”之族属//罗进勇//四川文物1996.6

试论青衣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罗二虎//四川大学学报1999.3

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关系探讨//徐学书//中华文化论坛2001.3

中国境内石构墓葬形式的演变略论//谭长生//华夏考古1994.4

“墓而石坟”质疑//蔡培桂//山东师大学报1993.5

近二十六年来西南地区“大石墓”的研究综述//杨哲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4 辽宁大连市王宝山积石墓试掘简报//王冰、万庆//考古1996.3

辽宁大连市土龙积石墓1号积石冢//华玉冰、王纵、陈国庆//考古1996.3

中国东北与东南地区古代石构墓葬的比较分析//杨楠//考古与文物1998.5

苏南土墩墓的初步研究//王根富//华夏考古2001.1

略谈苏南土墩墓//耕夫//东南文化2001.3

古代云南“梁堆”墓及其族属新探//张增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4

洛阳古城古墓考//郎保湘//河洛春秋1993.3

旧石器时代的葬仪//(英)詹姆士著,陈星灿、朱京葛译//文物春秋1992.2

史前的猪头和断头葬//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6

我国古代氏族社会二次葬//张锴生//中原文物1999.1

浅谈中原地区原始葬具//王晓//中原文物1997.3

我国史前居室葬俗述略//刘国祥//中国文物报2000.9.27③

三峡地区发现原始社会腰坑墓葬//宜昌博物馆//江汉考古1999.1

江苏沿海原始墓地红陶钵与葬俗初探:兼谈头向朝东的仰身直肢葬的合义//丁义珍、刘凤桂//东南文化1988.2

我国西南地区的屈肢葬俗//丁长芬//四川文物1991.3

对史前时期成年男女合葬墓的初步探讨//尚民杰//中国史研究1991.3

太湖文化区史前时期的墓葬//吴汝祚//文物1992.11

青海化隆县半主洼卡约文化墓葬发掘简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1996.8

山东嘉祥发现一座新石器时代墓葬//李卫星、贺福顺//考古1993.2

三峡新石器时代埋葬习俗考古与同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杨华//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2

新石器时代典型巫师墓葬剖析//臧得水//中原文物1998.4

华县梓里仰韶人葬俗的意义//张洲//西北大学学报1989.4

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5 武鸣马头古骆越墓地的发现与窥实//叶浓新//广西民族研究1989.4

屈家岭文化墓葬浅析//周光林//江汉考古1993.4

大汶口墓地分析//韩建业//中原文物1994.2

论大汶口文化的合葬墓//何德亮//华夏考古1994.3

枣庄建新大汶口文化墓葬分析//何德亮、牛瑞江//中原文物1996.4

从反山墓地和瑶山祭坛论良渚文化的社会性质//李绍连//中原文物1992.3

良渚文化祭坛与大墓共存的关系探索//沈德祥//东南文化1994.5

良渚文化玉掩面试探//张明华//考古1997.3

海盐发现新型良渚文化墓地//中国文物报1998.6.14①

花厅墓地初探//王根富//东南文化1992.2

花厅墓地初论//弈丰实//东南文化1992.1

兰州市徐家山东大梁马厂类型墓葬//薄朝绂//考古与文物1995.3

略论红山文化的墓葬//高美璇//北方文物 1989.1

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郭大顺//文物1997.8

西团山文化墓葬分期研究//朱永刚//北方文物1991.3

裴李岗文化葬俗浅议//王晓//中原文物1996.1

姜寨一期墓地初探//赵春青//考古1996.9

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考古1992.4

论二里头文化类型墓葬//郑若葵//华夏考古1994.4

河南二里头文化墓葬的几个问题//袁广阔//考古//1996.12

山东龙山文化墓葬形态研究:龙山时期社会分化,礼仪活动及交换关系的考古学分析//刘莉//文物季刊1999.2

试论龙山文化时代的人殉和人葬//王磊//东南文化1999.4

炎陵考辨//梁绍辉、任俊华//求索//1999.4

舜帝陵略考//张培莲//河东学刊1998.2

台湾史前的埋葬模式(前篇)//(美)何传坤著、鲍卫东译//东南文化1992.2

台湾史前的埋葬模式(二)//(美)何伟坤著、鲍卫东译//东南文化1992.3/4 台湾史前的埋葬模式(后篇)//(美)何传坤著、鲍卫东译//东南文化1992.6 《先秦丧葬制度研究》校正一则//鼎文//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2

先秦合葬墓刍议//李贵昌、李守庆//华夏考古1997.2

先秦葬制初探//孙中家、林黎明//北方论丛1990.1

先秦时期葬具的装饰//许卫红//文博2000.5

谈先秦荆楚、百越民族的葬制//郭伟民//民族研究1994.3

东北先秦火葬习俗试析//木易//北方文物1991.1

广东先秦社会初探:兼论38座随葬青铜器墓葬的年代与木墓主人问题(1)//区家发//东南文化1991.1

广东先秦墓葬制与族属社会性质论坛//叶浓新//学术论坛1992.1

三峡地区夏商时代埋葬习俗文化考古//杨华//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5

试论我国古代葬式的共同性和俯身葬的特殊性:兼论郑若葵《商代的俯身葬》//薛观涛//考古与文物1992.3

谈殷墟俯身葬//孟宪武//中原文物1992.3

关于殷墟区墓地的性质//杨升南//中原文物1992.3

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尸”//方述鑫//考古与文物2000.5

商代墓葬形制和习俗研究//吴存浩//民俗研究1994.4

殷商的埋葬制度//杨红梅//殷都学刊1999.增刊

商代墓向的统计分析//米同乐、戴书田//数理统计与管理2000.3

“三年之丧”应为殷代遗制论//杨朝明//史学月刊1995.2

新干大洋洲大墓的奇迹//李学勤//文物天地1991.1

试论新干大墓//杨宝成//江汉考古1993.4

关于新干大墓几个问题的探讨//贾峨//南方文物//1994.1

试论新干商墓的几个问题//李昆//南方文物1994.2

南方考古的重大突破江西新干商代墓葬//刘小燕//争鸣1992.2

河南安阳高楼庄发现一座殷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考古1994.5

殷墟五陵问题之再考察//谷飞//考古1994.1

三星堆墓葬与古蜀人的丧葬习俗//傅正初//天府新论1994.3

蚕丛氏名姓沟沉:三星堆遗存祭尸等现象辩识//庞永臣//文史杂志2000.5

浙江苍南县埔坪乡方向一座商代土墩墓//温州市文物处、伧南县文化馆//考古

1992.6

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考古学报1992.3

殷墓腰坑与狗巫术//(日)井上聪//华东师大学报1992.5

河南伊川县发现商墓//宋景通//文物1993.6

湖南涔澹农场发现商代铜器墓//谭远辉//华夏考古1993.2

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云南省文化考古研究所//文物1992.7 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学报1993.1

周代凶礼管窥//葛志毅//中华文化论坛1999.2

风翔西村先周墓分析//刘军杜//文博1993.6

周代丧葬礼仪中的史前文化因素//常金仓//山西师大学报1994.1

周代殡礼考//胡新生//中国史研究1992.3

周之先人火葬说:古史新说之一//张平彻//西北师大学报1994.5

周族灵魂归宿观念及相应文化现象//李炳海//北方论丛1995.2.1

西周时代葬俗试论//吴存浩//民俗研究1997.2

西周墓地制度之管窥//印群//辽宁大学学报2000.4

略论关中周秦墓葬制与关东诸国的差异//李如森//北方文物1993.4

洛阳市东郊发现的两座西周墓//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文物1992.3

关于琉璃河1193号周墓的几个问题//赵光贤//历史研究1994.2

宝鸡石嘴头发现西周早期墓葬//高沈若//文物1993.7

山东威海市内发现周代墓葬//郑同修、隋裕仁//考古1995.1

谈德安吴畴妻周代墓桃枝//彭明瀚//南方文物1994.4

春秋战国时代墓葬习俗演变试论//吴存浩//民俗研究1998.3

春秋丧葬制度中的阴阳观//井上聪//历史教学问题1992.5

东周秦汉时期的惧刑心理及其对丧葬习俗的影响//萧安富//中华文化论丛1998.4

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研究//白云翔//考古学报2001.3

东周王陵:洛阳历代皇陵之一//谭洛凤//洛阳师专学报1987.4

东周贵族埋葬制度研究//靳桂云//管子学刊1994.3

东周俑葬与人殉//黄展岳//文物天地1997.5

安徽舒城县河口春秋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舒城县文物管理所//文物1990.6

安徽六安县发现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安徽省博物馆//考古1993.7

略论淅川和尚岭春秋楚墓//吴升仁、熊跃泉//江汉考古2001.1

苏州发现最早凿山为穴春秋大墓//文汇报1995.4

齐国人殉之风试探//梁方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1

土墩墓与吴越文化//陈元甫//东南文化1992.6

试论战国族坟墓的起源与发展//李如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

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李如森、刘云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安徽潜山彰法山9号战国墓//潜山县文管所//江汉考古1992.4

中原地区东周考古又一重大发现河南新蔡发掘一座大型楚墓//光明日报1994.9 论楚国墓葬形制及其同中原的区别//宋公文//湖北大学学报1991.4

江陵溪峨山楚墓//江陵县博物馆//江汉考古1992.4

安徽省六安县城北楚墓//褚金华//文物1993.1

谈战国晚期楚墓//高至喜//东南文化1990.4

丹江口水库发现楚国贵族墓//中国文物报1992.8.30①

东周文物的重大发现:河南省淅川县发现楚国贵族墓葬//胡永庆//中州今古1993.2

包山楚墓研究述评//王建苏//华夏考古1994.2

楚国丧制考述//徐徐//荆州师专学报1991.1

试论楚文化的墓葬特色//李玉洁//中原文物1992.2

楚西陵与夷陵//吴郁芳//江陵考古1993.4

安徽长丰战国晚期楚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1994.2

南阳市彭营砖瓦厂战国楚墓//南阳能够市文物工作队//王振行执笔//中原文物1994.1

楚墓的头向和葬式//宋公文//考古1994.9

关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木俑与镇墓兽//(日)松崤权子著、陈洪译//文博1994.1 荆门楚墓的惊人发现//刘祖信//文物天地1995.6

关于包山楚简中的丧葬文书//陈伟//考古与文物1996.2

关于上村岭虢国墓的几个问题//贾峨..中国文物报1991.3

浅谈三门峡上林岭虢国墓地车马坑//胡小龙//华夏考古1993.4

虢文公墓考: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二//蔡运章//中原文物1994.3

葬器文物五百件似是赵国诸侯陵,太原发现大型春秋古墓保存完好//人民日报1988.5.17③

临潼发现战国砖室墓葬//人民日报1988.6.4③

我市又发现一大型战国木板墓//雷玉华、朱章义//成都文物1990.3

成都罗家碾发现二座蜀文化墓葬//罗开玉、周尔泰//考古1992.2

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学报1993.1

地宫探幽:《曾侯乙墓综览》简介//李倩//社会科学动态1992.7

湖北襄阳团山东周墓//襄樊市博物馆//考古1991.9

广东揭阳战国墓//广东省博物馆、汕头市文管会、揭阳县博物馆//考古1992.3 四川荥经南罗坝村战国墓//荥经道古城遗址博物馆//考古学报1994.4

河南新郑大高庄东周墓//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新郑县文物保管所//文物1995.3 山东沂水县发现五座东周墓//沂水县博物馆//考古1995 .4

湖南慈利县和板村战国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学报1995.2

论齐国的墓葬特色//张名东//管子学刊1995.2

湖南两广青铜时代越墓研究//李龙章//考古学报1995.3

燕下都“人头骨丛葬遗迹群”性质刍议//赵化成//中国文物报1996.4.21③

南阳发掘东周古墓群//中国文物报1992.10.11①

吐鲁番发现东师国墓地:证实战国时期东师国农业已颇具规模,蓄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文物报1992.9.27①

云南个旧石榴砍青铜时代墓葬//云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个旧市群众艺术馆//考古1992.2

衡阳市涂家山战国墓//衡阳市文物工作队//东南文化1992.5

苏州真山大墓葬制探析//王凡//苏州大学学报1997.4

略论洛阳地区战国、西汉洞室墓的源流//辛如森//社会科学战线1988.5

广西战国至汉初越人墓葬的发展与演变//蓝日勇//广西民族研究1988.1

论两广战国汉代的腰坑习俗//谢日万//广西民族研究2001.2

论广西先秦西汉墓葬反映的几种特殊风俗//廖国一、卢伟、杨勇//社会科学家1997

论出土魏国铜器之秦墓与墓主及遗物//黄盛璋//人文杂志1990.1

关中东周秦墓与秦国礼制兴衰//李进增//考古与文物1999.2

先秦赵国丧葬文化初探//魏建震//邯郸师专学报2000.2

从先秦墓上建筑的台基到汉代帝陵的堂坛//王志友//四川文物2001.3

读《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张新斌//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6

秦汉陵寝//黄展岳//文物1998.2

秦国人殉制度的演变//文笑、德省//文博1998.6

论秦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雷依群//考古与文物1998.6

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厚葬与薄葬//韩国河//郑州大学学报1998.5

历代帝后的合葬及其类型: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樊一//成都大学学报1998.4

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韩国河//中州学刊1997.3

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韩国河//考古与文物1999.2

1986—1987年湖北房县松嘴战国两汉墓发掘报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县大器地区博物馆、房县博物馆//考古学报1992.2

秦人葬俗探源//韩养民//文史知识1992.6

秦墓屈肢葬管窥//戴春阳//考古1992.8

关中秦墓研究//滕铭予//考古学报1992.3

秦陵工程督建考//郭淑珍//文博1987.6

1.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骊山山麓又发现一处古代陵园处,秦东陵规模宏大工程雄

伟结构神密 2.秦东陵发现大型四面斜坡墓道式“天子”墓葬//光明日报1987.4

秦陵及其陵寝制度浅论//尚志儒//文博1994.6

秦公帝王陵园考论//徐卫民//文博1999.2

秦始皇陵墓向与布局结构问题研究//孙喜春//文博1994.6

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综述//程学华、王育龙//考古与文物1998.1

秦始皇陵地宫探秘//张占民//文博1999.2

秦始皇棺椁葬具考//刘占成//文博1999.3

秦国陵寝制度对西汉帝陵的影响//刘士莪、马振智//文博1990.5

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之制渊源探索//吕智荣//文博1992.2

秦俑制作标准化浅述//刘占成//文博1992.3

秦俑十谜(上)//林琳//文史杂志1992.5

秦俑形象及其他//熊伟基//文博1995.1

秦俑和秦俑学//张文立//文博1995.5

成都发现秦代墓群具有巨大研究价值//人民日报1993.2

秦东陵第四号陵园调查钻探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考古与文物1993.3

秦东陵再探//张海云、孙铁山//考古与文物1993.3

论关中秦墓中洞室墓的年代//滕铭予//华夏考古1993.2

江陵王家B 15号秦墓//荆州地区博物馆//文物1995.1

秦至西汉时期木葬具的装饰//许卫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1

汉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郑绍宗、郑滦明//文物春秋2001.3

汉代墓室建筑装饰与随葬品的关系//杨爱国//四川文物2001.4

试论汉晋时期合葬礼俗的渊源及发展//韩国河//考古1999.10

汉唐陵寝制度之异同//刘根良//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2

论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杨泓//文物1999.5

汉代葬玉研究述评//吴桂兵//中国文物报1999.12.8③

西汉帝陵无昭穆制度论//焦南峰、马永赢//文博1999.5

略论陕南地区的两汉墓葬//杨亚长、呼林贵//考古与文物1993.5

西汉墓葬透视的社会与历史//李如森//光明日报1996.6.11⑤

从汉墓合葬习俗看汉代社会变化轨迹//李如森//史林1996.2

汉代墓葬新探//李如森//北方文物1998.1

关于死者口中含币的习俗(二):汉唐墓葬中的西方因素//(日)小谷伸勇,王维坤、刘勇译//人文杂志1993.1

汉代玉衣与升仙思想初探//罗波//文物春秋1994.3

试论汉代的迴廊葬制//田立振//考古与文物1995.1

西汉帝陵方位与长安地区的交通形势//王子今//唐都学刊1995.2

汉代羽化意志及其墓死图像构造//杨孝明//四川文物1995.4

汉代家族墓与茔域上设施的兴起//李如森//史学集刊1996.1

汉墓形制的变革:试析竖穴式椁墓向横穴式室墓的演变过程//黄晓芬//考古与文物1996.1

戴德的丧服主张及其《大戴礼记》//华友根//学术月刊1997.11

汉代“外藏椁”的起源与演变//李如森//考古1997.12

西汉陵邑制度考略//孙尧奎、周光亮//临沂师专学报1998.4

西汉陵称小议//马永嬴//文博2000.3

“黄肠题凑”与“题凑”略论//陈平//中国文物报2000.6.21③

汉代漆器面罩探源//高伟、高海燕//东南文化1997.6

着衣式木臂陶俑的时代意义//王学理//文博1997.6

试析周代葬玉对汉代玉衣的影响//林兰英//东南文化1998.2

西汉中后期的夫妇同穴合墓//吴桂兵//四川文物1998.1

马王堆汉墓葬俗研究//郭学仁//四川文物1995.2

西汉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李如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6

汉文帝并非薄葬//黄宛峰//南都学坛1995.1

陕西发现的汉代“裸体俑”综述//韩国河//西北大学学报1993.1

河洛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韩国河//文史知识1994.3

霍去病墓及其石雕的几个问题//陈诗红//美术1994.3

徐州的汉代王侯墓//严孝慈//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1

湖北西汉墓初析//陈振裕//文博1988.2

徐州北洞山西汉王陵考略//邱永生、茅玉//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3

徐州北洞山西汉王陵考略(续)//邱永生、茅玉//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4

徐州两汉楚王墓群及其特征//董聿毅//淮海文汇1997.11

广西汉代厚葬习俗研究//林强//广西民族研究2000.2

南赵国的丧葬习俗//黄淼章//岭南文史2000.

汉阳陵—陕西九十年代的考古奇迹//王兆麟、冯李国//文物天地2001.1

两汉官吏行丧述论//武普照//山东师大学报1988增刊

安徽出土西汉古墓群发掘珍贵文物近七百件//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4.22

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藏制度探讨//高崇文//文物1992.2

四川达县市西汉木椁墓//马幸辛、汪模荣//考古1992.3

天长汉墓群出土大批珍贵文物//中国文物报1992.7.5①

关于西汉早期大墓简轮//韩国河、程林泉//考古与文物1992.4

洛阳涧滨黄肠石墓//洛阳市二文物工作队//文物1993.5

河北沙河兴固汉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地区文物管理所//文物1992.9 常州发现西汉墓//陈娟英、陈丽华//文物1993.4

徐州出土西汉玉面罩的复原研究//李银德//文物1993.4

山东青州市冢子庄汉画像石墓//姜建成、庄明军//考古1993.8

安徽宿县褚兰汉画像石墓//王朵毅//考古学报1993.4

汉画像中的玉璧与丧葬观念//陈江风//中原文物1994.4

浅析汉画像石关于祭祀仪礼中的供奉牺牲//李国华//中原文物1994.4

汉代丧赠刍议//齐书课//求是学刊1995.2

先秦两汉时期陵墓防盗设施略论//杨爱国//考古1995.5

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学报1993.4

襄樊市真武山西汉墓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汉考古1993.4

四川汉墓中的四神功能新探:兼论巫山铜牌饰上人物的身份//刘弘//四川文物1994.2

洛阳邮电局372号西汉墓//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文物1994.7

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葬形制初探//郑清森//中国文物报1998.2

尹湾汉墓木质文物与古代葬俗//高海燕//民俗研究1998.3

洛庄汉墓的陪葬坑和祭祀坑//崔大庸//寻根2001.3

安徽省天长县杨村汉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东南文化1992.6

东汉儒学名士薄葬之风和吊祭活动的文化蕴涵//徐国荣//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4

甘肃武威旱滩坡东汉墓//武威地区博物馆//文物1993.10

四川峨嵋山市东汉墓//邱学军//考古1994.6

记乐山市东汉崖墓的研究//周俊麟//四川文物1997.6

关于梁孝王及其陵墓的若干问题研究:兼与《西汉梁国初探》一文商榷//阎道衡//黄淮学刊1995.2

汉梁孝王王后墓车马坑出土大批珍贵文物//中国文物报1992.6.28①

湖南南岳万福村东汉墓//衡阳市文物工作队//考古1992.5

汉俑楚风:观俑扎记之一//杨泓//文物天地1992.3

洛阳机车工厂东汉璧画墓//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文物1992.3

河南偃师东汉姚孝经墓//偃师商城博物馆//考古1992.3

威宁、赫章汉墓为古夜郎墓考//席克定//考古1992.4

山东苍山县发现汉代石棺墓//林茂法、金爱民//考古学报1992.6

湖南耒阳城关汉墓//衡阳市文物工作队//东南文化1992.2

张家口下花园区东汉墓//陶宗沾、屈建基//文物春秋1992.2

内江市关升店东汉崖墓画像石棺//雷建金//四川文物1992.3

华容出现东汉墓葬和遗物//华容县文化馆//江汉考古1992.2

河西汉墓记//杜斗城//敦煌学辑刊1992.1/2

徐州郭庄汉墓//邱永生//考古与文物1993.1

陕西平利县发现汉画像砖墓群//李启良、施昌成//文博1993.2

浙江龙游县东华山汉墓//朱士生//考古1993.4

辽宁盖县东汉墓//许玉林//文物//1993.4

山东乐县东圈汉墓//潍坊市博物馆、昌乐街文管所//考古1993.6

鄞县宝幢乡沙堰村几座东汉、晋墓//施祖青//东南文化1993.2

画像石墓与东汉时代的社会//(日)山下志保著、夏麦陵节译//中原文物1993.4 山东济宁发现一座东汉墓//济宁市博物馆//考古1994.2

湖南衡阳市郊新安乡东汉墓//衡阳市文物工作队//考古1994.3

宁夏固原北原东汉墓//宁夏考古研究所固原工作站//考古1994.4

山东邹城高李村汉画像石墓//邹城市文物管理处//文物1994.6

山东枣庄方庄汉画像石墓//石敬东//考古与文物1994.3

洛阳北邙45号空心砖汉墓//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文物1994.7

河北柏乡东小京汉墓//史云征、李振奇//考古与文物1994.4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综述//程存浩//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7

山西夏县王村东汉壁画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地区文化局、夏县文化局博物馆//文物1994.8

河北景县大代庄东汉壁画墓//衡水地区文物管理所//文物春秋1995.5

山东泗水南陈东汉画像石墓//泗水县文管所//考古1995.5

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兼论汉画像石墓中再葬现象//周保平//文物1996.7

南阳汉代画像石砖墓关系之比较//赵成甫//中原文物1996.4

山东汉代墓葬形制初论//郑同修、杨爱国//华夏考古1996.4

洛阳两汉壁画墓简说//黄吉军//中原文物1996.2

浅沦四川地区王莽时期墓葬//何志国//考古1996.3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沈睿文//文博2001.3

西汉燕(广阳)王墓辨//陈康//北京文博2001.1

西汉罢陵县原因探析//庞慧//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3

昔日巴人墓葬区今朝又有新发现//人民日报1996.11.2 ⑤

试论淮阴高庄墓的时代、国别、族属//王厚宇//考古1991.3

辽宁首次发掘出高勾丽大墓//光明日报1992.2.13

吉林珲春新兴洞模地发掘报告//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北方文物1992.1

太原金社身胜村251号墓主及年代//姑射//北方文物1992.1

穆陵考//侯云龙//松辽学刊社科版1992.2

辽宁本溪刘家哨发现青铜短剑墓//梁志龙//考古1992.4

秦安王家阴洼墓地结构的分析//许永杰//考古与文物1992.2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匈奴墓//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文物1992.5

江苏丹徒南岗山土墩墓//南京博物院//考古学报1993.2

集安五盔坟五号藻井壁画新解//耿丽华//北方文物1993.3

紫阳马家营石棺墓初论//王炜林//考古与文物1994.1

石寨山墓地性质新探 //蒋志龙//思想战线1994.5

内蒙古兴和县沟里头匈奴墓//崔利明//考古1994.5

吉林前郭县青山头发现一座古墓//何明//考古1994.2

略谈龙泉驿群墓//蔡永华//四川文物1994.3

江津沙河发现纪年墓//黄中幼、张荣华////四川文物1994.4

青海循化苏呼撤墓地//青海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学报1994.4

略论宁夏境内发现的土洞墓//韩小忙//考古1994.11

西藏高原古代墓葬的初步研究//霍巍//文物1995.1

三门峡又发现大型车马陪葬坑//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3.8④

古代吐鲁番葬俗//(德)葛马丽,朱悦梅译//敦煌学辑刊1997.1

锡伯族丧俗中的古文化遗存//韩恒威//满语研究1997.2

(2)祭礼

封建国家祀典的形式及其对古代中国宗教活动的影响//朱迪光//青海社会科学1994.1

祭祀、战争和国家//王震中//中国史研究1993.3

祭坛与文明//张德水//中原文物1997.1

民间祭祀的“交感魔力”//张琪亚//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5

中国古代分胙礼的文化蕴含//何长文//东北师大学报1999.2

“面缚”降礼的起源与发展//胡正式//台州师专学报1999.5

中国古代平民礼仪的作用//邱少平//益阳师专学报2000.3

灌礼及其彝器的来源//王小盾//南昌大学学报1999.1

“马祖”崇拜与亚洲古代民族文化关系//王樾//新疆文物1994.2

双开间建筑、东向坐礼仪与符号化圭臬//张良皋//江汉考古1995.1

避讳制度浅谈//何伟//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5.10

龙凤性别象征的原始内涵及其转换//龚维英//社会科学辑刊1995.4

符号与生殖崇拜初探//杨甫旺//四川文物1998.6

燎祭起源于东部沿海地区//李锦山//中国文化研究1995春

从石崇拜看禹羌关系//李绍明//四川文物1998.6

灶神与祭灶古今考//王军//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1

中国史前史“旋目”神面图像认读//王仁湘//文物2000.3

长白山发现古文化祭坛群址//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5.13③

太阳神岩画与太阳神崇拜//盖山林//天津师大学报1988.3

太阳神崇拜与华夏族的起源//景以恩//学术月刊1998.7

西水坡三组摆塑综考(兼论原始天人关系)//史道祥、陈翔云//郑州大学学报1992.1 龙岗寺仰韶墓地葬俗管窥//尚民杰//考古与文物1997.1

大汶口社会女神崇拜刍议//苑胜龙、张乐珍//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1

浙江余杭江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1997.4

良渚文化祭坛释义(兼释人工大土台和安溪玉刻符)//董楚平//浙江社会科学1999.3

安徽含山凌家滩祭坛的初步研究:兼及良渚文化祭坛//周玮//东南文化2001.1

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的发掘//淄博市文物局、淄博市博物馆、桓台县文物管理所//考古1997.11

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的天文学研究:兼论中国最早的圜丘与方丘//冯时//北方文物1993.1

史家遗址文化祭祀坑初探//张国硕//中国文物报1998.5.27⑧

龙山文化中的舜崇拜//魏筌//管子学刊1998.2

黄帝祭典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何炳武、王达钦//管子学刊2000.3

七千年前的“禾魂祭”及其与傩源之关系//张劲松//民间文学论坛1994.4

明水玄酒,蘋蘩蕴藻(从祭品看夏文化特征及影响)//李炳海//山西大学学报1994.3

奴隶社会神权在法律上的体现//严武//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1

纳西族祭尺文化与商周祭天文化的比较//陈烈//民间文艺季刊1988.1

维吾尔族的熊图腾崇拜觅踪//热依罕//民族文学研究1988.4

先秦时期的山川崇拜//张怀通//河北师院学报1997.2

先秦两汉占侯云气之著作述略//何炳彪//中国史研究1988.1

社稷五祀与东夷农耕文化//李立//蒲峪学刊1996.1

从古文字看商周祭祀制度的演变//文木发//西南师大学报2000.3

说祭祀尸卜辞//葛英会//殷都学刊2000.3

先秦盟誓的种类及仪程//李模//学习与探索2000.4

殷周社稷考//王慎行//中国史研究1988.3

“商周研究唯祭说”质疑//夏渌//四川大学学报1996.1

殷周禘祭探真//董莲池//人文杂志1994.5

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类动物纹饰//孟东风//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1

商代军事行动的祝祈//连劭名//殷都学刊1996.4

卜辞“作祭”考//彭明瀚//殷都学刊1990.2

简论早期卜辞中祭祀的性质(兼谈历组卜辞的时代)//刘源//南开学报1998.3

论卜辞袝祭//葛英会//殷都学刊1999.1

商代征战时祭祀与迁庙制度//郭旭东//殷都学刊1988.2

殷人昭穆制度试探//李衡眉//历史教学1991.9

三星堆“祭祀坑说”唱异:兼论鱼凫和杜宇之关系(待续)//徐朝龙//四川文物1992.5

三星堆“祭祀坑说”唱异:兼论鱼凫和杜宇之关系(续)//徐朝龙//四川文物1992.6

广汉三星堆器物坑之性质研究//李先登//中国文物报1994.8.21③

广寒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所反映的祭祀内容、祭祀习俗研究//李安民//四川

文物1994.4

封禅考:兼论三星堆两坑性质//樊一、陈煦//四川文物1998.1

三星堆神禖文化探秘//谭继和//四川文物1998.3

大宗伯与姬蜀郊祭:三星堆大铜人造型寓义及其他//庞永臣//文史杂志2000.2

皇皇蜀祀众昭穆:三星堆文明宗庙制度蠡测//庞永臣//文史杂志2001.2

“三把伞”得名考:新淦大洋州商周沙祭坑研究之五//吴之邨//南方文物1994.2 “殷人尚白”问题论证//朱桢//殷都学刊1995.3

卜辞的殷人祭祀礼//张玉强//殷都学刊1995.4

释甲骨文“堂”字并论商代祭祀制度的若干问题//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1 吴城商代宗教祭祀场所探究//周广明、赵碧云//南方文物1994.4

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刘一曼//考古学报1995.4

论郑州市小双桥商代前期祭祀遗址//裴明相//中原文物1996.1

也谈伯唐父鼎铭文的释读:兼谈殷代祭祀的一个问题//刘恒//文博1996.6

商代易卦筮法初探//晁福林//考古与文物1997.5

商代的神主//连劭名//殷都学刊1998.3

商王朝对方国的祭祀影响//岳江琴//殷都学刊1998.3

试析商代的宗庙制度及其政治功用//陈智勇//殷都学刊1999.1

周原出土商人庙祭甲骨来源刍议//王宇信//史学月刊1988.1

试论周原出土的商人庙祭甲骨//王宇信//中国史研究1988.1

周原甲骨与古代祭祀考辨//葛志毅//史学集刊1989.4

周原甲骨属性与商周之际祭礼的变化//王晖//历史研究1998.3

商代的祭祀用玉//何宏波//殷都学刊1999增刊

浅谈殷代神与人的关系:兼与王奇伟先生商榷//徐永杰//殷都学刊1999增刊

附论祭卜辞//葛英会//殷都学刊1999.3

殷代神灵信仰的动因与实质述论:写在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之际//雷紫翰//兰州大学学报2001.1

从卜辞看商代的人祭之法//孟鸥//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

试释彳祭与“某某祊其牢“//刘恒//殷都学刊2001.1

周代郊天之祭初探//张鹤泉//史学集刊1990.1

周代祭灶问题试探//张鹤泉//汕头大学学报1989.4

周代的祖宗崇拜与王权的历史特征//李向平//社会科学战线1991.3

论周代的尸祭及其源流//立玉洁//海南大学学报1992.1

周代祭礼中蕴含的史前文化//常金仓//晋阳学刊1993.4

周代丧葬礼仪中的史前文化因素//常金仓//山西师大学报1994.1

西周编钟的礼制意义//曹玮、魏京武//南方文物1994.2

周代山川祭祀的民本精神与政治功能//张怀通//殷都学刊1994.4

从母神、冢上到五色坛:周人土地神崇拜的演变//李立//东北师大学报1996.4

周代傩礼考述//胡新生//史学月刊1996.4

西周金文“严在上”解:并述周人的祖先神观念//王人聪//考古1998.1

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王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1

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质疑“春秋礼制崩坏说”)//印群//辽宁大学学报1999.4

从诗经看周代祭天礼仪//姜楠//天津师大学报1995.2

湖北荆门包山卜筮楚简所见神祗系统与享祭制度//陈伟//考古1999.4

试论春秋时期社神与祭祀//晁福林//齐鲁学刊1995.2

楚国盟会之礼刍议//刘玉堂、贾耀东//荆州师专学报1995.4

端午竞渡纪念屈原考索//王辉斌//宝鸡师院学报1988.2

宋襄公用人祭原因辨析//周兴//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4.2

楚墓中人殉与俑葬及其关系初探//邱东联//江汉考古1996.1

关于春秋时期秦国铜器墓的葬式问题//刘军社//文博2000.3

战国时代的鬼神观念以及其社会影响//晁福林//中国史研究1998.2

《日书》驱鬼术发微//刘信芳//文博1996.4

秦皇汉武“封禅”意图考//杨振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1

秦汉时期对天上诸神的祭祀//刘德增//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2.4

汉代羽化升天基本图象模式论稿//杨孝鸿//东南文化1992.6

《春秋》经传与汉代祭祀//李湛//齐鲁学刊1998.3

汉代民间“苍天”崇拜//王子今//学术月刊1998.6

汉代封禅的文化特色//刘凌//泰安师专学报1998.3

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王柏中//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4

五精赶生说与后汉的祭礼//饭岛良子著、吴文津编译//国外社会科学快报1993.4

东汉郊祀考//杨英//西域研究2000.3

会稽“淫风”考//林剑鸣//历史研究1995.2

唐宋“文身”及其文化意蕴//伊永文//中国文化研究1995.2

楚祭与苗祭:剜羊祭祀//石家仁//吉首大学学报1997.3

泾川回山与西王母//顾柄枢//西北史地1998.1

解开龙虎山崖墓群葬之谜//关静芬//辽宁大学学报1998.3

试析塔里木盆地南缘古墓出土的木祭器//郭建//文物(乌鲁木齐)1991.4

(3)岁时令节

新年前夕//苏秀兰//殷都学刊1993.4

殷历岁首新论//王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2

上巳节沐浴消灾习俗探研//吕静//史林1994.2

“节”的历史考察:先秦时期//魏崇武//殷都学刊1996.2

(4)人生杂礼

图腾感生与古姓起源//王泉根//历史大观园1992.1

官名的起源与图腾//何星亮//西域研究1991.3

黄河流域图腾文化的考古学考察//张德水//中原文物1993.1

史前时期的偶像崇拜//尚民杰//中原文物1998.4

夏部族图腾考//李修松//学术接1993.4

图腾崇拜与原始禁忌//陈明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3

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与龙的形成//杨东晨//衡阳师专学报1996.2

江西发现八千年前龙图腾//人民日报1996.6.14⑤

越地“蛟龙”原型考//覃小航//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1

龙与龙文化新说//杨秀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2

龙的实质和起源//屠武周//江海学刊1990.1

华夏文化中龙的原型及其由来//阿尔丁夫//民族论坛1992.2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吉成名//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12

殷商图腾祖先崇拜衰败的原因//文军//齐鲁学刊1995.2

周龙发微//邱端中//内蒙古师大学报1992.1

《说文》字义体系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文化//孙永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5

“凤凰”补说//何新//河北学刊1988.3

风凰崇拜之迷//冯玉涛//人文杂志1991.5

玄鸟新解//郑杰祥//中州学刊1990.1

吴越凤鸟神话论//杨建华//浙江学刊1990.1

试从鸟图腾看楚族的渊源及其发展//李兆华//荆门大学学报1989.4

鸟图腾的滥觞:兼谈东夷文化//王惠德//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3

浅谈良渚文化的崇鸟习俗//杨菊华//江汉考古1994.3

越国鸟图腾和鸟崇拜的若干问题//王士伦//浙江学刊1990.6

论吴文化中的鸟崇拜习俗//史延庭//中国史研究1992.3

论周文化中朱鸟赤凤崇拜的原型、蕴义及演化//王晖//人文杂志1994.5

青铜方鼎研究:兼谈乳钉纹与玄鸟崇拜之关系//张国硕//中原文物1994.2

鸟图腾及相关问题//王水根//殷都学刊1994.1(南方文物1994.1)

麒麟探源:兼谈大汶口文化的獐崇拜//王永波//民俗研究1992.4

试论越人的敬犬习俗//宋达//浙江学刊1991.4

楚君熊化非熊为图腾析//蔡成鼎//江汉考古1992.4

古羌——蜀人的虎——鱼——蚕崇拜//屈小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5

古代巴蜀的虎崇拜//杨甫旺//四川文物1994.1

巴蜀氏族——部落集团的共同图腾是竹//屈小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3

我国原始社会的性别图腾//贾雪枫、肖成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5

从我国拔牙风俗看文化传播//史卫红//广西民族研究1988.3

江淮民间的生殖崇拜//李晖//思想战线1988.5

生殖崇拜文化略论//赵国华//中国社会科学1988.1

内蒙古与宁夏岩画生殖巫术析//李仰松//宁夏社会科学1992.2

生殖崇拜文化理论的创建及其意义//戴昭铭//学习与探索1992.3

母权起源于生殖崇拜论//冉瑞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1

生殖崇拜与儒学思想:为序李辛儒《儒学思想与民俗美术》而作//斯维至//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2.11

中国传统文化论:关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考古学研究//车广锦//东南文化1992.5

动物图象与生殖巫术:岩画和甲骨文、金文中的例证//卢晓辉//西域研究1993.1 伏羲——原始生殖祖神//武文//西北民族研究1993.1

伏羲女娲与河陇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张德芳//丝绸之路1997.5

跨文化视野下的呼图壁生殖岩画//卢晓辉//西域研究1994.1

论郑州大河村彩陶的生殖崇拜图纹//王鲁昌//中原文物1995.2

试论滦平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汤池//文物1994.3

良渚文化神像释义:兼与牟永杭先生商榷//董楚平//浙江学刊1997.6

牛河梁的“庙、坛、冢”:红山文化文明起源的象征//华泉//瞭望1990.15

《原始崇拜纲要》一书问世//诸玉芝//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5

夏家店上层文化动物纹饰的研究//刘冰//北方民族文化1991增刊

史前东夷头骨人工变形拔齿、含球习俗//逄振镐//民俗研究1993.1

红山文化裸体女神为女娲考//陆思贤//北方文物1993.3

试论红山文化辽西“女神庙”的性质//任芬//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3.4

石家文化玉雕神像浅说//杜金鹏//江汉考古1993.3

瑶山祭坛及良渚文化神徽含义的初步解释//王立新//江汉考古1994.3

试论我国史前时代的猎头习俗//钱耀鹏//考古与文物1994.4

蚩尤是南中国的英雄祖先(兼论蚩尤族与蛇牛图腾、割体葬仪、战鼓灵力、猎头之风、枫木信仰等的民俗关系)//萧兵//淮阴师专学报1994.3

鹿台港遗址自然崇拜遗迹的初步研究//匡瑜、张国硕//华夏考古1994.3

略论长江、黄河两流域史前时期的太阳神崇拜//吴汝祚//华夏考古1996.2

太阳崇拜与华夏族的起源//景以恩//民间文学论坛1998.1

屈家岭文化的:天体崇拜:兼谈纺轮向玉璧的演变//蔡运辜//中原文物1996.2

半坡鱼纹是图腾标志,还是女阴象征?//何星亮//中原文物1996.2

也说大汶口文化拔牙习俗的原因//刘惠//民俗研究1996.4

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从女娲人首蛇身像谈起//杨利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6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像形纹新释//吴汝祚//中原文物1996.4

河姆渡残陶画的释读:兼论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崇拜//王宁远//南方文物1997.1 从祝由看古代巫术的医疗作用//张素玲、王中茂//洛阳师专学报1997.6

春秋龟卜与春秋人的思想意识//张卫中//人文杂志1998.3

殷代河岳崇拜的衰落及其原因//林志强//河北大学学报1996.3

殷商人的魂魄观念//国光红//中原文物1994.3

商代四方神名和风名新证//郑杰祥//中原文物1994.3

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射御//王俊奇//上饶师专学报1993.4

狮子座之迷:夏殷周三代的至上神观念与星辰崇拜:《释干支》研究之三//王宁//郭沫若学刊1995.3

新干商墓为《浮沉》祭场说质疑//方酉生//南方文物1995.2

殷代的四方崇拜及相关问题//肖春林//考古与文物1995.1

殷代“习卜”和有关占卜制度的研究//宋镇豪//中国市研究1987.4

论殷代神权//晁福林//中国社会科学1990.1

从甲骨文圭字看殷代仪礼中的五行观念起源//沈建华//文物1993.5

新发现的殷周“易卦”及其意义//曹定云//考古与文物1994.1

试析殷人的祭日习俗及文化传承功能//陈智勇//殷都学刊1996.3

简论殷商多种崇拜//张玉强//四川大学学报1996.3

商周时期的上帝太阳神//杨希枚//中国史研究1992.3

论商周时期的青铜面饰//柴晓明//考古1992.12

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朱凤瀚//中国社会科学1993.4

饕餮纹及其含义//(英)艾兰//中国史研究1990.1

仪礼与《诗》辩析//刘操南//杭州大学学报1990.2

“周公制礼”考辨:兼与杨华先生商榷//史学善//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4 读《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罗琨//中国史研究1993.1

西周“孝”义试探//查昌国//中国史研究1993.2

周代祭礼哲学与复古情结//张庆斌//江汉论坛1993.5

西周“高禖”源流考:兼论巫术文化的历史地位//唐嘉弘//人文杂志1987.6

周代占梦术的发展及其政治功能//杨健民//福建论坛1993.3

西周祖先崇拜与君臣政治伦理的起源//张怀通//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4

两周时代人名制度//杨建华//史学集刊1988.1

周文化中“火”与赤鸟崇拜考//王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4

试论春秋时期朝聘的特点//石艳芳//贵州文史丛刊2001.1

论春秋时期的祖先崇拜//晁福林1995.8

春秋战国礼俗的差异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兼论秦俗是影响秦国变法彻底的原因之一)//蔡锋//甘肃理论学刊1991.3

春秋时期的鬼神观念及其社会影响//晁福林//历史研究1995.5

春秋时期的梦和占梦//晁福林//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3

春秋时期的“诅”及其社会影响//晁福林//史学月刊1995.3

先秦时期礼俗的发展历程及其界说//蔡锋//山西大学学报1991.3

试论先秦荆楚地区尚武崇巫风气的形成//陈国生、周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1992.5

先秦礼仪风俗的演化规律//常金仓//北方论丛1993.1

先秦时代的年限标准与相关的制度礼法问题//王晖//陕西师大学报1993.2

试论伍子胥的崇祀习俗//蒋康

//苏州大学学报1995.4

楚郢都礼制考//高崇文//江汉考古1996.3

评论秦国的礼俗及其对统一六国的影响//蔡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4

论秦始皇礼俗改革//李福泉//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6

秦汉五德终始初探//汤其领//史学月刊1995.1

秦汉时代的新年习俗//李立纲//云南社会科学1995.4

论汉代谶纬之学兴起//董平//中国史研究1993.2

西汉诸帝崇神尚巫及其影响//罗文、陈国生//衡阳师专学报1993.2

临沂帛画文化氛围初探//刘晓路//中原文物1993.2

试论地理环境在西汉崇奢尚巫风俗形成中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2 《淮南子》的风俗论//丁毅华//学术月刊1991.6

汉画中的明神:伏羲、女娲//陈峰//南都学坛1992.2

试论都江堰修建与李冰崇拜//周九香//中国史研究1994.1

汉代巫术风探幽//孙家洲//社会科学战线1994.5

略论汉代的反谶纬思潮//马亮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5.2

论西汉“四神”的源流//王志杰//文博1996.6

谶纬及其思想效应//肖巍//云梦学刊1997.1

西汉晚期宗庙编磬考释//李学勤//文物1997.5

近年出土的西汉宗庙编磬//郭汉东//文物1997.5

汉代“应验”谶言例释//孙家洲//中国哲学史1997.2

尹湾汉简《行道吉凶》初探//刘贤//中国史研究1997.4

两汉时期的西王母信仰//周静//四川文物1998.6

端午节采艾蒿与菖蒿习俗考//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6

古代避讳刍议//蒋彰明//西北师大学报1990.1

避讳习俗起源新探//黄家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1

关于禁忌习俗的几个问题//刘道超//山西大学学报1990.3

文明与野蛮之间:百越民族一组独特风俗的文化功能分析//陈剩勇//广西民族研究1990.3

中国古代籍田礼仪种种//杨燕民//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0.6

月神谱//张文、卢谕宁//学习与探索1991.4

中国古代经筵初探//张帆//中国史研究1991.3

荆楚巫风与日本古俗//陈建宪//江汉论坛1991.9

论政治神话及有关政治范式的神话:古代政治神之一//何平//天津社会科学1992.1 仰韶人面鱼纹与史前日头崇拜//王育成//江汉考古1992.2

祝融、火正与火师//何浩//求索1992.3

楚俗三题//姜武福//荆州师专学报社科版1992.3

中国古代嘉礼初探//王宇//长白论丛1992.4

逸礼考略//舒大刚//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5

伏羲传说的原始背景和文化内涵//刘文英//甘肃社会科学1993.1

成山玉器与日主祭——兼论太阳神崇拜的有关问题//王永波//文物1993.1

“著履”与“脱履”风俗考释//顾会堂//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2

试论中国交际礼仪的起源和发展//高伟杰//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3.3

读《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孙希国//民俗研究1993.2

试论中国古代的冠礼//周绚隆//西北师大学报1993.4

吴越“文身”研究:兼论“文身”的本质//陈华文//东南文化1992.6

河洛地域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下篇)//郭崇华//河洛春秋1993.1

马祭//少布//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3

“射礼”源流考//姜楠//天津师大学报1993.6

清江盐神与巫山女神//张应斌//东南文化1992.1

论中国古代的礼仪及其教育//许启贤//中州学刊1994.2

浅析中国古代的“礼法合流”及其影响//张晋尧//内蒙古电大学刊1994.1

中国古代神仙思想的发端//陈开科//云梦学刊社科版1993.4

刑天考//国党江//中原文物1994.1

方位尊卑考辩//王焕林//吉首大学学报1994.2

龙凤性别象征符号的源流变迁//龚维英//贵州文史丛刊1995.1

论中国龟崇拜的历史演变//程自信//安徽大学学报1995.1

千面英雄:中国古代的崇拜文化//朱存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1

口含物习俗研究//李朝全//考古1995.8

中国水崇拜与古代政治//向柏松//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2

中西古代金丹术的比较研究//何法言//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3

中国古代的各种成年礼仪?现代成年礼仪构想//杨汝福//河池师专学报1996.3

谈炎黄崇拜//孟修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4

“女娲、媒神、高禖”商榷//贺福顺、张深阁、魏萍//四川文物1996.5

论古代中国之巫术信仰//(荷)德格鲁特,庞政梁译//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7.2

中国古代礼敬仪节辨释//沙宪知//辽宁师大学报1997.6

楼兰古墓沟麻黄崇拜的文化内涵//夏雷鸣//新疆文物1997.1

世界各国礼仪风俗

国外风俗与礼仪 结业论文 指导老师:刘伶俐 学生:杨胜利 学号:2012112206

摘要:西方礼仪课堂上,我们学到许多国家在不同方面的礼仪,这篇文章中我 只选择了国外的服饰礼仪进行介绍。服饰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表示尊重与友好,达到交往的和谐而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行为规范。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服饰具有极强的表现功能,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涵养;通过服饰可展示个体内心对美的追求、体现自我的审美感受;通过服饰可以增进一个人的仪表、气质,所以,服饰是人类的一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但是,世界上的各国在服饰上有着不同的欣赏标准,下面我会从不同的国家中挑选几个比较典型的进行介绍。分别是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南非共和国,美洲的巴西,欧洲的英国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希望从这些不同大洲,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一下国外的服饰礼仪,也是我们从《国外风俗礼仪》课堂上学习的最好展示。 关键词:服饰礼仪文化气质各国服饰介绍 世界各国礼仪风俗 要点: 1。培训的主要目的:了解客人,胸怀世界。(南外的校训) 2。饭店主要的客源国介绍(数字比例) 3。抛砖引玉,不尽之处,多多指正。 4。引入一个笑话:美国人、法国人、中国人沙漠行走的故事(配合搞笑的图片)

介绍以下几个国家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 一。国家简介 二。风俗礼仪 三。国人性格 四。饭店长住公司客人简介(照片) 穿插游戏:猜字游戏(礼仪风俗方面的名词、国家代表人物等) 介绍1本好书、1张好碟、1个网站。 最终回到主题:开阔视野,了解客人、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 韩国正式名称是大韩民国。全国面积9.9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4485万,首都是首尔。太极旗是韩国的国旗,国歌为爱国歌。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韩国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 韩国饮食:韩国饮食风格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多数人用餐使用筷子。莱料以高蛋白食物为主,辅以蔬菜。喜食汤和饭(牛肉汤、排骨汤等和在饭中)、火锅、汤面、冷面、生鱼片、生牛肉、什锦饭等。也喜欢热辣口味。在宴会上,韩国人习惯互相斟酒,喝交杯酒;受人劝酒时不可拒饮;不胜酒力时杯中应留点酒;对于醉酒者,他们多持宽容的态度。受人敬菜时要礼貌地推让两次,第三次才欣然接受。饭后被人邀歌时不可拒唱。韩国人不喜欢较油腻的炒菜,喜欢清淡的生菜,

小学端午节的风俗作文5篇

小学端午节的风俗作文5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下面是收集推荐的小学端午节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端午节的风俗作文(一) 我小时候就一直盼望着过端午节,因为那时候我就知道,端午节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今天是端午节了,馋了一夜的我赶紧起来,我惊奇的发现,我的胳膊上、腿上都系上了五种颜色的丝线编成的彩绳。我知道五丝绳代表着父母对儿女的希望和心愿。这是什么时候系上的呀?我百思不得其解。 哎!我不管这些了,我还急着吃粽子呢!“咚咚!”的我跑到了餐桌前一看,嘿!真怪,桌上没有粽子,倒放着糯米,竹叶、白线。“这是干什么?莫非是我们要自己包粽子,太好了!”我马上洗干净了手,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把白白的糯米放在了水里,糯米变得粘粘的。接着,我又把糯米舀出来,把带着水珠的竹叶摆成

十字架形,把那黏黏的糯米、花生、大红枣放到了竹叶上,包出形状来,然后再用线缠上。把包好的粽子放到水里,“咕咚,咕咚!”煮着。只听的粽子在锅里敲着小鼓,听着那悦耳的音乐,我感到好惬意! 粽子煮好了,还有好几个角,竹叶上还带着几滴水珠,冒着热气,白线缠在粽子的腰上,显得好可爱哟!我把竹叶打开,只见露出了白白的糯米,咬一口,细腻可口,糯米里包着花生米、大红枣,吃起来又香又甜,回味无穷。 今年的端午节,我过的最开心! 小学端午节的风俗作文(二)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的日子。为了不让鱼虾们把屈原身体上的肉吃掉。人们就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罗江里。并且人们也要吃粽子、咸鸭蛋,在家门前挂菖蒲和艾草,还要喝放了一些雄黄的酒,人们还要举行赛龙舟。这不,我们一家人带着外婆、舅舅、舅妈、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镇观看赛龙舟。 经过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举办赛龙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镇。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赛龙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见我对赛龙舟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介绍起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

古代文学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一)宗法礼仪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X”。 78.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79.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80.“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X) [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 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81.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82.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拓展]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83.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84.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 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85.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拓展]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86.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7.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88.膜拜,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89.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90.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拓展]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卿、大夫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各个国家的习俗礼仪及禁忌

一.东方国家习俗礼仪 1.日本 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表示诚恳、可亲。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遇到女宾,女方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如果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烟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平时穿着大方整洁。在正式场合一般穿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随便脱衣服,如果需要脱衣服,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在一般场合,只穿背心或赤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不管家里还是餐馆里,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就行。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 赠送礼品时,非常注重阶层或等级,因此不要给他们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费,如果拿不准,就不给。付小费把钱放在信封里或用纸巾包裹着,日本人认为收现钞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欢紫色,认为这是悲伤的色调,最忌绿色,认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图案,认为是妖花;忌“9”、“4”等数字。赠送礼品的时候,不要赠数字为“9”的礼物,因为日语里“9”的读音和“苦”一样。“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时,要避开4层楼4号房间4号餐桌等。日本商人还忌讳“2月”、“8月”,因为这是营业淡季。另外,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 日本人对中国的绍兴酒、茅台酒非常感兴趣。不吃松花蛋。用筷子很讲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还有“忌八筷”的习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同时,还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里。 把书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送给日本人,是受欢迎的。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印章的边缘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苍劲。如果这样送给日本朋友,对方就会不高兴了,他们认为这种不完整是不吉利的。 2.韩国 韩国是单一的民族朝鲜族,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1/3。 韩国人讲究礼貌,待客热情。见面时,一般用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有时候还加上适量的糖和淡奶。这些茶点客人必须接受。 韩国人初次见面时,经常交换名片。韩国很多人养成了通报姓氏习惯,并和“先生”等敬称联用。韩国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韩国人业务洽谈,往往在旅馆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举行。大多数办公室都有一套会客用的舒适的家具,在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之前,举止合乎礼仪是至关重要的。韩国人注重服饰,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五篇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五篇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下面是收集推荐的端午节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一) 端午节****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提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由于当时社会的腐败他的策略不但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攻击排挤最后逐出都城,流落汉北。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委曲求全,看破红尘,跳进了汨罗河以死捍卫正义。当地的渔夫知道此事后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河喂鱼以保全屈原的尸首。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包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敬佩屈原的人品和才智。因此,我们家每年都很重视端午节,一定要包粽子以此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粽子分两种形状:一种是牛头粽,一种是尖尾粽。妈妈是我们家包粽子的能手。每年端午

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叶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叶子放在温水里泡一泡,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完后伴在一起。等芦苇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粒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花生,中间再夹几片枣肉,包好后再将草绳捆绑好大功告成了。妈妈包的粽子又大又结实,像一个个包袱,又像一个个秤砣。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三十分钟后,再泡在汤水里一个小时左右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香味扑鼻,让我直流口水,有时一口气竟能吃上好几个然后腆着大肚子那憨态惹人笑。 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握着船桨动作协调、齐心协力地奋力向前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鼓,“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落,使水手们更加鼓足了干劲,勇往直前……每年赛龙舟的场面都非常壮观。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且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二)

各个国家的风俗和礼节

1.日本 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表示诚恳、可亲。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遇到女宾,女方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如果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烟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平时穿着大方整洁。在正式场合一般穿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随便脱衣服,如果需要脱衣服,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在一般场合,只穿背心或赤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不管家里还是餐馆里,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就行。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 赠送礼品时,非常注重阶层或等级,因此不要给他们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费,如果拿不准,就不给。付小费把钱放在信封里或用纸巾包裹着,日本人认为收现钞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欢紫色,认为这是悲伤的色调,最忌绿色,认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图案,认为是妖花;忌“9”、“4”等数字。赠送礼品的时候,不要赠数字为“9”的礼物,因为日语里“9”的读音和“苦”一样。“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时,要避开4层楼4号房间4号餐桌等。日本商人还忌讳“2月”、“8月”,因为这是营业淡季。另外,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 日本人对中国的绍兴酒、茅台酒非常感兴趣。不吃松花蛋。用筷子很讲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还有“忌八筷”的习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同时,还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里。 把书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送给日本人,是受欢迎的。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印章的边缘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苍劲。如果这样送给日本朋友,对方就会不高兴了,他们认为这种不完整是不吉利的。 2.韩国 韩国是单一的民族朝鲜族,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1/3。 韩国人讲究礼貌,待客热情。见面时,一般用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有时候还加上适量的糖和淡奶。这些茶点客人必须接受。 韩国人初次见面时,经常交换名片。韩国很多人养成了通报姓氏习惯,并和“先生”等敬称联用。韩国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韩国人业务洽谈,往往在旅馆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举行。大多数办公室都有一套会客用的舒适的家具,在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之前,举止合乎礼仪是至关重要的。韩国人注重服饰,男子穿西服、系领带。 如果邀请去韩国人家里做客,按习惯要带一束鲜花或一份小礼物,用双手奉上。不要当着赠送者的面把礼物打开。进到室内,要把鞋子脱掉留在门口。

描写端午节习俗的作文的开头

描写端午节习俗的作文的开头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 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个天,我们家 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 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所以,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不过,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 这个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 第一个到达终点.即使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

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各个国家的礼仪方式

各个国家的礼仪方式 无论你到哪里旅行;你绝不能对当地人做无礼的事情特别是无视他们的风俗习惯。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各个国家的礼仪方式,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各个国家的礼仪方式 日本 没有小费。在日本给服务生小费会让他们无法理解。 扶梯的一侧用来站立另一侧用来通行。请确定你在正确的一边。但也要注意其他人的做法因为有些城市你需要站在左侧而另一些城市是右侧。 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四处走动。这在日本也是不可接受的。 法国 说法语。不要期待在法国可以用英语来应付。法国人对自己的语言感到无比自豪,对它在世界舞台上的没落有些心怀不满。他们不喜欢在自己的祖国使用另一种语言。 不要讨论钱的话题。法国人很讨厌公开讨论资金问题。讨论他们的收入和花销会让人们感到很不自在。 不要狼吞虎咽。如果你吃饭很快,人们会觉得你很粗俗。 法国人对自己的美食也非常引以为傲,所以要享受你的饭菜。持续三小时的法国午餐也为人们所熟知。

俄国 不用带信用卡。你很可能找不到几个可以刷卡的地方,现金是王道。 不要随便评论政治。俄国人把游客的这种言论看做是个人攻击,尽管只是你个人认为这些问题本身不对,而不是政府的错。 不要随波逐流。如果有情况发生而你并不清楚怎么回事,尝试去问别人。如果你保持沉默,别人会认为你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就不会竭力去帮助你。 如果你送花给别人,请确认花束里的花有奇数朵。即使花束是为葬礼准备的,12朵玫瑰也会吓到俄国人。 印度 不要抱怨食物。这是对主人的侮辱。不要吃不想吃的东西,但也不要冒犯招待你的人。 不要在公共场合接吻。这甚至有可能让你坐牢。 人们通常不在吃饭的时候进行交谈,打断他们吃饭可能是很无礼的行为 各国的礼仪文化 美国若非亲朋好友,美国人一般不会主动与对方亲吻、拥抱。他们在正式场合见面,握手致意;在非正式场合见面,礼节比较随意,往往以点头、微笑为礼,或者只是向对方“嗨”上一声。 俄罗斯和初次见面的人一般行握手礼,熟悉的人大多会热情拥抱。

端午节活动总结心得 (2)

端午节活动总结心得 6月19日,幼儿园开展了端午主题活动之快乐包粽子活动,中大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齐亲手包粽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则自由参观,有的小朋友还用心参与进来呢,大家都体验到了包粽子的快乐。 活动前几天,老师们就已经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孩子们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其中最为孩子们津津乐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透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好处,了解了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幼儿园里的老师们也早早的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首先孩子们认识了棕叶、糯米、黑芝麻馅料、火腿肠等材料,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准备包裹粽子。 代老师先给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着。演示完毕后,孩子们也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只看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张张翠绿欲滴的粽叶间”,几分钟后,在孩子们辛勤的努力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虽然不成样貌,但蕴含着孩子们甜甜的心血。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透过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明白了农历五月初

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吃五黄、挂五端、染红蛋、佩香包、赛龙舟、品粽子的习俗。 在这个有好处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潜力,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篇二】端午节活动总结心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幼儿园为了迎接端午节,开展了“浓情端午粽叶飘香”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更真实地感受到这个中国特有的节日的气氛,感受端午节传统文化。 教师们透过课件展示,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两千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个历史人物与“端午节”的渊源,引导孩子们了解了有关“端午节”的知识,加深了他们对传统节日和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印象。 同时,各班还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端午美食分享”活动,大家一边品尝粽子、一边朗诵着端午的儿歌,分外香甜可口。老师们组织了孩子们开展了“赛龙舟”、“包粽子”等游戏,并将自己设计的香包送给了小班的弟弟妹妹,大家共享传统节日带来的乐趣。 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节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这天上午,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校三年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合集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合集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

端午节心得体会100字

端午节心得体会100字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诗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来到墓前,按照俗例,我们摆上鲜花和各色祭品,我们进行了特定的拜祭仪式,对先人表示了哀思缅怀之情。扫墓后,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忘本、不忘根,饮水要思源”的道理。篇二:清明节日记100字 清明节日记100字 篇一:清明节日记100字 4月5日是清明节,我们放了三天假。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早上荔湾湖公园那里人山人海。那里有舞狮爬杆表演、踢毽子、打羽毛球、舞蹈。早上有很多人来看舞狮爬杆表演,踢毽子的人很棒,打羽毛球是我很喜欢的项目。高兴极了。 舞狮爬杆最受人欢迎,首先是由队长出队。队员们都在响彻夜空地为自己队的队长加油,下面的观众都被吸引住了。舞蹈是夜晚的,当时人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优点,转动的裙子徐徐张开。 昨天的清明节多么节目,多么美好啊。 篇二:清明节日记100字

我过清明节大家过清明节肯定都去扫墓了,而我没有去扫墓,而是去爬了白云山。那天一早,我和妈妈来到了白云山脚下。我抬头仰望,我对妈妈说:“这么高的山啊!我一定要?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是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学校组织我们去给李兆麟将军扫墓。到了中午我们准备好了黄色的鲜花,还有白色的花??我们来到了李兆麟将军的墓前,深切的缅怀革命先烈,我们把鲜花摆放在烈士的墓前,轻轻扫去了墓边的土,大家不约而同的给烈士三鞠躬?? 篇三:清明节日记100字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祭奠烈士、先人和踏青的日子。 每逢这一天人们带着鲜花或绢花,三五成群结伴为先人和烈士扫墓,以寄托哀思。姥爷也带我去过烈士墓,那里有许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我们轻轻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不去吵醒他们的安息。 今年的清明节,妈妈要带我去踏青尽享大自然的美景 篇四:清明节日记100字 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介子推,保护晋国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饥寒交迫之际,为了不让重耳饿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大王,要给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隐居到大山里。有人为了把介子推逼出来,建议放火烧山,结果火烧了好多天,介子推

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在礼仪方面有着极深的文化。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称呼礼仪 一、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备考与素养古代文化常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院试】

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

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 1.日本 日本人性格内向,感情细腻,注重礼节,讲究礼貌。大多信奉道教和佛教。 鞠躬礼是日本人的传统礼节。日本人在交往谈话时,经常使用自谦语,特别是妇女,在与人交谈时总是语气柔和,面带微笑,躬身相待。日本人最常用的敬语有:“拜托您了”、“请多多关照”等。 日本人日常饮食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日本饮食方式,又称“和食”。第二种是中餐。第三种是西餐。他们常以米饭为主食,副食以海鲜和蔬菜为主,喜吃生鱼片、生瓜果蔬菜,喜喝酱汤,泡菜几乎每餐必备。日本人的口味多为咸鲜、清淡少油、稍带甜酸和辣味。 日本人忌讳“4”和“9”(在日语中与“死”、“苦”同音),上菜道数、安排客房均要避开这两个数字。在日本,荷花常用于丧事,因此一般不要送荷花,也不要赠送带有荷花图案的物品。菊花是日本皇室专用花卉,一般不得随便使用。日本人喜爱仙鹤和龟,因为这是长寿的象征。而对饰有狐狸和獾图案的物品很反感,认为它们是贪婪、狡诈的象征。 2.泰国 泰国是佛教王国,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之称。在泰国,9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男子成年后,必须削发为僧出家一次,否则,不仅会遭到社会的蔑视,而且会受到家人的冷漠。出家人可终身为僧,也可随时还俗。僧侣有许多特权。 泰国人以大米为主食,副食以鱼、虾和蔬菜为主。喜欢吃富有刺激性的调味品,如辣椒、葱、蒜、姜等。不吃海参、牛肉。食物中不习惯放糖,餐前有先喝一大杯冰水的习惯。僧人们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参加完早课后便三五成群托钵外出化缘,家家户户将食品放在门前,任僧侣领回庙中食用。僧侣不禁肉食。 泰国人很讲礼貌,传统礼节为合掌礼。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有时也行握手礼,但男女间不能握手。与泰国人交谈要回避政治、王室等话题,绝不能讲对佛教、国王不敬的话语。可以询问个人情况,接受礼品不当面打开。泰国人认为左手不洁。不能用左手递物或接物。泰国人认为头是最神圣的部位。不能随意摸别人的头,小孩子的头只能让国王、高僧或父母摸,别人是不能摸的。睡觉时,忌讳头向西方。到寺庙烧香拜佛或参观游览时,必须衣冠整齐,进佛殿要脱鞋。妇女要避让僧人。 3.美国 美国人多数信仰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美国人谈吐幽默、性格开朗,对人有礼貌,但没有过多的客套,以不拘小节而著称。美国人独立性很强,充满自信。他们讲话没有自谦之词,从来不谈自己不行。美国人崇拜强者,不同情弱者。 美国人饮食习惯比较随便,他们喜欢食用含脂肪很高的牛肉、猪肉、鸡、鱼、虾、蛋及各种蔬菜、水果。口味清淡,对菜的要求是量小、质高、咸中带甜。美国人不吃蒜,忌食各种动物的内脏,没有食醋的习惯,喝饮料时,大都喜欢加冰块。 美国人站立谈话时,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表示惊讶时,不要伸舌头,否则会被看做是侮辱人的举止。美国盛行“女士优先”。美国人大多怕热不怕冷,旅游时喜欢房间设备齐全,注意室内外卫生。美国人忌讳“13”,反感别人打听他们的年龄、收入等个人问题。视蝙蝠为凶恶之物,厌恶带蝙蝠图案的物品。 4.加拿大 加拿大人热情、好客、朴实、随和,很容易接近,熟人见面可握手或拥抱,人们喜欢直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一、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二、其它礼仪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300字五篇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300字五篇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习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下面是收集推荐的端午节的风俗作文300字,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300字(一) 今天,陶翎翎的外公在阶梯教室里给我们讲了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其中端午节的习俗我最感兴趣。 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那为什么要吃粽子呢?那是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楚国一代有个人叫屈原,有一次它向朝庭提出想让几个国家联合打败强大的秦国,可却没有得到批准,还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最后楚国战败了,屈原很伤心,就背着一些大大的石头跳到了楚江中。老百姓为了不让鱼和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就不住地往江里扔好吃的粽子给鱼儿吃。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像赛龙舟呀,挂香囊啊等等许多习俗。 这次讲座我学到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可真多呀!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300字(二) “五月五,是端午节。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知道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来了。端午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节有许多风俗也与“五”这个数有联系。有用红、黄、蓝、白、黑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长命缕。各家也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每逢这一天,人们会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酒,用来杀死毒虫或孳生。 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据说,古代时有一位爱国的诗人叫屈原。他得知自己国家灭亡了后,跳进江河里了,众人得知后,有人去捞屈原的尸体,有的将粽子投进江河,让鱼虾不再吃屈原的尸体。 我家乡过端午节时会划龙舟,还会全家团圆,吃美味的大粽子,吃完后,我们还会一边看电视一边谈笑风生,开心极了。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300字(三) 端午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