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原电池教学设计---使用

原电池教学设计---使用

原电池教学设计---使用
原电池教学设计---使用

原电池的教学设计

10120540119-潘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等,综合性较强。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在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的知识,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了可以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应该较容易掌握。

三、教学思路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我认为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讲授和学习。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从生活中的电能来源分析出发,挖掘出火力发电为电源的主要来源,从而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从中建立起化学反应的化学能和电能的联系,使学生产生联想,电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从而对探索化学能和电能转化原理的欲望增强。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实验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时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

2.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以此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能分析电池反应中的正负极,电子和电流的流向以及溶液中的离

子流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设计实验探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学会简单而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

用。

2.通过自主和合作设计实验,明白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不易,

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同时形成合作学习的理念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五、教材分析

请同学们分小组完成以下几组实验,并准确观察并记录相关实验现象:1. 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有什

么现象?

2.锌片和铜片用导

线连接后插入稀硫

酸中,又有什么现

象?

3.锌片和铜片之间连电流表后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

4.装置3和

4是否有能

量变化?

是什么形

式的能量

变化?

现象。

这里采用分组的形式:

每个小组有六名学生,组里

两名学生将铜放到稀硫酸中

并观察现象;两名学生将锌

放到稀硫酸中并观察现象;

两名学生做把铜与锌连到一

起并用电流表测电流,观现

象。

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

问。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

铜与锌连到一起就会在铜和

锌上同时看到气泡;有的学

生问到为什么单独锌在稀硫

酸中反应要比与铜连在一起

反应慢;还有的同学提问题:

电流从哪来,又到哪去?还

有的组把稀硫酸中自己加入

了水,观察到电流强度减弱,

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浓度影

响电流。进而提出问题:影

响电流的因素是什么?

对原电池的装置有

一定的了解,并能

自己产生自己的想

法,学生有很多想

法是教师课前没有

想到的,但都做了

详细的解释,这里

也让教师有了一个

全新的感觉:自己

想要教出高水平的

学生,就得有足够

的知识作为自己在

学生面前释放自己

的资本。

释疑后,对原电池的产生和发展做一

个全面的介绍。聆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情

绪。

达到了教学的效

果。

出几道判断是否是原电池的习题让学

生做教师活动。动手做题。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

提出疑问:原电池的电子从哪里来?分组讨论(还是刚才小组)。

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

说是稀硫酸提供的;有的学

生说是金属材料提供的,有

的说是空气给的。

设计意图。

分析电子的来源:是锌提供了电子。学生提出疑问,电子不能从学生对电子的来源

八、板书设计(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原电池的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5、设计原电池:

6、改良原电池: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7、盐桥的作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⑴补充电荷。⑵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四、课后反思

作为一堂探究性的课,笔者认为本节课完成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并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笔者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从这一点上看,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学完了金属的相关知识,从本节进入原电池的学习。《原电池原理》是电化学的基础,此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在教学要求上属于“理解”层次。通过对原电池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实质的理解,既加深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又能帮助学生利用原电池原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电池及金属电化腐蚀原因;同时还为以后的“电解、电镀”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此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第二课时:常见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源,金属的腐蚀。

2、地位:首先,在学完金属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原电池》的学习,顺利过渡到电化学知识的教学,对《原电池原理》的学习又为以后《电解原理》的学习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其次,《常用和新型电源及金属腐蚀》知识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兴趣,密切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有着重要意义。原电池理论是电化学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要

求上属于理解层次。由于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事实是在电解质溶液中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因此学习本节知识,既可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认识,又能运用此原理去解释很多具体的化学问题,对后续的“电解、电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理解原电池原理,电极反应,构成条件。

5.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6.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7.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学科联系。

8.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优秀品质

9. 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10.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1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腐蚀

三、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四、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 Zn2+

在Cu上:2H++2e-= H2

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通过导线--流出电子失去电子

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二)、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家庭常用电池。负极:Zn - 2e-==Zn2+

正极:2NH4+ + 2e-==2NH3 + H2

总反应:Zn + 2NH4Cl==ZnCl2 + 2 NH3 + H2

常见的是锌-锰干电池。

2、铅蓄电池

目前汽车上使用的电池。

铅蓄电池的构造是用含锑5%—8%的铅锑合金铸成格板。PbO2作为阳极,Pb作为阴极,二者交替排列而成。电极之间充有密度为

1.25%—1.28%g?cm-3的硫酸溶液。

负极:Pb + SO42- -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PbSO4 + 2H2O

总反应:Pb + PbO2 + 2H2SO4==2PbSO4 + 2H2O

3、锂电池

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锂作为负极,技术含量高,有质量轻、体积小、电压高、工作效率高和寿命长等优点。常用于电脑笔记本、手机、照相机、心脏起博器、火箭、导弹等的动力电源。

负极:Li -e-==Li+

正极:MnO2 + e-==MnO2-

总反应:Li + MnO2==LiMnO2

4、新型燃料电池

还原剂(燃料)在负极失去电子,氧化剂在正极得到电子。

目前常见的有,氢气、甲烷、煤气、铝等燃料与空气、氯气、氧气等氧化剂组成的燃料电池。

特点是能量大、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和能耗少等。

(1).氢氧燃料电池(中性介质)

正极:O

2 + 2H

2

O + 4e- == 4OH-

负极:2H

2

- 4e-== 4H+

总反应式:2H

2 + O

2

== 2H

2

O

(2).氢氧燃料电池(酸性介质)

正极:O

2 + 4H+ + 4e- == 2H

2

O

负极:2H

2

- 4e-== 4H+

总反应式:2H

2 + O

2

== 2H

2

O

(3).氢氧燃料电池(碱性介质)

正极:O

2 + 2H

2

O + 4e- == 4OH-

负极:2H

2

- 4e- + 4OH- == 4H2O

总反应式:2H

2 + O

2

== 2H

2

O

(4)甲烷电池:(碱性介质)

负极:CH4 + 10OH- -8e-==CO32- + 7H2O

正极:4H2O + 2O2 + 8e-==8OH-

总反应:CH4 +2 KOH + 2O2==K2CO3 + 3H2O (5)海水电池:

负极:4Al - 12e-==4Al3+

正极:3O2 + 6H2O + 12e-==12OH-

总反应:4Al + 6H2O + 3O2==4A l(O H)3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采用启发、思考、合作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由学生“听”所产生的疑问(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原电池的存在(自主探究),研究原电池的原理(科学思维),并由实验结论讨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科学论证)。运用“研究成果”设计新的原电池,解释自然现象(科学创造)。通过伏打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让事实告诉大家:“科学就在你的身边”,但“科学发明”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高中化学4.1原电池教学反思新人教版选修4

《原电池》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好的解决了我一直纠结的问题。课前通过课前知识链接学生内部落实好高一学过的内容;腾出时间深入探究“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电池”,对高一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提升。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增设一些探究实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不断肯定或否定自己的一些推论,得出结论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在很好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由于我校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探究的各个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上课前,老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将学生分成十几个四人小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设置出有梯度的问题,上课时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亲自参加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老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游走于学生间,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断,整堂课气氛热烈而有序。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基础比较不扎实的学生不敢发言,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也只是做配角,不能放开手脚去做;教学的过程中,要怎样才能将教材和生活中的化学更好地联系起来,怎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学得更快乐等等,还有待日后完善。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 电池的原理,原电池教学反思。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序号电极材料烧杯中物质预测结果实验结果 1 Zn——Zn 稀硫酸 2 Cu——Cu 稀硫酸3 Zn——C(石墨)稀硫酸 4 Zn——Cu 硫酸铜溶液 5 Zn——Cu 无水乙醇 6 Zn——Cu 稀硫酸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问题分析] [反思视点] 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反思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 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 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模式改进]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 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还有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

选修4 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

选修4 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们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一种转换装置——原电池。学习本节课知识,让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通过现实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好的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目标定位,全面、合理、科学。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原电池在化学选修4中的地位及作用,我本着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宗旨,力求实现通过化学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原电池。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回顾,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通过探究实验活

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原电池在高一化学必修2已经初步学习过,本节课是其知识的延续和加深,所以重点在于如何改进原电池。在课前的微视频中,我用很少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回忆原电池的知识,然后开展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从而展开教学,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丰富对电化学的认识。 三、教学资源 发挥媒体辅助功能,本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双液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的安排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根本”的五为主原则,我将

郝艳红原电池教学反思

如何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原电池》课堂教学处理的再思考“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即由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确定教师教的内容,教学内容由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由小组展示那些学生理解不充分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如何把“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真正运用到课堂中,我将以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为例进行分析和反思。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从根本上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发生转化的原因;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学生已在高一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接触到了《化学能与电能》,能够利用其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写出其相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电池效率的探究,从本质上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使用盐桥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实验技术改进,而是对旧思维模式的一个质的突破,其优点是能持续稳定的产生电压(电流),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流程如下: 1、视频导课,引出课题。利用水果电池给手机充电共用了2380多个橘瓣。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2、实验设计,回顾旧知。药品和仪器:1mol/L硫酸铜溶液、Cu片、锌片、导线、电流(电压)表,烧杯1个;画出你所设计的简单原电池,标出正负极材料;写出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描述你所组装的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动路线和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实验探究,找出缺陷。分组实验目的:验证你们所组装的单液原电池能否产生持续稳定的电压(电流)。记录反应初始时及反应后1分钟、2分钟、3分钟时电流(电压)表的读数。3分钟实验完成后再取出电极,观察电极变化。 注意:①可用镊子取电极,但锌片和铜片不要直接接触。 ②向棉花滴加3滴1mol/L硫酸铜溶液,观察电流(电压)的读数。 ③请大家秉承“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小组实验均使用这类“明信片原电池”在塑料板上直接实验,左面小组测电流,右面小组测电压,用电流电压检测仪直接按到相应按钮即可.注意整个过程不要挪动电极

高中化学_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牢固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成条件; 2、了解简单原电池的缺点和改进方法; 3、掌握盐桥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规范; 2、通过对简单原电池装置的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培养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 疑,勤于思考; 4、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等方法对 信息加工处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 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 的社会热点问题,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理,判断电极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理。 教学 环节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每课一题1.下列构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 2.能对外输出电流的原电池是____ Zn Cu Zn Zn 硫酸铜 ②③ 硫酸铜 ④ Zn Cu 酒精 Zn 硫酸铜 ⑤ Cu 对在必修2中所学 的原电池相关知识 进行复习回顾,并 进一步巩固掌握已 有知识,让学生做 到温故知新,为本 节课新知识学习打 下基础。 探究探究一:锌铜原电池 注意:观察并记录电流的最大值及变化趋势和电极上的变化 [提问1]电流不断减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探究二:如何得到稳定的电流 [提问2]此原电池不能获得稳定电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观察原电池装 置图,对锌片上产 生气泡的其他原因 进行思考和讨论, 并给出猜想:锌和 稀硫酸直接接触反 应。 通过引导思考,让 学生自己发现简单 原电池所存在的不

《原电池》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这节课比较好的解决了我一直纠结的问题。课前通过前置作业学生内部落实好高一学过的内容;腾出时间深入探究“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电池”,对高一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提升。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补充一些问题情景,增设一些探究实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不断肯定或否定自己的一些推论,得出结论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在很好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我校属于梅州市的普通高中,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探究的各个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上课前,老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将学生分成十几个四人小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设置出有梯度的问题,上课时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亲自参加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的同时,不断第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老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游走于学生间,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断,整堂课气氛热烈而有序。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基础比较不扎实的学生不敢发言,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也只是做配角,不能放开手脚去做;教学的过程中,要怎样才能将教材和生活中的化学更好地联系起来,怎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学得更快乐等等,还有待日后完善。当然,本案例还有很多不够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批评指导。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 “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自学、对话、评价三个环节,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知识载体,以“共同体”为学习组织形式,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 新学年,我下了一番“绣花功夫”,认真领会“三步五环节” 课堂教学策略的精髓,精心备课,让常态教学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打造了高效智慧课堂。下面我将《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第3节《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过程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积累经验。 以此,作为我的教学反思。 “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电极反应的概念基础上深刻领会化学能转化 为电能的基本原理。以一个学生熟悉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构建的内容体系。首先由学生熟悉的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情景,然后由单液逐渐过渡到双液,引出问题情景,设计阶梯问题,让学生在自学必修二原电池部分的基

础上,通过问题,让学生充分对话,思维充分发散,然后通过精讲点拨进行概括总结。按照“三步五环节”导学案编写。 本课堂教学实施,按照“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自学-对话-评价”的三步推进,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在预设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解决基本问题,通过思考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进入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对话中激发了课堂智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摘录部分课堂教学智慧和大家共飨。 “对话环节”是我们“放纵思维”的自由讨论阶段。老师设计的对原电池原理理解的几个递进式问题又激发了我们的智慧,我们“梦之队”共同体在原电池自放电方面进行了探究,作为这堂课的一个随笔与思考。 11原电池的自放电现象实在是让人头痛不已。在资源飞速减少的今天,人类必须要珍惜每一份能利用的资源。下面以“铜锌原电池”为例,介绍一个大胆的设想。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1) [教学原述]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 电池的原理,原电池教学反思。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序号电极材料烧杯中物质预测结果实验结果1Zn——Zn稀硫酸??2Cu——Cu稀硫酸??3Zn——C(石墨)稀硫酸??4Zn——Cu硫酸铜溶液??5Zn——Cu无水乙醇??6Zn——Cu稀硫酸??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问题分析] 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

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教学反思《原电池教学反思》。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反思视点] 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反思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模式改进]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 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 淮阳中学富洲部:夏伟 本节课是我运用淮阳中学化学教研组的“疑探引领,观念建构”的教学模式而设计的。 首先什么是“疑探引领、观念建构”? 我的理解是:“疑”指的是疑问,发现问题;“探”指的是探究,化学上主要是实验探究、讨论探究、和查阅资料、网络等。前四个字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然后借助各种方法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 “观念”指的是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具有的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观念,形成对概念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它具体表现为学生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我们就是要探究怎样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该模式是在教师对课标、教材和学情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的活动以知识线索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线索贯穿课堂,初步完成教学目标。然后通过自问互问、讨论释疑、整合迁移以及自评自测形成后期观念化,深层次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是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必修二的基础上对原电池进行分池、分液处理,并引入盐桥,达到消除自放电,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的效果。并为继续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电源做好准备,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在学生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认为氧化剂、还原剂只有直接接触、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电子转移,而现在,是使氧化剂和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并在不同的区域之间通过特定的装置实现了电子的定向转移,为原电池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再次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本节课的疑探引领分为两部分。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由于对此内容进行诠释的方式较多,且大多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而我主要进行的是常规教学,要克服学生实验难的问题,因此结合“化学反应原理概念模型教学”这一主题,我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尝试和实验环节的调整。 这堂课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在整体设计时能够前后呼应,紧紧围绕所创设的情境展开,让学生扮演医生这个角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找病因——析病因——开处方”三个环节的设计分别引出了原电池的定义、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并通过改变电极、电解质溶液等进一步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在上课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归纳总结的环境;二是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特别是电解质溶液这一条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了实验改进,采用装有苯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盐水瓶实验,实验效果明显,且方便学生推导结论。 但是对围绕概念模型教学原理而言,这堂课的教学实施仍有很多不足之处:1、如果是全新的概念模型教学,应该直接给出原电池模型,通过不断变换原电 池的组成条件,让学生在“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和应用; 2、改变原电池组成条件的设计没有规律,应进行分组设计,且最好由学生提出, 通过“质疑——猜想——验证——结论”的方式巩固原电池组成; 3、盐水瓶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原电池组成条件之一的电解质溶液,应在教学设 计中前置,放在分析病因之前; 4、在学生动手实验环节没有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实验时间没有掌控好,由于分 组过少造成部分学生作壁上观的现象; 5、过于重视与学生沟通使得言语罗嗦,时间掌握不好,没有按计划完成课时内 容。 综上所述,我讲课的思路采用的是支架式教学模式,以一系列问题作为上课的红线,问题一步一步升入,以现有的水平稍加引导与加深,层层递进。大家分组讨论,课堂讨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高一年级化学组骈军 10月29日下午第七节课,我在范亭中学1204班上了一节化学公开课。这是积极参加范亭中学本学期举行的“新授课教学大赛”的活动内容。学校要求,凡是上课的教师都要参加。我在本次活动中,不仅自己积极备课,钻研教学方法,同时也虚心观摩学习了其他十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全过程。 一、教学设计意图: 我参加本次教学大赛的课题是《原电池》,这是高二年级化学组共同的课题。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同科“同课异构”。 人教版课本《原电池》在高一《必修2〃原电池》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介绍了标准锌铜原电池装置,重点分析了电极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提出了两个半电池的概念。并安排了有关原电池的实验探究。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双池原电池,教材的难度较小,同时配合有化学实验内容;另外,响应学校提出的“同课异构”要求,结合自己在其他学校使用过的教学方法,即六环节教学:“学案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总结、精练拓展”。为此,在课前,精心编制了原电池的导学案于在10月29日下午第七节课,1204班实施了公开教学。 二、课堂教学过程

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合作,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起来了。比如,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既讨论、又做实验;交流展示的环节,是让学生们上讲台讲课。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差,讲不出来,又或者紧张,表达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现在学生们上讲台讲课都无拘束了。 学生合作讨论的同时,不仅解决疑问明辨是非,更主要的是锻炼了沟通交流的能力。班上有8个学习小组,每组有6人,经过15分钟的合作探究后,各组按照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顺序展示讲解。总体评价:学生板书工整,口头表达清晰流畅,达到预设目的。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导学案上预先设置的问题较多。8个小组先将答案抄写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再由小组选派代表登台讲解。由于个别小组讲解拖沓冗长,耽误了时间,最后有两个组没有时间讲解。 2.做化学实验的仪器只有8套,而且锌片不纯净;同一年级的班级较多,学生实验中使用不当个别小组的盐桥内的液体洒出来,干扰实验效果。 骈军 2013-11-13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游云飞 一、考纲解读 化学是高考的常考知识点。本讲主要考点有:原电池原理、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原电池pH值的变化和简单计算。 今后的命题方向:运用原电池原理来解决新型的化学电池,如燃料电池、可充电池等。 二、考点整合 考点1 原电池的构成和原电池的基本原理 1、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 (1)由两极的相对活泼性确定:相对活泼性较强(针对电解质溶液而言)的金属为极(一般地,负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要发生反应),相对活泼性较差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等为极。如:Mg—Al—HCl 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为Mg;但Mg—Al—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为Al。(思考:Al—Cu—HCl 溶液、Al—Cu—浓HNO3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的负极分别为什么?) (2)根据本质来判断: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的一定是负极(电子从负极发出),化合价升高。比如:Zn + 2MnO (3)原电池中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电子流向:负→正,电流方向:正→负 (4)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5)由电极变化情况确定:某一电极若不断溶解或质量不断减少,该电极发生氧化反应,则此电极为极;若某一电极上有气体产生、电极的质量不断增加或不变,该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则此电极为极。如:Zn—C—CuSO4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C电极上会析出紫红色固体物质,则C为此原电池的正极。(6)根据实验现象确定:一般可以根据电极附近指示剂(石蕊、酚酞、湿润的KI–淀粉等)的显色情况来分析推断该电极发生的反应情况,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是H+还是OH-或I-等放电,从而确定正、负极。如用酚酞作指示剂,则溶液变红色的那一极附近溶液的性质为碱性,是H+放电导致c(OH-)>c(H+),H+放电是还原反应,故这一极为正极。 2、书写电极反应式 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一旦确定,则相应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也随之确定。但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还需注意以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童恬(汕尾市,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本质和原电池的正负极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的探究认识到原电池在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并归纳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3、通过多媒体动画分析原电池中微观粒子的移动,深入理解原电池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处理实验结果,由具体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渐形成抽象概括; 2、认识到科学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有辩证看待事物的眼光; 3、认识到个体与群体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形成“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本节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本节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有较好的认识。并掌握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的联系。这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并掌握原电池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原电池正负极与电极得失电子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授的是《化学-必修二》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在高中化学中关于原电池的内容有两部分,分别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以及选修四第 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本节课作为必修内容中的一部分,在知识的深度上偏低,要符合所有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广度上要有一定的拓展,使得学习者能够有一个较为开阔的学习视野;而在学习知识上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框架,为部分学习者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好,你们看这是什么?(展示手电筒、手机、MP3等电器)

高中化学《原电池》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Zn2+ 2e -===Cu 装置举例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 一 节 原 电 池 【教学目标】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重点) 2、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难点) 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设计铜锌原电池两种方案的对比,加深原电池原理的理解。(重点) 2. 正确书写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方程式。(难点) 3. 会设计简单原电池。(重点) 【教学设计过程】一、单液原电池 提问 1:复习原电池的定义。 提问 2: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练习电极反应式书写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二、双液原电池 提问 3:双液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 电极反应 锌片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 -2e 铜片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Cu2++ 总电极反应式为:Cu2++Zn===Cu +Zn2+ 3. 构成条件 条件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做负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对比单液原电池和双液原电池的原理和优缺点。 三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问题导思】 ①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极是正极还是负极? ②若某电极在反应过程中增重,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

【小结】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有哪些?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判断 外电路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中两极发生的反应判断 原电池中,负极总是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若给出一个总方程式,则可根据化合价升降来判断。 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 原电池工作后,某一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该电极上放电,该极为正极,活泼性较弱;反之,如果某一电极质量减轻,则该电极溶解,为负极,活泼性较强。 6.根据电极上有气泡产生判断 原电池工作后,如果某一电极上有气体产生,通常是因为该电极发生了析出H2 的反应,说明该电极为正极,活动性较弱。 7.根据某电极(X)附近pH 的变化判断 生成H2 或吸收O2 电极反应发生后,均能使该电极附近电解质溶液的pH 增大,因而原电池工作后,X 极附近的pH 增大了,说明X 极为正极,金属活动性较弱。 特别提醒 原电池中,活泼性强的金属不一定做负极:如下面的原电池。 (1) 中Al 作负极,因为Al 能与NaOH 溶液反应而 Mg 不能与NaOH 溶液反应,Al+4OH--3e-===AlO+2H2O;(2) 中Cu 作负极,由于Fe 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所以Cu 为负极; 小结:两极判断时,与电极材料的活泼性、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以及电解质溶液的氧化性强弱等因素有关。 变式训练

电解池的教学反思

《电解池》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设计和积极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再有一个严密执行过程,那么成功的另一半就有了。为了上好电解池(第一课时)这一堂课,我准备了两套思路,一套思路是教学内容“电解池”,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演示和课件相结合,教学重点是对比原电池和电解池,另一种思路是只学“电解池”,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边实验边探究的方法,教学重点是电解池原理,经过认真考虑,我觉得第二种思路更符合新课标,故选用了这套方案,实践证明,这种思路得到更多同行的认可,我觉得这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导入精彩。本节设计从小魔术(黑笔写红色字)引入,让学生观看魔术,产生兴趣,以达到激起求知欲,揭示课题得目的。在结尾揭示小魔术的奥秘,既起到前后呼应的目的,也起到巩固练习的目的。其次,本节充分发挥多媒体和实验的作用,通过观看氯化铜溶液电解过程的电脑动画理解电解反应原理;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学习枯燥的化学原理的思维,同时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再次,选取合适的情境素材,注意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取舍。情境素材的选取,我在第一次思考这节课时选用的是可充电电池引入的,可充电电池距离学生的生活更加接近,手机电池的充电从能量角度更直观的表达了电解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但是

实际的可充电电池多比较复杂,学习本课后并不能很好的运用本节课内容来解释充电过程,我觉得这个情境素材放在电化学的复习课中可能更加恰当,所以最终选择了小魔术,用铅笔写红色字的奥秘正好是学生可以运用本节课内容可以解决的,起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关于电解模型的选取,我也做了反复的比较思考,是选取人教版中电解氯化铜做模型还是选取鲁科版电解熔融氯化钠做模型,电解熔融氯化钠学生在必修2金属的冶炼学习过,并且体系简单,便于分析。缺点就是没有办法做实验,给出宏观的现象。基于我的课的设计是基于用微观视角看宏观现象。 总之本节课讨论安排合理,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设置巧妙、合理,有利于面向学生。教师上课有激情,教态自然、大方、有亲合力教学过程流畅。 当然,本节课肯定有它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这堂课的缺点有: 1、本节设计探究的时间调控上还存在问题,即要兼顾开放性,同时要落实教学目标;电极反应的书写课堂巩固不够,应在课后进一步加强训练。从反馈中也能看出,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探究有些不适应,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并进行方法的指导。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逐步开放探究程度。 2.上完这节课后,大部分同学反映是基本能掌握分析的方法,能记住“阳氧化、阴还原”,但由谁来得失电子还不是很熟悉,我想这要通过较多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电极的放电顺序。因此在以后的课时中多加一些分析原电池及电解池的电极反应的练习。

九年级化学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 原电池化学原理

九年级化学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原电池化学原理 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懂得反思,关于九年级化学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九年级化学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一) 1、多媒体只能辅助教学,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核心内容除多媒体呈现外,但不可丢弃板书设计、层层深入的启发引导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很多实验用动画展示栩栩如生,但不能代替实验,哪怕一个失败的实验,也比一个精彩的动画强百倍。记住行动教育家的话吧,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让我看,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和发现! 2、小组合作、举牌抢答形式可操作性强。这堂课因采用小组抢答模式而锦上添花,当年泰州中学全体同学的惊艳表现依然历历在目。特级教师潘晓芙,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常用

类似做法,并赢得广大学生的喜爱。我第一次想用此法开设《用两点三区法解连续反应的范围讨论题》一课时,周光玉老师担心面对非重点中学丹徒谏壁中学的学生可能出现曲高和寡局面,我也底气不足,但实际效果出人意料该课以最高分获得镇江市化学评优课一等奖。2005年10月,我仍采用该法在镇江市推进课程改革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年优质课观摩活动中开设了《元素周期律》一课,同样取得巨大成功。 3、让每个学生喜欢化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现在选修化学的学生是那么的少,化学要学的东西又是那么的多,学生不喜欢化学已是普遍现象。要实现有效教学,不仅要研究课标、教材和高考卷,还要学生考得好,更要学生喜欢化学。本节课给笑笑女士看病、学生动手实验和小组抢答等系列活动,学生个个参与,学习激情高涨。当然,开放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有真诚的情感互动和不怕被学生问倒的勇气,实现教学相长。 九年级化学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二) 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海南侨中化学组邓灵玲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由于对此内容进行诠释的方式较多,且大多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而我主要进行的是常规教学,要克服学生实验难的问题,因此结合“化学反应原理概念模型教学”这一主题,我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尝试和实验环节的调整。 这堂课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在整体设计时能够前后呼应,紧紧围绕所创设的情境展开,让学生扮演医生这个角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找病因——析病因——开处方”三个环节的设计分别引出了原电池的定义、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并通过改变电极、电解质溶液等进一步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在上课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归纳总结的环境;二是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特别是电解质溶液这一条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了实验改进,采用装有苯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盐水瓶实验,实验效果明显,且方便学生推导结论。 但是对围绕概念模型教学原理而言,这堂课的教学实施仍有很多不足之处:1、如果是全新的概念模型教学,应该直接给出原电池模型,通过不断变换原电 池的组成条件,让学生在“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和应用; 2、改变原电池组成条件的设计没有规律,应进行分组设计,且最好由学生提出, 通过“质疑——猜想——验证——结论”的方式巩固原电池组成; 3、盐水瓶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原电池组成条件之一的电解质溶液,应在教学设 计中前置,放在分析病因之前; 4、在学生动手实验环节没有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实验时间没有掌控好,由于分 组过少造成部分学生作壁上观的现象; 5、过于重视与学生沟通使得言语罗嗦,时间掌握不好,没有按计划完成课时内 容。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汇报课我发现自身的教师基本功仍然很欠缺,对课堂驾

《化学电源》教学反思

《化学电源》教学反思 学生在必修2中对于化学电源的原理和应用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章在电池的选用标准,以及在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方面均有所拓展和加深。所以,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1、了解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2、通过认识生活中的原电池[即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 、蓄电池和燃料电池],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3、通过引入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通过本节学习,能够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4、了解化学电源的发展与环境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这节课应该怎么去上,才能体现这一教育理念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和学习兴趣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中学习化学,欣赏化学,热爱化学,和谐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应该侧重于落实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为了落实这样的教学目标,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围绕“化学电池的发展”线索(即按“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发展线索),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化学电池工业随社会、科技发展而发展的历程和前景的角度去展开,导出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各种电池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依次的分析,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电极材料,电子流向,电池的缺陷,既增强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应变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对原电池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在化学科技实验中不断改进创新”的发展观和创新意识。 教学的主线是“化学电池的发展”(即按“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发展线索),而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化学科技在不断改进创新中发展”的发展观和创新意识。即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落实。 1.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创新 整堂课每个教学环节,我都采取带着问题去引导学生认识各类化学电池的优缺点及不断改进创新的发展过程。 2.提供新科技信息资源,认识科技创新 目前,化学电池的研究进展日新月异。教学注重电化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教科书中提供了“锌银电池”“锂电池”“微型燃料电池”等阅读资料,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电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在教学中,我们还密切关注能源、环保方面的时事新闻,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以适时地教学补充相关素材。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优质的学习资源,才能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化学电池的研制及使用的新资料,提炼出汽车,飞机、航天飞机等使用新电池的一些信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科技创新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STS思想,这些方面都是新课程特别要求的。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取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合理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做的,我们老师就不要代替。老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挥创造、创新的机会,学生表现的机会,其实学生能做到,能够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这节课学生表现得就非常好,他们很快就能发现各种电池的优缺点,积极讨论出改进措施,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互动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也能提出相应的问题,发表自己改进电池的一些设想,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了。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 1、多媒体只能辅助教学,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核心内容除多媒体呈现外,但不可丢弃板书设计、层层深入的启发引导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很多实验用动画展示栩栩如生,但不能代替实验,哪怕一个失败的实验,也比一个精彩的动画强百倍。记住行动教育家的话吧,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让我看,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和发现! 2、小组合作、举牌抢答形式可操作性强。这堂课因采用小组抢答模式而锦上添花,当年泰州中学高二 (2)班全体同学的惊艳表现依然历历在目。特级教师潘晓芙,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常用类似做法,并赢得广大学生的喜爱。 20**年10月,我第一次想用此法开设《用两点三区法解连续反应的范围讨论题》一课时,周光玉老师担心面对非重点中学丹徒谏壁中学的学生可能出现曲高和寡局面,我也底气不足,但实际效果出人意料该课以最高分获得镇江市化学评优课一等奖。 20**年10月,我仍采用该法在镇江市推进课程改革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年优质课观摩活动中开设了《元素周期律》一课,同样取得巨大成功。 3、让每个学生喜欢化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现在选修化学的学生是那么的少,化学要学的东西又是那么的多,学生不喜欢化学已是普遍现象。要实现有效教学,不仅要研究课标、教材和高考卷,还要学生考得好,更要学生喜欢化学。本节课给笑笑女士看病、学生动手实验和小组抢答等系列活动,学生个个参与,学习激情高涨。

当然,开放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有真诚的情感互动和不怕被学生问倒的勇气,实现教学相长。 反思二: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 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 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 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无水乙醇;还有烧杯、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