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风险理论综述.

风险理论综述.

风险理论综述.
风险理论综述.

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解读与讨论

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风险社会图景在理论研究的导引下逐步清晰明朗。本文以宏观结构和微观视角相结合,以风险社会理论的创立者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为核心,以风险社会的架构体系、社会结构和运作逻辑为主线,旨在对风险社会相关概念追根溯源,相关理论解读剖析以及相关研究综述梳理。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性化法则个体化法则反思性

中文图书分类号: C0 文献标识码:A

于1986年出版且在其后畅销不已的《风险社会》不仅使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声名鹊起,更因其对风险社会总体概观的开创性论述使得风险社会理论亦成为反思现代性思想的重要社会理论。贝克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当代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旨在向以启蒙运动为知识基础、以民族国家为地域基础、以社会阶层为集体基础的工业社会提出挑战的一场根本性变化,由此形成的新的政治社会形态称之为风险社会。

一、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

从词源角度来分析,风险(risk)始于希腊文cliff一词的派生之义risi,在拉丁文中为risicare, 后在古意大利文中risicare意为胆敢冒险之义,经由法文演变为risque意为航行于危崖间,直至17世纪中期英文才出现risk一词。

从词义角度来分析,风险早期用于航海业,意为可能发生的危险,特指自然灾害或触礁事件,后演变为保险业或法律术语,意为遇到破坏或损失的机会或危险,在20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相关研究中,逐步将风险看作是人为行为和决策的产物。

最早将风险概念引入经济学研究的当数约翰·汉尼斯(John Haynes)。早在1895年,汉尼斯在权威杂志《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作为经济因素的风险》一文中认为风险是损失的概率,风险在分配理论争论中被当作获取利润的本质原因,但对于收益损失均具可能性的投机性风险和只有损失可能性的生产性风险间的差异尚未分析清楚。直到1901年,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爱伦·威雷特(Allan H. Willett)提交的博士论文《风险和保险经济理论》被认为是对风险和保险的初次系统性研究,这本经典著作首次指出风险具有主观和客观之分,损失的可能性是通过心理层面的不确定性影响经济活动的。风险客观上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样的,但不同个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测使得风险迥异万千。威雷特认为,风险本质上是客观的,是外部世界的存在条件,但又矛盾地指出风险既可与可能性相关,也可与不确定性相关,是主观不确定性的客观性关联。1921年,弗兰克·奈特

(Frank H. Knight)在其重要著作《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首次指出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区别——风险是可测的,不确定性却是不可测的。风险不会为经济行动者提供获取利润的机会,而对不确定性的承担则是经济行动者获取利润的根源。岳云·普菲费尔(Irving Pfeffer)在其《保险与经济理论》一书中同样指出风险与不确定之间的区别——风险是世界之态,通过预测可能性得知;不确定性则是观念之态,通过信念得知。由此可知,风险是客观的,而不确定性是主观的。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然即使损失的可能性一样,但损失的不确定性却是因时因人而异。奥利弗·伍德(Oliver G. Wood)于1964年在《风险与保险》第31卷上撰文认为,最能反映风险内涵的是“损失的概率”(chance of loss),而玛丽·道格拉斯在《风险的可接受性》一书中指出经济学、统计学、保险学和精算学中推行“成本-收益”逻辑,采用统一公式——风险(R)=伤害的程度(H)×发生的可能性(P),来计算风险(杨雪冬,2006:13)。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突破经济学、保险学、统计学与精算学学科界限的“风险”犹如精灵一样,再也无法运用模式化的框架将其简单计算和界定,社会学家以社会历史性视角将风险概念本身与社会形态结构相连的分析路径便尤为深刻和突出。

能够将栩栩如生而又层峦叠嶂的风险社会概貌展现眼前的便是风险社会理论的重要创立者乌尔里希·贝克。贝克在其代表作《风险社会》以及《世界风险社会》中,始终将风险置于现代性和全球化视野中,以独特的社会结构形态视角切入来对风险社会图景进行反思性论述。自称既是现实主义者又是建构主义者贝克从以下层面来剖析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概念:风险首先是指介于安全与毁灭之间的一个特定中间阶段;二是风险意指充满危险的未来,成为影响当前行为的重要因子;三是风险既是客观事实也是道德价值的体现;四是风险是现代社会在安全机制层面有效控制与失效控制下的人为不确定性后果;五是风险是知识领域高度专业化和潜在无知化的伴随性产物;六是风险既是本土的也是全球性的,具有“时空压缩”特性;七是风险通过社会文化感知的。

能够将纷繁复杂而又深邃隐蔽的风险理论置于深刻洞察现代性的基质之上的便是现代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是从社会理论视角研究现代性问题的“副产品”之一,在其庞大结构化理论(structure theory)和反思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理论体系中并不具独立性,而是紧密穿插与交错在现代性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失控的世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吉登斯认为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人造风险”,前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或社会现象是否发生及其对人类的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是否造成损失和损失程度的客观部确定性,后者则指源于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展。

风险社会在行文风格艰涩难懂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这里却呈现另一番独特景象。卢曼以社会系统理论最负盛名,风险作为其诊断现代社会的三个主要议题之一,于1993年出版《风险:一个社会学理论》一书将风险理论融于其庞大的社会系统理论之中,阿方索·莫拉莱斯(Alfonso Morales)随后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予以细致的评述。在构建理论时,卢曼的认识论以差异理论( differentiate theory)为逻辑起点,以区分和观察为阐述核心,将风险置于设定性和标识性区分、一阶和二阶观察中进行分析。卢曼从差异理论出发,在一重偶带性上(空间)指出不同的观察者标识一个面而不标识另一个面是一个偶然性而非必然性的选择,即风险是一种“偶现图式(contingency schema)(Luhmann ,1993:68),并一步引入时间维度,在二重偶带性上(空间和时间)指出风险是一种指涉未来的新的时间限制形式(a form of time-binding)。

风险概念从本初的词源学和词义学上的含义逐步扩展,在经济学、保险学、统计学与精算学中其不确定性成为获取利润的根源,并在使用统一的公式下具有可计算性和可预测性。然在风险社会理论中,现实世界业已存在、未来世界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早已脱离简单、纯粹的概念本质,而是置入社会形态结构之中。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特性开始由潜在的可能性转为显现的现实性,由局域区域性转为世界全球性,由可计算性转为不可计算性,由可预测性转为不可预测性,由可控制性转为不可控制性,由可治理性转为不可治理性。

二、风险社会:动力和架构

“现代性正从古典工业社会的轮廓中脱颖而出,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形式——(工业的)‘风险社会’”(贝克,2004:4),在贝克看来,古典工业社会和现代风险社会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社会形态,古典工业社会的劳动就业市场不断萎缩,婚姻家庭体制不断解体,宗教教会组织不断衰落,国家政权体制不断式微,其整合机制不断消解和解构,另一种超越古典工业社会的现代风险社会正在形成,前者称为第一现代性,后者称为第二现代性(亦即反思现代性)。

(一)风险源

风险是人类追求财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副产品”,并伴随着迅速增长的生产力和高度发展的科技急剧膨胀。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是源于人类无知、鲁莽的行为,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实验、判断、分析、比较和论证基础上的。贝克将风险视为“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贝克,2001:119),纵观贝克对风险的描述,这实际上是最为中肯和明确的。

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根源在于理性化法则的扩张和个体化法则的盛行。自然终结即人造自然的彰显与纯粹自然的衰微,在古典工业社会中,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的;在现代风险社会中,纯粹的自然已为社会及其政治、经济和家庭子系统所渗透,自然已是被文化整合和塑造的人造自然,固有的传统已为科学权威、利益群体、专业分工和传播媒介所浸染,自然已被高度知识化的科学理性和所控制和左右。传统终结即自我反思的凸现与集体规定的衰微,在古典工业社会中,阶级、阶层、家庭为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在现代风险社会中,作为家庭构成主体的个体不再仅仅依附于传统的“家庭之轴”,而是能够能动地以市场为中介选择生存手段,以教育为途径选择职业生涯,以职业为模板选择生活方式,流动性、原子化的个体扶摇直上成为社会的基本基质。吉登斯从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来源角度来剖析扩张的理性化法则,意指时空分离的隔距性(distanciation)在时钟使得时间统一标准化、地图使得空间无限扩展化的条件下,为理性化运行机制(科层组织、民族国家)提供前提;亦称为脱域机制的抽离性(disembedding)在货币使得社会运行具备统一的符号、信任使得专家系统具有无上的权威的条件下,使得理性化运行机制(符号系统、专家系统)在现代社会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意指知识实践的反思性(reflexivity)在专门化使得知识权威开始衰微和消解、不确定性使得知识实践螺旋循环的条件下,使得理性化运行机制开始具有反思性。卢曼则认为风险是人类理性作为或不作为的产物,在一个自我观察、自我描述的风险社会里,没有人能够要求得到未来的知识,也不能得到改变未来的能力,每一个人都将以“决定风险的方式体验着未来”(Luhmann,1998:67),且“不做决策本身就是一个决策”(Georg Kneer & Armin Nassehi,1993:28)。其中贝克泼墨如水的个体化法则在阐释风险源时是极具解释力的,遗憾的是当前学者对此并未予以重视和关注。作为个体化的根基,教育一方面传授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得个体具有反思能力,为个体提供充分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工作技能和素质能力,使得个体最终成为劳动生产的推动者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者。作为个体化的特质,流动使得职业不断转换、住所不断变动,个体在脱离既定的社会安排,构建非本土性网络的同时,成为自身命运和生涯的决定者。作为个体化的引擎,竞争使得具有共性的同质群体内部开始凸显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独具个体特征。

理性化法则的扩张使得理性的科学知识和科层的社会组织延伸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专家系统会过于宣扬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和贡献性,却不会过多关注其潜在的危害和风险,社会公众过于信任社会组织的决断决策,而不会过多质疑其潜在的负面效果和副作用。个体化法则的盛行使个体开始脱离传统的阶层、家庭,并逐渐成为自身生活境况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却也开始高度依赖于市场、法律、货币和教育,个体化“确切地说就意味着制度化、制度塑造以及在政治上结构化

生涯和生活境况的能力”(贝克,2004:162),在抽象体系(符号标志、专家系统)的扩展中会高度依赖“非个人化认同”(吉登斯,2000:105)。

在现代风险社会,法律使得利益个体化,消费使得休闲自主化,媒体使得信息扩散化,膨胀的理性化法则和盛行的个体化法则不仅使风险繁衍丛生,也使风险类型花样翻新。

(二)风险形成

风险由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显现的现实性,由显现的现实性转为明确的认知即为风险形成过程,此过程亦即风险界定和风险认知的形成过程。

作为现实主义者的贝克,认为界定风险的主体为各种现代性主体和受影响群体,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观点、立场和策略上的竞争和冲突相互作用来界定风险,以致成为风险的策动者和受害者。贝克认为风险界定过程是在特定的文化范围内,通过特定的途径形成的,关涉到一系列不确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因素:一是由谁来确定哪种产品会带来风险以及风险的责任归属;二是涉及到哪些认知形式以及由谁来决定这些认知形式的可采纳程度;三是涉及到在一个环境风险的知识存有争议和随意的社会里,何为证据;四是谁决定对受害者的赔偿以及风险控制管理形式(贝克,2004)。风险界定研究并非为独立的体系和板块,面对风险,首先以理性和严谨著称的科学“总是放弃它们的实验逻辑的根基,而与商业、政治和伦理”紧密相连、彼此相关。风险不仅仅是关乎风险事实本身,同样涉及到表面支离破碎的风险间内在的关联性。因此,风险界定是“一种未被认可的、还没有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日常理性和专家理性、兴趣和事实的共生现象”(贝克,2004:28)。其次不同的利益团体都会“试图通过风险的界定来保护自己,并通过这种方式去规避可能影响到它们利益的风险”,因此,风险的紧迫性和存在随着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而变化不定。最后再加之高度专门化的机构在系统上的相互依赖与关联性使风险产生原因错综复杂,责任主体难以辨别,因此风险是各行动者共谋的产物。

作为建构主义者的贝克又认为,风险是社会知识构想的产物,是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推理分析、对风险费用的分摊和专家的参与论证而确立起来的。风险认知认为风险是主观感受和社会建构而成的,强调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即为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心理测量范式是当前风险认知研究所遵循的理论框架。心理学家切尼·斯塔尔(Chauncey Starr)在《科学》上公开发表《社会利益与技术风险》,提出风险—利益评估法(risk-benefits),开创了风险认知的先河。风险认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对决策研究和风险分析颇有独到见解的俄勒冈大学决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斯洛维克(Paul Slovic)在《认知过程和社会风险》文中指出如何将决策过程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决策过程,以提高和促进社会决策的有效性,

在《风险感知:心理因素和社会影响》文中指出心理因素与社会暗示在风险认知知中的重要性。在载于《科学》杂志上的《风险认知》文中,斯洛维克首次运用心理分析范式(psychometric paradigm)中的心理物理学刻度表(psycho-physical scaling)和多变量分析技术(multivariate analysis techniques),建立一个能够解释和预测人们面临灾害时观念和态度的分类方案(taxonomic scheme),并提出了“信号价值(signals)”,即能够提供关于未来可能发生类似或更具破坏力的不幸事件的信号,来预测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以推动决策者和公众的对话和交流。收录于美国第六届统计与环境研讨会论文集的《风险界定中的社会公众和专家寓言》一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经验基础上,运用比较的视角将公众风险认知和专家风险认知的差异性纳入分析范畴,明确技术专家和公众外行在风险技术管理中的角色。

对由潜在的可能性转为外显的现实性,由客观存在转为主观感受的风险形成过程的剖析,旨在能够寻求关键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

(三)风险传递

现代社会亦称为知识社会、信息社会,风险以信息形式随处散播,因此掌控知识和信息的个人、组织和机构成为风险传递的主体行动者。以风险传播为其关注点的克拉克大学学者罗杰·卡斯帕森(Roger E·Kasperson)在其《风险的社会扩大效应:一个概念框架》和《风险的社会放大和缩减效应》著作中,指出风险是兼具生物属性和社会维度的复杂现象,风险的传播与信息来源、信息渠道、社会文化舆论、个体信息解码能力以及政府社会行动紧密相连,社会制度、联盟组织、大众传媒、文化心理、经济系统与区域交互作用会夸大或减弱风险的感知并形塑应对风险的行动,这些感知和行动在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的同时,对社会制度信任、沟通领域、管理评估方法形成冲击性的影响。作为科学知识权威代表的专家系统以其在严谨的实验论证基础,以高度专业化的身份成为风险信息的初级传播者,作为信息散播主体的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传播途径成为风险信息的次级传播者,作为风险承载者的个体以亲身经历或间接道听途说成为风险的三级传播者。风险传递的三个阶段历经解码、解说和编码过程,不同的信息流通机制和利益导向使“源于知识和规范的风险,在知识和规范中被放大和缩小,或者简单地从意识的屏幕上被移除”(贝克,2004:90)。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风险传递并非简单线性的,而是具有全球化趋势。在时间上,风险能够穿越单一线性的时间流向的限制,具有延续性;在空间上,风险能够突破局部地域的限制,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具有延展性。在风险传递途径中,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关联与断裂、科学知识和大众传媒的亲和与暧昧使得风险在传递过程中削减或扩大、改变或转化,以致最终被社会潜在而随意地界定和建构。

风险是决策和选择、科学和政治、市场和资本交叉作用的产物,是嵌入各种制度规范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风险。风险分配的逻辑不同于工业社会中财富分配的逻辑,而是具有“飞去来器效应”的平等化和全球化趋势,即“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贝克,2004:38)。对此吉登斯则从具体化的风险格局和均匀化的风险意识对风险特征予以勾勒:“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突发事件不断增长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来自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风险;影响着千百万人生活机会的制度化风险环境的发展;风险意识本身作为风险;分布趋于均匀的风险意识”(吉登斯,2004:109)。

风险的民主化和平等化并非绝对的,与“财富在上层聚集”的趋势不同,风险则呈现“在下层聚集”之态。风险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首先风险是决策的产物,风险源于人们,尤其是专家系统、经济集团或政治派别权衡利弊得失后作出的决策;其次风险是全球性的,在时间、地域和影响群体上具有非特定性,在影响途径和后果上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在风险社会中,由于风险是决策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层在风险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在风险承担方面的应对能力,在风险规避方面的信息获取能力等层面均有着迥然的不同,社会对风险的过滤或放大效应产生了随权力、知识和财富而不同的后果。由于风险具有全球化趋势,风险分配在发达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便有着截然的不同。贝克指出,在极端的贫困和极端的风险之间往往存在系统的“吸引”,具有潜在风险的产品从富裕之区转移到贫困之地,具有潜在风险的工业逐步由具有风险意识的工业国家转移到贫困的边缘国家,风险便在混乱的司法纷争中曲折蔓延,在膨胀的利益获取中散播扩展,以致倍增的风险将各种社会群体和不同民族国家纳于股掌之中,使世界社会成为一个风险社区。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地位是与阶级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相互重叠和互为条件的。尽管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分配的类型、模式和媒介与财富分配有着系统的差别(贝克,2004:36),风险能够超越职业阶层、民族国家、军事同盟的边界并具有平等化和全球化趋势,但风险并非消除阶级模式,而是依附其上。贝克以“在阶级地位上,是存在决定意识,而在风险地位上,是意识决定存在”(贝克,2004:61)阐释风险地位的非平等性和区域性。对于风险地位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和信息。不同的职业群体、不同受教育者、不同的民族国家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处理、避免和应对的可能性和能力具有层级性。本质上,风险是高度分化的专业化知识自身的局限与专业化知识间的断裂的产物。在工业社会中,物质匮乏对个体的折磨与个体的主观体验密不可分,在风险社会中,危险威胁对个体的折磨却会使个体主观感知的麻木和空白,故风险本身的不可见性与个体对知识的依赖性程度使风险地位本身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标志着一个在日常感知和思考中的推测时代的黎明”(贝克,2004:88),实质风险在专业学科的界限、理论实践的隔阂、伦理科学的分歧、价值事实的张裂和制度个体的分离中不断蔓延扩散。吉登斯认为,微观层次上,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在各个领域向个体提供安全的时候,同时也为个体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风险,使个体在现代风险环境中产生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以致威胁着个体的本体性安全。贝克认为,宏观层次上,市场机制引致下的劳动就业体系发生转变,曾经局限于单一工作场所、以固定时间为标准、高度稳定的全职性标准化劳动就业体系开始向多元化的工作场所、以弹性时间为核心、充满风险的兼职性非充分就业体系转化,不仅使个体具有自我选择的外在条件,在为个体化提供坚实社会背景的同时,但也将个体推向风险的风口浪尖。

每一种决策或选择都可能产生风险,卢曼运用既有的时间限制形式(规范和稀缺)阐释经济和政治自我塑成系统中的风险,指出“每一个决定者——包括作出赞成安全并反对风险的决定者——都在制造风险”(Georg Kneer & Armin Nassehi,1993:226),并倡导以二阶观察的方式观察来风险。风险可维护不同类型文化边界的手段和方式,偏好社会主流的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和政治学家阿隆·伯纳德·威尔德韦斯,在非洲传统宗教的长期研究基础上写成的《风险与文化》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秩序和无制度、不规范的无序等区隔性视角来分析风险的责任主体,以指出“每一种社会生活形态都有自身特有的风险列表”(道格拉斯,1982:8)。风险社会表面秩序实质无序,斯蒂夫·克鲁克在《风险的秩序化》文中,指出以国家和市场主导的现代秩序化、以网络和技术为主导的超反思性秩序化和以信念和偏好为主导的新传统秩序化在同一时空中同步运行,其中现代秩序化的衰微与超反思性秩序化和新传统秩序化的崛起使得导致有组织的风险管理消解和衰退,而无组织的风险管理凸显和膨胀。信任、知识和制度等在时空体系、抽象体系和制度体系三维度中具有反思性,吉登斯指出在现代全球化时代,人们得以信任的专家系统并不是“全能的专家”(吉登斯,2000:110),知识“不断被嵌入到社会中去”,高度专业和高度无知间存在断层和裂痕,风险变得具有制度化趋势,“不仅作为脱域机制的不良运作所导致的损害存在,而且也作为‘封闭的’、制度化的行动场所而存在”(吉登斯,2000:112)。

现代化不仅使国家力量中央化,资本集中化,劳动分工化、市场关系网络化以及社会要素流动化,使风险问题呈现社会性、结构性特征。在风险社会中,核心价值体系由以不平等为主导转向以不安全为主导,行动者曾经以阶层团结为集体目标和以职业教育为个体目标如今转向培育承受和应对风险能力为目标,社会变迁目标由积极开拓转向消极防御,社会分配逻辑由每一个人都需要和应该分享财富转向每一个人都免受和规避风险。

三、风险政治:解构和反思

风险社会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高度发达,彼此关系紧密,制度和规范基本涵盖人类活动各个领域,却在风险来临时无法有效应对,无法做到事前预防和事后解决;另一方面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各部分有机联系,却无法准确界定责任主体,反而要利用法律和科学以一种“潜在的副作用”形式将“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合法化,使得权威机构、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系统制造当代危险而又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

解构和反思“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对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吉登斯,2000:32),因为风险社会“潜在地也是一个自我批判和解传统化的社会”(贝克,2004:218)。在风险社会中,用于连接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信任机制、知识链条、制度体系等都呈现出反思性特征。其中不确定性是反思性的前提条件,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演进的,不确定性(涵盖认识论层面、认知层面和组织管理层面)便成为事物发展的特质之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解构和反思,在于“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吉登斯,2000:34)。

在风险社会中,科学是定义风险的媒介和解决风险的资源(贝克,2004:190),扮演着三重角色:风险的生产者、风险的诊断者和风险的根治者。随着进步批判、专家批判和技术批判的涌现,科学在传统社会中的权威地位被逐步消解,已进入反思性阶段。作为风险的生产者,科学知识高度专业化使得学科壁垒高筑;作为风险的诊断者,科学知识高度精细化使得科学不可或缺;作为风险的根治者,科学知识依然被给予厚望获取规避风险的良药。然而三重角色于一体的科学知识研究,首先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中具有潜在的易错性,但却在其合理性权威的外在支撑下,推动社会文明进程。其次,科学知识研究会偏离了“中立”和“无偏见”的价值判断,在利益的引导下做出阐释和判定,使得科学变得独立于真理并且缺乏真理(贝克,2004:205)。作为风险问题的生产者和处理者,专业化的科学知识研究在商业和政治决策举足轻重,然而复杂多样的科学知识研究成果并非总是并行不悖,而最终能够予以应用和实践则取决于决策。因此,贝克指出“在内部,科学退化为决策。在外部,风险在扩散”(贝克,2004:205)。

贝克一针见血地指出“风险的新的历史本性则来自内在的决策,它们同时依赖于科学和社会的建构”(贝克,2004:190)。吉登斯则从制度性维度将现代性分为四个部分: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与资本积累)、工业主义(机械化和人化环境)、军事力量(武装暴力和战争冲突)以及监督(信息掌控和权力监督机制),并指出资本主义维度下的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工业主义维度下的生态破坏和灾难泛滥、军事力量维度下的核冲突核大规模战争以及监督维度下的极权增长都将使现代性呈现严重的风险(吉登斯,2000:150)。

制度体系的反思不仅包含对即存的制度性维度进行审思,亦包括政治决策过程。现代性制度维度实质为吉登斯意义上的“设计错误”,而政治决策过程则为“操作失误”。在风险社会中,由于社会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知识的反思性和后果的非预期性实质不仅贯穿于科学知识研究过程中,更渗透进政治制度体系之中。

在制度性维度中,资本主义在技术革新和资源扩张中蓬勃发展,在市场调节和要素流动中增长推进。布伦特·马歇尔在《全球化、环境退化与贝克的风险社会》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结构形态是以全球化为主流形态、以中心民族国家、半边缘和边缘国家为派生形态构成的,全球结构形态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有利于中心国家和跨国精英,却加剧了边缘国家的环境退化、资源匮乏和未来风险。当资源匮乏、技术膨胀、市场失灵和要素失衡时,资本主义惯例的增长机制便趋于崩溃,反思资本主义维度在于反思以技术、能源、市场、要素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机制。工业主义在探测、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和生产用以推动人类高度文明发达的产品,然而当水、食品和空气遭遇污染、资源匮乏、生物灭绝、冰川融化、全球变暖时,工业主义带来的生态恶化已不容小觑,马修·帕特森在《气候变化和全球风险社会政治学》文中认为在面临气候全球变化时,对风险的防御涉及对生活方式的威胁,资本对政治现实按其利益进行影响的现实性正在增强,气候变化政治学的动态性取决于多种力量和利益的整合变化。反思工业主义在于反思干预和破坏自然的社会行动。军事力量在科技、工业和利益的推动下不断增强。当大规模的核战争即将爆发时,引发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反思军事力量在于审思将高端科学技术和特殊工业生产融于一体的军事装备生产模式。彼得·哈里斯·琼斯在《“风险社会”传统、生态秩序与时空加速》文中指出“自下而上”的政治控制方法和公民社会基础上的多边主义的生活政治学在风险社会的重要性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科学知识以专业和权威的名义成为决策报告的主题,专家学者在咨询和参议的形式下成为决策主题的掌控者,政治权威在程序化和制度化的决策过程中出现分散和丧失趋势。渗入了政治、管理、商业、法律和媒介因素的科学研究在富于争议的论证中以政策形式付诸实践,而公众对决策却一无所知。弗兰克·费舍尔在《乌尔里希·贝克和风险社会政治学评析》文中认为风险政治以迥异形态凸显,风险是知识、技术、经济的制度性决策结果,其中知识是重要的政治决策影响因子,政治制度具有反思性。风险来临时,科学研究、权威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系统以合法化的“有组织不负责任”形式来掩饰作为风险生产的共谋者。

贝克将风险视为“预测和控制人类活动的未来结果,即激进现代化的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后果的现代手段,是一种拓殖未来(制度化)的企图,一种认识的图谱”(贝克,2004:4),据此我们对概念理论追根溯源、解读阐释以期能够

以广阔深邃的视角真正赏阅、审思和洞察风险社会这幅满载神秘的画卷。风险社会目前尚存在三个棘手的问题:一是科学理性的风险界定和社会非理性的风险感知间存在断裂;二是确定的知识与不确定的无知间存在隔阂;三是有组织的风险生产者和分散的风险承担者间存在沟通壁垒。

四、当前中国学者研究

作为社会形态的风险社会有着独特的架构体系、社会结构和运作逻辑,对此分析的尚为精辟和透彻即为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然纵观已有相关研究,尚没有从架构体系、社会结构和运作逻辑上来探析风险社会的相关研究,仅仅是从概念和概观上予以简单、浅显地予以分析,将作为风险社会表征的社会风险作为分析对象。

风险社会在新世纪真正逐渐引起学界的研究兴趣,并伴随着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来势迅猛的印度洋海啸、与日俱增的环境恶化以及影响甚深的哈尔滨松花江污染和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开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研究视角上大致可分以下四种视角:一是理论译作,除贝克、道格拉斯和拉什的相关风险理论外,芭芭拉·亚当所著的《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以及谢尔顿·克里姆斯基所著的《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成为难得的参考版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亦有部分相关理论译作,当前国外研究风险社会的学科视角广泛而开阔,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到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运用文献综述、社会统计方法、心理测量范式和个案调查方法予以展开,当前关于风险社会的译作无论从学科角度还是分析视角方面还远远不够。二是理论述评,关于综合性述评的研究有周战超的《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杨雪冬的《风险社会理论述评》,庄友刚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和周涛的《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述评》,关于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有章国锋的《反思的现代化与风险社会》,郭镜、吴金芳的《贝克的世界风险社会理论》,程新英等的《风险社会及现代发展中的风险》和王小钢的《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启示》,关于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有曾怀德的《现代风险环境中本体性安全的建立》和汪建丰的《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当前理论述评均是以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著述为主要解读和评述对象,但述评路径狭窄,并没有能够以整体系统的视角来解读风险社会的概貌,没有真正将理性化、个体化法则透彻清晰与风险社会的结构形态相连,最重要的是没有以反思性视角来思辩地剖析贝克和吉登斯的论述逻辑。三是风险社会成因探析,主要有熊光清的《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李俊的《当前我国社会风险的体制根源》,刘岩的《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与风险文化的构建》,冯必扬的《社会风险:视角、内涵与成因》,《我国转型期竞争导致社会风险的原因探析》和刘婧的《现代社会风险解析》虽然表面上能够指出风险的原因,却并没有找到规避

风险的根源,由于没有能够将贯穿于风险界定过程、认知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内在逻辑和游戏规则辨别厘清,便无法透彻地指出风险到底源自何处,究竟应如何进行应对和规避。四是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陈磊的《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黄庆桥的《科学的风险意识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柯联民的《和谐社会的风险因素及法治的协调》和李永超的《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风险治理》都是将以即将来临的风险社会与追求建构的和谐社会结合,在于遮蔽风险社会的运行逻辑,彰显和谐社会良好的运行机制的视角。由于在风险社会治理层面,构建能够提前预测、中期检测,末期评估的社会预警体系能够将突发性、凸现滞后性的风险损失和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阎耀军在《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超越危机:社会稳定的量度与社会预警》文中指出社会危机运行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以社会计量法为方法来构建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尝试便具有开创性和导向性作用。

总之,目前我国对风险社会的研究,尚且处于理论引进、引述、解读和初步运用阶段,亟待以反思性视角来对风险社会进行学理性阐述的相关理论实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自由与资本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张世鹏译,《世界风险社会:失语状态下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郗卫东译,《风险社会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王武龙译,《“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刘宁宁、沈天霄译,《风险社会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英]斯科特·拉什著,王武龙译,《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英]马修·帕特森著,周长银译,《气候变化和全球风险社会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澳]斯蒂夫·克鲁克著,穆易译,《风险的秩序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年第4期。

[美]布伦特·K·马歇尔著,周战超译,《全球化、环境退化与贝克的风险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美] 弗兰克·费舍尔著,孟庆艳译,《乌尔里希·贝克和风险社会政治学评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加]彼得·哈里斯·琼斯著,周战超译,《“风险社会”传统、生态秩序与时空加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李惠斌、杨雪冬译,《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德]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德] 哈贝马斯著,《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德] 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

[英]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约斯特·房·龙编著,赵延东,马缨等译,《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尔丁著,《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Baruch Fischhoff, Paul Slovic, Sarah Lichtenstein. Lay Foibles and Expert Fables in Judgments about Risk. 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 V ol. 36, No. 3, Part 2: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Symposium on Statis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 1982.

Douglas, M, Risk Accept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Science, Routledge Press,2003.

Heimann, C.F.L. Acceptable Risk: Politics, Policy and Risky Technolog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Howard Kunrenther, Slovic.P. Science, Values,and Risk. Annals of the American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96.

Judith A. Bradbury.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ffering Concepts of Risk, Science,Technology & Human,1989.

Krimsky, S. Social theories of risk. Greenwood press, 1992.

Kasperson, R.E, Slovic, P.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isk Analysis, 1990.

Kasperson, R.E & Kasperson,.Jeanne X.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and Attenuation of Risk.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96.

Luhmann ,Niklas. Observations On Moder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 Risk : A 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1993.

Oliver G..Woo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Risk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64.

Perrow, C. Normal Accidents: Living with High-risk Technolog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9.

Robin Cantor. Rethinking Risk Manage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96.

Regester.M.& Larkin.J. Risk Issu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Kogan Page Ltd Paperback, 1997.

Slovic, P. The Perception of Risk. Earthscan Publications, 2000.

【免费下载】关于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的文献综述

《关于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的文献综述》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管理包含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定量定性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做好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能够很好的做好风险识别,只有识别出了项目本身存在的所有重要风险,才能确保后续的风险定量定性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能够顺利实施。如果某些重要的风险没有被识别出来,发生了遗漏,那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对于项目本身,项目参与者,项目投资人都将会遭受重大损失。所以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基础,没有好的风险识别就不会有好的风险管理,同时一个好的风险识别方法还可以兼顾到风险管理后续的风险定量定性分析过程,即在风险识别阶段就包含了识别和评估两项工作,从而大大节省项目资源,提高项目成功的几率。 笔者认为好的风险识别方法可以大大提升风险管理的实施质量,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作为风险管理的前期过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对于现有的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和比较,可以寻找出一种对于全面识别项目风险和机遇的方法,为提升项目成功的几率创造良好的条件。 风险识别中最常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风险核对表,SWOT 分析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敏感性分析和故障树分析等。风险的范围、种类和严重程度经常容易被主观夸大或缩小,使项目的风险评估分析和处置发生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任何有助于发现风险信息的方法都可以作为、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题目: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姓名杨婷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号105961 指导教师王长峰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从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 来详细介绍项目风险管理理论.通过这些介绍为更深入了解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打下基础,为 现实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项目风险;理论;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空前全球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即体现美好又充满风险的未来。一方面,人们期望凭借知识和科技的力量来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制造风险,使得前者难以达到。这可以说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两难境地。正因为如此,风险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非常普遍的名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工程项目投资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风险丛生的过程。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特大型项目,若投资决策失误或风险预防不利,将会给项目相关各方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无论是业主、承包商还是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 目前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领域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然而,该领域内无论在风险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界定、还是风险分析技术和手段的建立、以及风险管理概念和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还远远未达到成熟的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管加快,新建工程项目数量迅猛增加,规模日趋庞大,导致投资增加,建设周期加长,实施失控的危害日趋严重。因此,开展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对于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项目能够得以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达到预期地项目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在我国这样的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际,这项研究会对经济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较快成熟。 二、发展历程 项目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一)萌芽阶段(18世纪中期—20世纪五十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经营管理始祖亨瑞·法约尔在他的《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一书中,第一次将企业面临的风险列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但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制度。而后20世纪美国爆发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促使经 济学家开始了对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视。1952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期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一文中首次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 (二)形成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1975年) 20世纪五十年代莫布雷在其合著的《保险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内涵。 随后,美国保险管理协会(简称ASIM)开设了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赫 奇斯教授主持成立ASIM的―风险与保险学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并发表了―风 险与保险学课程概念‖一文,为该学科领域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合著的《Risk Management in Business EnterPrise》,该书后

项目管理文献综述

------------------------------------------------------------------------------------------------------------------------------- ------------- 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二、风险管理理论国内外研究 1.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源于美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其后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但在这段时间内,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是十分狭窄的。1955至1964年,诞生了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7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及论著数量大增,全美大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普遍开设风险管理课程,RIMS开始建立欧洲及亚洲风险管理团体之间的联系,这导致全球性的风险管理专业联合体的形成,风险管理开始进入全球化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RIMS等专门研究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学术团体。1983年在RIMS 年会上,各国专家学者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通过了“危险性风险管理101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1986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已经走向全球,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性运动。 ---------------------------------------------------------精品文档---------------------------------------------------------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综述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文献 一、引言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被认为是项目管理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的许多项目中,由于没有风险意识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同样,风险和盈利是同时存在的,通常风险大的工程项目才有较高的盈利,降低风险的目的就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以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样,风险管理就成为项目管理的重点之一,风险管理从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一个工程投资项目的盈利收入,是一门需要我们大力研究的一门管理应用学科,对风险管理有着深刻的认识也显得尤为重要。 ◆ 1、《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王月明、卿本姚,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7(02) 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经济学、保险学、风险管理学等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其中学术界较为普遍接受的有以下定义: (1)风险就是与出现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 (2)风险就是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 目前,工程风险管理专家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定义为:工程项目风险是指所有影响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当定量的评价建设工程风险时,会出现风险与概率、潜在的损失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R=f (p ,q ) 其中R 表示风险量;p 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q 表示潜在的损失。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多数情况是以离散情况来定量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及其失,因而,风险量R 相应的表示为 R=n n q p q p q p q ?+?+?+?......p 332211 (i=1,2,3...n 表示风险事件的数量) ◆ 2、《工程项目管理》,陆惠民、苏振民、王延树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风险管理比不可少。 所谓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就是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认、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或在客观上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化解风险为我所用。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师指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方,包括发包方、承包方和勘察、设计、监理咨询单位等在工程项目的筹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以及竣工后投入使用各阶段采取的辨认、评估、处理工程项目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 3、《试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王力颖,中国外资 2010(02)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与此相对应.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的连续过程。其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方面内容。 1、风险分析与识别的方法: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幢反馈匿名函询法。其作法是,在对所要预测的问题争得专家的意见之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在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到得到稳定的意见。它有区别于其他专家预测方法的是匿名性,多次反馈,小组统计回答。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探讨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专业200X级X班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财务风险基础理论研究在理论界,财务风险已经成为现在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财务风险与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以及安全密切相关,它是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在理财活动里边以及处理财务关系中所遇到的风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财务风险的概念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James C. Van Horn, John M. Wachowicz Jr(2001)在《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里面更宽泛地说明了财务风险包括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财务风险的类型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财务风险产生因素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基于伙伴关系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摘要: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类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提升项目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中国工程建设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并且需要项目参与各合作管理共同风险。鉴于伙伴关系模式能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有助于相关组织的革新、学习和提高效率,创建了基于伙伴关系模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模型。该模型系统地描述了伙伴关系应如何组织风险管理体系以及项目风险管理和评价与激励之间的紧密结合,使项目参与各组织通过资源最优化配置提升项目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伙伴关系;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引言 风险在项目中是普遍存在的,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风险管理。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项目以及项目群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种类也越来越多,导致的损失规模更是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与所有参与者(业主、承包商、设计、监理、供应商等)有关,涉及众多组织,如何使这些组织间资源最优化配置是合作管理风险机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国资委也指出,具有上下游产业关系或具有优势互补关系的企业间,要加强产品供应、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形

成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信息共享。鉴于伙伴关系模式能最大程度地整合建设业资源,有助于相关组织的革新、学习和提高效率[1],有必要建立基于伙伴关系的项目风险管理机制,充分整合项目开发相关各方的资源,以有效提升中国建设业风险管理水平。 一、伙伴关系管理模式 1.伙伴关系的概念。伙伴关系应用于项目实施源自美国,目前主要应用于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已有十余年历史。伙伴关系模式是:“两个或多个组织间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旨在为实现特定目标尽可能有效利用所有参与方的资源;这要求参与方改变传统关系,打破组织间壁垒,发展共同文化;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应基于信任,致力于共同目标和理解尊重各自的意愿”[2]。从建筑业市场的自身特点来看,引入伙伴关系模式也有其必要性。建筑业产品的品质是由不同的组织决定的,这些组织包括业主、承包商、设计、监理、供应商和运行单位等。如果各组织间缺乏合作,将导致决定项目品质的各个组织的资源难以充分整合。伙伴关系管理模式则可以通过不同层面的措施实现组织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项目的实施结果,最终为所有组织带来利益。相对于传统方式,伙伴关系方式可以降低项目造价1.76%,缩短工期约8.99%;在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美国、英国和澳洲的一些工程加入了激励机制,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些项目实施的结果显示,相对于目标,实际成本降低了8.1%,工期缩短6.94%[3]。

第二章 风险管理相关文献与理论综述

第二章风险管理相关文献与理论综述 2.1 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是对所有可能造成损失的不确定现象和过程等的通称。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对风险因素、风险环境、风险事件的分析,采取相应决策和行动来规避和减小风险损失,或者在风险值确定的情况下,追求最大收益的行为。 2.1.1 风险管理发展起源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专门的管理科学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管理科学,风险管理既具有数理范畴的科学性属性,同时又具有非数理概念的艺术性属性,因此,对于风险管理,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提出的观点也各有千秋。[1]风险管理的思想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发展于20 世纪的美国。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很早就认为风险管理是公司的基本管理活动之一。1952 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管理”一词。1963 年梅尔和霍斯奇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1964 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出版,被普遍认为是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的开始。美国学者克里斯蒂在《风险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努力。 2.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文献综述 2.1.2.1 国外金融、证券风险管理研究情况 金融行业是伴随风险而诞生的行业。对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尤其是上世纪的后半叶,国际金融发展迅速,各类金融机构、各项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不断创新,金融风险越来越大,有关金融风险的研究也愈加广泛和深入。其中,大量的数学、统计学、系统工程,甚至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都被应用于风险管理的研究。 在欧美国家,实行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模式,证券业务包含在投资银的业务中,相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早期有J.R.希克斯和J.M.卡尔博特森对纯粹预期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流动性偏好假设,促进了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马柯维茨将统计学中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引入资产组合问题的研究,提出用资产收益的期望来度量预期收益、用资产收益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思想,将风险进行量化研究;威廉夏普、林内尔和莫森分别推导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运用该模型对均值-方差模型进行优化,进行单种资产系统风险的定量研究,金融界和经济学界一直将CAPM 作为处理风险问题的重要工具,被大量运用在风险管理与财务决策等方面。上世纪90 年代起,VaR(Value at Risk,受险价值法)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被提出并逐步兴起,VaR 法指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和组合所面临最大可能损失[17]。该方法首先由J.P摩根针对市场风险的研究提出,用规范的统计技术来衡量风险,大大增加了风险管理系统的科学性,目前被金融界和学术界大量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定量研究上;Duncan Wilson 在1995 年发表《操作风险VaR》,提出操作风险经济资本配置,文章认为,操作风险可以使用VaR 技术进行精确计量,在建立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操作损失事件数据库的基础上,用数据拟合操作损失的分布。随后,通过设置一个置信区间,比如99%,由此算出操作风险VaR,再根据增量和存量的配置原则,确定相应的经济资本额度。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Total Risk Management,TRM)的提出,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风险管理进行界定,其中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业务单、业务环节、各种风险来源、类型的通盘管理和控制,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以及各相关产品、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对各类风险统一进行测量评估并汇总,并根据业务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全文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 蔡则明吉林大学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企业都处在多变的环境中, 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突显出来。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企业报告的可靠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都将是十分有益的,对于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并对风险管理的内涵及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讨论分析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并指出风险管理新趋势对我国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启示。本文总结了风险管理的意义及我国的风险管理现状,并讨论了完善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启示 一、企业风险管理简介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社会各部门积极主动认识管理风险,以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运行,在此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根据战略决策的要求,对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管理与处理,为使风险损失、可能性、发生频率降到适当低的水平的系统管理过程。企业风险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现代企业主要针对投资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范[1]。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含义

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 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的经营活动难免存在各种风险,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2]。 1.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会计信息可以在会计系统中畅通无阻地传递,对于偏离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经济行为,可以立即予以发现并及时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机构,便于采取措施,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既定的方针进行。 2.有利于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风险控制系统要求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能够相互协调和制约,通过业务处理的授权,使企业各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范围和职权,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风险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信息产业已经发达的现代社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

工程项目风险及其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风险管理已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得到了一定范围的运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一般工程项目风险起源入手,探讨降低工程项目风险、为工程项目提供安全保障、促使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方法,其目的是寻找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途径。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很大的意义,对此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有:1984年,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制定的PMBOK将项目风险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2000年对其进行了修正,足以可见PMI对项目风险的重视。另外 C.B.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一书中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改框架的构建弥补了单一过程的风险分析技术的不足。除此之外,国外的众多学者也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学者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现状如下:王蔚初(2010)中《现代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管理》中主要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综述,着手于项目风险的预测与识别,项目风险的评估与分析,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以及项目风险的监控和防范,阐述了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 张根合,李渊(2010)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初探》中指出,工程项目的启动需要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项目计划等步骤,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面对一些变化。因此,如何识别、分析、应对工程项目风险成为需要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妥善解决的问题。 张晓晨(2010)在《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浅析》中指出,风险管理一直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所以他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项目管理的经验,对项目风险概念、研究现状、及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希望能对广大项目管理人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1.信贷。 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业务而从事的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是以偿还为条件,并且收取利息为获取报酬的借贷行为.它的运行方式为:吸收来自个体储户的存款,然后将之发放给信用可靠的贷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向储户支付利息,贷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银行通过利息的不同来获取收益.银行信贷具有聚集,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职能. 2.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经济领域中,一般将之理解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损失的发生因为影响因素的大量性,无规则性和随机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与信贷活动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在广义上它指因客户违约引发的风险,在狭义上指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张淼) 3.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银行经营信贷活动,就不可能完全规避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客观且肯定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信贷风险的信贷活动是不存咋的。 (2)隐蔽性。 信贷活动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风险难以直接的、精确的被观察和度量。 (3)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但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前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的存在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政

治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这些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使得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变得复杂化. 1.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债权上。债权是指商业银行(债权人)按信用原则和交易准则,以贷款为形式、以契约承诺为载体,让渡信贷资金使用权给借款人(债务人),并藉此拥有向借款人追索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经济权利。根据贷款契约的履行情况,商业银行的债权可分为正常债权和不良债权。就一笔贷款而言,如果该贷款能够按贷款契约规定的期限要求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该项债权就属于正常债权。否则,就属于不良债权范畴。“不良债权”是指按期很难收回或无法收回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呆账、坏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王红夏) 2.产生原因。 不良债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低,其体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对经营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信贷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发放贷款前,没有对贷款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没有对其资产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就像对方贷款.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贷款人信用低,不具有偿还能力.而一些贷款单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其不具有偿还能力. (2)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无论哪一种业务,事先都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于银行来说,在贷款之前,应结合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凭借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决策贷款,无疑会产生信贷风险. (3)信息不灵.银行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及时,可靠的信息上,并且贷款之后,也应跟踪调查贷款对象的最新信息,确保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4)国家体制原因。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会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会形成贷款风险.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向,投量的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政

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一次性的、创新性的并且涉及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针对当前我国工程建设中,对风险认识和估计不足,在建设过程中又没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等情况。本文着重从风险的认识、特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介绍了它的基本概念及其常用的几种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和监控的方法,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措施。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项目业主、客户、项目组织或项目的某个当事人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因数影响,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当事人的期望产生悖离,并存在给当事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工程项目风险的产生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所实施的项目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划或标准的更新、更改给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对这类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首先要保证所实施的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还应密切注意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可能发生的变化。如调整国民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强行下令已开工的项目下马,或对一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许多工程业主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其投资计划,因此,不可避免要遭受重大损失。再者由于政府角色与地位的特殊性,一旦政府换届就有可能导致工程项目发生变更,由此造成工程项目独特的“政治风险”。 2.市场风险 由于产品和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及供需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因素给项目造成的风险。该风险是竞争性项目最常遇到的风险,对项目的收益影响至关重要。避免或减少该风险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是前期做好市场调研,把握项目的产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变化趋势;在选择时,注重项目产品的生命周期,避开进入衰退期的项目,选择具有市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避免市场风险。二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做好产品市场定位,运用营销策略来降低或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少、降低市场风险。 3.管理风险 指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层决策失误、战略调整等管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风险,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具有主观性、可控性,与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有直接联系。 4.财务风险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融通、资金周转、利率汇率变化使项目可能发生超投资或资金短

关于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综述

项目风险管理综述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关键字: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对策、风险应对 摘要:风险是指由于当事者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得最终结果与当事者的期望产生较大悖离,并存在使当事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这些风险造成工程项目实施的失控现象,如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计划修改等,最终导致项目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因此工程风险管理是决定工程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项目风险管理是保证项目按照按期、按质完成的项目目标的关键管理环节。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对不确定性或风险性问题的分析和控制。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项目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对社会发展和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渴望项目的成功,不断探寻项目成功的奥秘。项目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有其科学的含义。只有正确理解项目的科学内涵,掌握项目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才有可能实施科学的项目管理,也才能趋利避害,有效控制和管理项目风险。随着利润空间的减小,而项目工程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却不断增加,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也越来越大,风险成为项目成功与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科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问题的提出

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最初是企业为控制偶然损失而作出的有组织的集体努力,是企业内部管理功能的延伸。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源于美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其后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但在这段时间内,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是十分狭窄的。1955至1964年,诞生了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风险管理实践和教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险管理的知识才开始进入中国,90年代初,外商率先在工程项目中使用风险管理,其后,不少的外国风险管理顾问公司的进入中国。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的大型项目进行了风险管理实践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地铁工程、小浪底等工程都运用了项目风险管理办法。 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风险是由于从事某项特定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或财务的损失,自然破坏或损伤的可能性。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就是在项目管理活动或事件中消极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工程风险不仅包括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自然灾害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包括技术性、管理性问题引起的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是根据工程风险环境和设定的目标对工程风险分析和处置进行决策的过程。包括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风险识别可以从风险分类着手,采用专家调查法、幕景分析法或者故障树分析法进行有效辨别。其中专家调查法是邀请专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范文2篇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范文2篇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范文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研究 在当今全球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内外部环境呈现出不断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因为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并且控制外部环境的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改变自身去适应新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其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我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起步较晚,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较差,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领域风险管理制度或者措施并未建立和实施,尤其是数量比例很高的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状况较差。在企业整体风险管理发展落后的环境之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也是不容乐观。迫于风险因素增多对于企业生存和应对复杂环境产生的压力,国家和企业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驱动影响越来越大,并提倡风型的内部控制。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有效应对财务风险,高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1.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财务风险的内容方面。陈小鲁认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容是筹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运营风险控制和分配风险控制。而占松涛认为凡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资金周转,可能使

企业在当前或未来某一时期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因素都应纳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范畴,财务风险的内涵已经扩大到企业资金运动的方方面面。对于风险管理现实状况的研究。胡小红认为安然、中航油等企业因财务原因倒闭破产案例的主要原因是风险意识淡薄和没有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风险。郑涵少则认为现阶段经济环境下,企业进入了集团化的成长发展阶段,跨地域经营使得母子公司或者总分公司之间的财务会计信息沟通和交流受阻,企业必须在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同时加强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以此来规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关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两者相融合的研究。刘印平等,高秀兰所持观点大致相同,即企业的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靠拢的趋势正不断加强,两者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以风险管理为主导、适应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新制度正在迅速发展。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必须要加强与内部控制的联系,要借助内部控制的功能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使控制和风险管理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综合性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现有内部控制下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内部控制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以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更大程度地规避财务风险提供借鉴。 2.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财务风险内涵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的收益的可能性以及偏离程度。财务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从影响因素的来源上

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2008年第5期总第143期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 O URNAL OF HENAN I NSTIT UTE OF F I NANC I AL M ANAGE M ENT N o .5 2008 Seri al NO .143 收稿日期:2008-07-05 作者简介:张 琴(1977-),女,河北定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陈柳钦(1969-),男,湖南邵东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金融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张 琴1 ,陈柳钦 2 (1.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天津300071;2.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摘 要:现代风险管理已经从传统风险管理阶段向整体化风险管理过渡;风险管理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人们的安全性需求、风险成本和公司相关权益方要求开展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目前风险管理发展的最新趋势,它是一种站在整个公司角度进行的整体化风险管理方式。全面风险管理内容涉及保险、财务套期保值、投融资、杠杆管理、薪酬设计甚至税收管理等多个领域。美国COSO 委员会和GARP 组织根据各自的情况秉承各自的标准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从它们的框架结构中得到启发以利于我国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和运行。关键词: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资产型避险工具;负债型避险工具;股权型避险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796(2008)05-0022-06 一、从传统风险管理到整体化风险管理(一)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及思维演变 风险管理(R isk M anage m ent)是家庭或企业对其面临的风险,事前运用各种风险管理策略和技术所做的一切处理过程。风险管理是一种颇具常识性且系统化的学科或艺术,狭义的风险管理使用各种专业性或创意性的系统化措施,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损失事故发生前,预防损失;二是损失事故发生时,减轻损失;三是损失发生后,弥补损失。而风险管理理论真正发展起来经历了传统风险管理和整体化风险管理两个阶段。(1)传统风险管理。彼得 伯恩斯坦(P .L .Ber nste i n ,1996)认为,人类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想操控灾害或风险。随着概率论的产生,人们对于灾害事件的估计开始有了客观的科学根据,这推动了风险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产生,这个时候还没有 风险管理 的名词,但与其功能相当的安全管理与保险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安全管理与保险领域中,风险管理的思维仅限于对客观存在的实体损害的管理。真正的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风险管理以保险行业最具代表性。1970年到1990年是风险管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开始面临种类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严重的风险。1979年美国三里 岛核电站的爆炸事故,1984年在印度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的毒气外泄事故等多起重大科技灾难,对风险管理在全球的推动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与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在美国一些大学的商管学院首先开始讲授一门涉及如何对企业的人员、财产、责任及财务资源等进行保护的新型管理学科,这是风险管理正式在学术领域传授的开始。目前,风险管理己经发展成企业管理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管理学科,围绕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核心目标,风险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管理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新型的整体化风险管理。1990年以后,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整体化风险管理阶段。整体化风险管理冲破了传统风险管理对风险的狭隘理解,把风险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造成这一时期风险管理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由于衍生金融商品使用不当引发了多起金融风暴,促使财务性风险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保险理财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整合,打破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藩篱,财务再保险与巨灾风险债券的出现就是明显的例证。新型风险管理是站在整个公司角度的风险管理,常常被称作公司风险管理或全面风险管理,它关注的主要是风险对冲的目的和对整个公司价值的影响,是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方向。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丰富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 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