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王莹]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思自身,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王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海河司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的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后进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在万同身上,我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这李镇西老师的心,而万同神圣多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思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自己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象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象我不会,我回伤心,会愤怒,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斑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力了,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读罢万同的故事,说真的我如坐针毡!为自己的浅薄,为过去自己一直认为我是个凡人,我要吃饭,我也要生活的琐事,我要上侍奉父母,下养活孩子,还要做一个好妻子,所以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你给我多少工作,我就做多少工作,现在的我为有这样的念头而谴责自己,李老师对待万同的故事唤醒了我,让我明白了做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有多难,而自己离优秀还有多远的距离!如果说万同勾起了我的回忆,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

读完李老师的自述,这两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

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惟独缺少的是一份真!缺少一份最求实际效果的精神。

我们的德育目标自成体系,然而却像一个影子,不,不是一个,而是无数个忙碌的影子,消耗着时间、金钱,消耗着教师资源,却并不真实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只是一个黑色的的幽默。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而在今天,宁小燕

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那么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那挥向乞丐的拳头是挥向教师的,那升旗时的嘘声是对着教育的,那校园里冷漠的围观是围向教育的,那弃落水的同伴于不顾而订立攻守同盟,四散逃跑的学生是逃离教育的。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被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已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武汉、重庆等地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这也许是教育的悲哀,也许是社会的悲哀。

读李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教育应适应社会一应该能够影响和改造社会。

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提他人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中,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淡然也没有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份道德优越感,而李镇西老师却不止一次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里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籽。”而李镇西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李老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一切帮助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李镇西老师的生命,并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我们总是希望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自己有吗?我们自己感恩的心会传给我们的学生的。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我们知道学校都怕惹上体罚学生的帽子,但是在爱心基础上的体罚,恰恰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爱的最好表达,恰恰是老师对教育问题的更深的思考,更深的理解。

有不少的老师说,李老师不可学,其主要的理由如下:不可学之一,李老师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细细一想,这个问题并不可笑。这个帐并不难算,还不包括物质上的付出。有很多的时候,节假日甚至春节,李老师都是和学生在一起的,那么他算不算个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算不算合格的儿子?算不算合格的公民?不可学之二,教育是万能的吗?一个调皮的学生需要教师调动多大的精力?而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在讲求效率的当下,教育者能与世俗对抗多久?对抗到什么程度?不可学之三,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校给李老师究竟留下了多大空间?学生们嫩够在多大的程度上重视分数以外的东西?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体制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

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然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反衬出了李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老师的人格魅力!

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中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点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学多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但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

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们,所有认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问题分析的老师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动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