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低碳经济与转型契机重庆创建低碳城市的探索

低碳经济与转型契机重庆创建低碳城市的探索

低碳经济与转型契机重庆创建低碳城市的探索
低碳经济与转型契机重庆创建低碳城市的探索

2010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05)

低碳经济与转型契机重庆创建低碳城市的探索

【内容摘要】后哥本哈根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重庆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长将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硬约束,阻碍城市现代化进程。创建低碳城市是重庆市加快经济转型、培育新增长点、实现新型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创建低碳城市对重庆发展的意义,采用总体法对重庆市二氧化碳排量进行测算并剖析创建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并基于能源及二氧化碳需求预测模型对重庆市创建低碳城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重庆市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思路与策略应对。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转型低碳城市二氧化碳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已引起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其中在1970年至2004年期间增加了70%。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其排放于同期增加了大约80%,其浓度增加主要是由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所造成的。后哥本哈根时代,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在去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1],这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了低碳时代。

2010年初中国低碳经济合作项目动员大会将重庆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之一。重庆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仍会持续增长。限控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有可能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从而成为重庆市现代化进程的最大制约因素。重庆市面临着全面协调发展与减排之间的关系,改变高能源消耗为支撑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探索低碳发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形势。因此,探索低碳发展,构建低碳城市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低碳城市与重庆契机

付允、汪云林等学者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胡鞍钢认为,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3]。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目前我国已经有上海、保定、无锡、南昌、杭州等多个城市提出构建低碳城市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重庆要把低碳经济作为抢抓新兴产业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机结合点,要在发展低碳经济上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全面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设施,才能成为全国的低碳经济示范城市。

(一)创建低碳城市是“五个重庆”建设的重要保障

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提出“五个重庆”的战略决策和发展目标。实现低碳发展,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力度,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建设“五个重庆”提供重要保障。

(二)创建低碳城市是重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为基础。这种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快改变,将陷入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之中。这迫切要求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新能源为主基础之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创建低碳城市是重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

传统高耗能低产出的发展模式的终将受到制约,我国沿海城市发展的已经面临瓶颈。重庆市作为后发城市,及早面对减排压力,及早调整城市治理模式,可以让依赖传统工业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通过产业机构的调整、环保监控的执行、城市居民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经济盈余,增加城市吸引力。

二、重庆创建低碳城市:现状与制约

(一)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采用总体法来测算重庆市二氧化碳的排量。城市能耗主要包括建筑使用中家庭生活所消耗的电能、天然气、热力,建筑能耗,外出交通能耗及生产性能耗的总计。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采用总体计算方法,利用人均GDP 指标、单位GDP 产出的能耗量及二氧化碳与能源的换算比(K)来获得,公式(1)、(2)表述。以燃烧1吨标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2.45吨的标准来进行换算。相关人口、GDP 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1998-200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总体方法2CO KE = (1)

22CO GDP E CO P P GDP E

???排放量= (2)

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60.24亿元增加至2008年5096.66亿元,增长了3.74倍,直辖前十年同期GDP 年均增长10.2%,其中增速最快的2004年和2006年为12.2%。2007年GDP 增速达到了15.6%,超过前十年平均增长水平5.4个百分点、比前十年最高增长速度高3.4个百分点,创直辖以来新高,同时也远远高于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10%的增长速度,其中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率达14.39%。然而,经济发展必然拉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重庆市能源消费从1997年的2030.13万吨标煤增加至2008年的5091.52万吨标煤,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7.18%;尤其2005年能源消费增长率达到22.5%,年净增消费量710万吨标准煤。其中,油料的增长幅度最大,超过了3.0倍,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的增幅也都接近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猛增长。

从排放总量来看,1997年—2008年重庆市化石燃料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8.7%。1997年-2002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较为平稳,由4973.82万吨增加到6279.47万吨,年均增长217.61万吨;2003年—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较为迅猛,由6707.86万吨增加到12474.22万吨,年均增量达到961.06万吨。这与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态势是相吻合的。

图1 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GDP 图2 重庆市

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从排放强度来看,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3.66吨/万元逐步降低到2008年的2.45吨/万元,二氧化碳排量的增长速度是小于GDP 增长速度,表明重庆市总体经济情况良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重庆市先后发布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重庆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为低碳经

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推进实施节能减排战略,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1997-2008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33.06%。

从排放的来源结构1来看,2005年—2008年重庆市化石燃料利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工业排放比重为76-78%,占据绝对份额;居民生活排放比重为12%-13%,所占份额居其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排放比重为8%-10%,所占份额比重居第三位;仓建筑业排放比重为1%-2%,所占份额最小。

表2 重庆市2005-2008年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结构

1由于低碳城市的概念主要涉及的是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生活二氧化碳排放,此处意在说明四个方面排放来源的结构,故暂忽略农业及其他排放来源。

图3 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结构

(二)重庆市创建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

直辖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十一五”规划以来以“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协同控制,城市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协同解决”为导向的节能减排,为重庆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偏高

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速度远远低于GDP增速,但通过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重庆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偏高。从万元GDP二氧化碳排量来看,呈现2004年—2008年四大城市指标值都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重庆市指标值最高,万元GDP排放量在1.27-1.42吨之间;天津次之,万元GDP排放量在0.95-1.11吨之间;其次是上海,万元GDP 排放量在0.8-0.88吨之间;北京市的万元GDP排放量最低,为0.66-0.8之间。从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量来看,2004年—2008年四大城市指标值都同样呈现逐年降低趋势,重庆市指标值5.1695-6.7375之间,远远高于上海、北京和天津,大约是上海的2.5倍,北京和天津的2倍,表明重庆市在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上尚存在巨大差距。

图4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量比较(吨/万元) 图 5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量比较 (吨/万元)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以煤炭为主,煤炭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65%左右,与全国相似但略优于全国水平。优质高效能源消费比重略有上升,其中天然气消费比例占13%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但油料消费和全国25%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仅为30%左右相比较,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与当今世界平均结构相差甚远,当然这也是由重庆市能源资源结构所决定的。重庆市能源资源主要是煤炭、天然气和火电为主,没有石油资源。因此,重庆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仍将持续,所占比重也将维持在65%左右。

图6 1997—2008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万吨标准煤)

3、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重庆市单位GDP能耗一直保持下降态势,且降幅不断增大,2005年单位GDP能耗为1.42吨标准煤;2006、2007、2008年GDP能耗连续下降,分别为1.37吨标准煤、1.33吨标准煤和1.27吨标准煤。但重庆市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与沿海发达地区能源利用效率40%和发达国家的50%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重庆市的能耗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7吨标准煤/万元,比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高0.5-0.6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差距就更大,基本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两倍,这也说明重庆市工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从单位产品能耗也可以看出上述问题,2006年重庆市吨钢综合能耗668.05千克标准煤,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但比国际先进水平642千克标准煤,高出4.1%;水泥综合能耗每吨126.98千克标准煤,高于国内先进水平113千克标准煤和国际先进水平102千克标准煤,分别高出12.4%和24.5%。总体而言,重庆市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尤其是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和国家之间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节能的有效手段。

目前,全市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共计220家,占全市万吨以上企业总数的78.6%“十一五”期间,在全市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共计能源消耗量占规上工业能耗的85%以上,200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总能耗为1951.44万吨标准煤,占2007年工业总能耗的87.89%,2007年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为2200.47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6.77%,2008年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为2734.79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6.08%。但与此同时,六大行业总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05%,能源消费强度大。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逐年增加,但单位产值能耗逐年下降。

四、重庆创建低碳城市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理论推演

(一)重庆市一次能源需求预测

建立一次能源需求的协整模型(林伯强,2008)[4]。模型的表达式为:

12345LQ C LY LM LC LEF P βββββ=+++++

其中:Q 表示一次能源消费量;Y 表示GDP ;M 代表产业结构,用重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表示;C 代表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EF 代表能源效率,用工业生产的增加值/工业的能源消费量表示;P 表示煤炭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模型中对所有变量采用对数

形式。预测结果如下:

采用马尔科夫概率分析法建立随机时序模型(林伯强,2008),预测重庆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以2008年为基准年,以能源消费结构为对象的马尔科夫基本模型的表达式为:

S(2008+k)=S(2008)×P k

其中:S代表各时期各类能源占的能源消费份额,P为平均一步转移概率矩阵。重庆市未来2010-2040年能源需求的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

利用一次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结果,计算出在已经预测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三种经济增长水平下2010-2040年重庆二氧化碳的排放。

述对GDP增长率的假定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预测值,计算可得2010年-2040年重庆市城镇人均二氧化碳排量值。

关系。笔者选择Shafik和Bandyopadhyay(1992)使用的人均收入作为解释变量的二次方程形式进行模拟。描述了重庆市2010-2040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如图7所示,在预测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假定的三种经济增速下,当重庆的人均收入小于41038元时,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当人均收入大于41038元时,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在41038元处达到人均二氧化

图7 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以上分析表明,无能源及二氧化碳排放规划目标的约束(即在自发状态下)的条件下:

第一,2010-2040年间,重庆一次能源需求将面临持续增加,尤其在远期的2030年和2040年最高将达到20255.73万吨标准煤和37104.67万吨标准煤,达到现有需求量的5倍和7倍,重庆市能源供给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第二,高经济伴随着能源的高消费和环境的高污染。以煤为主的能

源消费结构使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呈上升趋势,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是当前的1.7-1.9倍,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是当前的3-4倍,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将达到当前的6-7.5倍,重庆市将面临巨大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

第三,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表明,重庆市人均收入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理论拐点,当人均收入大于41038元时,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降低。也即,在人口自然增长前提下,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降低整个社会能耗水平和提高能源效率,重庆市可以达到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实现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相对减少的双赢局面。

五、重庆市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思路与策略应对

(一)重庆市创建低碳城市总体思路与目标

重庆市打造低碳城市应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的总体部署,遵循整体规划、综合平衡、区域协调、生态高效、因地制宜、参与管理的原则,借助后发优势、创新优势、区位优势,以试验示范、低碳工程为牵引,以体制创新、政策激励为保障,突出城市空间规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碳技术研发创新、低碳生活与消费模式调整,推进低碳城市的实现。总体而言,重庆低碳城市打造应主要围绕提高能效、新能源应用、增强碳汇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强化低碳公共治理、提倡低碳生活模式等来实现。把低碳发展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内容,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融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实践中。近中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碳产出效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GDP产出)作为核心,实施节能减排,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

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结构,控制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特色第三产业,构建低碳的基础设施,探索有效的低碳转型模式,打造西三角地区最具竞争力低碳城市。以两江新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筹建低碳试验示范区,争取到2015年建立起区域性碳排放的清单管理、监测核算、统筹管理及市场交易体系;实现碳排放强度大幅度降低,力争年均降低率达3%,到2020年完成GDP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提高25%以上。力争实现CO2排放总量在全国率先达到峰值并进入下降阶段(2020年前后);到2020年,主要高耗能行业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贡献显著提升;以

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和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制造为特点的产业链基本形成。

(二)重庆创建低碳城市的行动领域与应对措施

1、加大推进节能降耗

推进工业降耗。加强节能目标考核、节能评估和审查、强制性能效标识、能耗限额管理等节能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业、市政等重点领域以及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审计和监管,重点强化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建设一批节能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和发展循环硫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加快研发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大力发展30万千瓦及以上高容量高效率机组;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在运火电机组,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实施“以大代小”、“上大压小”小机组淘汰退役,提高单机容量;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等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结构。第一,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加强成品油调运,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第二,积极开发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研究农村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合理利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核能电站;利用水能资源积极推进水电开发建设,加快发展武隆、巫溪、巫山等地风能发电,扶持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第三,大力推进和发展循环硫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加快研发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大力发展30万千瓦及以上高容量高效率机组;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在运火电机组,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实施“以大代小”、“上大压小”和小机组淘汰退役,提高单机容量;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等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逐步将煤炭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重降到50%以下,最大限度减少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2、调整优化产业格局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新为核心,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新需求,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依托低碳示范区和重点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自主品牌产品,培育壮大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系统集成和总承包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把低碳标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针和衡量尺度,以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创新产

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节能和环保服务业,积极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产品由低端为主向中高端转变,企业由产品经营为主向总承包一体化经营转变,示范区由企业集中向创新集聚群转变,产业由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转变,把低碳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路径的产业体系,遵循能源供给“低碳化+减排技术路径”与“能源需求低碳化+能效提升路径”的两种原则,积极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低碳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导的低碳能源产业、生态农业为龙头的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相对能耗较低的通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IT产业以及以现代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综合物流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控制高耗能产业比重。重点加强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第一,加快淘汰落后冶炼工艺和设备,大力推进先进冶炼、熔炼技术,提高新建、改扩建工程的能耗准入标准,实现冶金工业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流程连续化、紧凑化、高效化;充分利用冶金行业的余热、余压和各种放散性可燃气体,利用自备电站,推动冶金行业企业节能降耗。第二,大型合成氨装臵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转化效率,加强余热回收利用;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降低能源消耗。烧碱生产逐步淘汰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第三,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装饰新材料和建材;淘汰传统能耗高的小水泥、小玻璃和实心页岩转,提高建材产品附加值,优化建材产品结构。针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应特别加强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加大节能改造和技术更新。

打造低碳生态产业链。重点对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新技术的产业项目、促进物质和能量在各个生产企业和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多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的生产过程减排项目、充分利用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废料,把它作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或另一部门的原料,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的生产“废料”再利用项目。结合两江新区政策,可对以上项目实施以下支持措施:一是设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二是低碳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对碳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给予获利年度起三年内按有关规定提取风险补偿金可税前扣除的

政策优惠;四是给予技术产业年产值60%以上,所得税可以按10%来增收的政策优惠。

3、实施低碳交通工程

重庆市系打造必须立足低碳,借鉴国外城市交通经验,创新交通模式,实现交通体系生态化、捷运化、信息化、人性化,建成包括干道、支道及轻轨等组成的交通网络,形成区间顺畅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以及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土地节约利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多赢格局。

实施集约交通规划。畅通重庆”为抓手,大力推进重庆市轻轨、地铁“九环一线”建设,以轨道交通、BRT等大容量交通设施建设为抓手,形成组团化混合用地布局模式。倡导交通规划紧密型组团建设(TOD模式),注重新开发区域以重大交通枢纽为中心,以提高公交出行比重及效率;重新开发区域居住与产业用地的平均,以减少远程交通及向心交通;注重公共交通向居民小区、商业区、学校聚集区等城市功能区延伸,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提高公交可达性。

鼓励出行方式公交化。一是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车、出租车、水运等多层次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分区域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公交线路与轨道建设同步配套和调整。加快发展公交优先通道,打造中心城的公交主干线、干线、支线三家网络,建设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规划远期,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30辆。二是合理引导小汽车使用。按照“鼓励拥有、限制使用”的原则,逐步限制私人汽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中心区域的用车和停车成本。提升交通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控制小汽车在中心城市交通结构中所占比例不超过20%。适度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除城市密集区外,选择将城市公交适度延伸到近郊村镇,平衡交通流量的空间布局,鼓励郊区居民使用公共交通进出城区,提高出行效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逐步取消通往郊区的高速路收费,将高速路收费口外移到省市边界。

新能源交通工具升级。尽早淘汰和禁行高污染车辆,打造绿色车辆全覆盖城市。积极推广应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目录中新能源汽车。同时,充分发挥重庆市汽车和摩托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氢能等新能源车辆,将重庆建成绿色车辆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的示范基地。落实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发挥新能源车辆在低碳减排上的示范效应。通过更新交通工具的能耗技术,减少碳排放。

4、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重庆市发展绿色建筑应以“四节一环保”,即建筑的节能、节材、节地、节水以及室内环境保护为核心,重点发展太阳能、水泵能、地热能

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推动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法规和制度体系,形成一套权威、有效的绿色建筑认证标准体系、建筑能效测评与能耗统计体系以及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动态监管体系,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绿色建筑,全面完成建筑节能减排指标,绿色建筑理念在全行业、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力争到2020年全区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理念,把重庆打造成绿色建筑城市。

图8 绿色建筑示意图

推行绿色建筑标准。一要强制执行节能标准,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鼓励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现有商业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营机构要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节能措施。二要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推进建筑用能产品能效分级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建立节能建筑评定体系,推行建筑能耗性能评级和绿色建筑性能评级。鼓励建造绿色节能示范建筑,引领节能技术应用。三要设立绿色建筑基金,结合税收财政激励政策,用于绿色建筑的技术开发、宣传、示范和推广以及节能监管。尤其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耗定额管理,组织严格的能耗检查,探索累进为主的能源价格。

优化建筑节能结构。一是针对重庆地处南方的区位特征,推广各种屋顶遮阳、外墙遮阳、窗户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太阳辐射;加强各种

自然通风手段,通过自然通风缩短空调运行时间;开发和推广主动或被动式除湿装臵,降低室内湿度,适当提高室内空调温度等,都可以产生更大的节能效果。二是探索新农村可持续能源消耗模式。三是发展和推广低能耗的大型公共建筑技术。推进低碳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积极借鉴新加坡建筑普遍采用的外遮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建筑绿化等低碳建筑设计技术。

5、构建低碳融资体系

碳交易市场是推动低碳产业发展、整合低碳资源的重要纽带,市场潜力巨大。重庆作为西部最大城市和全国第四大中心城市,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二氧化碳、气候、环保等权益性交易产权化;推进碳交易市场、碳交易金融创新,开发节能减排、碳排放等权益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充实重庆西部金融中心的功能体系,为重庆市经济低碳化转型提供强大融资支撑。

建立碳金融交易中心。以重庆市为碳金融核心区,以“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经济区”为金融基本区,采用现货为主、期货为辅的碳交易机制,形成一个功能健全、机制完善和体系统一的中部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市场。全方位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的碳金融市场竞争,使重庆碳交易市场成为国家碳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建议将低碳金融作为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制定的重要议程,邀请中外权威专家提出咨询意见,尽快明确低碳金融对于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以及实现重庆市经济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地位。

积极打造碳金融平台。构建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偏于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利用此交易平台,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来获得额外利润,或者买入不足的减排量以履行义务;系统地做好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通过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得到认同;通过交易所聘请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量审核资质的独立的第三方定期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进行温室气体减排。

培育碳金融中介市场。政府应鼓励重庆市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以CDM 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鼓励商业银行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满足CDM项目下的多样性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掘新的业务领域,包括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 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CDM

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

6、大力倡导低碳民生

在明确低碳城市建设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市民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响亮口号,制定阶段性目标,形成市民共识。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准入制度、奖罚制度的导向作用,鼓励市民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加快形成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良好环境氛围。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小区)为低碳生活示范区,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小区环保、垃圾利用、资源再生、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在全市推开。

公共设施硬件低碳化。按照同类城市一流、国内先进的标准,重点教案设群众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根据城市空间格局,调整文化设施布局,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设施。到2020年,中心城区达到每十万人0.6个图书馆的密度;在各居住区级体育用地中,增加市民活动设施,按服务半径建立一系列的城市休闲中心、公园及旅游设施等,发展和完善体育也难懂场地体系,使居民能够拥有充裕的休闲娱乐场所,包括游乐场、各类体育场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完善便民型医疗保健网络、居住区配备保健站及老年服务康复中心。建成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卫生保健体系,形成社会保障覆盖面大、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到2020年达到6床/千人。按照“起点高、功能全、环境优”的原则,通过整合、臵换、调整等多种形式,建设专业特色商业街、大中型购物中心,服务范围覆盖片区。居住区级商业金融主要是社区服务业,包括传统的百货店、连锁便利店,结合各片区居住区位臵合理设臵,提高居民日常生活的方便度。

塑造低碳生活文化。建设以低碳价值观和环境伦理为核心、以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标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高度统一的新区低碳文化。一是积极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生活观念,提倡以节约为荣、简约为美,反对浪费、奢侈的生活模式和消费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多不同层次的生态教育,普及推广生态保护意识,广泛传播环境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倡导节约能源等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低碳发展的行为规范。二是普及低碳生活知识。鼓励市民自觉学习低碳经济知识,了解低碳经

济的发展动向以及自身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所能起的作用,自觉进行低碳消费。引导市民树立低碳环保的价值观,生活中自觉履行环保公民责任,多树立碳预算、个人碳预算意识,多让自己为低碳经济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制定激励政策,形成文化舆论导向,比如对遵守相关法规,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的市民,予以奖励。三是营建低碳参与机制。采用行政导向,制定激励政策,规范和制约企业和公众的行为,例如,鼓励推行家庭自愿高价购买绿色电力,鼓励企业自愿承诺减排指标、推行消费产品的碳标识,鼓励公众购买低碳产品。努力向低碳型社会发展,广泛推广利用清洁的太阳能、风能技术,以节能的LED 灯替代白炽灯,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减少电力消耗,提倡和鼓励低碳出行方式,乘坐公交车、小排量汽车或新型燃料汽车、节能环保车等,鼓励采用拼车出行方式,减少车辆空驶率。

规划建设低碳生活社区。把社区作为低碳文化建设的基层载体之一,从社区的设计到消费、管理,始终贯彻低碳理念。在未来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倡导“非机动化”出行,限制机动车在小区内行驶,小区道路网络应设计为鼓励步行,减少机动车的出行次数和距离,节约能源;健全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和绿化的环保设施,积极组织社区“跳蚤市场”,建设节约社区、清洁社区;倡导对社区废弃物实行严格的分类处理,监督制止生活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违规排放。培育一定比例的低碳家庭,以低碳消费观指导低碳社区各项经济指标的确定和各种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以绿色空间构筑其空间网络,创造亲地、亲绿、亲水的空间。深入开展创建低碳社区活动,逐步形成“低碳发展,人人有责”的公众参与机制,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力求做到经常有活动,人人都参与。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2009.中国宣布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EB/OL].

11-26.

[2]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 (2):5~10

[3]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国情报告,2007,(29):34-41

[4]林伯强、蒋竺均、何晓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和消费结构预测,厦门大学能

源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8

[5]Grossman,G.M.and Krueger,A.B.,1991,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3914.

[6]碳交易市场建立迫在眉睫[N].中国企业报,2010-03-23.

[7]Holtz-Eakin,D.and Thomas M.Selden,1995,“Stokingthe Fires?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57,pp.85~101.

[8]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47-50.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2018年的周口市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答案

只有(),才是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的和经济的工业能源C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D 可再生能源不包括()A 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A 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没有()A 以德国双元系统(DsD)为典范。C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C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B 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A ()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A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B ()是指倡导低碳的思维模式、生产观念、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将企业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C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不包括()D 太阳能资源的特点不包括()D 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不包括()D ()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D ()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A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是()B 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C 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是指()C 解决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加强和健全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素不包括()C 以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典范B 1990到1995年间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就几乎达()美元D

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力量()D 实施低碳营销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D 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最为明显D (),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D ()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A 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A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D 冯之浚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AB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ABCD 张扬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ABC 社会层面实现低碳的现实路径有()ABCD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包括()AB 基于应用太阳能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建“低碳城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哪几方面()ABC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ABC 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能有()ABC 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有()ABC 荒漠化大致有四类()ABCD 我国的环境问题,除一般环境问题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BC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ABCD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AB 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形包括()ABCD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3+l”模式指()ABCD 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要()ABC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总结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总结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活动的开着,知道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通过学习,全体学生知道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

扇子。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 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 3.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 4.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等适合跑步的空气清新的地方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 5.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 6.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这样可以节电。 7.如果可以,尽量少看电视。建议多看书,既可节电,也可以增长知识。 8.用剩的小块肥皂香皂,收集起来装在不能穿的小丝袜中,可以接着用。 9.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食品之间留10毫米以上的空隙。 10.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贵州与重庆近十年GDP对比分析

课程论文 题目:贵州与重庆近十年GDP构成比较分析 姓名:陈妮 学院:管科学院 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1班 年级:2014级 学号:20142207061004 课程名称: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指导教师: 成绩: 2015年月日

摘要:GDP,又叫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本文主要讲了贵州省和重庆市近十年GDP的增长对比和其主要构成,尤其是在第一、二、三产业上的差异。 关键词:GDP,贵州,重庆,第一、二、三产业

贵州与重庆近十年GDP构成比较分析GDP,又叫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因此,GDP的构成也分为生产法构成、收入法构成和支出法构成三种。 1、生产法构成:就是行业构成,按大类分可以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再细一些可以按行业分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等等。这种构成方法主要用于看GDP中各行业具体发展水平,以及行业结构是否失衡。 2、收入法构成:具体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种构成项。其中,劳动者报酬归属于个人部门,生产税净额归属于政府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归属于企业部门。这种构成方法主要用于看个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部门发展是否平衡。 3、支出法构成:具体分为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也就是常说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 上图为两个城市十年来人均GDP增长情况,不难看出,重庆人的收入远远高于贵州人民的,就拿贵州2012的人均GDP来说,此时的高低是和它差不多才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摘要:“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低碳利益 正文 从公元1956年,两位地球科学家Roger Revelle和Hans Suess在加州海洋学会中指出,测量大气与海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知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开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点开始逐渐移动到工业排碳量上。 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缔约方第15次会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尽管人们对此充满热情并呼吁尽早达成正式的合约,在各国为本国利益的激烈争辩下,依然没有得出任何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文,仅在匆忙之下宣布了一份全球性的气候协定。这场从里约热内卢出发的长征,经历了15年的风霜,依然路途漫长。 何谓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图1)

低碳经济答案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答案低碳生活 【篇一:四川德阳2013低碳经济测试题及答案】 减排”是国家该考虑的事情,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没有关系(x) 2.“巴厘岛路线图”强调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极为 关心的适应气候变化问 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 “二氧化碳减排”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和发达 国家相比较,不用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x). ? ? ? ? 5.二氧化碳当量是常被用于测量温室气体的单位。(√). 6.“追求 生活的便利”是低碳消费观的一部分(x).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中数 量最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气体(√)。 4.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 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 持 全球的生态平衡(√) ? ? ? ? 5.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但高增长。(√) 6.垃圾也是一种很有开 发价值的资源。(√) 7.一国收入水平的高低与碳生产力的大小存在 直接联系。(x). 9.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低到零。(√) 低碳经济的兴起,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意在推动社会产业向高 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 ? 天然气又称油田气、石油气、石油伴生气。开采石油时,只有气 体称为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 分是甲烷。(√) ? ? ? 1.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 展的主流模式。(√) 5.低碳经济不等于贫困经济,高生活质量也不

等于高排放。(√)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无碳能源。(x) ? ? ? ? 12.低碳经济是个经济问题,和企业界有关,和我无关。(x) 15.“低碳经济”的概念是由日本国率先提出的。(x) 16.《哥本哈根 协议》重申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得多于摄氏两度的目标。(√) 17.《京都议定书》三机制均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减排 合作(x) ? ? 10.煤炭、石油都是可再生的能源(x) 11.我国是个资源丰富的 国家,仅化石能源就足以保证我国能源高枕无忧。(x) 量衡量个人或机构行为的环境影响。(√) ? ? ? ? ? ? ? ? ? ? ? ? ? 13.《哥本哈根协议》是一项对世界各国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x) 14.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是在《京都议定书》中提出 来的。(√) 15.低碳经济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碳排放问题,核心特 征就是“低碳排放”。(√) 16.2009年6月,我国正式发布《中国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x) 17.《京都议定书》三机制的共同 特点是“境外排放”,而非在本国实施减排行动(√) 18.导致全球气 温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而温室气体指的就是二 氧化碳。(x) 19.低碳经济将以能源变革为核心,能源公司的产业 结构和投资方向必须以低碳为重点。(√) 20.我国应该把“低碳化转型”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国家发改委首批确 定了八省八市作为低碳试点省市。(x) 5.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我们

专业技术继续教育低碳经济试题与答案单选

1.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交)易主体是 (A)欧盟各国的排放实体 (B)自愿加入的企业会 (C)附件1国家之间 (D)美国西部五个州内企业 2.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决定首先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城市的试点工作。下面哪个城市不是低碳试点城市?() (A)上海 (B)南昌 (C)贵阳 (D)保定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65年第一台()的诞生开始 (A)蒸汽机 (B)汽车 (C)轮船 (D)火车 2.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 (A)中国 (B)日本 (C)英国 (D)美国 1.目前世界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是 (A)荷兰 (B)中国 (C)法国 (D)比利时 2.生态文明秉承()、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A)征服自然 (B)尊重自然 (C)掠夺自然 (D)1 1.()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A)低碳经济 (B)绿色经济 (C)循环经济 (D)传统经济

2.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以()为主 (A)水电 (B)火电 (C)核电 (D)风电 1.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前夕,中国政府提出要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 (A)16% (B)32% (C)40%~45% (D)45% 2.低碳生活是通过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保持 1.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对购买发动机排量1.6L及以下节能型汽车在全国范围内每辆补贴()元。 (A)1500 (B)3000 (C)6000 (D)10000 2.低碳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1.德国航空税的税收金额将取决于到最终目的地距离,到目的地距离在2500~6000千米的航班,将对每位乘客征收()欧元的航空税 (A)8 (B)25 (C)45 (D)60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与气候变化 冷旭盛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10环本10112103115,温州,浙江,中国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又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在中国倡导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排放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匮乏日益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1.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提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在实质内含上与我国政府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发展模式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表述即低碳经济或低碳社会。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据预测可知,全球变暖的情况还会继续发展,并且对人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从适应和减缓气候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摘要: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因此新能源的开发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字:低碳;能源;经济;可再生能源 近来,“低碳”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几天前,温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低碳经济”。那么,何谓低碳经济呢?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

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二.新能源的含义 (一)新能源的概念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非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二)新能源的主要特点 (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 (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海宁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多选答案

第1题: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危害有 A.环境恶化和气候灾害频发 B.降水量变化和水资源短缺 C.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灭绝 D.冰川减少和海平面上升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第2题: 以下哪几个方面“逼迫”人类社会向低碳转型 A.化石能源的短缺 B.太阳能的利用 C.气候变暖,环境恶化 D.风能的利用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C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3题: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理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A.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实施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C.有义务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基本原则,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D.有责任寻求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遵循全球利益的发展道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4题: 发展低碳农业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在技术创新上求突破,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碳源,具体措施有 A.中低产田改造 B.培育新品种 C.推广高效种植技术 D.推广农村沼气工程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5题: 以下哪几项是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途径 A.找寻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代为转让 B.传统基于市场的商业性技术转让 C.多边或者双边的国际技术合作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下的国际技术

转让机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第6题: 为什么说低碳技术是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A.能源效率提高离不开低碳技术 B.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 C.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低碳技术 D.低碳能源开发离不开低碳技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第7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 A.政府评价阶段 B.技术评价阶段 C.经济评价阶段 D.生态评价阶段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第8题: 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开发种类包括

(完整版)重庆周边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 一、重庆周边工业园区 1 两江新区工业园区 重庆市 170平方公里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的一部分,两江新区包括龙石先进制造功能区和鱼复现代物流功能区两大功能区,国家级 2 西永综合保税区 沙坪坝区 10.3平方公里 A区位于沙坪坝西永镇中梁山以西、襄渝铁路以东及周边地块;B区位于沙坪坝陈家桥镇寨山坪以西、虎曾路以东地块,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是全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政策最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为主,按照功能不同大致可划分为通关作业、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贸易服务四大功能区,国家级 3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江北区 8.37平方公里位于江北寸滩,包括长江中上游外贸集装箱枢纽港--寸滩港及周边交通枢纽,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致力于发挥保税仓储、物流和商品展示交易等功能,国家级 4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岸区 90平方公里处在重庆城市副中心之一的茶园地区,与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重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是移动通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G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物联网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

5 重庆长寿化工园区 长寿区 31.3平方公里位于长寿区晏家街道境内,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是重庆市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生物质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园区,是重庆市资源加工业的重要平台,国家级 6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渝中区 70平方公里包括石桥铺高新科技开发园、二郎科技新城20平方公里和北部新区高新园50平公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国家级 7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万州区 10平方公里包括天子园、盐气化工园、五桥园三个分园,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业等五大产,国家级 8 重庆北部新区 重庆市 136.6平方公里位于重庆主城区,南临渝中半岛,北靠江北国际空港区,西接嘉陵江,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的沙坪坝区、北碚区数桥相连,东依长江寸滩港区,北部新区产业布局以发展“十里汽车城”和光电产业基地为重点,市级 9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 綦江区 150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东部,地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重庆市南部地区重点煤电化产

转向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阅读答案:低碳方式

阅读《转向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一文,完成l6~20题。(10分) ①“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②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这些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8万吨标煤,减排约5万吨二氧化碳。 ③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今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④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⑤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 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低碳经济多选题答案

低碳城市的主要抓手大体有()方面 A.风电太阳能 B.新能源利用 C.节能减排 D.低碳生活 答案:ABCD 下面哪些是我国工业领域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 A.钢铁 B.水泥 C.石化 D.食品加工 答案:ABC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 A.省电节电 B.珍惜粮食 C.理性消费 D.简约装修 答案:ABCD 中国应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A.代价小 B.效益好

C.排放低 D.发展快 答案:ABC 我国首批低碳城市试点是() A.上海 B.天津 C.重庆 D.北京 答案:BC 美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主要包括() A.控制排放总量 B.发放排放配额和稳定配额交易价格 C.设置美国国内和国际补偿量 D.援助发展中国家和建立治理结构 答案:ABCD 科斯提出利用()的方法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A.市场 B.产权界定 C.科学 D.技术 答案:AB 哥本哈根建设低碳城市主要采取()措施

A.能源改造 B.绿色交通 C.节能建筑 D.市民行为 答案:ABCD 新加坡在保护环境方面采取了()措施 A.市场运作 B.减少排放 C.信息公开 D.法律制裁 答案:ABC “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其中以()为两条横轴。 A.陆桥通道 B.沿长江通道 C.黄河通道 D.淮河通道 答案:AB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专门政府机构有()。 A.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B.国家能源局 C.国家节能中心 D.国家能源委员会

答案:ABCD 能源替代技术创新关键技术领域主要包括() A.高效光伏发电技术 B.大型风力发电技术 C.先进核能技术 D.建筑节能技术 答案:ABC 下面哪些属于新能源产业 A.太阳能光伏发电 B.风电 C.火力发电 D.核电 答案:ABD 美国政府的能效政策主要包括()。 A.严格的能效标准 B.提高汽车能效 C.实施需求侧管理(DSM) D.能源之星计划 答案:ABCD 低碳城市体现在()方面 A.城市规划 B.建筑节能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杨成 50110202706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是各区、县间的经济发展实力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更准确定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实力,并制定应地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并加快重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对重庆市各区(县)的经济实力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和研究。研究结果将重庆市39个区(县)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并为提升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实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比较研究 一、引言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凭借长江“黄金水道”之便,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幅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经济指标都比直辖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速度和水平在全国各大主要省市中都处于领先,但跟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重庆仍处于“直辖市初级阶段”,差距较为明显,并且其所辖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也是有很大差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不仅反映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而且也决定了重庆市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经济中的相对地位。自200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百强县排名活动以来,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研究内容丰富、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因此,为了促进重庆市区(县)经济的持续、平衡、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提升重庆市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对全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对于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适合全市各区(县)实际状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概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概念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内涵的研究,由于兴起的比较晚,理论界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是一个决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间概念和地区概念。冒小栋和李燕辉认为,经济发展和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发展全貌,综合反映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志刚则认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仅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应考察各区域经济对上一级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高辉灵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中,影响并决定经济发展全局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定义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所有硬件和软件的总和。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排名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排名 [复制链接] 1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9201971 17.03% 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8860557 18.94% 3 苏州工业园区 8200000 22.39% 4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6413496 15.59% 5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6186840 5.10% 6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5332400 18.52% 7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4796756 22.55% 8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4683258 21.76% 9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3734380 20.97% 10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3425003 13.52% 11 漕河泾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 3216480 12 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 3182460 26.26% 13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2960506 28.28% 14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2862502 16.45% 15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2765979 34.90% 16 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2739120 99.21% 17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2695616 22% 18 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2557230 14.47% 19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2461500 25.27% 20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2448310 26.07% 21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2329700 30.67% 22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292658 52.72% 23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2215000 36.31% 24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2158000 36.04% 25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2133354 24.38% 26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130522 44.91% 27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2108408 31.78% 28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42709 21.59% 29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0723 30.37% 30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2099 58.40% 31 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 1804278 34.22% 32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406611 139.08% 33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1379815 13.40% 34 襄樊经济开发区 1364159 31.97% 35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1321500 31.54% 36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264383 28.37% 37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1257811 32.25% 38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1205506 30.55% 39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1194004 38.67% 40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1136173 22.28% 41 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 1086680 20.51% 42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055738 4.43% 43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1052000 25.5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