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引领学生学好加减法至关重要,为了突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 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加减法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借助具体情境较直观地理解

2.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探索并发现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试题。

2.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

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面对这些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倡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其直观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要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

课时安排

1.加法:4课时。

2.减法: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加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情境图,第12~13页例1、2。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在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能够运用不进位加法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二年级4个班的学生和老师要参观博物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安排的吧。课件出示第11页情境图。

观察情境图,说数学信息。

二年级4个班来参观博物馆,每个班有2名老师带队。

二(1)班有35人。

二(2)班有32人。

二(3)班有37人。

二(4)班有34人。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1)班和二(2)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1.教学例1。

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揭示课题。

35+2=

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新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2)怎样算?

同桌讨论,口算得数。

35+2=37(学生口述老师板演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2

先算5+2=7,再算30+7=37。

(3)怎么列竖式?怎么计算?(摆小棒,探究笔算算理。)

自主摆小棒计算:35+2=?(个别指导)。

小组交流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体验成就感。

课件演示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

2. 教学例2。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二(1)班学生和他们带队老师一共有37人,那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课件出示例2。)

报名学生说算式,师板书:35+32=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个别指导。

利用学具摆小棒交流探究算理和算法。

互相说一说怎么列竖式计算?怎么对位?计算时从哪一位加起?

教师板演小结。

摆小棒演示,从小棒的单根和单根相加、整捆和整捆相加的直观情境中理解列竖式时要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课件演示35+32,让学生明确竖式计算时先从个位加起,即先算5+2=7,然后再算十位数上的。

3 5 3 5

+3 2 →+3 2

7 6 7

交流讨论: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汇报总结。(列竖式时应注意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计算时要注意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练习

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去做,然后交流怎么写竖式,谁和谁对齐,让学生明确笔算加法算理。

2.第12页做一做第2题: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列出算式口算结果,最后让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竖式并计算。注意订正要点,如问第2幅图中的“4”和哪一位的数对齐。

3.第13页做一做

第1题:看图写竖式,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有几捆零几根就是多少,3捆零3根就是33,4捆零3根就是43,所以列竖式就是

3 3

+ 4 3

7 6

第2题:根据横式写竖式,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该从哪位加起?明确数位对齐和计算顺序的正确性。

四、巩固内化,趣味练习

练习二:

1.第1题,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先让学生观察竖式中数据的特点(一位数、两位数、整十数)及对位,进一步体会竖式对位、计算顺序。

2.第2题: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可以让学生灵活自主地选择口算或笔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同时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灵活性。

3.第3题:统计表呈现了多种信息,可以让学生交流信息,力求看懂图表然后独立解答,从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

五、总结评价

今天你的课堂表现怎么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棒、圆片等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理。

2. 经历100以内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3. 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当个位相加满十时知道如何向十位进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口算:8+9=7+6=5+7=6+8=

2.看横式写竖式:53+22=38+40=

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情境图信息“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分组讨论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汇报交流。

生1:我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所以35+37=72。

生2:我也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5+30=65,再算65+7=72,所以35+37=72。

生3: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先摆3捆5根,再摆3捆7根,3捆与3捆合起来是6捆,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也就是1捆2根,与6捆合起来是7捆2根,也就是72。

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那么多的方法,那么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新方法应该怎么计算呢?

2.竖式计算。

3 5

+3 7

7 2

师追问:从哪一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么写?

4

教授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的十位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这个1就表示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1 师继续追问:那么十位怎么加呢?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进位1,所以3加3再加1(板演计算过程)

三、趣味练习,巩固内化

1. 教材11页做一做,指名生板演,集体订正。

2.计算诊所。

3 9

4 5

+ 3 7 + 3 6

7 6 8 1

3.勇闯智慧岛。

34+47=26+47=14+58=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应该怎么办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进一步理解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算理。

2.通过操练学生能熟练掌握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竖式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课

课件出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指名汇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练习二第4、7题,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3.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4.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8题。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

帮它们吗?

6.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1题。仔细读题,看懂题意,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6

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例1,练习三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

2.说数学信息,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3.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表。怎么解决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2.板书算式:36-23=

(1)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并尝试计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师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四、总结评价,知识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当个位不够减时退位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课件展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教学例2。

列出算式51-36=,如何计算?

(1)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2)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3)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4)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5)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 教学例3。

课件出示:50-24=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 师小结:全班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分层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8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2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 通过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运用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和探索。

二、巩固操练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1、2、4题。看谁做得最快,最准确。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说一说图意,怎样求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板书算式:32-2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5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第21页第7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熟练程度。

5.第21页练习三第10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2.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感觉你的计算速度提高了吗?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4(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初步了解象形统计图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用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这周我们二年级进行了卫生评比,结果是这样的(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所以我们都应该从小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为班级争得荣誉。

二、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1. 教学例4(1)。

(1)课件出示问题“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认真思考,分组讨论。

(2)小组交流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师点拨: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把知道的先画出来,“一班得了12面”,我们画12面小红旗。要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就是要把和一班同样多的与多的3面合起来,所以列出算式是12+3=15。(板演画图。)(4)解答正确吗?让学生逆向思考,小组交流报名汇报。

2.完成第24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3. 师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计算方法,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在学习上有了哪些进步?你能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吗?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4(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通过实际问题,学生能灵活运用画图的策略尝试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理顺数量关系,形成自觉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画图策略进一步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10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一个数是20,另一个数比它多5,另一个数是几?谁能第一个回答出这个问题,真棒,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例4(2)。

1. 课件出示问题:“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2. 小组交流画图明确数量关系,汇报展示。

3. 根据象形图表列出算式。12-4=8

这样解答正确吗?学生自主检验反思12-8=4,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四第1、2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去年有多少只?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呈现问题。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

(4)教师板书算式28+34+22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5)归纳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

2. 教学例2。

课件出示情境图呈现问题“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了解信息。

(1)学生尝试独立列算式解答。

(2)小组汇报交流。问:有几种解答方法?

(3)师点拨总结。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 完成第28页页首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 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说一说你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 在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发展分析,思考能力。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算及笔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乘坐公共汽车,那么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请大家说一说。

12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 教学例3。

(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成员独立解答,汇报展示。

(4)师点拨总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

2.练习。

完成第28页页尾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三、趣味练习,巩固内化

1.完成练习五第4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和同桌交流发现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连加、减计算,掌握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能说出计算的思路。

2.在探索连加连减的过程中,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分析、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课件出示口算题。

2.连加连减题,小组竞赛说计算方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教学例4。

(1)出示算式:72-(47+16)。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观察、比较这些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3)竖式计算,是否有简便写法,生探索发现。

(4)教师点拨总结: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2. 完成第28页页尾做一做第2题。生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第30页练习五第6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的。

2.完成第9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一说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反思提升

课堂上你有了那些进步,能说一说你对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的认识吗?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例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情境问题;小明写了12个字,小红比小明多写了8个字,小红写了多少个字?

2.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属性问题?

1.展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14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第32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 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 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3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总结评价,汇报提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续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解答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分析两个问题的先后顺序,确定先解决哪个问题,然后检验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练习六,明确这一练习的专项训练连续两个问题。

用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克服两个问题带来的困难。

二、探索交流

独立完成练习六第3、5、7题。小组合作完成第1、2题,读题看懂题意,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全班展示你是怎么想的。自主解决第4题。

三、加强训练

读题说题意,交流解题思路。

列算式进行解答,小组竞赛。

四、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训练,你对连续两个问题的解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吗?请你说一说。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2. 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口算题,看谁的最快,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完成第1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

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第2题。

学生观察第2题,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解答说说计算思路。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 完成第36页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 完成第36页练习七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 完成第37页练习七第6题。学生回答解题思路。

4. 完成第37页练习七第9题。学生回答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反思提升

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37页进行单元整理。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更牢固地掌握和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更有信心学好数学。

16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掌握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整理

昨天老师已经带领大家对本单元做了简单的回顾,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请你们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老师板书整理概况,及时补充。

二、拓展思维

小组尝试出题。

分组出一道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题。

指名学生对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追问:笔算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那么减法呢?

三、反馈训练

课件展示夺小红旗题和计算诊所题。

四、应用拓展

1. 课件出示题目:故事书有4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多36本。

2.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五、全课总结

你对本节课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 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二次备课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 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 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 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 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 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 (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设计(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例1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 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学生的笔算离不开口算做基础,口算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笔算的计算速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运算出错率的高低,究其原因也主要取决于口算的熟练程度。以下是整理的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学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决求商,初步知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觖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解答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对口令。 师: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先来做个对口令的游戏,比比谁的反应最快,看看谁表现的最出色! 师说口诀的前半句,生对出口诀的后半句。 师:真没想到大家表现的这么出色。既然大家表现的那么好,我们就一起来参加动物音乐会吧! 学生仔细倾听。 2、故事导入 师:森林力要举行动物音乐会了,许多小动物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瞧,小鸟们也飞来了,工作人员长颈鹿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又这么多小动物来参加,发愁的是它不知道要为小鸟们准备几间房子?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长颈鹿与小鸟(板书课题)孩子们,我们一起开动脑筋帮助长颈鹿叔叔解决难题吧!有信心吗?生:有师:好,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师:瞧,这就是长颈鹿叔叔为小鸟们设计的房子。 (多媒体课件出示长颈鹿及房子的画面。) 师:同学们,长颈鹿叔叔要为小鸟分房子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看谁的眼睛最亮。 生:42只小鸟, 生:每间房子可以住6只小鸟。(依次出现画面) 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生:每间房子可以住6只小鸟,42只小鸟, 师:好的,说的非常完整。谁还能向他这样说再完整的说一遍呢? 指名学生叙述。 师:同学门观察的非常仔细,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生:需要几间房子?)是啊,我们一起来看长颈鹿叔叔是怎样提的数学问题的。大家齐读数学问题? 生:需要几间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学生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的。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1.让学生经历抽样调查、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 力 1.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统计的必要性。 本单元的两个统计活动是调查学生喜欢的校服颜色和投票决定参加比赛的人选,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要自己进行数据的调查记录,体验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记录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获得数据统计的经验。此外,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或作出推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2.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优化。 无论是调查方法还是记录数据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强求划一,而是应该从众多的方法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学会自己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调查、记录并整理分析。这一优化过程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调查、记录和整理1课时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