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调研背景 (1)

1.2调研范围 (1)

1.3调研方法 (1)

1. 4 CBD专题研究 (2)

1.4.1 CBD概念理解 (2)

1.4.2 CBD类型 (2)

1.4.3 CBD结构布局 (2)

第二章调研内容 (3)

2.1用地性质 (3)

2.1.1规划历史与对比 (3)

2.1.2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4)

2.1.3现状用地构成 (5)

2.1.4分析 (5)

2.2空间形态结构 (6)

2.2.1空间形态布局 (6)

2.2.2天际轮廓 (8)

2.3建筑现状 (10)

2.3.1建筑质量分析 (10)

2.3.2建筑高度分析 (10)

2.3.3建筑风貌分析 (11)

2.3.4综合评价 (11)

2.4交通分析 (12)

2.4.1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12)

2.4.2车行系统分析 (13)

2.4.3人行系统分析 (13)

2.5.公共空间体系 (14)

2.5.1公共空间结构 (14)

2.5.2公共空间类型 (15)

2.5.3公共空间尺度 (16)

2.5.4行为活动 (16)

2.5.5地下公共空间 (18)

2.5.6小结 (18)

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

2.6.1景观分析 (19)

2.6.2视线分析 (20)

2.6.3绿化植被 (21)

2.7公共服务设施 (22)

第三章综合评价 (23)

附件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

第一章调研背景

1.1调研背景

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

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州

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明确了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

全长12公里的广州城市新中轴范围。新中轴线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

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以新电

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

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

5.88平方公里。

珠江新城区段位于城市新中轴线的核心区段,是城市主要景观

轴线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地处繁荣的天河北商

务区的南面,连接西边毗邻的传统商务区域越秀区和待发展的东部区

域,贯通隔江相对的南部组团,位于未来三大城市组团交汇的城市地

理中心,区位得天独厚;在功能上,珠江新城承载了金融办公中心、

商业贸易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三大城市功能;而“GCBD21”战略的

提出,确立了珠江新城作为中央商务区的最新定位,是广州天河CBD

硬核的主要组成部分。珠江新城的区位优势城市景观优势,保证了其

作为广州市新城市中心与地区级CBD建设能够恰当地结合起来。

1.2调研范围

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48平方千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592

万平方米,整体开发容积率为2.46。城市主次干道将珠江新城划分为

14个街区,本次新中轴线调研我们主要选取了位于中轴线区域的B、

F、J三个区,范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东西以冼村路、

为界,面积约103.3公顷。

1.3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和两种调研方法。

图1-1,新城市中轴线平面图

1. 4 CBD专题研究

1.4.1 CBD概念理解

(1)CBD涵义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通常译为“中央商务区”或“中心商务区”。指集大量

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

乐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比较核心的区域。

CBD一般占地3-5平方公里,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功能。高度集中了城市经济、科技和文

化力量,同时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其特定职能,要求CBD必

须汇集众多超高层建筑,并且拥有便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信息交换系统。

(2)CBD基本特征

区别于其他的城市地区,CBD具有以下独有的特征:一是具有国际或区域最高的中心性;二是具有城市地区聚集度和等级最高的功能活动;三是具有城市最高的土地价格和租金,土地开发和使用强度高;四是具有城市地区中最密集的人流量;五是用地容积率高、建筑密度高,建筑形态呈现垂直发展;六是具有城市中最便捷的可达性,交通流量大,交通转换集中区。1.4.2 CBD类型

CBD类型应当强调区域的概念——区域大小决定CBD层次。

(1)世界级CBD——全球性国际经济中心代表城市:纽约曼哈顿、东京新宿、巴黎拉德方

(2)洲际区域级CBD——区域性经济中心代表城市:香港中环CBD、新加坡CBD

(3)国家级CBD——全国性经济中心代表城市:美国洛杉机CBD、上海陆家嘴CBD、北

京朝阳CBD

(4)地区级CBD——地区性经济中心代表城市:广州珠江新城CBD、重庆解放碑CBD、

武汉王家墩CBD

1.4.3 CBD结构布局

(1)功能结构理论

目前从功能角度看CBD结构的学术探讨主要有3种:

a硬核与核缘结构b.圈层结构c.内核-外框结构

(2)空间结构理论

a.核心布局

b.轴线布局

c.滨水布局

d.沿街扩散

图1-2,珠江新城CBD功能结构

第二章调研内容

2.1用地性质

2.1.1规划历史与对比

从 1992 年广州市政府开始营建珠江新城以来,经过 10 年的发展,珠江新城仍未能形成商务环境,经营性的办公项目基本没有建成,与政府和公众的预期有较大差距。据统计,从 1992 年至 2001 年底,珠江新城卖地 99 宗,已建成 19 宗,在建 11 宗,没有开发的有 69 宗,其中住宅面积占出让用地面积的 57.8%,这个时期的居住用地的建设成为珠江新城居住构成的主要部分,主要集中在西侧广州大道附近和东侧华南快线附近。而这个时期的的用地不是以“个”或“快”为用地单位,而是以“宗”为单位,原因是因为原来 93 年的控规地块划分在卖地过程中已被打乱。93 年版的“小地块、高容积率”的开发模式对城市的空间形象和地块开发效益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带来的问题是缺少公共空间体系和绿地规划,形成的只是小地块开发“楼看楼”模式。

表2-1,珠江新城规划99年规划与03年规划调整区别

2.1.2珠江新城规划检讨(1999 年—2003 年)

由于外部环境和珠江新城开发建设的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使得原规划难以应付和指导现实城市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有效导控和推进珠江新城的开发和建设,解决当时开发建设和管理暴露出来的矛盾,完善新城市中心的功能和建立良好的整体空间形态,市政府组织进行了广州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工作,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2003 年 1 月《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开始替代原有规划发挥作用(图2-1)。

(1)珠江新城总规划用地面积 6.48 平方公里,本次规划以冼村路为界,形成东西两区,西区以商务办公为主,东区以居住为主,二区由珠江滨水绿化带和东西向商业活动轴线贯通。

(2)规划由原来的 440 个小开发地块整合为 269 块综合地块开发单元。提供了公共配套设施标准,增加了教育设施用地、住宅用地、商贸和行政办公用地,减少了文化娱乐和旅游酒店用地。

(3)提出“都市缘核”设计理念,强化中轴线的空间、景观与环境,将原控规的 128 米宽中央林前大道调整为 80-230m 不等的生态性绿色开敞空间,并通过一系列景观节点强调了轴线生活性、纪念性、标志性和生态性的统一。(4)临江路南侧建设 60-100m 不等的滨江绿化休闲带,强化临江地区建筑功能的公共性,

通过竖向高度与横向珠江的对比活跃沿江景观,以形成珠江岸线沿线景观走廊。

(5)检讨土地政策,总结和研究了区域土地和商务办公楼的开发情况和开发环境,提出土地开发管理策略,并对城中村提出整改意见。

(6)补充了街区城市设计导控,引导街坊集中公共空间的形成,控制和引导城市整体空间形态。(7)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改进交通规划,调整部分道路功能,对地下空间进行整合。

(8)调整了东西向、南北向的天际轮廓线和珠江岸线天际轮廓线。

图2-1,珠江新城土地利用规划图

2.1.3现状用地构成

珠江新城用地范围呈矩形,总用地面积为 6.48 平方公里,东西边长约 3800 米,南北 边长约 1700 米,共有 14 个功能街区,402 地块,除农民留用123个地块和39个地块公建配套设施外,可供出让的建设地块为180个,其中居住地块为80个地块,占整个出让建设地块总数的44.4%。居住用地为149 公顷,占总用地的23%;公共设施用地为138.1公顷,占总用地的21.3%;其中金融、办公和商务用地为 80.2 公顷;占总用地的 12.3%。

珠江新城规划居住用地主要以核心区为界分西、东两区,西区以商务办公为主,东区以居住为主。其中西区居住地块 21 个,用地面积为 26.3 万平方米,占总居住用地的 18%;东区居住地块 59 个,用地面积为 122.7 万平方米,占总居住用地的 82%。 2.1.4分析

通过图 2-3 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珠江新城地块内用地性质主要是以居住为主为 23%,居住比重较大,总量略高于其他功能设施用地。 珠江新城的居住主要集中在核心区两侧,其中大部分居住用地在东区(图2-3),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居住地块分布不均匀,形式较分散,未形成片区发展,东西两侧含居住用地的小地块较多,居住地块整体呈大集聚、小分散的发展模式(图2-4)。

表2-2,珠江新城用地平衡

图2-2,珠江新城用地平衡

图2-3,东西区居住用地面积比例

2.2空间形态结构

2.2.1空间形态布局

广州珠江新城的空间形态格局同时存在着三种模式,既以公共核心区作为中心形成核心布局,又以中央广场作为中轴线形成轴线布局,同时依托珠江形成滨水空间。最终形成了以中央绿化广场为轴线,以整个中轴线上午办公区为核心,又以珠江作为重要景观侧轴的空间形态格局。

(1)珠江景观轴线

珠江是贯穿广州市区重要的东西向轴线和“景观走廊”,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地理要

素。规划中的建筑竖向高度与横向的珠江形成对比,活跃沿江景观。

图3-1,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布局

图3-2,珠江新城沿江景观

(2)城市新中轴线

城市新中轴线在珠江新城可以分为南北四个次区段。其中金融、商业和文娱三个此区段是GCBD21核心重要组成部分,海心沙岛次区段以旅游观光为主导功能,构成城市景观节点。

在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和交通组织方面,各个次区段具有相对的整合性,同时又共同构成完整的轴线景观序列。以轴线上的三个公共广场和开敞空间来组织建筑布局,在金融办公区、商务办公区、文化娱乐区集中布置若干高层商务办公楼,形成各具特征的建筑组团。

图3-2,珠江新城中央广场景观

(3)商业活动轴线

商业步行街联系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公园,在景观上联系城市新中轴线中心广场和珠江公园,客观上形成珠江新城东西向商业活动轴线。

通过广州大道上移动标志性建筑在空间形态将其向西延长至广州大道,并通过商业功能和高架步行道的延伸强化了这一条东西向的市民步行活动周。东区居住建筑的布局围绕珠江公园分布,更多地与绿化相结合,创造出优美舒适的环境。

2.2.2天际轮廓

城市天际轮廓线是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最直接、最真切的展现。良好的城市天际线一般都具有明确的视觉中心,有起伏变化、高潮和重点。通过建筑物特意的排列组合,形成天际线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诸如高度、体量上的强烈对比和起伏,间距上的疏密相间的韵律变花和方位上的特殊组合等。都可以塑造个性鲜明的天际线形象。广州的沿江面天际线以珠江作为明确的水平向边界框,通过强烈对比强化城市轮廓的变化,并提供展示城市天际线的大面积水域和多方面视角。

(1)沿江东西向天际线

沿江面东西向的天际线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天际线总体轮廓线以双塔为制高点向两侧下行,呈中间高两侧地的天际轮廓;另外一个层次是以四大公建形成的下凹型天际轮廓线。两个层次的天际线相互呼应,形成了沿江面富有韵律感的城市空间界面,且有效强化了绿化广场的空间视廊。

此外,以观光塔和超高层双塔建筑统帅的商务办公区始终是天际轮廓

的制高点,形成轴线高而东西部地域单元又向两侧的跌落之势,有效地强化了新城市中轴线。在至珠江公园的东西向空间轴各个次区段的天际轮廓,轴线两侧的建筑物也略为高起,同样形成由中间向两侧的跌落之势。

广州珠江新城中轴线最终建成时,东塔比西塔高了将近100米,形成了高低不同的格局,体现了广州包容的特色。

图3-3,珠江新城沿江东西向天际线

(2)沿广州大道南北向天际线

沿广州大道南北向的天际线主要存在两个波峰。最高点在广州市电视塔,第二个是金融办公区内的西塔和东塔。珠江新城内部的天际线呈中间高,两边低的走势。整个天际轮廓线分成几个区段。以处于临江位置的文化娱乐区内的公共建筑高度最低,将临江空间向珠江开敞,形成了良好的视线廊道。

图3-5,珠江新城沿广州大道南北向天际线

(3)中轴线广场的天际线

珠江新城中心绿地平面呈椭圆状,空间形式是以高层高密度建筑围绕城市新中轴线,形成一个宝瓶型的中心绿化广场、一个半圆形入口广场和开放的海心沙市民广场,从规划方案可以看出,中心绿地范围内东西向没有路面的车型道路,让出开阔的步行广场。广场南侧布置了七大公共建筑,四周环绕高级写字楼。北侧的视野略有遮挡,南侧直通海心沙,视野开阔。

2.3建筑现状

2.3.1建筑质量分析

广州市CBD 珠江新城内的所有建筑都是A 类建筑。

2.3.2建筑高度分析

图4-1,珠江新城中轴线区建筑质量分析

图4-2,珠江新城中轴线区建筑高度分析

2.3.3建筑风貌分析

珠江新城以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为主,同时存在少数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

(1)现代主义: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简称广州西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主塔楼建筑平面

是由六段圆弧组成的圆弧三角形,以独特的曲线形状及透明的光滑建筑立面为主

要思路设计,通过渐变宽度形成两头小中间大,显露出建筑物优美独特的纺锤外

型。建筑的结构采用独特创新的巨型斜交网格支撑体系,呈现出清晰可见的流动

几何图案,并和楼板的分割及幕墙体系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钻石形状斜网格”

结构随着塔的高度,逐步进行尺寸缩减。这种延伸性的设计将使得地面的游客感

受到楼体“直入云霄”的视觉震撼。

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简称广州东塔):顶部采取“之”字形退台设计,形成3

个露天观景平台:底部的办公区顶部平台在66层朝西,可以看夕阳西落;中部

的国际公寓区顶部平台在91层朝东,可以看日出东方;对景观要求最高的五星

级酒店平台在107层,平台完全开敞,可朝东南西面远望,既可看日出日落,又

可欣赏珠江。

(2)新古典主义:

广晟国际大厦: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多采用现代手法,立面以竖向线条为构

图主题,并通过顶部退台变化以及石材、玻璃、金属等材质的对比来丰富层次,

建筑造型挺拔而富有韵律感,自稳重中散发新锐气息,诠释高贵的新古典主义建

筑风格。

2.3.4综合评价

花城广场这个区域是为了城市形象而建,城市功能并不完备。在C B D里可以找到很多高档的酒店、商场,但真正给普通人提供的中小型餐饮、超市、杂货店等比较少,长期在此工作生活的人们会出现各种不便。每天生活在C B D的人,他们的感受是应该被尊重的。

城市建设特别是CBD的建设,追求高容积率的同时也要追求对人性的高度关怀,建筑设计要注意情感度,老百姓并没有这种建筑觉悟,天天去看这些建筑。老百姓只有在感觉环境不舒适了,他才能意识到建筑的问题。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应该遵循连续性、立体化的原则,从老百姓的感觉出发才能做得更好。

2.4交通分析

花城广场位于珠江新城的核心区,金融、商务功能汇集,这样的地段势必会有大量

的车流与人流。决定了它的交通设计任务的是改善珠江新城CBD商务核心区的交通,

加强与外围城市交通的衔接和联系,增强与轨道交通的便捷换乘功能,创造多层次的地

下立体交通体系。从而建立以轨道交通委骨架、公共交通为主体、结合其他交通形式并

行以及完善的人行交通和车行分流的交通体系为交通目标。

珠江新城核心区的交通体系是规模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项目,结合地下空间的设

计,是全国最大最复杂的地下综合体。主要特征:人行交通由地下、地面和空中走廊共

同形成立体化的步行系;地面车行系统由一大循环加三个小循环组成;地下交通以公交

系统与轨道交通为主;APM线与地铁三号线实现无缝换乘。通过这几种交通方式,将

花城广场与周边地区以及全市居民联系起来,实现广场的可达性。

2.4.1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轨道交通通过地铁三号

线、五号线及其站台、

APM线、核心区地下空

间的结合设计,大大提高

了整个核心区进出人流

利用轨道交通体系的疏

导能力。将通往轨道交通

的地下通道有机联系起

来,形成完整的、以人为

本的、畅通的地下人行交

通通道。形成高效率的地

上与地下的交通体系。

2.4.2车行系统分析

珠江新城核心区的交通通过珠江大道东、珠江大道西的单行逆时针大循环系统解决,珠江大道东、珠江大道西为单向四车道;为减少车辆绕行距离,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循环效能,设计五组掉头车道结合珠江大道东西地面逆时针大循环交通,从而将珠江新城核心区划分为北环、中环、南环三个交通小循环系统。

2.4.3人行系统分析

珠江新城的人行系统是由地面人行系统、下沉广场、道路两旁人行道、人行天桥,并与核心区地下人行通道、周边建筑地下通道及地面架空二层人行连廊组成。形成一个立体的、开放的人行系统。

图5-2,珠江新城中轴线区车行流系统

2.5.公共空间体系

2.5.1公共空间结构

珠江新城中轴线区公共空间以珠江、花城广场群和城市公园为中心,沿江景、景观轴线、商业步行轴线等地块内部空间结构脉络,结合地面空间、二层公共平台、地下空间三层次立体空间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点、线、面状空间相结合的公共空间体系。(1)空间层次

a.地面空间:花城广场群、商业广场、珠江沿岸林荫道;

b.二层空间:人行天桥等步行平台;

c.地下空间:地下商业步行街(花城汇)、地下交通空间。

(2)空间形式:

a.面状开放空间:如花城广场群;

b.线状开放空间:如珠江沿岸林荫道、商业步行街等;

c.点状空间:如小块街头绿地、CBD建筑中庭广场等。

2.5.2公共空间类型

经调研及资料查找,珠江新城中轴线区公共空间类型按照空间形态及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

(1)按空间形态可划分为完全空间、建筑围合空间、街道空间、空间环绕实体、滨水空间5种空间模式类型。

a.完全空间

b.建筑围合空间

c.空间环绕实体

d.街道空间

e.滨水空间

(2)就市民活动形式而言,公共空间按功能可分为:

a.观光游览为主的开放空间:如花城广场群、公园、

沿江林荫道等;

b.交往聚会为主的开放空间:如CBD建筑中庭广

场、庆典广场等;

c.购物、休闲、娱乐为主的开放空间:如步行商业

街等;

d.

以通行为主的开放空间:如高架步行平台等。

图6-2,珠江新城中轴线区公共空间模式类型

图6-3,珠江新城中轴线区公共空间功能类型

2.5.3公共空间尺度

珠江新城中轴线区公共空间尺度分析,主要以竖向空间研究为主,分析对象为花城广场群较有代表性的广场空间,按街道空间高宽比分析方法大致得出以下结果。

双塔广场:D/H =0.5,双塔围合空间略压抑

花城汇:D /H =2.5,空间呈下沉状态,较舒坦

中央广场:D /H =1.1,建筑适度围合,较舒坦

文化艺术广场:D /H =3,围合感弱,过于空旷

2.5.4行为活动

就珠江新城中轴线区公共空间内活动而言,按规模可分为大型节庆活动、常规活动及市民自发行为活动三大类,活动集中发生于花城广场。

(1)大型节庆活动:在花城广场举办庆典活动有灯光音乐会、广州

国际灯光节等。花城广场灯光音乐会在每年春节期间举办,广州国际灯光节自2011年起每年在花城广场举办。这些大型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广州花城广场吸引大量市民、市外游客的引擎,同时也是作为广州新轴线地标的品牌形象。

(2)常规活动:主要有花城广场音乐喷泉、珠江夜游,以及广图、省博物馆、歌剧院、市少年宫四大公共设施等不定期举办的各类活动,为市民提供常规文化、娱乐、休闲活动体验。

(3)市民自发性行为:市民自发性行为可按人群分游客行为、市民休闲娱乐两大类。

针对外地游客而言以旅游观光、参观地标建筑(如广州塔等六大建筑)、摄影等行为为主,集中发生于庆典广场、双塔广场、省博物馆等地;

至于市民休闲娱乐活动,周末集中发生于广州图书馆、市第二少年宫等进行文化活动,以及花城汇地下商业街进行的购物娱乐活动,工作日中午主要为在珠江新城工作的人群,形式以餐饮、午间休闲小憩为主。

表6-1,不同时间段珠江新城中轴线区公共空间人群状况

2.5.5地下公共空间

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分为三层,集交通、绿化景观、文化、休闲、商业、人防等功能于一体。地下共分为三层,负一层主要包括公共人行通道、公共服务配套;负二层为公共停车场、设备空间,地下集运系统站厅;负三层为地下集运系统站台和隧道。地下空间体系充分利用了地下资源,以强化交通疏导能力为主,辅助商务商业区配套服务,形成立体化步行系统,达到交通疏导与商业发展双赢的有效结合。

2.5.6小结

(1)优点:

a.公共空间体系完整、层次多样、结构

清晰,交通可达性强;

b.空间类型丰富,功能多样,通过活动

吸引人群聚集,激发了空间活力;c.空间尺度较适宜,环境优美。(2)缺点:

a.部分广场空间过于空旷,缺乏遮阴遮雨等必要设施,没有满足人性化设计需求;

b.小尺度空间缺乏个性、类型单一;

c.人行天桥底下空间缺乏设计利用。

图6-4,珠江新城地下空间系统剖面

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2.6.1景观分析

核心景观区主要为花城广场群及滨江区,其中花城广场最宽处250米,总面积大约为56万平方米,广场结构如下:

1 市民广场是花城广场的北入口,种植了整齐

的加拿列海枣,体现南亚热带的地域性特点,也

是入口区有导向意味的标志性植物景观。

2 中央广场重头戏是人工景观湖区。梭形的湖

面上点缀着5座小岛,用单一品种的开花乔木营

造个性鲜明的花岛形象。湖水以镜面水景为主,

平静无波的水面倒影出周边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强化城市映象的深度。湖中种植各种水生植物,

体现生态化理念,也增添了趣味性。

3 双塔广场在标志性建筑西塔和东塔之间,椭

圆形的广场上旱喷时时泻玉飞珠,无论日间还是

夜晚都吸引了大量游人驻足。

4 文化艺术广场联系着珠江新城四大公共建

筑: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市少年宫和歌

剧院。大面积的广场通过铺装材料和地灯形成

的线性图案,打通各建筑之间的视线通廊,导引

人流聚散。

5 庆典广场南接海心沙,面对着宽阔的珠江,

是大型庆典集会的场所。

图7-1,花城广场群结构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西区承接城市发展轴线脉络,布置一条128米宽的南北向林荫大道。沿林荫大道依次布置金融办公区、商业贸易区、办公文化娱乐区;沿广州大道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会议展览中心区、高层公寓区和外贸外事区;西区东部南北分别为猎德村、冼村及两村之间的商住区。东区以高尔夫球场公园为中心,南北两边各为高级住宅区和综合高层商住区;东北部为赛马场,保留无线电工厂、住宅区和谭村;东南角为污水处理厂。 “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 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收稿日期:2001-06-18;修订日期:2001-10-24 作者简介:杨宏烈(1946-),男,湖北汉川人,教授,从事城市文化资源与“城中村”改造研究。①广州古城区习惯指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 ②有段时期,广州片面集中在旧城区大拆大建,且不尊重历史街区的特性。③见广州日报2001-02-16有关报道。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杨宏烈1,陈思访2 (11广州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1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 摘 要:广州名城固有传统中轴线集直轴、曲轴、实轴、虚轴、路轴、绿轴、山水轴、文脉轴、网络坐标轴于一身,在城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发展过程中不可他移。深刻认识其空间环境艺术、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探讨其复兴、整治、拓展的规划手法,营造一个山水生态型的城市主题文化旅游集锦带,对切实保护名城、积极建设新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功能价值;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T U984111+4;X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2)01-0028-06 正当广州市民热切关注古城区①旅游景观建设 之时,市政府文件确定将“传统中轴线”列于广州1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充分肯定了“传统中轴线”不可由其他道路替代。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淀警示我们:必须马上抓紧进行着手恨晚的、抢救性的、全方位保护性整治拓展规划,使之成为集瞻仰幽思、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交往、文艺表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中心城区绿色文化风光带。这对有效地保护名城,合理地发展新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广州有条传统中轴线? 广州古城有条传统中轴线?乍听此言,无怪普通市民,就连许多业内人士也会觉得大惑不然。在 路网曲折复杂,仿佛“全城是个大工地”② ,给人总 体意象乃“最说不清”③ 的城市里,哪儿还存在一条中轴线吗?然而的确是有的!就在古城区。只是在一个较长的政策时期内不被重视而已。 广州古城处在“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的地理位置。城区有一条北自越秀山,南至珠江水的传统中轴线,俗称“一条扁担担起山和水”,将山川形胜、宫室城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城市风景画(图1)。 广州至少有2300年的建城史。从传说中的“古之楚亭”、“南武城”,到有史可考的秦代“任嚣城”、 图1 广州古城风水轴 Fig 11 Fengshiu axis of fam ous G uangzh ou C ity 第22卷 第1期2002年3月 热 带 地 理TROPIC A L G E OG RAPHY V ol 122,N o 11 M ar 1,2002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图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图》 作者:丁丁哥2012/06/01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示意图 图中:1、蓝色为中轴线和由此发育的道路;2、浅蓝绿色为其它相涉的道路;3、有些较小和不太相干的街巷没有标上。 广州市的城市历史,其实是远超过“西安”、“北京”、“南京”等最著名的都城,因为这些最著名的都城多是“秦”之后的城市,而按照现在的认识,广州是50万秦军南下之后就开始形成的城市,后来成为南越国的国都,这可能比秦定都西安还早些,西安最早作为镐京的历

史当然不能比,但镐京其实是在西安市长安区的西北角,不像广州一直在城市中心,而过去我们以为广州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是在北京路,但如果仔细研究广州市的地图,广州城市中轴线应该还是如示意图所示。 广州的城市历史之所以可能超越到秦军之前,是因为秦军到达岭南时是有“古安阳国”的人在抵抗的,这个“古安阳国”可能就在广州存在过,现在,这一段历史慢慢开始显露,而“古安阳国”应该是商的后裔的国家,商的后裔当然也是来自中原,所以,这是广州因文明而起步的真正起点,这一段历史可能就埋在这张示意图的地下。 意识到广州可能还有秦军到达以前的历史,完全是出于偶然,最开始是因为发现越南在汉朝初期的“交趾”,可能就是现在潮汕人的“胶计人”的“胶计”,然后是发现汉朝初期越南姐妹女英雄的征则姑娘,可能就是潮汕话的“征壹姑娘”,这是有一幅古话证明的,后来还有“安南”可能是“俺人”等,这些证据都说明,越南当时的人类应该是讲跟现在潮汕话一样的语言,而根据历史来推测,现在的潮汕人是中原商民系的一支,而当时的越南人应该是商民系南下的另一支。 在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偶然间我看到广州萝岗区有一个暹岗村,据说这个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走去看看,结果发现该村的其实是一座古城,其四个城门分别是“南胜里”、“东荣里”、“反修巷”和“拱北”,“反修巷”是新立的名字,其它则是刻在石匾上的,“萝岗”和“暹岗”使我想到暹罗,泰国的古称是“暹罗”,泰国以东柬埔寨的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02.7-2002.11 主管总工:王景慧 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 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 一、项目背景 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 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三、空间布局 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到中轴线,其“中国气质”体现为“古都风采、时代精神和国际公园”三大设计主题。它们贯穿于中轴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不同空间区段之中,并总体展现出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主题是“古都风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中轴线”。建议7.8 公里长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梳理城市格局结构并通过发展旅游赋予其活力,充分展示“古都风采”;恢复轴线结构性景物并以之为带动点组织设计积极的城市空间;以新的交通组织观念和更为宏观的分析来处理旧城的交通问题。北京中轴线北段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现代化的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北段是魅力活力的中轴线,集中代表和展现了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北面奥林匹克公园内堆山作为中轴线的北面收尾,以体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意识;将原规划方案国家体育场的位置调整 到邻近大屯路,使交通组织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合理,也使其与公园内的山体及千年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整治和控制北二环至土城段街景界面,加强绿化,建筑秩序化,并且整合设计公共开敞空间使其系统化。

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一、新中轴线规划介绍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开展早、起点高、规划体现了战略性、国际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组织开展了新城市中轴线及珠江新城地区的规划设计。近期,为配合亚运会举办和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2009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新城市轴线北段和南段地区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在广州市两千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旧两条城市轴线。传统城市中轴线是旧城区的中心,北起越秀山镇海楼,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南至海珠广场,总长约3.3公里。1980年以来,广州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向东和向南扩展。1984年广州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历今26年。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总长约12公里。 为深化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在2010年亚运会之际展示广州新的城市形象与风貌,把广州新中轴线地区打造成国际先进、全国领先的城市核心地区,广州市政府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城市核心地区的城市设计,具体实践“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城市中心区核心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作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优化城市轴线的开

放空间,高水平、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北连新城市北中轴珠江新城CBD地区,南跨洛西岛隔珠江与番禺新市镇相望,东至广州“南肺”万亩果园和国际会展中心区琶洲地区,西接广佛一体化的桥头堡白鹅潭地区。作为连接广州东西南北的纽带,新城市中轴线南段是广州市实施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城市产业调整、大力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12公里长的新城市中轴线,将成为承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性地区,体现广州21世纪城市风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标志性地区,按照国际眼光规划、建设、管理的高水平城市轴线地区。 (二)规划的设计范围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后航道,总长约12公里,包括了广州火车站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行政中心和海珠湖等多个重要节点。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将新城市中轴线分为南北两段,具体范围为: 1.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城市设计范围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电视塔广场,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约5.88平方公里。 新中轴北部规划为珠江新城新区。珠江新城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边,东起华南快速干线,西至广州大道。占地6.12平方公里,其中以冼村路为界,东面为居住区,西面为商务区。规划居住人口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地区规划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地區規劃 在廣州市兩千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舊兩條城市軸線。傳統城市中軸線是舊城區的中心。新城市中軸線北起燕嶺公園,貫穿火車東站、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新電視塔,南至珠江後航道的海心沙島,總長約12公里,成為承載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戰略性地區,和體現廣州21世紀城市風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標誌性地區。 廣州市傳統城市中軸線與新城市中軸線對比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規劃集中體現了以下特點: 1.延續“山城水”的自然空間格局 新城市中軸線北段城市設計提出了打造“亞運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的總體目標與功能定位,著重強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遵循了本地區“山城水”的自然空間格局,充分突出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與延續性,體現綠色生態的規劃理念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本次城市設計有效整合了基本建成的城市地區已有中軸線地區規劃成果和節點改造方案,重點在於完善中軸線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形象。

廣州市新城市中軸線北段地區 2.突顯城市中軸線嶺南文化特色 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提出了“嶺南印象,花城綠軸”的規劃理念和“具有嶺南特色的行政中心”的定位,規劃了旅遊觀光區、行政辦公區、生態休閒區、濱水居住區、科技創意區等五大功能分區,提出了“海珠塔、嶺南第一門、海心沙五羊雕塑”三個重要景觀節點設計,充分體現了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和彰顯嶺南特色的規劃理念,既符合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對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作為城市主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和重點發展行政辦公等高端要素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職能定位,又體現了多中心、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 3.提升區域中心城市高端要素集聚服務功能 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在比較分析 國內外城市核心地區建設經驗的基礎 上,提出打造“中央綠軸”,並在堅持 生態優先原則下,考慮地區功能發展和 體現城市特色需要、營造疏密有致、宜 居宜業的城市環境。規劃結合功能定位 與用地佈局,採用TOD(交通導向)、EOD (生態導向)、SOD(公共服務導向)三 珠江新城核心商務區

广州珠江新城商业地产市场分析

珠江新城商业地产市场分析 一、珠江新城概况 (3) (一)总体概况 (3)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特征 (3) 1、西区A、E、I区 (3) 2、中轴线区B、F、J区 (4) 3、东1区C、G、K区 (4) 4、东2区D、H、L区 (5) 5、东3区M、N区 (5) (三)各项配套设施现状 (5) 1、文化教育设施配套 (5) 2、金融配套 (5) 3、饮食配套 (6) 4、商业配套 (6) (四)交通组织现状及规划 (6) 1、交通现状 (6) 2、交通规划 (6) (五)大型建筑工程 (7) 1、广州图书馆新馆 (7) 2、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8) 3、广州市第二少年宫 (8) 4、广州歌剧院 (8) 5、电视观光塔 (8) 6、双子塔 (9) (六)SWOT分析 (9) 1、优势分析(S) (9) 2、劣势分析(W) (9) 3、机会分析(O) (9) 4、威胁分析(T) (9) 二、住宅市场分析 (10) (一)供应量分析 (10) 1、已售住宅项目 (10) 2、在售住宅项目 (11) 3、潜在供应住宅项目 (11) (二)住宅产品及价格特征分析 (12) 1、住宅使用用地现状 (12) 2、住宅开发情况 (13) 3、住宅产品分析 (13) 4、住宅价格分析 (15)

5、住宅二手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16) (三)竞争区域比较分析 (17) 1、天河北板块 (17) 2、东风东板块 (18) 3、滨江东板块 (19) 三、珠江新城商铺市场分析 (23) (一)商铺概况 (23) (二)分布特点 (23) (三)商铺类型及经营特点分析 (23) 1、专业市场 (24) 2、裙楼商场 (25) (四)商铺面积及租售价格分析 (27) 1、裙楼商场 (27) 2、专业市场 (29) (五)裙楼商场经营定位建议 (30) (六)投资风险提示 (30) (七)前景展望 (31) 四、珠江新城写字楼市场分析 (34) (一)写字楼供应量分析 (34) 1、2004年前珠江新城竣工写字楼项目 (34) 2、2005年珠江新城竣工写字楼项目 (35) 3、2006--2007年竣工的写字楼项目 (37) 4、初步预计2008年-2010年竣工的写字楼项目 (39) (二)写字楼产品特征分析 (41) (三)价格特征分析 (45) (四)客户群分析 (45) (五)竞争区域比较分析 (47) 1、天河北-体育中心商务区 (47) 2、琶洲商务区 (50) 二零零五年七月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定稿版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调研背 景 (1) 1.2调研范 围 (1) 1.3调研方 法 (1) 1. 4 CBD专题研 究 (2) 1.4.1 CBD概念理 解 (2) 1.4.2 CBD类 型 (2) 1.4.3 CBD结构布 局 (2) 第二章调研内容 (3) 2.1用地性 质 (3) 2.1.1规划历史与对 比 (3) 2.1.2珠江新城规划检 讨 (4) 2.1.3现状用地构 成 (5) 2.1.4分 析.......................................................5 2.2空间形态结构 (6) 2.2.1空间形态布 局 (6) 2.2.2天际轮 廓 (8) 2.3建筑现状 (10) 2.3.1建筑质量分 析 (10) 2.3.2建筑高度分 析 (10) 2.3.3建筑风貌分 析 (11) 2.3.4综合评 价 (11) 2.4交通分析 (12) 2.4.1轨道交通系统分 析 (12) 2.4.2车行系统分 析 (13) 2.4.3人行系统分 析 (13) 2.5.公共空间体系 (14) 2.5.1公共空间结 构 (14)

2.5.2公共空间类 型 (15) 2.5.3公共空间尺 度 (16) 2.5.4行为活 动 (16) 2.5.5地下公共空 间 (18) 2.5.6小 结 (18) 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 2.6.1景观分 析 (19) 2.6.2视线分 析 (20) 2.6.3绿化植 被 (21) 2.7公共服务设 施 (22) 第三章综合评价....................... ........................... (23) 附件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 第一章调研背景 1.1调研背景 作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北京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设想以北京的中轴线设计为切入点,通过中西方的比较和历史和对未来的对比,进行阐述。 北京城市中轴线既是传统的轴线,更是不断发展的轴线,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魏成林曾说,: 主要应说明中轴线在我国传统城市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城市的轴线不同于西方,以西方城市的景观,透视理论无法理解中国城市的轴线。 一。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崔然没有明确提到“轴线”一词,但是纵观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存在却是很明确的。我国古代都城大都较为方正,且大多存在过城市中心的轴线。 中国古代素有很强的方位思想,而且方位是与权力尊卑联系在一起的,“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择中”的原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早有体现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住宅,村镇,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空间已在宏观上产生出堆成的空间形态,心里轴线已经形成。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加以总结,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按着一个理想的范本,历朝历代不断探索能表现集权统治和宗教礼法的城市中轴线系统最终达到美学上的高度一致与和谐性。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黄金时期,之后,文明的重心转到了罗马。虽然中世纪在罗马灭亡后阻碍了他的发展,但他中意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意大利再度崛起,并在法国有得到了新的发展直至现在的西方世界。这个温室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文明所不断提高补充、发展向前的,这种情况造就了它的丰富多彩、民主宽容的特点。城市是这种文明的集中体现,不是宗教通知的工具,其中轴线系统的发展,则更多的是对使用、精神、美观的追求。 二( 北京的中轴线也在随着北京的发展而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自然来自城市性质的变化,北京已经有一个封建王朝的通知中心成为共和国的首都,成为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以来,北京中轴线中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原来的全城中心————故宫随着天安门广场的改建而退居从属地位,使后者成为全城新的中心,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中轴线的意义。中轴线在成长是中的定位不再是为反映皇权通知服务,而增加了人民性的内容。 随着北京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旧城8千米的中轴线已经发找到南起南苑北至北五环路,长约32千米的范围。在这32千米长的范围内,在这32千米的范围内安排符合中轴线形象的公共活动空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远见设想来填补。例如北部奥运公园用地早在十九世纪5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保留的。南苑也在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要建设成首都南大门的形象。随着轴线上城市道路向南北方向的延伸,两侧的城市形象的确定就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由北至南,逐段审视现在的中轴线我们对这一问题可以有更深切的体会。 虽然中轴线向南北演唱的设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早已明确,并得到公众认可,但其具体空间形态却始终处于模糊状态。

广州新“绿轴”城市设计竞赛三方案公示

沿珠江后航道建设一条城市滨江绿化休闲带,为依珠江而生的广州提供展示碧水穿城、城水交融特色的理想场所,也为城市居民在拥挤的市中心开辟一片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和休闲乐土。方案一提出,在海心沙设置主题游览设施和娱乐设施,将其打造成为广州独一无二的滨江娱乐中心。 后航道下游建水上休闲区 方案一名为“凤鸣羊城,乐动珠江”,所以也颇为重视珠江滨水休闲带的打造。除了提出弱化海心沙的水上客运交通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广州独一无二的滨江娱乐中心外,该方案还提出,在后航道上游建设小型博览和文化设施,形成文化创意展示区,并后航道下游设置游艇码头等以水为主题的休闲、运动设施,形成水上休闲区。这使得珠江沿线将成为凝聚市民生活、展现广州城市风情的城市“会客厅”,中轴线南北两段将从不同角度诠释广州的城市形象。 珠江前后航道设四类广场 方案一还提出,在海心沙周边设置标志性建筑,与北端电视塔遥相呼应,沿江高层建筑从一线区域向腹地方向适当后退,形成沿江绿地——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层次,避免对江景的视觉压迫。这一做法将使珠江不会被密密麻麻的高层建筑所阻挡,而是在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建筑群里穿行而过,站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看到珠江美景。 东风生态公园周边则采用低密度、小体量建筑布局,保持东西向城市生态廊道的整体通畅。另外,以生态公园、珠江前后航道为规划区开敞空间的核心,根据不同核心功能区的使用需求分别设置旅游观光主题广场、商业中心广场、市民广场和娱乐广场,为公共活动和人流集散提供空间。 方案一 凤鸣羊城乐动珠江 ●规划主题 沿城市中轴线南段设置一条富有动感的曲线活力带,既隐喻广州"云山珠水"的城市文脉,又似展翅飞翔的凤凰和演奏华美乐章的音符,烘托出"凤鸣羊城,乐动珠江"设计主题。 ●功能定位 与发展目标以世界城市为目标,打造区域公共服务中心 依托交通设施,实现海珠区的均衡发展 弥补广州滨水功能的缺失,形成城区滨江休闲带 鼓励“开车换地铁”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一、广州城市历史发展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州城市布局及形态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分为:1)秦汉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至今已有2228年历史。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将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赵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时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南越国共存在93年(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历经五代君主。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即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可在此追寻南越国的踪迹。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西半部,并将城向北扩展,史称步骘城。广州的正式定名在三国孙吴时代。 2)隋唐南汉 隋初经济发展,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广州城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西亚各国大量商人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五代南汉。广州再一次成为都城,称兴王府。历五主,共67年(917-971年),后被宋所灭。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 3)宋代时期 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宋代时期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复,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格局。三城即指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 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建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西城规模最大,方圆13里,这里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 4)明清时期 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发展更多结合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明洪武三年,拆除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洪武十三年,地方官朱亮祖为扩展城区,“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 明末清初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城市建设得到一定发展。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渐,外贸中心地位

广州市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建设发展情况及展望

广州市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 建设发展情况及展望 广州市金融服务办公室 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区建设办公室 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区建设办公室近年来,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的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入驻或计划在近期内进驻,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一、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规划建设情况 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坐落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东起冼村路,西至华穗路,北接黄埔大道,南临珠江,面积1.2平方公里,珠江投资大厦、信合大厦、发展中心大厦、盈隆广场等8个商务金融写字楼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富力丽思·卡尔顿及富力君悦两家五星级酒店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预计将于今年三季度开业。其他地块建筑正在加紧建设或进行规划设计。 珠江新城双子塔之一的西塔坐落于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中央地段,项目占地面积310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由高432米(103层)的主塔楼和配套空间组成,是集顶级写字楼、超五星级酒店、高档商场、高端服务式公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务大楼。西塔项目2005年开始动工建设,预计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广州珠江新城CBD的核心地标。珠江新城另一地标建筑东塔的规划建设今年也已启动,预计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随着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规划建设的不断深入,区内的交通设施建设也得到很大改善。南北走向的地铁3号线已开通,东西走向的地铁5号线、跨越珠江的猎德大桥、连接新电视塔和林和西路的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10年前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金融机构进驻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发展情况 为加快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建设发展,推动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市委、

珠江新城商业项目市场分析报告

2006年珠江新城商业项目市场分析报告 本报告为截止至2006年底在珠江新城的商业项目,分别为写字楼及公寓的市场状况,以及未来即将上市及规划待建的商业项目分析。 第一部分写字楼市场 一、写字楼区域分布 ?写字楼主要集中在珠江新城的西、北侧和中部 从珠江新城的整体规划看,西北侧为商务为主的区域,而东面则为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珠江新城的写字楼多集中在靠广州大道的西南侧,邻近黄埔大道的北侧以及珠江新城的中部。如西侧的华普广场、星汇国际、双城国际、以及碧海湾、发展中心大厦、浩瀚华轩等,中部有珠江投资大厦、合景泰富中心、富力中心等,而北部接壤黄埔大道的有富力科讯大厦、联通新时空广场、勤建商务大厦等写字楼。 二、写字楼供应量 ?写字楼供应量空前激增,潜量为广州十区之首 无论是在售写字楼面积还是在建工地或规划写字楼用地,珠江新城的写字楼供应量都是全广州最大的区域。据数据统计,珠江新城目前在建写字楼总建筑面积约为94.8万㎡,据统计06年全年可售的写字楼总面积达30多万㎡。 ?2006年大量全新甲级写字楼投入使用,CBD核心商务地位显现 2006年期间,富力科讯大厦、珠江投资大厦、保利大厦、新世界商务大厦、广东全球通大厦、联通新时空广场、珠江新城电信中心和广州信合大厦等写字楼项目经已在相继投入使用,富力集团在2007年初即将全面进驻富力中心。此外,恒大集团、城启集团、侨鑫集团、高盛集团、合景盈富等地产商在珠江新城都将建总部物业。 ?稳坐未来广州写字楼的霸主地位 据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珠江新城将有近30幢新建商用物业落成。到2011年,珠江新城写字楼将增加约220万㎡的物业面积。而且珠江新城区域的写字楼比广州其他区域的目标客户更具国际性,以吸引世界企业500强的落户为目标。可见珠江新城将在未来两三年保持广州写字楼供应大户的地位。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6月8日下午,万庆良市长主持召开市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以下简称“中轴线南段地区”)北接珠江新城、南望番禺洛溪岛,是广州市实现“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为把该区域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中轴线和滨水地区,优化提升广州中心区核心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何要选择中轴线南段地区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一是落实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的要求。中轴线南段地区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将建设成 为具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休闲的旅游好去处,塑造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使新城市中轴线成为引领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线。 二是落实市政府五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广州新时期“加强中心城区职能的优化、集聚与提升,从区域、市域向中心城区的重点功能区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决策管理中心、消费中心和文化创新中心”的重点发展战略,并决定在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白云新城地区、白鹅潭地区、中轴线南段地区等集聚高端职能的五大功能区。 三是落实建设“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的要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是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而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实现城市核心功能的进一步集聚和一般性功能有机疏解,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落实和具体实践。 通过率先建设五大功能区,进一步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提高空间品质,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广州“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的示范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保护历史传统文脉。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凸显现代特色风貌。以珠江文化生态带、传统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为重点,打造传统与现代呼应的城市名片。统筹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多元、包容、创新精神的文化创意之都。 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优化公共中心体系。全面提升“花城”、“绿城”、“水城”魅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从粗放到集约,强化组团发展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各组团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促进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协调互动,完善城市功能组团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职住相对平衡,强化紧凑集约发展,构建舒展的紧凑型多中心网络型空间结构。 重点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分流外来人口,提升人口素质。优化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的相对平衡,保障城市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 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促进城市空间发展从拓展增长走向优化提升,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 一、一个都会区 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地。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商务与科技信息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优化布局区域及城市高端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提升都会区用地效益和环境品质。 二、两个新城区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研究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22T17:21:54.5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作者:谢加红 [导读] 摘要: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也是城市功能、交通、景观和公共空间的重要联系纽带。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市 510230 摘要: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也是城市功能、交通、景观和公共空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城市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被广泛运用,本文从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和尺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以轴线长度、空间序列、尺度比例、开发时序等角度进行分析,为规划城市中轴线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中轴线;空间形态;尺度研究 1 城市中轴线地区定义 《中国建筑史》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结构性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中的骨架,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有序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被广泛运用,如巴黎城市轴线、北京城市轴线等。城市中轴线的空间组织形式,可以使得城市具有非常强烈的秩序感、认知度和标志性,对于聚集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城市中轴线地区是指与城市中轴线两侧紧密联系的周边地区,以中轴线两侧500-1000米不等的重要联系区域组成。城市中轴线地区是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往往串联城市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重要公共空间,也往往成为城市拓展、新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投资平台。 2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组织特征 2.1轴线长度 根据对国内外城市中轴线案例的分析看,城市中轴线长度呈现出长短各异的情况,没有统一的标准。城市中轴线长度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关,历史悠久的超大型城市的城市中轴线长度会较长,如北京、柏林等。这种历史悠久的超大型城市往往是在原有城市中轴线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城市中轴线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延长。在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新城区或城市新区的建设往往也会规划建设较长的城市(城区)中轴线,特别是北方城市,如西咸新区城市中轴线规划长度达20公里。 表1:轴线长度统计表 2.2空间组织模式 城市中轴线是展示城市发展脉络的意向缩影的集中承载地,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进行生长和功能更新,整体空间组织形式与城市格局紧密关联。轴线空间组织模式主要有节点放射式、通廊开敞式、鱼骨串珠式和带型并联式等四种模式。 节点放射式是以城市空间节点突出,体量大于周边并形成广场,多以空间围合形式出现。空间组合方面,通过低于节点标志的建筑进行界定,围合性强,并且有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使用于旧城更新、新城建设中,典型代表有巴黎拉德芳斯新城。 通廊开敞式是以轴线两端节点突出,中间的城市节点收窄进行组合。空间组合方面,通过绿地景观、道路的塑造界定线型的轴向空间,空间的围合度较低,并无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用于新城建设中,如华盛顿。 鱼骨串珠式是以多节点沿主轴串联、次轴连接的方式,根据功能需求进行空间组织,组织形式较为多样和丰富。空间组织方面,主要通过沿街建筑界定中轴空间,但建筑形式多样,空间围合度一般,且有明显分段感。该中轴组织模式常使用于方格网型城市,如北京、西安。 带型并联式以开敞空间在外,与中轴闭合的线型空间形成对比。空间组织方面,通过高层簇群塑造闭合空间,中轴空间围合度较高,无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用于带型城市的中轴塑造中,如迪拜。 图1:中轴线空间组织模式对比图 2.3节点布局特征 城市中轴线空间组织中,节点布局对城市中轴线空间统领作用非常明显。根据对国内外城市中轴线节点空间布局的研究发现,巴黎城市轴线的节点布局间距较密,1-1.5公里/个,华盛顿1-2公里/个,北京2公里/个,西安为3公里/个,城市中轴线的节点布局大体间距为1-2公

浅析“城市轴线”

浅析“城市轴线” 摘要:城市轴线是城市规划中一种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中都能找到城市轴线的存在,本文通过对城市轴线的基本概况与特征的分析,分析了城市轴线在中外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轴线城市发展 Thinking On the "City Axis" Yan-Fang (Yan-Fang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430 074) Abstract: Urban axis is a commonly used in urban planning spatial organization practic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city planning in the city can be found in the presence of the axis, this axis through the c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profiles of the analysis, analysis of City Axis in foreig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axis 1城市轴线的概述 轴线的研究可看作为一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在国外,轴线作为传统构图法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把轴线作为“定海神针”,奉为至尊;在欧洲几何式园林中,它更是设计手法的主宰。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安藤忠雄、小林克宏等都对轴线做过有益的研究与探索。著名城市规划家培根曾经在其所著的《城市规划》一书中,以巴黎、彼得堡和其亲身参与的美国费城为例,论述了轴线规划及发展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动力要素。考斯塔夫(s.Koosto在其名著《城市的形成》(T七eciytSPhade,1991)中,“宏伟模式”(GrnadMnane)r一章中列举大量案例,专门探讨了历史上城市空间纪念性场景的塑造问题,而在这一塑造过程中,城市轴线空间及其相关的规划设计是最重要和典型的途径之一。培根曾经认为:历史上曾出现过6种常见的城市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式,即以空间连接的发展、建筑实体连接的发展、连锁空间的发展、以轴线联系的发展、建立张拉力的方式发展和延伸的方式发展。其中后3种都与城市轴线概念相关。 在中国古代,轴线对称构图也是古代建筑(宗教、陵墓、宫殿等建筑类型)优良的传统之一。国内建筑界对轴线的理论、规律及应用手法作过不少研究,如我国学者齐康院士及其助手对建筑群和城市中的轴线规划设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探讨。唐子来等则就新城市轴线的规划概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城市轴线可以从空间体系、交通组织模式、空间序列模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并结合广州市新城市轴线规划设计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还有国内外学者对北京中轴线城市规划研究;东南大学的王建国教授对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川;原合肥工业大学的绍森教授对轴线的变异规律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林隽的硕士论文“城市轴线研究与设计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牛瑞玲的硕士论文“西安城市中轴线问题初探—西安城市形态结构深层次研究”。 作者简介:张延方(1987),男,湖南,汉,本科 1.1城市轴线的基本涵义 《中国建筑史》中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