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燕窝的化学组成

燕窝的化学组成

燕窝的化学组成
燕窝的化学组成

燕窝的化学组成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燕窝的主要药理作用与抗病毒、促细胞分裂和增强免疫力有关。其中,燕窝的抗病毒功效与燕窝临床用于治疗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相关,因为燕窝富含独特的唾液酸蛋白。

燕窝所含主要成分按含量高低依次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灰分和脂肪,其糖蛋白为只要成分,兼具有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双重特性。

一.蛋白质

从燕窝中获得纯的蛋白质成分非常困难。由于含有碳水化合物基团和羽毛,燕窝中腐殖酸氮和半胱氨酸氮的比例高于纯的蛋白质,燕窝中含氮量约为10%。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人体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人体自身不能合成。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为: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又称蛋氨酸)、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

人体的非必需氨基酸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及其胺)、脯氨酸、精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胱氨酸。

半必需氨基酸有两种:精氨酸和组氨酸。对婴儿来说,组氨酸和精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组氨酸也是尿毒症患者的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燕窝中含有氨基酸的部分)每天需要量值可参见表1-1。

表1-1 FAO/WHO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体氨基酸需求标准

人体氨基酸每天需要量值(mg/kg重量/日)

实验结果证明(见表2-2),燕窝中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总氨基酸含量在45.49%~56.80%之间,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含量比值在35.6%~52.3%之间,以印尼白燕盏最高,马来洞燕黄盏最低。8种燕窝所含氨基酸种类相同,不同燕窝所含同种氨基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别,天冬氨酸、氨酸、丝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在各种燕窝中的含量均比较高。

表1-2 不同燕窝的氨基酸含量

5.马来白燕窝

6.马来龙牙盏

7.马来红燕盏

8.马来洞燕黄盏

最近研究表明(见表1-3),燕窝的含水量均在10%以上,一般为12~16%,无明显的种类和地区差异。燕窝的蛋白质含量均在50%以上,其中,印尼产地燕窝的含量均高于60%,马来产地燕窝的含量的平均水平略低于印尼。结果表明,燕窝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地区和种类差异。

表1-3 不同燕窝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

二.碳水化合物

燕窝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唾液酸和甘露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岩藻糖等单糖。

近期有科学家对不同场地燕窝的单糖组成及比例进行了分析(见表1-4)

不同燕窝所含的单糖种类相同,且5种单糖的含量比较一致。单糖组成比例有明显差异,但未呈现产地、种类差异。

表1-4 不同燕窝的单糖组成

研究还表明(见表1-5),燕窝中富含唾液酸,含量在7.04%~11.62%之间。综合分析可知,燕窝的唾液酸含量无明显的产地、种类差异。

表1-5不同燕窝的唾液酸含量

三.脂质和元素分析

能在潮湿的洞穴环境中三酰甘油发生溶解,或燕窝中酶反应的结果。

元素分析发现(见表1-6),白燕窝中含钙较多,血燕窝中则含有更多的钠、镁、钾。潜在的铅、镉和汞等金属元素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对燕窝加工环节进行监督非常必要。

表1-6 不同燕窝的元素组成

5.马来白燕窝

6.马来龙牙盏

7.马来红燕盏

8.马来洞燕黄盏

燕窝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矿物元素,这些矿物质的生理功能有:

1.构成机体组织、细胞外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其缓冲作用可维护机体的酸碱平衡;

3.组织液中的无机离子保持一定比例是维持神经和肌肉兴奋性、细胞膜通透性及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4.是构成某些特殊功能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产地的同种燕窝的矿物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同一产地的不同燕窝,未见显著的元素组成差异。

四.致敏成分

燕窝可引起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严重可引起儿童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管性水肿、腹部绞痛、荨麻疹、呼吸困难等I型过敏反应的典型症状。

不同来源的的燕窝肯含有不同的过敏原,这些潜在的副作用成分可采用糖蛋白分离的方法去除。

五.激素成分

研究人员从燕窝中发现6种激素成分,分别为睾丸激素、雌二醇、黄体酮、促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和泌乳刺激素。

关于鸡蛋、牛奶和燕窝的激素含量,根据文献报道,总结如表1-7。

表1-7 鸡蛋、牛奶和燕窝的激素、含量

每天吃一个鸡蛋摄入的激素

0.75~2.62(微克)0.0018~0.0029(微克)含量(每个鸡蛋按60g计算)

因此,燕窝含有的微量激素并不会导致性早熟。

本文参考《走进燕窝世界》编辑而成

欢迎大家阅读交流

靶脑型载药纳米粒子 - 生命的化学

文章编号: 1000-1336(2011)03-0450-05 靶脑型载药纳米粒子 周如梅付爱玲李晓荣 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 400716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CNS疾病治疗的瓶颈是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严重限制了药物从血液转运到CNS。靶脑型纳米粒子的开发,是克服BBB的限制作用、发展治疗CNS疾病药物的一个有效途径。新近发展的修饰技术,使蛋白质或肽、表面活性剂、脂类等生物分子与纳米粒子相偶联,产生了多种类型的靶脑型纳米粒子。不同的纳米粒子尽管入脑机制不同,但均可以使药物在脑中聚集,达到治疗CNS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纳米粒子;靶脑转运;血脑屏障 中图分类号: R971 我国罹患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疾病人群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人们致力于寻找、开发CNS疾病治疗药物,但是由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严格限制这些治疗药物转运入脑。BBB主要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足突三层结构所组成,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存在紧密连接,形成类上皮组织的高阻力屏障,并且超过90%的微血管基底膜有星状细胞脚板包绕,严格限制大分子药物的通透,而不能发挥药效作用。纳米粒子指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固体胶粒,粒径通常为1~1000 nm。在药物研究中,纳米粒子可作为传导或运送药物的载体,并且可通透BBB[1]。因此,若将化合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纳米载体可能协助化合物分子进入脑内。这种纳米粒子携带药物入脑转运的方式,可能是治疗CNS疾病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普通的纳米粒子在体内易被吞噬而快速降解,并且不能向脑内聚集。为了使脑中有高浓度的药物,研究者将纳米粒子进行修饰,提高其稳定性和脑靶向性。本文将对此方面新近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般认为,脑靶向性药物在每克脑的浓度应当高于注射量的2%[2]。为实现此目标,靶脑型纳米粒子在组成上与其它纳米粒子有所不同,如蛋白质或肽修饰的纳米粒子、聚山梨酯80修饰的纳米粒子、固体脂类纳米粒子和磁性纳米粒子等。尽管这些靶脑型纳米粒子均可以使药物在脑中聚集,但不同的纳米粒子入脑的机制不同。 1. 蛋白质或肽修饰的纳米粒子 1.1 受体配体及受体抗体修饰的纳米粒子 BBB是存在于神经元与血液之间的一个生理屏障。BBB可选择性地允许一些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和内源性蛋白质进入脑内。已知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着一些蛋白受体,当蛋白质与其受体结合后,能以穿胞作用透过BBB进入脑内。这些蛋白质包括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胰岛素等。以这些蛋白质或其受体的抗体修饰纳米粒子,可明显增加其脑靶向性[3,4]。 1.1.1 转铁蛋白修饰的纳米粒子在快速增殖细胞的细胞表面,如脑肿瘤细胞,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转铁蛋白受体高水平表达。利用转铁蛋白修饰纳米粒子,可实现纳米粒子在脑肿瘤细胞中聚集。首先使用生物素酰氯将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酯化,然后将这种异生物素化的聚乙二醇与聚乳酸 收稿日期:2010-09-23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90182120017)和西南大学科研基金专项(2120132111)资助 作者简介:周如梅(1984-),女,硕士生,E-m a i l:zhourumei1985@https://www.sodocs.net/doc/34988525.html,;付爱玲(1973-),女,博士,教授,通讯作者,E-mail: Fuailing1008@https://www.sodocs.net/doc/34988525.html,;李晓荣(1974-) ,女,博士,副教授,E-mail: lxrqw@https://www.sodocs.net/doc/34988525.html,

生物化学笔记(整理版)1

《生物化学》绪论 生物化学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 生命是发展的,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类起源等,说明生命是在发展,因而人类对生命化学的认识也在发展之中。 20世纪中叶直到80年代,生物化学领域中主要的事件: (一)生物化学研究方法的改进 a. 分配色谱法的创立——快捷、经济的分析技术由Martin.Synge创立。 b. Tisellius用电泳方法分离血清中化学构造相似的蛋白质成分。吸附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及其他物质。 c. Svedberg第一台超离心机,测定了高度复杂的蛋白质。 d. 荧光分析法,同位素示踪,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生物化学的分离、纯化、鉴定的方法向微量、快速、精确、简便、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二)物理学家、化学家、遗传学家参加到生命化学领域中来 1. Kendrew——物理学家,测定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2. Perutz——对血红蛋白结构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 3. Pauling——化学家,氢键在蛋白质结构中以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为某些protein具有类似的螺旋结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 (1.2.3.都是诺贝尔获奖者) 4.Sanger―― 生物化学家 1955年确定了牛胰岛素的结构,获1958年Nobel prize化学奖。1980年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内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5.Berg―― 研究DNA重组技术,育成含有哺乳动物激素基因的菌株。 6.Mc clintock―― 遗传学家发现可移动的遗传成分,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奖。 7.Krebs―― 生物化学家 1937年发现三羧酸循环,对细胞代谢及分生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Lipmann―― 发现了辅酶A。 9. Ochoa——发现了细菌内的多核苷酸磷酸化酶 10.Korberg——生物化学家,发现DNA分子在细菌内及试管内的复制方式。(9.10.获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1.Avery―― 加拿大细菌学家与美国生物学家Macleod,Carty1944年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著名实验。肺炎球菌会产生荚膜,其成分为多糖,若将具荚膜的肺炎球菌(光滑型)制成无细胞的物质,与活的无荚膜的肺炎球菌(粗糙型)细胞混合 ->粗糙型细胞也具有与之混合的光滑型的荚膜->表明,引起这种遗传的物质是DNA 12.Wilkins―― 完成DNA的X-射线衍射研究,对Watson和Crick确定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三人共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3.Nirenberg―― 生物化学家在破译遗传密码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考点1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基:中性原子团)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1.离子与基团: 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 [知识规律]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具体地: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 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 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高三化学物质的组成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酸、碱、盐的关系 ☆双基知识 1、物质的组成 2、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 3、物质的分类 元素 游离态 化合态 单质 化合物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金属+盐 (Na 、K 、Ca 等除 外) 盐和水 金属 非金属 金属 氧化物 非金属 氧化物 碱 盐 酸 盐 无氧酸盐 含氧酸盐 两种新盐 H 2 +盐

☆巧思巧解 1、酸的分类与性质比较

(1)含氧酸与无氧酸 ①含氧酸中只有羟基上的氢原子才能电离。因此次氯酸的结构是H —O —Cl ,而不 是H —Cl —O ,亚磷酸的结构是 ,它是二元酸。 ②醇与无机酸反应时只与含氧酸发生酯化反应。 C 2H 5OH + HONO 2 → C 2H 5ONO 2 + H 2O C 2H 5OH + HCl → C 2H 5Cl + H 2O (2)强酸与弱酸 HCl >CH 3COOH >H 2CO 3 > > HCO 3― >H 3AlO 3 故: + CO 2 + H 2O → + HCO 3― 2AlO 2― + CO 2 (少量) + 3H 2O = 2A l (O H )3 ↓ + CO 32― AlO 2― + CO 2 (足量) + 2H 2O = A l (O H )3 ↓ + HCO 3― (3)关于酸的命名 ①高、亚、次与中心原子的化合价有关,例: +7 +5 +3 +1 HClO 4 HClO 3 HClO 2 HClO ②原、正、偏与脱水有关,例: H 3PO 4 = H 2O + HPO 3 H 4SiO 4 = H 2O + H 2SiO 3 磷酸 偏磷酸 原硅酸 硅酸 2、数轴法讨论多元酸与碱反应的产物判断 【例1】一定量的CO 2 通入200ml 1 mol/L 的NaOH 溶液中充分反应,求溶质的可能组成。若低温蒸干得不带结晶水的固体13.7g,求固体的成份和质量.。 ☆例题精析 【例2】A 和B 两种物质混合发生的反应可通过以下两步来完成:①A+B=C ,②B+C=D+E+A 。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是 ,中间产物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写成 。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O H —O —P —O —H H —OH —O - —OH

生物化学

绪论 概念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静态生物化学:研究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功能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动态生物化学:研究物质代谢的体内动态过程及其调节。 功能生物化学:研究代谢反应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与功能 2、物质代谢与调控 3、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第一章 概念 糖即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衍生物的总称。 糖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糖是人和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 2、糖类具有结构功能 3、糖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生物活性与功能 糖的分类 单糖,寡糖,多糖 重要多糖的结构单位及其连接方式 淀粉的结构单位都是α-D-葡萄糖。 连接方式:直链淀粉以α-1,4糖苷键聚合而成,呈螺旋结构。支链淀粉除了α-1,4糖苷键构成糖链以外,在支点处存在α-1,6糖苷键。 糖原结构单位是α-D-葡萄糖,有α-1,4和α-1,6糖苷键 纤维素的结构单位是β-D-葡萄糖,均以β-1,4糖苷键相连。 几丁质结构单位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 肽聚糖多糖部分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组成的杂多糖。 第二章 概念 脂类: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脂肪酸是一条长的烃链(R-)和一个羧基(-COOH )组成的羧酸。 必需脂肪酸:人体必需但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脂类的生理功能 1、生物体内主要的贮能和供能物质 2、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维持体温、保护脏器 5、转变成体内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类固醇物质 甘油三酯的结构及组成 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脱水缩合而形成的酯 几种重要甘油磷脂组成 胆碱 + 磷脂酸 → 磷脂酰胆碱,又称卵磷脂 乙醇胺 + 磷脂酸 → 磷脂酰乙醇胺,又称脑磷脂 丝氨酸 + 磷脂酸 → 磷脂酰丝氨酸(丝氨酸磷脂) 肌醇 + 磷脂酸 → 磷脂酰肌醇(肌醇磷脂) 缩醛磷脂:与一般甘油磷脂不同,他在甘油αC 位以与长链烯醇形成的醚键(脂性醛基)代替与脂肪酸形成的酯键。 磷脂酰甘油+2分子磷脂酸→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 第三章 概念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 微量元素是指人体每日的需要量在100mg 以下的元素,主要包括铁、碘、铜、锌、锰、硒、氟、钼、钴、铬等10种。 维生素的分类 脂溶性微生素:维生素A 、D 、E 、K 水溶性维生素:维C 和B 族维生素:维B1、B2、B6、B12、维生素PP 、泛酸、生物素、硫辛酸、叶酸。 维生素B2、维生素PP 、泛酸及叶酸在体内的活性型和生化作用 维生素B2 :活性形式: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生化:FMN 及FAD 是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主要起氢传递体的作用。 维生素PP :活性形式:NAD+,NADP+ 生化作用:NAD+及NADP+是体内多种脱氢酶的辅酶,起递氢递电子的作用。 泛酸:活性形式:辅酶A(CoA)、酰基载体蛋白(ACP) 生化作用:CoA 及ACP 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参与酰基的转移作用。 叶酸:体内活性形式:四氢叶酸(FH4) 生化作用:四氢叶酸(FH4)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起一碳单位传递体的作用。 C H 2CH C H 2O H OH OH

生物化学-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除了水和无机盐之外,活细胞的有机物主要由碳原子与氢、氧、氮、磷、硫等结合组成,分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大类。前者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以结合状态存在的脂质;后者有维生素、激素、各种代谢中间物以及合成生物大分子所需的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和甘油等。在不同的生物中,还有各种次生代谢物,如萜类、生物碱、毒素、抗生素等。 虽然对生物体组成的鉴定是生物化学发展初期的特点,但直到今天,新物质仍不断在发现。如陆续发现的干扰素、环核苷一磷酸、钙调蛋白、粘连蛋白、外源凝集素等,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有的简单的分子,如作为代谢调节物的果糖-2,6-二磷酸是1980年才发现的。另一方面,早已熟知的化合物也会发现新的功能,20世纪初发现的肉碱,50年代才知道是一种生长因子,而到60年代又了解到是生物氧化的一种载体。多年来被认为是分解产物的腐胺和尸胺,与精胺、亚精胺等多胺被发现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参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调节,对DNA超螺旋起稳定作用以及调节细胞分化等。 新陈代谢与代谢调节控制 新陈代谢由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组成。前者是生物体从环境中取得物质,转化为体内新的物质的过程,也叫同化作用;后者是生物体内的原有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物质,也叫异化作用。同化和异化的过程都由一系列中间步骤组成。中间代谢就是研究其中的化学途径的。如糖元、脂肪和蛋白质的异化是各自通过不同的途径分解成葡萄糖、

脂肪酸和氨基酸,然后再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生成二氧化碳。 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生物体内机械能、化学能、热能以及光、电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变化称为能量代谢,此过程中ATP起着中心的作用。 新陈代谢是在生物体的调节控制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这种调控有3种途径:①通过代谢物的诱导或阻遏作用控制酶的合成。这是在转录水平的调控,如乳糖诱导乳糖操纵子合成有关的酶;②通过激素与靶细胞的作用,引发一系列生化过程,如环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过磷酰化反应对糖代谢的调控;③效应物通过别构效应直接影响酶的活性,如终点产物对代谢途径第一个酶的反馈抑制。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调节过程是通过别构效应实现的。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催化、运输和贮存、机械支持、运动、免疫防护、接受和传递信息、调节代谢和基因表达等。由于结构分析技术的进展,使人们能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它们的各种功能。酶的催化原理的研究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分4个层次,其中二级和三级结构间还可有超二级结构,三、四级结构之间可有结构域。结构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案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案 【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重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用具】 玉米和人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对比表图片。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安排】 10分钟 【教学过程】 引言 在绪论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六个特征?分别是共同的物质基础、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应激性。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800多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而这些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课我们来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 的含量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 例(如左图),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的种类和含量。 思考题: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含量有 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在这些元素中,C、O、H、N 这4种元素的含量最多。 不同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元素O在玉米体内占44.43 %,而在人体内只占14.62 %;元素N在玉米体内占6.24 %,而在人体内只占9.33 %。 (2)在同种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最相差也很大。例如:人体内,C占55.99%,而S只占0.78%,Zn更少,只占0.01%。 图中所列的化学元素并不是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化学元素,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C、H、O、N、P、S这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共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由于不同生物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常见的有20多种,而不同生物的同种元素的含量不同,同种生物不同元素含量不同。因此,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我们将这些主要的生物元素分为两大类: 1.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 Mg等。其中,C、0、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2.微量元素:通常是指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但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 Mn、Zn、Cu、B、Mo等。 强调: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例如:微量元素B(硼)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系萎缩,花粉发育不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而不实”。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化学元素进一步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肪等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例如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蛋白,具有免疫作用的抗体蛋白,就是由C、H、O、N等元素组成的。所有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就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 二是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举例:Mg: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植物缺镁,患“黄叶病”。 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少B时,“花而不实”。 Fe: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缺Fe患“缺铁性贫血”。 I:甲状腺素的组成元素,当缺乏时会造成甲状腺合成减少,引起甲状腺肿胀,俗称“大脖子病”。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绪论Prolegomena What is BIOCHEMISTRY? CHEMISTRY:the branch of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ubstances of which matter is compose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ir properties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y interact, combine, and change, and the use of these processes to form new substances Biochemistry: the branch of science concerned with the chemical and physic-chemical processes which occur within living organisms Including: The chemistry of the components in living organisms (static biochemistry) The principles for the chemical changes in living organisms (dynamic biochemistry) The chemistry of metabolism and cell functions (functional 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的主要分支: 按化学的研究范畴划分:生物无机化学(bioinorganic chemistry),生物有机化学(bioorganic chemistry),生物物理化学(biophysical chemistry) 按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划分:动物生物化学(animal biochemistry),植物生物化学(plant biochemistry),微生物生物化学(microbe biochemistry) 按研究对象划分:蛋白质化学(protein chemistry),核酸化学(nucleate chemistry) 按与生产、生活关系划分:生理生化(physiological biochemistry),工业生化(industrial biochemistry),农业生化(agricultural biochemistry),医药生化(medicinal 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的使命: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促进生命科学发展;改善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物种的改良和优化;带动工、农业的发展和变革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主要研究领域: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蛋白质-脂质体系 分子生物学的三个支柱学科: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的地位:由学科分支成长为主流前沿,殊途同归的集大成者,生物学科走向统一的前驱 古代生物化学(在化学中萌芽): 19世纪以前:A.L. Lavoisier, “呼吸作用的本质和燃烧是一样的”;C.W. Scheele, 多种生化物质的分离;J.von.Liebig, 新陈代谢(stoff wechsel);Hoppe Seyler, 1877年,提出“biochemie”近代生物化学(由静态走向动态): 19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1804,John Dalton 提出原子论;1859,Port Darwin 进化论;1865,Gregor Mendel 遗传定律;1869,D.L.Mendelyeev 元素周期律 生物化学的发展: 1848, Helmhoitz & Bernard,肝脏的生糖功能;1869,J.F. Michel 分离“核素”(核酸);1897,Bucher ,酵母榨出液可使蔗糖发酵生成乙醇;1902,D.A. Leeven,从核酸中分离胞嘧啶;1904,Knoop ,脂肪酸的 -氧化;1907,E.H. Fischer ,蛋白质的降解与合成;1912,F.G. Hopkins,确立维生素概念,形成剑桥生物化学学派;1921,F.G.班廷和C.H.贝斯特,分离纯胰岛素;1926,J.B. Sumner 分离脲酶,并证明其是蛋白质;1929,Lohmann & Fiske ,ATP的能量功能;1931,Warburg 制得呼吸酶并研究其生物氧化作用;1937,Krebs,三羧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组成结构1.元素 具有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1)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见个数。 (2)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3)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2. 分子、原子 分子:是的最小粒子。 (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 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 = 整个原子电性 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性质。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原子分。 (3)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 物质原子 (5)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碳原子 元素Si Fe Na K Mg H 质量分数48.60% 26.30% 7.73% 4.75% 3.45% 2.74% 2.47% 2.00% 0.76%

3.原子团

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4.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原子失去电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5.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单质;如白磷跟红磷。 相关考题: 1.某药品说明书上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这里的碘、锌是指()A.原子B.分子C.元素D.离子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 5.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 构 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7.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 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8.下列物质中直接由离子组成的是() A 石墨 B 二氧化碳 C 氯化钠 D 硫酸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三羧酸循环记忆方法 一:糖无氧酵解过程中的“1、2、3、4”1:1分子的葡萄糖2:此中归纳为:6个2 2个阶段;经过2个阶段生成乳酸 2个磷酸化; 2个异构化,即可逆反应; 2个底物水平磷酸化;2个ATP消耗,净得2个分子的ATP; 产生2分子NADH 3:整个过程需要3个关键酶4:生成4分子的ATP. 二:糖有氧氧化中的“1、2、3、4、5、6、7”1:1分子的葡萄糖2:2分子的丙酮酸、2个定位3:3个阶段: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生成乙酰CO-A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4:三羧酸循环中的4次脱氢反应生成3个NADH和1个FADH2 5:三羧酸循环中第5步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此循环中唯一生成高能磷酸键的反应6:期待有人总结7:整个有氧氧化需7个关键酶参与:己糖激酶、6-

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拧檬酸合酶、异拧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在某一pH值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即称为兼性离子或两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的序列,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二硫键,一级结构也包括生成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残基位置。维持其稳定的化学键是:肽键。蛋白质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相邻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局部肽链空间结构,是其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蛋白质二级结构形式:主要是周期性出现的有规则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包括相距甚远的氨基酸残基主链和侧链所形成的全部分子结构。因此有些在一级结构上相距甚远的氨基酸残基,经肽链折叠在空间结构上可以非常接近。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各具独立三级结构多肽链再以各自特定形式接触排布后,结集所形成的蛋白质最高层次空间结构。 3..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

一、知识概述 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 2、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 3、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 4、掌握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5、理解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二、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化学式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它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应,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 物质名称所含的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化学式 铁Fe 聚集Fe 氧化铝Al、O 2∶3 Al2O3 二氧化碳C、O 1∶2 CO2 五氧化二磷P、O 2∶5 P2O5 氯化镁Mg2+、Cl-1∶2 MgCl2 碳酸钙Ca2+、CO32- 1∶1 CaCO3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质的组成不同,物质的化学式也不同,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注意: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每一种纯净物都有一个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混合物没有化学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也是该物质的分子式,如“CO2”既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又是二氧化碳的分子式。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它能表示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意义,具体见下表。 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该物质 的1个分子(又叫分子式) 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构成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元素的 原子个数 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 和2个氢原子 (二)化学式的书写 1、化合价 元素在相互化合时,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总是一定的。通过实验可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又因为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所以元素之间相互化合形成某种化合物时,其各元素的原子数目之间是一个确定的简单整数比,其中的一定数目正好反映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化合价。 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因此,通常称为元素的化合价,而不是原子的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之分。 某些元素的原子集合体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它所起的作用和一个原子一

生化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它是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三级结构: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和整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的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许多蛋白质分子含有两条或多条具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的亚基,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亚基:含有两条或多条肽链的蛋白质分子,其中每一条具有完整的三级结构多肽链称为蛋白质的亚基。 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分子中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谷胱甘肽的主要功能基团。 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中性盐使蛋白质沉淀析出的方法。 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所带电荷的相反电极移动的现象。 次级键:蛋白质分子侧链之间形成的氢键、盐键、疏水键三者统称为次级键。 1、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多种生理功能 (1)催化调节作用,如酶类催化作用、激素调节作用。(2)转运储存作用,如血红蛋白有运氧功能、清蛋白转运胆红素、脂肪酸等。(3)运动和支持作用,如肌动球蛋白是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胶原是构成皮肤,骨骼的主要物质。(4)免疫保护作用,如免疫球蛋白等。(5)生长繁殖作用,如核蛋白等。(6)受体和载体都是传递信息和转运物质的蛋白质。(7)凝血作用,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中,绝大部分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2、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是指蛋白质多肽链本身的折叠和盘绕方式。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α-螺旋:每隔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螺旋沿螺旋体的中心轴每上升一圈相当于向上平移0.54mm。螺旋上升时,每个残基沿轴旋转100°。α-螺旋体中氨基酸残基侧链伸向外侧,相邻的螺圈之间形成链内氢键,氢键的取向几乎与中心轴平行。β-折叠:当α-角蛋白用热水或稀碱等方法处理,或用外力拉直,α-角蛋白就转变为β-角蛋白,此时α-螺旋被拉长伸展开来,氢键被破坏从而形成β-折叠的空间结构。在此结构中,肽链按层排列,它依靠相邻的肽链上的〉C=O与〉N-H形成的氢键以维持其结构的稳定性。相邻的肽链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反平行的。β-转角: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上经常出现180°的回折,在这种肽链的回折角上就是β-转角结构,它是由第一个氨基酸残基的〉C=O与第四个氨基酸残基的〉N-H之间形成氢键。 3、简述蛋白质变性与沉淀的关系 蛋白质变性是蛋白质的一个特性,变性即为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被破坏后,由活性状态变为失活状态的现象。蛋白质沉淀是指蛋白质分子聚集,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变性的蛋白质不一定沉淀,如煮沸的牛奶,变形的蛋白质一般容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如盐析、低温下有机溶剂沉淀的蛋白质。凝固的蛋白质既沉淀又变性。 4、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 (1)DNA是一平行反向的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接触。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

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绪论

绪论 一、选择题 (一)A 型题 1 .关于生物化学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 B .生物化学是生物与化学 C .生物化学是生物体内的化学 D .生物化学研究对象是生物体 E .生物化学研究目的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2 .关于分子生物学叙述错误的是 A .研究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B .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C .研究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 D .研究对象是人体 E .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关于生物化学的发展叙述错误的是 A .经历了三个阶段 B .18 世纪中至19 世纪末是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C .20 世纪前半叶是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D .20 世纪后半叶以来是分子生物学时期 E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在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4 .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生物体的物质组成 B .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C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D .基因信息传递 E .基因信息传递的调控 5 .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做出贡献的领域是 A .生物分子合成 B .免疫化学 C .蛋白质变性和血液分析 D .人类基因组计划 E .人类后基因组计划 6 .我国生物化学家刘思职做出贡献的领域是 A .生物分子合成 B .免疫化学 C .蛋白质变性和血液分析 D .人类基因组计划 E .人类后基因组计划 7 .我国生物化学家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是在 A .公元前21 世纪 B .20 世纪 C .1965 年 D .1981 年 E .2001 年(二)B 型题 A .生物分子合成 B .免疫化学 C .蛋白质变性和血液分析 D .人类基因组计划 E .人类后基因组计划 1 .生物化学家刘思职做出贡献的领域是 2 .生物化学家吴宪做出贡献的领域是 3 .1965 年我国生物化学家做出贡献的领域是 A .20 世纪20 年代 B .1953 年 C .1965 年 D .1981 年 E .2001 年 4 .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在 5 .我国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酰tRNA 是在 6 .国际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是在 7 .吴宪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是在

高中生物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苏教版)第二章的内容之一。本节内容包括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细胞中的无机分子两个部分。在前一部分先介绍了生物体的组成元素和地球上已发现元素之间的关系,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并非生物所独有,而是全部存在于地球上已发现的元素之中。接着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如何形成分子的有关知识。后一部分介绍了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这两部分内容都是后续章节学习的基础。在本节的这两部分内容中,后一部分又是在前一部分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前一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他们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关于原子、分子的知识”的内容,但是但对离子键、共价键、氢键的概念及其在分子形成中的作用还知之不多,对细胞的化学组成及无机分子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更不了解。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说出原子的结构、原子间怎样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分子的(了解) ②说出水在细胞中存在的两种形式及其作用与关系(了解) ③举例说出细胞中无机盐存在的形式和作用(了解) 2、能力方面 3、情感方面 从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都是在无机自然界可以找到的,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进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构成细胞的原子、分子,以及无机分子与生命的关系。 教学难点:原子是怎样形成分子的 【教学方法】 探究、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生物《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生物《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The teaching plan design of the biological chemical elements

生物《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知识目标 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理解原生质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含义;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其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 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 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 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重点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 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很多,至少有62种,常见的有29种。这些元素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不同的名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难点分析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内在联系、根本区别,以及表现出 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在以前的生物学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从生物的主要特征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现在从元素水平上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抓住两点来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没有自己特有的化学元素”——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二是“各种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差异性。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一 从知识网络看,化学基本概念可分为5个方面:物质组成、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及化学基本定律、分散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在复习时,应先明确“知识网络”,并针对知识网络,从“基本知识点”进行展开复习。即:此部分的复习从“知识网络”和“基本知识点”两个层次进行。 另外,复习时注意穿插计算方面的内容。 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 从近年高考试题,尤其是北京考试试题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特点:即在试题中不再局限于知识分块的考察,往往一个试题(选择题及第Ⅱ卷大题)包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有机、计算等多项内容。07年北京试题中的II卷大题中每题都有不同的综合,可以较好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所以,虽然我们复习时分块进行,但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块知识的融合,尤其在综合练习中更要体现知识的融合与整体性,使整个高三复习即要在不同时间阶段突出该阶段特点,又要时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使学生总能从整体上感觉到化学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同时,化学的考察均为题中主干知识;此外还要注意新教材引入的内容或与旧教材不同的内容,它们也是考察的重点。 一、物质的组成 知识网络 1.原子 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概念剖析 原子与分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最典型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等。

思维点拨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的意义是指化学变化中不会产生新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发生变化的,那么质子和中子数也不发生变化,但在化学反应中,核外电子数可以发生变化。若原子核发生了变化,则不属于化学反应,而属于核反应。 思维拓展 相同或不同元素原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通过化学键(稀有气体分子内没有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原子的主要特点: (1)原子体积很小,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氢原子,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钫原子。 (2)原子质量很小,最轻的原子是氢元素的一种同位素——氕。 (3)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也可以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 2.分子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概念剖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为前提的,定义不包含物理性质。 注:物理性质是宏观性质,只有构成物质的多个粒子共同才能体现出来;而化学性质则由构成物质的一个“粒子体”(即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体现。 思维点拨 同种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其性质一般都不同。 思维拓展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许多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氢气、氧气、氮气、液溴、硫、磷以及稀有气体等多数非金属单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氧化物,硫酸、硝酸等含氧酸,氯化氢、硫化氢、氨气等气态氢化物,水,有机化合物等。其中除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分子外,其他分子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固态物质为分子晶体。分子晶体质地松脆、熔点沸点较低,多数可溶于有机溶剂。 3.离子 概念 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概念剖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