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寸金莲的来历

三寸金莲的来历

三寸金莲的来历
三寸金莲的来历

三寸金莲的来历

小脚,又叫三寸金莲,俗称为裹小脚,是把女子的脚用布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畸形的小脚竟被古人美化为“三寸金莲”面受到广泛赞美,乃至男子为这颤倒,女子为之痴迷。难以想象,如果中国女子没有缠足是不是会出现更多的武则天与太平公主?

中国女人缠足,到底始于何时?文献和传说都不为少。别的不讲,咱们骂人写文章又臭又长,称之为“王母娘娘的裹脚布”。传说王母娘娘可是黄帝时期人物,说那时已裹小脚,无疑有点“古已有之”的阿Q遗风。其实,据史家考证,中国缠足之俗,约始于五代末年“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后主时代。早在盛唐之世,人们对妇女的“弓鞋”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真想不明白,过去小脚女人走起路来已然是摇摇晃晃,弱不禁风了,还要嫌自己的一双小脚不够小,你一定会认为她这是“有病”。然而现在,我们不是一样看到身边的一些女孩子明明已是标准身材了,还要天天嚷着喊肥健身,这与古代迷恋小脚的女人是不是同一种心理呢?清代,妇女缠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在山西、河北、京津、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最为流行。其中又尤以山西小脚为最,并有“从来小脚说山西”之誉。山西小脚又以大同为第一。清朝统治者本来反对汉族女子缠足,康熙年间曾经诏禁之,违者拿其父母家长问罪。当时有某大员以“奏为臣妻先放大脚事”上疏,结果传为全国笑谈,可见缠足“魅力”之强大。最后闹得康熙皇帝在禁止缠足的禁令仅颁布了几年便自动撤销。不惟如此,旗人女子也开始东施效颦,直到乾隆皇帝屡次下旨严禁,才刹了些旗女缠的风气。格格们无可奈何,只得穿上底部类似金莲形状的木屐充充门面。眼见皇帝老儿拿汉人的缠足没办法,小脚狂们自是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于是缠足之风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女子的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缠足之所以能够广泛兴盛而且历时弥久、蔓延极广,无疑是宋代以后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对女性禁锢的直接后果。小脚女人不仅迎合了封建统治者与士大夫视女性为玩物的低级趣味,满足了封建时代性变态男子所谓小脚“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的病态性意识与奇特审美观,而且还成为封建时代禁锢女人走向社会的一种压迫手段。宋代朱熹就曾热衷于在福建南部等地推广缠足,作为贯彻男女隔离、“授受不亲”、“静处深闺”的“治女”策略。一经缠足,连走路都走不稳了,女人岂不就十分“老实”了?

女孩缠足一般从四五岁开始,用布条将脚裹紧,不使脚长大,到六七岁时已缠成型,不能再长大了。讲究的人家挑八月廿四日这一天给女儿裹小脚。这天照例要"煮糯米和赤豆作团,祀灶,谓之粘团。"据说食糯米能令胫骨柔软。缠足时先将脚拇趾以外的四趾屈于足底,用白棉布裹紧,等脚型固定后,穿上"尖头鞋",白天让两女仆扶着行走,以活动血液;夜里将裹脚布用线密缝,防止松脱。到了六七岁时,再把趾骨弯曲,用裹脚布捆牢密缝,以后日复一日地加紧束缚,使脚变形,要缠到"小瘦尖弯香软正"才算大功告成。经过多年残酷的缠裹,一双脚几乎从皮肤到肌肉、韧关节、骨骼都有巨大的变化。从外形看,皮肤白细柔软,脚心深陷;从底面看,基本上是一个三角形的架构,无法正常地以脚掌使力走路,同时也失去了跳跃、舞蹈的能力,只能"待字闺中"。而当时的男人们认为,女人缠了足后,就不能轻易地跨越庭院与别的男人交往了。俗语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湖北有一首民歌叫"大脚十恨歌"。湖南华容的歌谣是:"裹脚呀裹脚,裹了脚,难过活,脚儿裹得小,做事不得了;脚儿裹得尖,走路只喊天,一走一蹩,只把男人做靠身砖。"可谓唱出了其中的滋味。

那简直不能叫作脚,十个趾头都扭曲并拢,形状模糊,蜷起如拳。裹脚布一层层放开,满目疮痍,不忍卒睹。而且听说,以前小姐的裹脚布难得打开,所以会有脚气,臭得很。那

么,被文人墨客恭维了若许朝代的三寸金莲美在哪里?据说是因为裹起脚后,女孩们走路的时候重心不稳,拂摇娇弱,更添柔美之姿,惹人怜爱,故而流行。本以为裹脚是民间腐儒的陋习怪癖,没什么源头的。没想到它的创始人竟是那个词赋清奇的亡国之君,歌舞天子李后主。据野史记载,李后主一日心血来潮,亲自为宠妃缠足,以丝帛绕成新月形,使宫女扶持绕花阶行走,步态摇摆,弱不胜衣。宫人以此为美,为了争宠,纷纷效仿。时人学之,遂流行于豪门大户间,成为一时风尚。只是晚唐虽亡,弓鞋却盛行,此风拂过宋明,一直延续到清朝,虽然民间仍然以脚小为贵,但是清宫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这不是美而是弱,严禁宫中后妃缠足。近年电视剧古装风极盛,尤以清宫戏居多。有的戏中特写裙摆下三寸金莲,下蹬花盆底,行走时故作摇曳之态,此乃大谬不然。满人马上得天下,非常重视骑射,即使女子,也都会定期参与挽弓行猎,裹了脚,可怎样上马呢?又不见有三寸马靴。而花盆底与弓鞋也完全是两个概念。弓鞋一般为木底,底长三寸,缎面,面上绣花;花盆底鞋也是木底,却是底高三寸,呈花盆状。虽然都是三寸宫鞋,然而此三寸非彼三寸,宫鞋,也并不等于“弓鞋”。北宋末年的弓鞋,盛行用两种颜色的布料作鞋帮,针脚绵密,两色杂陈,有个名堂叫作“错到底”。幸亏没有一直错到底,解放后,女人终于扯下劳什子裹脚布,恢复天足了。不过如今女子的高跟鞋也不止高三寸,马虎点,也勉强可以称之为三寸金莲吧?适合三寸金莲的鞋,自然也十分特殊,有清代金莲、花盆底鞋、西北回族妇女穿用的"睡鞋"、东乡族"放足"绣花鞋、土族妇女绣花鞋、维吾尔族女子婚礼鞋、彝族勾尖绣花鞋等一系列微型鞋子。

三寸金莲在当时是盛行的,但是到了现在,它已经是一种历史,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消失,但却不会被人遗忘。它使女性的生长发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人们却盲目地崇拜它,并把它“发扬光大”。它的“受害者”现在大多已经八、九十岁了,一旦对她们说起三寸金莲,她们就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苦…………

10班杨

近代山东不缠足运动述论_王青

东方论坛2006年第3期 近代山东不缠足运动述论 王 青 1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 要:近代山东不缠足运动于19世纪晚期揭开序幕,20世纪初蓬勃发展,韩复榘主鲁期间达到高潮,抗战时期大功告成。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由于诸多因素所致,其进展非常缓慢而艰难。 关键词:近代山东;缠足;不缠足运动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6)03-0120-05 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两缸。0作为一种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陋习,缠足在中国遗毒风靡近千年之久。纤纤金莲,伴随着亿万妇女的血泪,虽已成为历史,但这一颓风败俗,使一代代妇女人为致残,其时间之久,地域之广,遗害之大,乃至移风易俗之难,实为令人不可思议的特殊社会现象。本文将粗线条地勾勒近代山东不缠足运动的大致轮廓,并对其社会根源、特点及成因作简要的分析。 1 妇女缠足,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怪象。关于它 的起源,自元末以来许多人进行了考证,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始作俑者是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此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迎合封建统治者及士大夫视妇女为玩物的低级趣味,残害妇女的缠足之俗渐渐形成,历久不衰。 缠足这一浇风陋俗,波靡海内,残害着一代代妇女,其流毒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历史上有很多有识之士针砭其弊,倡天足之说。但这些愤世嫉俗之言,因未逢文化变迁之大势,而成了空谷足音。 由于满族无缠足风俗,清初统治者曾一再严禁缠足。据说放足一时蔚然成风。达官贵人家的妇女第一个放足的,/光荣0应属礼部右侍郎、山东淄川人孙之獬(此人便是臭名昭著的/剃发令0的始作俑者)。清史忄享5恸余杂记6云:/清朝入北都,孙之獬上疏云:臣妻放脚独先。0这位孙太太的/放脚独先0,堪称妇女解放的先锋,但在当时看来,这却是 理当揶揄的变节行为。 禁令虽严,但统治者的举措仅仅是为了稳定传 统秩序和维护满族旧制,而缺乏文化变革的深层意义。又因禁缠足与汉人的民情与生活观念大相径庭,所以曾几何时,缠足之风不仅死灰复燃,而且呈燎原之势。据1911年1月7日的5民立报6载,康熙七年(1668),皇帝诏求直言,左都御史王照、礼部仪制司员外郎山东新城(今桓台)人王渔洋乘机奏请/酌复(缠足)旧章0,/宽女子缠足之禁0。获皇帝批准,于是/自后弛禁。0因此,清初禁缠足似乎可以说:成也,山东人;败也,山东人。从此缠足风气愈演愈烈,有清一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三寸金莲0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缠至不到三寸者。清孙非淮5乡土杂录#鲁俗纪略6云:/莲钩老妪村媪亦瘦削端正,竟有不足三寸者,每至冬令皆换著小鞋,极精致绚烂。0 2 近代以降,落后的封建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 冲击,于是不缠足运动应运而生。 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发轫于太平天国 时期。在这一时期,缠足之俗在一定范围内受到猛烈的冲击。近代山东不缠足运动起步较晚,直到19世纪晚期才由西方传教士揭开序幕。从19世纪60-70年代起,在华的西方传教士就率先对缠足恶习进行了抨击,大力宣传倡导不缠足。山东的传教士还以不缠足作为入教会学校读书的条件,在 120 1 收稿日期:2006-04-06 作者简介:王青(1966-),男,山东高青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睡前故事民间故事

睡前故事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通常是口耳相传、代代传承、逐步增添而成的,代表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背景、民风特色和价值观。那你知道睡前故事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睡前故事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睡前故事民间故事:胡牛传奇沂蒙山区的东南边陲,已渐渐进入平原地带,却突兀而起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叫荡山。山西、山东各有一个以“湖”命名的村庄,山西的叫荡山湖,山东的叫山东湖。 清朝道光年间,荡山湖一户姓胡的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山娃。奇怪的是:这个孩子一生下来,两个脚心上都有一簇长长的黑毛,大人认为不吉利,唯恐外人见了说三道四,便用剪子剪了去,谁知不几天那黑毛就又冒了出来,长势旺盛,大人便又剪,就这样像割韭菜一样剪了一茬又一茬。一直到了十二岁,那孩子再也不让剪了,大人拗不过,便任由黑毛疯长,十几天的功夫,就长到一尺多长,却也不再向外长,父母对山娃千叮咛万嘱咐:人前千万别光脚,即使是夏天也要穿布鞋。 山娃自然不听,五冬六夏地赤着脚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把人们吓得不轻,可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这样一个孩子在跟前晃来晃去。也就是在这一年,人们惊奇地发现只有十二岁的他竟有了八尺身躯,膀大腰圆,特别的有力气,便弃了他的乳名,叫起了

胡牛。 随着年龄的增长,胡牛更加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异类,有时走着路,脚心的那两簇毛会一下子齐刷刷地伸直了,于是脚下生风带着他硕大的身子向前飘,只是胡牛已经学会了隐蔽自己,不想让人们知道他太多的事,就努力地掩饰着,不让自己飘起来,从那以后,他穿上了鞋子,只是那鞋要比别人的大了许多。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他独自登上荡山之顶,仰望浩浩月空,一股热气自丹田向上升腾,同时脚下的黑毛也在迅速伸直,最后竟把两只鞋子蹬了出去,胡牛只觉得有两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托起了他,于是双臂向上一举,飞起来了,只听见两耳边阴风呼呼,星转斗移,也不知飞到了哪里,但当他一有回家的意念时,那风便又回旋,不一会,他就回到自己的家门。 在这样的几个晚上后,他想在白天也试一试。 一天中午,在帮父亲干完农活之后,他甩开玩伴的追逐上了山,在浓密的树林中升上了天空,刚开始他以为山上、山下干活的人会发现他,可就连面朝他的方向擦汗的人也丝毫没有反应,这倒不是他有什么隐身术,只是因为他飞得速度太快,以至于人们根本看不到他。 再以后,他大着胆子在村子里向天上飞,人们还是难以察觉。 于是,胡牛变成了“飞牛”,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一会儿去东海的蓬莱仙阁沾点仙气,一会儿又去新疆的大沙漠聆听驼铃声声;一会儿去东北的大森林感受旷世的原始,一会儿又去南海边的椰林沐浴椰风的清爽。

中国历史文化前沿问题

从缠足看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 摘要:缠足是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有习俗,被当时人们视 为“三寸金莲”之美。缠足起源众说纷纭,缠足习俗经久不衰,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根本废除。本文就缠足的起源、发展及废除来分析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女性自我意识随时代进步而不断提高。 关键词:缠足,裹脚布,女性地位,女性自我意识 缠足是封建社会少女正值四五岁,便要用布将脚包裹住,使其脚掌不能长大,以满足古代男性的审美需求。随年龄的增长,裹脚布变得越来越紧,极为痛苦,若干年后,脚掌就会变成三角形,因此她们也会逐渐失去行走能力,更别说劳动了,成为真正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典型封建社会所倡导的女子形象。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正是说明了缠足给当时社会的女子所带来的痛苦之大和摧残之深,压制了女性的地位。 1、缠足习俗从何而起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古老习俗,其起源说法各异。有的说法是始于夏商时期,有的说始于五代,还有人说起于隋唐。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说神话起源,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是狐精变的,她用布把脚裹了起来,来掩饰没变好的脚。妲己受宠,于是宫中女子都学她把脚裹起来争宠。当然,这只是人们构想出来的神话传说,缺乏真实可靠性。 二说民间起源,隋炀帝东游江都时,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为其拉纤。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脚印印出莲花。隋炀帝见她的小脚十分喜欢,召见她,她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被隋炀帝闪过。行刺不成她便投河自尽。民间女子纷纷裹脚纪念月娘。该说法也比较牵强,因为从历史事实上看,裹脚并非是女性自愿的,而是封建社会对对女性的一种压迫。 三说宫廷起源,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命宫嫔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此说法尚待考究。 缠足裹脚的习俗是一种经过一段历史时期所沉淀下来,并为人所遵从的习俗,根植于封建社会,并非某个朝代一时创造出来的。但可以肯

明清小说中的纤足和绣花鞋

明清小说中的纤足和绣花鞋作者:张国风 女子的纤足和绣花鞋早就引起了文学家、尤其是小说家的注意。 这种注意的背后, 便是千百年的封建社会性压抑、性神秘、性变态的文化背景。一面是礼义之邦,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还可以加上一句“非礼勿想”); 一面是三宫六院, 娶妾携妓, 春画淫书在地下的流行。 陶渊明有一首《闲情赋》, 赋中说, 为了接近心上人, “愿在衣而为领”, “愿在裳而为带”, “愿在发而为泽”, “愿在眉而为黛”, “愿在莞而为席”, “愿在丝而为履”, “愿在昼而为影”, “愿在夜而为烛”, “愿在竹而为扇”, “愿在木而为桐”。这些浮想联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要贴近女子的身体, 已经超出精神的追求, 难怪昭明太子要遗憾, 指其为“白璧微瑕”。陶渊明是性情中人, 昭明太子是一位拘谨的人, 自然理解不了。《闲情赋》里这一大堆的“胡思乱想”中, 便有“愿在丝而为履”一条。这是注意到女子的脚了。诗人希望变成女子的鞋, 目的当然是贴住玉趾, “一近芳泽”。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有“绣履娇行缓, 花筵笑上迟”之句; 大历时, 夏侯审《咏被中睡鞋》云: “云里蟾钩落凤窝, 玉郎沉醉也摩挲。”杜牧《咏袜》则有“钿尺裁量减四分, 纤纤玉笋裹轻云”之咏。真是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如果弗洛伊德生前知道, 必定会把这些诗赋作为潜意识的范例写进他的大作。 时代不同, 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也不同。明清时代, 一个女子的美不美, 那双脚非常重要。因为有这种风气, 所以明清的小说, 尤其是通俗白话小说, 都注意到了女子的纤足和绣花鞋。脚好像是越小越美, 越能讨男人的喜欢。而“大脚婆”则是骂人的话。如果明清两代也要选美, 那现在的世界小姐都要落选。《儒林外史》中那个被讽刺的媒婆, 她的绰号就叫“沈大脚”。连阿Q那种没有社会地位的农村雇工, 都嫌吴妈的脚大。《金瓶梅》里的潘金莲, 那“金莲”便是指脚。宋惠莲本名宋金莲, 脚比潘金莲还小, 光凭这一点便可以傲视群芳。潘金莲一出场, 作者便介绍说: “缠得一双好小脚儿。”天启、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有批云: “是祸根。”可见一双小脚是多么重要。成亦金莲, 败亦金莲。小脚并非天生, 而是缠出来的, 所以大脚又叫“天足”。缠脚很麻烦, 也很痛苦, 民间有“小脚一双, 眼泪一缸”的俗谚。现在的人大概无法体会那种痛苦, 这或许是美的代价吧。缠脚的陋习是孙中山革命以后废除的, 很多老一辈的妇女因此而感激孙中山。西门庆娶孟玉楼, 媒婆薛嫂领着去相看。小说里有一段有关孟玉楼外貌的描写, 其中特意点到: “裙下映一对金莲小脚, 果然周正堪怜。”三人有话没话地聊了一会儿, “慌的薛嫂向前用手掀起妇人裙子来, 裙边露出一对刚三寸恰半叉, 一对尖尖金莲脚来, 穿着大红遍地金云头白绫高底鞋儿, 与西门庆瞧”。或许是怕西门庆看不清, 不放心, 耳听是虚, 眼见是实, 所以掀起裙子,看看脚是真小还是假小。西门庆看了, “满心欢喜”。翟管家要物色一个二房, 西门庆通过冯妈, 找到了韩道国和王六儿的女儿韩爱姐。冯妈介绍韩爱姐的情况时, 特意指出: “缠得两只脚儿一些些。”“一些些”就是一点点(大)。春梅当了守备夫人, 好不气派, 她去给昔日的主人兼死党潘金莲上坟, 作者对她有一番描写, 其中少不了要提到她的脚: “翠纹裙, 下映金莲小。行动处, 胸前摇响玉叮当。”第一回, 写潘金莲“每日打发武大出门, 只在帘子下磕瓜子儿, 一径把那一对小金莲做露出来。勾引的这伙人日逐在门前, 弹胡博词, 叉儿难, 口里油似滑言语, 无般不说出来”。三寸金莲是挡不住的诱惑。

收藏家张祖仁的故事

访“八闽之子”和体育收藏家张祖仁 福州三坊七巷历来是名士聚居,世家繁衍、书香门第、人才辈出产生不少流芳百世的人物。光禄坊有“光禄琴台”胜迹,这里的土地孕育了许人名人雅士,闻名海内外。我今天要拜访了是位福州奥运火炬手,家住光禄坊100号,体育收藏家张祖仁先生慕名已久了。造访他的收藏斋是一件趣事雅事,他的居室都被收藏品和书籍占满了空间,可以说“乱而不杂,精而不粗”许多书刊都被他零乱地摆在一起,但唯有一处圣地,放满了他精心收藏的体育收藏品。他正在为他的“奥运体育收藏展”而整理忙禄着,张祖仁因研究孔子、老子、毛泽东、邓小平而闻名“八闽”大地,传遍全中国。福建电视台“八闽之子——访奥运火炬手张祖仁”上下两集,被誉为“红色收藏家”奥运体育收藏福建第一人。打开电脑百度探索张祖仁发现张祖仁确是在收藏研究方面惊人,1000多个网页、众百家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他多才多艺,对儒、道、佛、中医、心理学、养生学、古玩有一定的造诣,尤其对奥运体育收藏的研究较为突出。联想、可口可乐、三星集团都推举他为奥运火炬手,这在全国也属首例,尤其是参加可口可乐的火炬选拔,张祖仁老师志在必得,经过面试、笔试、才艺表演,过五关、斩六将,他终于如愿以尝了。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他的事迹。他为奥运在北京举行而高呼,他为奥运体育在福建的宣传做出卓越的贡献,他成为一名奥运火炬手是实至名归,本文在叙述他传奇人生的一些小故事。 体育收藏家张祖仁收藏体育在福州可谓家喻户晓,媒体经常报道他的收藏事迹,被福建电视台誉为“八闽之子”和体育收藏家。 当今真是奥运会纪念品收藏的大好时机。令人难忘是,在2001年7月13日当萨马兰奇宣布第29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为“北京”时,张祖仁感到非常激动,就想方设法收藏“申奥”成功专题,共收藏了申奥成功可口可乐罐、申奥成功报纸、申奥成功电话卡、申奥瓷盘、申奥成功纪念表、申奥成功纪念章、火花、邮票等十多个门类计300多件精品藏品,这些藏品弥足珍贵。它见证了中国申奥的历史,实现了几代中国人、十三亿炎黄子孙的百年之梦“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口号一诞生就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它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面向世界的自信,表达了华夏儿女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心声,张祖仁迷奥运体育收藏,共收藏奥运体育藏品五万八千件,有申奥系列藏品、门券、火花、奖章、老照片、吉祥物、纪念章、奖章、亚运门券、连环画、体育报刊、杂志、体育史料、纪念币、寿山石福娃、福娃系列藏品、虽国田径队队旗、中国足球队队旗、中国乒乓球队队旗、奖状、纪念表、体育连环画、胸卡、清代木版古代体育漆画、扑克、文献、号外、火炬。精品有清代八旗兵健身球、寿山石福娃、全运会火炬。在中央电视台张祖仁曾表示捐献给北京奥组委,表达自己对奥运会的一点心意,另还要第22届苏联奥运会纪念章、清代木板古代体育漆画、1950年纪念国庆一周年体育大会纪念章1枚。这枚纪念章特别珍贵,它是一名运动员手持火炬,该运动员像29届的中国印,说明58年前中国就与29届奥运会中国印结缘,具有特殊的收藏和研究价值,清代木版古代体育漆画十多件对研究中国的古代体育具有教育的意义,清代八旗兵健身球有10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古代体育意义重大。张祖仁另还收藏清代象棋、棋谱、民间太极拳拳谱、民间体育宣传画、民间体育奖品瓷碗2件,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体育实物,为了收藏200多张体育老照片(新中国成立后运动合会照片)他不惜代价,用2万多张的体育门券和其它博物馆门券与藏友交换,虽然损失惨重,但老照片最能直观体现体育运动的历史,具有较高保存和收藏价值,它成为他收藏中的珍品,为了丰富体育收藏品,他结交了全国各地藏友十多位,周未经常跑古玩店、

三寸之舌的成语故事.doc

三寸之舌的成语故事 汉语中的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特点。我为大家整理了三寸之舌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三寸之舌的意思: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之舌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和同行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紫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 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千里,楚军

再多也没有用: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 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 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三寸之舌造句: 1) 张仪以三寸之舌纵横天下。 2) 他凭着三寸之舌,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 3) 三寸之舌能驱使五尺之躯。 4)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5) 司马将军今日莫非也有意以三寸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乎。 6) 阿寺凭着三寸之舌将古丽西的身世完全常识化了还整出了一段让人心酸无比的故事。 7) 没有势力纵是舌灿莲花口吐金莲不过是三寸之舌又有何人有心将心托付?萧楚明白这一点所以他需要一气冲向权利皇冠的巅

杨振宁那些年的故事

杨振宁那些年的故事 裹着小脚的母亲教给了我一生受用的知识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杨振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 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 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 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理解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理解了很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 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不过假如 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逐步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 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 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 无比的力量。” 12岁的“少年狂”: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 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 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 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 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 知道儿子学数学的水平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不过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 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 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能够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 棋能够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 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很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 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 “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 《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 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 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 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 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 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 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 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 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 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 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 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泰山著名的民间故事

泰山著名的民间故事 自然的泰山,彰显着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证着文化的神圣。那你知道泰山著名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泰山著名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东晋末年,朗公和尚来到泰山西麓的昆瑞山,见这里的风景不错,就在山上建了一座经舍,住了下来。 这山里还住着一个隐士,是一位解甲归林的老,名叫张忠。这个人不光信佛,还深通佛理。他们两人一块住在山上,整日相处,十分投机,结成了莫逆之交。 一天,皇上突然下了圣旨,因边关战事紧张,命张忠挂帅出征。张忠只好别了朗公,领兵往边关去了。 张忠走了以后,朗公天天盼着张忠回来,常站在昆瑞山顶上向远遥望,希望能看到平定边关回来的张忠。可是他哪里知道,张忠已经在华阴战死了。 后来,他就变成了一尊山石,屹立在昆瑞山顶,人们把这尊山石叫做“朗公石” 泰山著名的民间故事:汉武帝泰山舍钱的传说汉武帝当了皇帝以后,十分留恋人生的富贵和权势,整天想吃仙丹,好长生不老;他到处寻仙求神,修建庙宇以求延年益寿。这样,花费了国家无数的金银财宝,国库花空了,他就向老百姓要。很多老百姓被逼得破了产。泰

山奶奶非常生气,但也没法治他。 有一年,汉武帝听说泰山奶奶经常显灵,能让人长寿,就带了很多官员奔泰山来了。在路上的时候,他听说近几年泰山上的叫花子突然多了起来,舍钱的谁的也舍不到山顶。他就想:“我是一国的皇帝,谁能比得上我的钱多呀!我非舍到山顶不可。”路过济南郡时,他叫人从济南装了满满二十大车铜钱往泰山赶来。他到泰山一看,果然不错,叫花子一个接一个,一伙挨一伙。他就开始舍钱,每个叫花子只给一枚铜钱。没想到那些叫花子走了一个,又来一个;去了一群,又聚一伙。天不到巳时,二十车铜钱就舍完了。汉武帝又派人到泰安知府的钱库里去拉,拉来了又舍。太阳偏西了,二十辆大车把泰安知府的钱全拉光了,可是山上的叫花子还是仨一群,俩一伙,密密麻麻,看不到头,望不到边。汉武帝往山上看,离山顶还很远,往山下看,才走了几里路。只好对那些叫花子说:“你们都回去吧,我今天没钱了,以后再给你们。”话音刚落,那些叫花子就不见了。 汉武帝到了山顶,跪在泰山奶奶面前磕头。突然,香台上飘缈的香烟组成了十四个字停在空中。汉武帝抬头看时,见是:“一人求神花万贯,人众如草废家园。”刚一看完,这些字就又变成了白烟,缭绕着向上浮去。汉武帝当时就惊呆了。当他下山的时候,见舍钱的地方一丛丛的草尖上顶着钱,一朵朵花儿托着钱,一棵棵树枝上挂着钱。汉武帝这才恍然大悟:因为自己挥霍钱财,百姓怨愤,所以,泰山奶奶才这样警告他。于是,他立即赶回京城,召募天下人才,治国安民,减轻赋税。还亲自到乡下犁地种田,不几年工夫,天下人就富裕起来

新闻评论第一讲第二讲

第一讲 一、新闻评论学概念: 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二、新闻评论与议论文的比较 1 传播内容不同: A 议论文告诉受众是什么 B 新闻评论告诉受众为什么、怎么办 2 传播目的不同: A 议论文的的终点是还原事实 B还原事实——评价事实 3 表达方式不同 A 议论文夹叙夹议为主——清楚第一 B 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明白第一 三、议论文与新闻评论的联系 都是以事实为由头,事件成为两者的关注点。 都追求时效性,反映当下现实。 简言之,新闻评论是:基于事实发表的意见。 总结: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

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 四、新闻评论的特点 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是事实的客观纪录。 新闻评论则是基于事实发表的意见。 新闻评论最常见的模式是,摆事实,讲道理。 2、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 ○1、强烈的新闻性 评论往往跟着新闻走。 新闻在先,评论在后。 ○2、鲜明的政治性 它主要是就实论虚,摆事实,讲道理。 ○3论说的公众性 评论主要面向广大受众,抓住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发言。 如教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就医问题、房价等 ○4、显著的说理性 ○5、必要的前瞻性 应该联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剖析其根源,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结果。 五、新闻评论的分类 按照媒体性质分 1、报刊评论 2、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

冯骥才与他的《三寸金莲》

文学节目 镌刻民族文化闪亮的丰碑 ——冯骥才与他的《三寸金莲》 栏目头: 当民族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呈现出渐行渐远之势,他,一个朴素的文字作家,担当起为民族文化代言的角色,在我们这色彩斑斓的现代化时代里,镌刻出一块块意味深沉、光耀历史的丰碑,他是我们的民族作家冯骥才! 开场: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提起笔来,为中国妇女的缠足史画一个终结的句号。因为那蹒跚地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小脚即刻就要消失了。但是别以为这个句号画得轻松,一挥而就;就像看过一本大书那样,随手一合便是。这个句号画起来分外的凝重沉缓,艰难吃力。低头一看,原来它不是通常的墨色,而是黏稠而殷红的血!” 一个沉淀于民族历史文化之中的艺术作家,可以面对自己的民族有如此深刻地扣问?冯骥才,从书画社的绘画工作到担任文艺理论讲授教师、文联主席,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坚守着对民族文化的执着探询与思考! 小说《三寸金莲》是冯骥才1986年出版的作品,也是其最有争议的作品。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北方小镇:穷人家女子戈金莲幼时被奶奶裹足,虽然痛苦难耐,却因此嫁入富人家。通过两次赛

脚,她从失宠到得宠,从此由痛恨裹足的人变成这一封建习俗的卫道者。但是当女儿又面临裹足时,戈金莲的母性与传统观念发生了碰撞,她终于放走了女儿。女儿后来成立了“天足会”,倡导废除裹足,站在了戈金莲的对立面。 “一大块蓝布,给奶奶剪成条儿,在盆里浆过,用棒棰捶得又平又光,一排晾在当院绳子上,拿风一吹,翻来翻去扑扑响,有时还拧成麻花,拧紧再往回转,一道道松开,这边刚松那边又拧上了。” 只是一块普通的蓝布条而已,却曾经拧紧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女子,她们的脚裹在其中,命运也裹在其中,在那松与拧之间彻底歪曲了。应当看到,冯骥才笔下描写的不是民族文化的光环,而是民族文化的一块痂结,看到这儿,很多读者迷惑了,难道把民族文化最动人心骨的部分呈现给大家好,真的是在倡导大家关爱民族文化吗? “目前在世的“金莲”老人中,年龄最小的也有70多岁了。在“金莲”这一封建遗存即将消失的今天,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新一代读者若看不到那些缠足用的脚盆、看不到那些为不放足的女子开出的罚单,永远无法理解中国女人的千年血泪。我希望他们通过这本书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复原了那曾经活着的历史。” 正如上述冯骥才所说,他称三寸金莲是封建文化这棵千年大树结下的一种光怪陆离的果实。尽管这果实已经枯萎和凋落,但大树未绝,就一定会顽强地生出新的果实来。历史的幽灵总在更换新装,好重新露面。在保护民族文化的路途中,他看到了中国文化之中的潜政治与

问心,问道,问菩提

问心,问道,问菩提 人生须臾间,天地恒久远。 如画如诗者,美轮美奂者,苦不堪言者,贫穷羁旅者,全凭一颗心。 无论华衣锦绣,还是素衣简约,都为人身文明之表,非皮毛禽兽之躯;不管玉食佳肴,还是粗茶淡饭,皆为养生之物;肉身为生命之体,非野蛮畜生之壳;心才为人身良知之本,生命本源。问心,问道,问菩提 直立而言,慈心为怀;非獐头鼠目兽辈贼头,故而无居阴暗之穴;非趋铜臭似蝇,而蠕动于鲍肆之池。莫可因一己之蝇头小利,便蝇营狗苟,忘恩负义,失去至真至善之心。若有处心积虑垢于暗室,恶意私语于东窗之虞,诳妄颠倒于阴暗,阴谋于逼仄之所,必沦为庸俗小人之辈,必有失人之性,趋于兽类。 曾见有慷慨激越之人,于纭纭众生中,信誓旦旦;于同僚属下,起誓发愿。而于金玉之前,却是私欲膨胀,巧言令色,随波逐流。抑或互相倾轧,抑或彼此厮杀;惨腥腥,似茹毛吮血,血淋淋,似野兽撕咬。也曾闻坦荡表白,美善之词不绝于耳;却于黄金中,却也虎视眈眈,跃跃欲试,觊觎于一念之间。 面对资财,赤裸裸坦露其私,无遮无拦,四溢恶腥之味;扭曲慈面,撼动善心。信女者,汲汲挪动三寸金莲,声嘶于夜莺之鸣。曾是矜持如淑女贵妇,端丽于闺房之雅,只因闺阁之外突降

金簪,便也收起稳重典雅之性,掀去面纱坦露峥嵘,若奔若突急湍甚箭。--若泼辣之妇也。 曾是口言天地乾坤,大有世间之士莫若其聪者,初问天降宝玉,却也暗然盘算于胸。攀蛇蝎虎狼为朋,捉熊罴鼋鼍为友,称兄道弟无不沆瀣一气,比肩狼狈,掠夺霸行。其目不敢面青天白日,其心不相列祖列宗,其形扭曲非人非鬼。只为囊于怀中,便不顾恶疾入髓。貌狰狞,心戚戚,若猿猴骡马之状。--无异于禽兽也。 默默然,机关算尽太聪明,却是虚名榜上太汹汹;滔滔然,巨浪翻滚冲泥沙,反露白骨滩上惨横横。看其得意状,竟是踌躇满志笑盈盈;瞧其傲然态,莫不细眼迷离堂皇皇。只是晓看繁华午时落,险些丧了卿卿性命?似一瓢冷水浇头落汤鸡,若一声霹雳掀掉了画皮。不是妖狐美人态,却是恶鬼魍魉行!--何异于邪魔也。 道貌岸然似如君子态,却也是枉披人皮似兽谋食。独占一隅,漠视群从,只为一己之私,铜臭之味,而不顾他人之利,众生之情;见利忘义,趋利而奋不顾身。一本害人之书肆意天下,贻笑大方,却是贻害后人。只为虚名实利,而不顾天下耻笑。--厚颜无耻之辈也。紫金论坛https://www.sodocs.net/doc/3b1135618.html, 众生百态,纷纷扰扰;无才无德,无善无慈;何以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古语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之人,必有洪福。区区小利而失德,怎可有福于身,吉庆有余?

古代男尊女卑事迹考

古代男尊女卑事迹考 1.纪元前二五一五年,颛顼继位,他是五帝中的第二帝,号称玄帝,即黑颜色的君主。他也默默无闻,但在位七十九年中,却作了一件使天下所有女人都大为恼怒的事,就是他下令女人在路上遇到男人时,必须恭恭敬敬站在路旁,让男人先走,否则就流窜蛮荒。 2.南唐后主李煜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的一生除了拥有传世千秋的诗词外,还拥有艳绝天下的红颜知己,在这众多的美人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一个叫做窅娘的年轻女子。窅娘此时正值二八青春,容貌秀丽,体态袅娜,能歌善舞,李煜自然是另眼相看,别样对待。为了让窅娘跳舞时显现婀娜多姿的风韵体态,李煜便派人在宫中建起了一朵六尺高的大莲花,并在上面装饰了各种宝物,还佩上细带缨络,中间镶上莲朵。李煜还命人将窅娘的双足用布带缠裹起来,使足尖像月牙一

般,然后让窅娘在莲花上凌波高歌,飞旋起舞。窅娘也不负众望,每每在莲花上歌舞时,都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这使李煜对窅娘更是呵护有加,一时宠冠后宫。唐缟有诗云:“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就是以好花喻人,以新月喻足,来描写窅娘的美丽。自此以后,窅娘名声大振,后宫之人纷纷仿而效之,“缠足”一下子便风行了起来,渐渐地由宫中传遍整个京师,后来又风行了南唐全国,女人无不以“缠足”为美。南唐灭亡后,宋朝的女子纷纷仿效南唐的女子,缠起足来,而且越缠越紧,越缠越小,直至出现后人所说的“三寸金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历史学家班昭创作《女诫》一书,用来规范女子行为,内容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

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我的祖母

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 我的祖母 在我记忆的深处,对我影响最大给我无微不至关怀的是 我的祖母。虽然祖母离开我已有三十多年了,但祖母的音容 笑貌不时闪现在眼前,时常引起我深深的怀念和眷恋。 祖母有一个馨香馥郁的名字,她姓舒,名玉兰。见其名, 自然就会想起山涧湿润的岩壁上那一丛丛盛开的白色玉兰花。虽然我没有见过年轻时的祖母,但我从祖母年老时的容 貌可以决然地推断出祖母年轻时是多么俊美。在我孩提时代 的记忆中,耄耋之年的祖母身材瘦弱,个子娇小,清秀的瓜 子脸上布满褐色的老年斑,匀称的额头皱褶横生,浓密的白 发梳成一个结绾在脑后,眼眸中闪耀着慈祥柔弱的光芒。最 让我惊叹感慨的是祖母的一双小巧玲珑的双脚,那可是标准 的三寸金莲。脚背高高隆起,脚趾束成一尖,如同现在的高 跟鞋一样,美是美啊,但不知祖母小时侯裹脚淌过多少眼泪 忍受了多少痛苦呢。说实在的,娇小玲珑的身材配着三寸金 莲似的小脚,越发显现出祖母的灵秀之气。 祖母生于1897年,那正是清王朝风雨飘摇行将倾汜的 年代,不幸的是,祖母的命运竟和那个腐朽没落的朝代休戚 相关。清朝末年,国祚衰落,外国的鸦片如洪水猛兽涌入国土,很多家庭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卖儿鬻女。祖母的父 亲也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在败光了所有家产后又将年仅

八岁的祖母卖给了三十里外杜家村一户杜姓人家做童养媳,从此祖母开始了她漫长苦难的人生历程。后来每当提起这段往事,祖母总是忍不住地伤心落泪。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正是文革盛行的年代,老师经常布置忆苦思甜的作文。放学回家我总是缠住祖母忆苦思甜,祖母无奈中叙述起被卖做童养媳的往事,但往往说到一半就哽咽着说不下去,不懂事的我却拽着祖母的衣襟连连催逼着,泪水涟连的祖母擤了擤鼻子,掏出对襟褂子口袋中的手帕揩去泪水,摇晃着青筋突出枯瘦干瘪的手喃喃道:“不说了,我不想再说了。”这是祖母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伤痛,以至长大成年后对其父母依然怀着不可谅解的愤恨。有一年秋天,祖母的母亲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山路来杜家村看望女儿,祖母铁青着脸不让其进家门,任凭着其母亲自责忏悔,倔强的祖母毅然决然地重重关上了黑色沉重的大门,从门缝中冷冷地丢出一句令其母亲伤心欲绝的话:“你走吧,我不想再看到你。”令祖母绝没想到的是,他母亲连夜跌跌撞撞赶回时,在黑黢黢的山路上受了惊吓,回家后不多久就去世了。从此祖母的怨恨变成了深深的歉疚和自责,暮年的祖母每说起此事总是悔恨不已:“我不该让母亲连夜回家啊!” 饱经风霜的祖母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她为人和蔼,待人处事大方得体,说话嗓门不大,但清晰干脆,绝不啰嗦拖沓。提起祖母,左邻右舍的乡亲无不啧啧赞叹。隔壁的娘娘

三寸金莲读书笔记

读《三寸金莲》有感 冯骥才的小说《三寸金莲》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小脚文化。这部小说发表时争议颇大,有人认为这是作者通过披露中国的陋习来吸引更过外国读者的眼球,我却又另一番见解。 三寸金莲,是封建文化这棵千年大树结下的一种光怪陆离的果实。缠足曾被禁止过,然而更多的朝代却是以此为美。小说讲述了女主角香莲的一生与小脚的故事,她的人生因小脚而跌宕起伏,最终却敌不过时代的更替。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缠足是一种束缚女性的陋习,有着各种的弊端,然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我们不该用现代的思想去批判缠足的是与非。三寸金莲不仅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一种象征,更包含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三寸金莲》讲的是文化的束缚力。三寸金莲反映的是一个大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是女子以脚小为美的古代审美习俗。这种习俗曾深深的盘踞在一代又一代的女子心中,正如文中的佟家少奶奶们,以赛脚会上赢得品莲者们的好评为荣,女主人公香莲更是因为在第一次的赛脚会上只夺了个第二而受到各种嘲笑与委屈。文章细致的描写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即形、质、资、神、肥、软、秀,又围绕这些展开了对绣鞋及小脚缠法的细致叙述。三寸金莲也许是古时男子们的一种病态的审美理念,但其中包含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于三寸金莲各个部位的尺寸考究之仔细,绣鞋图案色彩的搭配之繁复不正是古时人们的细致谨慎,对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的体现嘛。 随着时代的变革,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倾向于自然美。正如文中民国时期,随着外国思想的流入,很多的年轻女子因不愿忍受缠脚的痛苦而加入天足会,以抵制缠足。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时代最终无法承受住新文化的冲击,为中国妇女的缠足史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带血的句号。 那一个个精致小巧的三寸金莲无不是女子们用一生痛苦换来的心血。《三寸金莲》并不是要披露这样一个陋习,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来暗藏着中国文化的精细以及中国文化的束缚力。篇二:读书札记 重温裹脚历史,享受文化盛宴 ———读冯骥才《三寸金莲》读书札记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这些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他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而冯骥才说创作的《三寸金莲》则是冯骥才致力于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当时社会纷扰的人,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境况,的确对我国的民间文化起到了保存与流传的作用。从冯骥才的《三寸金莲》中,我不仅对古代盛行的缠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对冯骥才笔下的天津卫的生活文化有了一些认识,让我有一种未到其地,却对那里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的确,《三寸金莲》是一个小万花筒,会看的能看出整个宇宙。 在书中,文章的前文,作者首先为读者介绍的是那个时候天津卫的奇人奇事,讲了河东地藏庵备济社的李大善人,脑袋一热,熬百锅小米粥,非要周济天下残人不可等等,这些都为作品增添了文化氛围。书中围绕的一个叫“香莲”的人物展开的故事情节,并以“赛脚”为线索,讲述的是她小时候与奶奶相依为命,并在奶奶的强迫下进行了当时最盛行的并需要付出惨痛代价的裹脚!然而,裹脚给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她的命运改变了!被当时有名有地位的佟忍安看中,不久就成为了他的大儿媳妇,在住进佟家里,香莲看到的不仅仅是有名有地位人家的生活境况,同时在佟家生活里,通过对她的生活接触的东西,在加

【中国近代史1894-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史(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 主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 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 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 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

潮汕故事

1.平安当大赚 “平安当大赚”是指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家里平安,那么他就得到极好的本钱,不用破财,也就等于赚钱了。从前有一个人整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他即无权势又不能赚大钱,生活十分节俭,买不起大鱼大肉,也喝不了酒,所以整天埋怨命运不好,生活难过。一天,他到街上买米,遇到过去一老友的妻子提着一大包东西,愁眉苦脸,面黄肌瘦。他知道这个朋友开着铺子,做着大生意,颇为富裕。最近还听说他又赚了一大笔钱呢,为何他的妻子这般模样?于是上前问候。原来他朋友确实生意很好,但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患了重病,整年都要寻医问药,光是买药就花了不少的钱,又把本来健康的妻子也累得病了。她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你看又买了这一大包药,药费太贵了,他爸赚的钱都抵不上买药。” 这个人听了,心里想:“我虽赚不了大钱,但家中父母双全,妻子儿女健康,买得上米,吃得饱饭,整天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真是平安当大赚啊!”自此知足常乐,心情也随之畅快。“平安当大赚”这一俗语反映了潮汕人知足常乐的心态。 2.有脚行无路 “有脚行无路’这则谜坛趣话有多版本,其中之一是:传说昔时潮汕某地欢度佳节,搭台闹灯猜,谜台上挂出一只十爪在空中猛拨乱划的螃蟹,要求猜俗语一句。 由于这流行民间的口头俗语,须靠平时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汲取,所以这谜一时难住了只凭书本知识的秀才们,虽然大家陆续纷纷猜射。但却没有一人能够击中。 这时,恰好有一位盲人从台下经过,谁都没有注意到,那盲人被人群堵住,碰来撞去都不能通过,他一边用手拨开人群让路,一边不耐烦地大声说:“有脚行无路!” “咚咚咚!”忽然台上谜鼓连响三声,发下奖品来。 原来谜底恰好被这位过路盲人发泄不满的俗语击中,顿时台下哄起一阵大笑,众人拍手叫绝。 如此偶然巧合破谜,实属罕见,更给此项谜会横生出一番意料不到的乐趣。 3.观音生雅一块败 潮汕俗语“观音生雅一块败”是用来指美中不足。观音“败”在哪里?众所周知,南海观音的塑像总是刻画得美轮美奂。然而,细心观察一下,观音菩萨竟长着一双大脚丫。在崇尚“三寸金莲”的社会里,这双大脚当然不尽人意了,因而是“一败”。 这里头还有个俗典。据说观音菩萨原来是个男身,大慈大悲。他为了解救民间一切苦厄,经常去云游四方。有一次,他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间民宅里传来了声声痛苦的呻吟声。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个孕妇难产,而家中亲人又不在身边。这孕妇边哭喊着边祈祷观音菩萨前来解救她的厄难。菩萨一听,这孕妇却也心诚。只是待要进去,自已又是男身,多有不便。左思右想,顿生一计,摇身一变,化作一位俊俏的接生婆模样。只是匆忙之间,脚板子忘了变化,便走了进去。 在菩萨帮助下,产妇顺利产下一男婴。那产妇对菩萨感恩戴德,但菩萨被产妇身上秽气一冲,再也变不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女人身、男人脚。潮汕人也从这个传说演绎成了这句俗语。 4.堵着正切要 “堵着”意为碰彩,有机遇。“堵着正切要”意指机遇最为重要。 从前,某县太爷坐轿时听到两个轿夫正边走边争论。前面的轿夫说:“人就是要有别人来关照,才能长进;如果没别人关照,俺永远是抬轿的。”后面的轿夫却说:“也不尽然,堵着正切要。” 坐在轿中的县官,就是因为受人提携,才当上县太爷的,由此他觉得前面的轿夫说得有理。回到县衙里,县太爷有意要帮助走在前面的轿夫,吩咐手下人把他找来,给安排一个差事。几天后,县太爷在县衙里遇到轿夫,居然是走在后面的那一个,不党十分奇怪,便问:“你何以在此当差?”轿夫只好如实说:“前日公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