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华商名人堂 l 郑崇华:不低调的企业和企业家

华商名人堂 l 郑崇华:不低调的企业和企业家

华商名人堂 l 郑崇华:不低调的企业和企业家
华商名人堂 l 郑崇华:不低调的企业和企业家

华商名人堂|台达集团董事长郑崇华

“不低调”的企业和企业家

在众多媒体眼中,台达集团的创始人郑崇华是个很低调的人,甚至“低调的只剩下一个名字”,可是对于企业界来说,他和他的企业从来都不低调。自台达成立到现在,郑崇华带领台达经历几多坎坷,华丽转型,一直光芒难掩。

70年代初期,台湾大力施行发展科技产业的政策,经济形势趋于改善。当时台湾的电视机、收音机外销量已超过百万台,但零组件全部仰赖进口。郑崇华看到了其中商机,决定自己创业,在台湾建立工厂生产零组件供应给台湾厂商。

于是,1971年,36岁的郑崇华筹资30万,在一个田埂边上,创建了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达集团的前身),那时公司所

有员工加上郑崇华自己一共15人。

彼时郑崇华已经先后在亚航仪器部和美国TRW台湾分公司工作了10年,不仅接触了先进的电子科技,还积累了生产管理的经验。所以,虽然当时台达规模很小,但是凭借他这些经验、对品质的坚持以及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很快就站稳了脚步。

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石油危机来袭,台达失掉了很多订单,这让发展初期的公司危在旦夕。为了稳定员工的情绪,郑崇华一方面动用各种关系筹款给员工发工资,另一方面又在员工面前保持镇定,并采取轮休制减少产量。

就在台达难以为继之时,转机终于出现了。

郑崇华接到了老东家TRW的电话,说有批订单要外包给台达。这个雪中送炭般的订单不仅让台达渡过了难关,还给台达提供了内销转外销的契机。在这个契机的推动下,1976年台达的营业额突破了100万美元。

从1971年到1981年,台达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郑崇华带领台达历经了两次石油危机,但是仍然成绩斐然:台达平均年成长率高达近七成。随后,台达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了,郑崇华瞄准新兴的PC业务,带领台达转战电脑市场。

当时,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刺激了开关电源的需求,郑崇华眼光

独到,带领台达切入电源生产的噪声滤波器领域。很快,凭借产品出色的品质和贯穿的环保理念,赢得了Apple、Digital、惠普、IBM、戴尔等世界顶级企业的青睐,台达很快和这些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1981年到1991年间,台达平均每年有43%的增长率,并于1988年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上市后,郑崇华马不停蹄的开始台达的全球化布局,1996年,台达交换式电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高居世界第一,霸主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全球每两台服务器和PC电脑中,就有一台使用台达的电源。

在第三个十年中,郑崇华又看好了显示器领域。除了显像管显示器、薄膜液晶显示器之外,台达还全力推入背投影式电视,这也是台达第一个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的消费产品。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加上终端电子品牌直接面临的市场压力,台达也步入了缓慢发展期。2008年,台达出现了成立以来唯一一次负增长,营业额下降12%。

这时,改革迫在眉睫。时年72岁的郑崇华知道必须为台达找个新方向,以求永续发展。2009年,郑崇华确定了三个改革策略:其一,利用原先代工技术积累转型先进制造业;其二,利用电子制造业积累的成本优势;其三,培育未来技术。

2012年,台达已经基本完成了转型——从产品供应到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当年那个小工厂一路进化为一个在全球拥有100多个营业据点,41座生产工厂,55家研发中心,并雇佣7万多名员工,年销售额高达70亿美元的产业帝国。如此璀璨的业绩注定台达在企业界独树一帜,就连已经宣布退休的郑崇华也受到牵连,始终“低调不起来”。

企业家十大痛苦

1、抉择之痛苦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老板自然风光。然而,随之而来却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抉择, 这种思考的痛苦是企业员工所不能理解的。 企业到底要不要发展壮大?如果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是自己来做还是请职业经 理人,又面临着处理老板与职业经理人间的种种矛盾;矛盾发生时,职业经理人拍拍 屁股就可以走了,但是老板却还得捡起烂摊子,像黄宏生和陆强华事件给老板留下来 的将是很大的阴影。 2、风险之痛苦 企业越大,犯错误的风险越大。现在,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老板是依靠中国改革开 放的机遇而成功的。 老板成功了,那就肯定有其成功之处。比如:有的人勤奋,有的人聪明……但他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修养的短板,包括知识修养和境界修养。很多时候,他并不知道自 己的做法合不合适或正不正确。甚至触碰了法律,最后的法律后果还得老板自己承担。 3、亲情之痛苦 在这样的位置上,老板的付出比一般人多很多。算算老板的工作时间,早上八点 钟到办公室,中午开会或者陪人吃饭,下午接待各种各样的人,晚上还要应酬,比普 通的三陪还要痛苦。 等到回家的时候,小孩睡了,太太也睡了,老板与太太双方的角色就像两种职业,一个是职业老板,一个是职业家庭主妇。由于缺少沟通,两者间也越来越不可能产生 共鸣。 除了家人,还有兄弟等。有的人做了老板以后,由于利益的纷争,兄弟姐妹反目 成仇,老板成了孤家寡人。有的是几个好朋友一起做生意,开始很好,做到一定程度,每个人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有的说自己还要继续发展,急需钱投资,不能退钱,最后 是胡志标式的断臂之痛。 4、身体之痛苦 宁愿胃里喝个小洞洞,也不能让感情上出现小缝缝。很多老板不仅工作要动脑, 而且还要陪各色人等交际应酬。结果,肚子大了,头发没了,身体垮了。 老板的成功是牺牲了很多身体代价的。实际上,老板的时间是被秘书安排的,老

谈谈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与认识

谈谈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与认识 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的压力如影随形,过高的失业率令人望而生畏,现实中种种残酷尖锐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大学生需有另谋出路的选择,而创业无疑是一种常 见有效的可以迅速摆脱无业游民寝食不安状态的选择。 但事实上,大学生创业很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创业要有明确可行的方向,能够制定详细理智的计划,知道有用武之地的能力和转瞬即逝的时机。这些意味着市场调查、产品分析、建设规模,工作安排、风险评估等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要求一个人具备睿智、冷静、果断的品质以及良好的管理能力和燃烧的激情,还有合符现代社会的心理素质等等,或者这个人拥有具备种种因素的一个团队。显然,作为初初迈出校门的大学生,那些比找工作要困难些。身边一些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并没有坚定的创业意识,倾向于开个小网店,或者编些软件,写写书稿,或者租个铺位搞搞直销等,不是说他们的方式简单,而是有的时候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未来蓝图,抱着浅尝而止,骑驴找马的心态,也许在开始就缺了些渴望与自信。一叶知秋,大学生创业荆棘满途,刚刚扬帆起航,有二十来岁的青春年华,有指点江山的无畏 冲动,但也只有这些,即使真的很有才华,世间的才华也分很多种,如果有天你成功了,也许可以说是你自己的事,若万一失败了,那绝不是你一人的事,社会关系牢缚滋生的责任情感注定你要负起更多,避无可避。或者,大学生做出选择不仅仅需要了解自己,还需要了解 自己之所以为自己所牵涉的人与事,创业毕竟只是少数人玩的人生游戏,自己很可能不是那个例外。 从个人方面来讲,大学生创业或缺少学识或缺少经历,当然,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没有广泛的人脉也没有社会影响力,做事不能亦不可能干脆利落。或许已经听过不少讲座看了太 多励志的语言,但知道别人的故事不代表经历了他们的感受, 几乎所有的演讲都是功成名就 的主角自信洋溢地在镁光灯下完成,所谓君莫问封侯,一将功成万骨枯。况且时过境迁,白

商人思维还是企业家思维

商人思维还是企业家思维? ●周永亮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界的一些现象引发了我长期的思考: 一方面,一些企业领导人表现了超常的经营能力,身价过亿甚至数亿,但却不能把企业带成一个具有持续成长能力的企业;另一方面,一些企业领导人对商业机会的捕捉令人慨叹不已,但却无力把企业塑造成一个高效运营的整体。 这使我联想到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实: 全球华人众多,从商的人无数,华商的勤奋与机敏举世公认。有人统计, 全球华人拥有的财富总和 已经远远超过了全球犹太 人的财富总和,但是犹太 人中已经出现了众多巨型 企业。可是,为什么华人财 富居世界之巅,但却产生 不了世人公认的大企业 家?我觉得,其中一个非常 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中国 企业领袖在用商人思维经 营企业,而不是用企业家 的思维来经营企业,他们 崇拜的往往是胡雪岩。 商人思维与企业家思 维的主要区别在于: 商人思维注重的是 商机的把握,而企业家思 维注重的是企业目标的把 握。商人把眼前的任何商 机都视为必须要抓住的财富,对潜在 的商机也有着过人的敏锐性,逐利性 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有华商在赚钱方 面的天才在世界上表现得出类拔萃, 而且往往一个企业集团中跨行业经营 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特征;而企业家则 更加关注企业目标的实现,尤其是企 业愿景指引下的目标,他们执着于企 业的愿景,为了追求企业的愿景,为企 业设立了具有长远性指导意义的目标 体系,在实现这些目标体系的过程中, 可能他们会遇到诸多诱人的机会,听 到诸多可以迅速扩张和很快赚大钱的 “海妖之声”,但是他们知道,这些机会 固然诱人,但其中不少与企业愿景或 目标并不一致,抓住这些机会就意味 着减少为愿景或目标配置的资源、削 弱企业对愿景或目标的坚韧,甚至可 能会引起员工对企业目标乃至愿景的 模糊。因此,也就有了方太总经理茅忠 群的“我们不会为现在而放弃未来”之 道。 商人思维注重的是企业获利能力 的培育,而企业家思维注重的是实现企 业目标之核心能力的培育。受前述思维 方式的限制或支配,一个出色的商人往 往非常注重自身获利能力的培育,以确 保能够抓住来到眼前的机会,因此,他 们往往关心社会关系的维系以及社会 资源的整合;而企业家则关心要实现企 业的愿景与目标,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核 心能力,因此,他思考最多的是持续性、 创新性的核心能力培育,以及让什么样 的人“上车”,用什么样的机制让这些 “上车”的人做出符合公司目标要求的 事情。就因为有了如此的差别,一个商 人主导的企业很难培养起能够支撑企 业持续成长的核心能力。 企业界的理性化趋势的缘起不能不 是竞争全球化的一个适应性反应,没有 世界性的竞争和企业家理念的输入,我 们的企业很难有环境和动力做出这样的 选择,这将意味着中国企业领导人更多 地告别“商人思维”,意味着我们的企业 领袖群体的成熟和“企业家化”!SME 2005.3 中 国 中 小 企 业34

小老板与企业家的9大区别

小老板与企业家的9大区别 中国有数千万的企业小老板,一直在上演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剧情,为什么最后能真正成为企业家的的小老板寥寥无几,大量的中小企业却在2~3 年内夭折?细细想来,问题的症结其实在于“小老板”与“企业家”认知的差异。 小老板和企业家的不同之处 小老板的经营一桩一件讲的是短线,所以他们只是把目标放在眼前,今天我能挣到多少钱,明天我能挣到多少钱;而作企业是长线,讲究的是系统工程,所以企业家必须把目标放在心里,这个三年我能达成什么目标,下个五年我能达成什么目标。 1、小老板精于个人机巧的发挥,着力于做事;企业家专注打造组织的力量,着力于做人。 2、小老板能做成某件事,但造不出某种势,做不出持续发展的张力;企业家不但能谋事,更注重营造企业持续发展的势。 3、小老板善于捕捉机会,抓住某个点上的好处攫取。企业家长于谋局,长于对整体利益把握。 4、小老板将利益装入个人腰包,乐于个人消费,还有为取乐而一掷千金的爽气;企业家乐于投资,将企业变成一艘供大家依靠而远行的大船。 5、小老板信奉福德,福德荫庇家族朋友,典型的是掂个红包拍着肩膀:兄弟,好好干,亏待不了你。而社会责任感与他无关。企业家崇尚功德,功德志在大家福利社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受大益,负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使命感。精明的小老板多自负,常常得意生就一个透灵的脑瓜;智慧的企业家多自信,因为学习与创新支撑着脑瓜的灵透。小老板在商品买卖中取酬,眼睛只盯利益,只琢磨如何与对手摔跤;企业家博弈市场,讲大胜以德,拥有整合资源、合作共赢的心胸和包容的雅量。 6、心态平和,每逢大事有静气是企业家的风范;风风火火一惊一乍,别人的成就常常打破他心中的平衡,这是小老板的作派。 7、小老板见人谈义气,拍脑门,凭心情做事;企业家遇事讲规则,致力营建现代企业规范管理。 8、为什么企业家的想法称战略,因为想得大,想得深远,摊子大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小老板的想法称点子:因注重实用,针对性强,赚一单算一单。 9、企业家为了打造企业永续经营的根基,就去构建企业文化。小老板把生意做得意了,也要赶时髦,鼓捣企业文化,结果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另辟蹊径,把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精神提到了一个相当的理论高度,既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又突出的实践的的本质特征。这是一本基于创新又强调行动的好书,书中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下我的感受。 在彼得?德鲁克看来,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经济。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德鲁克赋予了创新新的内涵。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创新是有目的性的,他告诉我们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在此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七大机遇”的创新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不协调的事件---实际情况和预料

情况不一致和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统计数据、认知、情绪以及意义上的改变、新知识---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财产与资产的区别

财产与资产的区别 财产是指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资产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资产是会计术语。《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由此看,财产,资产实质是一样的。区别: 1、资产在企业这是主体中,才能称之为资产。财产范围更广。 2、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业务,事项形成的。 3、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像是报废的机器,它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但如果说这报废的东西是国有的,谁偷了,就能判个盗窃国家财产罪。 4、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财产与资产有区别吗? 有的!这就像男人与女人的区别。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男人不能生小孩,女人可以生小孩。我们要想自己的金融财富能增值的话,就要象我们都知道男人与女人的区别一样,清楚财产与资产的区别,才能有助与运用好我们的资金,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 财产是我们可以使用的;可以支配的;可以处置的;拥有所有权的物质财富。 财产是你在使用它,它的价值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不断的降低,价格也随着降低,你的财富就在不断的流失。你的财产在使用中还需要花费你的资金去进行维护。你的财产成为增加支出的项目。比如你的房屋是你的财产,你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缴纳物业管理费;你购买的电视要缴纳收视费。你的汽车要不断的购买燃料,还要进行维护。就是一个小的遥控器也需要你不断的购买电池。你的财产没有使用价值的时候,你需要使用你的资金去购买新的来满足你的需要。你在增加自己的财产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使用这些财产而增加的支出。有些使用的费用远远高于购买的费用。有财产是好事,有很多财产也是好事,但因为财产而支出了更多的费用就不是好事。

我对创业的认识1(完成版)1

我对创业的认识 谈到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俞敏洪的励志演讲中的一个人生譬喻:人有两种生活方式,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呢,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痛苦,他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者都有用,这就是做人和成长的标准。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民曲线。但是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慢慢的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确永远见不到阳光了。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什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的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的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了。 我认为俞敏洪先生的这个比喻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的人生需要志向!理想!目标!我们的生命需要激情,需要奋斗和拼搏!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大环境下的一分子,我们要有自己确定的志向并朝着这个志向不断地去努力去奋斗!我们还因该有自己特定志向下的确定目标并不断进取不断前进!在我看来,大学生创业若想取得佳绩,必须在创业前就找准定位,了解自己的兴趣志向是否真正在于创业,还是一时心头热。只有确定了前进的方向,才能成为奋斗的动力。真正适合创业的大学生应是思维活跃性不受拘束、有梦想、有奋斗激情的,而不仅仅是不安于现实工作,只有创业冲动的就行。当代国家所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正为我们的志向和理想提供了肥沃的萌发和生长的土壤! 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业是在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加入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在校大学生创业,即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于学习期间创办事业的行为。大学生创业作为目前解决就业困难和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鼓励。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由于他们作为学生的特殊身份,也受到了社会众多人的关注和质疑。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发展的,允许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多元化、灵活化更加明显。当代大学生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来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用一个大学生的话讲就是:“希望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应该说这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真实想法。 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与外界社会接触少,社会经验缺乏。这些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创业需要的是冷静、理智、平和的心态而不是狂热的冲动。在校大学生创业案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于创业还只是处于理论认识阶段,对自身的行业缺乏深度审视,对社会消费能力、市场前景缺乏理性了解。 在校大学生希望从创业指导课学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机会与企业家精神Opportunities and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ies and Entrepreneurship 这篇文章通过更加详细的阐述机会再创业过程中的角色来扩展了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尤其是通过一个关注特征和存在的创业机会的不平衡框架,来解释研究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另外本文还解释了一些机会的种类和应用。 研究者对创业的研究从关注什么样的个体或者企业更加的具备创业导向到关注创业精神与存在的机会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关注在这样的点,但是这些研究都非常的混乱,作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区分定义出机会在创业精神框架中的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本文首先是对之前的文献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探讨,比如提出一些探讨性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均衡性的假设在创业情景下是存在问题的;第二部分就是为什么创业精神要基于已经存在的机会以及客户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基于客户的特征,阐述这些机会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价格不能反映他们的存在,如何发现机会以及机会是如何丢失掉的;第三部分对机会的类型划分了三个维度;第四部分阐述了对本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分支,最后总结。 一、已经存在的创业精神相关的理论 过去三十年的研究很多都忽视了机会再创业精神中扮演的角色,首先研究者大多认为企业家精神取决于个人之间稳定的确定的差异而不是他们所感受到机会存在的信息,而我们的研究认为人们对机会的感知信息也会很大程度影响到企业家精神;第二是大多数研究都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稳定均衡的现象,但是我们认为为了合理的解释企业家精神,研究者必须假设或者允许它是一种不均衡的现象。 在均衡的经济下,研究者假设参与者不会有任何的动机去做出改变,他们对现在的产品质量等都是很满意的,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达到了帕累托最优,但是这个与创业的过程相矛盾,并且会阻碍他的发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均衡理论任务目前的价格机制考虑了所有可能影响的因素来指导资源的分配,从而能够科学合理的最优化的分配资源,但是实际上价格机制没有办法包含所有分配资源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个是均衡理论认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信息和期望都可以简化为价格数据库里的资源,因此制定基于价格机制的长期合同,但是未来的信息被简化为现在的价格信息的前提是目前市场上必须包含所有的商品与服务,未来市场不存在创新性活动因为他们都被信息所困扰,这样未来市场的创新行为会被道德折磨以及不利的选择问题所损害;第三是均衡理论认为所有的决策都是最优的,当所有的信息都被合并入价格机制之后,决策就变成一种数学化的有机机制,但是很多的决策在一些阻碍之下并不是最优化的;第四是通过假设价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 班级:通信C111 姓名:刘晓泽学号:115919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人们曾经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荣氏家族以及荣毅仁本人,但这个家族早已不能简单地用商业阶层来概括。 1956年,荣毅仁将一个商业帝国的财产上交政府,次年1月,时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受毛泽东之托,专程到上海为荣毅仁“助选”,之后,荣毅仁就任上海市副市长,时年41岁。 毛泽东的评价是,“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毅仁因此被称为红色资本家,这是他传奇人生的关键词。凭借着一种超乎常人的睿智,他在支撑一个庞大家族的同时,参与和推动时代进步。 红色资本家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荣毅仁秉承了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两人的性格。 荣氏家族曾在荣毅仁曾祖这一辈家道中落。1873年,荣宗敬和荣德生先后去上海发展,那时的上海,资本主义经济刚刚长露萌芽,荣氏兄弟最先嗅出资本之味,开始经营钱庄。 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寻找新的商机,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广东当地的思想活跃,洋溢着一种勇于开拓的精神,这些使得荣德生大受启发。 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1903年,保兴面粉厂在无锡建立,这为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保兴面粉厂也由原先的合资经营改为独资经营的茂新面粉厂,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到抗战前,荣家已拥有14家面粉厂,另外还衍生出9家纺织厂。 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荣毅仁回到无锡,出任茂新面粉厂助理经理。 荣家企业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由此走向低潮。国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 当时,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出路。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来。 此后,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给予大力扶持,荣氏企业实现了新的复苏。 “他那种爱国的心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来的。”陈恒德说,荣毅仁在抗战时捐过飞机,解放后有能力的资本家都走了,只有他留了下来,一位对荣家颇有研究但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的看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被作为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上海,荣氏对这一行动给予了最积极的配合。他们之所以能一直这么富有,

谈谈你对创业的认识.doc

谈谈你对创业的认识 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创业的主体是个人或者小规模群体;②、创业的关键是商业机会的发掘与把握;③、创业者的身份是资源配置者;④、创业需要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⑤、创业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转化为商品;⑥、创业是一个创造过程,具有创新性;⑦、创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增加财富,包括个人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创业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创业的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4类:对成就的需要、对独立性的偏好、控制的欲望、改变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大学生创业是适宜的创业环境与做好创业准备的大学生相结合的产物,但为什么会有大学生在本应认真学习的时候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们的动机有一定的特殊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1.生存的需要。首先,由于经济的原因,一部分学生选择兼职。在打工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具有创业素质的人会发现商机并且去把握它,开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其次,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开始独立承担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在他们中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创业先行者。这部分创业者通常都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从事一些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较少的行业,对经济回报要求较低。 2.积累的需要。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相互关系和成长的需要会逐渐强烈。一部分大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或者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或实现自己的某个目标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会利用课余时间走上创业的道路。这个类型的创业者往往以锻炼为目的,承受失败的能力较强。 3.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创造能力的觉醒时期,对创新充满了渴望和憧憬。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同时所受的约束和束缚较少。另外,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他们往往更容易接触一些新的发明和学术上的新成果,或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本身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成功的目标,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改变了自己的成功观念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4.就业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一方面表现为需求不足,另外一方面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待遇降低。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有一部分大学生也开始了创业。 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为别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和岗位。②、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在创业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提高大学生危机意识和拼搏精神。大学生在创业阶段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通过在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的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并且从失败中可以吸取经验知道自己的哪方面知识不足,然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补回所缺知识,最终为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做好准备。③、大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创业不仅仅可以提高个人的人均产出和收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形成,④、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高校创业氛围。大学生自主创业会提高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打造创业文化品牌、举办创业成功者交流会和创业竞赛等途径,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创业文化,激发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信心,有效地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也为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作出了贡献。

老板与企业家的区别

老板与企业家的区别 选自《营销界·食品营销》2013年6期老板与企业家有什么区别?老板如何变成企业家? 有人会说:企业做大了,就变成了企业家!但为什么你的企业做不大,为什么有的企业做大了也不能获得尊重? 无可质疑,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搞企业,赚钱都是硬道理,其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做企业必须同时建立利他的理念。 除了机遇、关系等客观和外部条件不同外,当你的企业度过艰难的创业期,你做企业的思路和方法必须来一次根本性的转变,这是老板能否变成企业家的转折点。 大理想成就大事业 彼得·德鲁克说: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定位理论开创者艾·里斯也说:如果一个小公司想要成为大企业,那么就要遵循“大”的法则。 大理想成就大事业绝对不是忽悠人的话。你的理想、抱负、志向能不能随着生意的好转而逐步明朗、坚定和升级,并且理想越来越崇高、目标越来越远大,同时把生意升级为事业,这确实是由经营者的视野、素养、追求和境界决定的。 Tips: 王石:企业家精神是当下所稀缺的。邓小平的“50年不变”,“不争论”,就是在妥协,在动员,在说服。而这都是企业家们最擅长的领域:远见、规划、管理、组织、协调、说服、动员、妥协。以国情而言,如果我们不把这些才能贡献给社会,仅仅是拿出一些钱来做“慈善”,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 柳传志:企业家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只有理想层次高的人才称得上企业家。 做事的方法不同 如果我们把小老板的工作定义为做生意,把企业家的工作定义为做企业的话,那么,他们做事的思维和方法有显著的不同。 简言之,做生意是做单,做企业则是做体系,要做企业的素质、秩序、能力和制度。做生意取决于长板,一招鲜、抢机会,一白遮百丑。 做企业取决于短板,短板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这时的企业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系统的能力。在这个级别上的企业除技术外,基本无秘密可言。靠一两项突出的能力或者先发优势都不会持续多少时间。 做企业,要求企业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构成大体均衡,虽然不能要求都出类拔萃,但是绝对不能允许有明显的漏洞。否则,一个方面的短板将拖累整个企业。越是大企业,系统的能力和效率就越是重要。 很多公司在初期,凭借人脉关系、老板的精明、员工的苦干,生意不错,但是后来很多年没有发展,就是因为他始终延续做生意的方法,而没有按照做企业的方法来做。 Tips: 李东生:做生意的精打细算,各种收支算得太细;做企业的则看得不能过细,战略、团队、管理、制度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投入的,对于未来要想的远一点;做生意是买低卖高,抓机会碰运气;做企业则是战略行为,主要看能力,宜正不宜邪,宜“粗”不宜细。 马云:做生意不等于做企业,做生意是单个的行为,而做企业是长期的系统工程。

企业的企业家理论解读

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专业:金融学 姓名:张逸秋 学号: I13201045

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摘要: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契约理论、激励理论的推进几乎都是以企业家理论为出发点,企业家的激励约束问题与企业的性质和类型、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等这些现代企业理论所考察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企业家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企业,企业家,企业家理论 一、引言 企业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自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受到批评以来,以制度经济学家科斯首创企业的契约理论,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他们的企业理论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代理理论。科斯认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阿尔钦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张五常认为,企业是一种合约替代另一种合约,而具体选择的合约必将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合约。在私有产权条件下,产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合约安排来进行交易。这些交易给所有者带来了更高的收益,但合约的选择将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 企业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其关键特征在于权力的分配。强调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 在科斯(Ronald Coase)提出并讨论“企业的实质”以前,企业理论在伦敦经济学院和其他主流经济学家那里是作为价格理论的一部分来讨论的,我们称为厂商理论。另一方面,老的制度经济学家(凡伯仑、康芒斯)从工业组织与技术进步不断发生冲突的角度讨论企业问题,他们并不关心他们的讨论是否能够形成“理论”。事实上,老的制度经济学由于政策导向太强,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二、企业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古典时期,是资本主义各国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竞争、股份制等方式,资本日益集中于少数企业,使得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断膨胀,实力不断加强,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与社会分工,使得这些企业的发展,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得以良性循环。 此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竞争的加强,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对企业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管理与决策的职能,还对其创新的精神、自身的素质、规避风险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企业家职能也发生了改变,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逐步发生了分离,经理制风靡世界。 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中,并不强调企业家的作用,它通过边际效用的分析,将供求相结合,形成局部均衡的厂商理论(这里的厂商,不仅不是企业家,而是被非人化了而纯粹等同于最优解的一个符号),使得人们认为,在新古典理论图式

浅谈我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

浅谈我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 从“企业家精神”这个术语的内涵上分析,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思想形式,是一种驱动智慧运思的意识形态,但精神不完全是仅仅表明个人意识状况或过程的心理的、主观的概念,精神相对于意识,它似乎应该是对意识的一种价值抽象。企业家精神也是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种超越、升华。而我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则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核心的是创新、坚持和责任。 一、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作用是创新,创新精神就是创新职能的具体表现。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五个方面比较全面阐述了企业和企业家创新精神。 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生产消费者以前没有使用过的新产品或赋予老产品以新的特性。任何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或欲望,而人们的需求或欲望是变化发展的,是永无止境的。不断变化的人的需求或欲望决定了任何一种产品都有一定的产品生命周期。因此,企业家的首要拥有的就是分析市场需求,界定产品概念,寻求生产该产品的技术来源,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赋予老产品新特色以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需求或欲望。 2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有特色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技术引进、合作创新四种实现方式。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是根据市场机会和企业自身现实优势或潜在优势相结合,选择相应的技术创新实现方式,解决企业技术创新来源问题,并以此为支撑,通过与创新资金、人力资源、组织体系、创新机制等协同作用形成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功能。 3 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是以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需求、提供新的满意为宗旨,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指潜在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特殊需求、新需求)是能否成功开拓新市场的关键。市场创新不以巩固已有市场份额、提高既有市场占有

老板和老总的区别

老总和老板的区别 □贾云龙 我从个人的理论角度来讲,应该是能区别老板和老总了。从骨子里的意识,我瞧不起老板,而高看老总。为什么呢?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说法可以做详尽的解释。 现在弘扬主弦律的电视剧不少,一些延传下来的认识与看法令人透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贺帅在加入共产党之前就有相当的资历,人家已经是军长了。投身革命之后,人们在抗日期间称之为贺总。彭大将军得到了主席肯定,是八路军的副总指挥,上级下属都尊称为彭总。林彪平型关一役令世界震惊,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解放战争更是战功卓著,虽说最后叛了国,但林总之称却叫了几十年。这说了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总”的背后一定有汗水浇灌出的累累硕果,否则就不配在你的姓之后缀一个“总”字。 从现代社会现象来看,一些人把“总”给用滥了,逢人就叫某某总,被称的人,一些就当之无愧地应了,有些不答应却默认了,只有个别人谦虚地推辞此称谓。我也被人称了几句“总”,但实不敢当,内心感觉没有基础。也遇到了实在有老总范儿的人。比如,电信的老总,中石化的老总,还有那些确实为西藏做出了贡献的管总、李总、杨总、张总等等。这些人的身家大多在1个亿以上,国企的老总可运作5个亿以上的资金。他们的素养,对经营管理的认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可谓独道而宽泛,称之为“总”实不为过。 当然,也碰到了这样一些“老总”,钱是有的,吃吃喝喝过完余

生没问题。但他们的做派却令人大感意外。首先是淫嫖,把个身子骨搞坏了,药量比饭量大。可气的是,他们大多不是“独行嫖客”,还拉着一帮手中有权力的人去群嫖。再就是赌博,总把开发社会资源的方法归结为麻将打多大,让某某领导赢了多少钱。第三是送礼,这些人总是把行贿作为第一手段来创业、开拓市场、拿业务。他们这些人称之为老总就太勉强了,称老板还说得过去。 老板也分几等。《骆驼祥子》里的主角是个辛苦老板,拉两轮小车,过得悠哉乐哉,晚上能喝几口小酒,冷不丁地有了一个虎妞,这日子就似神仙了,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这样的老板我们无可厚非,人家过小日子,何罪之有?冯巩在一小品里曾塑造了一老板,谈到钱即问多与少,说起女人就看看靓不靓,吃亏的事万不干,得便宜的事向前挤。这种人多生产笑话,但没有大污染,只要不助长其行为,并无大碍。搞黑心棉、炼地沟油、生产大头奶粉、用劣质钢筋搞建筑的也是老板,全没有社会现场感,是钱就要挣,是利就敢得,大多数人都会唾弃他们的行为,其结果一定不会好。 无论老总还是老板,都应该把做人放在首位,而后再谈做事。而做人,首以立信为主。而做事,当以质量为要。钱是身外之物,一生挣不完,信誉却一毁俱毁,钱买不到,由不得你后悔。 社会需要老总和老板,大家把自己的角色扮好,在份内为人,在份内做事,不逾矩,不越轨,就尽到了责任,社会自然和谐。 说白了,老总和老板皆一称呼,人在意乎?

论西方企业家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一)

论西方企业家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一) 【摘要】企业家理论的研究始于是18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家理论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古典阶段经济学侧重探讨企业家的职能;新古典阶段经济学侧重探讨企业家的特质;新自由主义阶段经济学侧重探讨企业家的作用。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各具特色的企业家学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模式。 【关键词】企业家理论理论演变理论发展 西方企业家的理论研究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西方企业家理论的发展,根据时间的顺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古典阶段企业家理论 “Entrepreneur”(企业家)一词最早见于16世纪的法语文献。而最早将企业家应用于商业的是康替龙(Cantillon),他在1755年所著的《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认为企业家特质就是承担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后来的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家问题,创立了各具特色的企业家学说。而在古典阶段,对企业家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企业家的职能。1.重农主义经济学派的企业家理论 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等重农主义经济学家沿袭了康替龙的企业家理论。魁奈认为企业家是简单的监督管理者,他抛弃了康替龙关于企业家的风险承担内涵。重农主义经济学家波多(Baudeau)继承了魁奈和康替龙的观点,认为农场主是指承担费用、承担风险、享受获利——最终所有的一切经营都是为他自己利益的人。杜尔阁(Turgot)则认为,企业家是富有的工业企业家或者商人,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而从事有风险的经营和生产管理事务。2.萨伊的企业家理论 最早赋予企业家突出重要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1803),在其《政治经济学问答录》中首先指出企业家概念包括企业家职能和企业家精神两项内涵。他对企业家阶层的诠释是:“结合一切生产手段并为产品价值寻求价值的代理人,是预见特定产品的需求以及生产手段,发现顾客、克服困难,将一切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企业家是将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组合起来进行生产的人,是生产过程的中心枢纽,是生产要素和生产环节的协调者。 萨伊之后,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48)在英国推广了这一术语。古典阶段的另一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则认为企业家的特质是人格化的资本,或者说企业家是一定资本的所有者。二、新古典阶段企业家理论综述 新古典经济对企业家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家的特质,即企业家的性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熊彼特,奈特以及柯兹纳等人。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家的特质进行了分析。 1.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 马歇尔(A.Marshall)提出了在修正不均衡,使不均衡走向均衡这一动态过程中企业家承担着重大作用的观点。马歇尔所谓的企业家是多重角色的,他赋予企业家中间商人、风险承担者、领导协调者、创新者等角色,形成了企业家理论的雏形。马歇尔指出:“企业家们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职业阶层。” 马歇尔这种赋予企业家多重角色的折衷观点使其企业家角色理论失去了鲜明性,但其思想博大渊深,极大地影响了后人对企业家理论的研究方向。 2.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 熊彼特(J.A.Schumpeter)从企业家资质或能力角度分析企业家阶层的角色功能,他界定了企业家是管理者,其管理活动的核心是创新,企业家的创新产生了动态的经济运动与经济发展。他提出了企业家即创新者,第一次把创新作为企业家的首要职能,强调创新是企业家的判别准则。企业家通过“创新”显示个人成功的欲望,即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支持着企业家的活动,熊彼特把它称为“企业家精神”。

最新如何看企业家退休:企业家与资本家关系的视角

如何看企业家退休:企业家与资本家关系 的视角

最近一些企业家,特别是马云和史玉柱退休的消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有人说他们的退休是完成了从企业家到资本家的蜕变,企业家角色的转变对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也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下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阐述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关系,包括指出两者难区分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第二个部分是理论的应用,本文将以对“经济增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和“政府投资问题”为例,说明有关企业家和资本家关系的探讨为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企业家与资本家难区分 企业家和资本家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概念,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在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却难以找到他们的位置。究其原因,在于新古典经济学是以生产函数理论为基础的,资本家被资本这一要素替代,而企业家不进入要素,事实上已经被抽象掉了,因为主流经济学设想市场会自动地配置资本等要素,这样,也就不需要企业家了。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厂商的行为完全是由给定的外部约束条件控制,而并不是企业家在那里决定厂商的行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忽视了企业家和资本家,因此,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对两者关系的分析。在古典经济学中,是有资本家的概念,但也是把资

本家作为一个抽象的整体来对待,只是资本的化身而已,相比较于资本家而言,企业家在经典的古典经济学著作中更是难觅踪影,无论是在斯密、李嘉图,或是在穆勒的作品中,都几乎找不到他们对企业家的论述,这对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要认识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关系,就必须把他们还原为真实的“人”,而不像古典经济学或新古典经济学那样,用生产要素或市场机制取而代之。人的行为都是改善他自己的现状,换句话说是减少痛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需要一个“计划”,而且还需要实现这一计划的“资源”,这里的“资源”的价值就是通常说的“资本”,注意,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资本因计划而存在,离开计划,资本就不是资本,比如人们通常拿厂房、设备作为资本的例子,但是如果离开使用它们的人的计划,它们只是“物”,而不是资本,所以,资本是被人用来实现某个目的的,这样,劳动也可以归为资本的范畴,这意味着不必把劳动和资本分开来,并且任何物品或服务,包括人们常说的消费品,只要它们进入到个体的计划之中都可以成为资本品。有他自己行动计划的个体,我们称之为广义的“企业家”。

有关于商人、企业家、生意人、资本家的区别

有关于商人、企业家、生意人、资本家的区别 【一】、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 一、商人和企业家的共同点是谋取利润。 如果一个企业家不能获取利润,那么唱什么道德的高调有什么意义呢?利润往往意味着,你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受到大众所认可的,因此也就在客观上能够给别人带来福利,并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一个不谈利益的企业家是不合格的,因为没有利益,做事情就无从谈起,企业家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二、商人与企业家的区别点 企业家以做成某一件事情为目标,利润不过是一个结果;而在一般意义上的商人看来,利润就是他的目标,其他都不过是手段。 用德鲁克的话来说:“创造价值是真实的,利润不过是结果。”有一个造船厂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要做最好的船,顺便赚点钱。这是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而对于一个商人来说,做鞋还是做裤子并不重要,只要能赚钱就行,把鞋做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因为这种区别,导致企业家和一般意义上的商人行事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企业家往往是一群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做事情是有原则的,他们不会为了利润去牺牲这些原则;而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人而言,只要为了利润,是无所谓原则的,所谓的原则也不过是为了更多的利润。说白了,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就在于:企业家是一群“做事并赚点钱的人“,商人是一群“通过做事来赚钱的人”。 再说整合资源。所有的人的成功,都可以归结于两点:要么是整合社会资源,要么自己本身就是资源,大多数时候兼而有之。商人应该都是整合资源的高手,他们是一群很会把握机会的人,他们往往长袖善舞,甚至是到处“忽悠”,将各种资源汇聚到自己身边,为自己谋取利益。和一般意义上的商人不同的是,企业家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是“专业主义者”,他们用这种资源去整合其他的资源,从而把事情做成了。 说白了,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并不大,很多都在于一种价值观。很多人听到这个词都笑了:现在还谈什么价值观啊......但我相信,那些相信某种价值观的人,往往能够走得更远,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才能创造未来。 【二】、生意人、商人、企业家的区别? 做企业有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之分: 生意人是完全的利益驱动者,为了钱他可以什么都做; 商人重利轻离别,但有所为,有所不为; 而企业家是带着使命感要完成某种社会价值的。 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想的是钱,就永远不会成功,就永远不能成为企业家。只有当一个人想着去帮助别人,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时候,才能真正成功。 【三】、 企业家与商人的区别 企业家的“得道”,就是用规范的商业行为,用制度来代替商人的“混世”。 中国从来不缺商人,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以全部身家换来了秦国,可谓商人的最高段位,到后世的邓通、沈万三,都是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近代的胡雪岩,更被誉为红顶商人的楷模,受到无数商人的膜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