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外周动脉病变

外周动脉病变

外周动脉病变
外周动脉病变

生命素养健康管理

■定义

外周动脉病变(PAD)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动脉疾病,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而使血管壁变得僵硬。斑块主要由胆固醇、钙和纤维组织构成。动脉管腔变得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血流减少,下肢就缺少足够的氧维持正常代谢。

■素养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改变

对于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应注意避免长时间使关节处于锐角状态(如深蹲),加强运动减肥,保持体型,避免外源性热源(如热水袋、电热毯等)给患肢加温,溃疡创面的保护及换药。

2.控烟

接诊医生应询问吸烟者或既往吸烟者的吸烟情况,并为吸烟者提供咨询和戒烟计划,包括行为和药物戒烟治疗,若无禁忌,建议选用伐尼克兰、安非他酮和尼古丁替代治疗中一种或多种药物进行治疗。

3.基础疾病控制

糖尿病的基本目标为血糖<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高血压患者如不合并糖尿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而合并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β受体阻滞剂及ACEI类药物应用可以同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他汀类药物可以达到稳定甚至缩小斑块的作用。

■素养饮食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吃点血管“清道夫”

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

2.多吃含鱼油多的食品

3.吃些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如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4.多摄食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苋菜、菠菜、芦笋、豆类等;

5.多摄入天然抗凝与降脂食物,如大蒜、洋葱、青葱、茼蒿、香菇、龙须菜、草莓、菠萝、番茄等;

6.饭前运动,让动脉硬化减速。

■素养运动

不经常活动的相对风险类似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因此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与并发心血管疾病增加相关。定期进行轻度到中度运动锻炼能够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这种好处超过了降压药干预和降脂药干涉带来的好处。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大大降低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体育锻炼还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心理,改善血脂和血糖,降低了患高血压、

糖尿病、高胆固醇的风险,有助于发展强有力的肌肉、骨骼、关节,并且帮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保持一个独立的生活方式。

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能有效降低动脉弹性模量,改善动脉弹性,从而降低血管疾病风险。依据运动方式的不同,运动训练可降低或升高动脉硬化程度。

■素养情志

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克服对手术的恐惧,尤其对于脑中风致偏瘫患者或因缺血致肢体残疾患者,应加强心理疏导,逐渐让患者认识疾病,面对疾病,积极面对生活。

■素养管理

杜绝下列因素导致血管的硬化狭窄!

1.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

常在外面应酬的人,吃着餐馆里多用“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炮制出来的菜,易导致血管里的脂肪越来越多,动脉粥样硬化加速,最后将血管堵塞。

2.昼夜颠倒,打乱血管生物钟。

人在熬夜时,易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动脉硬化加速。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3.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毒”。

吸烟是导致动脉硬化加速的元凶之一,哪怕身体再好,一天两包烟,也肯定会给血管留毒,让它一天天脆弱下去,动脉硬化加速。

4.运动少,血管垃圾多。

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5.高血压、糖尿病加速动脉硬化,拖累心脑血管。

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是正常人的4至7倍。而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发生病变,血糖高的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至3倍。

6.坏心情加速动脉硬化。

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动脉硬化、血管老化,而好心情则可以减轻血管张力,延迟血管老化。

附说:

■外周动脉病变的早期症状

起先无异常,最常见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的酸胀、乏力或疼痛,休息后可缓解。当上坡或上楼梯时,间跛症状往往会加重而更快的出现,但仅有50%的患者严重到出现间跛的症状。

■外周动脉病变的危害

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即使休息状态下下肢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氧供应时就会出现严重的肢端缺血。脚或者脚趾就会发生持续性的疼痛,不仅只在走路时才发生了。在严重的外周动脉疾病中,有时会出现肢端溃疡,如果不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这些溃疡会变干变黑,最后坏死,这被称作坏疽。

冠脉病变分级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A型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 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血栓形成无有———— 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脆性退行性病变 成功率>85% 60%-85% <60% 危险性低中等高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表2 病变的危险度分级 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 孤立性短病变(<10mm)管状病变(10-20mm)弥漫性病变(>20mm) 对成性病变偏心病变瘤样扩张 非成角病变中度成角(>45。但<90。)重度成角(>90。) 近段无弯曲近段轻至中度弯曲近段严重弯曲 管壁光滑管壁不光滑 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有桥状侧枝 非开口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

颈内动脉系统要点

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在平对甲状软骨上缘处自颈总动脉分出,向上达颅底穿经颈动脉管人颅内,沿蝶骨体两侧的颈动脉沟折向前行,其末端在大脑底面前穿质之下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 颈内动脉在颅外没有分支,据其行程可分为4 部,即颈部、岩部(颈动脉管部)、海绵窦部和脑部。临床上将海绵窦部和脑部合称为虹吸部(Siphor)。颈内动脉走行的程大致为: ①颈部垂直向上; ②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水平向内; ③在破裂孔上方向上; ④在海绵窦内水平向前; ⑤在前床突内侧垂直向上; ⑥在前穿质下方的终末部形成向后向上的短襻。 岩部 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内先上行,弯向前内,继而在破裂孔软骨上方向内上进入颅腔。在前上方,隔颈动脉管顶壁的薄骨板与三叉神经节邻接,颈内动脉管壁则被细小的静脉丛及由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颈内动脉支所形成的自主神经丛所包绕。

海绵窦部 该段动脉覆以内皮。它上升至后床突,继而在蝶骨体两侧折向前行,再弯曲向上抵至前床突内侧,穿过海绵窦顶部硬膜,少数人的前、后床突合拢呈环状包绕动脉。动脉壁外被交感丛包绕;动脉外侧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分支)和展神经。 脑部 颈内动脉穿过海绵窦顶壁硬脑膜后,在视神经下方向后,经视神经和动眼神经之间抵达大脑外侧沟内端的前穿质,在此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ICA颅内段X线分段 C5 岩骨段 C4 海绵窦段 C3 膝段 C2 床突上段 C1 终段 王加才博论https://www.sodocs.net/doc/381697938.html, 欢迎光临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动脉。 ?位臵:在视神经或视交叉外侧,正对嗅三角处,呈直角或几乎直角方向由颈内动脉发出,最初呈水平位行向前内,在半球间裂内向上、向内后上行,绕过胼胝体膝部沿胼胝体沟直达胼胝体压部的后方,与大脑后动脉末稍吻合 大脑前动脉 ?分五段: ?A1段:水平段 ?A2段:上行段 ?A3段:膝段 ?A4段:胼周段 ?A5段:终段 主要分支 ?内侧豆纹动脉Heubner返动脉 ?胼胝体穿支眶动脉、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胼缘动脉 ?旁中央小叶动脉楔叶前动脉 中央支: 皮质支:

冠脉造影病变分析

冠脉造影病变分析 (一)冠状动脉狭窄 狭窄的评估可以通过肉眼、量化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内超声等方式进行。冠状动脉狭窄可用狭窄直径减少的百分比或者狭窄面积减少百分比来表示。肉眼评估时多用直径减少百分比表示;直径狭窄50%,相当于面积狭窄75%; 大于50%的直径狭窄和大于75%的面积狭窄通常可以认为在运动中诱发血流下降,大于85%的直径狭窄可以引起静息时血流下降;如果一根血管有数个程度相同的狭窄,其对血流的影响呈累加效应。如在前降支只有一个50%的狭窄,可能没有很多临床症状,但如果有两个以上的50%的狭窄,则临床意义与90%的狭窄相同。在一条心血管上有数个不同程度的狭窄,应以最重的狭窄为准。如果狭窄程度相同,长管状狭窄对血流的影响大于局限性病变。 根据ACC/AHA的建议,冠脉病变分为A、B、C型三种,其中B型又分为B1、B2型(仅符合一项B型病变的为B1型,。型)B2型病变特征的为B项或以上的2符合.

(二)钙化冠状动脉造影对钙化的识别低于IVUS。一部分患者在X线下可以观察到沿血管走形的条状影,其亮度和大小反映了钙化的程度; (三)溃疡 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现溃疡,其造影表现为“龛影”; (四)瘤样扩张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样也是动脉 粥样硬化的结果,但也见于冠状动脉炎。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表现为瘤样扩张。 (五)夹层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尤其是球囊预扩自发性夹层较为少见。.张病变时,经常出现冠脉夹层。有时在造影时也会发生冠脉夹层。 根据冠脉夹层的形态学不同,可分为: A型夹层:注射少量造影剂或造影剂清除后造影剂无滞留,

冠脉腔内出现局限性线形透光区; B型夹层:冠脉管腔内出现与血管平行的条状显影; C型夹层:血管壁外造影剂滞留; D型夹层:螺旋形夹层; 在上述类型中,A型和B型夹层预后较好,很少发生血管急性闭塞,C型和D型夹层的预后差,尤其是D型,易出现血管急性闭塞。 (六)血栓 血栓性病变最常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冠脉造影表现为冠脉腔内“毛玻璃样改变”或者出现充盈缺损。与IVUS相比,冠脉造影对较小血栓的识别敏感性较低;(七)心肌桥 心肌桥血管段由于其上肌束的压迫,在心脏的收缩期血 管受压明显,在舒张期恢复正常或受压程度减轻。与冠状动脉痉挛不同,在注射硝酸甘油后,心肌桥血管段受压会更加明显。心肌桥多见于前降支中段,但是在对角支、回旋支和右冠也可以出现心肌桥。 (八)冠状动脉痉挛 在冠脉造影过程中经常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同时伴有心前区不适或胸痛症状,原因多为造影导管或其他器械刺激血管所致。当怀疑冠脉痉挛时,应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 (100-200ug),1-2min后再在同一投照体位进行冠脉造影;

颈内动脉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还需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如颅外段动脉闭塞时,颈动脉可有触痛,呈条索状,搏动减退或消失,颈部可听到异常血管杂音。如侧支循环良好,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多普勒超声扫描除可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外,还可见到颞浅动脉血流量呈逆向运动。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中动脉表浅分支前中央动脉闭塞时可有对侧面、舌肌无力,主侧受累时可有运动性失语;中央动脉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上肢单瘫或不完全性偏瘫和轻度感觉障碍;顶后、角回或颞后感觉性失语和失用。豆纹动脉外侧支闭塞时可有对侧偏瘫。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

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介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小脑后下动脉(Wallenberg)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病灶侧舌肌麻痹对侧偏瘫。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急性完全性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5)大脑后动脉:表现为枕顶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多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

冠脉病变分型

冠脉病变分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 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coronary bifurcation intervention) 关键词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KEY WORD:intervention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lesions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挑战。分叉病变日渐增多,目前可以占到介入治疗的15%。分叉病变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分支的闭塞或难以通过支架孔隙扩张分支血管。主要问题是涉及的分支(直径小于2.5mm,尽量避免支架置入)是否要保护。直径<2.0 mm的小分支血管的闭塞可导致心绞痛或小面积心肌梗死,但临床意义及后果较小;而直径>2.0 mm的分支开口有>50%的狭窄,就需要保护措施,以免分支阻塞后产生严重后果。最近研究分叉病变的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比仅在主支置入支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1]。因此目前主张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仅在主支置入支架,分支用球囊或切割球囊或斑块旋磨治疗。药物涂层支架可改变分叉病变长期预后。 1分叉病变的特点 分叉病变由于主支与分支分叉的角度及斑块的累及部位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术者应熟悉分叉病变的各种类型,根据分支的开口或与主支的角度、斑块累及主支与分支的范围、术中斑块可能发生的移行(或称铲雪效应"snow plow effect")做出相应的处理策略,是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的关键。 根据主支与分支的角度可分为二种类型: Y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小于70度时,此时导丝容易进入分支,但容易出现斑块的移行。 T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大于70度时,此时导丝进入分支可能有困难,但斑块移行较少。 根据斑块累及主支和分支的部位分叉病变可分为以下几型(Lefevre分型): 1型病变: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 2型病变:累及分叉位的主支,但未累及分支开口。 3型病变:病变位于主支的分叉近侧。在治疗这型病变时,支架应完美覆盖分支开口,然后对吻球囊扩张可避免斑块的移行。 4型病变:病变累及分叉的各分支开口,而不累积主支分叉的近侧。 4a型病变:是病变累及主支的分叉远侧。 4b型病变:是病变累及分支开口处。 2分叉病变处理对策 国际上比较公认分叉病变理想的处理原则是保证主支及分支的理想开放,或在保证主支理想开放的前提下分支血管的残余狭窄小于50%,血流为TIMI 3级。 目前主张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尽可能的置入一个支架,即主支置入支架,除非当分支的解剖比主干解剖更重要时,分支供血范围大于主支时,可在分支置入支架,对吻支架比provisional 支架好。 如果需要置入二个支架时往往采用T型支架的置入方式,因为在分叉病变的多种支架置入方式中,T型支架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低,远期效果较好。在分叉病变的类型中1型病变有时需用T型支架的置入方式,而其他类型的病变往往只在主支置入支架,但支架置入应该完全覆盖分支的开口,最终用双球囊对吻技术扩张。对于分支血管是否需要保护取决于分支的大小、分支的供血范围、分支与主支的解剖关系。一般认为分支直径大于2mm的血管应予保护,尤其当分支较粗大且供血的区域重要,或者当分支的解剖比主支解剖更重要时,此时

什么会引起冠状动脉病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什么会引起冠状动脉病变 导语:冠状动脉的病变一般就是冠心病出现的开始,这一类的疾病都是属于些血管疾病的一种,一般的冠状的疾病的出现都是心脏病的最先出现的问题,一 冠状动脉的病变一般就是冠心病出现的开始,这一类的疾病都是属于些血管疾病的一种,一般的冠状的疾病的出现都是心脏病的最先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冠状动脉是病变不了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病变的,下面会一一的介绍的,在自己的平时的生活中是要特比的注意的,注意自己的情绪的掌控,一定不要大喜大悲,保证自己的轻松的心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开口。冠状动脉分叉处因血液湍流和高剪切力而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量的15%~20%。一个真正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V,main vessel)和分支血管(SB,side branch)形成倒“Y”型并且狭窄直径大于50%。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较低的手术成功率、较高的手术费用和较高的临床及造影再狭窄率的特点。因此,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介入心脏病学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分叉病变不仅在解剖形态上(如:斑块的位置、大小,分叉夹角大小,分叉的部位,分支的大小等) 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在治疗中解剖形态也是有动态变化的(如出现夹层和斑块隆突移位)。 钙化病变: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或管壁内的钙盐沉着,显示为密度不均的高密度影像。在40~4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0%,60~6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80%。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由于钙化病变往往对血管扩张剂治疗反应差,经PCI或CAGB都成为可能的选择。钙化病变介入治疗时往往血管成角、扭曲严重,使介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https://www.sodocs.net/doc/381697938.html, 2007-11-14 39健康网社区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冠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式

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介绍 冠脉分叉病变并非少见,约占所有PCI的10%~15%。与非分叉病变比较,分叉病变PCI成功率低,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加,围术期 心肌梗死增加,远期再狭窄发生率显著增高。在BMS时代,分叉病变PCI再狭窄率甚至高达60%。即便进入DES时代,临床和造影再狭窄率仍居高不下,而且双支架技术是支架内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多个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单支架或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病变, 其效果优于双支架策略。但是,并非所有分叉病变均适合单支架策略。对于边支血管直径≥2.5 mm,边支开口病变负荷重且涉及近段5 mm 以上,边支难于再次进入的情况下,包括Medina分型(1,1,1)、(0,1,1)、(1,0,1)等真性分叉病变,不可避免需要采用双支架策略,以保护 边支血管,避免急性闭塞。 一、常用分叉支架术式 按照边支开口覆盖情况,主要的双支架术式包括:T或TAP(T and Protrusion)、Crush或mini-Crush、Culotte、SKS(Simultaneous Kissing Stent)(图1)。

T或改良T技术不能保证边支开口的充分覆盖。标准T技术,先置入边支支架,然后置入主支支架;而改良T技术,则先置入主支支架,然后通过网眼,置入边支支架。TAP技术的要点是边支支架定位时,比标准T技术略为回拉支架,部分突入主支,以确保边支覆盖。T支架常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大于70度时,能较好的覆盖分支开口。采用Provisional策略时,常选择此技术。但是,无论是标准或改良T 支架,还是TAP技术,边支开口残余狭窄和再狭窄问题仍未解决。在过去10年中,Crush支架技术被广泛采用,包括标准Crush、reverse-Crush、mini-Crush、DK-Crush等。适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PCI 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 6 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 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 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 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 6 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艮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 B 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 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 1 1988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 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病变特征 A 型病变 B 型病变C 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v 10mm管状,10-20mm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V 45。)中度成角(>45。但v 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v 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从技术到疗效 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常见的病变,可同时累及分叉两侧的血管。根据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位置进一步区分为真性及假性分叉病变,前者指主干及分支血管开口存在>50%的狭窄,后者指单侧血管受累。由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中,难以预测粥样硬化斑块的移动规律,许多假性分叉病变可以转化成真性分叉病变;而真性分叉病变又可以造成对侧血管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甚或闭塞。这些特点决定了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技术的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不同介入技术疗效比较存在困难。 一、分叉病变分型的意义 传统的分型是基于分支血管开口是否受累这一原则,由于介入治疗术中主要的原则是确保主干血管的通畅,因此,如何保护分支血管,如何对病变的分支血管进行处理是最大的难点。分支血管病变的长度不是介入治疗技术选择的难点,多数情况下分支病变主要位于分支的开口部位,这符合流体力学变化的特点。DUKE分型与LEFEVRE分型基本相似,而MEDIAN分型方法更加简单适用,后者将存在病变定义为“1”,无病变定义为“0”。由此可见,影响和决定分叉病变介入技术选择的主要问题是两侧血管开口是否受累,而病变的长度不是介入术的障碍。国内阜外医院陈纪林教授建立的新分型方法也较为适于在介入术中运用。综合这些分型方法,不难发现分叉的难点在于“岔口”是否存在有意义的病变,这些病变如何移位,如何能够保证器械再次进入两侧血管更加容易。 二、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评价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技术总体可以划分为:Provisional术和首选双支架术。实际上,Provisional支架术又可以细分为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两种。 根据是否对分支血管保护(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导丝保护),Provisional术又可以分为有无Jailed导丝两种方法。Provisional术中在主干血管内置入支架后,如果分支开口需要置入支架,则可以选择的术式是有限的,主要包括T、Inner Crush术。而T支架术的主要缺陷在于无法保证分支开口能够得到完全覆盖或突入到主干血管内过多,对于Inner Crush术的担心在于突入到主干支架内的金属是否可以完全贴壁,否则导致支架内血栓的几率理论上是比较高的。 目前分叉病变的治疗已经不再强调单支架术,而是根据分支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采用比

脑动脉系统

脑动脉系统解剖 脑血流供应来自二个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一.颈内动脉系统(脑前循环)每侧颈总动脉分叉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 后者在颈部没有分支,垂直上升至颅底, 穿颞骨岩部经颈动脉管抵岩骨尖, 通过破裂孔入颅内, 穿硬脑膜经海绵窦, 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 在视交叉两旁分为两个终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故又称前循环。(一)脉络膜前动脉为颈内动脉分为大脑前、中动脉前或从大脑中动脉近端发出的大穿通支。它先发出些小穿通支供应尾状核、内囊一部分及大脑脚、外侧膝状体的一半。(二)大脑前动脉有人称为大脑内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在额叶眶面向内前方行走。有前交通动脉吻合两侧大脑前动脉。沿途发出的穿通支主要供应下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前部以及内囊前肢。皮质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顶枕裂以前的全部;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额上回、额中回上半、中央前后回的上1/4、旁中央小叶等。(三)大脑中动脉实际上是大脑外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分出后进入外侧裂, 发出很多细小穿通支, 供应壳核、尾状核以及内囊后支前3/5(相当锥体束通过处), 这些分支称为外侧豆纹动脉, 是高血压脑出血和脑梗塞的 好发部位。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出许多皮质支分布于大脑半球外侧面的大部分。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后循环)(一)椎动脉由锁

骨下动脉发出, 通过上部6个颈椎横突孔,在寰枕关节后方成环状,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两侧椎动脉立即发出分支组成脊髓前动脉。椎动脉发出长旋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延髓后外侧和小脑半球下部。其短旋支和旁中央支供应延髓其余部分。(二)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逐渐向中线靠近, 合成一条基底动脉,两侧发出多支旁中 央支,供应中脑、桥脑,主干延伸至脑桥上缘水平, 分叉成为左右大脑后动脉。(三)大脑后动脉围绕大脑脚和小脑幕切迹水平的中脑,两侧大脑后动脉向上呈环状,并发出多支丘脑穿通支、丘脑膝状体穿通支和脉络膜后、内动脉。其他穿通支供应丘脑结节、前乳头体和邻近的间脑结构。椎基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后部的2/5, 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以及部分间脑,故又称后循环。两大动脉系统分支大体分为两类:①穿通支又称深支或中央支、旁中央支, 主要由脑底动脉环, 大脑中动脉近侧段及基底动脉等大分支直接发出, 随即垂直穿入脑实质, 供应间脑、纹状体、内囊和脑干基底部的中线两侧结构。②皮质支或旋支。这类分支在脑的腹面绕过外侧至背面, 行程较长,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白质与脑干的背外侧。供应壳核、丘脑、内囊部分的中央支及供应桥脑的旁中央支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好发部位。三.脑动脉的侧支循环(一)脑底动脉环(Willi's环)虽然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是两个独立的供血系统, 但彼此还存在广泛的侧支 循环, 其中最重要的是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两侧大脑前动脉由一短的前交通动脉互相连接; 两侧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各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