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RESHORING

RESHORING

RESHORING
RESHORING

RESHORING

美国ATM(银行柜员机)供应巨头NCR签下中国农业银行一万台ATM硬件维护的大单。目前,NCR号称在中国拥有最大的ATM安装量。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NCR已经把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佐治亚州的哥伦布。10月15日,羊城晚报记者致电NCR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北京安迅金融设备有限公司,相关人士默认了这一消息,但拒绝进一步透露详情。

世界500强企业卡特彼勒公司的美国主页也显示,卡特彼勒已经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南部的维多利亚市开设新工厂。该项目将在2012年中正式运转,生产液压挖掘机,一旦全面启动,将会使美国本土产能提高三倍多,并为本土员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部分美国企业撤离珠叁角,多为高附加值産业

儘管还没有形成大规模风潮,但美资尤其是高端美资製造业,正在从包括珠叁角在内的中国大陆悄然撤煺。对于被誉为“世界工厂”的珠叁角以至于整个中国大陆来説,“美国製造”正在崛起成为不争的事实。当美国音响发烧友拿起“Sleek Audio”耳机时,他们会发现,同样的价格,他们买的将是“美国製造”而不再是“中国大陆製造”。

“全球製造业的再分配已经开始,虽然目前还只是最初阶段”,波士顿谘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希尔金表示。中国大陆商务部的最新监测数据,2011年前8个月,美国对中国大陆投资新设立企业967家,比同期下降5.2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5.45亿美元,比同期下降14.42%。

位于广州番禺东涌镇的广州自强体育器材公司,在业内名气不算大,但这家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在中国大陆的1家代工厂。“在美国市场的佳顿公司的‘Miken’碳纤维棒球棒和钓鱼竿,就是我们这裡生産出来的。”自强公司某员工称。该员工表示,之前自强公司有1个车间,专门负责生産Miken碳纤维棒球棒,有数十名工人在一线负责生産,还经常有一些外国人帮忙。”不过,从2011年3月开始,“Miken”碳纤维棒球棒的生産已经从番禺撤回到美国本土。据了解,除了碳纤维棒球棒,佳顿公司同时还将安全器材“First Alert”的生産也转移回了美国。

在广东东莞,美国耳机生産商Sleek Audio近期也将生産业务迁回到美国佛罗里达州。该消息很快引起美国媒体和顾问公司的关注。波士顿谘询公司认为,这是美国製造业回流风潮的一个典型案例。

美国玩具生産商Wham-O决定将50%的飞盘和唿拉圈订单在美国国内生産,这些订单此前一直是交给中国大陆等地的工厂。美国发光二极体灯泡生産商Seesmart LED公司在中国大陆有生産基地,如今却正筹备将其整个海外业务迁回美国。随着福特汽车公司近日与美国汽车工人协会达成协定,福特公司宣布将在美国本土製造某些汽车零部件。此前,这些业务通常外包给中国大陆企业。

8月11日,美国A TM(银行柜员机)供应巨头NCR签下中国大陆农业银行1万台A TM硬体维护的大单。目前,NCR号称在中国大陆拥有最大的A TM安装量。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NCR已经把部分A TM的生産从中国大陆转移到美国乔治亚州的哥伦布。世界500强企

业之一,卡特彼勒公司的美国主页也显示,卡特彼勒已经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中南部的维多利亚市开设新工厂。该项目将在2012年正式运转,生産液压挖掘机,一旦全面启动,将会使美国本土産能提高3倍多,并为本土员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回流美国的生産线中,不少属于高附加值産业和高附加值环节。

和市面上普通的棒球棒不同,佳顿公司生産的Miken碳纤维棒球棒身价不菲,市场售价高达2至3千元。该员工透露,碳纤维棒球棒中的碳纤维全部由日本进口,研发设计成本很高。以前碳纤维棒球棒的设计研发也放在中国大陆,由美国派员工专门负责。不过,现在研发设计全转移回美国了。

深圳市盛佳丽电子有限公司盛先生对此表示,这很大程度上与国内耳机行业的生态有关。“中国大陆境内厂家生産的主要是低端耳机,高端耳机主要在国外生産”。盛先生分析:只有高端耳机才可能回迁美国。他认为,高端耳机动辄售价数千、数万甚至十几万元,“这类耳机,塬材料和人工成本占比很小,他们考量成本的因素不多,回迁美国可以理解”。周先生表示,Sleek Audio的SA Six耳机,每副售价约250美元。为了继续在美国市场保持这样的售价,回迁美国后,Sleek Audio重新设计了耳机,所需要的零部件不到塬来的一半。再加上Sleek Audio在美国生産后,加强品质控制,不良率降低,增加的人工成本因此得以抵消。

全球新一轮産业转移正出现新的徵象,已开发国家高附加价值産业“转移”之风似乎悄悄刮起。广东省外经贸厅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迫使已开发国家重新审视其国内産业结构,探索实体经济再振兴之道,鼓励高端製造业留在国内,甚至从国外向国内回流”。

美国制造业回流带来的冲击(图)https://www.sodocs.net/doc/392084931.html, 2012年02月14日10:28 半月谈漫画插图

最近,关于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态势再次引起经济界关注。美国加速制造业回流的步伐究竟能走多远,将带来哪些冲击,无疑是关注的焦点。

制造业回流意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国内建设工厂,取代在海外建厂或采购的计划。

总体而言,美国试图通过制造业回流,扭转制造业就业和产出比重持续降低、大量投资转向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问题,改变美国企业开发新产品、但绝大部分零部件和组装等制造环节不在国内的分工体系。(《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2期)

扭转产业政策应对新兴国家

美国制造业回流与其再工业化战略如影随形。再工业化是美国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战略举措。它和美国制造业回流一样,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崛起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采取的一个重要应对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印度制造业的崛起,美国

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1980年至2010年间,美国总就业人数增加了3609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却减少了877万人。这次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失业率一度超过10%,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是主要原因。2010年,美国总就业人数为12982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为1152万人。

经过这次危机,美国国内主张发展制造业、改变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呼声不断高涨,政府已经重新将制造业视为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的措施。复兴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高增加值转换、提高其竞争力重新成为美国的政策议题。

美国各界普遍认为,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在国家长期繁荣中起关键作用。制造业创造高技能工作岗位,通过出口和吸引投资为国家带来财富,通过技术扩散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克服成本劣势拓展回流空间

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是制约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一个主要因素。今后一个时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跨国流动将更容易,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人口和劳动力跨国流动障碍不大可能发生根本变化。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但发达国家很难在工资成本上取得竞争优势。

再工业化和重新振兴制造业客观上要求美国采取能够促进国内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缩小外国竞争者的成本优势,以使美国对制造业更具有吸引力。美国政府已经和正在采取的降低本国制造业成本的措施包括: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以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改革医疗保险,降低医疗保险成本;减少管制和司法诉讼成本;实施节能计划,降低能源成本;鼓励创新投资,促进技术扩散,降低开发新技术的风险,确保美国企业致力于设计和生产技术含量高且为世界客户所需要的产品。

在降低人力成本方面,美国采取了削弱工会权利、限制工会活动,加强教育、培训和减少使用人力的措施。联邦政府重视支持基本教育和职业教育,强调职业培训需要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使学生无需长时间再培训就可以胜任制造业岗位。一些企业采用机器人实现无人化加工,加工中心和机器人所组成的柔性单元在制造车间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转,高效率和高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制造企业成本。

发挥创新优势掌控高端产业

由于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标准高的制约,美国制造业回流不可能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领域,而要采取以创新为中心、以高端为重点的战略,重建制造业竞争力。

美国的制造业虽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但它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拥有规模第二大、最先进的制造业。1980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877万人,但制造业增加值却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7180亿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降幅不大。

从综合素质看,美国拥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劳动力和最先进的装备,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10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引领者。制造业依然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的地位没有改变。

美国劳动力普遍受过良好教育和拥有较高技能,具有知识、技术和无形资产优势,其制造业在基础、人才和研发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有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系,是世界科学发现和创新的领导者。

美国作为世界研究和发现领导者的地位没有改变,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依然最强。这种优势使美国可以以高技术和高端产品为重点,从事更复杂、更先进的制造领域,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生产,更集中于制造研发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复杂产品,克服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成为更有效率的制造国。尤其是在最高端、最高附加价值的领域,可以保持和强化技术优势,重点制造别国无法制造的产品,谋求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差异化竞争能力,与新兴国家形成错位发展。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多次强调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指出,自由企业制度可以驱动创新,但基础研究不能确保公司盈利,政府要给予科学家和发明者所需要的支持;美国将着力投资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和清洁能源。

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最近披露的《美国的创新战略:保障经济增长和繁荣》指出,制造技术突破为未来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奠定基础。2012年财政年度要增加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

与此同时,随着制造业开放程度的提高,美国越来越担心尖端、高端产品制造向海外转移。最近几年美国国内对大型喷气式飞机外购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讨论。一些人担心美国飞机制造技术扩散到外国公司,提升外国企业包括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损害美国企业独立创新能力。上述担忧反映一个倾向,即美国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保持和强化其技术优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刘戒骄)

制造业回流美国?10年老外的文章

Chris Mayer:美国制造业要比大部分人想象的更有竞争力。尽管人们尚未意识到,但美国的制造企业们已经开始注意到这点了。一些企业正在美国建立新工厂或重新将遥远的工厂搬回国内。原因很简单,那些此前吸引这些企业将工厂搬至海外的因素,如便宜的劳动力和能源,已经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工资的差距已经缩小了。中国和其他海外市场的工资已经大幅上升,而美国工资处于停滞状态。便宜的能源事实上早已结束了。石油是一个主要因素,而油价已经超过100美元/桶。但天然气是另一个吸引企业回到美国的因素。在中国,天然气价格是美国的两倍。

还有更多的因素:美元对一篮子20个主要货币的汇率自2002年以来已贬值了1/4。这使得美国资产和人才相对于海外更加便宜。

原材料成本只是等式的一部分。软环境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例如知识产权风险和供应链的脆弱性。日本海啸和泰国洪水给制造商带来了很大干扰。而且美国本身仍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因此,从理论上说,离客户总是越近越好。

Gartner的研究员预测到2014年约有20%在亚洲生产供应美国的商品将回到美国生产。对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许多企业正在考虑将业务搬回美国。

从美国公司财报上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宣布将在美国投资。从巨头卡特彼勒到相对小的企业Carlisle都是如此。Carlisle是一家制造轮胎和绝缘材料的企业,其CEO Dave Roberts 最近写到:“我们发现在美国生产比在中国成本更低。”

当然,仍有许多人认为美国没改变什么,但Adam Davidson在大西洋月刊写的题为“美国制造”的文中,这么写到:

我们确实做了改变,即使许多人仍然不相信我所说的。从数据看,美国不是世界第一就是第二的制造业大国(中国或许在过去一或两年超过了美国)。无论美国目前的排名如何,其制造业产出在持续强劲增长;仅在过去10年,美国制造业的产出,扣除通胀因素,涨幅达1/3。

而让人们困惑的地方在于美国制造业岗位的流失。在截止至2009年的10年时间里,美国流失的制造业岗位比此前70年增加的还要多。

大约1/3的此类工作岗位消失了。Davidson继续写道:

美国的制造业正处于危机之中?看看以美元衡量的制造业产出,答案是很明确的“不”。国内制造企业制造和出售的货物超过此前。他们的成功建立在生产效率的提高,即以更少的工人生产更多的商品。

当然,对于那些流逝的岗位和就业不稳定的员工,我建议更多的看看这篇文章来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然而,作为一个投资者,需要抛弃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不够以及美国改变的不够多的陈旧观念。这些都是错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