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浮力》公开课设计教案

《浮力》公开课设计教案

《浮力》公开课设计教案
《浮力》公开课设计教案

《浮力》教学设计

一.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 教学流程:

二.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 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4) 会用弹簧称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G F 浮>G F 浮=G

三. 教学设计说明

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也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下扎实基础,所以我在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下面就谈谈对本节课的设计。

1.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能用上的电教设备只有普通投影机,所以只好用电脑制作所有的投影片,除了副板书之外,其余一律用投影。演示实验的器材大部分自制。 2.本课开始就对本节课联系到的知识点:测力工具(弹簧称)、二力平衡条件、液体压强进行复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本课作好知识准备。在引入新课时用了学生比较的例子和现象,这样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3.在引入浮力的概念时,首先设计了演示实验1,浸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向上浮,让学生感性认识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但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这就交给学生去研究,从而设计了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称下,测出重力G ,然后用手向上托重物,观察弹簧称示数减小,记下弹簧称示数,并让学生算出这个向上托的力多大,最后再把挂在弹簧称下的重物慢慢浸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也减小了,也记下重物浸入水中时弹簧称的示数F 示。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得出水对重物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样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水对这个重物向上托的力(浮力)是多少,学生一下子就可以算出来,从而可以得出F 浮=G ―F 示,也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 4.讲浮力产生原因时,首先做演示实验2,把自制教具(透明圆筒两端用橡皮膜封住,筒身接入通气管)浸入水中先平放后竖直放置,学生观察这两种情况下圆筒两端橡皮膜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回答现象,然后出示受力分析图,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这个演示实验非常直观地显示了圆筒两个表面的橡皮膜受到压力的情况,再从理论分析,就得出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个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它们的压力差就是浮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为了巩固浮力产生的原因,提出反问:如果只有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是否有浮力产生呢?带着这个疑问设计了演示实验3(教具自制),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5.而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这样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6.最后是小结和练习巩固相结合,填空题是小结性的题目,而选择题第2、3题是提高类型题目,为下一节课讲阿基米德原理作铺垫。

四.课堂实录节选

(二)引出浮力概念的教学过程

师: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接下来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介绍器材后演示:把胶塞挂在弹簧称下让学生读出示数5牛)问你们有没有最简单的方法使我这把弹簧称的示数减小到3牛呢?

学生:有,用手向上托胶塞。(叫一个前排的同学用手向上托胶塞,并使示数为3牛)师:刚才这位同学用向上托的力有多大呢?

学生:用了2牛。(让学生做一扁刚才的实验)

师:除用手向上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弹簧称的示数减小呢?

学生:有,把它没入水里。

师:到底是不是呢,请同学们把胶塞慢慢浸入水里,并观察示数。

(学生完成实验)

师:请A同学来回答刚才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A同学:把胶塞慢慢浸入水中时,弹簧称的示数慢慢减小。

师:为什么示数会减小呢?

A同学(想了一下):水对胶塞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师:对了,水对胶塞的这个向上托的力就叫浮力。

……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师:(演示实验2)我这里有个两端都用一样的橡皮膜封住的透明圆筒,当橡皮膜外面受到压力时就会向内凹进去,现在我把它浸入水中,大家注意观察橡皮膜的受力情况。(完成实验后叫B同学来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B同学:当圆筒浸入水中平放时,观察到圆筒两端的橡皮膜凹进去的程度一样。

师:这说明了什么?

B同学:这说明了在同一深度的两个橡皮膜受到的压力一样大。

师:那么圆筒浸入水中竖直放置时,又有什么现象呢?

B同学:两个橡皮膜凹进去的程度不一样,下面的比上面的凹进要多一些。

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B同学:这说明了下面的橡皮膜受到的压力比上面受到的压力要大一些。

……

五.同行点评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流程合理,有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体现物理

学科的特征,教学中能充分应用自制的、有创意的实验来启发引导学生,增强了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教师能通过有趣和深刻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教师的多个具有创新性的演示实验来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的能力。

3.本节课教师的三个实验均具有特色和创新,效果甚好。课练能精心设计,同时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节成功的创新课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