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探析社区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探析社区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探析社区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探析社区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探析社区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摘要:街道办事处处于我国政权体系的终端,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是连接政府和社区的桥梁,在基层管理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进入转型期,街道办事处这种原有的基层政权体制逐渐显现出其自有的问题——职能超载、职权受限和地位尴尬等。因此,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我国现有的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字:街道办事处社区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单位制的运行基础不复存在。我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转变成街居制的为主导。街道办事处这个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关,在城市基层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街居制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不断提高。这促使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部署,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就必须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必须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政府职能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就必须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服务型、法制型政府。一、基层街道行政组织职能变化的现状

街道办事处自20世纪50年代设置以来,就定性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居民事务代理、社会救济和优抚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扩张;城乡社会流动加快,城市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街道作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区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现在的街道行政组织承担着“统筹辖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加强城市管理、

维护治安稳定”的职能。这五项职能每一项都是一个大课题,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尤其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突击任务,职能不断增加,工作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服务性的事务都需街道行政组织承办,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比较,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在职能上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基层街道行政组织在街道发展、行政服务和行政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随着街道办事处职能不断丰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政府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坚强基石。

二、基层街道行政工作中的新矛盾

面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街道办事处也面临很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服务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街道办事处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辖区经济发展。抓招商引资、服务重点项目、服务企业,保持税源增长等,成为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们使用的绩效管理模式,指标明确,任务具体,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管理模式在街道办事处这个层面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1.从绩效管理体制来看,绩效目标值通常由政府绩效管理部门,根据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和本年度预计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要求,提出绩效管理指标下达到基层。可以说,政府绩效管理的指标是在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提供的基数上形成的。更具体更细化来看,这些具体指标基数,是由实际从事这些工作的各职能科室和各相关责任人提供的。这样就形成了“自己定任务,自己来完成”的情况,因而“留有余地”成了一种惯例。这种模式严格来说,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管理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从绩效管理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政府通常在年初下达绩效管理指标,各街道办事处和基层职能部门也是按照职能分工,进一步把绩效目标细化,层层分解到职能科室和各相关责任人,实际上形成了“千钧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促进经济发展、强化管理、优化服务需要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千钧重担大家挑”往往会造成职责不明确,主体不清楚,

容易形成新的“大锅饭”,一般来说“谁都管”其结果就会“谁都不管”、或者“谁都管不了”。“人人肩上有指标”较容易使人满足于仅仅完成计划任务的现状,人是有惰性的,“跳起来摘桃子”对责任意识强、积极上进的人管用,一般人员则不容易做到。传统管理模式对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政府管理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服务质量等都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二)行政管理机制与行政效能的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很多新的举措直击以往几十年一贯制的要害。但街道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基本上还是过去的老框架、老办法,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街道办事处机构庞杂、人员过多、效率不高、服务功能弱化。主要表现在:

1.机构设置不合理。各个街道机关内部机构一般都有十几、二十多个,过多过杂过细,通常是各唱各的戏、各敲各的锣。设置太细不利于发挥整体合力,提高行政效能。

2.职能设置不科学。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兼职过多过滥,造成领导之间管理职责不明确;中层领导职位数量设置不合理,存在职能相近、功能重复,劳逸不均等问题;个别部门“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极少数人无责一身轻,上班玩游戏、上网聊天、炒股买基金、上街购物、随意离岗办私事等怪现象在机关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现象是行政机关的“毒瘤”,究其根源还是“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的原则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

3.人事编制复杂。目前街道办事处机关各类性质的人员都有,既有国家公务员、又有事业人员、既有劳动合同制工人,又有借用人员和临时工。人员关系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不仅造成机关人头费用偏大,街道财政负担加重,而且很难保证基层行政机关的行政执行力。

4.缺少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行政机关分配机制几十年一贯制,吃“大锅饭”的现象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街道行政效能的提高。

街道办事处机关工作运行中暴露出来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从表面上看有些是个人素质问题,有些是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从根源上分析,是当前街道机制性

障碍的外在表现。这种行政管理机制不仅影响了基层执政能力的提升,从提高行政效能的角度来看,也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实行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居民需求与服务缺乏的矛盾

时代在进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对街办事处公共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公共服务严重缺乏。

1.再就业服务压力大。“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增加了街道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压力。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不少企业职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下岗待岗情况普遍存在;而且其成年子女就业难。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处理得不好就会形成社会问题,需要基层街道办事处下大力来解决。

2.服务民生问题要改善。由于历史原因,一批支农返城人员、半边户、特困户等形成了一个生活无来源的困难群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需要政府承担起帮扶困难群体,关心、帮助和解决这部分人实际困难的责任。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居民活动场所缺乏,多数社区办公用房不足,经费有限,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受到制约;必要的群众活动场所缺乏,开展积极、健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得不到基本保障;现有的公益型群众健身器材与群众的需求之间尚有一定缺口等等。

4.社会公共服务任务重。以老龄工作为例,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显著增多。关爱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突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政府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休闲娱乐环境、基本的社区卫生保障条件和必要的家政服务等。目前街道和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无论是“硬件”(如:服务设施、志愿者服务队等)还是“软件”(如:人口资源数据库等)都很缺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仍需要完善。

面对这些矛盾,街道要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展的需要,以更高的起点、更宽的眼界、更高的标准来谋划和推动自身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就需要变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几十年一贯制的工作机制,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现实之道

新时期新形势要求街道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笔者认为街道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通过行政体制改革,破处旧体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弊端,探索新时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街道行政体制改革的办法,对街道行政机构的功能、规模、机构、人员、资源等进行的整合,对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和革新,建立规模适度、服务完善、管理科学、依法行政的街道行政体制。

我们在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进行了初步探索。按照“强化服务功能,坚持效能优先,创新组织设置,实施流程再造”的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实现街道行政体制改革:

(一)优化街道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

我们创新街道行政组织结构,实行大部门工作机制。成立“XX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履行原街道办事处承接的公共服务与管理的提供与监督;社区建设指导、城市管理、经济发展与服务、综合治安、社会稳定等职能。整合后的“XX 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和“XX街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社会综合治安管理委员会”,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负责本辖区的行政工作。“XX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将职能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整合和定位,并据此对内设科室进行了新的调整。“XX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下设“三个中心、一个办公室”。即:街社区服务中心、街协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办公室。凡涉及相关的社会事务和公共职能,全部集中在大科室内部流转,而不会因为职能交叉或部门衔接不畅降低工作效率。大科室制对于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机构是职能的载体,职能配置需要科学的机构设置来履行。在优化行政组织结构中,关键是要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我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科学规范部门职责,合理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结构。既解决了有些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也解决了有些部门编制过少、人员不足的问题,做到职能与机构相匹配、任务与人员编制相匹配。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高效及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二)以建立服务型街道为目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对政府管理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由此,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为目标,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是协调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保障。为了理顺服务与管理的关系,我们成立了“三中心,一办公室”:

1.成立街协管中心,推进管理职能集中和综合执法集中,提高工作效力和执法实效。成立综合执法队,承担辖区内城市容貌、公共秩序、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农贸市场、环保及其他应当下沉到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协助开展工商市场、质监、药监、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方面的综合执法工作。综合执法队对“城管”和“综治”一肩挑。综合执法队的每位队员,既要做城管方面的工作,同时在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也要负责治安方面的工作。根据定岗定人的要求,进行了重新配备和安排,改革后综合力量得到加强。

2.成立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断改革、规范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全面引入标准化、程序化流程管理,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计划生育、残疾人救助、帮扶及康复、劳动保障及再就业、社区民主自治、自助式物业服务等面向居民和企业的公共服务办事项目,统一到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完善了辖区居民公共服务的平台。

3.成立街企业服务中心和地区商会(如相关的行业协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将街道经济发展、企业服务、行业自律、统计、招商引资、创业引导等职能整合到中心,主要履行服务招商引资与重点项目、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与推动行业自律、地区区域统计、中小企业创业等职能。

4.成立综合管理办公室,探索试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主要把政府的管理权相对集中,加强绩效目标管理,指导社区建设,强化公共财务收支预决算管理,发挥协调、督办的职能作用,做好街道机关内部的综合管理与服务,探索公共服务外包新机制,用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节约行政成本等。

此外,在街道层面大力发展非营利性组织。街道层面成立法律援助与维权服务站,将职工维权、青少年维权、妇女维权等予以整合,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

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组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协会,及时反映群众卫生健康的需求,监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三)优化街道公共服务水平,使服务方式更开放,服务向市场开放为了解决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矛盾,加快职能转变,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我们通过两个渠道来探索解决之道:一是加强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对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实行“一专多能”,优化服务水平;二是公共服务向市场开放,通过公共服务项目外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1.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我们在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是街道办事处所属事业单位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下设一个中心办公室、一个对外服务窗口、服务窗口涉及劳动保障、就业、低保、残疾人、计生、老龄化等公共服务内容。居民在服务窗口可以办理自己希望办理的事务。街社区服务中心采取垂直管理与分片服务相结合。设10个社区服务区、66个服务片;所有服务区的服务员均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为居民群众服务,减少了受理环节,方便了群众办事。

2.将公共服务向市场开放。我们针对辖区内的环卫工作状况,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的方式,积极探索清扫保洁服务外包的新途径。既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又提升了服务水平。此外,街道统筹利用辖区内各种公共资源,鼓励发展综治协会、文体协会、行业商会等多种形式的协会组织,并鼓励这些组织参与辖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更多的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能用市场方式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市场化方式来解决,不断拓宽街道为企业和居民服务的渠道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我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努力从体制机制上改变政府既是政策的制订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带来的弊端,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作为街道改革攻坚的基本目标之一。关注和满足居民群众的基本公共需求,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并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公共服务渠道,而不仅仅是由政府单方面承担,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依法行政,建立法制体制街道

建立和完善街道公共行政管理体制,依法明确规定街道各部门的职责权限,

有利于街道各部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有利于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更加有效地保障和促进街道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街道各部门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通过认真履行公职,维护公共秩序,实现维护居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目标。

1.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的作用。推进街道制度和管理创新,主要是要加快实现街道的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权责一致的根本转变。例如在加强公共服务项目外包工作中,我们制定了《公共服务外包管理办法》、《外包项目评审办法》、《服务项目外包合同样本》、《外包项目招标书》、《外包项目招标邀请函》及《服务项目投标书》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健全行政管理和监督制度,切实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2.突出依法行政。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其公正有效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现。我们认真清理了历年来街道办事处制发的政策性文件,废弃和修订了一批过时、不完善和与上级现行规定有矛盾的制度性文件,同时在落实上下功夫,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制发了《行政执法人员工作制度》、《“双创”工作绩效管理办法》、《违法建设控违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从而确保行政管理做到规范有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3.强化民主管理。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规范街道的决策行为。我们通过实施“党员建议案”制度,实行民主管理,通过“XX街党员之家”网站发布施政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辖区的社会事务等权利。

4.坚持政务公开。加快“阳光政府”建设,贯彻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是公开透明的基础。我们健全信息发布制度,提高街道信息质量,及时、全面、真实地发布政务信息,畅通人民群众了解公共信息的渠道;努力提高街道工作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5.突出便民高效。我们不仅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服务性机构和组织,而且引进了ISO2000质量服务体系,制定了“服务员工作制度”、“办事服务指

南”等规范性管理措施,改进和完善街道的行政服务制度,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能,为社会、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

基层街道行政组织,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强调用制度管人管事,才能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服务程序,规范管理流程,才能在行政体制改革上有所作为,也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建立法治政府,推行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前途。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和发展,我们尚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要有很大的勇气、决心和魄力。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只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勇于探索,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就一定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街道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J].当代中国研究.2006,(1).

[2]王鲁沛.马恩兵.撤消街道办事处强化社区自治职能——南京市白下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J].唯实.2003,(2).

[3]张秀生.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体制[J].学习与实践.2002,(5).

[4]蒋奇.《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3.

[5]彭潇.街道办事处改革与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4).

[6]韩阳.对街道办事处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J].社区.2006.

[7]温庆云.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走向何方[J].社区.2004,(5)

[8]王栓成.关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社会报.2005,(8).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 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8)06-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 D P 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 D P 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08.06.006

专题二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专题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专题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许云昭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经验,深刻揭示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基本规律,是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遵循。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些新要求,把握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规律,着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增强约束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首先,着力抓好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约束力。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等制度,建立健全党性定期分析、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制度,建立基层党员轮训、流动党员教育制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新闻发布、对外宣传等制度,研究制定贯穿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的反腐倡廉教育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化水平。其次,着力抓好监督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监督的约束力。按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加强对党政正职监督的办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职能、重要事项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加强党的代表大会、委员全体会议、党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作用,健全和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加强上级监督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严格执行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加强巡视监督;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大监督”格局,健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的权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业税全面取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然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低层次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其它地方政府相比,更多地行使管理基层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是在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新形势不太适应,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能界定不够明晰;法定职权缺失;职能行使偏差;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等。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由于旧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彻底暴露了农村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政府管理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乡镇机构设置庞杂,权利重叠,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不高。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党中央在

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关于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元宝山街道工委书记白书强 为进一步深化我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现就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模糊。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权利下放等原因,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职能超载、负担较重。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与社区重复,同时承担行政管理和服务居民的职能,由于缺少完成任务的职权、条件和经费,造成了街道权责不统一,看得见、管不了现象突出。 二是社区行政化现象明显。区职能部门过多地向街道下达工作任务,街道只能将工作延伸到社区,导致社区偏重行政职能,使社区成为了各部门的综合“下设机构”,无限小的权力承担着无限大的责任,过重的行政化负担,削弱了社区自治服务职能。 三是社区“两委两会”服务职能弱化。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由于缺少专业人才,能够融入社区的正式组织少,导致社区居民活动形式单一,多以文体活动为主,缺少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生态环保等公益慈善类服务组织和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幼教、老年健康、美体健身等社会领域类服务组织。同时,各社会组织均为纯民间社会组织,由于缺乏资源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只能通过社区经费投入,社区帮建单位支持开展活动。社区共建理事会受调协机制、激励机制、督考机制不完善,以及各成员单位参与热情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组织开展活动不多,对居民需求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一些合理诉求解决进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属于区级职能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直接转嫁给社区负责,使社区成为责任的集中地、矛盾的聚集地,也降低了群众的认可度。

中国行政管理困境及体制创新

中国行政管理困境及体制创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并在各国政府治理一轮又一 轮的改革浪潮中,各国对行政管理治理有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行政管理治理的困境,这便是当今行政管理治理发展存在矛盾的地方, 中国,作为一个从成立到发展只有不到七十年的国家来说,其行政管理治理体制 的不足之处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关键词:行政管理治理;体制困境;体制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进行了多次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行政体制创新目标和方向、行政权力配置结构、行政机关设置、行政管理运 行机制、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 推动发展、促进创新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中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 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所决定,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也必然成为全面 深化改革的核心,而遵循法治维度积极推进行政体制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行政管 理体制基本路径。 1.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还严重 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现阶段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风险性比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大增加,也面临着诸多的阻力和 困难。一方面改革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最终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改革创新必须确 保正确发展道路方向,确保要在法治框架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 发展创新。因此,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既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也具有矛盾性和挑 战性。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困境主要包括三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法制保障不足。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法治思维约束力难以形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发展始终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进行,其特殊的法治发展模式既具有国家权力资源和制度工具的强力优势,也存 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2)、行政管理体制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边界难以厘定。行政行为和行政体制创新的形式合法化出现逻辑悖论,由于政府行政机关身兼立法与执法双重职能,也使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法制化趋势明显强化。因此,行政行为和行政体制创 新的实质合法化也出现逻辑悖论。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中行政合法化的逻 辑悖论非但没有消除却进一步加剧。 (3)、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社会法治环境缺失。行政体制创新的合法性欠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理想目标,建成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 府和廉洁政府,而行政体制创新的所有目标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是法治,而行政体 制创新的合理性认同度较低。行政体制创新的社会法治环境缺失。目前我国行政 体制创新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体法治信仰的普遍缺失,服务型 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缺乏基本的社会法治环境。 2.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研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过渡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分析了深化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发现建设公共行政体制、实现民主法治管理、落实合理分权制度、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和优化行政管理结构这5项内容将成为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正在发生改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政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促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1建设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明确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还要突出公众的意识,以便行使公共权力,继而使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要加快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以便建立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该体制的管理下,政府将执行公共意志,并且从事公共事务。通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的目标,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打下基础,使政府尽快完成职能转变,继而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实现民主法治管理 以民主为基础进行公共行政体制建设,需要依靠法律提供保障。所以,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将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实现民主才能够使公众形成公共意识。而在民主监督和公民授权之下,政府权力的公正性才能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实现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从而为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落实该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以便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等目标。在此基础上,政府管理才能够转变成民主法治,政府行政的科学性也将得到增强。因此,实现民主法治管理,是确保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基础。

浅谈现代乡镇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

浅谈现代乡镇行政管理现 状及改革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浅谈现代乡镇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学生姓名: 二○一三年十月 本人签名:日期: 摘要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共和国政权大厦的基石,它处在新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乡镇贯彻落实,三农问题与之休戚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三农问题

目录 第1章绪论 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及改革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及改革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农村乡镇管理系统是一个很大的调整,改变政府和企业的最后一部分的地位,农村基层政治权力也被大大提高。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依靠党和国家的政策实施乡镇。乡镇行政体制,关系到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本文分析了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从而探索深化乡镇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作用;意义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农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全国进入“以工促农,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阶段,最初的增加支持和保护农业和农村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相对缓慢,这已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限制。乡政府系统,将是有效的实质性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乡镇行政改革的背景和分析的弊端的前景,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问题,基本思路对策。 一、乡镇管理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一)乡政府是国家的最基本的单位,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的群众,群众了解真正深入实际的想法与群众,建立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关心的问题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党的群众,发挥桥梁和纽带。 (二)作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转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促进各经济部门的发展,作为国家的基层单位,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在当前乡镇行政系统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贡献,但作为中国的农村税收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国的当前乡镇管理有有很多缺点,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乡镇功能,阻碍了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国目前的乡镇行政系统实现的主要缺点为: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必须执行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优越的操控人民政府委托的其他事项。“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系统,政令渠道,以实现快速的优点,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上述法律规定只是原则,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职权范围,内容与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但没有提供具体的职责和权力。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实施公共管理中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在动因都有所不同,使其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个性,表现在:⑴变革的深刻性。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的革命性变革,对政府职能的简化、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政府行为方式的改革乃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的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⑵改革与发展相互依存度高;⑶内外部制约因素的相互交织。 二、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其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点,以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推动力,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提高政府的行政意识和能力。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己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了,甚至成为其阻力和障碍。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2、中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考核体系不健全。 4、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消除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和谐的发展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使得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势在必行啦。同时加上外因的作用,即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世界环境的变化和WTO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其改革的原因。 三、针对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和看法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改革进程应稳中求进。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深刻分析行政管理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政管理改革战略。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做到: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是合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级。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更明确,政府机构设置更科学,政府权力划分更细化,政府行为准则更规范,政府运行成本更合理,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能明晰的、管理科学的、廉洁高效的、依法运行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1、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所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并且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特定的要求,根据这一实际来决定“放松政府管制”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幅度、力度和方式,力求稳中求进,同时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 2、建立和健全政府行政机制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对于关系到全局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进行专家论证、咨询以及社会公示,由社会组织、公民自主决策;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的 1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96分)

一、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 1.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 分) 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A.0.47 B.0.48 C.0.49 D.0.5 2. (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 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A.2, B.2, C.3, D.3, 3.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4. D.十六大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 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5.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 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T|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6.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A.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D. 江泽民理论 7.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r 河 A. 四 * B.五 "O c.六 D.七 8.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 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C. 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 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9.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个。 A.51 ;27

B. 51 ;28 C. 61; 27 D. 61; 28 10.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 1928 * B.1929 C. 1930 D. 1931 二、多选(共5小题,总分:20分) 11. 哪些部门不在大部门体制的六大猜想之列? "A.建立经济部 B. 建立大能源部 C. 建立国土建设部 “ D.建立科学发展部 12. 从2008年到2020年之间,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哪几个建设政府的要求。 "A.建设服务政府 “ B.建设责任政府 “ C.建设法制政府 |7 D. 建设廉洁政府 13. 哪几项属于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7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浅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录 摘要 (1) 导论 (2)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概述 (2) (一)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 (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本国政府职能 (3)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变迁 (3)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3) (二)当前政府行政管理主要弊端 (3) 三、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5)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5) (二)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6) (三)科学设置政府机构 (7) (四)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课题。 文章以政府管理职能入手,简要阐述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以及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的职能及其转变。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弊端。随着中国的入世,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此文章提出了可行性较好的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导论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国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客观需要,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直接面临竞争的是企业,承受最大挑战的却是政府。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一,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迎接这一严峻挑战,中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努力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廉洁、高效、法治、有权威、有能力的政府。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政治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但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仍存在弊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文章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为立足点,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视角,对现阶段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作了一些思考,并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概述 政府职能即公共行政职能,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角度,不同国家的政府职能各具特色。 (一)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 西方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历史,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它大体经历了“守夜人”、“全面干预”到“混合经济”阶段,即从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由调节经济运行到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混合型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职能既不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也不放弃间接影响和干预经济运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与经济关系的模式也非一致的,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和北欧模式。 尽管因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国政府职能上的不同特色。但综观各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职能作用大致表现为: 一是具有市场开拓的导航职能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使其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经济的发展必将付出昂贵的时间和社会成本,此时通过政府的导向力量,有利于促使市场经济系统整体抓住机遇,快速升级。 二是对市场运行的调控职能作用。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并逐渐使之成为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消除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公,通过政府的积极作用,可以大大缓解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乡镇行政管理)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科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浅谈基层行政组织 ——乡镇行政管理 学生姓名李干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年级 2014春专科学号W516414130017 指导教师肖老师职称副教授 学习中心南充市委党校成绩

2016年 3 月 1 日

四川农大学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乡镇行政管理) 浅谈基层行政组织 ——乡镇行政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使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析和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目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然后分析出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最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普遍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 基层行政组织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目录 --1 摘要..........................................................................................(1)关键词..........................................................................................(1)引言 (3)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背景 (4)

乡镇行政管理试题

二、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3.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4.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气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1. 集权制是指行政决策权由上级行政机关掌握,下级行政机关依上级机关的指令处理政务的行政领导体制。 2. 行政领导者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行使行政权力,在行政领导活动中承担相应责任,处于领导、决策地位的人员。 3. 群体决策是指一定行政单位的全体成员公共分享决策权力,根据一致意见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社会监督。 4.是指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公民、社会舆论等社会行为主体,依照法定的权力,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中央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3.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 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4.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 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行政改革的动力。 (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3)社会演变的要求;(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2.简述法制监督的特征。 (1)法制监督是权力分配的均衡;(2)监督的对象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3)监督的范围具有广泛性;(4)监督方式和手段具有多样性;(5)以权力制约权力。 1.政府政治职能主要包括:阶级专政职能;军事保卫职能;社会治安职能;民主职能。 2.录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公开原则;平等原则;竞争原则;择优原则; 原则 1.一般来说,政府决策目标的产生有哪几种? 1.(1)立法机关确立的决策目标;(2)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3)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机关下达的具体决策目标;(4)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粗略目标;(5)针对组织本身的发展所确定的决策目标。 2.简述法治行政的特点。2.(1)职权法定;(2)法律保留;(3)法律优先;(4)依据法律;(5)职权与职责统一。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政府干预应该遵循的原则。 (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4分)(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4分)(3)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4分)(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3分)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2。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1.试分析行政执行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2)行政执行是检验和修正行政决策的最好尺度;(3)行政执行是行政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责任;(4)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判断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2.试述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1)公共行政的目的是效率,公共行政的价值是公平;(2)公平和效率历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说两者矛盾是指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平的实现,相反,追求公平时又会或多或少妨碍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说两者统一则是因为效率是最终实现事实上公平的基础和主要途径,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公平程度愈高,社会愈稳定,也就愈能提高效率。 (3)长期以来,我国虽然也十分重视效率和公平问题,但却把公平放在了优先地位,并且对其错误的理解为平等、“平均主义”的同义词,致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效率的提高。所以,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如何正确地处理效率愈公平的关系,在保证公平的同时提高效率,就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二,平等原则;第三,公平分配的原则;第四,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4)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大

《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解读《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14-10-22 20:48来源:南报网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南报网讯(记者马道军肖姗)玄武区街道“五大中心”、秦淮区街道“四部一中心”、鼓楼区街道公共服务区域受理中心、建邺区街道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心、栖霞区街道全科社工政务中心……近年来,我市不断突出街道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强化社区自治功能,积极实施街道社区体制改革。 在全市第二轮综合改革中,近日又出台《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继续深化街道社区改革。今天(10月22日),我市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实施方案》进行解读。 据介绍,《实施方案》包括转变街道职能、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深化网格化管理、调整考核机制等四个方面内容,初步形成了以“街道中心化、去经济化,社区去行政化”为特色的南京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新探索。 一清:职责理清,城区街道以公共、社会服务为主 【政策】推进街道经济职能转变,城区街道由直接承担招商引资、财税增长等经济发展任务,转向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营造环境,经济服务职能重点向采集企业信息、促进项目发展、服务驻区企业、优化投资环境等工作领域集中。 【解读】城区街道“去经济化”,取消经济考核,工作重心落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上;职能部门下沉到街道的资源、人员、经费等,由街道统一调配。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南京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清单》。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属于部门职责下放到街道办理的服务事项,须将权限、经费等一并下放到街道。

《实施方案》提出,明年1月1日起,取消对玄武、秦淮、建邺、鼓楼四城区各街道和其他区建成区所在街道相关经济指标考核,将剥离的经济工作职能转移到区级经济发展职能部门和产业功能板块,构建以功能园区为经济发展主体的发展模式。对市域范围其他街道也要逐步弱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考评权重。 一移:服务前移,取消街道科室化,“中心”集中办理 【政策】整合优化街道内设机构,归并相近职能,综合设置党群工作、经济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管理(政法综治)等服务管理机构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立扁平化的政务服务运行机制,为居民和驻区单位提供便捷服务。 【解读】取消街道科室化,前移“中心”集中办理,“中心”作为街道承接事务、开展服务、受理诉求的统一平台,实行“一门式管理”与“扁平化服务”。今后街道要实现“两个转型”:集中式办公、开放式服务,街道由“行政机关”向“民生窗口”转型;干部由“后台管理”向“一线社工”转型。 《实施方案》明确,清理并大幅压缩在街道设立的各类非正式机构,依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在街道设立的其他组织、专项工作机构统一纳入服务管理机构和便民服务中心运行。 一收:街道回收由社区承担的27项行政服务事项 【政策】梳理收回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覆盖范围内社区的政务服务事项,社区服务站工作转向政策咨询、服务向导、了解民情、反映诉求和组织开展公益慈善服务、居民自我服务,面向特殊人群开展上门和代办服务。 【解读】街道“中心”(分中心、中心社区)回收社区政务,重构“中心—社区”关系,回收由社区承担的27项行政服务事项。各区可结合实际建立服务项目清单,明晰办理条件、程序、时限及服务责任,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办结”。像秦淮、栖霞等区探索建立了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实行区域政务服务“联接联办”、“全区通办”。辖区较大的街道建立中心社区、分中心,实现服务有效覆盖。而社区“去行政化”,主要聚焦自治和服务,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实行契约化管理。

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评析(一)

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评析(一) 摘要]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公务员制度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为全国范围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然而深圳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却始终未能突破传统体制的制约,面临着困境,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将为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辰提供帮助。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深圳 传统行政体制是把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命令结合在一起的“黏合剂”,其弊端主要体现在机构重叠、部门林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集权过多,指挥失灵;办事扯皮,效率低下。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的制度关联使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避免政府职能出现越位、错位和失位的现象。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全面建立公务员制度;创新政府管理职能,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依据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一、建立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有机构成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政府的行政管理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队伍。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公务员制度是适合一般管理规律的政府管理体制,具有非常深刻的科学内涵。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政府选拔优秀行政人才,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实现政府公务人员职业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激发政府工作人员热情,保持政府廉洁高效。 深圳市经过“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不断探索,全面建立公务员制度。深圳先后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构成公务员管理的制度支撑,建立起公务员人才选拔、人员流动和利益保障机制。在公务员选拔机制方面,深圳市规定,凡属需补充公务员的单位,必须根据编制和职位空缺情况申报计划,不摘各自为政,由市里统一招考;考试分笔试和面试,根据笔试成绩按1:3的比例确定进入复试的人员;面试考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如果参考人员全部不合格,则下次再行公开招考;注重公开,做到招考职位、名额、条件、成绩、结果公开,实行“阳光下的竞争”,同时还注意打破地域和身份的限制,进一步优化人才的来源,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这也是建立公务员制度最重要的意义。在公务员流动机制方面,深圳通过健全公务员的退休、考核、纪律奖惩、职务升降、辞职辞退以及交流回避等制度,增强出口渠道,使公务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流动机制。在公务员流动机制中,深圳注重发挥考核的关键作用。1995年,深圳在以往考核的基础上,尝试在国家人事部规定的优秀、称职、不称职三档之中增加规定基本称职一档,从1996年开始凡是考核被评为基本称职的人员,一律停止公务离岗培训,培训不合格以及合格后不服从安排的,均予以辞退。在公务员利益保障机制方面,深圳规定公务员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实行全国统一工资加特区津贴的工资制度;建立申诉控告制度,对于机关作出的涉及公务员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有关机关提起申诉;对于侵犯公务员权利的行为,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控告;建立相应的住房、社会保险等福利制度,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深圳通过公务员制度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队伍,提升了政府行政能力。但深圳公务员制度在运行之后也存在一些问题:职位分类不够科学合理;公务员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公务员考核存在形式化的倾向,考核内容空泛,考核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考核结果没有起到激励的导向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公务员制度功能的发挥,深圳公务员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推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录用、考核、奖惩、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