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油气地质学 复习资料

油气地质学 复习资料

油气地质学 复习资料
油气地质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沈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大庆);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体成分的95%以上。b、气顶气:与石油共生,位于油气藏的顶部,重烃气含量可达百分之几或几十,仅次于甲烷,属于湿气。c、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可逆裂解)为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2)分散型:a、油溶气:油藏内溶解的天然气。一般从几立方到上千立方都存在。b、水溶气:溶解在水中的天然气;包括低压水溶气和高压地热型水溶气。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是石油的百倍。c、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与煤的变质作用和煤层顶板透气性相关。d、致密地层气:致密砂岩和裂缝性含气页岩中的天然气。e、固态气体化合物:在海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化合物,成为“天然气冰”,或“天然气水合物”。

16、天然气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烃类,以甲烷为主,含少量C2-C5类重烃气;非烃气为次要成分,以N2、CO、CO2、H2S、H2,Ar等居多。重烃气>5%称湿气,<5%称干气。

17、天然气与石油的区别:①成分:石油复杂,天然气简单。②物理性质:相态不同,在密度、粘度、溶解度、吸附性等方面也区别较大。

18、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狭义: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状态:吸附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水。产状:底水、边水

19、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包括无机组成(离子)、有机组成(烃类、酚、有机酸)、溶解气等。

20、石油δ13C一般为-22‰~-33‰,平均-26‰左右。天然气δ13C值变化较大,-100 ‰ ~-20 ‰。

第三章油气成因理论与烃源岩

1、油气成因理论:①无机成因学说:门捷列夫(1876)提出的碳化物说;索柯洛夫提出的宇宙说;此外,还有岩浆说、高温生成说等。②有机成因学说:核心即认为油气起源于生物物质。罗蒙诺索夫(1763)蒸馏说;混成说代表波东尼(1906);随后又出现脂肪说、碳水化合物说、蛋白质说等;蒲赛(1973)提出了“地温窗”和“液体窗”概念。Tisoot和Hunt对干酪根成烃理论作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成油理论体系。未熟-低熟油形成理论、煤成烃理论。

2、?有机成因的物质基础:沉积有机质(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木质素)、干酪根

纤维素较为稳定,是煤的重要母质之一。

宏观:藻类、矿物沥青基质(无定形体);微观:脂类

3、干酪根:将岩石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定义为干酪根。

沥青:可溶于碱、非氧化型酸等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包括烃类以及含S、N、O的非烃有机化合物(胶质和沥青质等)。)

干酪根首先是由Brown(1912)提出

4、干酪根类型:Ⅰ型(腐泥型):原始生物物质是富含脂类的水生浮游生物,成矿方向是油、石煤和油页岩;Ⅱ型再细分为ⅡA型(腐植腐泥型)和ⅡB型(腐泥腐植型)。Ⅲ型(腐植型):原始生物物质是富含木质素、纤维素的陆生高等植物,成矿方向是煤。(蒂索(1974)按H/C 和O/C原子比划分)

5、干酪根演化阶段:①第一阶段:大量消耗氧,镜质体反射率在0.4%~0.6%之间。②第二阶段:氧继续减少至稳定,氢大量减少,镜质体放射率缓慢增加,然后较快增加到2%。③第三阶段:碳含量达90%以上,镜质体反射率达2%以上。

6、?油气生成的理化条件:细菌、温度、时间和催化剂等。(温度:重要因素;时间:次要因素。)

7、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叫做门限温度。与之对应的深度叫做门限深度。温度与深度的关系取决于地温梯度。

8、成烃演化:有机质所伴随的成岩变化划分为成岩阶段、深成阶段和准变质阶段;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

9、?干酪根演化阶段:未成熟阶段:Ro<0.5%;成熟阶段:Ro为0.5%~2.0%(低熟阶段、中熟阶段、高熟阶段);过成熟阶段:Ro>2.0%

11、天然气:以烃气为主的各种来源气体混合物

根据形成机理: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

根据成气的主要作用因素,有机成因气分为生物成因气(包括成岩气)和热解气。

根据有机质类型不同热解气:油型气和煤型气。

按成因类型划分,即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气。

有机成因气→生物成因气、热解气→油型气(Ⅰ、Ⅱ型干酪根)、煤型气(煤、Ⅲ型干酪根)12、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包括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呼吸作用:喜氧和厌氧。

有利于生物气形成的因素:有丰富的有机质;严格的缺氧、缺硫酸盐环境;pH值以接近中性为宜;温度在35-42℃为最佳。

13、油型气:根据成气的热力条件及与石油伴生关系: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湿气和热裂解干气。

煤型气:由腐植煤及腐植型有机质在变质作用阶段形成的天然气,又称煤系气、煤成气等。不包括煤系有机质形成的生物成因气和成岩气。

14、成煤演化的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

15、煤气发生率:指成煤先体(植物残体或泥炭)在成煤过程中每形成单位重量(吨)的某煤阶煤时所累计生成的天然气(不包括非烃气)的总体积。

视煤气发生率:指褐煤后到形成某一煤阶的单位重量(吨)煤时所生成的天然气的总体积。煤气发生率(Rg)与视煤气发生率(Ra)之差,即为泥炭-褐煤的煤气发生率。该阶段主要是生物成因气而非典型的煤成气。

16、?烃源岩是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生产和排除石油天然气的岩石。只生成和排出由的岩石称为油源岩,只生成和排出气的岩石称为气源岩。

生油岩:低能带粘土和碳酸盐淤泥沉积,但并非所有低能环境的细粒沉积都是生油岩。

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叫做生油岩系。

17、?烃源岩的评价:有机质数量(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

18、有机质数量包括有机质丰度和烃源岩体积。

有机质丰度一般是通过测定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总烃等定量估算。影响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沉积的原始物质、沉积环境等。

19、残余有机碳含量近似代表烃源岩中有机质数量。影响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沉积的原始物质、沉积环境等。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一般陆相泥岩定为0.5%;碳酸盐岩下限值为0.3%,甚至0.1%。氯仿沥青“A”下限值为250-300ppm;C15+抽提物下限值为50-100ppm。

20、烃/有机碳(烃在每克有机碳中的毫克数)来表示有机质烃转化率。

21、生烃潜量:岩石高温热解总烃产率(S1+S2)表示,单位为毫克烃/克岩石或千克烃/吨岩石。S1:岩样热解所得到的游离烃;S2:岩样热解所得到的裂解烃。S1代表岩样中已生成的烃,S2代表岩样若埋深增加干酪根进一步裂解所生成的烃,更本质地反映了岩石中干酪根热解的生烃潜力。

22、有机质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生烃潜力、产烃类型及门限深度(温度)。分为III型。

23、有机质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光线垂直入射时,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孢粉颜色;地球化学参数

24、?Ro<0.5-0.7%为成岩作用阶段,生油岩为低成熟;0.7%<Ro<1.3%为深成作用阶段早中期,成油主带即“油窗”;1.3%<Ro<2%为深成作用阶段晚期,湿气和凝析气带;Ro>2%为准变质作用阶段,干气带。

25、?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因素:①生物物质的产量:动、植物。②原始有机质保存条件:氧化、还原条件。③沉降、沉积速率:堆积埋藏越快,越有利于有机质保存;考虑有机质与无机质相对沉积速度,无机质沉积速度不能太快。④沉积物粒度:特拉斯克研究显示,<5μm的粘土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是5-50μm粉砂2倍,是50-250μm细砂4倍。

26、?有机质的丰度最主要的衡量指标为有机碳含量来表示。

27、油(气)源对比:广义:油-油对比、油-岩对比、气-气对比和气-岩对比;核心:油-岩和气-岩对比。依据:性质相同的两油(气)应该源于同一母岩,母岩排出的油气应该与母岩中残留的油气相同。原则:选取受非成因因素影响最小的参数作为对比。

28、?油源对比:微量元素、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

石油对比参数:微量元素系列和V/Ni比值;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系列分布,甾族和萜类化合物等,正构和异构烷烃、环烷烃等;各种组分的碳氢稳定同位素。

气源对比:同位素、烃类

天然气对比参数:烃气富集系数,即烃气/非烃气、甲烷系数或湿气指数、干燥系数、重烃系数或湿度、碳同位素等。

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

1、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

储集层和盖层是油气聚集成藏所必需的两个基本要素。

2、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称总孔隙或绝对孔隙。

?有效孔隙度(率):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3、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力差下,岩石能使流体通过的能力。

渗透率:流体在单位压差作用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岩石截面积的流量。单位为达西(D),国际标准计量单位为μm2,1D=0.987μm2。

4、?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在油、气、水多相流体并存情况下,岩石对其中每种相流的渗透率,又称相渗透率。油、气、水的相渗透率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5、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碎屑岩储层,一般是有效孔隙度越大,其渗透率越高,渗透率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增加;但碳酸盐岩,尤其裂缝性灰岩,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关系很不明显。

6、孔隙结构: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的关系。孔隙和喉道组成。孔隙指系统中的膨大部分;喉道指连通孔隙的的狭窄部分。

孔隙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

7、孔隙喉道的作用:喉道的粗、细特征严重地影响着岩石的渗透率。喉道和孔隙的不同配置关系,可使储集层呈现不同的性质。a喉道较粗、孔隙直径较大则形成高孔、高渗;b喉道较粗、孔隙直径中等小则形成中孔、中渗;c喉道细小、孔隙粗大则形成中孔、低渗;d喉道细小,孔隙亦细则形成低孔、低渗。

孔隙喉道影响因素:取决于岩石颗粒的大小、形状、接触关系与胶结类型等。

8、压汞

压汞(毛细管)的压力相当于促使汞进入喉道的压力,它与孔隙半径有关

压汞曲线:在不同压力下把汞压入孔隙系统,根据所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制的压力与汞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又称毛细管压力曲线。

排驱(替)压力:指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岩石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

饱和度中值压力:指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与之对应的喉道半径为中值半径。压力越低,半径越大,孔隙结构越好。

9、含油气饱和度:油、气、水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10、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类型:按成因分为:原生孔隙型、次生孔隙和混合孔隙。

11、?影响碎屑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1)沉积作用:①矿物成分(矿物的润湿性、抗风化能力)②岩石结构(包括粒度大小、分选、磨圆、排列方式等。)③杂基含量(杂基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其孔、渗较差。)

(2)成岩作用:①压实作用(机械压实:指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岩石逐步致密化的过程;压溶作用:指在颗粒接触点上发生了溶解现象,造成颗粒间相互嵌入的凹凸接触等。)②胶结作用(时代、温度)(胶结物含量高储油物性差,反之则好。)③溶解作用(主要与碳酸盐溶蚀有关)

12、碎屑岩储层类型:风积砂体、冲积扇砂体、河流砂体、三角洲砂体、湖泊砂体、滨浅海砂体

13、碳酸盐岩储集体孔隙类型:依据形态分为:孔隙、溶洞和裂缝。孔隙主要为次生孔隙+原生孔隙。

14、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1)沉积环境(碳酸盐岩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低能环境较差,高能环境较好)

(2)成岩作用:①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碳酸盐岩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途径)②重结晶作用(有利于产生孔隙)③白云石化作用(对孔隙改善影响不大)

(3)构造作用(裂缝是碳酸盐岩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而构造作用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①背斜②向斜③断层带

15、储集层类型: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火山岩储集层、结晶岩储集层、泥质岩储集层

16、盖层类型:依据产状和作用:区域盖层、圈闭盖层和隔层。

区域盖层:指稳定覆盖在油气田上方的区域性非渗透岩层。面积广且分布较稳定的盖层。

圈闭盖层(局部盖层):指分布在圈闭储集层或油气保存单元内,或在某些局部构造上的非渗透岩层。圈闭盖层分布范围小、不太稳定。

隔层:指存在于圈闭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的非渗透岩层。

17、?盖层岩性分类:①膏盐类盖层:包括石膏、硬石膏和岩盐;②泥质岩类盖层;③碳酸盐岩类盖层(有争议);④水合物盖层;⑤沥青盖层。

18、?盖层的封闭机理

(1)物性封闭:又称毛细管封闭,通过盖层的最大喉道和储集层的最小孔隙之间的毛细管压差来封盖圈闭中的油气。理论上与盖层厚度无关,又称薄膜封闭。

(2)压力封闭:盖层靠其异常高的压力来封闭其下的油气。具有封闭异常压力的能力,包括对水和烃的封闭。

(3)烃浓度封闭:在物性封闭的基础上,依靠盖层中所具有的烃浓度来抑制或减缓由于烃浓度差而产生的分子扩散。(分子扩散原理看,对天然气的封闭效果良好;但实际上,烃封闭可能只是延缓扩散。)

19、物性的封闭能力:储盖层排替压力之差,即非润湿相流体排替润湿相流体所需要的最小压力。

排驱压力越大,封闭性越好。

20、异常压力:其地层压力不等于其对应的静水柱压力;包括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

地层压力:指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的流体(油、气、水)压力。

正常地层压力:等于地表到某一地层深度的静水柱重量。

高压异常:超过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或压力系数(实测压力/静水压力)大于1者。

低压异常:低于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或压力系数小于1者。

21、异常压力产生的原因:不均衡压实;生烃作用;构造压力;水热压力;蒙脱石向伊利石的转化;孔隙胶结。

22、?盖层的评价:①孔隙大小(孔隙大小影响排驱压力)②盖层的渗透性和排驱压力(绝对渗透率为10-6um2,Pd=1*105Pa时饱含水的泥质粉砂岩等可作封盖)③盖层的厚度及连续性(盖层的厚度达1m时,可作为盖层;埋深1200m~3000m,5~10m的泥岩即可作良好盖层。连续性指盖层的分布范围要广,物性要均一、稳定。)④埋深(泥岩盖层一般随埋深增加,封闭性能不断增高。但不能太深,1500~4000m最佳埋深。)

第五章圈闭和油气藏

1、圈闭:可供油气聚集的场所。

?圈闭三要素:储层、盖层和遮挡面。

2、?圈闭理论的形成:“背斜学说”,怀特(1885);1928年,利莱,存在多种储油类型;1934年,麦考洛首先提出“圈闭”;莱复生(1936)提出“地层圈闭”;赫伯特(1953),提出了水动力圈闭新类型;哈尔鲍蒂(1972,1980)对隐蔽圈闭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隐蔽圈闭:是指那些隐伏的、难以捉摸的以及用常规勘探方法难以发现的各种圈闭。

3、油气藏: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的聚集,具有独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或气水)界面。若圈闭中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只聚集了天然气,则称气藏;二者同时聚集,则称为油气藏。

4、单一圈闭:指由一个储集体构成;

统一的压力系统:指压力可以传递、流体可以流动,压力系数或压力梯度一致;

统一的油水界面:指具同一海拔高度且连续的油(气)水界面。

5、圈闭的度量:圈闭的大小主要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它表示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闭合(高)度:指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或称闭合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它是圈闭可能容纳油气的最大高度。

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要向储集层上倾方向溢出。闭合面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封闭区的面积。圈闭可能含油气的最大面积。构造闭合度与构造起伏幅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闭合度的测量以海平面(或与之平行的水平面)为基准;构造幅度的测量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同样大小构造起伏幅度的背斜,当区域倾斜面不同时,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闭合度。

闭合度和闭合面积的确定是在静水条件下(油气等势面呈水平面)的情况。在动水条件下,油气等势面要发生倾斜或弯曲,不同条件下的圈闭顶点位置将会相应地改变,因而闭合度将不同;此时圈闭的闭合面积,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的闭合

油气低势区的面积。

hco是等势面水平时的闭合高,Xo为圈闭最高点;hc是等势面倾斜或弯曲时的闭合高,X是储层顶面与hc的交点

6、有效厚度:指在一定压差下,具有工业性产油(气)能力的那一部分储集层的厚度。它是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级标准,扣除储集层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确定的。

有效孔隙度:指储集层中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的百分数。根据实验室测定或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其平均值来确定,也可以根据圈闭范围内孔隙度变化的趋势值(等值线图)来确定。

7、油气藏的度量

(1)油(气)藏高度:指油(气)藏顶点到油(气)水界面的垂直距离。若有气顶时,油水界面和油气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油藏高度;而油气藏顶点到油气界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气顶高度;此时油藏高度加气顶高度之和即为油气藏高度。

(2)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通常把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作含油(气)边界。其中与油(气)层顶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油(气)层底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气)边界。由相应的含油(气)边界所圈闭的面积分别称作内含油(气)面积和外含油(气)面积。通常含油(气)面积是指外含油(气)面积。

(3)气顶和油环:在油气藏中存在游离气时,油、气、水按比重分异,气总是占据圈闭的顶部,称为气顶,油居中间,水在最下面。在这种情况下,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为油环。(4)底水和边水: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边水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

8、?圈闭的成因分类,如下表

9、构造圈闭:凡是储集层顶面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构造油气藏:在构造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聚集。(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刺穿油气藏、裂缝油气藏)

10、?背斜圈闭:指储集层顶面拱起,沿储层顶面被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

背斜圈闭的成因:主要有岩层受侧向挤压而成;或差异性升降运动而造成;或与断层活动有关(如逆牵引背斜)。此外,地下塑性物质的上升活动,亦可形成背斜圈闭。

?背斜圈闭的特征:①满足圈闭三要素的背斜;②组成背斜的地层为渗透性地层和非渗透性地层,且渗透性储层顶面及周边为非渗透地层遮挡;③背斜圈闭的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

11、背斜油气藏:油气在背斜圈闭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特点:①在背斜油气藏内,由于重力分异的结果,气占据背斜的顶部,油居中呈环带状分布,水在下面托着油气。在静水条件下,油气和油水界面是水平的,含气和含油边界都平行背斜储集层顶面的构造等高线。②油气聚集严格受背斜圈闭的控制,超出圈闭范围即不含油。一般轴部含油气性较翼部好,烃柱高度应小于或等于闭合度。有的油气藏存在明显的油水过渡带。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③背斜油气藏的含油层系在油气藏范围内分布较广,储集物性较好且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多层性。④背斜油气藏大多数构造形态较完整,虽然经常有断层存在,但断距较小,不起分割油气藏的作用。

12、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差异升降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滚动背斜油气藏

(1)挤压背斜油气藏:指在由侧压应力挤压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特点:①两翼地层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②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③由于地层变形比较剧烈,与背斜圈闭形成的同时,经常伴生有断裂;④常见于褶皱区的山前坳陷及山间坳陷

等构造单位内,常成排成带出现。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由于基底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

特点:①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高度较小,闭合面积较大(与褶皱区比较);②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成组成带出现,组成长垣或大隆起。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及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塑性层蠕动抬升,使上覆地层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特点:背斜的轴部往往发育堑式或放射状断裂系统,顶部陷落,断层将其复杂化。

(4)披覆背斜油气藏:与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也称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特点:①基底突起可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②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常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则较厚.。③披背斜覆顶平翼稍陡,幅度下大上小。④披覆背斜常反映下伏潜山的形状,但其闭合度总是比潜山高度小,并向上递减,倾角也是向上减小。(5)滚动背斜油气藏:是沉积过程中同生断层作用的结果。在断块活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而形成。

特点:①向深部,背斜高点逐渐偏移,其偏移的轨迹大体与断层面平行。②构造幅度中部较大,深浅层较小。③位于向坳陷倾斜的同生断层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近断层一翼稍陡,远断层一翼平缓。④常有反向调整断层。

13、?断层圈闭: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

断层油气藏:在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

?断层圈闭的形成机理:不同的断层、同一条断层的不同部位(纵向、横向)和不同时期,其封闭性可能不同。

取决因素:断层活动性;断层两侧岩性对置关系;断移地层中泥岩厚度;断层面的胶结程度;断层产状、断距与埋深。

实质:断层面排替压力大;断层上盘对接岩性排替压力大。

封闭原因:对接封闭;粘土滑抹封闭;成岩封闭;沥青封闭

14、?断层圈闭的特点:①断层线与构造等高线或与岩性尖灭线必须组成闭合的;②地层的上倾方向为断层所封闭;③断层圈闭的闭合高度及闭合面积,决定于断距的大小及其与盖层、储集层厚度的关系。④若断距使盖层将储集层全部遮挡所示,则所形成圈闭的闭合高度大、闭合面积也大,圈闭面积等于溢出点等高线和断层线所圈闭的面积;若盖层只封闭住储集层的上部,则储集层上部的封闭部分亦可形成圈闭,但其闭合高度小于储集层的厚度,其圈闭面积也小。

15、?断层油气藏的特点:①油气层上倾方向或各个方向被断层所限;②断层发育使油气藏复杂化,断层油气藏具有多、杂、乱、散的特点。在构造复杂的断裂带,断层油气藏形式、个数较多,油气水关系复杂,各断块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和含油面积都很不一致,含油断块分散,分割性强。③断层附近储集层渗透性变好。沿断裂带的岩石,常被挤压而破裂形成裂隙,增大了储集层的渗透性,使油气富集于断层附近。④断层油气藏的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取决于断距大小,盖层和储集层厚度,同时还与断层位置及性质有关。⑤油气富集带常在断层靠近油源一侧。

16、断层油气藏类型:①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地层结合形成的圈闭和油气藏;②三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地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③单-断层与褶皱(或背斜一部分)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④逆和逆掩断层与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17、刺穿圈闭:指地下深处的岩体侵入到上覆沉积岩中,使储集层发生变形、并直接与刺穿岩体结合而形成的圈闭。在刺穿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刺穿油气藏。

形成机理:造成刺穿的可塑性岩体包括盐、膏、软泥和岩浆岩等,它们形成的刺穿圈闭相应地称为盐、膏、软泥及岩浆岩刺穿圈闭。

刺穿油气藏特点:①油气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穿岩体所限,其下倾方向油气水边界仍与构造等高线保持平行或基本平行;②油气藏大多数呈层状展布,具有较好的孔渗性,连通性较好。刺穿油气藏类型:盐刺穿构造是一种生长构造,在形成刺穿圈闭同时,常伴有断裂、岩性尖灭、不整合圈闭和断层圈闭等,这些圈闭内同样可以形成相应的油气藏。

直接与刺穿岩体有关的圈闭和油气藏:①盐栓(核)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②盐帽沿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③盐帽内的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与刺穿岩体有成因联系的伴生圈闭和油气藏:①盐背斜圈闭和油气藏;②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③盐栓周围的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④岩性尖灭圈闭和油气藏。

按刺穿岩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盐体刺穿、泥火山刺穿和岩浆岩刺穿等

18、裂缝性圈闭:在致密、性脆的非渗透性岩层中,由于构造作用或其它改造作用,裂缝可以特别发育,从而导致出现孔隙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当其周围被非渗透性围岩所限,形成的圈闭称裂缝性圈闭

形成机理:储集层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分为背斜构造控制和岩性控制两类。

裂缝性油气藏特点:①裂缝性油气藏储集层的原始孔隙率高低不一,渗透率均极低,但在裂缝发育带的渗透率很高,其储渗空间发育分布极不均一,同一储集层的不同部位,储集性能相差悬殊。②裂缝的发育分布情况与区域构造背景、褶皱强度、储层岩性、厚度和层序组合等有密切关系。③裂缝性油气藏在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和井喷现象,且放空和漏失的井段和层位,往往是产层所在的井段和层位。④由于裂缝发育带可垂直切穿多层岩层,把原来互相隔绝的储集空间沟通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储集空间。⑤油气井产量高,但差别大,油气分布极不均一。

裂缝性油气藏类型:按其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及重要性,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它岩类裂缝性油气藏两大类。

19、?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礁型油气藏、沥青封闭气藏

20、岩性油气藏:凡是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其四周或上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岩性圈闭。在岩性圈闭中聚集油气后称岩性油气藏。

形成机理: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的岩性变化所造成的岩性圈闭称为沉积圈闭。在成岩、后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性圈闭,称为成岩圈闭。

沉积圈闭:①透镜型(储集层四周均被非渗透岩层封闭);②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储集层上

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岩层封闭)。

成岩圈闭:储集层的一部分变为非渗透性遮挡而形成圈闭;非储集层的一部分变为渗透性储集体,其四周或上倾方向被封闭。以溶蚀和次生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岩性圈闭最为重要。

21、岩性油气藏特点

①种类很多,主要受沉积条件控制,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②储集层的连续性较差,难以形成大型油气藏,但不同层位储集体可叠合连片;③储集层多为碎屑岩储层,且大多与生油层属同一层位,常为自生自储式油气藏;④四周被不渗透地层封闭,受水动力及水化学作用影响小,原油性质较好;⑤由于非渗透性边界所限,各含油气砂体零星分布,油源及能量补给慢,故油气产量递减快,但单井生产时间较长。

22、岩性油气藏类型:透镜型岩性油气藏、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

23、不整合油气藏: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并被封闭所形成的圈闭。在该类圈闭中聚集油气后称不整合油气藏。

形成机理:储集层可以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不整合面的封闭对圈闭的形成起主导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有其它因素(如构造因素或岩性因素)配合才能形成圈闭。

不整合圈闭的闭合面积,同样是由不整合遮挡线与储集层顶面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联合构成的闭合区加以确定。

24、不整合油气藏特点

①不整合油气藏上倾方向为不整合遮挡所限,下倾方向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面构造等高线相平行或基本平行。②不整合油气藏的储集层岩性和产状多样。有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其它岩类;层状、块状等。③不整合油气藏多发育在地壳升降运动较频繁,沉积岩系之间沉积间断较多的地区。如沉积盆地的隆起和斜坡区。④不整合油气藏伴随的圈闭类型较多,包括大、中、小型油气田。

25、不整合油气藏类型:根据油气藏所处的位置、产状和遮挡条件,可分为三个亚类: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不整合之下的古潜山油气藏。

26、礁型油气藏:具有良好孔、渗性的生物礁储集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在此类圈闭中具集工业性的油气后称礁型油气藏。

形成机理:礁型圈闭形态与生物礁储集体形态有关,其闭合面积既可用礁体顶面的构造等高线按背斜圈闭的原则确定,也可用礁体等高线(即礁体厚度)按岩性圈闭的原则确定。海退时,合适的造礁条件向海盆中心转移,生物礁向海盆中心方向发展;海进时,合适的造礁条件向海岸方向转移,生物礁块向着海岸方向发展。

27、礁型油气藏特点:①礁型油气藏中的油气分布情况主要取决于礁型储集体的均一性。②礁型油气藏储集空间类型多,储集物性好,含油气丰富,一般都具有高产的特征。③礁型油气藏常在一定的古地理环境背景(地台边缘或凹陷边缘)上,成群成带分布,构成一个巨大的含油气带。

28、礁型油气藏类型:根据礁体的形态及其与陆地的关系可分为:①岸礁(裾礁、边礁):发

育于海岸边缘;②堡礁(堤礁、障壁礁):发育于海岸外,与陆地之间隔-泻湖,即发育于泻湖与海盆之间;③环礁与马蹄礁:一般发育于碳酸盐台地之上,环礁面向海盆,中心有一泻湖;

④台礁、塔礁:一般是全部或局部浸没在海水中的孤礁。浸没在海中的称海中山或海底平顶山;生长迅速的称塔礁或柱礁。

29、水动力油气藏:凡是因水动力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此类圈闭中聚集工业性的油气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形成机理:当有水动力作用时,油、气等势面(垂直油气力场强度)的方向也相应改变,向力场强度方向倾斜(即油水界面向EW方向倾斜),油、气等势面与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就不相平行。它的闭合可由闭合的等油气势线圈定。

水动力油气藏类型:根据水动力封闭的特征及目前已有勘探成果将其分为:构造鼻或阶地型;单斜型;纯水动力型。

30、复合油气藏: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我们就称为复合圈闭。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复合油气藏的主要类型: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构造-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水动力-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1、油气运移:指地壳内的石油、天然气在自然因素所引起的某些动力作用下发生的位置迁移。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初次运移指油气在烃源岩中的运移以及向运载层或储集层中的运移,又称排烃。

二次运移指引起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2、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烃源岩的物理性质、运移的理化条件

3、烃源岩的物理性质:①压实作用;②烃源岩的孔隙和比表面:比表面:指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内表面的总和,用m2/m3表示。(在相同体积或同等质量的岩石中,组成岩石的颗粒越细则比表面越大。比表面大意味着岩石与孔隙流体的接触面增大,分子在相互间的引力和带电极性的作用下更易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不易流动。);③烃源岩的湿润性和毛细管压力:润湿性指液体在表面分子力作用下在固体表面流散的现象,是吸附能的一种作用,一般用在固体表面分离流体所需要的功来度量。毛细管压力(Pc):指在两种互不混溶流体的弯曲界面上存在的压力差。由于两边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不同,在凹面承受的流体压力较大。

4、运移的理化条件:①温度条件:石油初次运移开始的温度和深度一般大于石油大量生成的温度和深度;②压力条件:烃岩源成岩压实过程中排液不畅造成异常地层高压现象;干酪根热降解生烃产生异常高压。

5、初次运移的动力:①压力:正常压实产生的剩余压力、欠压实产生的异常压力、渗透作用产生的渗透压力和烃源岩与运载层接触面产生的毛细管压力。②构造应力:指导致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地应力,或者是由于构造运动而产生的地应力。③分子扩散力:指由于浓度差而产生

的分子扩散。④浮力:在初次运移中只是一种辅助的动力。

初次运移的阻力:①分子间吸着力:吸收、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三种力。②毛细管阻力;③油气的浮力

8、剩余压力:指发生在正常压实过程中的异常高压力,又称瞬时剩余压力。

异常压力: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的有效压应力,具有异常高压力;岩石承受较低的有效压应力形成欠压实。

渗透作用:指水由盐度低的一侧通过半渗透膜向盐度高的一侧运移的作用。

7、异常压力的形成与排液释放具有幕式特征。

8、动力产生的因素:①压实作用;②有机质生烃、温度增高;

9、?初次运移相态演变:指油气在地下发生运移时的物理相态。

石油主要为水溶相、连续油相、气溶相和扩散相。

天然气主要为水溶相、油溶相、连续气相和扩散相。

10、水溶相:石油或天然气分子完全溶解于孔隙水中成为溶液状态进行初次运移。(天然气在水中溶解度比石油大)

连续烃相与混合相:连续烃相运移包括气溶于油和油溶于气。指油气呈游离连续油(气)相运移。

扩散相:浓度差。扩散-渗流排烃模式:认为烃类先从干酪根扩散到孔隙,然后以渗流方式排出。扩散作用是天然气运移中的有效方式

11、初次运移的通道:烃源岩中较大孔隙、构造裂缝和断层、微裂隙、缝合线以及有机质或干酪根网络。

12、?(初次运移主要因素)初次运移基本模式:正常压实、异常压力(间歇式、脉冲式、连续式)和扩散模式。

运移模式:动力、相态和通道的组合型式

13、初次运移的时间:根据压实阶段确定、根据微裂缝形成时间确定、根据有机包裹体确定初次运移的方向:取决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和通道特征。压力差:垂向为主,侧向居次。运移方向:以垂直向上为主。与生、储组合型式有关。

初次运移的距离:初次运移排烃是距离储集层越近的地方越优先而有效。

初次运移途径:孔隙、微层理面和微裂缝。

初次运移的效率:排烃效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成烃的质量百分比。一般认为天然气的运移效率比石油高

14、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浮力、水动力及扩散力

二次运移主要阻力:毛细管压力——最主要和最普遍的阻力。(水动力的双重性)

二次运移条件:含油饱和度>束缚油饱和度(油气运移临界饱和度)浮力 水动力>毛细管力

15、?石油二次运移的相态与转换:石油以水溶相进入储集层,随温度、压力降低,盐度增高,在水中溶解度降低而出溶。石油以油相运移进入运载层,含油饱和度降低甚至变成分散油珠,但很快补充形成较大油体开始运移。(油相是最有效、最重要的运移相态。)

?天然气二次运移的相态与转换:天然气以饱和水溶液进入运载层,不能立即出溶。但由于温度、压力等变化,部分天然气出溶成游离相,可形成少量水溶气聚集。天然气扩散相运移是主要方式,特别是在流体渗流停滞或在聚集圈闭状态下。在运移过程中地层间存在有扩散系数差时,扩散流才能转为体积流,进而聚集。

16、?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连通孔隙、裂缝、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孔隙和裂缝:基本通道;断层:垂向运移主通道;不整合面:侧向运移重要通道。)

17、二次运移主要模式:多相渗流模式、扩散模式

18、二次运移时期:根据烃源岩大量生排烃的时期、优势运移通道形成时期、烃类流体包裹体和构造运动期次确定二次运移时期。

二次运移方向:油气总是沿优势通道运移,主要方向取决于地层水动力和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二次运移方向的因素:通道类型和分布、储层岩性与相变、构造背景、动力大小和方向二次运移距离:取决于:构造背景、输导条件、动力大小。

二次运移效率:二次运移开始时的数量是烃源岩的排烃量,如果运移途中有圈闭存在,则终止时的数量就是圈闭中的聚集量。

第七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1、油气聚集与成藏:油气在圈闭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与成藏。

2、油气聚集方式:单一圈闭的油气聚集、系列圈闭的差异聚集

3、?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当圈闭I被充满时,继续进入的天然气通过排油

聚集,而油通过溢出点,向上倾方向的圈闭II

中聚集。如油气源不足时,上倾方向的圈闭则

不产油气,只产水,称空圈闭。在系列背斜圈

闭中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

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在系列圈闭中,一旦上倾方向最高的圈闭被油

气充满后,该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基本完成。油源区仍继续生成油气,又不能向上倾方溢出,天然气将排挤油和水,向储集层下倾方向回流。天然气占据最高背斜的顶部,甚至充满整个背斜圈闭,而油占据向斜部分,形成向斜油藏。4、?油气差异聚集基本条件:①在区域倾斜的下倾方向存在丰富的油源区;②具有良好的油气通道,使油气在较大的范围内作区域性运移;③在区域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连通的系列圈闭,而且溢出点向上倾方向递升;④储集层中充满地下水,而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5、油气聚集机制:浮力-水动力机制、渗透力-扩散力机制

6、?油气聚集模式:背斜圈闭模式、地层圈闭模式、断层圈闭模式、透镜体圈闭模式

7、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生、储、盖、运、圈、保(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油气运移、圈闭、保存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充足的油源条件;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8、裂陷型盆地:以垂直运移为主;克拉通盆地:以侧向运移为主。

9、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最佳的组合型式:

互层型,侧变型和不整合型;

断裂型、上覆和下伏型;

封闭型。

10、大容积的有效圈闭:①圈闭容积大(闭合面积、高度、有效孔隙度等。);②距油源区近(空间位置上近;良好输导层。);③形成时间早(早于油气运移、聚集或至少两者同步);④圈闭的闭合高度;⑤保存条件好

11、

12、油气藏形成时间与期次:

(1)地质分析方法:根据圈闭的形成时期、根据烃源岩主生烃期、根据油气藏饱和压力(2)储集层成岩矿物分析法:流体包裹体法、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

13、油气水包裹体:矿物结晶过程中捕获的成岩成矿流体,记录了油气水运移时的性质、组分、物化条件。

盐水溶液包裹体和含烃有机质包裹体。均一温度:气液两相达到均一相时的温度

14、?深盆气藏: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分布在盆地深部或构造底部。又称“致密砂岩气”和“根源气”。

深盆气藏特征:①气水倒置;②异常地层压力;③源-藏相伴生;④气藏边界不受构造等高线控制;⑤地质储量大、单井产量低。

15、?煤层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以甲烷为主,又称煤层甲烷或瓦斯。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表面,煤层割理、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游离气和溶解气。16、?甲烷水合物:在特定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气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呈固态的结晶化合物,称冰冻甲烷或天然气水合物。

17、?页岩气:页岩(泥岩)生成的气体储集在自身之中的天然气。(自生自储、孔渗低、成熟度高、吸附气、游离气)

18、?引起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原因:圈闭本身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圈闭容积变小或丧失;直接盖层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油气通过盖层部分或全部漏失;水动力的增强,将部分石油冲出圈闭;地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引起原油裂解和变质、气涌和气顶膨胀、岩石发生水力破裂等,使油气变质和散失;烃源补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烃停滞或运移主路线改变,导致烃源中断。(1)破坏油气藏的主要地质作用:断裂作用、剥蚀作用、超压作用、水动力作用、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

(2)油气藏的微渗漏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

1、同一个生烃灶的油气藏所圈定的空间范围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的沉积坳陷,称含油气盆地。

2、盆地: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及构造盆地

沉积盆地:在地球表面具有相当厚度沉积物的一个构造单元。沉积物厚度应比周围地区大得多,在盆地周围找到岸线形迹。

构造盆地:指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而形成的盆地。沉积物厚度与周围比较起来没有明显差别,相当封闭的区域向斜。

地貌盆地:指陆地表面或洋底上的地形凹地,沉积物较厚或较薄。

3、盆地结构:盆地基底、周边和沉积盖层

基底:盆地赖以存在的基础,又称底盘

周边:盆地的周边即盆地的边界。同基底时代、岩性和构造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古老岩系相接触,通过周边地质研究了解基底的结构和构造。

沉积盖层:盆地内覆于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层。某一地质时代的含油气盆地,沉积有相应地质时期的沉积岩层并形成相应的生、储、盖组合。盆地总体上是沉降单元,但在沉积过程中有相对

升或降的活动。盆地从开始下降到上升结束为一个周期。盆地活动的周期性导致沉积物形成旋回性沉积结构。

特点:基底时代决定着盆地形成和盖层沉积时期,基底性质决定着盆地形态和盖层构造。

4、构造: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特征不是简单、均一的,具有一定分割性,形成特征各异的、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①由基底起伏形成的隆起和坳陷是盆地内最大构造,称一级构造。②一级隆起和坳陷内可分出次一级的凸起和凹陷,称为亚一级构造。③二级构造带:由相邻的、成因有联系,有一定分布规律的局部构造所组成;④局部构造(三级):单一的背斜等。

构造环境控制盆地大小、几何形态以及构成盆地底板和侧翼的基岩特性;基岩性质和轮廓又影响区域地层倾斜和局部构造特征,从而控制流体的运移和聚集。

5、盆地分类:①根据规模分为:超巨型(>100万km2)、巨型(50万-100万km2)、大型(10万-50万km2)、中型(1万-10万km2)、小型(<1万km2);②据盆地的平面形态: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三角形、菱形等;③据盆地的剖面形态:对称的和不对称的盆地;④据盆地边缘性质:断陷型和非断陷(坳陷)型;⑤据沉积作用与盆地形成时间的配置关系:先成盆地、同生盆地和次生盆地;⑥据盆地形成的地质时代或构造阶段: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中新生代盆地等,或加里东期、华力西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盆地等;⑦据盆地下伏地壳结构:陆壳、洋壳和过渡壳上的盆地,薄壳和厚壳盆地等;⑧据盆地发育经历的旋回性:单旋回和多旋回盆地等;⑨据盆地发育时充填补偿情况:过补偿盆地、补偿盆地和补偿不足盆地(饥饿盆地)。

6、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特点:根据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把含油气盆地分为3大类:裂陷盆地、压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

(1)裂陷盆地:陆内裂谷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大陆边缘盆地、陆间裂谷盆地、新生洋盆(2)?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弧前盆地、

(3)拉分盆地

7、前陆盆地: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盆地横剖面为由造山带侧翼向克拉通减薄的不对称楔状,平面上平行于造山带展布。特点:均发育在大陆型地壳;由造山带中冲断席载荷引起的挠曲沉降形成;与板块之间的相互聚敛运动和板块挤压的构造环境有关。

山间盆地:指周围被碰撞造山带包围或位于造山带内部的以陆壳为基底的压陷盆地,即以逆断层为盆地边界的断陷盆地。盆地形态受四周山系所限;造山带附近仍发育向盆内逆冲的褶皱-冲断带,规模较小;四周均为物源区,沉积组合主要为冲积、河流、湖相及浅海相。

弧前盆地:位于岛弧与海沟之间,基底性质取决于岛弧与海沟间地壳的性质,如陆壳、洋壳或过渡壳。弧前盆地沉积主要来自岩浆岛弧的碎屑物,水深取决于盆地性质与补偿关系。弧前盆地近岛弧一侧为脆性破裂,发育正断层;近海沟一侧挤压性褶皱、冲断层发育。

残留洋盆:洋壳板块消减末期,陆壳板块发生碰撞,碰撞缝合线走向上结合的时间不一致,使部分地带残存老洋盆,这种收缩大洋盆地叫残留洋盆。盆缘形成大型三角洲体系,向海盆发育海底扇并覆于远洋沉积之上。

8、?含油气系统:一个自然的系统,它包含有效的烃源岩及所有生成的油气,以及油气藏形

成所必须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将盆地中有效烃源岩层系、储集层、盖层等基本地质要素以及圈闭形成、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成藏作用纳入统一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开展静态与动态紧密结合研究。)

9、含油气系统的组成:基本地质要素包含有效烃源岩层系、储集层、盖层及上覆岩系。

有效烃源岩:在生物或地温作用下,在特定时刻能够生成油气、具有连续分布的有机质。

储集层:主要储集层指位于运移通道良好的圈闭中,储集了大部分原生油气者;而运移通道效率较差,捕集油气数量较少者,为次要储集层。

盖层:区域盖层是覆盖盆地内运移烃类的大范围盖层;局部盖层为限制油气聚集成藏的直接盖层。

上覆岩系:指上覆于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一套沉积岩系。上覆岩系的厚度、热导率、热流值等对油气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10、含油气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

生成子系统:在某一时间段内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油气。受一些化学作用控制:死亡有机体→干酪根,属生物化学降解作用;干酪根→石油和天然气,一般属热化学动力学反应。

储集子系统:在某一层段内具有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含油气系统的基本子系统。

运移-捕集子系统:从成熟烃源岩汇集与分配油气,形成商业油气藏或逸散。它受物理作用控制:油气在地层水中的浮力、孔隙介质中的流体渗流、毛管压力、构造应力等。

保存子系统:圈闭捕集大量的油气形成现今商业性油气藏,必须受局部盖层、区域盖层的封盖及其它封闭体系的限制,这种使油气聚集后不致于逸散的系统即为保存子系统。

11、油气聚集带:指与大构造单位(背斜带或与相当级别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田带(群)。油气聚集带内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藏形成条件。油气聚集带侧重于从构造角度阐述油气田成带、成群分布的特征。

12、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强烈-中等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长垣、平缓背斜型油气聚集带、穹窿背斜型油气田群

(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断块型油气聚集带、同生正断层一逆牵引背斜型油气聚集带、同生逆断层-挤压背斜型油气聚集带、逆冲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3)礁型油气田(藏)带

13、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

根据控制产油面积的地质因素,油气田可分为三个类型及若干亚类:

(1)构造型油气田:背斜油气田、断层(断块)油气田。

(2)地层型油气田:不整合和岩性尖灭油气田、透镜状和不规则岩性型油气田、礁型油气田(只有单一礁型油气藏)。

(2)复合型油气田:盐(泥)丘型油气田、礁型油气田(存在多种类型油气藏)、潜山复合型油气田、侧向复合型油气田。

14、油气资源:指蕴藏在地壳中的石油与天然气。根据对地壳中油气赋存状态的了解程度及进行开发的经济技术条件,分为油气储量和油气资源量。

油气储量指已经探明或基本为人们所了解控制的、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进行开采的那部分油气数量。

油气资源量根据现有地质资料和石油地质理论,推测地下场存在的、总的油气数量。

15、依据油气资源发现程度,将油气总原地资源分为地质储量和未发现原地资源量两大类,并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探明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预测地质储量、潜在原地资源量、推测原地资源量

16、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地壳中油气资源的存在和丰度,取决于成烃、成藏及保存诸因素的配合。

石油:又称原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元素组成:碳(C) 和氢(H),其次是硫(S)、氮(N)、氧(O)。世界上大多数石油的元素组成一般为:碳含量介于80%~88%之间,氢含量占10%~14%

烃类化合物:在化学上, 烃类可以分为两大类: 饱和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环烷烃)和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

将含硫量大于2% 的石油称为高硫石油;低于0.5%的称为低硫石油;介于0.5%~2%之间的称为含硫石油。

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原油颜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胶质、沥青质的含量, 其含量愈高, 则颜色愈深。

天然气产状类型:按分布特点分聚集型天然气(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分散型天然气(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按相态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固体水溶气。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型及复习重点 说明:(1)总分100分。题型可能包括以下五类,各类型可能所占分数的比例并非最终考试题型分数的比例;(2)该重点并不涵盖所有考试内容,所以复习时除针对重点外,还要阅读和理解课件和教程上的其它内容以及回忆课堂讲述内容。为方便大家复习,复习重点中标出了参考页码等信息,有的有参考答案,但并不意味这些是重点中的重点。 一、填空(每空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 _______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起伏形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 2.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______动物群,中更新世的______ 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的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 二、判断题(每题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属于地球科学,而第四纪地质学属于历史地质学。(对) 2.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大陆冰盖地区可以经常看到冰斗地貌。(错) 三、名词解释(每组3-5分,可能占共20分) 如: 1.顺构造地形与逆构造地形:地形正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称为顺构造地 形。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 2.准平原/夷平作用/夷平面: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 准平原。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地壳运动处于上升时,使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又会受到侵蚀破坏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就称为夷平面。 如果山地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升,则会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夷平面。这种多层地形是判断区域间歇性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 重点: 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参考教程p2-3)---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生物演化历程及分布规律的科学。 2.山地/平原/高原:(参考教程p46、53)———山地:山分布的地区;平原:地面高程0-600M的广大平坦的地区;高原:地面高程大于600M的平原。 3.山岭/山脉/山系:(参考教程p46)———山岭:具有陡峭的山坡和明显的分水线的呈线性延伸的山地;山脉:具有若干条走向平行的山岭组成的山地系统;山系:由若干条山脉组成的山地系统。 4.河床/河漫滩/阶地(参考教程p69、70或73)———河床:平水期河流所占据的谷底;河漫滩:洪水期才能淹没的浅滩;阶地:沿河流两侧分布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台。 5.石芽/石林:(参考教程p85及课件) 6.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参考教程p86-87和课件)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全

大题(50): 1、举例说明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形态组合特征?(4) (1)通常把地貌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如沙沟冲击锥。如长江口冲积形成的扇形地,这里聚集肥沃的土地让人类聚集于此发展农业种植,,还有用水方便的河岸及冲积的扇形地,形成一种文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低至于零下几十度,成片的戈壁和沙丘,人为活动起重要作用,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境内出现河流断支现象,巨大的沙漠景观是大尺度气流近地面运动的良好写照。 2、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首先内外营力的概念)(8)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 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 意义:(1)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 (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 (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第四纪的几大特征?(14) (1)地球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2)这一时期地球上有显着的气候波动; (3)出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 (4)哺乳动物兴盛,被子植物发育,各种陆相沉积物发育的时期。 (5)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4、冰期,间冰期的概念?(15)冰期指第四纪地球上气候显着变冷时期,极地(或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迁移或部分绝灭。 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山冰川退缩),同样引起生物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5、第四系陆相沉积物一般特征?(27) (1)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普遍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因而更容易探索其形成过 程,也易于第四纪矿产的开采。但易发生流动和破坏,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2)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于地表,易遭受风化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沉积物的风化来划 分地层; (3)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在起伏不平的地表,处于不同气候带,受各种地质营力的影响,故其成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 (4)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沉积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建立沉积模式,探索沉积规律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今论古”的方法。 6、确定第四系底界选择的依据有哪些?(31) (1)广泛大陆冰川活动的最早出现的时期;(2)人类化石的最早出现的时期; (3)在海相沉积中首次出现北方寒冷型的冰岛北极蛤和有孔虫波罗的透明虫; (4)第四纪特有的哺乳动物如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 7、风化壳的概念及风化壳的垂直分带? 风化壳是地壳表层岩石,在垂直剖面上,风化作用的强度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弱,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由这些残积物所构成的复杂剖面。 风化壳的垂直分带性是因岩石在不同深度下,经受着程度不同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按化学作用方式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成岩作用与储层评价》文献综述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专业______地质学_______ 班级__ 资信研10-4班___ 姓名______蔡晓唱_______ 学号_____S1*******_____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油气运移、成岩作用、盆地分析研究相互渗透,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将成岩作用、油气的成藏史等纳入到盆地发展演化历史中统一考虑,是当前研究的一个趋势所在[1]。本文从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示烃成岩矿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成岩过程中自生石英数量的变化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岩性油气藏中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五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的关系。 1 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 由有机质转化来的有机流体是整个地壳流体活动的一部分,对成岩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盆地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有机质转化形成的有机酸引起了地质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溶解矿物,形成次生孔隙[2]。有机酸主要由干酪根含氧基团的热催化断落、烃类与矿物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原油微生物降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转化而来,但就其生成时间而言,尚未有定论。泌阳凹陷碎屑岩储层在碱性-强碱性原始地层水中发现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不但丰富了次生孔 为石英自生加大提供了新的解释。塔中隙的成因理论,而且石英溶解所产生的SiO 2 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后因淡水注入而使烃类被氧化,所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钾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 除有机质转化产生有机酸外,油气的产生对成岩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油气运移成藏的成岩记录是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反演成藏过程的基础,国际上对储层中烃类流体充注与成岩作用关系给予高度重视。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烃类流体侵位与储层成岩作用”领域的研究,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早期烃类流体侵位有利于优质储层形成,二是储层成岩纪录有助于重构油气成藏过程[3]。1999年和2000年AAPG年会曾将“成岩作用作为烃类流体运聚记录”作为分会讨论的主题,要使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取得进展,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必须深入分析其中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关系,建立起烃类流体运聚-储层成岩作用-烃类流体包裹体-自生矿物形成关系的解释定量模式,为成岩矿物及其包裹的流体化石作为烃类流体运聚的记录提供理论基础。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一方面,储层胶结物及其中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成藏条件(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和相态),另一方面,随着含油气饱和度增加,孔隙水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反应受抑制(如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等)或中止(自生伊利石、钾长石的钠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总复习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定向井 按照预先设计要求,井轨迹具有一定斜度和 方位的井 2、 测井相 又名电相,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与岩相有关 的地质信息,并将测井曲线划分若干个不同特点的小单元, 经与岩心资料详细对比,明确各单元所反映的岩相,即是测 井相。在一个地区建立了测井相后,可以利用测井曲线解释 出井的柱状岩性剖面图。 3、 可采储量 在现有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地质储 量中开采出来的储量。 4、 岩心收获率 指实取岩心的长度与取心进尺的比值,用百 分数表示。 5、 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 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 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 喉道间的配置关系等。它反映储层中各类孔隙与孔隙之间连通 喉道的组合,是孔隙与喉道发育的总貌。 6、 储集单元 碳酸盐岩油气层剖面中,能封闭油气并具有统 一压力系统的基本岩石组合。(储、产、盖、底) 7、 地温梯度 又称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指地球不受大 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8、 井位校正 9、 沉积旋回 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 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10、 折算压力 是指测点相对于某基准面的压力,在数值上 等于由测压点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高度所产生的压力。 11、 断点组合 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 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2、 探明储量 在油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在现代 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利润的可靠储量。它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开发分析以及油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的依据 13、 异常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 力。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 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 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 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压力异常。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2017》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冰碛物具有( B ) A.颗粒磨圆度好 B.无层理 C.堆积物中含异源小 漂砾 D.细粒粒上保存有光面和擦痕 2.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有( D ) A.玉木冰期 B.大理冰期 C.埃尔斯特冰期 D.大姑冰期 3.暗河沉积物( D ) A.无崩积、溶蚀残余粘土 B.的沉积相有规律变化 C.可塑造各种典型的河流地貌形态 D.没有二元结构4.地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 B )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A. S,T,K B. Z,C-P,Q C.Z,P-T,Q D. O,K, E5.新构造运动是指( B ) A.新第三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B.从第三纪开始至现在的构造运动 C.新第三纪 以来和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D.现在仍 在活动的构造运动 6.从河谷的横剖面看,河谷的组成要素有( D ) A.谷麓和谷肩 B.谷缘和谷肩 C.谷缘和谷坡 D.谷底和谷坡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 C )A.地形坡度及 降水 B. 气候、温度、高度C.温度、 降水和地形 D. 地形起伏及温度高低 8.第四纪采用四分法,其年代界限分别是( C ) A. 0.8Ma,1Ma,12.5 万年,1万年 B. 1.7Ma,1Ma,12.5 万年,1万年 C. 2.5Ma,1Ma,12.5 万年,1万年

D. 3.5Ma,1Ma,12.5 万年,1万年 9.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 B ) A.中、高纬度高山区B.中、低纬度高山区 C.中、高纬度低山区D.中、低纬度低山区 10.阶地分为( C ) A.内叠阶地、上叠阶地 B.阶地前缘、阶地后缘 C.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D.阶面、阶坡11.第四纪最主要特点是( A ) A.人类出现 B.部分地壳活动 C.小规模的冰川活动 D.哺乳动物大量绝灭 1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 D ) A.地层及沉积物 B.生物及气候 C.新构造运动与地壳发展 D.以上全部 13.第四纪一词(Quaternary)是1829 年法国地质学家( B )所创。 A.阿杜努伊 B.德努瓦耶 C.莱伊尔 D.席姆佩尔 14.教材采用的第四纪下限的古地磁年龄依据是( A ) A.松山/高斯极性分界 B.吉尔伯特/高斯极性分界 C. 松山/布容极性分界 D.吉尔伯特/松山极性分界 15. 2014版国际地质年代表规定第四纪下限年龄为( B ) A.0.78Ma B.2.58Ma C. 1.806Ma D. 2.4Ma 16.冰川作用在砾石表面时形成( A ) A.新月形擦口 B. 纺锤状撞痕 C.砸痕 D.泥质胶结物 17.下图砾石概率分布曲线③2 成因属于(D ) A.河流 B. 洪流 C. 风力或海浪 D. 以上成因可能都有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一是缺失地层没有沉积,二是缺失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14、平行不整合接触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寂-----上升遭受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5、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接触特征:1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之间的产状明显不同,两者呈角度接触;2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之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3在不整合面上常发育有底砾岩和古风化残余矿产;4由于长期的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的沉积条件发生变化,造成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岩相明显差异;5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岩层的变形要比上覆的年轻地层相对强烈复杂,两套岩层中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往往明显不同。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油气田:指受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气藏总和。 2.干酪根: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3.异常地层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空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 4.油气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初次运移. 5.油层有效厚度: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 6.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 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7.断点组合:把单井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8.储集单元:一个储集层为一个储集单元。 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 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10.压力梯度:指每增加单位高度所增加的压力。 11.地温级度:地温每增高一度时深度的增加值。 12.可采储量: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石油储量。 13.天然气:指在地下岩层中存在的,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14.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15.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 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16.油气聚集带:指受背斜带等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 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7.生油岩: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18.储集层: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 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20.标准层:作为划分和对比层位用的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地层。 21.地质储量:地下油层中石油的实际储量。 22.折算压力: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23.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 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24.岩屑迟到时: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是由碳,氢,氧,硫,氮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高,溶 解气量多,温度高,则石油的粘度低。 2.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油气田的构造情 况,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性和厚度的变化,油气水纵横分布情况。等地质特征。 3.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区域勘探,圈闭勘探,油气田评价勘探三大阶段。 4.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空隙性和渗透性两个基本的特征。 5.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是由储集层,盖 层,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第一章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 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 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 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 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考试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 2.地貌的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谷中谷 7.地貌的基本形态 8.地貌的形态组合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5.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6.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7.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一.名词解释: 1.风化壳 2.古土壤 3.残积物 4.滚落 5.崩塌 6.错(座)落 7.撒落 8.倒石堆 9.滑坡 10.土层蠕动 11.片流 12.坡积物 13.泥流 14.面状洗刷作用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2.什么是平行后退说?什么是平行下降说? 3.什么是坡积物? 4.试述滑坡的成因及其地貌标志。 5.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第四章流水地貌与沉积物一.名词解释、概念: 1.坳谷 2.洪积物 3.洪积扇 4.泥石流 5.洪流 6.河谷 7.侵蚀基准面 8.隘谷 9.障谷 10.峡谷 11.成形河谷 12.河漫滩河谷 13.裂点 14.迂回扇 15.天然堤 16.自由曲流 17.汊河型河床 18.雏形河漫滩 19.平坦河漫滩 20.牛轭湖 21.侵蚀阶地 22.基座阶地 23.嵌入阶地 24.内迭阶地 25.上迭阶地 26.冲积平原 27.水系 28.水系形式 29.河流袭夺 30.断头河(能够正确指出图中地貌名称)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烃源岩 2、盖层 3、岩性标准层 4、沉积旋回 5、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 7、圈闭 8、石油 9、油气田10、孔隙结构11、可采储量12、井位校正 13、压力系数14、滚动勘探开发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由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溶解气量、温度,则石油的粘度低。 2、形成断层圈闭的基本条件是断层应具有,并且该断层必须位于储集层的方向。 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特征; 4、压力降落法是利用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参数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的方法。因此,利用压力降落法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阶段。 6、油气有机成因论认为,生成油气的原始沉积有机质随埋深的增加、古地温的升高进一步转化成大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时,大量生成液态烃。 7、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特性。 8、石油的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分为、、等三类。 9、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 10、依据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进行油层对比时,先利用_______________、其次利用_____________ 后,利用_______________,最后连接对比线,完成对比剖面图。 11、在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可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模式,它们可以反映地下沉积和构造地质信息。 12、依在陆相湖盆的坳陷内,油气成藏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的基本地质条件。 13、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藏较深,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上升,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成。若已 知辛3井钻遇L油层顶面的标高为-1750m,钻遇断点的标高为-1702m,那么该井钻遇了断层盘的L油层。 14、含油气盆地是指地壳表面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长期以为主,能够生成油气,并且已经的沉积盆地。 在含油气盆地内,油气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为。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20 °或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a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b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精华版

水文地质重点 绪论&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 地下水的功能: (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应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7、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沿毛细孔隙上升一定高度,形成毛细水带,其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故称为支持毛细水。 8、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裂隙率或溶穴率。 9、给水性: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大小,其次才是空隙的多少。 10、透水性:是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特性。决定于空隙的大小,可用渗透系数K作为衡量指标。 11、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2、隔水层: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只能透过和给出极少量水的岩层。 二、简答: 包气带和饱水带运动的区别: (1)饱水带水运动取决于重力势,包气带水运动则取决于重力势和毛细势。(2)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一个定值,包气带压力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 (3)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水力坡度I:水力坡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消耗的机械能。 2、起始水力坡度I。:克服结合水的抗剪强度,使之发生流动所具有的水力梯度。 3、根据渗透系数在空间位置变化情况,可将地下水含水介质划分为均质各向异性、均质各向同性、非均质各向异性、非均质各向同性。 4、流网:有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所组成的网络成为流网。 二、作图: 1、流网作图细则: (1)首先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或流线:地表水体的断面一般可看做等水头面;河渠的湿周必定是一条等水头线;平行隔水边界可以汇出流线(平行隔水边界)。 (2)中间内插(注意疏密的变化要符合实际情况)。 2、达西定律作图:

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综述与评述 收稿日期:2006-09-19;修回日期:2006-12-11.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高效天然气藏形成分布与凝析、低效气藏经济开发的基础研究”(编号:2001CB209103)资助.作者简介:张乐(1979-),男,新疆阜康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机理研究.E -mail :z han gleu pc @https://www.sodocs.net/doc/3e2906869.html, . 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张 乐1,2,3,姜在兴3,郭振廷4 (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 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4.胜利油田弧岛采油厂地质所,山东东营257231) 摘要:总结了构造应力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分布等方面的影响。指出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其不仅能形成断层和裂缝等油气运移通道,还能形成各种构造圈闭,同时也可直接引发油气运移,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与孔隙流体压力有相关性,油气从强压应力区向张应力区运移,张应力区是油气的最佳聚集区;构造应力对油气藏的形成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对其起破坏作用;构造应力还可为有机质向烃类转化提供能量。关键词:构造应力;油气藏;油气运移聚集;油气分布 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7)01-0032-05 传统的油气地质学理论认为,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水动力以及异常地层压力;毛细管力一般为油气运移的阻力,其决定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聚集场所的流体势分布。人们也认识到构造应力对油气运聚有重要的影响,但对构造应力在油气生成、运聚成藏和分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尚认识不足。在许多情况下,油气运移聚集受构造应力场的控制[1-5] 。构造应力是形成异常高压的重要因素,构造应力产生的热效应对油气生成也有影响。构造应力是各种地质现象与地质过程形成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构造应力场的发展演化不仅控制了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盆地内构造的形成及分布,还影响生、储、盖层的发育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因此,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油气勘探开发有密切关系,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构造应力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构造应力通常是指导致构造运动、产生构造形变、形成各种构造形迹的应力。在油田应力场研究中,构造应力常指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应力的增量[6]。地应力主要由重力应力、构造应力和流体压力 等几种应力耦合而成。 1.1 概述 构造应力在油气形成过程中,可为有机质的热演化和转化提供能量,从而促进有机质向烃类转化。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已经证实,热量在导致有机质发生热降解并生成石油范畴的烃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构造应力是地壳中最为活跃的能量之一,其产生的能量已为地壳中岩层的各种变形所证实。索洛维耶夫等指出,由构造变形转变而来的机械能是构造变形过程中补充放热的主要原因。机械能可转化成热能,在强烈挤压带,这种热能特别大。其表现形式是: 沿断裂面的摩擦热; 可塑性变形时内部的摩擦热; 应力松驰时的弹性变形热。此外,在构造变形速率极快的情况下,放热发生得更快,并可使围岩的温度大幅度升高,这己被现代地震观测所证实[7-9] 。据钟建华等[3] 对我国湘西沪溪县白沙含油瘤状灰岩的研究发现在野外手标本和室内显微镜薄片中,石油仅分布在剪切破碎带内瘤状灰岩中,而与其相邻的、未受剪切破碎的非瘤状灰岩中却未见石油,从而认为该区剪切作用导致矿物等固体颗粒旋转、位错或断裂,因彼此摩擦或晶格断裂而产生热量,为有机源岩生油提供了附加热能,促使有机质转化为 第18卷1期 2007年2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 URAL GAS GEOSCIENCE Vol.18No.1Feb. 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