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大传播考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北大传播考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北大传播考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北大传播考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理论介绍

第一章介绍

一、关于媒介的三个问题:

(1)媒介技术的新形式提供了何种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带来了何种威胁?

(2)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媒介行政管理机构或媒介产业来控制或规范媒介技术,从而发现其潜在的可能性,减少其威胁?

(3)媒介如何为民主、多元文化的社会服务?

新媒介的倡导者和反对者

积极的受众:人们寻找到了使媒介服务于自己的方法,这样他们的生活会更加有趣,更加有目的性

被动的受众:普通民众被新技术压倒,被新媒体催眠般的力量麻痹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再定义

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两个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

把经由媒介的传播看作处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上,从一端的人际传播延伸到另一端的传统大众传播形式。

二、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

(1)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新媒介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便士报和黄色新闻;工业化对传统生活的侵蚀;城市化和移民的涌入,犯罪率提高和社会动荡的增加……

对于他们(精英:在社会系统中占据较高的位置或有特权的人)而言,大众媒介象征着19世纪城市生活中一切错误的东西。

大众社会理论: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结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其根本论点是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

(2)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时期(20世纪30-50s)

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

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中心

(3)有限效果论时期(20世纪50s)

有限效果视角(limitedeffectsperspective):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

有限效果范式

精英多元论(elitepluralism):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

适度的、有限的效果

(4)文化批评理论时期(20世纪60s)

对有限效果的挑战

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

大众媒介是公共竞技场,文化战争在其中打响,并熔炼出一种支配性文化或霸权文化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Britishculturalstudies):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体中推行霸

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

文化批评(culturalcriticism):关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它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

(5)适中效应出现时期

社会符号学理论(socialsemioticstheory):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性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

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的讯息的能力

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自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

获取意义的视角

当公众的吸引力被转移到某些社会趋势上去的时候,与之相对的那些可能有用的趋势就被破坏了。

第二章大众传播理论

一、科学与人类行为

因果律(causality):当一个给定因数影响另一个的时候(甚至通过一个插入变量的方式),就称之为因果律。

因果关系(causalrelationship):当一个特定变量在特定条件下的改变总是导致另一变量的相同效果时,就称之为因果关系。

科学方法:通过对事实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解释得到真理的研究。在整个20世纪,一些社会研究者一直试图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的研究之中。如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贝雷尔森、卡茨等。

科学方法的执行对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存在的困难:

1、人类行为绝大多数重要和有趣的形式相当难以度量。

2、人类行为极度复杂而不易于进行因果描述。

3、人类有目标且会自我反省。

4、因果律的简单观点在被应用于我们自身时有时会相当烦人。(第三者效果:我们没那么容易被影响,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确信其他人会更容易被媒介影响)

二、理论的定义

理论:对于现象的概念上的陈述或解释。“思想的不同学派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定义理论,这依赖于理论家的需要和关于社会和知识本性的信仰。”

eg麦奎尔的四种大众传播理论:

1、社会科学理论:基于并指引经验主义的研究,允许对大众传播的本质特性和运作及效果陈述。通过对大众媒介、媒介使用和媒介影响进行系统和客观的观测,这些陈述或假设得到了检测。

2、规范理论:解释理想的媒介应如何在某一特定的社会价值体系中运作。

3、操作理论:另一种形式的规范理论,但带有实用倾向:媒介应该如何理想化地运作以适应特定目的。

4、日常理论:我们所有人通过参与媒介传播就能拥有的知识和观念(理论)。

廓清大众传播理论的另一种方法是看它们的目标。

社会科学理论:寻求预言和控制的理论。

批判理论: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寻求解放和改变的理论。

解释学理论:对于理解的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行动和文本的解读

大众传播理论的关联点:特定的媒介、受众、时期、条件、理论家

第二部分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

第三章媒介产业崛起和大众社会理论

媒介的角色:保守人士哀叹自由主义的媒介精英加速了价值观念的衰落;自由主义人士害怕媒介系统的力量与媒介拥有者的保守主义价值观更合拍,而不是和它的受众合拍。

一、综述

大众社会理论是对西方工业社会进行全方位洞察的视角,认为媒介的影响是巨大的但经常是负面的。媒介能深刻影响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微妙地但高度有效地操控我们的行为。该理论假定,媒介的影响必须得到控制。

文化战争(culture war):指我们试图解释生活于其中的、广泛社会秩序中的文化根基的持续斗争。出版自由vs自由滥用和道德堕落——》限制媒介

二、起源

社会历史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新的社会精英阶层的崛起,旧的权力结构遭到挑战;电报和电话的迅速普及,通讯社的诞生;印刷成本的低廉;大众对廉价媒介内容的需求;报纸发行战争导致黄色新闻业的出现。

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耸人听闻、常常是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

大众社会理论就是对这种实践的回应——反对迅速成熟且高度竞争的媒介产业的不节制行为的理论。

三、大众媒介发展与衰落的循环

功能置换(functional displacement):当现有媒介的功能被更新的技术所代替,旧有媒介将寻找新的功能。

每当新媒介技术和产业得到发展,并能稳定地提供吸引人的内容时,这种技术和相应的媒介产业就必然取代先前的媒介产业和传播形式。当人们调整自己适应新媒介和新内容的时候,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长长早到严重的破坏。

随媒介产业的成熟,残酷的市场竞争转变为市场垄断时,媒介产业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成为可能。Eg普利策奖和赫斯特基金会

美国的大众媒介的历史是在成熟的。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介产业主宰的阶段与革新的但有时不负责任的媒介竞争时期之间潮起潮落的历史。报纸竞争得到控制时,出版商面临的是强大的新兴娱乐媒介:唱片、电影和电台的挑战。这些新兴行业成长时,也经历了激烈的竞争时期,也试探着跨过道德和伦理的界线。(Eg20c30s电影审查制度的争论)几乎所有的情况中,新兴媒介产业都选择展开自我审查而不是接受外来的控制。

媒介产业重构中最强大的影响力量是技术的变化、内容的革新和消费者的需求。

四、大众社会的批判与关于媒介的大论战

当新媒介开始发展的时候,批评家总是与之对抗,要么阻止这些媒介的成长,要么试图控制它的结构。而他们的担忧很可能是基于自身的私利。

大众社会理论最初出现于19世纪末,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在现代化过程中丧失其权力,对他们而言,大众媒介是所有现代社会病症的象征。

基本假设包括:

A)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癌症般的社会力量,必须对之进行重构或净化;

B)媒介具有直达普通人头脑,并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力量;

C)媒介有长期的不良后果,能破坏人的生活甚至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

D)普通人从传统社会机制下被隔离和孤立开来,因此易受到媒介的影响;

E)建立极权社会秩序是解决媒介引发的社会混乱问题的良药;

F)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的深度和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衰落。

直接影响假说(direct effects assumption):媒介的内容和媒介本身都产生直接影响。

20世纪30-60s,大众社会理论家勾勒出一幅经典的由大众社会衰落为极权社会的图景。(Eg 奥威尔的1984)他们认为大众媒介推动了这一进程。

在反对极权主义崛起的努力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反对者常常要发展的另一种政府形式正是他们要阻止的那种。(eg麦卡锡时期)

媒介大论战的参与者:

实践派(practicus):产业研究者,辩护者

学院派(academicus):传统精英,理论家

经验派(empiricus):社会科学研究者,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五、大众社会的早期例子:两个社会学的观点

①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BY滕尼斯(Tonnies)

礼俗社会(gemeinschaft)也称民间社区,将人们用坚固的家庭纽带,传统和固定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因此社会风俗习惯非常强大;法理社会(gesellschaft)则由相对较弱的社会风俗习惯联结在一起,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而不是传统的基础之上。法理社会代表着工业社会,代表着法律及其它正式的框架,于是社会关系更加正式,更没有了人情味,个体更依赖自身而不是家族而生存,于是人们彼此之间在道义上责任也更少了。

②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BY涂尔干(Durkheim)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是指的民间风俗社会,人们好比社会大机器中的小部件,这些机器秩序井然,经久耐用,而人们在风俗和集体言论的迫使下扮演着传统的社会角色;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是代指现代的社会秩序,它如同有机动物,人们像身体里的专业化细胞,执行着特定的任务,并依靠整体的健康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六、当代的大众社会理论:

①最具影响力的拥护者:罗杰·斯克鲁顿《聪明人的现代文化指南》对精英文化的支持:大众娱乐是“幻想轻易代替了真实的、持久的、客观的世界。”

大众文化是“一种提供轻松容易的社会凝聚力的尝试;无需昂贵的仪式便带来道德上的认知和情绪上的了解。”

②对大众社会理论回归的新因素:(1)因特网的兴起,新媒介意味着新形式的传播,这又意味着新的权力和影响力中心的出现;(2)新技术和传媒行业的重构和所有权的集中/垄断。

第四章宣传时代媒介理论的兴起

一、综述

社会历史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黄色新闻记者和“扒粪者”在媒体上的唇枪舌战;移民群体的拥护者和社会精英之间的对立冲突。

宣传引起早期媒介理论家注意,因为它构成对美国政治体系的威胁。让社会理论家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担心放任极端主义者自由宣传民主制度会消亡,另一方面对宣传进行审查又意味着对传播自由的限制,很可能破坏民主。

宣传的力量:大众社会理论家和他们所支持的精英们都认为,“普通民众”对蛊惑人心的宣传特别缺乏抵制能力,因为那些“不幸的人”生活在一个快速工业化的世界,他们在心理和

文化上孤立无援,并已经失去了那些传统的、纽带似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和社会职责所带来的安全感。

宣传家的目的: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并让他们相信他们的行为都是自愿的,他们新采取的举止及其潜在的主张都是他们自己的。

宣传(propaganda):无限制地利用传播活动宣传特定的信仰和期望的活动。

白色宣传:刻意抑制潜在有害的信息和想法,同时故意推广积极信息和想法,目的是分散人们对有疑问的事情的注意力。

黑色宣传:别用用心地策略性地传播谎言。

灰色宣传:传播可能错误或可能正确的信息或想法,从不费力去确定它们的确切性。

有效宣传的关键在于:1)将复杂问题简单化;2)不断重复已简化的东西。(希普勒)要偷偷摸摸暗中行事,“对传播活动大规模组织、控制”,并“用精心设计的狡猾语言阻止深刻的思考”。(斯普劳尔)

共识操纵法(engineering of consent):在二战后的美国,由”现代公共关系之父”,爱德华·伯奈斯(Edward Bernays)所提出的理论。一种劝服自由,只有通过对传播技巧的掌握,政府才会卓有成效地实施复杂的现代民主,因为即使在民主国家中,民主的结果也非简单出现。

二、宣传理论的影响来源:

行为主义(behaviorism):认为人类的所有行动都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媒介是立即引起反应的外部刺激

弗洛伊德学说(Freudianism):人类的行为是个体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相互斗争的产物。

?本我:人格中自私自利、按快乐原则行事的部分;

?自我:人格中理性的部分;

?超我:内在化的文化规则。

如果宣传能唤起本我并刺激本我压倒自我,宣传将获得最大的社会效应。如果有效的宣传能将超我把个体人格推向本我的方向,人们阴暗、原始的冲动将变得正常。

三、魔弹论(magic bullet theory):媒介能渗入人们大脑、迅速制造效果。认为受众无力自觉抵制媒介操纵,讯息渗透入潜意识,改变了其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

四、拉斯韦尔的宣传理论

1)反对过于简单化的魔弹论,认为在接受迥异的观念和行为之前,受众需要缓慢的准备过程。传播者需要有一个精心谋划的长期宣传策略,一边细致耐心地引入新观念和新意象并加以培养。要创造出象征符号,并且逐渐教会受众在这些象征符号与特定情感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果成功便会形成能号召大规模行为的主导符号。

主导/集体符号(master or collective symbols):指与强烈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能激起大规模群体行为的符号。Eg观看升国旗

2)理性的政治辩论是不可能的,因为大众囿于他们自己的精神病症(参见行为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里,只能屈从于宣传家的操纵;而我们只能期望科学技术专家驾驭宣传力量来宣扬”正义”,抵制”邪恶”。大众媒介宣传的控制权应掌握在这些精英手中。

与魔弹论不同:预设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条件作用过程,仅靠一两个极端分子的讯息是无效果的。

科学技术专家(scientific technocracy):受过良好教育的、有社会科学基础的精英,肩负保

护脆弱的普通大众免受有害宣传浸染的重任。

五、李普曼的舆论形成理论

吸收了拉斯维尔的怀疑主义,认为普通民众没有能力搞明白周围的世界并理性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宣传活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政治体制需要做必要的调整;既然公众易受宣传的影响,所以需要一些专门的机制或机构来保护他们,对媒介进行温和但十分有效的控制是必要的,媒介自我审查不足以满足需要。让善意的技术专家控制信息采集和发布,决定哪些信息给民众知道,或反之。

六、杜威的回应

1)杜威是公共教育拥护者,他把公共教育看作是保护民主制度、抵制极权主义的最有效的途径。拒绝科学技术专家的带领:“专家阶层”将不可避免地远离公众利益而成为一个具有个人利益和个人知识的阶层。他认为,媒介的职能就是“使公众对公众利益感兴趣”。只要传授人们正确的防御和思考方法,他们完全能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2)有效的媒介必须要和它们所服务的团体紧密结合;媒介处于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的中心位置。媒介不应被理解为外部的工具,而应该被理解为服务于公共讨论、公共辩论的公仆,被理解为实践民主政治的公共论坛的守卫和协助员。是团体而非个人在通过传播来使连接、支撑社会的文化得以形成和延续。

七、现代宣传理论

核心论点:权力派精英彻底控制着大众媒介及其内容,以至于他们可以轻易地把自己的“真理”强加到文化之中去。

广告的潜在主题通常是:消费和资本主义是有益的。

左派:赫尔曼的五个过滤器(filters):

?所有制和广告:它们使“底线的考虑更具有控制力……记者的职业自主权被削弱了”?消息来源和宣传:提供新闻来源资助媒介的人会获得益处

?媒介对市场奇迹的信仰:市场被看作是行善的

莱廷南和雷库斯的三方面强化宣传视角:

宣传是“通过对媒介的操控来控制行为”的,认为受众“被绊住并陷入一种苦恼生活中,不那么消息灵通且更少参政”,宣传者使用复杂的民意测验和调查,用所得的结果来增加其影响力;媒介公司纷纷走向合并之路。这些因素赋予大公司和政府精英以巨大权力,而公众浑然不知。

右派:对自由媒介的偏见进行批评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规范理论

一、综述

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一种描述组织和运作媒介系统的理想方式的理论。

描述了在理想的价值观或规则得到实现的情况下,事物所应该具有的面目

社会责任理论(socialresponsibilitytheory):一种规范理论,用媒介产业的公共责任心取代了媒介的完全自由以及对媒介施加的外部控制。社会责任理论为美国大多数媒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指导方针,并使他们所作的一切合法化。

二、规范理论的起源:两种极端

?一个极端:第一修正案绝对论者;激进自由主义(radical libertarianism),对自由主义的绝对信仰,坚信大众是好的,有理性的,媒介是完全无需规范的。

?另一个极端:技术专家控制论(technocratic control),由政府机构或委员会直接对媒介进行规范的观点。其论点建立在宣传理论基础上或大众社会理论基础(高雅文化被破坏,道德价值观琐碎化trivialization)上。

折衷:介于支持政府控制媒介和支持完全的出版自由的社会责任理论。

三、自由主义的起源

①自由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在反封建贵族统治和宗教改革运动过程中,人们针对独裁主义理论提出了自由主义理论;②早期的自由主义者表明,如果个体能挣脱教会和国家对传播活动的专断控制,他们将会”自然”地接受良心的指引,探寻真理,参与公众辩论,最终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他们坚信不受限制的公共辩论和讨论的力量会发展出更自然的建构社会的方法;③1644年,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出版了宣扬自由主义的论著《论出版自由》(Aeropagetica),并在书中宣称,在公正的辩论中,好的和真实的观点总会战胜谎言和欺骗,公众辩论会锻造出一个更好的社会次序。此观点又被称为“自我修正原理”。

自由主义理想是美国民主自治的核心,建国不久就签署了《独立宣言》和《人权法案》。?独裁主义理论(authoritarian theory):一种规范理论,意为将所有形式的媒介都控制在统治精英或权威人士的手中

?自我修正原理(self-righting principal):认为在公正的辩论中,好的和真实的观点总会获胜,也是社会责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原则,by弥尔顿

四、观点市场:激进自由主义的新形式

(1)背景:19世纪连续经济低迷,腐败丛生和不公正现象,民众对商业和政府的信心大为动摇。垄断公司制定不公平的价格;工人工资低廉,工作环境艰苦。便士报和黄色新闻的泛滥,公众对报纸的尊敬也削弱了。“进步主义”(自由主义)和“人民党主义”(普通民众的支持者)运动呼吁制定新法律并加强政府规范力度。反托拉斯法通过。自由主义者担心这些法律和条例太过火。

(2)提出:一些媒介从业者对进步主义和人民党主义的批评进行强有力的回应,认为媒介应被看成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self-regulating)功能的观点市场(market place of ideas),认为应该把所有的观点呈现给公众,公众可以从这个”市场”中选择最好的。(放任主义学说)

自我修正理论应该适用于大众媒介的内容和公开的讨论。观点市场可以自我调节,所以不需要政府机构来审查讯息。

(3)评价:

观点市场理论的二元性:基于经济理论的解释强调效率、消费者满意度和竞争,与反对政府规范传播工业的意见关联;基于民主理论的解释强调公民知晓权、获得信息基础上的决策和有效自治,与提倡政府规范的意见关联。

优点:①限制了政府的控制;②允许品味、理想和话语的自然波动;③信任受众;④假设好的内容将会获得最后的胜利。

缺点:①错误地将媒介内容与有形的消费品等同;②过于信任受利益驱使的媒介经营者;③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有意“购买”的内容中常有其他不想要的内容;④对于受众的消费技能过于乐观;⑤错误地认为受众而非广告商是消费者;⑥对“好”的定义不能通用。

五、政府对媒介的规范

联邦无线电委员会(FRC)——》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六、新闻专业化

普利策和赫斯特设立职业奖项;业界游说资助建立培养媒介工作者的职业学校;媒介管理者进一步保证会服务于公众的需要。

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开始采用名为《新闻规约》(Canons of Journalism)的一系列专业标准,1975年该标准被《新闻原则声明》(Statement of Principles)所替代。

业内伦理道德的规范逐渐成型,一个媒介角色的重要概念:保卫公共福利的看门狗。认为媒介应不停审视社会并把问题警示给民众。

新闻调查受到广泛欢迎,媒介这个角色也被普遍接受。媒介被想像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政府的第四极(Fourth Estate),用于确保所有其他机构,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商业、宗教、教育和家庭为公众服务的权力。

在专业化发展趋势中,媒介从业者宣誓支持专业标准。

七、专业化的限制

①不愿指认和谴责违反专业标准的同行,职业协会经常会形成封闭式的团体;

②专业标准可能是过度抽象和含糊,难以被贯彻执行;

③媒介的专业化不包括专业训练和专业执照标准;

④媒介从业者对自己的工作拥有较少的独立控制权;

⑤违反专业标准很少有立即的、直接可见的后果。

八、社会责任理论:战后的折衷

背景:要求政府对媒介加大规范力度的压力贯穿整个二战时期,并在随后的反共浪潮中继续进行。作为回应,1942年出版自由委员会(赫钦斯委员会)成立。

委员会迅速形成两个阵营:自由主义观点vs赞成新闻出版规范

后者受芝加哥学派的公共传播观念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观点是现代城市有成百上千的小社会团体组成的“大共同体”(Great communities);为了大共同体的发展,所有构成团体必须共同合作,作出贡献。芝加哥学派反对观点市场的概念,认为不加规范的大众媒介将不可避免地为大团体或在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团体利益和品味服务,小的或弱势的多元团体要么被忽视,要么被贬抑。还认为精英分子会利用媒介作为获取个人政治力量的手段,操纵媒介进行宣传,在多数人中制造仇恨和恐惧,并使他们联合反对少数派。Eg希特勒

?多元团体(pluralistic groups):在一个大共同体中由特定的统一特征定义的不同组成部分。最终委员会写了赫钦斯报告,其观点综合起来被称作“新闻出版的社会责任理论”。该理论要求媒介将文化多元性置于首位;增加了媒介从业者的义务和责任;呼吁媒介从业者向理想主义迈进,要求他们把自己当作一场民主保卫战的前线战士,帮助多元团体构筑一道围墙,保护民主不受外部和内部的敌人的危害。

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原则(麦奎尔):①媒介应该接受和履行对社会的特定义务;②这些义务主要通过制定关于信息性、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平衡性的高度或专业化标准而实现;

③媒介应该在法律和已有的规章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自我规范;④媒介应避免任何可能导致犯罪、暴力、平民骚乱和攻击少数群体的新闻;⑤媒介从整体而言应该是多元化的,反映社会

的多样性,给不同的观点表达的机会和回答的权力;⑥社会和公众有权企盼媒介的表现符合高标准,而干涉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利益;⑦新闻记者和媒介专业人士对于社会、雇主和市场来说都是负责任的。

优点:①重视媒介的责任;②重视受众的责任;③限制政府对媒介运作的介入;④允许政府合理地控制媒介;⑤重视差异和多元化;⑥帮助”少数派”;⑦呼吁媒介从业者和受众的理想主义;⑧与美国的法律传统一致。

缺点:①对媒介履行责任的积极性过于乐观;②对个体的责任心过于乐观;③低谷了利益驱动和竞争的力量;④使现状合法化。

社会责任理论在50年代麦卡锡时期经历了第一次检验。

70-80s社会学研究对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价值的质疑:是否得到贯彻?(传播市场的垄断和限制)是否能把重要事件的准确信息传播给受众?(人们从新闻中获得东西很少,而且很快会忘记)eg“策略性仪式”(盖伊塔奇曼)

九、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或称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是一种交互式的新闻形式,使报纸等媒介积极地募集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人,让他们来生产新闻和新闻报道。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理论的体现。

?形式一:报道着重强调当地的人和团体、当地的问题和当地的解决办法

?形式二:公民讨论小组,公众对事态发展的反应被作为新闻来报道

十、其它规范理论

发展媒介理论(development media theory)

规范理论的一种,提倡媒介对现有政权及其发展国民经济的努力给予支持,呼吁政府和媒介互相配合以确保媒介能协助有计划的、有利的国家发展。该理论主张,除非一个国家已经被很好地建立起来,它的经济已步入正轨,否则媒介对政府必须支持而非批评。

独裁理论的升级版?

民主参与理论(democratic-participant theory)

?提倡媒介在草根层面上支持文化的多元性

?能够由社团直接控制的小媒介,如果他们不能承担费用,政府应予以补助以及培训他们如何运作

第三部分有限效果论的兴盛和衰退

第六章有限效果理论的形成

一、综述

背景:《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事件后的二十年里,媒介视角的转变:

?媒介不再被视为政治压迫和操纵的工具,而是一种具备有益于社会利益的极大潜能的力量。?坚信只有极少数人具有那些会对媒介的直接控制无力抵抗的心理特征。

?媒介在相对那些更强有力的插入变量(比如性格特征或群体成员身份)而言,在塑造民意方面无力。

有限效果视角(limited effects perspective):媒介仅拥有极小或有限效果的指导性的观点

二、范式和范式转变

范式(paradigm):一种组织性的理论视角。范式能够包含许多紧密相连的理论,每种理论彼此共享某些共通的假设。

范式转变(paradigm shift):从一种有组织的理论上的视角向另一种转变。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认为科学前进的方式是通过对理论的根本性的破坏。在一个时期内,某一种理论上的视角支配了大多数研究。这些理论范式能够包含许多紧密相连的理论,每种理论彼此共享某些共通的假设,成为一种提供指导的框架。因此新的,不同的观点或对立的结论容易被摒弃。突破这样的框架理论便是难能可贵的转变。

三、大众传播理论中的范式转变

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在经验主义和科学方法的调查中发现了大众社会理论的失误,在20世纪50年代,跟随这两位大师的研究者进行了许多关于传播理论的实证调查,效仿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中心纷纷成立,许多经典研究成果出版,于是新的范式形成。

范式发展的因素:

?经验主义社会研究方法的精确微妙与广受赞同:惟一的科学的方法

?经验主义的社会研究者们成功地羞辱了大众社会理论

?开发了新研究方法的商业潜能并赢得了私有产业的支持

?行政管理研究(administrative research):检验受众从而理解消费者态度和习惯的研究,用来指导实践和管理决定的经验主义研究的应用

?获得了不同的私人和政府基金的强有力支持

?媒介公司也提供了大量经费,因为媒介被认为不那么有威胁

?经验主义社会研究者们成功地在多种不同的社会研究学科中建立了他们的方法

四、信息和影响的二级流动

拉扎斯菲尔德和他的选举研究

①拉相信理论必须坚固地扎根于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②应选择一种高度归纳的方法来进行理论建构;另,归纳是一种理论建构的办法,它认为研究从经验主义的观察开始而不是从思考推测开始;③通过结合各种概括总结以建立所谓的中层理论。

?信息和影响的两级流动(2-step theory):舆论领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的影响力的流动更趋向与水平而不是垂直;讯息从媒介经过舆论领袖并传递给舆论追随者。

?把关人(gatekeeper):在两级流动中,审查筛选媒介讯息并传递信息以帮助他人共享其观点的人。

?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传递信息给舆论追随者的媒介重度使用者,会扮演把关人的角色。

?舆论追随者(opinion follower):从舆论领袖那里接受信息的人。

两极流动理论的优点:①集中注意力于能够或不能够导致影响的环境;②强调舆论领袖在民意形成中的重要性;③基于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推理;④有效挑战了魔弹论。

缺点:①受到时代(40s)和媒介环境(无电视)的局限;②仅仅把被报告的行为(投票)用作对媒介效果的测试;③对同为媒介重要效果的强化不予重视;④使用低估了媒介影响的数据调查方法;⑤后来研究修正了影响力的多级流动。

五、拉扎斯菲尔德模式的局限性:

①数据调查不能量度人们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媒介的方式;

②强调媒介使用的整体模式,在人们对媒介的具体使用方面缺乏力度;

③仅仅把被报告行为用作对媒介效果的测试;

④信息流动模式由于信息类型和特定历史时刻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差异巨大;

⑤调查能有效地衡量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但确不细致;

⑥过于强调那些能被现有技术所衡量的变量,对变量分类的完整性被大大削弱;

⑦拉氏研究所处历史时期的影响,同4小点。

六、有限效果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的工作带来的媒介新视角:有限效果论或间接效果论。

?有限效果理论(limited effect theory)指媒介拥有最小限度或者有限效果,因为那些效果被某种中介或插入变量减轻了。

?间接效果理论(indirect effects theory)指媒介看起来具有某种效果,但这种效果是通过社会其它部分,例如通过社会团体中的朋友关系,而被”过滤”了的。

有限效果研究的一些重要概括:

1.媒介极少影响个人,人们不信任媒介时,会转向他人寻求建议或评论性的阐释

2.存在着媒介影响力的两级流动,舆论领袖不容易被媒介内容所操纵,是老练而有判断力的媒介使用者,是媒介影响力的有效屏障

3.很多人会牢固忠实于一些团体的信念和行为,个别媒介讯息无力压倒它们

4.世界上不会被转变意见的人的数量是巨大的,只有很少人会被影响:这些人和对他有影响的人之间的关系被切断,或者对团体的长期忠诚度被破坏。

七、态度改变理论

研究动机:1.二战中纳粹在欧洲的宣传努力的成功,挑战了关于人们的智慧的民主观点;2.军队需要确定士兵在想什么并找到方法把他们从理智到情感地团结起来,去追求同样的目标和理想;3.方便:士兵是容易追踪的研究对象。

霍夫兰和他的电影实验:

?军方宣传并不像假设的那样有威力,在影响态度和动机方面不太有效

?时间是态度改变的重要变量,态度会有缓慢改变的可能(睡眠效应)

?片面讯息对于那些已赞同此讯息的人更有效

?正反两面的陈述对那些持分歧视角者更有效,对受过更多教育者更加有效

霍夫兰的继续研究—耶鲁项目:

1953年《传播与劝服》

传播者:信源可信性,分为可信性和专业性。与态度改变呈正相关

传播内容:诉求的本来状态和诉求的组织方式

受众:群体成员身份和个人特质差异,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劝服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更强的恐惧唤起(fear-arousing)的陈述将导致更大的态度改变;威胁的描述的生动程度、受众的惊慌状态、对传播者的评价以及对话题的已有知识等也都能够减轻或加强态度改变。?传播者的可信性、受众智力水平、话题的本来特性、对受众的重要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本来的一致程度,都能改变讯息的劝服能力。

?人们对他们成员身份评价越高,他们态度和所在群体越一致,也就越难被改变

?越聪明的人越有希望被劝服,如果他们接受的讯息基于可靠、有逻辑的论证。

态度改变理论优点:①深入关注讯息能够或不能产生效果的过程;②对于个体差异和群体关系在塑造媒介影响力中的作用有所洞察;③关注选择性过程有助于阐明个人如何处理信息。缺点:①对变量的实验控制,过高估计了它们的力量而过低估计了媒介的力量;②聚焦媒介讯息中的信息,而没有关注更多当代的符号化媒介;③使用态度改变作为效果唯一量度,忽视了强化和更微妙的形式的媒介影响力。

八、劝服研究实验方法的局限性:

1.人工设定的实验室中所得结论很难与现实生活的情境相联系;

2.实验不适于研究在数量巨大、异质化的人群中全部的媒介使用所累积的影响;

3.实验中其他变量并未像在调查数据分析中那样得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控制;控制是通过从实验室中排除变量和随机分配研究主体于控制团体实现的;

4.和调查一样,对于衡量随时间流逝的媒介的影响力来说,实验是一种非常粗糙的技术;5.仍有许多变量是实验所无法探究的。

九、媒介效果研究成为焦点

20世纪50-90年代,效果研究居于媒介研究的主导地位。

大众媒介很少具有直接影响,它们需要经由(1)个体差异和(2)团体成员身份或关系的中介。上述两个因素是对媒介影响力的有效屏障。

?个体差异理论(individual difference):个体的不同的心理上的构成,可以导致媒介影响力在不同人之间的多样化。

?社会分类理论(social categories):特定团体或集合体的成员身份会以或多或少统一的方式回应媒介刺激。

十、选择性过程

态度改变理论的一个核心原则:认知一贯性的观念。(从拉式到克拉珀到德弗勒)

?认知一贯性(cognitive consistency):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保持他们已存在的观点。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的原则性前提是:那些与某人已持有的价值和信仰不一致的信息将会产生一种必须被减缓解除的心理上的不协调;人们通常会努力使他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认识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一致。

?选择性过程(selective processes):选择性过程作为复杂和高度精密的过滤机制,使我们屏蔽掉来自感官的无用数据,同时迅速识别和强调某些数据中最有用的模式,其形式有三种:A)选择性暴露(selective exposure):人们倾向于将自己暴露给那些与他们已有的态度和信仰相一致的讯息;但从前那些能够避免或筛选讯息的媒介使用者在不断减少;B)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tention):人们倾向于最清晰最长久地记忆那些对他们最富有意义的讯息;C)选择性认知(selective perception):精神上或心理上对讯息的重塑,这种重塑使讯息的意义与某人的信仰和态度相一致。

第七章中层理论与有限效果范式的强化

一、综述

20世纪50s-60s美国电视业处于黄金时期,人们日常生活因电视发生了彻底改变。电视如何影响这个国家和是否存在负面影响的问题上,在一些社会精英那里,大众社会理论重新以新

的形式浮现。这些担忧导致大量科研课题的诞生,如施拉姆的斯坦福研究队伍展开的对电视对儿童影响的调查。

他们使用修正后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但没有用一个单一的、表述清晰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研究,为了跟上有限效果范式,它使用了一堆早年研究的经验主义结论,包括选择性和个体差异的概念,又与其他来源理论结合一起,包括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理论。

所有的研究都是有代表性的(在某个特定时间点进行),施拉姆团队却试图从随时间流逝变化的儿童发展中得出明确结论。(vs班杜拉的儿童从媒介上习得攻击性的研究)

本章的经典研究见证了有限效果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实用性。它们如施拉姆的研究一样,展示了有限效果范式的威力和它生产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调查结果的能力。这些结果涉及关于媒介角色的重要而麻烦的问题,但研究者总过于喜欢在关系不大的证据基础上发表笼统的陈述并提出建议。关于媒介只有有限效果的观点就是一个让各类基金会、企业和政府的资助者都感到宽慰的观点。

二、建立范式

库恩:尽管范式转换依靠重要人物的灵感,但巩固一个创新性观点的必要基层工作是由技师们完成的,它们从事单个项目的研究,每个研究又组成建造该范式的一部分。

有限效果范式成为主导性研究范式的条件:

1.20世纪50s末,社会研究者为无数概念和调查结果苦恼,有限效果范式的出现很快受到经验主义研究者的欢迎;

2.团体、基金会、政府的赞助都使其进一步合法化。

反对者:赖特·米尔斯:“抽象的经验主义”,认为它抑制了“社会学的想象力”,试图使现状合法化,过于保守和过于约束。

三、罗伯特·默顿:范式制订大师

默顿在涂尔干和马克思的宏观社会学理论传统的世界以及拉式、霍夫兰和施拉姆从事的微观社会学观察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他认为,经验主义研究只有最终构建起一个抽象理论才算成功。默顿发表了《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和《关于理论社会学》(1967),提出”中层理论”的定义,为新的范式提供了概念上的基础。与宏大的社会理论不同,中层理论仅仅试图解释已经或能够被经验主义研究作为对象的有限范围内的行为。

默顿对中层理论的描述:①中层理论性由一些有限的假设组成,从这些假设中可以有逻辑地得出一些特定的假想,并由经验主义的调查研究予以确定;②这些理论并不互相独立,而是被并入更广阔的理论构架中;③这些理论足够抽象,能超越纯粹的描述或是经验主义的归纳;

④中层理论对忽视与无知敢于承认并加以说明和描述。

默顿认为所有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会汇集在一起,首先形成一系列的中层理论,然后构建一个像自然科学理论那般拥有强大能力和范围的全面的理论。

四、功能分析的方法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提出“功能分析范式”

?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假定一个社会能够被看作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也就是说,社会包含着许多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中的每一个都对其他行为构成支持;任一种社会行为的形式都被假定为在扮演某种角色来维持这个系统的整体性。(价值中立)–显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s):预料中的可以稳定观察到的媒介使用结果;

–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s):非计划中的不易观察到媒介使用结果。

功能分析的优点:①将媒介及其影响力投入更广大的社会体系中;②提供了关于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的平衡观点;③建立在经验主义研究的基础上并指导了经验主义研究。

缺陷:①过于接受现状;②负面的隐性功能易于被正面的显性功能所”平衡”;③几乎无法让人对媒介整体上的有效功能或不良功能下任何确定性的结论。

默顿所发展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被人称为经验功能主义,它有3个特点:①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②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经验性的中层理论指导的方法;③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

典型的中层理论主要包括角色冲突、参照群体、社会调适性、规范的形成、异常行为与社会控制等。

五、信息流理论

?信息流的广义定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信息流的狭义定义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

50s大量调查和实地研究评估媒介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过程的有效性。模仿了说服研究的模式,但研究的不是态度改变而是信息是否被获取。使用的不是控制实验,而是调查统计。

说服研究已找到大量对说服构成障碍的因素,新闻流的研究主要关注类似障碍因素是否会阻碍从媒介到受众的信息流动。调查的障碍因素包括教育水平、为获取新闻使用媒介的数量、对新闻的兴趣和跟他人谈论新闻的兴趣,还区分了软硬新闻。

?信息流理论(information flow theory):关于信息如何从媒介流向受众并希望获得特定预期效果的理论,是一种简单化线性的信息来源主宰论。它首先是针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成果,它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地组织传播文本和形式,以达成其想要的传播结果。一个成功的公众信息活动,也就是一个效果显著的传播活动,它在包含让受众得到讯息的同时,也要确保讯息被正确理解。而讯息的价值观和意义则不在该理论的讨论范围内。

?信息来源主宰(source-dominated theory):从一些精英信息源的观点出发衡量传播过程的理论。

信息流理论的优点:①检验现实世界中大众传播的过程;②为成功的公众信息活动提供理论基础;③识别妨碍信息流的障碍物;④帮助理解危机时刻的信息流情况。

缺陷:①是简单化的、线性的、信息来源主宰论的;②假设民众是无知的、漠不关心的;③没有考虑到对于接受者来说信息的效用或价值;④过于接受现状。

六、信息扩散理论(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

1962年,罗杰斯综合了信息流研究的成果,以及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和乡村农业推广工作等若干领域内的信息流研究和个人影响的研究,发展出他所谓的扩散理论。他汇集了大量经验主义研究的数据来证明,当技术创新问世后,在被广泛采纳之前必须经历的几个阶段:①从大众媒介中获知;②革新派和早期采用者接受;③舆论领袖从早期采用者那里了解并开始试用;④舆论跟随者的效仿;⑤多数人的使用带动滞后者。罗杰斯的媒介观认为大众媒介是非常有限的;媒介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增加人们对创新的认知;只有早期采纳者才会直接受到媒

介的影响,其他人都是在被别人影响后才去接受创新的。

罗杰斯在1962年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对“二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其主要的观点包括:

(1)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2)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

(3)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4)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信息扩散理论的优点:①综合大量经验主义的调查研究结果,形成有用的理论;②为行动提供实际指导。

缺点:①是线性的,信息来源主宰的;②低估了媒介的力量;③让不情愿的人被动地参与。

七、克拉珀的现象主义理论

克拉珀在1960年出版了他在1949写的手稿《大众传播的效果》;该书是50年代中期所有重要媒介效果研究结果的编辑和综合;克拉珀关心的问题是普通人对媒介力量的过于夸大。

现象主义理论(phenomenistic theory):媒介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效果,并且在与其他的社会和心理因素诸如社会地位、团体成员身份、强烈的态度、教育等相比时,力量微乎其微。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作为受众效果的必要且充分的原因发挥作用,与其他的因素相比,作用很小;②大众传播在强化现存条件的过程中,往往是构成促进作用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惟一原因。

克拉珀的理论现在通常被认为是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因为它认为媒体的首要影响是强化而不是改变现存的态度和行为。

克拉珀的结论主要建立在拉式、霍夫兰等人的研究基础上,而当时的研究媒介环境不包括电视以及应对电视而改革过的报纸广播和电影工业。

随电视的到来,媒介越来越符号化而非信息导向,并产生可能错误的结论,此外二战后的美国与二战前也大不一样。克拉珀的“中介性变量的紧密联系”(教会、家庭和学校)也开始失去它们在人们社会化中的权威地位。最后克拉珀可能错误地将强化等同于没效果。

八、门德尔松和大众娱乐理论

1966年《大众娱乐》对电视娱乐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的考察。

哈罗德·门德尔松认为批评家太过家长作风和精英作风,夸大电视娱乐的重要性和长期后果。他提出大众娱乐理论(mass entertainment theory):认为电视以及其它大众媒介因为使普通人放松或得到娱乐而实现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如果没有电视娱乐,人们也会寻找其它途径舒缓日常生活的紧张。电视只是比其他途径更容易更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九、精英多元论

?精英多元论(elite pluralism):媒介中的政治信息除了向一些早已通晓政治和参与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信息之外,几乎不能达到其它目的;这些人将会聪明地代表所有其他人。

这一论点部分源自拉式的选民研究,拉式假定经典民主理论应被经验主义研究的新视角所取

代。经典民主理论假定每个人都应该见闻广博并具政治活跃性。而新视角则显示普通人不太知道或不太在乎政治。

认为选民的冷漠无知并不一定对整体的政治体系构成问题,一个大多数人基于长期的政治承诺和联盟关系进行投票的政治体系将会是一个稳定的体系,哪怕这些承诺基于偏见和与亲朋好友的情感纽带。

V.O.凯在《公共舆论和美国民主》(1961)强调了美国政治体系的优势和持久的价值。

精英多元论否定了自由主义的观念,认为媒介从稳定的名义出发应该加强政党忠诚度,并帮助政党发展和维持大量的选民联合体。不应该期望媒介引导舆论,而是应该强化舆论。

优点:①解释了一个稳定的美国社会和政治体系;②基于大量经验主义调查的数据;③发展的不错并令人信服的理论。

缺陷:①把认为美国政治不民主的观点合法化;②大大超出经验主义研究所提供的证据的范围来得出结论;③过于接受现状;④为普通人及其媒介的使用描绘负面的图画。

十、米尔斯和《权力精英》

米尔斯认为,在美国社会,政治力量并没有在范围广泛的团体中散布;相反,政治力量集中在一小群军界商界联合体的领导者手中;这些精英不是多元团体的代表,确切地说,是与多元团体隔离并反对他们的利益的。

在米尔斯和凯的追随者之间进行大约十年的斗争,凯一方从政府和私人基金会获得丰厚的资金保障,成功捍卫了自己的主张。当美国转向越南的共产主义威胁时,精英多元论的批评者沉默了。

十一、有限效果范式

假设:

①经验主义社会研究方法能被用来通过归纳研究而形成理论;调查、描述研究〉经验主义结论〉中层理论〉广泛有力的社会理论;

②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是有限的;媒介首先会强化现有的社会趋势,几乎很少发动社会变革;

③大众媒介在个人生活中的角色是有限的;它提供了一个方便且廉价的娱乐和信息来源,但无论娱乐还是信息都没有对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构成长期或重要的影响;

④美国的政治和社会体系稳定、公正。

缺陷:

①调查研究和实验都有严重的方法论上的局限。

②由于方法论的局限,低估了大众媒介对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由于缺乏测量方法,忽略了多种媒介效果。

③主要关注媒介是否具有即时的、强大的、直接的效果,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影响。

?杂散效应(spurious effect):对某个现象的某项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发现结果只存在于这项研究中;是一种研究假象。

贡献:

①有助于减轻要求政府直接审查媒介的压力,允许媒介从业者贯彻适用的自我审查方式(对于媒介而言是好的)

②展示了经验主义研究的实用性和效用,并在其激励下,形成了创新性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

析技巧。(对于研究本身的发展是好的)

③为50-60s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结构是好的)。

第八章挑战权威的范式:儿童、系统与效果

一、综述

二战后美国出现的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①系统化的科技方法应用于传播领域研究,形成系统理论(systems theory):考察由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共同作用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理论。

②心理学家从微观的个人角度解释某些社会动荡,关注人们(特别是儿童)通过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视)学习的方式,最终形成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进行认知的理论,涉及行为、个人因素和环境事件之间的互相因果关系。

二、关注儿童和暴力

背景:电视的普及;技术进步的同时,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战后人们休闲时间和收入的增加;消费品在市场的竞争,广告需求量的增加,给电视媒介提供了经济基础;战后婴儿潮,到60s处于少年期,青少年人数迅速膨胀,随之而来违法犯罪现象急剧增长;社会运动尤其民权运动和反越战运动,保守的父母与自由主义的孩子间的代沟;对年轻人而言,家庭、学校和教堂的作用越发不重要,而媒介和同龄人成为主要的影响来源。

60s晚期,关于媒介在鼓动社会不稳定和煽动暴力方面的作用的争论达到顶点,总统约翰逊在1968年设立了“美国国家暴力起因与防止委员会”,报告《暴力与媒介》对媒介提出严肃批评。1969年联邦政府建立“电视与社会行为卫生局长科学咨询委员会”对电视效果进行广泛研究,来判定电视对儿童行为是否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对结束争论作用微乎其微。70s 发展起来的“儿童电视行动组织”(ACT)。最终业界同意严格节目标准,限制暴力内容。

三、电视暴力理论

暴力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一套中层理论,总结了前期的研究发现,并对媒介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有益的见解。

(一)宣泄理论(catharsis):又被称为净化,指认为通过观看经由媒介传递的暴力内容可以满足或减少人们天生的暴力冲动的观点。

“宣泄”一词源自亚里士多德解释观众对希腊悲剧的反应,它有基于传统而非观察的学术合法性,其次意味着电视暴力为年轻人被压抑的攻击性和敌意提供了无害的出口。

最终社会学家认为一定媒介暴力内容能减少观看者随后的暴力倾向,但宣泄并非原因所在。人们转向社会认知理论。

(二)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包括模仿和认同,解释人们怎么在他们的环境里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的理论。

①模仿(imitation):对观察的行为的直接再现;

②认同(identification):模仿的特殊形式,是从具体行为中进行归纳之后对模型的复制,源于对与模型在广泛意义上的品质相类似的愿望和尝试。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人们能够模仿他们看得见的行为;那些行为能够被强化并因此被学会。这个理论描述了一个传统的“刺激-反应”学习的有效形式,但无法解释人们通过观察而非世纪行为加强学会新反应的技能。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认为观察者能获得行为的符号表征,这些“图像”为他们提供了信息,他们随后的行为是基于这些信息的理论。

优点:①媒介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展示;②适用于若干种观众和观看的情境;③有强大的解释力(如情感宣泄、暗示)。

缺陷:①实验室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概括性还存疑问;②实验室研究可能高估媒介威力;

③很难解释媒介消费的长期影响;④低估人在使用媒介中的讯息时的积极性;⑤过于狭隘地关注对个人的影响而不是对文化的影响。

四、来自大众媒介的认知

传统的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operant learning theory):早期的行为学家发展起来的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刺激物(环境中的东西)时会学习新行为,对那些刺激作出反应,这些反应随后会得到肯定的或否定的加强。

?行为库(behavioral reperotoire):个体在特定的境况之下可使用的习得的反应。

?建模(modeling):通过观察获得行为模式。

这是一个低效率的学习形式,因为我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中观察这些刺激、反应和加强的行为链,并把它加入我们的行为库中。从大众媒介中建模是一种有效的、可以学习大量行为和问题解决办法的方式。

通过观察环境进行学习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人们在环境(例如大众媒介)中获得的经验能影响人们的行为,而这种影响又受到这些人的各种个人因素的影响(Albert Bandura)通过媒介表征获得社会认知的方法:

①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对某行为的观察足以学会那种行为;

②抑制效果(inhibitory effects):看到模型由于做出某种行为受到了惩罚,足以减小观察者也这样做的可能性;

③去抑制效果(disinhibitory effects):看到模型因为做出恐怖行为或违禁行为而得到嘉奖,会增加观察者做出同样反应的可能性;

④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通过观察而非直接经验得到的强化;强化相倚(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与特定的强化刺激有关的或正面或负面的价值。

⑤攻击暗示(aggressive cues):包含在媒介对暴力的描绘中的信息;它建议或暗示针对特定的受害者进行攻击的恰当性。媒介对暴力的描述经常具有戏剧化的语境,这些语境提供了信息或暗示,告诉观众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采取暴力是可以接受的。

⑥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媒介对行为的呈现增加了人们在真实世界里对那些事情产生相似想法的可能性。

五、媒介暴力的语境

班杜拉1994年总结断定电视观众“会获得持续的态度、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对象是和已建模的情绪经验建立起联系的人、地方或其他东西”。

詹姆士·波特指出七个重要语境变量:奖赏/惩罚;后果;动机;现实性;幽默;对媒介人物的认同;激发。

六、积极的电视收看理论

丹尼尔·安德森和伊丽莎白·洛奇认为,观众在总体上是积极地、自觉地去理解电视中的内

容的。该理论假定,理解引起注意力,从而导致观看的效果。

?收看图式(viewing schema):帮助观众理解媒介内容管理的解释技巧。

七、发展的视角

发展的视角(developmental spective):关于对媒介的学习在儿童生活中区分为不同的智力和交流阶段,影响了媒介互动和效果的观点。

八、传播过程的系统论

对系统的兴趣适于电子工程师,二战后系统论作为一种可使宏观和微观现象都形成概念的方法,激起社会理论家的兴趣。

?系统(system):由互相关联的、能通过传送和反馈回路彼此影响和控制的部分组成。?控制论(cybernetics):对复杂的系统中的调节与控制的研究。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将信息流的机械观念应用到对一切通信形式的理解上。系统模式应用于人类传播容易过于简单和静态。

大众传播理论领域里,系统模式取代了早期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5W→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过程模式)。革新的传递模式: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中,信源控制着主动权,信息从信源经由媒介流向接受者,并对接受者产生某种效果(通常该效果受控于信源的意图);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模式。革新的传播模式,如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过程模式,则提出了带有反馈回路的传播过程模式,其中信息接受者可以影响信源,它们互相之间的影响也可以实现。

优点:①通过概念化可运用于宏观和微观;②将通信作为一个过程表现出来;③可用来模拟无限多的通信过程;④使大众传播理论超越简单的线性效果观。

缺陷:①很难评估因果关系;②过于简化复杂的通信模式;③被认为是过于机械论和非人性的;④关注可观察的结构,忽视通信的实质;⑤不简约。

系统模式的批判者:

人文主义学者:认为其非人性化和过于简单化,系统模式只不过是精心阐述的隐喻,不能充分表示出人类或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

社会科学家:认为研究重点应该集中于因果关系的解释和预测上。解释因果关系和确认有效的动因是有限效果范式的核心,许多社会研究者认定其为科学方法的精髓。认为系统模式是不见有的,包含太多不必要的变量和过于复杂的相互关系。

第四部分当代大众传播理论——寻求共识、面对挑战

第九章大众传播的批评和文化理论的兴起

一、综述

50-60s媒介研究的文化转向:两分法

文化研究理论:微观的、阐释性的理论,关注个人与社会团体如何运用媒介来创造和培育构筑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形态。

政治经济学理论:宏观的、结构性的理论,关注社会精英如何运用它们的经济权力来控制和利用媒介实践。

二、批判理论

1.公开支持某种价值观,并用这种价值观来评估和批评现状的理论。

2.将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与各种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

优点:①具有政治基础,是行动导向的;②通过理论和研究来计划现实世界中的变迁;③提出关于媒介控制和媒介所有权的重大问题。

缺陷:①过于政治化,呼吁的行动太主观;②通常缺乏科学证明,建立在主观观察的基础上;

③当致力于科学证明的时候,经常使用具有创新性但有争议的方法。

三、文化理论在欧洲的兴起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

解释学(对宗教和文学文本的人文主义批评的传统):文本分析与文学批评

发展:早期:30s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后期:60-70s英国伯明翰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

文化研究理论优点:①关注个人怎样对社会形成理解;②就媒介的角色提出重要的问题;③尊重受众消费内容的能力。

缺陷:①几乎不具有宏观层面的阐释力量;②过于狭隘地关注个人效果而不是社会效果;③通常缺乏科学证明,建立在主观观察的基础上;④当致力于科学证明时,常采用非传统的研究方法。

四、信息传递观点和仪式观点

詹姆士·凯里将有限效果范式和文化研究的对比:前者关注的准确的信息从一个支配性的来源传递到被动的接受者的过程;后者关注的则是我们赖以建构和解释我们经验的日常仪式。?仪式观点(ritual perspective view):把大众传播看作现实得以产生、维持、修复和转换的共同信仰的表现。

五、符号互动理论

20-30s由米德创立,早期称为社会行动主义,1969年布鲁默命名为符号互动理论。

我们通过互动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学习社会角色,慢慢地将这种规则内化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依此建构我们的行为。

我们用符号生成我们对意识的经验(心灵),我们对自己的理解(自我)以及我们对宏观社会秩序的知识(社会)。

《传播与社会行为:一种符号互动的视角》(1978)就符号互动和传播提出三个命题:

①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和认知依赖于传播;②传播在被自我、角色和情境等概念指引的同时也指引着这些概念,这些概念形成了在环境中的期待和对环境的期待;③传播包括“动作、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意义、关系以及情境因素”的复杂互动。

五、对现实的社会建构

所有文化研究理论共同的根本假设:我们对于现实的经验是一个进行中的社会建构,而不仅仅是某些权威或社会精英发送或传送给顺从的公众的东西。受众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信息,而是积极地处理和重塑信息,并只储存符合文化需求的东西。

舒茨:现象学(phenomenology):关注个体对物理世界和社会的体验。

典型化(typifications):使人们将物体和行为快速分类并建构自己的行为作为回应的“心

考研经验:如何从非211大学考到北大

考研经验:如何从非 211 大学考到北大 先说下本人的情况吧,07年进入河北某二本高校读非典型理科专业,11年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北大。 考入本科学校确实是绝望了一阵,感觉高中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都去了很好的大学,自己也迷茫放纵了一段时间,整天泡在网吧,通宵,逃课。发生转变是在大三结束时的暑期实习,当时去了家山东威海的公司,实习了3个月,深深感受到了奋斗的重要性。拒了公司还不错的offer,回校开始准备考研。 人比较心高气傲,觉得要考就考最好的,定的目标是北大,给导师写邮件,回复说整个专业只招一个统考生,其他都是保送。家人得知消息后坚决的让我报另外一所北京的211高校,可是我当时是豁出去了,最后报名时瞒着家人报了北大。 压力还是很大的,当时制定的计划每天基本是早8点半—晚10点,英语、数学、专业课交换的做,累了就换另一门,实在复习不进去就到操场跑几圈,给自己加油。整个过程学习的累是次要的,主要是心理累。不能告诉家人;也怕被嘲笑,不能告诉周围的同学。想到只招一个人,自己就没有底气了。 那时比较执拗的选择相信:心诚则灵。如果我能考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高很多分,那么别人就不会歧视我的本科。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于是累的时候就会想想这个结果,继续学习。 最后分数出来那天,我颤抖的点开网页,发现自己是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高近30分。。。 后来,就来到了北大,开始了研究生生涯。 个人觉得非一本考名校,最大的难度在面试。歧视确实存在吧,这就像游戏中的Hard模式,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分数尽量高,专业素养好,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Fight~~ 小伙伴咨询比较多的是考研的详细经验和体会以及读研的生活,现在分享出来,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经验,有点长,大家可以根据目录选择性阅读。 1.考研前的基础 2.考研期间的安排 3.初试、复试与联系导师 4.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该怎么复习 5.关于跨专业考研的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终极笔记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 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 第一节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战后美国社会及其社会思潮的发展. 第一阶段:相对稳定和繁荣发展的40年代中后期和50年代-描述社会制度合理化,社会结构平衡性的结构功能理论. 第二阶段:全球动荡的60年代-冲突论,社会学家对社会上的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探讨.第三阶段:7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时期.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20世纪以前的冲突论思想. 1、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米尔斯,达伦多夫 (1)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地位不平等是冲突的根源所在. (2)私有制出现后,阶级斗争不可避免. 2、韦伯的社会冲突思想-达伦多夫 (1)反对经济基础为唯一条件。 (2)从地位,权力,声望来划分阶级 (3)未来社会不可能是完美的,无冲突的. 3、齐美尔: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的作用并非是消极的。-科塞 4、帕累托:归纳性的,自然主义的冲突论。 (二)20世纪前半期的冲突论思想。 (三)60年代以来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 米尔斯对功能主义最早进行批判,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即米尔斯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从现存社会结构对人的压抑和阻碍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 米尔斯的传统明显地受韦伯和马克思的影响,关心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及其各种统治形式和社会动态情况。重视权力,而不是经济和声望,进行政治统治的人和进行经济统治的人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广泛合作,共同维护统治。 一、生平与著述 米尔斯的学术特点 米尔斯的激进倾向 米尔斯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白领为象征的中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许多西方社会学家以此为据,以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得以缓冲,权力趋向平衡。米尔斯持反对态度,在他看来,中产阶级的壮大丝毫不会改变权力关系中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为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有自己的意识和组织,联系紧密的阶级,处在一种无权的地位。 (一)以异化理论分析白领阶层的形成和社会生活 (二)用科层制分析白领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 三、关于权力的研究:对冲突理论的最大贡献 (一)权力结构 1、在美国,经济、政治、社会三个领域实际上被工业、政府、军队之类的组织操纵,在每一个领域的顶端,形成了由极少数人组成的小集团,它们是经济界的大公司总裁、金融巨头、政治界的高级政府官员、军事界的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高级将领。地位超过了一般老百姓,整个国家的重要决策由他们作出,联系紧密,维护自己的利益。——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权力精英。 2、在权力精英之下的是中间层,所作的决策的次要的,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层次,而是按权力精英人物的意愿行动的。

北大传播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汇总

北大传播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汇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凯程考研老师提供了复试分数线: 一、北大传播学考研各专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北大传播学考研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377分、大众传播方向378分、广告学方向361分、媒体经营管理方向352分、编辑出版学方向348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90分。复试形式为面试,面试中使用中英答题。复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30%,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北大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建议 很多同学对于传播学考研专业课不清楚怎么复习,在这里凯程老师系统介绍一下如何高效率复习,供同学们参考。 关于专业课是怎么学,在此凯程老师强调一下:理解比记忆更重要,但该记的一定要记住,多看书、期刊、论文,多关心关心本专业发生的时事,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根据真题,有重点地看书,答题时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答案多分段,字迹要整洁清楚,多举些例子,只要时间允许尽量多写一些,要分配好时间,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所考专业的脉络理清,把核心知识记住,时时复习,多重复,保持思维的敏捷,不要太贪,懂得舍弃,把心放开,考试前夕不要再接触新的东西,浏览浏览以前自己很熟的知识,多看看网上名家对今年的总结,关心一下一年来发生的事件,比较难的地方放在备考的中间阶段看,学会“浏览式”看书。除为数不多的学校外,通常专业课都不会成为我们考研的拦路虎,我们在重视专业课的同时,不用太担心专业课的学习。每天坚持学一点,天天保持学习的状态,最后出来的成绩可能都会让自己大吃一惊的。 1、理解比记忆更重要。记住的东西很容易忘掉,而理解的东西却能内化为自己的。凯程老师教授同学们在平时看专业书的时候除了特别重要的语句(如重要名词解释)外不用刻意地去背书上的表述,记住一句话的“形式”(表述)要比记住这句话的意思多花好几倍的时间,在紧张的考研时期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记别人的表述不值得,因此只要记住某个问题有几条几点以及每条每点的大体意思即可。当真正走到考场后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时间回忆以前记的东西,那时那地脑子想的是什么就得在答题纸上写什么。 2、多看书没错,特别是期刊。首先,对那些报考不指定参考书的学校的同学来说,多看课本和期刊尤其重要。这些学校不指定参考书,它就可能出这一专业的任何一个知识点,而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会涵盖所有的知识点,要获知这些知识点,就要靠平时多看书和期刊,凯程老师会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备考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考生来说,期刊就显得不可获缺了。其次,对备考那些指定参考书的学校来说,多看书和期刊也很重要。参考书的作用只是告知考生学习的方向,而不是说明题目的出题范围,已有学校这样明确说。我一同学研究完几所高校的试题后总结说,很多学校出的题都来自他们自己学校出版的书,而指定的参考书上却没有。总之,多看书和期刊没错,一来可以帮助开阔思路,二来显得答案特有深度,角度广而新。 3、重视真题,真题很重要,凯程老师总结了历年考研真题发现,很多情况下真题是这个学校出题的集中点,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后几年的题目,真题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以真题为中心选择看书的重点,这样能帮助同学们减轻复习的压力,节省复习的时间。

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考试科目、专业指导、经验

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考试科目、专业指导、经验 一.考试科目+招生人数

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

三.北京大学MJC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习方法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 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 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三)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我的北大金融数学考研经历

考牛校的同学最重视就是专业课了。一共两门:数学基础和金融数学基础。今年金融数学改革第一年所以出题比较简单,同时也考虑到一共有6门课程,毕竟全出难题不现实。数学分析一直是北大的一项难以逾越的屏障,但是这里的数分比较简单:30分计算题涉及范围比较广,包含所有内容,定义求极限,L'Hospital求极限,最大值,多元曲线积分,级数,不定积分。一题证明题,用语言证明15分,难度较小。高等代数难度更小,四道题目:解线性方程,求行列式,正定二次型,还有涉及矩阵的证明题。概率论难度较大点,题量也比较大,难度比指定教材的课后题目简单,关键在于熟练。 顺便说一句: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考机构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 金融数学基础题量较大,涉及数理统计,精算基础,投资学。可以带计算器。数理统计比较理论,难度较大。关键要看指定教材,基本不涉及计算,有一题是书上的证明题。精算学题量最大,难度不高,关键是做题速度要快还有就是熟练使用计算器,熟练掌握各种公式,精算都是计算题,不涉及任何证明题。最后是投资学,难度很小,但是涉及面很广,需要理解加熟练,投资学不涉及任何理论论述题,全是计算题。 纵观全局,英文难度最大!数分和高代是基础,所以不管题目再简单都需要打牢基础。概率统计有一定难度,熟练内容以及多看书本。精算投资较简单,关键在于熟练程度。考试时间还是有点紧的,难度不大但是题量较大。希望对考北大金融数学的同学有帮助,虽然这是应用数学系的方向,但是这个专业不难考,考生要对自己有信心!

北大传播学 862传播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

北大传播学 862传播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 1.评价拉斯韦尔宣传观。 2.什么是葛兰西转向? 3.什么是“信息社会” 4.广告,公关,营销在消费社会的形成扮演的角色 二、问答题 1、结合《人民的选择》和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谈谈效果研究和文化研究在问题前景、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上的异同 2、辨析“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世主义”,并用唯物史观分析文化的形成、变迁与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3、大数据方法和抽样方法的关系。 三、翻译大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广播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 评论: 基本上比较简单。(除了英文,这个英文题目不知道能不能给个完整版本)简答题前三道基本上刘海龙老师书都有。人民的选择和编码解

码理论看起来十分吓人,其实上问题前景、理论框架、方法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之间的区别非常相似,在后者基础上调整一下即可(例如效果研究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所以选择性注意实际上是要“克服”的“障碍”。而文化研究重点在于了解大众如何解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以在受众立场,解码模式多元体现了他们的主动性,是令人振奋的。)大数据方法和抽样方法,这里其实核心考的是大数据方法,为什么?因为抽样方法的问题(样本过小,间隔时间长等)实际上是大数据的优势。那么这里你要会的实际上是大数据的劣势。 那这个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世主义是什么?这其实上是社会学概念(而且还是2016年的社会学真题),简单的说,文化是有优劣之分?还是只有内容上的差别?这道题其实很有意思,唯物史观探讨有多个向度。我谈谈我的想法:从大方向上,文化必须有发展方向,因为文化是上层建筑(当然,如果用文化研究的角度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又是另一种思路,不过那样就更复杂了),服务于经济基础,显然,适应经济基础的文化是更优秀的文化。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文化,或者生产力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文化,肯定是有问题的。这里绝对的相对主义是行不通的。但从狭义上看,既然来自于经济基础,那么各个国家、民族又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盲目按照一种发展思路来进行,肯定也是有问题。而对于传播而言,文化的变迁、传播、发展都应该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这样媒介自身就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北大物理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这是一篇“经验文”,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老少爷们弯直型宅看一看权当参考,看完后有啥问题可以给俺发邮件交流。悲催的是,对我来说,系里排名不靠前,也没有保送名额,桑心,因此想上北大或清华只能硬碰硬地考研了最后选择考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后我在北京租了个房子复习半年,前段时间物理学院网上贴出最终结果,也算是尘埃落定(虽然面试结束后就当场知道结果了)。可能学弟学妹们在大学里有时候觉得自己有些颓,找不着方向,这些我也经历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四年就是这样起起伏伏,正常的事儿。退一万步讲,实在茫然颓废的时候咱就看看这段温暖人心的话:“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感情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做人呢,最要紧的就是开心。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话说回来,最要紧的是咱要知道机会来时盯紧不放,紧追不舍,直至达成目标。考研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进入正题,咱先按考试顺序来讲一讲吧。 一、政治 工具书:政治考研大纲+肖秀荣1000题+肖秀荣最后4套卷。 时间:11月中旬—初试。 我是按着大纲,顺着1000题对照着做,看一章做一章题,在大纲上做一些标记帮助记忆,最后做完1000题就不用再回看了(也没时间,没必要),直接看大纲,对里面的知识点越熟悉越好,这些八股知识不必倒背如流,混个眼熟就好。最后4套卷是帮助背诵5道大题的,要到12月20号左右才发售,在最后半个月时间背一背。我没有用风中劲草,是因为每天俺看大纲做选择题已经吐

血花去2个多小时,实在没时间再看,耗不起。不过风中劲草最后的时事政治归纳的要点(PDF打印出来)很不错,整理得有条理又全面,值得多看看。我九月份和十一月份各有一段时间在手机上用一个App来做题,顺便说一下,这个App是12元/月付费的,这是我当时每天一套做完的动力之一,发现效果还行,但是由于我定力不强,忍不住做完一套选择题就上微博啥的奖励自个儿一些时间放松,还有就是做完错题回看不方便,又不能导出打印,因此最后弃用。其实最后基本就不怎么带手机了,晚上自习后回到宿舍再看短信、电话回复,办法虽笨,效果不错。 二、英语 英语方面我觉得自己的基础还行,毕竟大学几年追剧看电影一直保持着听英语看英文的习惯。(虽然考研不考听力,但是如果想锻炼一下英语听力顺便晚上放松一下的话,找一些美剧或电影自己看还是不错的。当然,生活大爆炸之类的堆砌词藻耍嘴皮的就算了,推荐一些生活剧、喜剧或剧情类的,如绝望主妇、好汉两个半、绝命毒师)。但是考试方面还是得用八股取士小题狂做的死方法,我开始的时候大约是一周一套卷,真题或者模拟题,花一个下午完整做完同时积累一些生词与句型,没事翻一翻看一看整理的本子。最后一个月强度提一点起来,一周2套3套模拟题,培养一些做题手感,对最后考试做题速度有帮助。关于张剑的模拟题,我感到阅读理解题目问得有些别扭,因此弃之不用。许多人推荐张剑的黄皮书真题集,我觉得没有必要,那解释得过于详细,而且是真题和答案分开装订不方便,应该每年的真题答案一起装订成一本,方便对答案又方便携带,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北大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怎么读 书需要自己看,在这个过程中内化的东西才更珍贵。文化时不可以快餐消费的。 一、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传播学考研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许静,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著 《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林玮著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评论》(1-4辑)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传播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传播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1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讲考研难度较大,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传播学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传播学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三、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新闻学专业因为其属新兴学科范畴,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在科研咨询机构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亦可直接从事与新闻传播业务相关的工作,譬如进入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等相关大众媒体;亦可进入广告公关公司、跨国传媒集团、媒介产品制作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大中型国有、民营、跨国公司,从事广告公关、品牌营销、整合营销等相关工作。传播学专业就业范围广,前景极其可观,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四、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学费介绍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制2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方向如下: 01.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02.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经验分享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经验分享 我从未想过自己可以走的这么远,以至于即将在最美的九月进入光华学习。从复习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的一开始,到1月5日考试完,我一直秉持着一个二战的心态,不管是周围的朋友、家人,甚至于我自己,都未曾想过自己可以创造出这么一个奇迹,所以我把今年的成功经验归结为“五分实力,三分运气,两分心态”。 那么就先从五分实力说起吧,具体从各科复习展开: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数学复习经验: 数学可以说是我投入时间第二长的科目,由于在大学期间我已经学过了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也算是有一点点记忆。我是从去年的三月份开始复习的,那时由于自己也没有经验,有学长推荐我看课本,但看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自己学到的只是死知识,做题还是不会,于是我就放弃了继续看课本的策略,转而看考研视频。 第一次看的是武忠祥老师讲解高数,王式安老师讲解概率论,确实很棒!尤其武忠祥老师讲解微分、积分部分,让我茅塞顿开,王世安老师的概率论就更不用说了,怒戳赞!由于这些视频没有配套教材的,我就边看视频边自己做笔记,等到暑假前我看了差不多两遍,笔记做了四大本。(PS:由于我比较笨而且记忆力不是很好,所以喜欢抄书,不管是看专业课还是课外书、报纸,我都是摘取抄到一个本子上的,这样确实比较耗费时间,但基础功会打的相当牢固) 期末考试一完,就进入了二轮复习,由于之前我报了盛世清北的考研班,所以暑假有一个月就在上课,有很多人问我该不该报班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其实没有多大必要,比较浪费时间的。但我的视觉记忆效果特别好,尤其现场互动,所以报班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但仅限于数学,政治。这期间,我花了差不多十天做完了复习全书,但感觉其中题目偏难偏怪,后来就再也没有看过,当然很多很多人是特别推荐这本书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诸位做过再做定断,觉得好就多做几遍,觉得不怎么样就参考下文。 到了八月份,第一次接触到汤家凤这位名师,懊悔没有早点了解!五星推荐阿汤哥的高数和线性代数,绝对经典。视频还有配套的讲义,当当都可以买到,但介于我比较喜欢抄书的习惯,还是又抄了几个大本,整个八月和九月我看了两遍阿汤哥视频,还又看了一遍王式安老师的概率论。所以我的基础打的相对比较牢固,后来做题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在十月之前,我没有做太多题,几乎都在重复看例题。其实考研数学中考查智力的题目少之又少,就是看考生对知识点的那种熟悉度和做题的速度,多重复经典的题目,这两个能力就培育出来了。然后我就开始做真题,先是做的李永乐的分章节真题集,后来就开始做套题了,到了11月,感觉自己还是有些欠缺,正好阿汤哥新出了冲刺视频,就又开始了以前的笔记生活,顺便又做了一遍真题(主要是做第一遍做错的和划出的重点题)。 临近考试的前一个月,就开始狂练做题速度,给自己下达了每天一套模拟题的任务,最后做完了400题、汤家凤的八套题,这些题目都比真题难度大,所以做的不好也不必灰心。再之后到考试之前的期间,就是看看以前的笔记、记下的错题、真题里面的重难点。这里特别注明以下,很多人在新年到考试前一天都会投入大量时间在政治和英语作文上,但最好还是隔两天做一套数学题,培养一种做题感觉,否则1月5号上午一看到数学试卷会有一种头蒙的感觉。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专业课的复习: 其实这次可以考出126的成绩,很大成分上是运气使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的出题风格历来多变,也猜不到究竟会考查哪些知识点,有时候觉得不考的考了,比如今年金融那道新股发行价的问题,有时候觉得会考的反而不考,比如今年我花很多时间看博弈论,结果考的比较简单。总而言之,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全面覆盖复习,很多人很害怕光华的微观题目,看过去年的难做题目,我几度有种绝望的感觉,但并不是每年都会有那么难的题,比如近两年就较为简单,所以我才说考出高分有运气成分。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微观的话我看了范里安、平新乔、尼克尔森的一部分(很多内容和前两本重复,而且好厚,后来我放弃了),题目呢,刚开始做的就是这三本的课后习题,圣才出版的,答案还算很正规,其中范里安还有本配套的黄色习题集以及交大出版的习题集,题目比较简单,适合第一次阅读范里安时候使用,十八讲的题目很好,我做了两遍,尼克尔森也是两遍,当然第二遍做的时候就要有选择性的做,否则很花费时间。之前我也阅读过光华前辈的经验帖,有很多学长学姐推荐看看高微,但我也没有全部看完,搞懂很吃力,后来做了吴汉洪的部分题目就紧张的投

2015年北大社会学考研资料、讲义、信息、辅导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北大考研复试班-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上研色 初试排名靠前并不等于录取,压线也并不等于没戏。考研复试,其实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包含学校,本科成绩,复试外语,个人自述,科研经历,论文,笔试,面试。 考研复试是初试过线学生关注的重中之重,因为复试决定着考研的成败,无论是初试中的佼佼者,还是压线者,大一或盲目自大,就意味着自我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相反,把握好复试机会,就能通过复试翻盘逆袭,成功实现自己人生目标。 但是,考研复试备考时间短,缺少学长导师及内部信息,个人自述及笔试面试无从下手,加上各校面试没有显性的统一标准,以及复试淘汰率较低,一般再1:1.2左右(具体还需根据学校及专业情况查证),造成复试难的局面。 面对这一情况,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 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1912年建立哲学门之初,亦称中国哲学门。百年来名家大师辈出,著名学者马叙伦、胡适、梁漱溟、熊十力、汤用彤、冯友兰、嵇文甫、张岱年、朱谦之、任继愈、朱伯崑等,先后在本专业授课。在百年来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中,本学科融合了不同学风,形成了文献解读和理论阐发并重的“北大学派”,在全国各大学独树一帜。改革开放以来,学科群体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本学科自1988年至今,为全国重点学科,是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心,也是国内高校接受外国及港台留学生和进修人员的重要基地。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先秦哲学、简帛与思想史、儒家与经学、道家与道教、中国佛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中国近现代哲学、海外汉学研究等,研究方向覆盖较全面,分布广泛,研究力量强,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影响较大。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属于哲学系,区分4个研究方向01. 中国哲学史02. 中国现代哲学。计划招收全日制30人(含推免24人)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初试科目为: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北大社会学考研资料真题方法问答题汇总.doc

名词解释 深度访问(06,97,92) 民意测验(04,94,93) 个案研究(03,99,92) 理想类型(法)(01,97,94) 间接观察(法)(00,97,92) 概念、变量、指标(95,93,03) 类型比较法(06,93) 分析单位(04,93) 证伪理论(02,99) 拉扎斯菲尔德(01) 典型实验设计(01,98) 社群图(01,98) 客观陈述法(99,98) 层次谬误(97,94) 参与观察(94,93) 信度与效度(93,04)“滚雪球”抽样(93,92) 中介变量(06) 内含变量(00) 外在变量(02) 抑制变量(98) 历时研究(05) 分类法(05) 社会研究(95) 解释性研究(05) 探索性社会调查(00) 定类尺度(05) 结构式访问(04) 实验组与控制组(04) 定额抽样(03) 分层抽样(00) 双盲试验(03) 内在无效度(03) 内容效度(97) 研究范式(02) 抽样框(02) 时间序列设计(02) 典型调查(01) 常人方法学(01) 框图法(00) 投入理解法(00) 抽样误差(99) 语义差异量表(99) 幅度检查(99) 命题与假设(98) 同期群研究(98) 假设的操作化(94) 结构-功能分析(94) 详析模式(93) 自变量与因变量(92) 列联表/交互分类(92) 2005、2006<论>实验的逻辑和调查研究的逻辑是什么,各举一个例子 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2003<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2000<简>:举例说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层次 99<简>:简述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95<问>:简述概念、变量、调查指标的定义、各自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及三者的关系2003<问>:举例说明在变量关系解释中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异同 99<简>:试举例说明对“外在变量”和“抑制变量”的检验 <问>:调查研究对于理论的四种功能 98<简>: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004<简>:趋势研究和同期群研究的异同 2002<简>:简述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94<简>:社会研究包括哪几种方式?它们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92<简>:试述实地研究(或实地调查)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2003<简>:简述理论分析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关系 2005<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93<详>:是说明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具体程序。两者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它们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什么? 2004<论>: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异同,并每个各举三个研究题目,注意适用 2003<问>:举例说明在推论中容易发生的、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类错误 95<问>:设计一个调查研究方案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92<简>:举例说明四种测量尺度的特点及区别; 2001<简>:是举例说明4种测量尺度及其数学性质;

北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怎么样

北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怎么样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难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怎么样?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北京大学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北京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北京大学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北京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硕士计划招生110名,总体来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北京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与传播硕士考试科目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方向与学费介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费总额为8万元,学制两年。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专业方向如下: 新媒体方向 创意写作方向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如下: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创意写作方向主要考写作) ④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创意写作方向主要考文学基础) 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您直接问一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更谈不上有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研辅导资料,考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新闻与传播硕士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2014年凯程学员考入北京大

201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辅导班社会学概论部分真题资料汇总20

北京大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部分,社会统计学,社会学分支学科,社会学概论,研究方法,654社会学理论,858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育明姜老师整理 社会学概论部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 (供参考) 教材 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 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70%;平时作业和课堂讨论30%。 第一讲绪论 第一节社会学简史;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第四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思考题:1·述社会学产生的历史 2·试述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研究特点有那些 3·简述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4·学习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名词解释:社会学孔德

第二讲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第一节社会society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思考题: 1·社会的构成要素有那些? 2·简述社会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3·什么是文化,它的构成要素有那些? 4·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名词解释:社会社会关系文化自然选择种族中心主义主文化副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第三讲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第一节社会化及其动力 第二节社会化的历程 第三节个性与民族性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化? 2·简述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3·试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4·什么是继续社会化,什么是再社会化? 5·什么是个性?

名词解释:社会化个性 第四讲社会相互作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条件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实质与功能 第三节社会角色 第四节集体行为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互动?试述它的意义。 2·解释社会角色、复式角色和角色丛。 3·举例说明人自身的角色冲突。 4·什么是时尚,试分析其功能。 名词解释:社会互动冲突社会地位社会角色集体行为讨论:青少年社会化中的问题。 第五讲性别与性gender and sex 第一节性别角色 第二节两性之间的差别 第三节性和不平等 思考题: 1·什么是性别角色?

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录取率是多少

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录取率是多少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难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硕士计划招生110名,总体来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北京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与传播硕士考试科目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怎么样?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北京大学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北京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北京大学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北京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方向与学费介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费总额为8万元,学制两年。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专业方向如下: 新媒体方向 创意写作方向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如下: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创意写作方向主要考写作) ④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创意写作方向主要考文学基础) 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您直接问一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更谈不上有新闻与传播硕

北大考研复试班-北京大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京大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初试排名靠前并不等于录取,压线也并不等于没戏。考研复试,其实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包含学校,本科成绩,复试外语,个人自述,科研经历,论文,笔试,面试。 考研复试是初试过线学生关注的重中之重,因为复试决定着考研的成败,无论是初试中的佼佼者,还是压线者,大一或盲目自大,就意味着自我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相反,把握好复试机会,就能通过复试翻盘逆袭,成功实现自己人生目标。 但是,考研复试备考时间短,缺少学长导师及内部信息,个人自述及笔试面试无从下手,加上各校面试没有显性的统一标准,以及复试淘汰率较低,一般再1:1.2左右(具体还需根据学校及专业情况查证),造成复试难的局面。 面对这一情况,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 专业介绍 数据科学是运用概率统计、分布式计算、现代软件等综合知识探索来自商业贸易,生物医疗,金融证券,社交网络等众多领域的较大规模或结构复杂数据集的高效存储、高效管理、高效概括、深入分析和精准预测的科学和艺术。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北京大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属于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不区分研究方向。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初试科目为: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911 计算机专业基础 跨专业选题 复试时间地点 (1)数据科学(数学)、数据科学(统计学)专业: 复试时间:2018年3月16日上午09:00,复试地点:静园六院211。 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软件工程)专业:

相关主题